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五、阅读题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霍金弟子,用文学的方法写宇宙
范典
天文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主席马丁·里斯说过:好的科幻小说胜过差的科学研究。我们知道名字的大部分科学家,都致力于育人治学,写论文搞研究做实验,却忽略了科学之于生活的普世意义。来自法国的物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加尔法德则是另一类人,他擅于将科学化繁为简。今年3月刚在国内出版的《极简宇宙史》就是这样一部通俗著作。值得一提的是,加尔法德的导师正是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
在书中,加尔法德提到,自己不到22岁时就对纯理论物理学感兴趣。在英国剑桥大学接受了他学习高等数学和理论物理的申请后,他的第一反应是:“太好了! 可以开始对真实世界进行深度思考了!”
在进入剑桥前的那个暑假,加尔法德阅读了几位大师的著作,“想了解科学界对于我们周围的世界有什么说法”。宇宙空间因为过于浩瀚而无法被解释,而那些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往往又是“在非常微小的领域作出突破性贡献的科学家”,最终加尔法德得出结论:微观世界是我们一切事物的根本。
进入剑桥9个月后,霍金教授邀请他做博士研究生,与他一起研究黑洞和宇宙起源问题。霍金写过《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大设计》,在这些书中,科学不再是理论化枯燥乏味的嚼蜡,而成为一种有趣而奇幻的旅行。加尔法德则继承了老师的长处,他将大量理论化研究转变为简单而感性文字——也许,他是想用这样的写作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在写作《极简宇宙史》之前,加尔法德就出过好几本书,其中一本是与霍金及其女儿合著的儿童文学作品《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在全球45个国家出版发行。如果说《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是一部天文冒险片,《极简宇宙史》更是有着奇诡的想象。它的开头是这样的:夏夜,你躺在沙滩上,仰望星空。一颗小小的流星安静划过,还来不及许愿,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你一下子穿越50亿年,走进时光的旅行。
全书没有图标、没有方程式,一开始,加尔法德就承诺只会用到爱因斯坦那个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其中E代表完全释放出来的能量,m代表质量,c代表光速)。其实书里有着他15年的研究心血,为写这本书,他每天工作18个小时,写了1年半。他自信满满地表示,读者即使是文科生,也能看懂这本书,因为它充满了好莱坞式的镜头,把抽象的宇宙定论统统化作了画面。
加尔法德擅用形象的比喻,宇宙中的天体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联系起来,可亲可爱。太阳之于银河系就如从300箱铺在广场的沙粒中寻出一颗;沿轨道高速运转的卫星就像碗里的玻璃珠寻找恰好平衡的速度,过快会飞出,过慢会落下;电磁场好比冰箱贴靠近冰箱的瞬间,若是变成微缩的小人,绝对能感受到强大的磁场;如果用致密的白矮星做成一个棒球,要重达200吨……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写给星空的情书。
如今,加尔法德长期做客法国电视台和广播节目,致力于向公众科普。“大众对宇宙的认识还停留在150到200年前。其实如今宇宙已经宽阔很多,它是我们梦、想象、幻觉的源泉,取之不尽,远远超乎想象。我希望带着科学的奥秘革新,再现儒勒·凡尔纳的精神”。这也是加尔法德写作的初衷。
(摘自《环球人物》)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加尔法德在上剑桥之前对科学研究就有了一些认识,如“微观世界是我们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要将大量理论研究转换成简单而感性的文字”。
B.加尔法德的老师霍金不仅致力于物理学研究,也重视科学对生活的普世意义。在他的很多著作中,科学不再枯燥无味,而是有趣而奇幻。
C.加尔法德在上剑桥之间,曾和霍金一起研究黑洞和宇宙起源问题,并受到恩师的巨大影响,这说明学术前辈的引领至关重要。
D.加尔法德费时一年半,每天工作18个小时,把自己15年的研究心得写成《极简宇宙史》,表明科学研究既要有长期的积累,也要有辛勤的付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霍金的弟子加尔法德重视科学对于生活的普世意义,擅长将科学化繁为简,因此是一位好的科学家。
B.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加尔法德继承了老师的长处,将枯燥乏味的理论转变为简单而感性的文字。
C.《极简宇宙史》用奇诡的想象、形象的比喻和充满好莱坞式的镜头,把抽象的宇宙定论全部化作了画面。
D.《极简宇宙史》更像是一本写给星空的情书。因为加尔法德将宇宙中的天体与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联系起来,让人对天体感到可亲可爱。
E. 加尔法德致力于向公众科普的原因是宇宙已经宽阔了许多,而人们的认识还停留在多年以前,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大众不失科学幻想。
【小题3】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极简宇宙史》这部著作的内容和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06 02:15: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南京降半旗迎国家公祭日    民众冒雨为遇难者致哀

