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罗家坝遗址是巴文化的中心遗址之一,反映了长江中上游各区域,与中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族群迁移,在中国西南乃至南方地区青铜时代文明图景中占有重要地位。罗家坝遗址位于四川省宣汉县普光镇进化村,距今5300—3000年,是我国目前所知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巴文化遗址之一。
在生业模式方面,罗家坝遗址发现的农业作物有稻、粟、黍等,但总量很少;新石器时代遗存中从早期到晚期均有细石器出土,其技术工艺一脉相承,石料资源应来自本地。石器分析表明,渔猎采集经济在罗家坝遗址的生业模式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罗家坝新石器时代遗存器物组合完备,演变序列清晰,结合广元、巴中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群,已逐步构建起川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为探讨长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演进格局提供了新的方向。
目前,罗家坝遗址考古与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罗家坝遗址为探索新石器时期嘉陵江流域提供了契机。罗家坝遗址有“清楚的地层依据”,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和“汉中、安康地区的新石器中晚期文化十分接近”,说明它和“西汉水流域、嘉陵江上游文化的南移有关”。罗家坝遗址以折沿深腹罐为代表的遗存,可将整个嘉陵江流域的史前文化串联起来,向北抵达陕南地区,向南深入重庆及三峡境内,甚至更远的鄂西北地区。显然,这是一支分布在整个嘉陵江流域和三峡地区具有很大共性的史前文化。
之前的考古发掘多集中于墓葬,今后需要更加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魏坚表示,接下来的工作要“抓住中心,做好周边”,研究巴文化和巴国的范围区域,把基础研究做实。此外,还要关注该地区史前文化的编年问题,特别是要关注距今5000—4500年的史前文化,这是我国各地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表示,作为四川盆地先秦时期巴、蜀两个诸侯国,古蜀文明有较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其文化面貌比较清楚,但巴文化却一直面目不清。罗家坝遗址的发现,让巴文化研究者心中燃起了、新希望。他说,下一步要巴蜀并重、川渝携手、邻里互动、全国参与、跨界攻关,构建巴文化领域的考古学体系。
(文章:中国社会科-中国社会科学报)
【小题1】下列关于“罗家坝遗址”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巴文化遗址的一部分,罗家坝遗址在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时代文明图景中占有较高的地位。
B.罗家坝遗址是我国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巴文化遗址之一。
C.罗家坝遗址为探讨长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演进格局提供了参考依据。
D.罗家坝遗址取得的成果,为新石器时期嘉陵江流域的探索提供了机会。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家坝遗址发现了稻、粟、黍和细石器,这表明渔猎采集经济在其生业模式中地位重要。
B.罗家坝遗址和广元、巴中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群,已逐步构建起川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
C.罗家坝遗址与西汉水领域、嘉陵江上游文化的南移有关,是因为它的新石器文化和汉中、安康地区的十分接近。
D.以折沿深腹罐为代表的罗家坝遗址遗存,串联了整个嘉陵江流域的史前文化,这一支分布在整个嘉陵江流域和三峡地区的史前文化具有很大共性。
【小题3】下列对文中作者观点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罗家坝遗址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个性,代表了距今3000年的史前文化。
B.对长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探索将得力于罗家坝遗址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C.研究者对于今后的考古调查研究需要更为系统,做实基础,“抓住中心,做好周边”。
D.罗家坝遗址的出现,激励着巴文化研究者为构建该领域的考古学体系而努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8 02:41: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成道于贵州的王阳明
