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大连光源:能给原子拍视频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连光源”,发出了世界上最强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脉冲,单个皮秒(1皮秒等于一万亿分之一秒)激光脉冲产生140万亿个光子,这套总长100米的装置成为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
“大连光源”由加速器、波荡器和光束线站三部分构成。先由时间宽度为几个皮秒的脉冲激光(驱动激光)在光阴极上打出一簇高密度的脉冲电子,再利用直线加速器将这个脉冲电子束加速到3亿电子伏特的能量,电子的速度与光速非常接近。另一束皮秒或者相近时间宽度的强激光(种子激光)照射在这个高能电子束上,电子束中的电子在种子激光的作用下,就会按照激光的波长在空间重新分布(调制),然后让被调制的电子束继续穿越一系列周期性变化的磁场。电子在周期性磁场中就会一边以光速向前飞行,一边左右摆动,向前辐射出光线。途中各处发射的光会叠加增强,同时电子自身辐射的光也在调制电子自己的空间分布,从而使得电子更加强烈地辐射光线,适当地选择周期性磁场的强度,就会使得种子激光中的某个谐波成分按照前述方式急剧地自激放大并达到饱和,从而输出极紫外激光。
“‘大连光源’有最亮的‘闪光灯’,峰值功率的亮度比太阳光高100亿倍,有最快的‘快门’,出光长度能达到飞秒(1飞秒等于一千亿分之一秒)、皮秒,不但能让分子、原子‘无处遁形’,还能给它们‘拍电影’,将物理化学反应的全过程动态记录下来。”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说明了“大连光源”的大用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自由电子激光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新一代光源,也是当今世界科技强国竞相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学研究、先进技术、国防科技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自由电子激光的发展在前沿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十年来,自由电子激光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为探索未知物质世界、发现新科学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工具。
“‘大连光源’的建成出光成为我国大科学工程的又一成功范例,也必将大大促进我国在能源、化学、物理、生物、材料、大气雾霾、光刻等多个重要领域研究水平的提升,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表示,这一光源的成功研制为我国未来发展更新一代的高重复频率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选自“中国经济网”,有删改)
材料三
大连光源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在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基建工程以及主体光源装置的研制,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调试成功产生了世界上单脉冲最亮的极紫外激光,创造了我国同类大型科学装置建设的新记录。
这一项目也开创了我国科学研究专家与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成功合作的先例,对于未来加快推动大科学装置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科学目标为驱动,让“大连光源”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赵振堂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都是先建好装置,再去找用户,看看哪些科学家能用。“但是‘大连光源’把这个过程反了过来,是科学家先对科研有了需求,再找到工程团队来合作。这要求我们在建装置之前就充分调研,开工之前就要掌握装置的科学目标是什么。”
大连化物所的长处是科学研究,而上海应物所团队在大科学装置建设方面积累了20年的经验,两个团队为了相同的梦想走到了长兴岛,合作顺利得出人意料。
(选自《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连光源”是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光源,全套装置总长100米,能给分子、原子拍摄视频,记录下物理化学反应的动态全过程。
B.自由电子激光是最先进的新一代光源,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大连光源”为我国探索未知物质世界、发现新科学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
C.“大连光源”由上海应物所和大连物化所联合研制,前者的科学研究专家与后者的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成功合作,成为了我国大科学工程的成功范例。
D.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在建设之前缺乏充分调研,科学目标不够明确,一般都是先建好装置,再去找用户,而“大连光源”的研制则改变了这一状况。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材料一第二自然段先介绍了“大连光源”的构造,然后按着先后顺序详细介绍了“大连光源”输出极紫外激光的过程,这让读者对“大连光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B.材料二第一段介绍了自由电子激光技术在世界领域的发展现状,其目的是为了突出我国的“大连光源”在自由电子激光技术领域已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
C.材料三前两段介绍了“大连光源”项目的建设过程,这个过程不仅用时短,而且技术领先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该项目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
D.三则材料因为报道的重点不同,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主要运用了说明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力求准确生动,材料二、三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观点鲜明。
E. 以上材料引用了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对“大连光源”的相关介绍和评价,这些引用增加了新闻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小题3】三则材料对“大连光源”的报道,其共同点和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11 12:24: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敦煌壁画中,我们首先看到大量对于“手”的刻画与__________,随着这些手姿的____________,指甲的造型和色彩自然也丰富多彩,指甲因而也具有了表达文化____________的功能, 敦煌壁画艺术中的“指甲”不仅刻画了________的人物造型,还具有一定的断代历史的文化功能。在这方面,艺术家张大千有着重要贡献,他是提出通过“指甲”进行艺术断代的先驱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大千通过长时间的考察,翻阅大量考古壁画资料,检视每一幅壁画中人物形象的手部及五官刻画,发现敦煌莫高窟第3窟(元代)北壁《千手眼观音》有月牙纹指甲,第14窟(晚唐)南壁西侧《观音菩萨》中观音双手指甲根部有小短线,第285窟(西魏)西壁正龛南侧《诸天》人物指甲退入指端。
另外,这些指甲的造型,与乐器、服饰、背景等不仅形成美学形式上的呼应,还与礼佛、赞美等佛典的文化意义相互关联,并与指甲主人的身份形成相应关系
【小题1】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描绘  五花八门   含义   呼之欲出
B.描摹  变幻莫测   涵义   活灵活现
C.描绘  千变万化   意蕴   惟妙惟肖
D.描摹  瞬息万变   意境   栩栩如生
【小题2】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指甲的造型,不仅与指甲主人的身份形成相应关系,还与乐器、服饰、背景等形成美学形式上的呼应,并与礼佛、赞美等佛典的文化意义相互关联。
B.这些指甲的造型,不仅与乐器、服饰、背景等形成美学形式上的呼应,还与指甲主人的身份形成相应关系,并与礼佛、赞美等佛典的文化意义相互关联。
C.这些指甲的造型,不仅与礼佛、赞美等佛典的文化意义相互关联,还与 乐器、服饰、背景等形成美学形式上的呼应,并与指甲主人的身份形成相应关系。
D.这些指甲的造型,不仅与乐器、服饰、背景等形成美学形式上的呼应,还与礼佛、赞美等佛典的文化意义相互关联,并与指甲主人的身份形成相应关系。
【小题3】请在文中括号出补写一句话,使语段意思连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买一座荒秃的石头山

