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三
“诗词大会”让古典文化成时尚经典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火透银屏、火爆网络、火遍朋友圈!短短数日,“诗词大会”的粉丝们几乎霸占了整个舆论场,“电视+舆论”让中华传统文化的光彩和魅力在一度寂寥中被唤醒,并尽情绽放。“诗词大会”再次燃起了全民诗意,唤起了整个社会对于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崇拜,真正让古典文化成为了时尚经典。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诗词文化尤为著名,唐诗宋词,妇孺皆知,甚至一些外国人赛起诗来,也是一点不含糊、不见外。可见,中华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千古、驰名中外。
我国的传统文化虽被视作宝贵的精神财富予以传承和弘扬,但很长一段时间却始终没有在全民范围内形成热度、掀起高潮。与时下动辄就人气爆棚的各类网综、电视节目相比,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和缺失。而《中国诗词大会》的出现,从其播出效果和社会反响来看,绝对是个成功。它以古诗词为突破口,为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条通往时尚经典之路。
它让传统文化走近百姓。“诗词大会”面向人人,不因其文化性而对参与者在职业、身份、年龄、民族、国籍等方面有所局限,只要你是中华诗词文化的爱好者,均可凭实力参加。在本届“诗词大会”中脱颖而出的16岁才女武亦姝就是最好的证明。还仅仅是一名在校学生的她,凭借对传统诗词文化的热爱,在一场场比拼中,以丰厚的实力储备和良好的比赛心态,沉着应战,赢得了超高人气,成为了百姓有口皆碑的文化“网红”。除了武亦姝,其他选手和活动参与者也都来自基层各行各业,这使得“中华诗词”这一传统文化内容被请下“神坛”,以更亲近百姓、更亲和大众的方式被当代人接受。
它让传统文化身披时尚。传统文化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以古朴典雅的脱俗气质而存在,甚至给人以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距离感”。如何通过形式上的“包装”,把传统文化打扮得更具时代性,是当前文化传播和传承工作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诗词大会”恰恰提供了一个可学习借鉴的成功案例。无论从舞美设计、嘉宾阵容,还是比赛模式和环节的设定,都充满创意,既文化味十足,又乐趣感横生。“飞花令”让人在趣味中体验中华诗词的奇与妙,“沙画”猜诗更让人在唯美中品赏文化在传统与现代间的完美融合。这种时尚“包装”无疑达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它拉近了文化与人的距离,这种“拉近”不是靠拉低文化品质,而是靠拉高人的品味,不失格调、不伤大雅。
谁说传统文化无法成就时尚经典?那是因为人们的观念尚属封闭,思想尚未打开。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意识,让“诗词大会”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了创意;也正是无数个创意的叠加,才成就了传统文化从古典到时尚的华丽变身,成为当代人眼中的名副其实的经典。
(节选自同名文章,有删改)
【小题1】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分析,不属于《中国诗词大会》成功原因的一项是
A.中华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千古、驰名中外。
B.所选诗词,浅显易懂,妇孺皆知,甚至连外国人都熟悉。
C.“诗词大会”面向人人,更亲近百姓,更亲和大众。
D.通过时尚的“包装”,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距离。
【小题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古诗词,请分条陈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0 11:03: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探亲

安石榴

东北姑娘海蓝嫁给山东小伙柴万金四十八年,俏丫头变成了银发老人,却只跟老柴回过一次山东老家。为啥呢?海蓝说,不敢回了呗,再回,怕是心肝肚肺也得割一半留给婆家人。活不成啰!

柴万金出生在鲁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1960年到黑龙江大兴安岭找活路,被招为林业伐木工人,又依着他高小文化和圣贤之地的仁义,当了两年的伐木工人后就做了调度。1970年,柴万金二十五岁娶了同龄的东北漂亮姑娘海蓝。