王阳明(1472-1529年),名守仁,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遗憾的是,当今人们只知王阳明生于浙江,却没有充分重视他“成道于贵州”的经历。其实,阳明心学的起点是“龙场悟道”,它奠定了王学的基石,并构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
明朝正德年间,兵部主事王阳明因得罪宦官刘瑾,触怒了明朝皇帝,被廷杖四十之后.谪贬到龙场,一住便是三个年头。王阳明惨遭此祸,自是孤独、寂寞、苦闷、悲戚。他由聚落千万家的京城,陡然降落到偏僻、荒凉的龙场,举目无亲,表食无着,不由得产生一种巨大的失落感,仿佛由天堂坠入地狱。他自知无处伸冤,万念俱灰,惟有生死一念未曾了却,于是对石墩自誓:“吾惟俟命而已!”他心乱如麻,恍恍惚惚,悲愤忧思无法排解,常常终夜不能入眠,起而仰天长啸,悲歌以抒情怀。诗不能解闷,复调越曲,曲不能解闷,乃杂以诙笑。
在此绝望之中,是淳朴善良的龙场人给予他无私的援助,使他看见了希望的曙光,有了生活的勇气,重新站立起来,与命运抗争。他用生命的体验来面对人生,面对残酷的现实,走上一条艰苦、独特的道路。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也是他学术思想的新开端。
龙场在万山之中,“书卷不可捣”,于是王阳明默记《五经》要旨,但凭自己的理解去领悟孔孟之道,省度程朱理学。这一改变,使王阳明摆脱了世间凡俗,跳出了“以经解经”“为经作注”的窠臼,独立思考,寻求人性解放。他在龙场附近的一个小山洞里“玩易”,在沉思中“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心境由烦躁转为安然,由悲哀转为喜悦,一种生机勃勃的情绪油然而生。
谪居龙场三年,使他最受感动的就是那些朴实无华的“夷民”,他们与王阳明无亲无故,却能拔刀相助,为他修房建屋,帮助他渡过了难关。这与京城中“各抢地势,勾心斗角”的情况相比,有如天渊之别。他体味到人间“真情”,深感“良知”的可贵,从中得到新的启示和灵感。
“千古龙冈漫有名”,这是王阳明谪贬龙场期间所写的诗句,用以怀念和赞颂三国时的诸葛亮。如今,这一诗句却成了后人对他的赞誉与缅怀。这龙冈,因王阳明而名扬四海;这龙冈,被人们誉为“王学圣地”。天下的王学,无论是浙中、江右、泰州、南中、楚中、北方、粤闽诸学派,抑或是日本的阳明学、朝鲜的实学以及东南亚、欧美的王学,寻根溯源,都以贵州为渊薮,以龙冈为始发地。王阳明一生中办过三个书院,最早的便是龙冈书院,在这里传习了第一批王学弟子,在他的《镇远旅邸书札》中提到陈宗鲁、汤伯元等16人。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实际上也是在龙冈形成的,开山之作就是《龙场生问答》与《教条示龙场谱生》。王阳明思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书院。贵州的龙冈书院、江西的濂溪书院和浙江的稽山书院,构成了王学传播的主要途径。
王阳明的文章被收入《古文观止》作范文的有三篇,其中有两篇是在贵州所作。一篇是千古不磨的《瘗旅文》,激情所致,一气呵成,抒发忧郁愤懑之情怀,如哭如诉,句句是泪,字字是血,令人读后莫不黯然垂泪。另一篇是《象祠记》,阐述了“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哲理,萌发出“致良知”的思想。
相关链接
①王阳明11岁时就立下圣人之志,先泛滥于辞章,继出入于释教、道教,再遍读朱熹之书,经过26年的艰难探索,终无所得。直到37岁时在龙场的绝境中,王阳明放下得失荣辱,向死而生,终悟圣人之道。《王阳明年谱》:“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②朱熹认为;‘格物”就是向外物求天理,即通过一物一物去格,得知万事万物之理,最后豁然贯通,成为圣人。而王阳明认为,天理不在外物,而在人心:“格物”即正心,“致知”是良知。王阳明从此与程朱分道扬镳,初步建立起阳明心学的思想体系。《传习录》记载了王阳明对龙场悟道的体会,“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冈是阳明心学的起点,天下王学皆以此地为渊薮,其教育思想实际上也形成于此,王阳明还在此开办了书院来传播自己的思想。
B.王阳明11岁立下圣人之志,之后研究诗文、程朱理学等,直至37岁在绝境中才始悟圣人之道,最终在程朱理学的体系外创立新学,自成一家。
C.王阳明仕途失意,谪居龙冈偏远之地,缺少书卷,却因祸得福,跳出“以经解经”“为经作注”的限制,更能独立思考。
D.朱熹认为,要想格物致知,成圣之道,则先要向外物求天理,而王阳明却认为所谓“格物致知”,即“正心”“良知”。这是他比朱熹进步的一面。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对于立德、立功、立言的王阳明,当今人们对他的了解并不充分,尤其是忽略了他“成道于贵州”的人生经历和思想经历。
B.被流放到环境恶劣的龙场之初,举目无亲,衣食无着,艰难困苦超乎寻常,王阳明产生了种种消极情绪,对人生非常绝望。
C.贵州龙场偏僻闭塞,遭贬官流放的王阳明躲在龙场附近一个安静的小山洞里沉思、品玩《易经》,心情好转,生命又恢复了生机。
D.与王阳明无亲无故的“夷民”为他修房建屋,帮助他渡过难关,这些底层人民以“真情”让王阳明感知到了“良知”的可贵。
E. “千古龙冈漫有名”,王阳明以诗明志,把自己比作隐居卧龙岗的诸葛亮,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小题3】王阳明成道于贵州的人生经历给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和而不同”。

