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现在的校园贷“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导致的是“信息审核不严、高服务费、高违约金”问题,而大学生年轻冲动,虚荣心强,金融知识匮乏,防范意识薄弱,这些因素持续堆积,乱象就不可避免了。教育部、银监会等部委曾多次发文提示校园贷风险,多地地方金融局也下发配套细则。令人遗憾的是,在百般呵护下,一些大学生依旧没能逃脱非法校园贷的“魔爪”。这从客观上证明了大学生的借贷需求旺盛,只有为大学生提供渠道畅通、手续便捷、利率合理的金融借贷服务,让校园贷在法治化市场化的轨道上运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对于“校园贷”问题,除了加强监管,更要精准打击,必须及时补上漏洞,严格区分合法借贷与金融诈骗,对某些打着校园贷的幌子给大学生“挖坑”的借贷平台,该取缔要取缔,该重罚要重罚,不能手软。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遏制校园贷乱象的蔓延,并保障其健康、良性的成长。此外,学生也要不断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同时少些虚荣心,避免过度透支消费。
(2016年10月21日《经济参考报》)
材料二

材料三
校园贷乱象触目惊心,如何解决?答案是打开校园贷的“正门”。
据报道,日前建行和中行向市场推出其校园贷产品。其中建行的“金蜜蜂校园快贷”年利率5.6%,授信额度在1000元到5万元;中行的“中银E贷路校园贷”最高贷款金额8000元,不含任何手续费。
野蛮生长的校园贷平台不会自律规范,即使靠制度约束和形成常态化的风险监控,短时间内也难以奏效。更重要的是,校园虽是小社会,但也成为“大江湖”,尤其大学校园汇聚了最庞大、最前卫的年轻消费群体,他们也掌握了更便捷的信息化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讲,规范的信贷平台已成为大学校园的必需品。
正规金融机构推出的校园贷产品,也缓解了校方和家庭的压力。“正规军”进军校园贷,除了强化了大学生们的信用意识,还降低了校园消费的风险。此前那些野蛮生长的校园贷平台,几乎全都是采取诱惑的方式,几乎没有任何审批就让大学生们掉入彀中。
(2017年5月25日中评网)
材料四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进入校园分期市场。不少平台无法满足监管层的要求,在政策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权衡营业状况后,选择主动清盘停业,由于这部分平台待收较小,容易完成清算,主动停业或许是平台良好退出的不错选择。“校园贷”本质上只是一种金融工具,具备其应有的工具价值。如果接受“校园贷”服务的对象能够挖掘其价值,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观,“校园贷”是利大于弊的。
网贷之家首席研究员马骏认为,校园贷市场肯定不会消失,因为需求存在,近段时间出台的政策也并非一刀切,而是建议平台更加规范。对于校园贷平台适合转型的方向,马骏认为,可以随着毕业生的发展轨迹进行转型,比如目标客户为刚毕业没多久的学生、刚刚进入职场的新人,这样也能有效地控制平台成本。  
(节选自《北京商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校园贷可以帮助大学生创业、助学、理财,但是借贷平台会让学生不断陷入“高利贷”的陷阱。
B.建行和中行这两大银行推出的校园贷产品,虽具有利率适度、授信额度适中的特点,但依然不可触碰。
C.当代大学生年轻冲动,虚荣心强,金融知识匮乏,防范意识薄弱,思想前卫,因此很容易掉进部分校园贷平台的火坑。
D.“校园贷”本质上是一种金融工具,如果平台规范,受贷者能够合理利用,“校园贷”是利大于弊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校园汇聚了最庞大、最前卫的年轻消费群体,他们掌握了更便捷的信息化技术,所以校园贷不会消失,也难以规范。
B.材料二显示,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近半数学生月开销在两千至三千元之间,月开销一千元以下的占比最少。
C.从材料二中的数据分析来看,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校园贷的钱被用来旅游、休闲的最多,用于学习费及用品的只有约四分之一。
D.那些野蛮生长的校园贷平台,几乎全都是采取诱惑的方式,几乎没有任何审批就让大学生们掉入彀中。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你认为应如何解决“校园贷”乱象这个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6 09:46: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经历了长达数千年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能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获得新生。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中华传统文化面临新的挑战。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解答的时代课题。