(新华日报 记者 鹿琳 沈峥嵘)12月13日,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苍天有感垂泪,南京细雨如诉。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30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被日军以各种方式屠杀,南京城内三分之一的建筑被毁。如果以秒来计算,平均每隔12秒就有一条生命殒丧于日军暴行!

2016年12月13日上午7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升国旗、下半旗仪式。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为79年前惨遭日寇杀戮的30万冤魂而半垂,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悼念中国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先烈和民族英雄。

10:01分,凄厉的警报声再次在南京上空拉响。纪念馆内,和平集会广场上,参加悼念的各界人士着黑衣,戴白花,肃立默哀;所有人脱去雨衣上的帽子,低头静默,任雨水浇注于全身,生怕任何的不敬有碍对死难者的哀思。

“作为南京人,我从小听着警报声长大。我曾在高一时探访鱼雷营丛葬地。就在今年,学校高二年级公开班会还模拟了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举行国家公祭仪式,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远离战争,让和平的光辉洒满人间。”学生代表、金陵中学高三学生彭抒文说,“历史不该遗忘,我辈更当自强。”

“他们望着记忆,后人望着他们。”他们是南京大屠杀劫难中的幸存者,如今已白发苍苍。只要能走得动,他们就会出现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上,参加和平集会,今年也不例外。

“被杀害的儿子永不再生;被活埋的丈夫水不再生;悲苦留给了被恶魔强暴了的妻;苍天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经减至107人,只要能走,他们都来悼念,悼念亲人。

幸存者杨翠英今年已经92岁高龄,但每年12月13日,她一定要到纪念馆中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因为亲人们都在这儿。

日本爱好和平的友人松冈环女士也出现在公祭日活动现场,这是她连续三年参加这个仪式,第90次来中国南京。在仪式正式开始前,松冈环特意走到幸存者们身边,弯下身躯,向他们一一致意慰问。

“我以无以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双手抚摩那30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盼/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崛起……”这样的诗文镌刻在纪念馆雕塑石碑上,是民族儿女的赤子之心、家国情怀。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解放军73602部队盛建忠说,中国人民解放军会铭记血的教训,化悲痛为力量,改革强军,实干兴军,保卫国家,捍卫和平,我们要自信而庄严地向世界宣告,敢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来自南京工、农、兵、科、学、企界的代表撞响和平大钟,3000羽和平鸽振翅飞向天空。“今天,我们以国家的名义祭奠遇难的同胞,传递的是中华儿女珍爱和平的良好愿望,也希望警钟长鸣,警醒后人时刻牢记历史,让它不再重演。”知识科技界代表、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说。