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形成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和”所具有的“和谐合一”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尚书·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通过诗歌音乐,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说明我国古人已了解音乐促进和谐的作用,体现了早期智者对宇宙和谐的向往。我国古人反复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从而成为一种普遍追求。如《左传》中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可见,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的模型,对“和”的追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这一思想对儒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这表明,人类的和谐在根本上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宋代哲学家张载曾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显然,张载强调:从对立到和谐,不仅是天地的法则,也是社会、人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

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这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同样源远流长。《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后,“协和万邦”便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范。类似的说法还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天官冢宰》)。孔子把“和”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提出“‘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理想。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汉代以后被表达为“天人合一”,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人类社会法则)和天道(宇宙普遍规律)的一致,不主张把天和人割裂开来。“天人合一”思想不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而主张天人协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而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注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致力于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主张人主动配合天地的生生变化,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有一种冲突意识,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因此,在西方历史上宗教战争非常残酷,中国则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宗教战争。可以说,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其文化根源都不在东方。总体来讲,同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

(节选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发展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其意义在中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
B.古人普遍认为《尚书·舜典》中所记载的声乐之和决定了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关系。
C.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有利于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与生态平衡的观念和行为。
D.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的冲突意识使得西方宗教战争显得非常残酷,而中国则几乎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宗教战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开门见山,直截了当,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对比,提出论点。
B.文章主体部分引经据典,逐层分析,论述了中华文化和价值观中“和谐”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过程,阐明了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对“和谐”的重视与追求。
C.文中大量引用古代文献,批判了西方的冲突意识,赞扬了中国文化与价值观中和谐高于冲突的思想。
D.作者提到西方的宗教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旨在着重强调中华文化中“和谐”的价值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乐之和”与“天人合一”不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旧具有重要意义。
B.“‘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体现出孔子认为与外部世界交往应该以和为原则,这种思想决定了中华文明一直将构建和平共处的世界作为理想。
C.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可见,重视礼、乐的一条重要理由是古人认为礼、乐合乎天道。
D.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在当今世界处理国家、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时,这种“和谐高于冲突”的思想依旧具有借鉴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综艺节目应在健康娱乐中实现文化升级
①2015年,中国的电视行业进入激变的大格局中。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大环境里,电视综艺节目以其不断丰富的类型和元素,以及激增的节目数量成为国内电视星图中亮眼的星群。从发展的趋势看,综艺节目如今已不再只突出娱乐性,开始有意识地加入文化元素,在娱乐中实现文化升级,这是近些年综艺节目的新气象。
②以现象级的《奔跑吧兄弟》为例,该节目凭借清新自然、轻松搞笑的节目气氛,举重若轻的叙事节奏和对观众情绪的把握,自开播以来,就成了年轻人中最受欢迎的综艺真人秀节目之一,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关注度。除了奔跑、撕名牌、趣味游戏等紧张刺激的环节,该节目越发重视对历史情境的重现和文化韵味的营造,使得除年轻人之外的受众群体也能从中获得观看的愉悦感。