丁丽

阿生在森林中奔跑,踩过的地方冒出青烟,烟越来越大,砰的一声,着火了!火势在风的助推下迅速蔓延,火过之处,碳化的树干像一只只手臂,向他求救……

阿生从梦中惊醒,心还在剧烈地跳。他喘了口长气,同监舍的人一个个打着呼噜……这一次在德馨鱼庄吃“三秒鱼”时,阿生又再次提起了服刑时的那个梦。

德馨鱼庄的特色菜“三秒鱼片”味道鲜美,但价位很高,阿生常在这里请客。

阿生刚刚花二百万元买下了一套二手“鳄破”——就是将大块石料破碎成细沙的一种大型机械设备。河道治理,一个个蚂蟥一样叮在大河上吸血的选沙厂都被关停,勒令拆除。他一个年轻人,却凭一股猛劲儿,趁机捡便宜,淘到了这架八成新的先进设备。

阿生只有二十七岁,眼角的皱纹还没长出来呢,但他很有钱。

阿生将“三秒鱼片”夹起,放到锅中一涮,豁达一笑。在老山窝里,一条不出名的支流上,他本来有个沙厂,河道和环境治理,还没有延伸到那里。前几年,因为地僻路远,沙不好卖,一直没赚到钱。现在主流河道不让采挖,大车小车远道来山窝里买沙,供不应求,正好买来设备扩建升级。

“我要包下一座石头山。”同座的人都放下筷子,瞪大了眼睛。设备的原主人互相看了一眼,看见了彼此脸上的皱纹,一种再也提不起斗志的苍凉感,让他们沉默着。

我也静静地看着阿生,听他滔滔地讲述。

他说自己是吃山长大的孩子,十三岁辍学跟着领头大哥进到大山腹地,收购直径十厘米左右的原木——“窖木”。那时,他又瘦又小,看大山格外巍峨,山林深不可测。山里人家,每天到山上原始林中,将直径十厘米的树伐倒,削掉枝丫,背回卖给他们。长则四五天,短则两三天收够一车,他便打电话让大哥半夜带车上山。这一车,若顺利过得林业局设的道道关卡,送到木料场,便能赚到十倍的利润。

吃好的穿好的,还有零花钱可拿,押车躲避盘查的惊险刺激都让阿生乐此不疲。直到春节前两天,他们储积木料的地点来了一大拨工作人员,将木料全部贴上封条。这一年,阿生已经十八岁,被山水滋养、山风磨砺得健壮挺拔!