众所周知,文化是民族自身的烙印。在形成一个民族的诸多因素中,地缘、血缘因素都不如文化来得重要。这个观点虽然是现代西方的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提出来的,但事实上,中华民族的先贤早就有所认识。例如,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见,孔子并不是从地缘、血缘的角度来认同周王朝的,而是着眼于文化。那么,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是什么呢?应该说是以人为本。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的民族。火是人类最早掌握的自然力。古希腊人认为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馈赠给人类的,而中华民族的先民则认为取火方法是他们中的一员——燧人氏发明的。这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异:西方人把崇拜的目光投向天庭,中国人则对自身的力量充满了自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不是匍匐在诸神脚下的可怜虫,更不是生来就负有原罪的天国弃儿,相反,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也并非来自神的启示,而是源于人的内心。先秦的诸子百家虽然议论蜂起,有的甚至势若水火,但他们都以人为思考的主要对象,其智慧大都是关于人生的智慧。这种思维方式为中华传统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当其他民族对各路神灵的至高权威顶礼膜拜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和效仿的对象;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当其他民族从宗教感情中寻求灵魂的净化或愉悦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

既然中华民族的先民以人为万物之本,他们的理想国就在人间。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栖栖遑遑,席不暇暖;庄子热爱个体生命,对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也抱着爱惜态度。如果说儒家更注重整个民族和社会的群体利益,那么,庄子更重视的就是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儒、道两家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把握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心理。显然,这种文化心理既有丰富内涵,又有积极意义,可以滋润当代中国人的心灵。

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宝贵遗产需要我们继承:一是重视自然环境的生命观,以“民胞物与”的态度看待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二是既重物质又重精神的价值观,不会在追求物质文明时丧失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三是既重视群体又重视个体的道德观,儒家的大公无私与道家的个性自由形成互补;四是见贤思齐的学习态度,随时准备学习其他文化的长处;五是见隐知微的忧患意识,重视国家和民族可能面临的祸患而绝不讳疾忌医。今天,西方文化依然风靡全球并对其他文化强势入侵,许多民族都对如何维护本民族的文化忧心忡忡,我们当然也不例外。既然如此,我们在努力学习其他民族文化优长的同时,更要从本民族的文化遗产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资源。只有当我们在这两方面都取得成就时,才能打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进而为实现全人类的美好未来作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莫砺锋《以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心灵》,2017年6月20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不间断地发展,中华民族有了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并最终获得了新生。
B.中华的先贤早就认识到,形成一个民族的诸多因素中,地缘、血缘因素加起来都不如文化因素来得重要。
C.中西方传统文化对生命认知完全不同,中华先民效仿圣贤求得生前建树,西方膜拜神灵求得死后入天国。
D.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是以人为本,理想国就在人间,以儒、道两家为代表,都有对人生价值的把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旨在阐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当代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B.文章兼用事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将中西方传统文化作比较,论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应是以人为本。
C.文章通过剖析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即人的精神崇拜、道德准则等源自人还是神,阐明中华文化的先进性。
D.文章比较论述儒、道两家均以人为本,其思想同中有异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是一个民族自身的烙印,孔子从文化的角度来认同周王朝,支持了这一历史观。
B.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火种认知的不同表现得最为典型。
C.中华先民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幸福感,与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心理有很大关系。
D.需要我们继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五个方面的宝贵遗产,其核心应是人生价值的把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

金庸

金庸,学名查良镛。后来写小说,把“镛”字拆开,笔名“金庸”。我国香港著名报人、武侠小说家。金庸出生在以海潮出名的浙江海宁,祖父是光绪时进士,父亲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受过西洋教育。先天优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书香中度过了童年时代,从而也培养了他终生爱读书的良好***江泽民会见。其后发表之谈话记录,无不流露出知识分子关心国家民生和民族命运之情操。