③比如第三季首期洛阳站,节目在清新、轻松的基础上融入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把洛阳有代表性的白马寺、明堂和丽景门等历史古迹,通过镜头语言和游戏环节巧妙地呈现在节目中。第二期“劳动特辑”中,嘉宾选手身穿深蓝色的确良工作服,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为了实现“赢得火车票去北京天安门看升国旗”的目标,展开激烈的“劳动竞赛”。甚至,包括最后获胜队员的奖品也是独具历史年代气息的拖拉机模型、热水瓶、搪瓷缸子。相信很多与笔者年龄相仿的60后、70后观众,在看到这些细节时都深有感触,自然而然加深了参与感。
④曾有一段时间,综艺节目在争夺眼球上不遗余力,有些沦为了过度娱乐导致节目庸俗化。最近这个趋势却又有些逆转,综艺节目开始重视起社会效益,在追求节目品质和文化意蕴上不断挖掘潜力,形成差异化的品牌效应。
⑤今年开播的四川卫视综艺节目《咱们穿越吧》,作为一档历史体验真人秀节目,该节目并未停留在“秀”的阶段,而是请专家学者还原历史情境,让观众在时空穿越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
⑥所谓有意思的游戏,有意义的娱乐,一方面是将历史知识、旅游景观等知识信息有机植入到轻松欢乐的游戏中,另一方面便是在不影响叙事节奏的前提下,把知识点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强化凸显。在这一点上,《奔跑吧兄弟》《咱们穿越吧》很好地诠释了综艺节目从“有意思”到“有意义”的升华。
⑦年轻化的受众群,轻松愉快的节目氛围与充满文化味的节目内涵,使得《奔跑吧兄弟》这一类真人秀节目,呈现出新的综艺色彩。本就具有丰富的类型和元素,突出娱乐性的综艺节目,在综艺真人秀激战的节目大时代中,可以说,“轻”是综艺节目的共同特征。但在轻松中保持健康的品位,在健康中植入历史人文的元素,可以说是这类综艺节目体现出的一种自觉意识。快乐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应有之义。而植入历史人文元素、健康的快乐,则是综艺节目从“有意思”到“有意义”的一种文化升级。
(2015-12-21 光明网 有改动)
【小题1】请简要概述第七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奔跑吧兄弟》第三季洛阳站节目,从“有意思”到“有意义”的文化升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请结合文章,简要阐释“文化升级”的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诗圣”与文士性格的塑造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把他视为“集大成”者,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突出了其道德含义(郭沫若在为杜甫写的对联中称杜甫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当然这也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精神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的命运。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君爱国成儿戏”,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君爱国”看作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这些例子都说明了杜甫对后世士人影响之深。
诗歌创作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如钱钟书先生所说,是“社交活动的必须品,贺喜庆吊丧,送往迎来,都用得着,所谓‘牵率应酬’”(见《宋诗选注·王安石》)。要学诗,必须读诗,古代学子读完“三百千”三本小书后,就要学诗了。除了一些初级作品(如《千家诗》)外,他们平常接触最多的当属杜诗。因为杜诗中规矩井然,学有规范。如应酬中大量运用的律体诗,如五律七律,当以杜甫写得最好,很少率意之作;
科举考试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杜甫以后,很少再有诗人写出像杜甫这样多的高质量的“五排”了)。对杜诗的广泛的模仿从宋代就开始了。书商为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还把杜诗分类编排,给模仿者以便利(杜诗的“分门集注本”一直流传到现在,民国期间,商务印书馆曾影印,编入“四部丛刊”)。这样,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从阅读的渠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因此,说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绝不是夸诞之词。正是由于这种需求,历代的文人学者也热衷编纂、校订、注解、选编杜诗(在诗人个人选注中占第一位传世与存目近千种),坊间也乐于刊刻,可见它是畅销书。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杜诗在古代社会中普及程度。
中国人普遍缺少宗教信仰,更少宗教感,蔡元培先生倡导用美育代替宗教。中国优美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词对读者思想情感的陶冶力量是很难估量的。杜甫诗发扬了儒家思想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于陶冶之外还有教化作用,对古代读书人有很大影响;施之于今日的教育之中,也当有积极意义。
(选自《博览群书》)
【小题1】下列叙述称杜甫“圣于诗者”或“诗圣”的根据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很高,对后世影响深远主要得益于宋代学者称他“圣于诗者”,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
B.杜甫写诗技艺很高,无体不工、无美不备。
C.杜诗中“忧国忧民”精神是诗歌界的主流理论。
D.杜诗中因有伦理价值思想并发扬它,儒学内涵丰富。
【小题2】对古代文士积极学习杜诗的根本原因,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日常功课之一就是要学习诗歌创作。
B.书商们把杜诗分类编排,便利了古代文士们模仿各类杜诗。
C.杜诗合乎格律诗的要求,平仄押韵,规范合理,质量高,数量足。
D.通过阅读,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容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
【小题3】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期读书人在社交应酬活动中,都吟咏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以显其风雅。
B.明代公安派代表袁宏道“新诗日日千余言”中提到的新诗,大多是抒写个情和性情的诗句。
C.科举考试中要求写“排律”形式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诗中的“五排”。
D.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的性格塑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即使在今天,也有积极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9℃温情

