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拉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炜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B..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C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C.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
D.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9 08:06: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谣”这个字的本义是歌唱而无乐器伴随,是所谓的“徒歌”,所以民谣、童谣都依附这个本义,甚或不一定要靠固定的文词,口耳相传,凭借记忆,需要的仅是歌唱者感情的投入。“谣”是自由度很大的艺术形式。鲜有具名的作者,由于飘然不知来处,又衍生节外之义,像谣言、谣诼等;可童谣不仅常常带有讽世作用,有时竟有预言的意味,可见必有隐藏在地下的“诗人”。西汉晚期王莽私制童谣,以其自然天生的本质,引来“群臣进符命”,遵此应天命而自立为摄皇帝。“谣”还有另外的形式,在不同乡土环境有着不同的名称,因为多半“演出”在山野地带,就统称为山歌,这是一种充满机智的即兴表演,男女唱答争锋,真情俱在激越处显现,可说是“谣”的浪漫正途。我使用“歌谣”这个词。居心是将有文词的“歌”和野生的“谣”结合成可以在书斋中创作的形式。
中国传统的诗人很有福,他们抒发诗怀,或叙情,或言志,欲达到一个美善的境界,使用合用的载具——盛唐的时候就已备下了四言、五言、七言,绝句、排律,古体的乐府和赋等等。诗人选一个合用的形式常无往不利。盛唐以后,诗人在吟咏自遣之余,又有了诗余的词,可以借乐器、乐队将更为抒情更具音乐质素的词,唱向公众。到了元代,诗的感性深入戏剧,本来诗的本质与戏剧的本质至为接近,不同的是诗演出在纸上,当词的发展使音乐介入表意的艺术,而音乐的本质又与舞蹈至为接近,三者相拥的戏剧使诗跳出纸面演出在舞台上,这便是曲的形式。这是诗人最豪华的载具。我并不真的羡慕古人的懒福,我们可以应不同的需要建造不同的诗形式,我们有的是材料,清水的白话,陶土的方言,林木的古文,以及金属的外来语……由情绪酿制节奏,由时间剪裁行节,由人物析解悬宕……一行一节,四行一节,多行一节……然则必须由知性画下每首诗艺术形式的临界点,就如古人为字音、字义的美善严格制定格律一样,同时我们也有可借纳的形式,比如说,歌谣的形式。
五十年代战后现代主义运动发展到今日,已经曲尽。歌谣体或歌谣风不再被看作只是低层次的诉情工具。经过乡土文学的洗礼,又因视听传播媒体在生活中日趋重要的地位,现代诗可能发展成“印刷的演唱会”甚至“表演会”,歌谣体或歌谣风的诗必然会出土,作为一个“有利形式”而走上新的道路。歌谣体和歌谣风不同,前者指直接利用歌谣的一般结构,即五言或七言的诗行,并具整齐的韵脚。在第四和第五字之间,通常可以先嵌入语助词或感叹字,使歌者易于表达个别咏唱的风格。至于歌谣风的诗,其形式是由诗作者依诗的表现需要而独创的,除了也具有韵脚,通常句子的结构较为复杂,而暗喻和意象的经营也与现代诗一般手法无异。
(摘编自郑愁予《刺绣的歌谣》)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谣”本指“徒歌”,是无乐器伴随的一种歌唱。它们之中有的甚至没有固定的文词,而是凭借记忆口耳相传,需要的只是歌唱者感情上的投入。
B.“谣”是自由度很大的艺术形式,虽然也有隐藏在地下的“诗人”,但由于其少有具名的作者而飘然不知来处,因此又衍生了谣言、谣诼等意义。
C.“谣”中的童谣不仅常带讽世的作用,而且还有预言的意味。西汉王莽就曾以童谣自然天生的本质引来“群臣进符命”,最后自立做摄皇帝。
D.“谣”多半演出在山野地带,因此也被称为山歌。这种山歌在男女的激越唱答和充满机智的即兴表演中显现出了真情,可以称为谣的浪漫正途。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盛唐时期,我国的诗歌就已经具有了四言、五言和七言古诗,有了古体的乐府和赋,也有了五、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以及句数更多的排律。
B.盛唐以后,在近体诗之外,作为诗余的词开始出现,它借助乐器和乐队使音乐介入表意的艺术,使得诗歌更为抒情更具音乐质素,最终唱向公众。
C.元代时期,诗歌、音乐和舞蹈三者相融合而产生的戏剧使演出在纸上的诗跳出纸面演出在舞台上,就产生了中国传统诗人最豪华的载具——元曲。
D.新世纪,现代诗将发展成“印刷的演唱会”甚至“表演会”,低层次诉情工具的歌谣体或歌谣风的诗也将会作为一个“有利形式”走上新的道路。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愁予在《刺绣的歌谣》中使用“歌谣”一词,目的是在感情中杂以知性,将有固定文词的“歌”和野生的“谣”相结合而形成一种新诗的创作形式。
B.我们可以用白话、方言、古文和外来语以及节奏、行节等材料,并借纳歌谣的形式建造不同的诗形式,但必须用知性画下诗的艺术形式的临界点。
C.“绢子方方绣两面/少壮出门女守园/一篙一撑渡江水/一针一刺度日难”用了歌谣的一般结构,韵脚整齐,演唱时可嵌入语助词以产生咏唱风格,属歌谣体短诗。