金庸是个色彩斑斓、具有多重性格的人。他身处文学、新闻、政治三大江湖,应付自如。他生在商业时代,身处商业社会,作为一个世俗中人,他属于红尘,不属于天国,无法超越尘世的网罗,无所逸于对功利和金钱的追求,使自己成为商业社会成功的报人、作家和企业家。但从更深层面看,他又出生在一个士族家庭,从小在儒家经典熏陶下成长,从遗传密码和士族的生活方式中,摄取了大量关于中国士大夫文化的隐蔽信息。他身上有类似古代士大夫那样根深蒂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儒家尊崇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情怀。他一生博览,坐拥书城,学贯中西。他对中国传统的儒学、佛学甚至琴棋书画,都有相当精深的造诣,具有浓厚的文人情结。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综观金庸先生其人其文其行及其作品折射的精神世界,可以清晰地看出,他的生命底色包裹的还是一颗传统的中国文人的心灵。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金庸生于文宦之家,他在书香中度过了童年时代,其终生爱读书的良好习惯与他先天优越的家庭环境紧密相关。
B.金庸小说的背景大都是易代之际,关注国家兴亡,反映世间的人生真实,充满人道关怀,所以金庸武侠小说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
C.金庸在浓郁的商业化氛围中写作的武侠小说能够风行不衰的根本原因是人们从他的小说中读出中国文人追求真善美的传统美德、安身立命的人生哲理、浓厚强烈的家国情结、深入骨髓的人文情怀、启迪后人的历史智慧。
D.要想了解一个全面的金庸,不光要读他的小说,更应该读他的社评。他写武侠小说,最初只是出于商业动机,而《明报》和社评则是他一生的事业。
【小题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一个中国传统文人为中心展开对金庸人生的叙述,详略得当,有的放矢,重点叙述金庸武侠小说的特点。
B.金庸的小说、政论是典型的中国文化产物,所以他骨子里还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中国文人。
C.金庸晚年倾注极大的热情参与全国政治,多次成为中南海的座上客。为香港和澳门推行“一国两制”构想尽心尽力,贡献自己的政治智慧。
D.金庸纵横文学、新闻、政治三大江湖,应付自如。既有其无法超越尘世的世俗的一面,更有中国传统士大夫具有的浓厚的文人情怀的一面。
【小题3】文章说:“他的生命底色包裹的还是一颗传统的中国文人的心灵”,金庸先生传统中国文人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①《解放日报》记者龚丹韵:玛雅人2012的末世预言已经流传很久,后来美国科幻大片让它全球闻名。在2012年新年来临之际,东西方都在关注一个共同话题:    ,现在,连科学家也加入了研究,科学解释和研究理论层出不穷。为什么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大众会对末世预言如此感兴趣呢?

②《新发现》杂志主编严锋:可能是古老的恐惧和新的忧虑结合起来了。

③古代一直流传着关于末日的各种神话。玛雅人的预言,是根据他们的历法得出的,现在已经有人试图从科学角度做出解释,比如说那天正好是各种天体运行到某个位置,造成了南北极的互换倒置。听起来可怕,但是他们没有完全告诉人们的是,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其实南北极已经倒置过几百次了。一些现象好像特别吓人,但是如果把它完全说穿,也就不吓人了。又比如常常和末日论相关的几颗星连成一线的现象,每年都会出现,如果几星连珠代表凶兆,那我们早已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了。比较有趣的是,中国古代文明一直没有出现过末日预言,只留下“杞人忧天”的成语,带着否定意思,可能与儒家提倡积极入世,“不知生焉知死”的乐观精神有关。但不管怎么说,人类从文明诞生开始,就一直存在着对末日的恐惧心理。而今天旧的恐惧没有完全消灭,新的技术恐惧又和它叠加在一起。

④龚丹韵:新的忧虑究竟是指什么?