菊韵香

①四楼,75平方米,两室一厅,全新家装……在花光全部积蓄、又贷款15万后,赵小飞终于实现了人生的一大奋斗目标:属于我赵小飞和老婆刘翠翠的新房到手了!

②这天中キ,赵小飞向单位领导请了半天假,准备乔迁新居。谁知兴冲冲地一扎进租住在幅户区的旧房,便发觉情况有点不对劲一一老婆刘翠翠正偎在沙发里像没事人一样看电视呢,啥行动都没有。

③这可真是奇了怪了。自从拿到新房钥匙的那天起,老婆几乎天天都盼着搬新房,可眼下要搬了,她咋没了动静?赵小飞纳闷地问:“翠翠,你怎么没收拾东西?是不是哪儿不舒服?”

④“我不想了!”刘军翠打断了赵小飞,反问;“咱们买房,你从你爹妈那儿没少借钱吧?

⑤没错,总共借了8万,是父母多年积攒下的养老钱,救急钱。当初借钱时,父母说得很实在,也很让小两口感动:今后手头宽裕了就还,没有就拉倒。这事是摆在桌面上说的,刘翠翠也在场。难道出了啥差错?

⑥不等赵小飞琢磨透彻,刘翠萍一脸认真地说:”老公,你听我的,这家咱不搬,行吗?”赵小飞大为不解,问:“为啥?你总得给我个理由吧。

⑦刘翠翠一一道来:“第一,两位老人辛苦了一辈子,结婚都是在乡下的老宅里结的,从没住过楼房;第二,你能上大学,能有今天,不都是老人省吃俭用供的吗?第三,老人要不给拿钱,想买房,得等到猴年马月去。所以呀,应该让老人先住新房一年。”

⑧听着听着,赵小飞禁不住心头一热,连忙说:“老婆,你真好。”

⑨小两ロ马上赶到老人的住处,连拉带劝,硬让两位老人进丁新房。着洁白的墙壁,时新的家具,老人局促得连手都不知该往哪儿放。

⑩老人拉着刘翠萍的手看向赵小飞,再三叮嘱,“你听好了,今后你要敢欺负翠翠,我可不佧饶你!”

