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国细菌学家卡梅隆·柯里在《科学》杂志发表了研究论文,声称从5000万年前开始,以真菌为生的蚂蚁就有了自己的抗生素。研究者对一种名叫“真菌蚂蚁”的蚂蚁身上的白色斑点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真菌蚂蚁”依靠种植不同的真菌类蘑菇来作为惟一的食物。这些蚂蚁的嘴巴和前肢上隐藏着许多细小的腺窝,里面寄生着一种能产生抗生素的细菌。这些腺窝有一些细小的孔通向蚂蚁身体外部,这样它们就可以将抗生素传播给作物。抗生素可以杀死会使作物生病的寄生虫,从而确保它们主人的食物不受破坏。

这种蚂蚁腺窝的特殊结构使得蚂蚁与作物的这种共生关系非常和谐。研究者发现,一些近缘的不种植真菌的蚂蚁身上则没有腺窝,也没有寄生菌。科学家们研究了中美洲热带丛林中的切叶蚁的生活习性。切叶蚁只种一种蘑菇,这相当于人类的单一作物制,虽然开始时产量高,但重复种几季以后很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人类是采用轮作不同作物来解决问题的。生物学家们采用基因分析法,确定了切叶蚁所种的菌种是源于2300万年前的单一菌株,从未换过品种,却能延续至今。

这个谜由多伦多大学的C·R·居里解开了。居里对包括切叶蚁在内的22种蚂蚁进行了仔细观察。他首先发现蚂蚁的蘑菇农场偶尔也会受到一种名为Es-covopsis的霉菌感染,使蘑菇在几天内全部死光,结果是整穴蚂蚁全部饿死。但尽管如此,切叶蚁还是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其奥秘在于,雌蚁会排出寄生在身上的活细菌分泌出的链霉素。切叶蚁蘑菇园中那些忠于职守的蚂蚁勤于察看,一发现Es-covopsis霉菌就用随身携带的链霉素就地将之消灭,以防止其蔓延。而且这种链霉素还能刺激蘑菇的生长,真是一举两得。切叶蚁分群时,蚁后将蘑菇菌种含在口中,连同随身的会分泌链霉素的细菌带到新穴传种,所以切叶蚁的单一品种的蘑菇农场能延续至今,历经千万年而不衰。人类所用的抗生素多次使用后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而导致药效减弱,但蚂蚁所用的抗生素却并未使病菌产生抗药性。