白鸽放飞,雨中向上飞翔,人们耳畔依然回响着话音绵延的《和平宣言》:“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于冬雨中激发“莫忘国耻,圆梦中华”的力量。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则新闻的标题十分简洁贴切,整齐有力,既突出了新闻的主要事实,又吸引了读者的注意。
B.国家公祭日这天细雨蒙蒙,既描写了当时的天气情况,又恰好映衬了人们当时哀痛的心情。
C.第二自然段交代了新闻的背景,叙述了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情况,通过数字解说有力地突出了日寇当年的暴行。
D.新闻中主要运用了议论与描写的表达方式,既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又突出了现场人群内心的感受,铿锵有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高三学生彭抒文说,他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在班会上模拟了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的情况,并表示历史不该遗忘,我辈更当自强。
B.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采用了多种仪式来悼念遇难同胞,包括升国旗、下半旗、拉响警报、撞响和平大钟、放飞和平鸽等。
C.107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他们每年都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参加和平集会,并来到遇难者名单墙前悼念亲人。
D.松冈环女士先后90次来中国南京,并在仪式正式开始前,走到幸存者们身边,弯下身躯一一致意,说明日本国民已对历史作出深刻的反省。
E.无论是镌刻在纪念馆雕塑石碑上的诗文,还是各界代表的发言,他们都传达出中华民族共同的心声:历史要牢记,中华要崛起。
【小题3】请联系新闻内容,谈谈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橘子
李培俊
他上衣破了,裤子也撕开了一道不小的口子。脸上还有几条浅色的灰道子,其中一条越过眉梢,在腮帮上拐了个S形的小弯,一直延伸到嘴角那里。他显得异常狼狈。天快黑时,他出现在卖橘子的小摊前。橘子又香又甜的滋味,对于又渴又饿的他具有致命的诱惑力,他恨不得立即拿起一个,剥去外皮,塞进嘴里!但他没有。他用力咽下一口口水,手下意识地伸进上衣空无一物的口袋,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
这时,摊主拿起一只又圆又大的橘子递到他手上,那只橘子是摊子上最为鲜亮的一只。摊主笑笑说:忘记带钱了吧?以后记住,男人出门,口袋可不能空。吃吧,吃吧,自家树上结的。
他说了声谢谢,拿着橘子离开了。
两天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个卖橘子的小摊前。没等他开口,摊主就拿起橘子塞给他,不是一只,而是四只。他张张嘴,想对摊主说些什么的,可他欲言又止,终于什么也没说,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走了。晚上摊主收摊,发现了那份报纸,打开一看,摊主惊呆了,上面有一则公安部门的悬赏通缉令,照片上那个通缉犯,竟是他!自己竟两次送橘子给他吃!几经犹豫之后,摊主还是拨通了报警电话。
公安部门调集警力,在小摊周围设伏,静等着逃犯的再次出现。三天后的中午,逃犯果然出现了。他没有马上进入警方的埋伏圈,而是远远站着,朝四周张望一阵之后,做出了一连串令人费解的动作:他先从裤袋里掏出一把尖刀,举得高高的,在空中晃动几下,然后五指一松,尖刀在阳光下划出一缕寒光,哐当一声落到地上。随即,他举起双手,走进警察的埋伏圈。警察一拥而上,给他戴上手铐,推向远处的警车。他说,请等一下,能让我和卖橘子的老板说句话吗?带队的警长犹豫片刻答应了,两个警察架着他,来到卖橘子的摊主面前。他对摊主说:那张报纸是我故意放在你这里的。说完,逃犯如释重负地吐出一口长气,跟着警察上了警车。