⑤严锋:科学让我们发现,地球比过去认为的要脆弱得多。比如说,科学家一直担忧小行星撞击地球。6500万年前就有一颗直径超过10公里的小行星落到地球,它释放的能量远远超过了原子弹,恐龙可能就因此彻底灭绝。有人说,谁知道哪一天这样的景象又会重现?还有科学家提出了“量子真空坍缩”,认为某种状态下世界瞬间就会完全消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位物理学家拉斐尔•布索甚至说,时间可能将在35亿年后停止……这种担忧不是出于神话和神秘主义,而是与科学发现有关。新的忧患的另一个是技术的发展。人类越是理解宇宙和生命,越能体会到世界是何等复杂和不可控。除了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外,还有许多末日幻想,本身就是技术的衍生品。比如现在纳米研究非常火热,上世纪有一位叫埃里克•德雷克斯勒的科学家认为,将来可能产生一种新的微型机器人,它能轻易地自我组织、自我复制。这种小到无形的纳米机器人,带来的后果难以想象。至于生物工程的其他争论:流行病毒、基因操控,是否会被恐怖分子利用等等,在信息畅通、学习能力空前提高的文明阶段,似乎一切皆有可能。当科学介入了哲学思考,哲学和宗教还有安慰人的余地,但是科学却“很真相很犀利”。于是,科学一方面向我们除魅辟谣,让我们知道雷电不是神仙做法,但是另一方面科学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不安和不确定。

⑥颜丹韵:“2012预言”也许只是创作噱头,但是全球人类对生存环境的集体担忧,是否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明态度,正在产生某些积极的转变?

⑦严锋:现代人对世界的危险感,远比古人敏锐。现代化的生活,让我们时刻面临着生活的创伤感、失控感。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更不能改变整个社会,觉得时刻处于一种快崩溃的状态,失望大于希望,这种现代性的 “崩溃感”激发了人们对 “末日”作品的共鸣。年轻一代对生活的不确定、对未来的焦虑,加剧了 “末世感”。进一步说,灾难意识就是人的一部分,是人之为人,必须付出的代价。古代 “杞人”的价值或许一直被低估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 “末日恐惧”一直被回避、被压抑。西方文明采取的办法,是不断探讨死亡,由此体验生命、开拓生命的起源。

⑧“末日热”一种是物理的,另一种是心理的,是现代人焦躁不安的投射。固然,末日想象的文化作品看多了,大众的兴趣有点“少年强说愁滋味”。但是把事情想得很可怕,也是生物的一种自我激活、自我反省。探讨末日,是为了抓住当下,激活生命的本能和警觉,让我们更热爱生活。