小两口新婚燕尔,甜蜜得很。柴万金提出回山东老家看父母,海蓝没有个不答应的。两个人就开始准备礼物。他们工资高,福利好,一年四季的工作服都穿不完,再加上海蓝在商店做售货员。怎么说也有些便利条件,两个人准备了大包小裹一火堆。要出发了,海蓝突然想起一件事,就是海蓝手腕上戴的是结婚时父母给她置办的一块瑞士英纳格表,而柴万金手腕上却是一块旧上海表,还是老丈人送他的。柴万金也不是挣得少,实在是月月都把钱寄回山东老家了。到结婚时基本上就是一个内外都干干净净的小伙儿。老丈人是个爽快人,不仅不责怪,而且还夸他是孝子。不过也说了。海蓝是家中最小的,嫁妆偏多些兄姐们不会说什么,即使这样也不能给女婿买新表了。老丈人说你就戴我这块旧表吧,看个钟点还是很准的。可要回山东老家了,小两口要面子啊,尤其海蓝,疼丈夫,要他在家人面前赚足面子,就跟自己的朋友小红借了她丈夫的英纳格男士手表。

千里迢迢奔山东,一个月之后小两口原路返回,到家时冷不丁地娘家人都不敢认他们了。走时小两口都穿着毛料套装大皮鞋,此时站在父母面前的一对小人儿却成了逃荒的乞丐,他们穿着农家织布的裤褂、黑布鞋,小脸儿憔悴不堪.海蓝哇的一声就哭了,只说了一句话:妈,我这辈子再也不回山东了!

原来小两口带的礼物悉数送出,最后自己穿的衣服也让婆家人要去了,海蓝奋力保住了自己的手表,却眼睁睁地看着小叔子把丈夫手腕子上的表戴在自己的手腕上。

回东北之后好久,海蓝才跟父母兄姐说:那个穷啊,别提了。没法说,简直都成胡子土匪了,看着你时眼睛都是红的,那块手表还是海蓝私下里接了母亲的钱,赔了人家。可是从此,海蓝发誓不回老家,也不许柴万金再回去,当然每个月海蓝都会准时给老家寄钱。

其实,海蓝不许柴万金回老家是气话,柴万金也的确是因为工作忙很少回老家,整整二十年他只回了三次,两次奔丧,一次是公差绕道探亲。每次回来大同小异,都是被搜刮得囊中空空。海蓝就是因为这,明白一个千真万确的道理:穷,便是个无底洞。

也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老家渐渐地不要钱了,相反,来信来电话总是热情邀他们回家看看,说现在日子好过了,家乡可美了。海蓝听了,笑笑,当个故事听呗,对老家的恐惧已成为她的一个心病,一直到两个小孙子不用看护了,老两口突然没事可做,柴万金的思乡梦就浓了起来,晚上都无法入睡了。海蓝心软了,说:老柴,我们回山东老家看看吧,就当是旅游。

两个人说走就走,到了山东德州一下火车,就看到一群人来接他们少说也有二十几口子蜂拥而来,还大声嚷嚷着,叫大哥大嫂的,大爷大娘的、大舅大舅母的,还有叫爷爷奶奶的。海蓝本来有些发蒙,忽然发现这群人奔到离他们十几米时,突然一起向他们跑了过来,手臂也都伸出来了。海蓝脑子嗡的一下。拉着老柴的手大叫:可不好了,快跑吧,胡子又来了……

事后坐在小叔子家的小洋楼里,海蓝都不好意思了。小叔子说,嫂子我不怪你误会,那些年咱家太穷,的确拖累了哥哥嫂子,我们心里都记得你们的好。现在不同了,咱家日子是什么样子呢?这么跟你们说吧,你就往好里想。怎么想都不过分,就是这么好!接着就跟哥嫂仔细讲解了这四十年家乡的变化。

吃团圆饭的时候,小叔子捧出一瓶五粮液,庄重地给兄嫂斟上,并提议为兄嫂的健康干一杯!这时候柴万金站起来,笑呵呵地说:我已经听明白了,我们家经过了千辛万苦奔上的好日子,是有个转折点的,那就是让中国老百姓永远铭记的1978年。那么我们就为这四十个美丽的春天干杯吧!