摊主连忙找出那份报纸,发现背面有几行用铅笔写下的小字:长期以来,我像一只被猎人追赶的兔子,东躲西藏,白天钻进不见天日的密林,晚上睡在阴暗潮湿的山洞,吃没吃的,喝没喝的,我都快疯了……当我为选择怎样结束自己的生命犹豫不决时,你送给我橘子吃,还对我微笑。老实说,是你的善良感动了我。对你,我无以为报,举报不是有2万元的赏金吗?权作是我对你善良的报答吧。
公安部门按照通缉令的承诺,第三天便把2万元赏金送给摊主。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
8年之后,劳改农场的储油仓库发生火灾,危急关头,他冲进火海,搬出了8桶汽油,避免了一次灾难性的事故发生,又因一辆失控的卡车冲向一个狱友的时候,他及时推开狱友,却永远失去了左腿。
他获准减刑4年。出狱那天,他没有回家去见妻子儿子,而是拄着双拐去了那个小镇,去找送他橘子的摊主。摊主的妻子红着双眼告诉他,丈夫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说着,她递给他一个沉甸甸的纸包,对他说,临死前让我把这包东西交给你,说你用得着。他让你也摆个水果摊,挣钱虽然不多,可那是自己挣的,花着踏实。他打开纸包,里面是那2万元钱的赏金,分文未动。包钱的报纸,也是他当年留给摊主的那张。
几年时间,纸张已经发黄,通缉令上的照片也已有点模糊不清。
(选自《小小说精选》)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到的“他”的衣着、动作、心理等,都暗示出“他”是个逃亡在外的罪犯,并为下文“他”接受橘子,报恩等情节做了铺垫。
B.摊主两次送给“他”橘子,一方面显示出摊主对“他”的同情,一方面也有摊主对“他”畏惧,因为摊主拨打报警电话前,有过一番心理博弈。
C.“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其中“颤抖”一词含义丰富,既有得到两万块钱的激动,也有对“他”报恩的感动。
D.小说叙事紧凑而不散乱,语言细腻而生动,作者匠心独运,通过对摊主这样的普通人善良品质的歌颂,让人们体会到社会风气的转变。
【小题2】文中的“他”三次来到水果摊,试简要分析“他”来水果摊的目的。
【小题3】小说结尾出乎意料,试结合全文,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树挪走了
叶延滨
“窗外的树被人挪走了!”妻子一进门,习惯地走近阳台,她有点生气地喊道。妻子拿起电话拨通物业:“你们为什么把树挪走了?挪到新区的楼盘去?你们种了花?栽了草?那能和树一样吗?”花草虽好,但与树是不一样的。花与草就是装饰,而树是稳定的伴侣。
挪走几棵树,让我们这个春节有一点感伤,就像走了几个老朋友。
过去一年,诗歌圈走了几个老朋友,也像几棵熟悉的树,被挪出了我的生活,到我不知道的地方去了。老诗人牛汉和郑玲走了,两位都是我敬重的前辈。这两位前辈中,我与牛汉接触多一些。我刚到《诗刊》时,因为工作原因,与牛汉打过不少交道。这位老先生爱憎分明,敢说敢为,有时也犟,甚至“不好合作”。有一次评奖,因与其他评委意见分歧,牛汉先生提起书包就要退场走人。宁折不弯,不可商量,宁可走人,也不妥协——这是牛汉赢得诗坛敬重,同时也是其一生坎坷的原因之一。有了这次冲突,我在以后与牛汉的交往中,遇事尽量不让老先生委屈了自己。在此后十几年里,《诗刊》每年的活动都会有牛汉先生露面。说实在的,诗界各色人都有,像这样硬朗的诗人真是难得。我最后一次见牛汉,是在北京大学参加谢冕先生主持的活动。见到牛汉时,老先生是坐着轮椅来的,我心里一阵酸楚。这是个一辈子站着,如他笔下那棵枫树一样的硬汉啊!
