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群不时地会发生踩踏事件,动物在成群结队行动时,即使遇到紧急情况也不会因为惊慌失措而相互碰撞,为什么?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行为生物学家伊恩·库森说,蚂蚁、鱼和鸟有能力在整个群体里传递关于群体的身体动态的信息。比如蚂蚁可以用信息素在蚁群内交流,通过简单的小范围互动能形成复杂的模式’。蚂蚁是社会化的生物,而人类是自私的。我们都想节省通行时间,哪怕是以牺牲他人的时间为代价,而蚂蚁是为整个群落而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最原始的生物。我们没有进化出群体活动时的集体智商,无法超出局部的互动规则。鱼群或迁移的动物在突然行动时,领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拥有往何处去的必要的信息,其他同类只要跟着就行了。

另一种说法是,许多大型的鸟类如天鹅和塘鹅以V字形梯形编队飞行,这样既能提高飞行效率,又能避免碰撞。阻力能够降低65%,飞行距离可以增加70%,因为每一只鸟都处于前面一只鸟的翼尖涡流造成的上升气流中。只有头鸟得不到这种好处,但鸟群中的其他鸟会轮换当头鸟,以共同承担这种压力。实际上,鸟群的梯形编队很少是完美的V字形,往往是J字形。但无论是哪种形状都可以让所有的鸟获得对前面同类的最佳视野,以便保持安全的距离。飞行时,鸟群中的鸟之所以不会相互碰撞,是因为它们的视觉系统比人类的发达,它们的新陈代谢和肌肉的反应速度也更快。

在2004年至2007年,欧盟组织了一个名为“飞行中的椋鸟”的研究,动用了意大利、法国、德国、匈牙利和荷兰等国的七个研究机构,成员中有生物学家、物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他们不仅要收集数据,还要改进对鸟群的3D模拟,以便帮助人们理解人类的群体行为,如时尚、风潮、金融市场的群体行为。物理学家卡瓦尼亚选择了意大利罗马的马西莫宫,它位于火车站附近一个开阔的广场上,广场四周都是树。冬季的每个下午,椋鸟在罗马郊外觅食后都会回到这里的鸟窝。黄昏时分,这些鸟群会在天空中上演半个多小时的特技表演,它们有时像一股烟雾,有时又像一条摆动的缎带。卡瓦尼亚和他的团队把鸟群的移动做成了3D图像后意外地发现,鸟群中鸟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鸟群边缘的鸟比中心更密集,就像在一辆拥挤的公交车上,中央的乘客悠闲地聊天,车门附近却很拥挤。更让他们感到有趣的发现是,鸟群中的鸟能看到它附近的15只到16只同类,但它只注意它两侧的六七只鸟的活动。邻近的鸟距离它自己的远近不重要,重要的是同类的数量,它们只根据邻近的同类来改变飞行速度和方向,这就能保证整个鸟群朝同一方向飞行。进化为什么选择了“六”或“七”作为神奇的数字?一种解释是“七”是鸟类认知能力的极限,它们无法跟踪七个以上的物体的活动;另一种解释是,“七”是在群体中传递信息时的最佳数字。你也许以为你沟通的个体越多越好,但如果你跟太多人沟通,你会得到太多嘈杂的不准确的信息。这样的话,如果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你搞清楚状况之后可能就为时已晚了。

(摘编自《三联生活周刊》)