大家齐声赞好,屋里笑声一片,浓郁的酒香四处飘散,多么像幸福四溢的生活啊。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说海蓝嫁给山东小伙柴万金四十八年,却只跟老柴回过一次山东老家,而且是不敢回,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B.柴万金每次探亲回来大同小异,都是被搜刮得囊中空空。这几次的经历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因贫穷而导致社会公序良俗被破坏殆尽的现实。
C.海蓝因为第一次探亲时的遭遇给她留下了心理阴影,不敢再和丈夫回家探亲,但她坚持给老家寄钱,可见其性格中的善良与贤淑的一面。
D.海蓝和丈夫第二次回山东老家探亲时,小叔子家住的小洋楼、喝的五粮液酒与以往的一穷二白、见了东西就抢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题2】小说以“探亲”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对小说中柴万金的五次探亲,作者用墨并不均匀,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2009年网瘾调查报告
朱磊
今天上午,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京发布《2009年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表明青少年网瘾状况并不让人乐观。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城市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4.1%,人数约为2404.2万人,
其中年龄在18至23岁的青少年网瘾比例最高,其次是24至29岁。
而网瘾青少年主要是“网络游戏成瘾”,其次是“网络关系成瘾”。近一半网瘾青少年(47 .9%)把“玩网络游戏”作为其上网的主要目的并且花费的时间最长,属于“网络游戏成瘾”;13.2%的网瘾青少年在“聊天或交友”上花费的时间最长,属于“网络关系成瘾”。在上网目的方面,网瘾青少年中选择以“玩网络游戏”为主要上网目的的比例(47.9%)远远高于非网瘾青少年中选择这一选项的比例(21.1%);而非网瘾青少年中以“学习和工作”(45.5%)为主要上网目的的比例则显著高于网瘾青少年(31.5%)。
此外,调查发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城市,网瘾青少年比例高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调查人员分析认为,发展水平高的城市青少年接触网络频度较高、时间较早,在对网络的认识和使用方面,较不发达城市更为成熟。此外,发达城市青少年所接触的教育及课外活动资源比较丰富,青少年在课余时间会被安排更多与网络无关的事项,而不发达城市的青少年如果对于学习或生活感到厌烦,没有其它地方可去,也没有其它事情可做,他们更容易到网吧上网,导致网瘾。
本次调查还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网瘾青少年中有60.4%的人使用过手机上网,非网瘾青少年使用过手机上网的比例仅为49.4%,网瘾青少年更多地尝试过使用手机上网。而在使用过手机上网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比例为16.2%,高于全体青少年网民中的网瘾比例(14.1%)。
“随着手机上网越来越便利,手机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手机上网有可能会成为青少年网瘾的一个新动向。”报告说。
   
青少年为什么热衷上网?
调查人员在访谈中发现,青少年认为网络是一个逃避消极情绪的良好处所,给予了他们逃避现实、减轻心理压力、填补空虚生活的机会。网络在青少年眼中还是一个与他人交流的良好平台,让他们可以“更自信”“更舒适”。而网瘾青少年将“成就感”和“满足感”视为他们从网上得到的最快乐的东西,网瘾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性更强。
调查显示,网瘾青少年中“平常不主动与人交往”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网瘾青少年。在非网瘾青少年中,有29.1%的青少年“平常不主动与人交往”;而在网瘾青少年中,这一比例达到38.0%。
此外,网瘾青少年与非网瘾青少年在家庭结构和家庭氛围上有显著差别:在网瘾青少年中身处单亲家庭的孩子比较多;网瘾青少年往往与家长缺乏交流沟通或者互相不能理解。
此次调查还发现,目前网瘾治疗行业情况不容乐观。多数治疗机构存在着网瘾判定标准不明确、网瘾形成原因研究不深入、网瘾治疗的方法没有针对性、网瘾治疗机构师资力量难以保证等问题,甚至还有些机构仅仅把治疗网瘾当成赚钱的工具。而很多在这些机构中接受治疗的青少年对于自己出去后能否彻底戒除网瘾并不抱有很大信心。调研人员认为,随着网瘾问题愈来愈广泛地进入公众视野,对这一行业的规范和管理亟待加强。
   
在网瘾戒除和预防方面,调查显示,72.6%的青少年网民认为应该由政府来出资建立国家级网瘾预防和救助基金,51.3%的青少年网民认为需要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
报告谈到。我国已经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涉及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但是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以往的条款已经无法保证青少年健康上网,制定专门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已迫在眉睫。
“网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它涉及个人、家庭、学校、治疗机构等社会多方面因素,需要各方的合作才能解决。”报告总结说。
(节选自《法制日报》,2010年2月2日)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为文中的三个小节分别拟一个小标题,填入横线上。(4分)
【小题2】列数据是报告常用的方法。以第一小节的第二段为例,说说其表达作用。(5分)
【小题3】报告中说网瘾“涉及个人、家庭、学校、治疗机构等社会多方面因素,需要各方的合作才能解决。”请你根据对报告的理解,给出至少五点建议。(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蓼花开