卡梅隆·柯里研究小组发现,蚂蚁身上的抗生素不但是蚂蚁赖以战胜自然环境的法宝,亦是人体必需的抗生素,今后应可仿此研发新一代的抗生素,更有效地治愈人类疾病。

【小题1】下列对“真菌蚂蚁腺窝”的特殊结构或功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蚂蚁的嘴巴和前肢上隐藏着许多腺窝,这些腺窝非常细密。
B.蚂蚁的腺窝里寄生着一种细菌,这些细菌能产生抗生素。
C.为将抗生素传播给作物,蚂蚁的每一个腺窝上都有一个小孔通向身体外部。
D.传播出的抗生素可能杀死使作物生病的寄生虫,确保蚂蚁的食物不受破坏。
【小题2】对“切叶蚁的单一品种的蘑菇农场能延续至今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Es—covopsis霉菌会危害蚂蚁的蘑菇农场,但切叶蚁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
B.忠于职守的蚂蚁勤于察看,发现Escovopsis霉菌就用随身携带的链霉素将之消灭。
C.切叶蚁分群时,蚁后会将蘑菇菌种连同随身的会分泌链霉素的细菌带到新穴传种。
D.雌蚁分泌出的链霉素活细菌除能消灭Es—covopsis霉菌外,还能刺激蘑菇的生长。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研究人员发现,各种“真菌蚂蚁”的食物是不一样的,他们可能依靠种植同一种真菌类蘑菇来生存。
B.切叶蚁不换作物品种,是因为单一作物的种植方法产量高,轮作的不同作物很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
C.卡梅隆·柯里研究小组根据蚂蚁身上细菌产生的抗生素特征,已经着手研发新一代的抗生素。
D.人类现在使用的抗生素同蚂蚁所用抗生素的不同在于,长期使用,前者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后者却不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4-28 05:04: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会走路的树枝”:竹节虫
赵力
竹节虫的天敌有鸟、蜥蜴和猴子等。对这些视力敏锐的动物来说,捕食竹节虫应该不是太难的事吧。其实不然,至少我发现鸟类捕食竹节虫非常困难,这是为什么呢?我通过观察青城山区一种常见的竹节虫发现,这种竹节虫身体细长,有三对纤细的足笔直地伸展在身体两侧,全身分节明显,生来就像树枝,再加上大多情况下它们都一动不动地趴在树上,就像隐了身一样,因此很难被鸟儿发现。更重要的是,即使在进食时,它们也只吃一点点树叶,进食时间严格控制在两分钟左右。正是靠着这种严格控制自身运动的生活方式,竹节虫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天敌的侵害。
还有一些种类的竹节虫,一旦伪装失灵被天敌发现,不仅能使用多刺的节肢顽强自卫,还会分泌及喷射化学物质抵御来犯之敌。我饲养的一种竹节虫在受刺激时就会从前胸背板前端的腺体散发出一股闻起来类似人参的气味,用来吓退敌人。目前科学家们尚不清楚竹节虫喷出的有毒气雾确切的化学成分,但有化学家形容说,吸入这种气雾的难受感觉类同于吸入胡椒粉或辣椒粉。由于不少西方人喜欢将竹节虫作为宠物养在家里,专家特别告诫,儿童及哮喘病患者不要接触能喷射毒气的竹节虫。
有些竹节虫十分擅长装死,只要它们栖息的树枝稍有震动,或者感觉到危险迫近,它们便会自动从树上坠落下去,同时收胸拢足,一动不动,保持这种姿势几分钟,几乎不露任何破绽。一旦感觉危险解除,它们便会溜之大吉。其实,即使它们被认出来,活命的概率也很大,因为很多动物不喜欢吃尸体。如果一切手段无效,许多种类的竹节虫还会采取断足求生的办法。当一只竹节虫被攻击性极强的肉食动物抓住一条腿时,它往往会干脆利落地丢掉这条腿逃生。假如负伤逃脱的竹节虫尚未成年,断足一般都会再长出来。
通过饲养竹节虫,我还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蚂蚁能够充当竹节虫扩散卵子的“义工”。
竹节虫的卵的外壳由一层类脂以及一些有机化合物组成,内部有一层薄薄的生物膜,包裹着未发育成型的小虫。雌性竹节虫的产卵量往往很大,有些种类的雌性竹节虫一生的产卵量可超过2000枚,是“广种薄收”生存策略的典型代表。大多数种类的竹节虫的卵长3-5毫米,“个头”相对于其他昆虫来说很大。竹节虫卵的外形千奇百怪,有的像植物的种子,有的像西瓜,有的像米粒,有的甚至两侧长有像翅膀一样的东西。这后一种竹节虫卵看上去很像《哈利·波特》中魁地奇比赛里使用的工具,大约是竹节虫想让自己的卵在落地的过程中随风飘扬到各处。事实上,大多数竹节虫的雌虫会在卵落地之前用尾部把它们弹射出去,目的是避免同类之间为生存而相互竞争食物。有些种类的竹节虫则喜欢把卵用分泌的胶液固定在树枝上,或者把卵散落到土块或岩壁的缝隙中,仔细地藏起来。还有些种类的竹节虫的卵表面有瘤状的突出,能受到某些种类蚂蚁的青睐而被搬回蚁巢去。这种做法看似自寻死路,其实虽然蚂蚁整天忙着囤积粮食,真正享用的还不到其中的1/10,而气味平淡、颜色灰暗的竹节虫卵尤其不能刺激蚂蚁的食欲。所以,竹节虫卵在蚁巢里比在地面上更安全。所以我们说蚂蚁充当了帮助竹节虫扩散卵子的“义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鸟、蜥蜴和猴子等都是竹节虫的天敌,它们视力敏锐,捕食竹节虫不是太难的事,但竹节虫也有能够从它们嘴里逃生的方式。
B.竹节虫喷出的有毒气雾含有化学成分,味道像胡椒粉或辣椒粉一样,儿童及哮喘病患者往往受不了这种化学物质。
C.竹节虫装死时几乎不露任何破绽,而且很多动物不喜欢吃尸体。这样,它们逃生的概率就变得很大。
D.如果竹节虫被攻击性极强的肉食动物抓住一条腿,它往往会舍弃这条腿。而在负伤逃脱后,断足一般都会再长出来。
E. 文章在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了比喻、类比等手法,既表现出竹节虫鲜明的特征,又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小题2】文中介绍了竹节虫防范天敌、逃生保命的哪几种方法?请简要概括。
【小题3】竹节虫是怎样让自己的卵保存下来的?
【小题4】竹节虫生存的方式,给了你怎样的启迪?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物节律让我们与地球同步
