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四大发明是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一种观点,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是古代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一般是指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此一说法最早由荚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
日前,由广东省发明协会主办、搜狐网发起的“新四大发明”评选结果最终出炉,杂交水稻、 汉字激光照排、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复方蒿甲醚最终入选。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自己的粮食问题,还为亚洲甚至全世界粮食问题的解决做出了巨大贵献。汉字激光照排:汉字漱光照排技术,给出版印刷行业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在促进中华文化传播的同时,也对日、韩等国家的印刷出版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工合成蛋白质,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对于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影响是巨大的。复方蒿甲醚:第一个由中国发现的全新化学结构的药品。截至2005年底已被26个亚非国家指定为疟疾治疗一线用药,它在疟疾这一高传染性疾病治疗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材料三:
近日的一项调查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的青年选出“你最想把中国的什么带回祖国”,得票最多的是高铁、网购、支付宝和共享单车,它们被学生们称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
“新四大发明”的走红,彰显了我国在科技刳新领域的显著进步与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 但如何让更多的新发明源源不断涌现,不仅要靠企业在新技术革命的持续竞逐中不断创新,还需要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做好服务与护钪的工作,帮助国内企业提高在世界产业链、价值链中的竞争力。
(《光明日报》,2017年05月15日66版)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和材料二中的“四大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材料三中的“新四大发明”更着重的是这些发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B.材料三,作者介绍了“新四大发明”的调查结果,充满了浓浓的自豪感。
C.“二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国朋友成为“新四大发明”的忠实粉丝,从侧面说明了在很多“一带一路”国家中,生活“通”的程度还有待提高。
D.过去,中国给世界的印象,是制造业大国、世界代工厂,如今“新四大发明”如此受欢迎,代表着中国已融入新产业变革背景下的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从三则材料可看出,从古到今,科学技术始终在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生活和历定进程。
B.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国古代改进造纸术的人是毕升。中文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因他的突出贡献也被誉为“当代毕升”。
C.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可知,四大发明是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总结出来的,“新四大发明”同样是由外国青年提出来的,这样的巧合,体现了中国科技创新和“互联网+ ”所驱动的新经济、新生活的魅力。
D.从上述三则材料看,具有原创性、具有世界级影响力、能产生社会效益,是评判“四大发明”的几大基本标准。
E. 根据材料三,“新四大发明”的走红让我们相信未来我们会有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不仅受到各国青年的喜欢,同时也为“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提供原生动力,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合作共贏。
【小题3】发明的可爱,就在于使人类的生活更便捷,外国留学生称赞的“新四大发明”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请结合生活体验说明高铁、网购、支付宝和共享单车对我们生活的积极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05 04:34: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无现金交易的最大好处是所有的交易都可追溯,通过用户点评可以激励商家提高服务品质;而商家的评价信息可以供其他用户借鉴,理论上这会最大可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因其便捷性和低成本性,以至于现在很多商家只提供第三方支付,而不接受现金或者信用卡刷卡,甚至指定只接受某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服务。那么,拒收现金的行为违不违法?