【小题1】下列关于成群的动物遇到紧急情况不会相互碰撞的原因,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蚂蚁、鱼和鸟能够运用信息素在群体中交流,传递关于群体的身体动态的信息,通过小范围互动能形成复杂的模式。
B.蚂蚁是社会化的生物,它们都是为整个群落而工作,具有群体活动时的集体智商,活动规则不仅仅是局部的互动。
C.鱼群或迁移的动物在突然行动时,领袖拥有往何处去的必要信息,它负责带领整个群体,其他同类只要跟着就行。
D.鸟类的视觉系统比人类的发达,它们的新陈代谢和肌肉的反应速度也更快,飞行时能让它们彼此之间保持安全的距离。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冬日黄昏罗马马西莫宫上空的椋鸟群特技表演般的飞翔,给科学家研究动物的群体活动而不碰撞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B.科学家把鸟群的移动做成3D图像后意外地发现,运动的鸟群中鸟的分布规律与人类活动中人群的分布情况很相像。
C.科学家发现鸟群中的鸟能看到它附近15只到16只同类,但它只注意自身两侧的六七只鸟,根据它们来调整飞行。
D.有人认为,沟通的个体并非越多越好,跟太多人沟通会得到很多不准确的信息,在群体中传递信息时的最佳数字是“七”。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动物的行为与人的行为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不同,研究动物的行为方式,对于了解人类自身、理解人类的群体行为有重要的帮助。
B.伊恩•库森认为,人群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会因惊慌失措而发生踩踏事件,而成群的动物却不会,是因为人类在群体活动时没有互动规则。
C.有些大型的鸟类如天鹅和塘鹅,以V字形梯形编队飞行,这样既能够避免碰撞,还能够降低飞行阻力,增加飞行距离,提高飞行效率。
D.欧盟组织多国多学科的科学家和多家机构,进行“飞行中的椋鸟”的研究,以便帮助人们理解人类在时尚、金融市场等方面的群体行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9 09:54: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9分)
味精为什么会有鲜味?
味精几乎是大家厨房里必备的调味品,但你知道这种让食物变美味的“魔法师”的学名是谷氨酸钠吗?你知道谷氨酸是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的重要一种吗?
事实上,味精就是谷氨酸的钠盐。谷氨酸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它既可以形成蛋白质或多肽,以结合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其中具有呈鲜作用的就是这种游离态的谷氨酸。
众所周知,用鸡、鸭、鱼、肉制作的菜肴味道鲜美,是因为它们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由20种氨基酸组成,烹调煮熟后一部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或游离的氨基酸,这就是鲜味的。一般高蛋白质的食品中谷氨酸的含量就会高,如坚果、豆类、肉类和绝大多数乳制品等,此外,蘑菇、番茄、发酵的大豆制品、酵母提取物以及发酵或水解蛋白质产品(如酱油或豆酱)都含有相当高的游离谷氨酸。
尽管谷氨酸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日常食品中,但谷氨酸钠盐可以增强食物鲜味的功效,直到20世纪初期才被认识到,可以说,味精的历史只有百年。我国最早的“味精”于日本商人铃木三郎助使用大豆和小麦为原料生产出的谷氨酸钠产品──“味之素”。当 “味之素”传入我国后,我国化学工程师吴蕴初经过一年多的试验,从面筋中提炼出中国自己的“味之素”,并将这种物质取名为“味精”。1923年,他在上海创立天厨味精厂,推出了中国的“味之素”──“佛手牌”味精。
进入60年代,以糖类为原料直接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谷氨酸获得成功并投入工业化生产后,我国味精行业大都采用玉米、小麦等粮食原料,通过微生物作用,得到符合国际标准的谷氨酸钠。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味精生产国。
谷氨酸现代发酵是在早期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工艺技术、培育优质菌种、完善质量检测水平,进而更科学合理地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生产谷氨酸的现代工业。我国的味精生产将粮食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以谷氨酸产生菌为发酵工具,经发酵产生谷氨酸,最后中和为谷氨酸钠。从葡萄糖到谷氨酸产生的各个步骤,都由酶催化完成,生物合成的特点很明显,效率、专一性高,反应条件温和,可以调控,而且合成中不产生对菌体自身和人类有害的物质。
目前的谷氨酸产生菌有谷氨酸棒状杆菌、短杆菌等,我国常用的菌种有北京棒状杆菌、纯齿棒状杆菌、天津短杆菌等。这些微生物菌种在生长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基本上都是生物体必需的,不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在发酵完成后的谷氨酸提取过程中,也没有使用任何有毒有害的萃取剂、溶解剂,因此,不管是从原料,还是从生产流程上来看,味精都是一种非常安全的食品添加成分。
(选自《科技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味精”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对味精可以增强食物鲜味功效的认识只有百年时间,我国当初称之为“味之素”。
B.味精学名谷氨酸钠,它往往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并让食物具有呈鲜作用。
C.味精在原料和生产流程中没加入任何有毒有害物质,是一种非常安全的食品添加成分。