王照祥

①那年头,村边稻场上的傍晚格外热闹。妇女们边收拾锅盘碗盏,边唠着家常。男人们摇着蒲扇,话着庄嫁收成或天南地北。孩子们追逐游戏,欢笑声叫喊声荡漾在稻场上空……

②月亮西斜,清辉如水。贪玩的孩子,劳累的大人,都已响起了鼻息声。母亲们轻吟着眠歌,熟睡的婴儿发出几声梦呓,像鱼儿吐出的水泡声一般。月下的稻场犹如安静的池塘,稻场四周,明灭着几堆烟火,袅袅升腾起几缕青烟。

③那是隔年的红蓼发出的烟气,有点辛辣,蚊子闻风而逃。

④红蓼是乡间常见的野草,田间地头路傍,随处可见。春天,红蓼发出几片绿叶,形如菠菜。到了夏天,叶子中间会抽出一穗或数穗白色的花柱。秋风起时,花柱变红,那就是红蓼花开了。我的故乡土地贫瘠,红蓼花开并没有见奇之处。

⑤对红蓼的另一种记忆来种暑假。山坡,池塘,野地,年少的我们上山摘果,下河捉鱼,到处飞奔。不出几日,身上就长了热疮和疱疖。母亲寻来了红蓼,放在石臼里捣烂,热敷到疖子上。一边敷,一边叮嘱我们不要再到野外疯跑了。不几天,疖子烟消云散,我们便又奔跑如初了。母亲们叮嘱如何能锁得住我们贪玩的、奔腾的脚步呢?

⑥而红蓼,委实是太平凡了,平凡得在我长大离家后几乎就将她忘记了,直到我到江心洲工作的时候,再次看到了红蓼。

⑦江心洲的红蓼长得格外蓊蓊郁郁,且有层次。洲堤上的红蓼也如菠菜一样低矮,但越往外滩,就越茂盛,高大,犹如小树。初秋,清澈的沼泽犹如明亮的镜子。沼泽边高大的红蓼们,似乎要争着照镜子似的,挨挨挤挤到水边,摆弄着红色的花柱。顽皮的鱼儿游过来,像要欣赏红蓼的花容。红蓼的花柱挑逗一般轻点水面,小鱼儿便一跃,似要去亲吻红蓼。红蓼则轻巧地把花柱挑起,小鱼儿扑了空,落入水中,在水面砸出圈圈涟漪,摇摇尾巴游走了。绿叶发出哗哗的笑声,生成江风,轻摇着红蓼丛中的渔船。

⑧渔汛季节,渔船常常钻进了江边的红蓼丛停歇着,汲取沼泽地的清水做饭,等待着出江打鱼的时机。红蓼丛俨然成了他们的家园。江心洲上的居民十家九姓,或是当年为逃避战火移居而来,或是流浪的船民定居下来。近年,洲上人家青壮劳力悉数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带着没办法跟父母外出的孩童,艰难地耕种着土地,还有一些谙熟水性、不舍长江的渔民。

⑨六、七月,是长江最为活跃的日子。几场瓢泼大雨过后,洪水抹平了外滩,江流直抵到屋脚。洲上的人们每日走到大堤上,密切注视着雨情水情,几乎到了恐惧的极限。在大水中从容的是白杨树,它们挺拨着身躯,立在水里,向人们传递着一种坚定的信念;从容的还有洲上那些经见过各种危难的老人们。

⑩老人们说,等吧,等红蓼花开了,红蜻蜓飞来了,水就退了。

⑪于是,我们天天盼着红蓼花开。外滩的红蓼在水中拼命地露出头,慢慢变得葱郁起来了,又渐渐地,叶子中间抽出了一穗或数穗白色的花柱,江中的洪流似乎也不那么发鼓了。

⑫忽然有一天清晨,洲上的人都涌到了江堤上,看红蓼花开。是的,红蓼花开了,白色的花柱一夜之间开成红艳艳的了。大片的红艳艳的红蓼像一条丝带,沿江堤伸向远方,犹如天上仙女的飘带凌空划过,生生阻断了那涌过来的浑浊的江水。天空中忽然发出嗡嗡的声音,一大片蜻蜓——红色的蜻蜓——飞来了,仿佛天边飘来的祥云。

