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正·大·中·和

——浅议中国传统住宅之中堂文化

①中堂,唐宋时期的官称,相当于宰相或明清时期内阁大学士,大约取其于议事堂居中总理政务的缘故,名之中堂。由官称转而指称民居宅院厅堂或堂屋正中高挂的字画,似乎也因其厅堂居中之意。

②厅堂或堂屋的经营布置,体现中国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艺术。无论北京的四合院,还是上海的石库门,厅堂或堂屋都有挂字画、摆古玩的传统;于是,高挂厅堂正中的中堂就不能不格外地讲究。

③中堂字画讲究寓意吉祥,图的是喜庆。所以,中堂的内容多为表现荣华富贵的牡丹荷花、盼望年年有余的鳜鱼锦鲤、祈求健康长寿的松鹤延年等吉祥题材;当然,也有青绿山水、梅兰竹菊;最不宜的是描写惊涛骇浪、秋风萧瑟、夕阳残照的作品。中堂也可以是书法,书写的内容不外乎《朱子治家格言》《颜氏家训》《波罗密心经》等;总之,均与治家理财、保佑平安息息相关。宅院的厅堂是家庭或家族活动的中心场所,具待客、雅聚、议事、祭祀等多种功能,故即使新派人物宅院的中堂,也多是传统题材。

④中堂两侧必不可少一副对联,对联内容因人而异,但当符合家庭主人的信仰、理念、身份、地位。素有“徽州民居第一村”之称的西递村有座建于1691年的履福堂,其中堂两侧高悬一幅“诗书经世文章,孝心传家根本”的对联,鲜明地表达了书香门第家族对儒家思想的信仰。中国社会历来推崇名人字画,中堂字画不仅内容适宜,质量上乘,通常还要延请名人书写作画。

⑤中堂是厅堂的中心,中堂的悬挂还讲究与厅堂的整体布置浑然一体,虚实相生,刚柔相济,高低相间,疏密相宜,使生活艺术化,艺术理想化。中堂的下方是修长的条案,摆放五供和祖宗牌位,靠着条案的是八仙桌和太师椅或官帽椅、圈椅,大宅院正厅两边还有东西侧厅,东厅挂四条屏,西厅挂八条幅,内容不拘,相宜唯上,也取其四平八稳的寓意。中国人吃苦耐劳,不善张扬,但却经历太多的苦痛和磨难,不求大富大贵,唯愿平平安安。厅堂的格局和布置无言地传达着主人的精神气质和理想追求。

⑥中堂存在的基础是农耕经济社会的四合院和宗法制家庭,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提速,轰鸣的机器,喧嚣的城市打破农耕经济的田园牧歌,最先进的中国人最先离开祖辈生活的四合院,漂泊于非故乡的人流中。斗转星移,数十年过去,他们分享工业化、现代化文明成果的同时,也默默地承受社会高速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城市大了,家庭小了;楼层高了,房间少了。这时候,人们开始怀念不经意间在我们身边悄然消逝或已经远去的四合院和四合院里的中堂。

⑦人们怀念中堂所在的四合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怀念中堂以及厅堂儒雅书香的温馨。中堂字画伴随我们的生活,陶冶心灵,提高审美,是“流水无声日夜磨”的潜移默化。侧厅多宝格陈设的文玩,是今人与古人沟通的桥梁,对话的媒介。现代居室狭窄的空间和最大限度利用的墙壁,不仅没有了中堂的天地,书架、多宝格也在无数地产开发商的样板间中消逝。失去了精神倘佯的最后空间,现代居室纯乎是吃饭、睡觉的“蜗居”。