同辈诗人中,雷抒雁是我的兄长。当年我在解放军总后勤部所管的一家工厂当新闻干事,有空就学着写诗,写了诗就给《解放军文艺》投稿。到了年尾,我收到《解放军文艺》寄来的一个大信封。信封里有一本解放军文艺社赠给作者的笔记本,还有一叠退稿——我这一年寄给《解放军文艺》的全部诗稿,都有编号,一篇不少。退稿附有一封编辑的来信,大意是表扬我的勤奋之类的客气话。写这封信的编辑就是雷抒雁。下一年的三月号《解放军文艺》,发表了我一首民歌体的小诗《女队长的画》,《延河》(当时叫《陕西文艺》)发了我一首《春从北京出发》。此后几十年,我把雷抒雁视为我敬重的诗坛兄长,保持交往。记得我在北京上大学的时候,他的《小草在歌唱》红遍大江南北,随之他也遇到麻烦,脱了军装,从《解放军文艺》出来,在社会上四处找工作。我趁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实习的机会,为他做了一个专题节目。录制完节目后,我俩在电台外的一家小酒馆吃饭,要了两盘饺子、两瓶啤酒。那个场景至今还如在眼前。抒雁生性好强不服输,这使他保持着创作的热情,在诗歌界朋友多,也会有意无意得罪人。他的快人快语、机智幽默,吸引着我,让我愿意与他交往。有时也会感到他直率无忌,不太顾及旁人,我就想:“也许我在别人眼里也是一只刺猬?”保持着两只刺猬之间的距离,让我们之间的友谊存续了四十年。
在晚辈诗人中,东荡子的离去让我惋惜。认识东荡子十多年了。他是在广东打工的外省人,增城市的领导让十名有才干的“新增城人”得到户口,开了打工仔在广东落户的先河。东荡子就是这最早落户的十人之一。因为热爱写作,他在当地报纸谋了一份办副刊的工作。工资低,生活依旧困苦。我主持刊物时,有意关注他的创作。两年前我退休了,常常收到增城寄来的稿费,原来是他在自己编辑的副刊上,转载刊发一些我的小文章。事虽小,我却感到他的好意和关切。其后听说他接连获得三个文学奖,正为他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兴奋,忽然得到他离去的消息,令人扼腕痛惜。
生活中有的人对于我,就是一棵树。有的是大树,有的是小树,他们在生活视窗里有着几乎固定的位置,这些位置也让我能找到自己。但他们被挪走了,在留下的空味处,我看到命运的那只手。
最近,我整理手机上的通讯录,删去几个总算可以不打交道的老总老板,删去一堆在握手寒暄后留下的陌生名字,然而,这些名字必须留着:牛汉、郑玲、雷抒雁、东荡子……他们的电话号码通向记忆的深处,他们是人生通道上永远繁茂的树。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由日常琐事写起,写窗外的树被人挪走后妻子的生气、自己的感伤,表明“我们”对树的感情,并由此引发“我”对身边人的珍视之情。
B.第三段在提到牛汉和郑玲的离去时,着重写了牛汉,不是因为“我”和牛汉的接触较多,而是因为牛汉硬朗的个性加重了“我”的敬重之情。
C.作者对自己生活中的“树”选材极具代表性。牛汉是敬重的前辈,雷抒雁是同辈诗人,东荡子属于晚辈诗人。作者对他们的感情同中有异。
D.文章结尾通过对比突出所写人物才是自己“人生通道上永远繁茂的树”,值得记忆和怀念。同时,以此结尾,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小题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见到牛汉时,老先生是坐着轮椅来的,我心里一阵酸楚。
(2)有的是大树,有的是小树,他们在生活视窗里有着几乎固定的位置,这些位置也让我能找到自己。
【小题3】文中“树”与“老朋友”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2017年第一季度餐饮外卖市场数据报告出炉。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外卖市场整体交易额达843.2亿元,受春节假期影响,本季度增速略微放缓至25.3%。不过平均到每天,交易额依然接近10亿元。截至目前,在线外卖市场累计用户规模已达1.94亿,占全国网民总数约1/4,用户比例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节选自2017年4月27日搜狐网)