⑬红蓼花开,蜻蜓变红,大水老了,洲上人说。是的,大水老了。自此,洪水一天天落了下去。红蓼,从此真正植入了我的心田。

⑭老人们说,红蓼,是一种通了神的花草。

⑮其实,大地上的花草有哪一株不是通神的呢?她们,看遍了人间的悲欢离合,读透了世上的沧海桑田,却依然淡定如斯,花开花落,一岁一枯荣。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村边稻场上傍晚时的追逐游戏,暑假里上山摘果、下河捉鱼,使作者对无忧无虑的少年生活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B.贪玩的孩子、劳累的大人发出的鼻息声,母亲们轻吟的眠歌,婴儿的梦呓,以动写静,体现出乡村夜晚的宁静安详。
C.故乡的红蓼花委实太平凡了,平凡得没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记忆,以至于长大离开家之后,作者几乎就将她忘记了。
D.花草看遍人间的悲欢离合,读透世上的沧海桑田,却依然淡定,用拟人修辞,赋予植物以阅尽沧桑却从容淡定的情感态度。
【小题2】作者在故乡、在工作的地方,都对红蓼花深有感触。请结合全文,概括红蓼花是怎样与乡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小题3】第⑦段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心洲的红蓼花,这样写有何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去往书店的路

记得当兵的时候,只有一种国营新华书店。下到连队后的第一次外出,就是进城找新华书店,找到了心里才踏实。可那时我买不起书——一个月只有六七元钱。

七十年代末,连队藏书室藏书极少,仅有的几本文学书很快就看完了。于是只要能请假进城,我就往新华书店跑,一钻进去就不想出来,一遍遍看着那些渴望拥有的书,暗暗吞咽口水。那个时候书店不是开放式的,你要某本书,只能让售货员取给你。如果你拿在手上老不买,售货员会不耐烦地说:到底要不要啊?只好尴尬地还回去。

终于有一回,我过足了买书的瘾。

那是当兵第二年,我得到了人生第一笔稿费——七元钱。我一取到钱就迫不及待请假进城,坐在公交车上,时时用手按着那钱。到了站,迫不及待地冲到新华书店,就是那个我常常流口水的地方,然后土豪一样选了一摞书,全是我眼馋了很久的中外小说。七十年代末,书是几毛钱一本,七块钱大概买了十几本。我拿回来,先把书捐给连队图书馆,然后再一本本借出来看——为什么如此?是因为第一次拿到其他战友没有的钱,不知如何是好。没过多久,我又拿到了一次稿费,我又这样做了一遍。

那两次去书店,可以说是我最愉快的出行了。我至今能清楚地想起那家书店的样子,它在街道上的位置,和它里面的格局。后来,我们连一个战友也去了,跑回来兴奋地告诉我:新华书店又进了一批新书,你快去买呀!他哪里知道,稿费没那么好挣的,我没有钱了。

不久,我考上了大学,终于有了随时可以免费看书的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的书多到让我目瞪口呆。我过足了阅读的瘾。不过,我依然喜欢去书店,依然会从每个月的伙食费里抠出几个大洋,买上几本。总有些书,是你读过了依然想拥有的。七八十年代,成都新华书店很多,总在最好的地段。进入九十年代,我便眼看着它们被流行服饰和大小商场包围,后来逐渐消失。但同时,无数小书店却应运而生。最繁荣最鼎盛的时期,成都市中心展览馆周遭起码有五六十家书店。我那时买书,要一家家地逛,是最早的淘宝。有时为了找一本书,弯腰低头在无数家的小店里穿梭。感觉那个时候,全民都在淘书,全民都在读书,真是令人怀念。

记得有一回,我去买余华的《活着》,开始我问:你们这儿有余华的《活着》吗?被问的书店老板茫然摇头,好奇地反问我,那书名就叫《活着》?我说是。他说我们从来没进过这样的书。走到下一家,我简化了一下问:请问你们有余华的书吗?老板回答,我们没有语法书。我说不是语法,是小说。他说小学语法也没有。我没辙了,只好退出。这样问了一家又一家,大概问了十家以上,都没找到。我走进最后一家书店。这家店里的文学书比较多,我在其中看到了很多自己认识的朋友写的书。我一排排地看,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站起来,那样子引起了书店女老板的注意。她走过来问,你想找什么书?我不抱任何希望地说:余华的书。她抱歉地说,我们只有《活着》。我惊喜地说,我就是要《活着》。不知情的人听见这样的对话,还以为我们在比赛格言。她马上将一本薄薄的、装帧很漂亮的书递到了我的手上,的确是余华的《活着》。我连忙付钱。为了感谢她,我还特意在她店里多选了几本书。女老板一边收款一边对我说,这本书的确写得好,我是从头到尾看完了的。你看人家一辈子经历了那么多坎坷,承受了那么多苦难,可是回忆起来还是心平气和的。真了不起。我听了很感慨,这个女店主给我上了一课。再后来,展览馆那一圈儿书店忽地消失了,消失得一家不剩。也许它们是散落到了城市深深浅浅的街巷里?