血本无归的领头大哥拎着一瓶二锅头一只烧鸡,找到阿生,两人推杯换盏,不觉间就喝高了。大哥说:“靠山吃山苦哇。我这回要拼命把这堆木料拉下山去卖掉,好给弟兄们发薪大家肥肥地过个年。”阿生酒劲上涌,一拍胸:“我帮你!”

木材连夜转移走了,阿生被拘留起来,他始终咬定是自己一人所为背后无人指使,也不肯供出帮忙装卸的人。真相依然大白,他被判服刑九个月。

没有文化的阿生,之前一直认为靠力气和义气便能行走天下,这九个月让他知道了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

等他出来的时候,领头大哥还在吃大山倒腾树。不同的是干得公开体面,收的是直径五十厘米左右的树,连根带梢,活的。于是,一批批的绿树由山里人家统一打包,风风光光,千万里乘车进京去了,变成了首都“万亩造林”工程的一员。

吃着大山,阿生买房、结婚、生子;望着大山,阿生渐渐地发现大山瘦了,新栽的树苗还没长齐整,原始树林一点点在萎缩,从大山里汇聚到河谷的水量也少了。有一晚,领头大哥告诉他自己还有一个赚钱的门路愿与弟兄共享,把他带到了城外的一个工厂的围墙内。一辆长长的台式货车,拉来了一棵巨大的树,工人们悄无声息地围着它开始工作,浓烟在灰暗的火光里升起来,冲向夜空。三天后,它将变成一堆上好的木炭运出去。领头大哥得意地笑了:“深林里头,这种大树长了几十年上百年了,纯天生的,没有主家,钱都不用付,用挖机吊车弄卡车上,拉回来就成倍变现钱。”

阿生脑海里出现了那个满山焦黑的梦,他说:“大哥,我觉得哪里不对劲呀。这树不能这样挖呀,烟也不能这样四下飘呀!”

“管它呢!怎样,合伙干吧?”

他第一次对领头大哥的作法产生了疑惑,说要考虑考虑。大哥挥手让他离开。独自离开时,阿生心里很痛很痛,像自己与自己分离。

天一亮,阿生就一个人去了那座深山:瘦了,那山更瘦了,流进谷里的小溪也瘦了。

就是在那一刻,他决定挖沙卖。

桌上的“三秒鱼”片涮完了,阿生要给我们再杀一条。我们止住他。我说:“河沙也会挖尽的啊!”

阿生开始往锅里倒豆腐,眼皮不抬地说:“所以要买一座荒秃的石头山,将石料破碎成细沙。等石料采尽,我就买土回填,在山上种树……”

(选自《小说选刊》2018年第7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描述阿生狱中的噩梦入手,既玄妙引人,也突出了监狱的教育在阿生心里产生的巨大影响。
B.阿生花二百万买下二手“鳄破”,是为采石破沙,然后买土回填种树绿化,回报养育自己的山林。
C.领头大哥不讲环保只想赚钱。“大山瘦了”,都是因为他们这种无知的山民想尽各种办法违法砍伐。
D.作者将阿生的故事浓缩在餐桌上,让“我”作为旁观者听阿生讲述自己的经历,构思集中而巧妙。
【小题2】“独自离开时,阿生心里很痛很痛,像自己与自己分离。”请结合作品,对阿生此时的心理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买一座荒秃的石头山”为题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笺纸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固有的艺术形式和交流载体。表面看来,它的作用就是诗文唱和、书札往来。但是,由于它一产生就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因此就带有明显的精神印记。