D.歌谣风的诗也有韵脚,但其句子结构一般较为复杂,而且形式是诗人依诗的表现需要独创的,而某些艺术手法又与现代诗一般手法无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美索不迭米亚文明是指在两河流域间的沃土美索不迭米亚平原所发展出来的文明,主要由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文化组成,其中巴比伦人的成就最大。翻开世界文明史,关于古巴比伦与亚述文化的篇章,几十年不变的“专制统治”“等级制度”“奴隶制”和“灌溉农业”等论述早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长期以来,世界上很多研究西方古典学的历史学家,包括一些专门研究城市学的学者,无视大量的考古学和文献资料,否认在古代近东存在城市这样一个历史事实,他们把城市的起源看作是古希腊现象,其中主要的依据是根据古希腊的“范例”断定古代近东没有“民主制”和“私人企业”。   
随着越来越多的楔形文字原始文献为我们所熟知,更重要的是随着研究方法论的不断丰富,研究视角的“多方位”,以及系统的社会科学理论引入亚述学注研究,有关古巴比伦与亚述文化的一切都需要重新审视。实际上,古代两河流域不仅存在过“原始民主制”,其城市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虽然存在王室经济和神庙经济,但私人经济自始至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时甚至起着主导性作用。私人经济包括工商业和“农业资本主义”,它们的高度发展孕育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公司形式。   
古代两河流域城市文明的传统对后世的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构成西方文明“根基”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影响。就连现代的西方史学家也都承认,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古典传统,与古代近东的文明尤其是巴比伦、埃及和希伯来的文明,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深受其影响。一位西方学者指出:“今天的西方文明,与其说起源于克里特、希腊、罗马,不如说起源于近东。因为事实上,雅利安人并没有多少自己创造的文明。近东才真正是西方文明的创造者。”现代学者在撰写西方文明史之时,多半都把美索不迭米亚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置于卷首,他们俨然已经承认它们构成了西方文明史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美索不迭米亚的居民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辉煌的文明,这一文明对推动人类的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里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座城市,产生了最早的议会制雏型,开展了人类最早的对外贸易,创造了最早的职业经理人及股权激励形式,出现了第一部法典等。
古代美索不迭米亚塑造的这些现代西方文明的原型对于我们理解现代西方文明的本质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比如美索不迭米亚人在人类文明之初摸索出的王权神化、统一王国意识形态等做法客观上促进了国家管理,它启示我们:无论城邦国家、统一王国还是幅员更为辽阔的帝国,乃至现代西方各国,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秩序都是国家发展和繁荣的第一要务,而加强意识形态管理以达到人们在思想上的统一,则是保持国家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手段。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前农业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形态后,正向着信息文明形态迈进。无论文明如何演进,美索不迭米亚文明早已成为人类文明决定性的“基因”之一。可以说,美索不迭米亚文明奠定了现代西方文明的第一块基石,为现代西方文明铸成了最初的根本性的框架。由于原始文献缺乏,现有材料也不均衡,我们对这一人类文明最初框架的认识和构建难免出现不均衡的状况,为此,亚述学研究者还任重而道远。   
【注】亚述学是研究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文明的学科,因起始于对亚述文字的研究而得名。
【小题1】下列对“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主要包括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与亚述等文化,它是人类最早的辉煌文明。   
B.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实际上就是今人所说的古代的近东文明,它对后世人类文明有巨大影响,可以说是西方文明的祖先。   
C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奠定和构建了现代西方文明的基石及框架,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基因,它决定着人类文明的走向。   
D.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一种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城市文明,其经济的主要形式是工商业和农业资本主义,并且出现了公司形式。
【小题2】下列有关亚述学研究的认识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人们早就有研究,“专制统治…‘等级制度…‘奴隶制”“灌溉农业”等是研究者给它贴上的一些标签。   