大概是新千年以后,我有了固定去的书店。这家书店就在我们大院的街对面,每次吃过晚饭散步时,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去这家书店。书店很小,大概只有十几平米,光线也不太好。书柜只有两米高,四五排的架子,上面密密麻麻地摆满了书。也许是因为小本经营吧,每种书都只有一两本,但品种非常丰富。书柜对面墙上,是各种期刊。那么小一个书店,也藏着乾坤。女店主我记得很清楚,是个三十岁左右清瘦的女人,很文静。女店主和我熟了,卖给我的书总是八折。有时我想要的书她店里没有,她就会替我去找,哪怕是已经下架的书,过气的书,她也会去找,而且百分之九十都能找到,就好像她是我的搜索引擎。一旦找到了她就打电话告诉我,我吃了晚饭去散步的时候,就感觉很有劲头。每次去我都要待好一会儿,有时候并没有想要的书,还是喜欢一行行地在书架上浏览。发现自己喜欢的书,就拿出来告诉她:这本书非常好哦。她会用心记下。那时,《我在天堂等你》销售还不错,她也进了好几本。一有读者买这本书,她会告诉人家,她认识这本书的作者。读者很惊喜,就请她索要我签名。她就答应下来,等我去书店时拿出来让我签。起初她还有些忐忑,说这样会不会给你添麻烦?我连说不麻烦,举手之劳。其实心里面,是窃喜的。

2006年起,我学会了网上购书,就再没去那家小书店了,我甚至连个招呼都没打,就将它遗忘了。有一天收到网购的书,忽然就想起那家书店了,是吃过晚饭就特意去看它,却意外发现,它已经不在了,取代它的,是个小面馆。我很有些伤感,站在那里看了半天,不知它是何时关掉的?也不知书店的女主人去了哪里?现在以何业谋生?

我无法否认网络购书的便捷、便宜。我甚至都不习惯再到书店架子上一排排找书了。

有时候睡觉前突然想看某本书,下单,第二天上午就送来了。我为这样的便捷所迷惑,忘记了去书店的路。所以,当听到朋友们在痛惜实体书店的消亡,或者谴责实体书店的消亡时,我总是心下有愧,不敢言语。因为那消亡里,也有我的一份原因。

曾经看到一句话,在书中遇见最好的自己。而我,是在书店遇见最美的自己。如今,不再去书店的我,也不再美丽。

可是总有些变化,是我们阻挡不了的。

也总有些故事,留在了书店。

(取材自裘山山同名散文)

【小题1】关于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迫不及待”也可以写成“迫不急待”。
B.“装帧”是指书刊的封面、插图等美术设计和版式、装订形式等技术设计。
C.“擎”读qíng,本义是“向上托、举”。
D.“吞咽”中“咽”的读音为yàn。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考上大学,可以免费去图书馆看书,却因为经济条件宽裕依然去书店淘书。
B.“那么小一个书店,也藏着乾坤”指书店内书品种丰富齐全,女店主清瘦、文静。
C.结尾写我已习惯网络购书的便捷,意在表明我认为实体书店的彻底消亡是必然的。
D.实体书店衰落与购书方式变化引发了作者对小书店和全民淘书、读书时代的怀念。
【小题3】作者在文中多次讲述了自己去书店的经历,在这些经历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结合全文,简要说明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小题4】本文题为“去往书店的路”,但在《文汇报》发表时被编辑改名为“在书店遇见最美的自己”,作者裘山山认为“各有各的味道”,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理解的两个题目各自的“味道”。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一家代表首都文化、中华饮食历史的品牌企业,不得不说全聚德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不过,如果研究近十年来这家公司的成长数据,就能发现产品单一的全聚德公司自2012年达到19.43亿元的营业收入顶峰之后,此后的2013年-201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9.02亿元、18.46亿元、18.53亿元,2016年-2018年仍在18亿元徘徊。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全聚德的销售额增长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家上市公司难有未来。