【小题1】文章第一段的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是:( )
A.人类文明是否真的会毁于一旦?B.“世界末日”是否有确凿的科学依据?
C.地球是否会有毁灭的一天?D.地球是否真的即将面临一场浩劫?
【小题2】文中“古老的恐惧”可以概括为
【小题3】文章第五段认为“科学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不安和不确定”,理由是     
【小题4】文章第六段记者发问的目的是( )
A.意在强调2012年的末日预言纯属虚构,人们无需担心。
B.意在指出人们对末世的担忧实际上是人们生活方式上的一种积极的变化。
C.意在探寻人类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依然存有末世忧虑这一现象中的积极因素。
D.意在询问采访对象对如何排解当今人们的末世忧虑有哪些积极的建议。
【小题5】文章认为“末日热”产生的原因是     
【小题6】文艺作品中对“末日”假设了多种可能,有自然的灾难,外星生物的入侵,还有高科技战争引发的毁灭等……试举一例,对本文最后一段划线句的观点进行阐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辜振甫其人其事
①辜振甫,字公亮,1917年1月6日出生,台湾省彰化县人,祖籍福建省惠安县。1940年毕业于台北帝国大学(今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后到日本“帝国大学”(东京大学前身)做财政及工商管理研究。1975年获韩国高丽大学荣誉经济学博士学位。1990年11月21日,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以下称“海基会”)成立,辜振甫当选海基会董事长。1993年4月27日到28日,他代表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在新加坡举行了“汪辜会谈”。
②辜家是清康熙初年从泉州迁台的,世居台湾鹿港,“鹿港辜家”在台湾家喻户晓。辜振甫生于日本统治下的台湾,成长于中华文化孕育下的家庭,是唱着“教忠教孝的中国京戏”,吟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论语》长大的。50年代以地主的身份参与了土地改革。其间他在台湾“经贸外交”方面,建立了台湾与印尼的直接贸易关系,并为台湾纺织业打开了印尼市场。到了60年代,他成为台湾政商界的重量级人物,受到蒋氏父子的重视。特别是在中日建交前夕,他奉蒋经国之命,携75万美元,赴日秘密游说日本国会议员。他眼见大势已去,将美元原数携回,这使反商情结甚深的蒋经国对他印象十分深刻,曾一度想让他做行政院副院长。1981年国民党第十二届全会上,蒋经国提名他为“中常委”,从此他跻身于国民党党务系统的决策核心。
③辜振甫有“台湾经贸大使”“无任所大使”之称,经常以工商团体代表身份参加各种国际经济会议,奔波于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为推行“务实外交”不遗余力。为此,李登辉曾颁授他景星勋章。他与日本朝野关系密切,多年来建立的日本政商界的人脉有早期的椎名悦三郎、岸信介、佐藤荣作、福田赳夫等。他与曾任日本首相的小渊惠三关系甚笃。
④辜振甫认为,“两岸是一个国家,处于分治状态,而且双方都处在追求统一的过程中”。对于两岸谈判,1998年1月6日他称,“假如两岸都了解目前是在追求国家和平统一的过程中,那么两岸之间就没有什么不能谈的。”
⑤辜振甫六七岁起就与京戏结缘,他的父亲辜显荣十分爱好京戏。早年辜家院子里有演京戏的戏院,他从小就耳濡目染。辜振甫曾到北平、上海、香港拜师学戏,曾拜余叔言为师。他认为,在他的戏曲人生中,最值得他回忆也是影响他最深的,则是他20岁左右在北平的那一段日子。“谭派”鼻祖谭鑫培的孙子谭富英的戏及李宝春的父亲李少春的戏,他听得不亦乐乎。还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以及四小名旦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等的戏,他也都看过。他不仅是戏迷,还是票友,登台演出过《李陵碑》《洪羊洞》《失空斩》《文昭关》等剧,其中最喜欢的戏是《二进宫》,辜振甫说,他喜欢听、唱悲壮的京戏。他认为,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予以重视、传承。他认为,“中国人的历史都在京剧中,包括忠孝节义,以及中国人做人的方法”。他说,“让大家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多了解,不是很好吗”,“不必分传统、本土、京剧、歌仔戏,都是中国的文化,均应重视、传承”。
⑥辜振甫喜怒不形于色,人脉丰沛,但生活严谨。此外,他还擅长油画,懂诗文,喜欢收藏文物。他的祖父辜鸿铭,为前清宿儒。父亲辜显荣,日据时期被封为日本“贵族议员”,但蒋氏父子认为辜显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蒋介石还赐给他八个字“眷怀祖国,独秉孤忠”。辜振甫的妻子严倬云,是福建省福州人,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是清末文坛名人严复的孙女。她于1949年与辜振甫结婚,育有三子三女。
(选自《中华工商时报》,有删改)
【小题1】文章说辜振甫是“吟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论语》长大的”,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叙写辜振甫的?试分点归纳。(4分)
【小题3】第五段写辜振甫从小就与京戏结缘,到处拜师学戏,还以传主的口吻讲述了最值得他回忆也是影响他最深的一段日子,并引用了传主有代表性的语言。作者这样写有哪些意图?试简要分析。(4分)