——解读2017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①北京时间10 月 2 日17: 30,2017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诺贝尔委员会将此奖项颁发给了美国遗传学家杰弗里·霍尔(Jeffrey C. Hall)、迈克尔·罗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和迈克尔·杨(Michael W. Young),以表彰他们在生物节律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②生物节律是什么呢?说得通俗点,它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生物钟。比如我们人类以及很多其他动物的睡眠控制就与体内的生物节律有关系。有意思的是,生物节律并不是高等动物才有的什么高级功能,几乎所有生物,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甚至是单细胞的细菌,都有着生物节律性。
③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三位科学家,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围绕果蝇展开的。在果蝇的细胞内有两种蛋白质,名为PER和TIM。其中,PER的量会随着时间呈现节律性的变化,当夜晚的时候,PER在细胞内越聚越多,最终结合TIM蛋白,形成一个异源二聚体,就会进入细胞核内,抑制period基因的转录。而period基因正是编码PER蛋白的基因。于是,在白天的时间里,PER蛋白的量越来越少,被细胞不断降解。随着PER量的减少,它对period基因的抑制作用就会减弱,于是PER蛋白的生产量在晚上又重新恢复了。这样一轮变化的周期恰好就是24小时。至于TIM蛋白,它是由一个叫作timeless的基因编码的,这个基因与果蝇对光的感受性有关。所以说,果蝇的生物节律既是一个可以在短时间内维持自身准时运转的稳定系统,又是一个在长时间内可以受到光线影响,重新定义自身周期的动态系统。
④我们人类所属的哺乳动物的生物钟还要再复杂一些,但其核心仍然是像PER-TIM这样一对能够调节自身表达水平的自反馈系统,分别被称为CLOCK和BMAL1蛋白。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复合物的结构在2013年得到了解析,发表在了Nature上。这个结构研究工作揭示了CLOCK与BMAL1相互作用的模式,指出了关键的氨基酸残基。有意思的是,对于这些关键氨基酸残基的突变虽然能够有效破坏这两种节律蛋白的相互作用,但是对于生物节律系统的冲击却非常有限,不过是不足半个小时的延长或缩短而已。这说明,生物节律系统的复杂性和抗干扰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⑤实际上,生物节律系统几乎可以说是一个魔法般的存在。试想一下,仅仅依靠基因与蛋白质这样的生物材料,大自然竟然搭建出了一个如同钟表一样准确的计时系统,而且还是光控可调的,自稳抗干扰的。发现这一系统背后奥秘的人,获得诺奖无疑是当之无愧的。或许,这样一个神奇的系统又会像眼睛或鞭毛一样,让神创论者或设计论者拿来当作可以依赖的“证据”。但实际上,这恰恰是进化的结果。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它们都是进化的产物,而进化的目的——如果说真有什么目的的话——都是为了让他们尽可能地去适应自己的环境。而地球自转所导致的24小时的昼夜更替,恰恰是包括我们人类自身在内的所有生物都要去面对的一种“环境”因素。
⑥其实,生物节律可以随光照调节的这种属性对于生物的生存也是非常重要的适应性。当然,上亿年前的恐龙不会来一次跨时区的旅行,也用不着倒时差。但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日照时间都会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的生物节律每天也都在做着相应的微调。跨洲飞行导致的倒时差,则是一种剧烈的调节行为,带给我们的体验也是相当痛苦的。对于生物节律机制的研究,或许能够帮助我们在未来开发出一些药物或疗法,让人类能够更快、更轻松地应对时差效应。
⑦不过,生物节律也并不都是以24小时为周期的。比如筑造出了巨大珊瑚礁的小小珊瑚虫,他们排卵排精的时间非常精确,总是在月圆之夜的同一时间开始,于是能看到珊瑚礁附近像雪一样飘向海面的珊瑚卵,场面蔚为壮观。这种精确性是为了确保了受精的高成功率,而其背后的机制同样与生物节律有关。这套机制同样靠两种基因配合完成,其蛋白产物水平会随着时间周期性波动。只不过,它感受的主要是月光,只有在月光最强的时候,才会开启引发排卵排精行为的基因。
⑧凡是有机会在月圆之夜到珊瑚礁潜水,见识过珊瑚排卵排精的壮观场景的人,无不感慨于自然的伟大。其实,当我们熬夜犯困、瞌睡连连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同样的伟大机制在发挥功能呢?今天获得诺奖的三位科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将人类引领进入了生物节律研究的大门,而门里面还有很多很多的未知等待着后来者的探索。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节律并不是高等动物才有的什么高级功能,所有生物,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甚至是单细胞的细菌,都有着生物节律性。
B.获得2017年诺贝尔生物奖的三位科学家,他们的工作主要是通过研究果蝇细胞内的蛋白质来研究生物节律性。
C.在果蝇的细胞内有两种蛋白质,名为PER和TIM。PER蛋白的量在白天会越来越少,在晚上又重新恢复。这一轮变化的周期恰好就是24小时。
D.果蝇细胞内的TIM蛋白,是由一个叫作timeless的基因编码的,这个基因与果蝇对光的感受性有关。果蝇的生物节律在长时间内可以受到光线影响,重新定义自身周期与此有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地球自转所导致的24小时的昼夜更替,使地球所有生物的生物钟都以24小时为周期。
B.对于生物节律机制的研究,或许能够帮助我们减轻跨洲飞行导致的倒时差的痛苦,让人类能够更快、更轻松地应对时差效应。
C.上亿年前的恐龙不会来一次跨时区的旅行,也用不着倒时差。所以恐龙没有生物钟。
D.生物节律系统几乎可以说是一个魔法般神奇的存在,就像眼睛或鞭毛一样,被神创论者或设计论者拿来当作理论依据。
E. 珊瑚虫总是在月圆之夜月光最强的时候同一时间开始排卵排精,这种精确性确保了受精的高成功率,其背后的机制同样与生物节律有关。
【小题3】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应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三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景德镇十大瓷厂的停产,景德镇陶瓷产业随之下滑。景德镇一度出现了以工艺美术大师为市场主导品牌、以落后的小型手工作坊为生产模式的分散经营状态,产品两极分化严重,缺乏具有国际发展空间的商业品牌。