B.用楔形文字记载的原始文献是亚述学研究的重要依据,由于相关文献并不完备,导致对这一文明框架的构建还有许多空白。   
C在亚述学研究中,随着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丰富,系统的社会科学理论的引入,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D.西方的历史学家,包括一些专门研究城市学的学者,均无视相关文献和考古学资料,否认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对西方文明的深远影响。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文明形态之所以不被承认,是因为没有“民主制”和“私人企业”,从而显得与古希腊城市文明的标准范例不同。   
B西方文明并不是来自古希腊、罗马文化,而是来自近东文明,因此现代学者撰写的文明史不同以往,开始把近东文明放在西方文明之前。   
C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塑造了议会、公司、经理人、法典等许多现代西方文明的原型,这些文明原型构成了西方文明最初的根本性框架。   
D.美索不达米亚人意识到加强意识形态管理是保持国家发展和繁荣的关键,因而开始神化王权,统一王国的意识形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谈谈数字化书写
刘皓明
  ①书写方式在文明形成中的作用,至今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在书写方式已进化到数字化的今天,用中文写作的人大多数是直接敲击键盘输入汉字。与中文计算机化的初期相比,现在的输入法使用已方便了很多。但这种方便主要来自计算机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处理器的速度、内存的扩大等——而非输入法有了多大改进。甚至可以说,这几年中文输入法在语言水平上不进反退,以至于如今数字化书写像是从坍塌的房子里搜寻财物,费力地拨开瓦砾和污秽,把埋在里面的东西刨出来,然而无论怎样擦洗,遭此劫难的幸存物上还是有污渍。
②我们在用当前通用的汉字拼音输入法撰写业务文件时,都很费劲。因为按照拼音打出的字词,排在前面的是网络语、脏字、表情图。显然,这些输入法更多是为娱乐设计的,它们不是服务于业务或是学习的。
③这种状况跟英语德语计算机输入状况形成鲜明对比。诚然,英德等西方语言,计算机输入的确都是一个个字母的输入,不像中文需要拼音输入然后在同音字词中选择正确的。但是英德文字输入软件带有拼写检查、语法检查、同义词近义词词库等功能,这些功能类似于中文输入法的联想功能,两者都体现了产品设计者各自的语用立场。只是西文软件不像中文输入软件那样,努力迎合新的口语和网络语的流行而无视传统或是语言学家们制定的语言规范,更不会推广脏话。
  ④如果说将网络语乃至脏话列在同音词的前列是在迎合低端用户的话,那么即使旨在服务于业务性应用的功能也同样问题重重。比如,词库中的词组常常包含错字、非词语组合等情况。繁体字库中也是时见不规范字形,像“爲”字,无论拼音输入后的首选字还是含爲字的多音节词,都被设计成“為”,甚至“僞”、“潙”等也都用“為”这个字形。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在设计上依从了台湾流行的字体,而不是依从了语言文字的传统和有关机构明确的字形。
⑤众所周知,语言是随着时间变化发展的。在成熟的现代社会里,语言就像任何流通物品一样,是被规范被立法的。这些规范和立法会承认和接受新名词,但是不会承认、鼓励、散布网络俗语、脏话等语言污染物。的确,没有任何机构可以也没有必要阻止人们在口语中使用新俚语新俗语等规范之外的语言,但一旦进入写作,情况就不一样了。用于这样输入文字的软件,是应该首先甚至是排他地方便合理合法地使用规范语言呢,还是要增加规范语言使用的难度而给不规范使用大开方便之门呢?是服务于业务使用呢,还是服务于娱乐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⑥造成汉语输入这种混乱现状的,除了马虎的工作态度和习惯外,更深层的原因是长期存在于中国社会中的对成规的轻视甚至无视。近年来风行的网络语有不少就是无知者狂欢的产物,比如“囧”字。并不是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当下流行度来决定,不尊重规范、纵容无知对规范的冲击就如同纵容医闹一样,最终损害的是全社会的利益,败坏的是我们整体的文明水平。
【小题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联系全文,解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小题3】本文认为造成汉语输入混乱现状的原因有哪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罗家坝遗址是巴文化的中心遗址之一,反映了长江中上游各区域,与中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族群迁移,在中国西南乃至南方地区青铜时代文明图景中占有重要地位。罗家坝遗址位于四川省宣汉县普光镇进化村,距今5300—3000年,是我国目前所知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巴文化遗址之一。