D.我国味精最早是从面筋中提炼出来的,现在大都以玉米、小麦原料通过微生物作用而得。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谷氨酸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日常食品中,它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中重要的一种。
B.荤类菜肴之所以味道鲜美,是因为它们煮熟后,部分蛋白质分解为游离的氨基酸。
C.谷氨酸的微生物菌种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都是生物体所必须的,对人体有益。
D.微生物菌种发酵完成后,在提取谷氨酸的过程中,不会使用有害的萃取剂、溶解剂。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日常生活中,高蛋白质的食品往往味道鲜美,是因里面含有相当高的谷氨酸成分。
B.味精早期以微生物发酵生产谷氨酸,现在则合理利用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活动来生产。
C.味精生产的各个步骤中,生物合成特点明显,合成中不产生对菌体和人类有害的物质。
D.将粮食中淀粉转化成葡萄糖,使其作为发酵工具,经发酵产生谷氨酸后中和为味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食肉的植物
①一只饥饿的苍蝇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松林间飞行,试图找到能够果腹的东西。忽然一阵花蜜的香气飘了过来,它顺着香气看到了一片极具诱惑力的肥厚饱满的红色叶子。它在叶子上降落,贪婪地吸吮叶子的甘甜汁液,它的身子碰到了叶子表面的一根茸毛,然后又碰到了另一根茸毛。突然,苍蝇的四周竖起了高墙,原来是叶子的两边合上了,苍蝇挣扎着想要逃脱,可是叶子边缘上的刺仿佛变成了捕兽夹的铁齿,紧紧地咬合在一起。这时,叶子甘甜的汁液被消化酶代替了,这只苍蝇慢慢地被化成了一团黏液,成了叶子的美味点心。作为动物,苍蝇还能遇到比这更大的侮辱吗?它居然被一棵植物给吃掉了!
②一般来讲,都是动物吃植物,可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芸芸众生总有个别。这个吃动物的植物到底是何方神圣?它就是捕蝇草。北卡罗来纳州的一片方圆不足90英里的多沼泽和松林的草原是捕蝇草的故乡。在这里,除了捕蝇草,还有其他能食动物的植物。虽然它们的名气都没能超过捕蝇草,但是它们的怪异程度一点儿也不逊色。比如,猪笼草,长得好像细长的香槟酒杯,如果小虫(有时还可能是大长点儿的动物)不慎落入“杯中”,就会丢掉性命;还有茅膏菜,它的触须黏黏的,专用来对付那些送上门来的美味动物;在池塘和河溪中还有一种叫狸藻的植物,它就像水下的真空吸尘器,能够把猎物吸住,然后吃个干净。
③早在17世纪,达尔文就对这些怪异的植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在他的著作《食虫植物》中惊叹于捕蝇草迅捷的速度与力量。当它捕食苍绳时它的叶子从被触发到闭合只需十分之一秒,而它闭合的力量又大得让任何被它捕住的苍蝇无法抗拒。他认为这是世界上最为奇妙的事情之一。
④他指出,当捕蝇草的叶子闭合时,就变成了“一个临时的胃”并释放出能够将猎物溶解的酶。不过,也有逃脱的苍蝇,但是这些苍蝇只是些个头儿极小的,它们可以从捕蝇草叶子边缘的那些相互交错的刺的空隙间逃出去。达尔文认为,这些空隙也是物种进化的结果,因为让那些小个子苍蝇逃走,捕蝇草就可以避免为了不能充饥的一餐而浪费精力了。
⑤可是,植物没有肌肉,也没有神经组织,它们是如何做到像动物一样反应迅速的呢?达尔文没有回答这个问题。21世纪的科学家通过听究细胞和DNA,对这个问题有了初步的解答。
⑥捕蝇草其实是“一种带电的植物”,亚拉巴马州奥克伍德大学的植物学家亚历山大·伏尔克夫这样认为。当昆虫触碰到捕绳草叶片上的茸毛时,茸毛弯曲,产生微小电荷,但是这样的电荷还不足以使叶片闭合,所以如果是一般的无生命的落物,叶片就不会有任何反应。可是,如果落物是昆虫,它就不会只动弹一下,就有可能触碰到第二根茸毛,致使电荷增强到足以让叶片闭合起来的程度。伏尔克夫用实验说明了捕蝇草捕蝇的整个过程:电荷沿着叶片中充满液体的导管传递,使细胞膜上的气孔打开,液体从叶片内侧的细胞涌往叶片外侧的细胞,使得叶片能够像柔软的隐形眼镜一样翻转,由原来的向外凸出翻转成向里凹陷直至闭合。
⑦当然,这些植物是在怎样的进化力量的作用下发展出对肉食的偏好以及消化肉食的能力的,还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探究。但是,有一点科学家们能够确信,那就是植物食肉和动物食肉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动物食肉是利用蛋白质中的碳和肉类中的脂肪来增强肌肉和储存能量的,而植物食肉是从猎物中吸取氮、磷及其他养料来制造吸收光线的酶。也就是说,这些植物的食肉之举不过是为了做所有植物都会做的分内事,即从阳光中直接获取生长所需的能量。普通人大惊小怪,不过是因为它们的行事方式特殊罢了。就好比,人中奇才,因为不循常规,所以被视为异类;因为与众不同,所以被说三道四;因为有了非议,所以被排斥在外。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捕蝇草是“带电植物”,当苍蝇第二次触碰到它叶片上的茸毛时,就会产生足够的电荷使叶片闭合,最终将被捕的苍蝇消化掉。
B.捕蝇草捕获苍蝇的目的是从猎物中吸取氮、磷及其他养料来制造吸收光线的酶。
C.达尔文惊叹于捕蝇草的速度和力量,但是没有对它如何做到像动物一样反应迅速的现象做出有效的解释。
D.科学家们确信,植物食肉和动物食肉的目的是不一样的,那些食肉的植物是植物中的异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题目“食肉的植物”,字面上看很悖谬,但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是文章讲述的重点。
B.本文开篇从苍蝇被捕写起,真切地再现了捕蝇草捕食的过程,让读者感慨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C.捕蝇草只是食肉植物的一种,其他食肉植物虽然没有捕蝇草名气大,但是捕食的能力却更强。
D.捕蝇草从被触发到闭合所需时间极短,且闭合的力量不寻常,这被很多人认为是世上最为奇妙的事情之一。
E. 对食肉植物是在怎样的进化力量的作用下发展出对肉食的偏好和消化肉食的能力,科学界尚未有明确说法。
【小题3】第②③段的语言有哪些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3月6日新媒体专电)速度与激情——中国科技的世界印象