从2004年开始,景德镇创建了占地七万五千多平米的法蓝瓷工艺品陶瓷生产基地,如今已经打入56个国家和地区,市场遍布全球,达到6000多个卖点。

法蓝瓷的外形充满浮雕,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在传统工艺中,这种有倒勾倒角的外形只能通过手工完成,无法实现量产。法蓝瓷的工匠们经过无数次的研究和改造,终于琢磨出“倒角脱模工法”,坯体表面密布短小倒角,使突出的造型能够通过模具生产,并实现量产,千百年来陶瓷量产的形状限制得以突破。这一技术也成就了法蓝瓷的核心竞争力。

法蓝瓷的设计团队是由一群喜欢探索大自然,追求真、善、美境界的艺术家组成。庄子曾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意指人可在与自然的交流互动中体会万物之美,获得生命哲学的顿悟。这是东方人所青睐的美学思考,设计师们将它贯穿于法蓝瓷的设计理念中,使作品完美融入了东方典雅的人文气质,将大自然的花草丰姿、虫鸟律动、原野奔放以立体造型呈现于作品之中。显现出的外观,就是花草摇曳、虫鸟嬉戏跃然瓷上,盈绿的树枝变成茶杯的把手,一只红嘴鹦鹉停驻在杯沿上……这样的瓷器,东方人从中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西方人则震撼于大自然的美丽。第一套“蝶舞”系列一经推出就大受西方市场认可,第二年更获得了纽约礼品展一等奖,法蓝瓷借此在国际精品礼品市场上声名鹊起,备受瞩目。