⑪搬完家后,每隔上一段日子,刘翠萍便去看望一回老人。一天傍晚,天下大雪,翠翠又急急忙忙地跑去新房,进门就搓着手问:“爹,妈、外面真冷,可冻死我了,你们冷不冷?”

⑫ “不冷不冷,一点部不冷。这新房啊封闭严实,保暖措施做得也好,可比住老房子受用多了”老人边说边乐得额头的皱纹都开了花。

⑬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大半年过去。两位老人明事理,执意回老房,让小两口住进了新房。没过两个月,物业挨家挨户发出通知,要求业主尽快交纳取暖费。捏着通知,赵小飞皱起了眉头;热カ又涨价了,75平方米的房间总共要交2000多块,这对背着十多万債务的两人来说可是笔不小的开销!正犯愁,翠翠手里扬着一张协议美滋滋地进了屋,赵小飞接过一看,当场怔住了一一老婆竟然办理了停热手续!

⑭在东北,热力是商品,而且新建住房都是分户供暖,可买可不买,可买30度也可买15度,价钱不一样。见刘翠翠做出这个决定,赵小飞瞪了眼:“你,你脑子没进水吧?科学家都说今年是千年寒冬,小心把咱俩冻成鱼干!”

⑮“停停,你老婆我啥时办过没把握的事?”刘翠翠眉飞色舞地回道,“实话告诉你,去年我也没让物业开栓,没交热費,老人没冻着吧?我测量过了,就算在最冷的时候,室内温度都没低过19度。19度,不冷不热,正好。”

⑯敢情,刘翠翠让等妈住新房,压根就不是啥孝顺,而是拿他们做室温实验呢!好在温度高,让老人平安度过了寒冬。听到这儿,赵小飞哭笑不得。

⑰“当然是聪明、有心计呗。”刘翠翠得意地说,“去年省了两千多,今年再省两千多这四千块,可够咱俩攒小半年的了!”

⑱科学家的估测,并非无稽之谈。这年初冬刚到,温度便急剧下降,冷得要死。而更让赵小飞和刘翠翠想不到的是,室外有多冷屋内就有多冷,穿着棉衣钻进被窩抱成一团也不顶事。实在难挨,刘翠翠硬着头皮敲开了隔壁的房门,抖索着冻得发青的嘴唇问:“阿姨,你屋里冷不冷?是不是供暖出问题了?

⑲“供暖没出问题,是人心出了问題吧?”开门的,是个看上去约摸有40多岁的中年女人。女人着刘翠翠,没好气地说:“去年冬天,我和邻居们每天都能看到两个老人在小区里晒太旧。他们是你父母吧?我们跟物业一打听才知道,老人房间里没供暖。”

⑳“是没供暖,可室内从没低过19度!”

㉑“为了让老人不挨冻,我就和你家楼上、楼下还有左側的邻居商量,都买了30度的热,有时热得不得不开窗透透凉风。四面都热,老人房里自然就不冷。前些日子看到老人搬走了,我们几家只买了20度。姑娘,進都有做父母的那一天。再说,邻居住着,天冷,人心不能冷啊!”

㉒听着中年女人的话,刘翠翠和赵小飞的脸“腾”地红了。不过,绝不是冻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打破了叙述的局限性,叙事自由而灵动,能使故事客观而真实地在读者面前慢慢展现出来,有很强的艺术效果。
B.小说以“19℃温情”为标题,新颖而形象,给读者留下悬念,并与文章内容相照应。
C.小说中的刘翠翠是一个虚伪、自私、工于心计的女人,作者主要通过语言和心理描写凸显了文章主旨。
D.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留白艺术,给读者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有“言有尽而意无穷”来刻画她的形象。
【小题2】请解析第段划线句“姑娘,谁都有做父母的哪一天。再说,邻居住着,天冷,人心不能冷啊!”的含义。
【小题3】简述本文在情节设置上最突出的持点及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