2016,中国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只是稳中有进的经济发展成就。在海外科研人员看来,这里的科学家正用“速度与激情”,书写着另一个中国奇迹。

成果:忽如一夜春风来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太空停留33天、“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暗物质卫星“悟空”成功运行一周年……去年一系列井喷的科学成果,不仅让国人“自嗨”,也获得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法国等国家的科研人员纷纷点赞。

“‘悟空’是中国的首颗空间高能粒子探测卫星,也是中国的首颗空间科学卫星。我很高兴看到它运行状况优异,且数据分析取得重要进展。”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博士乔万尼•安布罗西说。

“中国能够启动量子卫星,可能出乎一些西方观察家的意料。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领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航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登普斯特表示。

中国对科研重器的投入力度,让海外同行们羡慕不已。在他们的眼中,中国所取得的成就非常“酷炫”,定会推动全人类科技进步。

速度:轻舟已过万重山

让海外科研人员点赞的,是中国科研进展的惊人速度。用法国大学教授达尼埃尔•科昂的话来说,这个成长速度“如同火箭升天”。

安德鲁•登普斯特的专长是卫星导航领域。在他看来,中国北斗系统的发展堪称奇迹。“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是仅有的两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但北斗系统却在短时间里崛起,它也已准备好在全球范围投入使用。”

乔万尼•安布罗西对中国科研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印象深刻。他表示,无论是“中国天眼”还是“悟空”,很多国家都不可能在短短五六年间完成从创意到立项再到落成的过程,但中国却一次次用事实证明了他们具备这样的速度。

“中国加快了通过科技征服未来的脚步。”达尼埃尔•科昂说,“并且呈现出非常好的发展特色。”

定力:立根原在破岩中

随着暗物质卫星“悟空”不断向地球传来数据,中国有望在暗物质研究领域取得突破。乔万尼•安布罗西表示,正是因为暗物质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的20年坚守,从当初一个不被同行认可的idea,一步步变成一个可能会改变人类认识暗物质进程的成果。

作为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专家,达尼埃尔•科昂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表示钦佩,“我知道她,并不仅仅是因为她曾获得诺贝尔奖,而是因为她能够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在治疗疟疾这一世界性疾病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我对她十分崇拜,在那个时代里,她能尝试用这种药物研究治疗疟疾的方法非常有勇气。”

达尼埃尔•科昂表示,中国拥有一大批非常优秀的科学家。这得益于中国的教育体系能够让所有人,包括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机会学习知识,可以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有机会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对一个国家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未来:直挂云帆济沧海

对于中国科技的未来,他们怎么看?