(取材于有仪的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三,下列与“倒角脱模工法”有关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这一技术是法蓝瓷工匠们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B.这一技术使瓷器突出的造型能通过模具生产
C.这一技术打破了千百年陶瓷生产的形状限制
D.这一技术的成功成就了法蓝瓷的核心竞争力
【小题2】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法蓝瓷设计理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回归传统B.天人合一C.中西并融D.张扬个性
【小题3】从青白瓷到法蓝瓷,景德镇制瓷业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出其中三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达尔文把这一行为称作“最独特和最具人类特征的表情”。达尔文早在研究进化论时就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他发现,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在感到难为情时都会面红耳赤,而包括一些灵长类在内的高级动物却不会出现脸红。达尔文解释不了这种奇怪的现象。著名生物学家、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弗朗斯•德瓦尔教授也把脸红描述为“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之一。他说:“我们是唯一对尴尬情境或者谎言被揭穿时脸会变红的灵长类动物。”可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表达内心情感的信号呢?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脸红是由人的大脑决定的。当遇到特殊刺激时,人们通过眼睛、耳朵等感受器官把刺激信号传给大脑皮质,而大脑皮质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刺激肾上腺,而肾上腺受到刺激,就会分泌出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在体内由酪氨酸转变而来,它的作用特点是,少量分泌时能够使血管扩张,尤其引起脸部的皮下小血管扩张;可是大量分泌肾上腺素的时候,反而会使血管收缩。当外界刺激比如害羞等信号传入大脑的时候会分泌少量肾上腺素,就引起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血的颜色是红的,所以容易引起心理性脸红。

科学家认为,如果用“险恶、野蛮和无礼”来描述人类早期社会是正确的话,那么冒犯是可能导致暴力冲突的。结果,人类就发展出了表达歉意的方法,以告诉别人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事而感到后悔。

想想你们家那条狗的表现,当它在你的院子里刨坑被你发现时,它就在地上打滚。你的狗躺在地上向你展示它的肚子,告诉你它不想在此时挑战你的愤怒——这是痛悔的表示。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对一条在地上翻滚的狗继续保持愤怒。与此类似,脸红可能是人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懊悔的标志。通过脸红,我们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我们正为此付出代价。而此时看到我们脸红的人则可以了解我们在那一刻

所经历的不快感受,脸红也许就是我们对所犯错误表示歉意的身体语言。

当然,对人类来说,语言才是最主要的交流方式。但是语言是受意识控制的,可以进行欺骗,而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却能透露真实的想法,这些想法有时是你想用语言掩饰的。脸红发出的信号有时甚至比语言还要准确:脸红会让人们的撒谎变得困难。因此脸红使人类保持诚实可信,促使群体更团结。

在哺乳动物中,只有灵长类具有三色视觉,能够看到由三原色组成的彩色世界,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如牛、羊、马、狗、猫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到它们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3种颜色,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感谢造物主让人类有一双最敏感的眼睛,也只有这双眼睛才能捕捉到脸红的信息。

(摘编自《百科知识》2012.4)

【小题1】下列关于“人类脸红”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脸红是不分国家、不分民族的,达尔文认为这一行为是最独特和最具有人类特征的表情。
B.人类的脸红是表达内心情感的需要,其他灵长类动物并不会出现脸红,人类的脸红具有唯一性。
C.人类脸红是因为大脑皮质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到外界刺激信号后,刺激肾上腺分泌出了肾腺激素。
D.人类的脸红是人类某些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生理上与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有必然的联系。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说人类早期社会是“险恶、野蛮和无礼”的,那么,脸红就是人类为避免冲突而表达歉意的方法。
B.脸红也许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向别人表达了歉意的同时,也表明自己饱受自责。
C.脸红和语言相比,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更能传递人类的真实情感,而语言受意识控制,可以言不由衷。
D.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因为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不会分辨颜色,看不到三原色组成的彩色世界。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弗朗斯•德瓦尔教授认为脸红是“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这也说明脸红是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最大区别。
B.人是否脸红,与大脑皮质接受刺激信号的强弱有关系,如果大脑皮质接受的刺激信号过强,就不会引起脸红。
C.狗犯错后,躺在地上向主人展现它肚子的行为,是在向主人表示自己的痛悔,并以此来平息主人对它的愤怒。
D.脸红对人类社会具有良性功能,它可使人类保持诚实可信,人类群体更团结,因为脸红让人们撒谎变得困难。

同类题5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________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________。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 ),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________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________的故事出现。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波澜壮阔  随波逐流  宵衣旰食  引人入胜
B.波澜壮阔  随遇而安  全力以赴  引人入胜
C.声势浩大  随遇而安  宵衣旰食  娓娓动听
D.声势浩大  随波逐流  全力以赴  娓娓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