②尽管目前很少有不收现金的商业机构,但是基于减少管理成本的因素,会有越来越多的商家跟进。此前有媒体报道盒马鲜生会员店就是只接受支付宝而不能使用现金等其他支付方式而引发非议,甚至不少人称之为违法,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第十六条规定,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并强调“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
③但人民币是否指的就是人民币纸币、硬币呢?目前法律对此没有明确定义,但将拒收现钞等同于拒收人民币的思路,恐怕值得商榷。因为盒马鲜生会员店只是用支付宝作为支付手段,但货币还是以人民币来计价,而不是其他外币。换言之,现金只是一种结算手段而已,支付宝等其他方式也是如此。如果把只用支付宝而拒收现钞视为违法,那么很多商家只收现钞而拒绝银行卡和支票等是不是也违反《人民银行法》的規定?毕竟支票和信用卡也是以人民币来结算的。
④如果将这种逻辑再往前一步,结论可能更为荒谬:现在的网络购物可能都“违反”了法律规定。因为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网站已经不支持现金支付这一选项了。随着技术的进步,现金的适用范国会越来越少,以网约车为例,目前中国市场上所有的网约车都不支持现金支付,而是强制要求消费者绑定银行卡、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
⑤由此可见,将不接收现钞等同于拒绝接收人民币的做法,恐怕缺乏坚实的法律基础。在可以想象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商家从现钞的保管成本、找零的麻烦程度等角度出发,不愿意接受现钞支付,这恐怕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监管当局应当呼吁商家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支付方式,建设更加富有包容性的支付体系,包括为那些没有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仍保留用现钞结账的可能。
⑥无现金社会给人带来了各种便利,但如何创建更加富有包容性的支付体系、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恐怕是从业者和监管当局,乃至整个社会都应当考虑的问题。
(摘编自傅蔚冈《“无现金社会”的便利与疑问》)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无现金交易的最大好处是交易可追溯、服务可点评、评价可借鉴。
B.许多商家拒收现金,甚至指定支付方式,引出了是否违法的讨论。
C.拒收现金是否违法,关键要看交易是否用人民币来计价和结算。
D.拒收现金虽不能等同拒收人民币,但这种行为有坚实的法律基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很多商家只提供第三方支付而拒收现金的做法展开论述,具有现实针对性。
B.文章通过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相关条文,证明了非现金交易不违法。
C.文章使用了归谬法:假定某结论正确,据此推出荒谬的结论,进面证明该结论错误。
D.文章没有否定商家拒收现金的行为,但也希望商家多考虑用户体验,具有辩证意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用卡刷卡交易不属于第三方支付,也往往被商家拒绝。
B.盒马鲜生会员店被指违法,在于它不接受其他支付方式
C.随着技术进步,便捷的无现金交易会有更大的适用范围。
D.如不能建立包容性的支付体系,会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三
“诗词大会”让古典文化成时尚经典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火透银屏、火爆网络、火遍朋友圈!短短数日,“诗词大会”的粉丝们几乎霸占了整个舆论场,“电视+舆论”让中华传统文化的光彩和魅力在一度寂寥中被唤醒,并尽情绽放。“诗词大会”再次燃起了全民诗意,唤起了整个社会对于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崇拜,真正让古典文化成为了时尚经典。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诗词文化尤为著名,唐诗宋词,妇孺皆知,甚至一些外国人赛起诗来,也是一点不含糊、不见外。可见,中华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千古、驰名中外。
我国的传统文化虽被视作宝贵的精神财富予以传承和弘扬,但很长一段时间却始终没有在全民范围内形成热度、掀起高潮。与时下动辄就人气爆棚的各类网综、电视节目相比,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和缺失。而《中国诗词大会》的出现,从其播出效果和社会反响来看,绝对是个成功。它以古诗词为突破口,为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条通往时尚经典之路。
它让传统文化走近百姓。“诗词大会”面向人人,不因其文化性而对参与者在职业、身份、年龄、民族、国籍等方面有所局限,只要你是中华诗词文化的爱好者,均可凭实力参加。在本届“诗词大会”中脱颖而出的16岁才女武亦姝就是最好的证明。还仅仅是一名在校学生的她,凭借对传统诗词文化的热爱,在一场场比拼中,以丰厚的实力储备和良好的比赛心态,沉着应战,赢得了超高人气,成为了百姓有口皆碑的文化“网红”。除了武亦姝,其他选手和活动参与者也都来自基层各行各业,这使得“中华诗词”这一传统文化内容被请下“神坛”,以更亲近百姓、更亲和大众的方式被当代人接受。