材料二:

鉴于目前餐饮外卖行业并不完全成熟,各种问题乱象时有显现,在其行业规模迅速壮大的过程中,须谨防某些“毛病”随着行业壮大一起长大,成为危害行业发展乃至损害公众权益的“毒瘤”。

常年研究“互联网+”市场规律的专家付德申介绍,目前不少外卖平台采取“竞价排名”的方式,配餐企业为获得点评、销量中的“前置”位置,向平台支付“排名费”,以谋求付出一部分利益可以带来更多“吸客效应”。比如,饿了么年初推出的“星火计划”,为商家提升排名服务,即商家缴纳3%-5%的技术服务费,就可以实现排名和曝光率的上升,而用户并没有知情权。

尽管有关部门一直在积极管理规范,外卖平台亦在逐步主动担起责任,商家的食品安全意识也开始有所提升,但当前外卖食品安全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外卖食品安全整体形势并不容乐观。而随着外卖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针对行业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量持续增长,新的食品安全违法违规手段也会不断涌现,亟须更为全面有效的治理措施,对其予以规范整治。

外卖送餐是外卖服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绝大多数需要由外卖员骑送餐车来完成,而随着送餐车大量涌上马路,各种交通安全问题也随之产生:因外卖送餐引发的交通事故越来越多,甚至开始呈现集中爆发之势。可以预料,外卖行业继续壮大后,这一交通安全问题会进一步加剧。如何规范管理外卖送餐,消除送餐中的交通安全隐患,对于外卖行业的未来十分重要。

由于外卖服务的特殊性,导致一次性餐具使用量剧增,大量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不但会导致城市市容卫生问题,更会深远污染损害自然环境。同时送餐使用的塑料袋、塑料餐具等大多是不可降解的普通塑料,这些塑料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在一起,通常直接焚烧或填埋,也会给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外卖行业的继续壮大,意味着卫生、环保问题将更加突出,将会成为城市管理的巨大难题及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之一。

(节选自2017年8月24日《检查日报》)

材料三:

外卖垃圾的危害不可小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可重复利用和可降解材料推广普及不够。目前,很多外卖平台出于成本考虑,使用的材料多是一次性、不可回收的,源头上导致了污染的产生;另一方面,外卖餐具回收难。清洗困难、回收价格低、再资源化成本高,无论是垃圾回收企业,还是城市的“拾荒大军”,均对回收塑料制品为主的外卖餐具没有兴趣。此外,回收难还与我国回收体系不完善有关。

破解外卖垃圾“围城”首先要从源头入手,实现外卖垃圾减量。有关部门应当出台相应的规定,督促外卖包装材料的减量。可以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包装生产商、外卖平台、商家以及消费者征收垃圾处理的费用,用政策杠杆来倒逼外卖包装盒的使用量。尽快出台外卖包装可降解材料标准,制定外卖、快递行业使用塑料制品国家标准,强制推行可降解塑料制品。同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对违规生产、销售塑料制品者予以处罚。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4月,某外卖平台推出新一代环保可降解塑料餐具,目前正在全国范围陆续推广;某食品科技研究室正在研制一种用生物材料制成的可食用餐具。政府应该对这类企业给予税收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让其有更大研发动力。还要加强对外卖垃圾的分类和专业回收处理,可指定专业公司进行统一回收处理。

(节选自2017年9月16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用大数据的形式直观的呈现了近几年外卖行业的“井喷式”发展现状。大量数据表明,餐饮外卖行业的产业规模足够令人震撼。
B.制定出台相应的规定、标准,鼓励支持环保外卖餐具的研发,同时加大监督执法力度等,是解决餐饮外卖垃圾问题的有效方法。
C.从用户偏好看,在影响用户选择外卖平台的因素中,餐品质量及安全超过了平台优惠力度,成为消费者最关心的因素。
D.外卖餐具回收难,有回收价格低、再资源化成本高等很多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我国回收体系不完善、不健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餐饮外卖市场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会使得现有的卫生、环境等问题将更加突出,甚至成为城市管理的巨大难题及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
B.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在线餐饮外卖市场累计用户规模已接近2亿,占全国网民总数约1/4,但行业过快发展也带来诸多问题。
C.餐饮外卖行业国家统一标准的制订及税收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带来了更大的动力。
D.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餐饮外卖市场交易规模环比增长率略微放缓至25.3%,是因为受春节假期影响。
E.餐饮外卖行业出现的诸多问题已经被认识到,某外卖平台已经开始推广和研制可降解塑料餐具及可食用餐具。
【小题3】请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外卖行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