在生业模式方面,罗家坝遗址发现的农业作物有稻、粟、黍等,但总量很少;新石器时代遗存中从早期到晚期均有细石器出土,其技术工艺一脉相承,石料资源应来自本地。石器分析表明,渔猎采集经济在罗家坝遗址的生业模式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罗家坝新石器时代遗存器物组合完备,演变序列清晰,结合广元、巴中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群,已逐步构建起川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为探讨长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演进格局提供了新的方向。
目前,罗家坝遗址考古与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罗家坝遗址为探索新石器时期嘉陵江流域提供了契机。罗家坝遗址有“清楚的地层依据”,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和“汉中、安康地区的新石器中晚期文化十分接近”,说明它和“西汉水流域、嘉陵江上游文化的南移有关”。罗家坝遗址以折沿深腹罐为代表的遗存,可将整个嘉陵江流域的史前文化串联起来,向北抵达陕南地区,向南深入重庆及三峡境内,甚至更远的鄂西北地区。显然,这是一支分布在整个嘉陵江流域和三峡地区具有很大共性的史前文化。
之前的考古发掘多集中于墓葬,今后需要更加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魏坚表示,接下来的工作要“抓住中心,做好周边”,研究巴文化和巴国的范围区域,把基础研究做实。此外,还要关注该地区史前文化的编年问题,特别是要关注距今5000—4500年的史前文化,这是我国各地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表示,作为四川盆地先秦时期巴、蜀两个诸侯国,古蜀文明有较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其文化面貌比较清楚,但巴文化却一直面目不清。罗家坝遗址的发现,让巴文化研究者心中燃起了、新希望。他说,下一步要巴蜀并重、川渝携手、邻里互动、全国参与、跨界攻关,构建巴文化领域的考古学体系。
(文章:中国社会科-中国社会科学报)
【小题1】下列关于“罗家坝遗址”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巴文化遗址的一部分,罗家坝遗址在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时代文明图景中占有较高的地位。
B.罗家坝遗址是我国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巴文化遗址之一。
C.罗家坝遗址为探讨长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演进格局提供了参考依据。
D.罗家坝遗址取得的成果,为新石器时期嘉陵江流域的探索提供了机会。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家坝遗址发现了稻、粟、黍和细石器,这表明渔猎采集经济在其生业模式中地位重要。
B.罗家坝遗址和广元、巴中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群,已逐步构建起川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
C.罗家坝遗址与西汉水领域、嘉陵江上游文化的南移有关,是因为它的新石器文化和汉中、安康地区的十分接近。
D.以折沿深腹罐为代表的罗家坝遗址遗存,串联了整个嘉陵江流域的史前文化,这一支分布在整个嘉陵江流域和三峡地区的史前文化具有很大共性。
【小题3】下列对文中作者观点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罗家坝遗址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个性,代表了距今3000年的史前文化。
B.对长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探索将得力于罗家坝遗址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C.研究者对于今后的考古调查研究需要更为系统,做实基础,“抓住中心,做好周边”。
D.罗家坝遗址的出现,激励着巴文化研究者为构建该领域的考古学体系而努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习家池的修禊习俗
修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说:“禊者,洁也。谨按《周礼》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但从《诗经·溱洧》来看,修禊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为带有节日性的活动。三月桃花盛开,百花馥郁,河水荡漾,水盈碧泛,阳光明媚的时候,郑国的青年男女到溱洧两水上沐浴,以洁身除秽邪之气,临别互赠花草。《韩诗》载:“郑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这应该就是修禊的前身。
但是到了两汉,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祭祀只是象征性的,在水曲隈处喝酒吟诗成主要内容,成为一种官民同乐的高雅有趣的节日活动。到了宋代其内容已经是根据喜好随意增减了。文人雅士多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歌咏。一般民众则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集会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父子、谢安、孙绰等共41人在山阴(今绍兴)兰亭举行的。贤士名流分列两岸,参差坐于茂林修竹中,曲水赋诗,纵酒狂欢。王羲之作《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但影响巨大波及全国的修禊活动是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的三次“红桥修禊”,主持者皆为名士,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盛举。其方式是在洗濯后,列坐水畔,随水流羽杯,举觞吃酒,吟诗作词。