(摘编自《海底捞的成长与全聚德的困惑》,《凤凰网》2018年5月27日)

材料二:

2018年12月15日晚,江苏广电总台曝光了北京同仁堂蜂蜜的生产商将大量过期、临期的蜂蜜回收的问题。先不管这个问题属不属实,后续如何发展,仅从中华老字号企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大部分的老字号品牌企业确实存在市场危机。商务部数据显示,已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总计1128家,但其中仅10%蓬勃发展,不少企业的经营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产品创新动力不足、组织架构陈旧、人力资本匮乏成为阻碍老字号发展的前三大障碍。

(摘编自《百年老字号纷纷遭遇市场危机》,《前瞻网》2018年12月19日)

中华老字号企业经营模式分布


材料三:

1月22日,由新华社瞭望智库和《财经国家周刊》联合举办的“振兴中华老字号路径探索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工信部、文化和旅游部、商务部、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的与会专家及企业代表围绕老字号品牌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振兴策略、助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会上,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执行总经理孙鹏说:“如果不传承,我们可能就没有了老字号的根和魂。如果不创新,就没有了竞争力和生命力。”正是基于此,2016年底,稻香村与网红中的“老干部”故宫淘宝团队开始尝试合作。2017年春节,双方推出了主打故宫元素的一款点心,取名叫“极好的·点心”,在品牌和文化的共同加持下,限量生产的5000盒上线48小时内便宣告售罄。此后“老老”联手的步伐便愈加稳健,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佳节相关产品陆续推出。

这不是个例。大白兔和美加净的跨界联手也掀起了一阵风潮,“看上去很好吃”的大白兔糖造型润唇膏销售火爆。而更进一步的,是跨越国界的碰撞,比如五芳斋与迪士尼的合作,其联手推出的迪士尼经典动漫卡通系列礼盒粽子销售额轻松破了亿元大关。

有意思的是,对“老”+“老”更为买账的,却是年轻人。根据淘宝刚刚发布的《非遗老字号成长报告》,2018年淘宝消费者人均购买非遗、老字号商品超过两件,其中80、90后消费者占比超过七成。

而另一个关键词则是——“平台化”,这与年轻人当下最为主流的消费方式有关,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平台正在为大有可为的传统文化消费提供舞台,却不仅仅止于此,平台不再满足于单一的纯“平台”功能,他们可以提供的和诉求的,是更多。以淘宝极有家为例,从老字号商家的挖掘到赋能培育孵化,原创匠人的商家同比增长在60%,一些源远流长的茶道和香道文化行业,同比成交增幅都达到了40%以上。

这是一个老字号焕发新生机的时代,这是一个老字号充满多种可能性的时代。

(摘编自《电商平台加持老字号“基因改造”未来还有多少种可能性?》《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1月2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老字号企业采用多种方式混合经营,84.1%的企业都会通过网络进行销售,一半以上的老字号企业已经不再采用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了。
B.研究近几年的数据发现,全聚德已经进入了长达六年的成长瓶颈期,一直无法突破20亿元销售收入,全聚德暂时无法进一步增长已成事实。
C.孙鹏在研讨会上意识到老字号如今面临的困局,因此,稻香村与故宫淘宝团队尝试合作,并双双推出一些与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相关的产品。
D.电商平台正在为传统文化消费提供舞台,并努力提供不止于“平台”功能的更多服务,书写着一出“老字号+互联网平台”的大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很多因素掣肘了老字号的发展,不少老字号确实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相关的一些专家学者们正积极助推老字号的振兴与发展。
B.“极好的·点心”“大白兔糖造型润唇膏”“迪士尼卡通系列礼盒粽子”等产品,都是“老老”联手成功的范例,这也意味着老字号对合作、跨界的探索正徐徐铺开。
C.电商平台为年轻人打开了传统文化消费的大门,也让传统文化展现出更年轻的形态,抓住时代机遇,让传统文化和年轻人相遇,老字号有望找到传承新路径。
D.三则材料均在谈老字号的困惑与出路问题。老字号是好品质、好技艺的象征,未来虽充满多种可能,但保护和振兴老字号的工作仍任重道远。
【小题3】结合以上材料,针对老字号企业存在的问题,谈谈老字号企业如何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