它让传统文化身披时尚。传统文化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以古朴典雅的脱俗气质而存在,甚至给人以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距离感”。如何通过形式上的“包装”,把传统文化打扮得更具时代性,是当前文化传播和传承工作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诗词大会”恰恰提供了一个可学习借鉴的成功案例。无论从舞美设计、嘉宾阵容,还是比赛模式和环节的设定,都充满创意,既文化味十足,又乐趣感横生。“飞花令”让人在趣味中体验中华诗词的奇与妙,“沙画”猜诗更让人在唯美中品赏文化在传统与现代间的完美融合。这种时尚“包装”无疑达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它拉近了文化与人的距离,这种“拉近”不是靠拉低文化品质,而是靠拉高人的品味,不失格调、不伤大雅。
谁说传统文化无法成就时尚经典?那是因为人们的观念尚属封闭,思想尚未打开。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意识,让“诗词大会”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了创意;也正是无数个创意的叠加,才成就了传统文化从古典到时尚的华丽变身,成为当代人眼中的名副其实的经典。
(节选自同名文章,有删改)
【小题1】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分析,不属于《中国诗词大会》成功原因的一项是
A.中华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千古、驰名中外。
B.所选诗词,浅显易懂,妇孺皆知,甚至连外国人都熟悉。
C.“诗词大会”面向人人,更亲近百姓,更亲和大众。
D.通过时尚的“包装”,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距离。
【小题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古诗词,请分条陈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前面是桐树
袁省梅
天阴着,不到五点,就黑雾蒙蒙的只能看见个影子。哗啦啦的车轱辘响起时,小卖部前的人们不看也知道,小点过来了。
小点手上拄着两截短短的棍子,点一下,车子滚半步,点一下,车子滚半步。车子后拖着的影子圆嘟嘟的像个布袋子一样沉重,等他哗啦啦划过去,影子从身后倏地跑到眼前,一蠕一蠕地向路口爬去。小点要去路口的梧桐树下等他妈妈。每天下午五点半,有一趟从县上到镇上的客车路过羊凹岭。羊凹岭的人从县上回来,坐的就是这趟车,再迟,就没车了。
前几天,妈回来要带他去县上学画画,爸不同意。因为这,爸和妈吵了一架。爸想叫他学修鞋去。爸说,饿死穿鞋的,饿不死修鞋的,不管啥世道,人要穿鞋,就得修。自从小点出事后,爸和妈在他跟前说话,总是小心地避开腿、脚,或者是跑步、走路这些话。爸看一眼小点的“腿”,猛地咂烟,一团烟灰鬼影子一般缓缓落下。小点像是被那烟灰击中了,倏地缩了下身子,不敢看爸,低头看自己的腿,眼泪石子般叭叭砸在腿上,把卷起来捆绑在一起的裤腿扯了又扯,好像把裤腿扯开了,他的腿就会伸开就会好端端地站起来,走路,跑步,上山,下河。小点不愿意修鞋。他不是嫌鞋臭,他是想自己没有脚没有鞋,却整天要看人脚给人修鞋。
妈说,我就是想叫娃多上几年学,他才十二岁。
爸说,以前你干啥去了?以前你咋一句也不问娃上学不上学?现在娃成这样了,你想叫娃学习,以后让娃指靠画画过日子?
妈说,娃还小,该多学个东西。
爸蠕蠕唇,满脸的愁炭一样黑沉,吸了好几口烟,才说,叫娃多学点,我没意见,要是学不成个样,钱扔得没个响声了咋办,他长大了靠啥养活自己?你我能管他一辈子?
妈说,不让学咋晓得学成学不成?
爸说,你这是拿娃的前程做试验哩!
爸撵走妈后,小点心想妈不会再回来了,没想到昨天妈给他打电话说今天回来带他去县上。小点不知道妈跟爸说了没,他没跟爸说,他担心爸不让他去。悄悄地在屋里等了妈一天,眼瞅着天黑了,不见妈回来,他就划着棍子出了门。
还没到路口,雨下开了,一丝一丝的,碎碎细细的,很惆怅很伤感的样子。
刚过了小卖部,背后有人“小点、小点”地喊他。是爸。爸打着手电筒,骂他下雨天乱跑,也不怕摔到沟里。小点心想坏了,爸来,肯定要把他背回去。他不理会爸,抓了棍子使劲地往前划。没划几步,爸就追上了他。小点不看爸,手里的棍子却是一下也不停地往前划。爸堵到他前面,他就拧了身子,要从爸身边划过去。
爸拦住他,蹲下来给他头上套了个塑料袋子,问他真的想去县上学画画?
爸的手电筒照着小点,小点不说话,看着爸。小点不想惹爸生气。爸又问了他一句,小点的头低了下来,眼泪骨碌碌滚了两行,咕哝道,打死我都不去修鞋。
爸长叹一声,转过身,叫小点上去。
小点不上去,他倔倔地说,我不回去。
爸说,哪个叫你回去。
小点说,背我去等妈妈?
爸不说话,背着他往村口走。
小点趴在爸的背上,龇着大板牙笑了,说,到前面的桐树下。
自从妈妈去县里上班后,小点就经常在梧桐树下等妈妈回来。
爸还是没说话。
雨还是一丝一丝的,仲春的雨地里,不寒凉,倒有点潮潮的温暖。小点趴在爸的背上,手里捏着手电筒。小点看见爸走一步,手电筒雪白的光柱子像根粗大的笔一样,在黑黑的雨幕上画一道。他就乐了,手里的手电筒就不好好地照着路,横一下竖一下地在雨里乱晃。晃着,就咯咯笑。
爸问他笑啥?
他说,我画了幅画。
爸说,啥时候?
他说,刚刚用手电筒呀。
爸问他画的啥?
他说,画了爸、妈和我,我们是亲亲热热的一家人。
漆黑的雨夜里,父子俩一直朝着村口的桐树下走去。
(节选自《时代文学·上半月》2018年第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团烟灰鬼影子一般缓缓落下”,这个比喻生动形象,所选喻体“鬼影子”为当时的情境营造出一种悲冷、压抑、略带恐怖的氛围。
B.第十二段塑造小点时,运用了一系列动作描写。“抓了”“使劲”“一刻不停地往前划”“拧了身子”这些词表现了小点内心的焦急和倔强。
C.结尾处小点用手电筒画画的情节独具匠心,既表现了小点对绘画的热爱之情,也为文章增添了一些温暖的格调,使文章不至于太过悲凉。
D.标题“前面是桐树”中的“梧桐”既是小点等妈妈回来的地方,也是承载小点全部梦想的希望之地,标题幽默而风趣,富有吸引力。