襄阳也是一个有修禊传统的地方,而习家池就是主要的修禊地点。《湖广通志·襄阳府》载:“县东十里,有白马泉,晋习凿齿居焉,因名习家池。”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襄阳府》载:“每年三月三日,刺史禊饮于此。”六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水滨,为流杯曲水之饮,取黍曲菜汁和蜜为饵,以厌时气。”
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极可能源于东汉。但是,从东汉到隋没有文字记录。发现最早的修禊诗文是孟浩然《襄阳公宅饮》诗:“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欲觅淹留处,无过狭斜道。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写修禊之时,习家池风景无限。“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则写禊饮者的神态和曲水流觞的场景。
记载比较详尽的一次习家池修禊是清道光五年(1866),习家池改扩建及灌溉工程完成,应官民要求,太守周凯亲自主持了这次庆祝落成暨修禊活动。是日,习家池松簧交翠,桃柳夹岸,泉涌石洑,潺湲邅回,七十多位嘉宾、耆旧、士人、幕僚列坐池滨。曲水流觞,大家各赋诗一首。可惜这些诗今日未能目见。从周凯其它诗中我们约略可见,“盈盈水一泓,清浅鉴毛发”“胜事不可追,兰亭久消歇”“烹泉坐池上,默默问残碣”,便勾勒出当时的情景。这次修禊,成为襄阳历史上传为美谈的盛事。
孟浩然诗曰:“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襄阳,胜迹如林,修禊之事为何独情于习家池?习家池亦称高阳池,乃东汉初襄阳侯习郁所修建,为中国私家园林鼻祖。此处藏气聚风,名士辈出,为文人骚客垂青偏爱。高僧曾在此“弥天”,孟浩然有涧南居;李太白且醉池上亭,杜工部清思汉水上;李商隐曾共山翁把酒时,皮日休十宿高阳忘却回;白居易赋诗借良驹,欧阳修《醉翁亭记》续新词。习家池为文人雅士提供了最好的山水环境。他们的逸志闲情,往往在乐山爱水中,托酒而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故习家池有“醉酒诗千篇”美誉也。
习家池修禊,在乎山、在乎水、在乎酒、在乎意境矣!
【小题1】下列对修禊习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诗经》及相关资料来看,修禊是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成后来带有节日性质的活动的。
B.到了两汉时期,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已经消除,祭祀只是象征性的。
C.兰亭集会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活动,发生在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为此作《兰亭集序》,字如蛟龙之舞,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D.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举行的三次“红桥修禊”活动影响巨大甚至波及全国,由名士主持,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
【小题2】下列对襄阳习家池的修禊情况的介绍不恰当的一项是()
A.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很有可能源于东汉,也可以说是从习家池修建起来便渐渐开始有了修禊习俗。
B.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是文献记载比较具体的一次修禊活动。
C.唐代孟浩然的《襄阳公宅饮》诗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录了习家池修禊习俗的文献,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D.襄阳习家池举办的修禊活动从东汉到清代均有相关记录,比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就是记载习家池修禊仪式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禊活动产生后形式渐渐发生了变化,但直到明清都还是保留了洁身、饮酒作诗、游春踏青等高雅趣事的习俗。
B.到了宋代,修禊活动的内容可以根据喜好随意增减,原本作为节日余兴的活动成为主要内容,人们常常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C.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和兰亭修禊一样也仅仅是一次文人名士集会,别无他由。
D.襄阳习家池为历代文人骚客垂青偏爱是因为这里风景优美,并且修禊习俗活动的举办为他们提供了抒发性情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