从古代的竹简、木牍到缣帛、纸张,中国的先人们一直在寻找便捷而低廉的文化载体。最后,纸张成了传播信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最为理想的媒介。因此,人们对纸张情有独钟。爱美是人的天性。由于素纸不能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便有了染色、砑花、描绘花纹图案等完全出于审美追求的举措。之后,便以雕版、饾版、拱花的形式赋予笺纸更多的艺术含量。可以说,笺纸的发展史不仅是印刷技术的发展史,更是历代知识分子对美的自觉追求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此,各种类型的笺纸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根基。比如,博古题材的笺纸向人们展示了古代文明的遗迹,大凡钟鼎、器物、钱币,都是秩序、权威、社会交往的象征;再比如,大量的佛像笺、罗汉笺的印行,无疑是在向人们传播、普及佛教精神;再比如,将山水林泉、高人隐逸作为笺画的题材,也正是在传递一种遗世独立、洁身自好、不随流俗、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气度;再比如,大量蔬果笺、花卉笺的流行,也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再比如,鱼藻笺、花鸟笺、生肖笺的出现,也在向人们传递大自然的美妙信息,引导人们热爱自然、珍惜自然、顺应自然,等等。

笺纸对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承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在古代,许多作家的作品通过个人题壁、歌女吟唱的形式传播四方。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不仅可以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影视等形式进行传播,而且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用具进行传播。作为文房清玩的笺纸,由于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如前所述,笺纸中不仅有图画,而且有书法、篆刻、诗词、掌故,通过笺纸,人们可以重温诗、词、歌、赋的名句,可以品味传统文化的精神。比如,林纾的宋词意笺,陈师曾的杜甫诗意笺,都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唐诗宋词。应该说,在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笺纸功德无量。

中国的笺纸内涵丰富,琳琅满目,给人以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之感。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将笺纸印制成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赋予其如此多的文化内涵,使其承载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关注笺纸的人愈来愈少。随着电脑的普及,微信、短信、邮件的常态化,除了极少数人,已经很少有人再写信了,更遑论用毛笔在笺纸上书写信件和诗文了。如何把笺纸及其文化传承下去,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思考。

(摘编自刘运峰《中国笺纸:微型国画的人文情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先人们一直在寻找便捷而低廉的文化载体,最终纸张成了最为理想的媒介。
B.中国笺纸是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其它国家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品像笺纸一样承载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
C.笺纸助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特别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笺纸功德无量。
D.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各种类型的笺纸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根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笺纸在传统文化领域的地位入手,引出论题,并提出中心论点。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探讨笺纸所带有的精神印记。
C.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并且适时穿插引用论证,观点鲜明,说服力强。
D.文章联系现实,引出笺纸传承难的问题,开放式结尾,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笺纸中的诗词,如林纾的宋词意笺、陈师曾的杜甫诗意笺,都让唐诗宋词得到了普及。
B.染色、砑花等举措和雕版、饾版、拱花等形式说明笺纸的出现是印刷技术使然。
C.随着微信、短信、邮件的常态化,现在很少有人写信,也就谈不上在笺纸上写信了。如何传承笺纸及其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D.笺纸因为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所以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以下列小题。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飘浮起来,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二婶:“下甸子打草去啦。”

村长:“啥时走的?”

二婶:“小半个月啦。”

村长:“回来过没?”

二婶:“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村长:“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上那几个人。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着大盖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扇动了一下,睫毛眨动起来。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人面颊的褶皱,在沟沟汊汊里恣意流淌,一会儿,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我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老人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粱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脸都成了高粱叶子色,可是心还是那么嗵嗵地跳。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粱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那屁大的事而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把饼背走,先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使劲儿眨动几下,站在面前的的确是顶子。

娘,顶子憨憨地叫一声。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娘,快给我点儿吃的。

老太太就把口袋搬到了他的面前,说这里有饼,你吃吧,我再给你煎俩鸡蛋。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和煎鸡蛋,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顶子,我说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想。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

“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

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顶子:“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于窗户上。

(选白 2006 年第7期《小说月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不能包庇杀人犯,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B.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式的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C.“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
D.老太太希望顶子躲进小南山的石洞,可是顶子不要老太太管他,因为顶子觉得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不安全,还不如逃到外面更容易活下来。
E.作品的段落大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语言朴实简练,富于生活化、口语化,这样写切合表现农民生活的题材内容。
【小题2】小说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是怎样叙述这个故事的,都运用了哪些方法?请分条陈述。
【小题4】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