【小题2】小说中小点的爸爸和妈妈因什么事发生矛盾?作者设置这个矛盾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3】文章画线部分是三处景物描写,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文化自信不仅在于自己的决心有多大,声音有多高,历史有多久,还在于人家是否信服,有没有“他信”。在当今时代,面对大发展大变革的世界格局,面对各种思想文化更加频繁的交流、交融、交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②近些年来,西方学术界逐渐认识到,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包括生态危机在内的全球性危机的罪魁祸首。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的利益为认识、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自然的价值在于其对人类的有用性,而没有给予自然足够的人文关怀。生态思想家帕斯莫尔认为,基督教鼓励人们把自己当作自然的绝对主人,对人来说所有的存在物都是为他安排的。这正是当今西方文化的死穴。人类文明今天已走到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当务之急。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一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什么是“独特思维方法”?就是以“中”为度、以“和”为贵。《中庸》有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和”二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③在如何摆正人与自然地位方面,中华文化积累了丰富的中道智慧,是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一剂良药。中华文化一方面注重人在天地之间的地位与作用,强调“惟人万物之灵”;另一方面注重天地本身的价值,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必须遵从自然规律。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成为数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根源正在于“顶天立地”、中正通达,正在于我们将“与天地参”而不是将征服自然、改造天地、满足欲望作为人类的使命,正在于我们摆正了人在天地之间的位置。
④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我们都把“和”视作天下之大道,希望万国安宁、和谐共处。当今中国倡导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就是以“和”为贵的最好例子。俄罗斯《导报》这样评价:“对中国来说‘一带一路’与其说是路,不如说它其实更像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范畴‘道’。”何为“道”?英国思想家罗素曾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他所说的“生活方式”,其实质正是中国人所说的“道”,生生不已、和而不同的“道”。“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大合唱,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
(摘编自叶小文《“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代,只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就能更好地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B.人类中心主义利用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强调利益至上,却从不关怀自然。
C.中华文化认为应遵从自然规律和人们的欲望,这和西方文化对人与天地的关系的认识是不同的。
D.人类文明今天已走到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当务之急,而中华民族的中道智慧是一个可取的办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对比论证了中西方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做法,然后指出只有“中和”思想,才能挽救人类文明。
B.文章第三段既承接上文阐释了中华民族的中道智慧的内涵,又引出下文写运用“中道智慧”的现实意义。
C.文章第四段先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再用“一带一路”建设的例子来证明其“和”对中国及世界的作用。
D.文章着重论述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和中华文化中的“中道智慧”,指出后者可为克服前者的弊端提供有益的借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文明现在面临发生质变的可能,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B.“一带一路”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宏大设想的可行做法,必将推动沿线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C.中华文明数千年来未曾中断,主要是因为坚守中正通达的思想和中庸之道,摆正了人在天地间的位置。
D.罗素所说的“生活方式”特指中国人所说的“道”,如果得到全世界采纳,人类社会将更加欢乐、祥和。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不落别处