“大有前景!”加州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科学家保罗•欧亚拉说。

“中国的崛起,将加剧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达尼埃尔•科昂说。他认为,英美在科技上长期领先让他们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而中国的强势崛起,必然能够激发世界强国发展科研的斗志。

“只要这样继续努力下去,中国获得更多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曾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说。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也被视作中国科技崛起的潜力所在。达尼埃尔•科昂表示,若想成为伟大的科学家,首先要是一个诗人。因为超越现有如识体系离不开大胆设想。“中国科学家的思维如同中国文化一样,充满

了想象力和诗意。相信这也是促使中国能够在科技探索方面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有删改)

材料二:

西方人应当认识,在中国人看来,科学并不是出于基督教传教士的慷慨恩赐,并不是在中国自己的文化里毫无根基的。相反地,科学在中国文化中有光辉灿烂而深厚的根基。如果中国中古世纪的社会当真像有些人宣传的那样是一个绝对专制、毫无自由的社会,我们就无法解释几千年来怎么会产生那么多的创造和发明,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在那样漫长的岁月里中国总是处于比欧洲领先的地位。

——李约瑟(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注)李约瑟(1900-1995),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代表作《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首颗空间卫星“悟空”成功运行一周年,在暗物质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改变了人类认识暗物质的进程,赢得了海外科研人员的称赞。
B. 在法国科学家达尼埃尔•科昂看来,中国科研进展速度惊人,意大利科学家乔万尼• 安布罗西也认为,这在其他国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C. 屠呦呦受到国际同行的钦佩甚至崇拜,原因主要是,她在那个时代里,能够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大胆尝试研究治疗疟疾的方法。
D. 英美国家在科技上长期领先限制了他们取得更重大的进步与成果,只要中国奋起直追,不仅可以强势崛起,还可以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小题2】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与表达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新时代的中国传奇,不仅包含稳中有进的经济发展成就,还包括以令世界瞩目的“速度”为特点的科技成长。
B. 中国科技的“激情”,不仅表现为一系列井喷的科技成果,也表现为昂扬奋发的精神与“大有前景”的未来。
C. 科技的进步总是属于全人类的,中国对科研重器的大力投入,将会加剧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推动共同发展。
D. 无论是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技术,还是以高新尖端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无不显示中国科技的世界领先地位。
A.两则材料都主要借助外国科学家的评判来展现中国科学技术取得的突出成就,不仅视角独特,而且更为客观。
【小题3】请根据上述材料,探究中国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
说到光伏发电,人们往往会想到的是那些巨大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年轻的朋友们也许会联想到美国电影《变形金刚》中那些具有 “超能力”的“汽车人”所配备的能量块。其实,    。光伏效应就是太阳光射在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使其能量达到 最佳转换的效果。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业内称之为光伏产业。光伏效应的重要 条件就是离不开太阳能资源,而太阳能资源则具有永不枯竭的优势。
光伏发电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 70 年代,由于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光伏发电在发达国家受 到高度重视,发展较快。自 1969 年法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发电的比例在欧 美国家逐渐提高,太阳能光伏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发展。
在太阳能发电系统中,并网发电和独立式发电应用系统已经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 中。在很多大中型城市、甚至一些偏远地区,太阳能路灯的使用已经很普及,还有住宅区的照明、 机场照明、医院照明、公交站牌指示灯等,都可以不依赖城市电网供电,只用太阳能电池组件将 光能直接转换成了电能,多余的电量被储存在蓄电池里,待需要时再释放出来。