【小题4】你认为辜振甫先生身上的什么情感特别强烈?试结合文本分析这一情感在他身上的具体体现,并联系现实谈谈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陶大镛:勤力端方写人生
北京安贞医院一间四壁洁白的病房里,陶大镛先生静静地躺在床上。清癯的面容,在睡梦中仍是凝神思考的模样。
儿子陶晓永来了。老人醒来,用目光发出无声的指令。于是,陶晓永俯在父亲耳边,讲起国际金融危机的最新演变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态势。老人凝神听着,浑浊的眼里渐渐有了神采。
这就是他充电的方式。于他而言,人生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片刻不能虚度。
(一)
1918年3月,陶大镛出生于上海,父亲是商务印书馆的排字工人。他家境贫困,又生逢战乱,但幸有机会接触书本,终于通过刻苦自学于1936年考取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1942年,大学毕业不久的陶大镛因战乱流落广东,结识了中山大学经济系主任王亚南。被王亚南破格提拔为讲师。1945年,27岁的他即升任教授,人称“老教授里的少壮派”。1946年,陶大镛赴英国研修,迷上了马克思和《资本论》。两年多时间,撰写了《战后资本主义》等著作,为即将解放的新中国选择经济道路提供了参考。而他最主要的学术贡献——世界经济研究,也在这一时期悄然滥觞。
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版的《世界经济讲话》《世界经济与独占资本主义》,是我国最早的世界经济专著,直接促成了这一新兴学科在我国的建立。他的研究方法与理念,一直影响至今。
(二)
1957年,席卷而来的“反右”风潮使许多知识分子蒙受苦难。39岁的陶大镛被扣上了“右派”帽子。他被撤消职务、监督改造、受尽磨难,一蹉跎就是20余年。
然而,陶大镛以超乎想象的坚韧挺了过来。他在“牛棚”里偷偷写下了上百万字的书稿。他的耳畔似乎回响着马克思推崇的句子——“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坚强来自内心的信念,他曾多次对我们讲,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追求不会因为人生际遇而动摇,因为这是他披沙拣金寻得的真理。”陶大镛的弟子、北师大赵春明教授说。
(三)
1957年,陶大镛在一次会议上发出呼吁:“早春寒意消,园丁快育苗”,而这句话正是他半生倾情教育事业的写照。
19 54年,北师大成立不久的政治教育系,急需一个学贯中西而又富有声望的学术带头人,留洋归来的陶大镛自然成了不二人选。1979年,北师大组建政治经济学系、哲学系和马列主义研究所。陶大镛接受了任务,建起了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中第一个经济系,这对于我国师范院校学科建设的完善意义深远。
对博士生严把质量关,决不批量化生产,这是陶大镛育人的一大特点。严格的学术训练,使他培养的每位博士生都成了学术中坚。
(四)
在夫人牛平青眼中,陶大镛是一个为事业完全忘我的人,勤奋是他最大的特点。
“在伦敦的时候,他经常去大英图书馆,一块三明治一壶水就是午餐。在马克思常坐的那排书架前,他似乎能够汲取到特别丰富的养分。”牛平青回忆。
“正人君子陶大镛”,这是学界对陶先生的一致评价。“你可以不同意陶先生的观点,但你不能不佩服他的人格。他始终如一,从无虚伪。”李翀感慨。
端方、刚正、敢于直言,牛平青说,先生始终摆脱不了有些天真的“书生意气”,而这种真性情更滋养了他内心的善良。就在住院不久后的一天,先生谈及中国亟待解决的三农问题,竟至老泪纵横。
病床上的陶大镛,依然有心愿未竟。在病魔摧垮身体之前,他正在构思几件事情:写一部《大时代小故事》,浓缩经风历雨的人生智慧;创办《太平洋导报》,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态势的需求……他的心,因为这些愿望而始终热烈。
相关链接:
①牛平青:“文革”时,我们被赶到12楼的一间小房子里,我们俩在风雨中互相支持,互相理解。夫妻间的理解和信任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最重要的力量。
②记得有一次,我去看望先生,他躺在病床上跟我谈了一个多小时,内容涉及国际关系、农村发展、教师工资、弱势群体、世界经济学科建设等,而对自己的病情和痛苦却只字不提,尽管当时他说话要借助人工喉,很费力,说不了几句话就要停下来歇一会儿。我知道,这是先生这一代知识分子的高尚品质,对自己的事情可以置之度外,但对国家、民族、民众的命运和前途却常系于心。
(赖德胜《怀念陶大镛先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陶大镛出身贫寒,勤奋好学,通过自学考上大学,他之所以能够取得经济学研究的成就主要是拜伯乐王亚南所赐。
B.陶大镛在英国留学期间专攻世界经济研究,撰写了《战后资本主义》等著作,为新中国选择经济道路提供了参考,并促成这一新兴学科在我国的建立。
C.“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在蒙难的20年里,陶大镛常常用这句话激励自己,以非凡的毅力偷偷写下了上百万字的书稿。
D.陶大镛教学生涯主要是在北师大,他创建了政治教育系,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建起了全国第一个经济系,从而完善了我国师范院校学科建设体系。
 
E.陶大镛即使在晚年重病期间,也从没有停下对国家、民族、百姓以及对学术的关心,而置自己的病情和痛苦于度外,这就是老一代知识分子的高尚境界。
(2)这篇人物通讯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陶大镛的主要成就有哪些?请简要归纳。
(4)成就人生需要怎样的条件?请结合这篇通讯的内容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