林清玄

①在盛夏的信义路上,常常会看到一位流浪的老人。他土头土脸,相貌丑陋,怪怪地穿一件很厚的褪了色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破旧的毛衣。平常他就蹲坐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地摇动手里的奖券。

②他很少会站起来走动。当他站起,我才发现他的椅子绑在皮带上,走的时候,椅子摇过来,又摇过去。他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的大皮鞋,摇摇晃晃像陆上的河马。

③如果是中午,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面前,想买一些东西来吃,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一盒便当送给他。他就把吊在臀部的椅子对准臀部,然后坐下去。吃完饭,他就地睡午觉,仍是歪着脖子,嘴巴微张。

④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把椅子解下来当枕头,和衣而睡。

⑤我观察流浪汉很久了,他全部的家当都带在身上,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可能他整年都不洗澡的。从他的相貌看来,应该是北方人,流落到这南方的街头,连最炽热的夏天都穿着家乡的厚衣。

⑥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⑦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奖券使我感到心安。

⑧记得第一次向他买奖券那一幕,他的手、他的奖券和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红塑料套。这套子竟是崭新的,和他并不相配。

⑨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料套,由于手的笨拙,做这个简单的动作也十分艰难。

⑩“不用装套子了。”我说。

⑪“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有空缺的几颗牙,说出充满乡音的话。

⑫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红套子上写着八个字“一券在手,希望无穷”。

⑬后来我才知道,不管是谁买奖券,他总会努力地把奖券装进红套子里。慢慢我理解了,小红套原来是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一种感激的表达。每次,我总是沉默着耐心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

⑭和老人逐渐认识后,有一年冬天黄昏,我向他买奖券,他还没有拿奖券给我,先看见我穿了单衣,最上面的两个扣子没有扣。老人说:“你这样会冷吧!”然后,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

⑮老人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我的扣子扣好,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纯净的善意,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发酸。

⑯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我依然是我,向他买着无关紧要的奖券。但在我们之间,有一些友谊,装在小红套,装在眼睛里,装在不可测的心之角落。

⑰我向老人买过很多很多奖券,从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我的希望不是奖券,而是人的好品质,它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

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它美丽地落下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小题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第①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联系全文,推测第⑭段划线句“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中我“迟疑”和“没有退避”的原因。
【小题3】文中两次出现“一券在手,希望无穷”,分别说说它们不同的含义。
【小题4】联系全文,赏析结尾段中划线句“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