在特殊天气和自然灾害来临时,光伏发电的独特优势更是显现无遗。由于各个组成部分相对 密闭,且在生产时大都进行了抗强风、暴雨、地震、雪压等极端恶劣天气的试验,在面对灾害时, 光伏独立发电产品往往能够平安度过。当传统电力系统无法供电时,这些太阳能发电设备却可以 迅速恢复供电,成为救命的能源。
实践证明,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势,非常适合在偏远山区或牧区应用。其既可以为农牧 民提供家庭用电,又可以驱动水泵灌溉农田。这些地方光照强、遮挡少、太阳能资源丰富,独立 式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中国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太阳能资源大国,具备了广泛应用光伏发电技术的地理条件。我国的 光照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1 平方公里可安装 100 兆瓦光伏阵列,每年可发电 1.5 亿度。我国 有荒漠面积 108 万平方公里,如果开发利用 1% 的荒漠,就可以发出相当于 2003 年全国一年的用 电量。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能源。
【小题1】下列是为第一段横线处补写的句子。其中最能够使文意完整,贯通的一项是
A.光伏发电是能形成产业规模的
B.光伏发电是光伏效应的另一种说法
C.光伏发电是光伏效应的一种应用
D.光伏发电的原理是很容易理解的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伏发电系统属于新兴的能源产业,有传统的煤电水电系统无法比拟的优势,受到很多国家高度重视。
B.光伏发电系统中并网发电应用广泛,所以城市住宅区、机场、医院的照明都可以不依赖城市电网供电。
C.在特殊天气和自然灾害来临时,传统电力系统一旦受损而无法供电时,太阳能发电设备可以发挥替代作用。
D.我国荒漠面积非常广阔,太阳能资源丰富,这为光伏发电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地理条件和基础能源。
【小题3】下列为本文所拟的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A.光伏发电纵横谈
B.后来居上的光伏发电
C.光伏发电与太阳能
D.光伏发电在中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共15分)
虹影
山野间童年的我,却常常被美丽而神幻的虹所迷惑。我时常戴一顶大斗笠,仰着童稚的脸,长久地看、认真地读那静卧在山野上空被村人喊做天弓的虹。故乡的虹,大都悬生在午后的天空,彩虹起兮云飞扬,天地间总是微雨细细,雨光氤氲,若有似无,我一低头,汪汪积水中,竟也见有虹影流转。童年的我,以为虹都是从土地里拱起而飘然升空的。大人说地上的蜈蚣,背不总是那么驼吗?在我童年的天空里,虹,仿佛和地上某种东西总有莫名的感应,神性充盈。我甚至想,那虹,是地里蜈蚣升天的么?
及至青年,丰满的物事无止无息,人,总顾不上停歇脚步,仰头读虹。重负的中年即便偶能读读虹,所读出的,恐也多是岁月的况味。 老年时至,夕阳在天。人生舟楫,早早告别了土腴木秀的春夏,急急就滑入了水瘦山寒的秋冬,人与虹,早疏离焉。
虹的色彩,使人漫生想像啊。诗人北岛就有一首诗叫《姑娘》,短得只有两句:“颤动的虹/采集飞鸟的花翎”。姑娘与虹,大抵是皆有照人光彩,诗人才能当上月下老人,将她们红线联姻吧。
虹,也算得上是阳光和雨滴曲折而奇幻的“合作”。 与雨滴“合作”的、射在雨幕上的阳光,是齐刷平行的、集团无边的箭簇。每一根阳光之箭,进入雨滴的位置和角度都不同,因而,每一根阳光之箭的折射以及反射角度相应也不同。 你能否看见虹,取决于经雨滴反射过来的光波,能量是否集中,光色是否够强,最根本的,还在于能否如前所述,正好射入你的眼帘。
陆龟蒙在《和袭美咏臬桥》中咏虹:“横截春流架虹桥。”毛润芝诗曰:“青山着意化为桥”。这些诗词,当然皆是先观虹桥而后作。虹何以常被喻作桥呢?抑或说, 虹何以总是弧形的呢?这是因为,惟有此一弧段之上雨滴反射过来的各色色光,能量才最集中,光色才最强,更重要的,是只有这些斑斓色光,才能被人看到。
作为生命的虹,命运之路总是曲曲折折的。有了光,有了雨幕,有了光在雨幕中的折射,方生虹。虹的光明前途,只能是短暂的。虹的生命多斑斓在夏日雨水的天空。这是因为夏季才多有雷雨或阵雨天气,这类雨范围不大,容易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晴”的景象,利于虹生。大雾中,水汽空蒙氤氲,阳光遥遥地、斜斜地射来,霎时彩虹如练,也自在情理之中。 空气干燥的冬季,雨少,阵雨更少,是不太可能出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雪花纷飞时节,谁能见到虹?
阳光,不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天火么?雨滴不是从天上来么?看看虹吧,你还能说“水火不相容”吗?虹,不仅是天上水火相容的交响,更是水火相容的预言。
“东虹日头,西虹雨。”这句谚语,简直就是气象预言。
我们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地球的中纬度。我们天天都可看到电视天气预报。那气象小姐所指点的江山,那中纬度地区所出现的系统性的降水天气,多数都自西而东移动。虹的方位又正好与太阳相对,所以,西虹在天,则表明茫茫雨区,正滂滂沱沱、飘飘荡荡朝我们所在地移来,不久天将雨。倘若虹影在东,则说明雨区早已告别了我们东去,我们的天地,可谓风景晴好,艳阳高照,天明地静。
【小题1】联系文章的第一、二段,请分别概括说明作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虹的态度。(5分)
【小题2】文中句子“作为生命的虹,命运之路总是曲曲折折的”的含义是什么?(5分)
【小题3】虹“是天上水火相容的交响”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