⑧人们保护中堂以及厅堂、四合院所代表的传统文明,是小康社会唤醒我们的文化自觉和社会共识。此前北京宋庄国画院,高举传统艺术的大旗,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团结了一批以振兴传统、传承文明为己任的艺术家,举办了题为“正大中和”的中堂展。由于时代变迁,当代艺术家对传统的理解、对中堂的认识,也发生很大变化,中堂的创作理念和笔墨技法不尽相同,有些差异甚大,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只要不背离中国画水墨线条的内核,当属传统艺术的创新尝试。   不以水墨线条绘画的中堂,   应允许存在;   其高下、得失、成败,可留给历史检验,留给后人评说,留给市场选择。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理念下,充分尊重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和自由选择,由此方契合中堂“正大中和”的深刻寓意。

【小题1】第⑤段“四平八稳”语意双关,“平”字既指  又指  
【小题2】找出并修改第④段中对联的不妥之处。
【小题3】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②段“中堂”前为什么要加修饰语“高挂厅堂正中的”?
【小题4】对文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堂书写内容均与治家理财、保佑平安息息相关。
B.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是中堂远去的主要根源。
C.现代居室有中堂书架等,就可能有精神徜徉的空间。
D.“正大中和”中堂展创作理念和笔墨技法非常传统。
【小题5】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⑧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那么……关于
B.即使……也……至于
C.虽然……但是……对于
D.只有……才……但是
【小题6】根据本文内容,谈谈你对“正大中和”四个字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9-10 07:37: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17题。
史学大家王先谦
  ①王先谦,长沙人。他幼习经史,1865年(同治四年)中进士。他一生很少担任实际的政务官职,主要以学术名世,尤其在湖南声望极高,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
②王先谦学术成就最大的方面是史学。他治史的方法大体遵循乾嘉学风,注重校勘。其仿经疏体例注释旧史的代表作是《汉书补注》。该书旁采诸家之说,经多年穷究,使疑难不解之处得以通晓,因而至今仍受国内外史学界推崇。其他的注释著作《后汉书集解》、《新旧唐书合注》等也颇见功力,被后代史学史专家评为“王氏所作补注、集解诸作,都是校注书中标准的著作”。他的《十朝东华录》是王先谦的又一部重要的史著,至今仍是研究清史的基本史料。鸦片战争之后,随中西文化逐渐交流,中国学者开始著述外国史地,王先谦也顺应时代潮流,于光绪年间撰成《日本源流考》、《五洲地理志略》。《日本源流考》探讨日本的政事学术和治乱得失的本源,目的是欲使闭目塞听的中国能急起仿效。书中还用一定篇幅辑录明代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的资料,反映出作者的爱国之心。
③他曾花费半生心力,成《尚书孔伟参正》一书,书中探讨《尚书》原委,旁证历代诸儒训释;博采《史记》、《汉书》、《论衡》等材料,对伪托之处详加辨正。今文经学大师皮锡瑞评价它“兼疏今古文,说明精确,最为善本”。他还撰有《诗三家义集疏》等经学著作,从而奠定了自己在近代经学史上的地位。
④在语言文字学方面,王先谦也颇有造诣。东汉时刘熙曾作《释名》一书,以辞音求义,来推究事物名称的由来,清代毕沅又作《释名疏证》,对《释名》加以注释论证。对此,王先谦又特意撰写了《释名疏证补》,对毕沅此书再加补证。此书撷取江浙和湖湘学者精英,所校所释,颇为全面而有系统,后人认为它超过了毕沅的《释名疏证》,于训访、词汇、音韵学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贡献。
⑤此外,王先谦一生所作诗文共有44卷,1190篇,蔚为大观。他文宗秦汉,效法韩愈,笔力遒劲,气魄雄浑,诗宗杜甫、苏拭,自成格调,是晚清一大家,与王运齐名,人称“二王”。
⑥王先谦能在学术上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并不是偶然的。他自幼苦读,锲而不舍,数十年来废寝忘食,孜孜于典籍之中,而且具有博采众长的作风。王先谦治学侧重古文经学,但不拘泥门户,兼采今文学源的观点,认为今古文经之争,“展转纷纭,徒形词费”。王先谦在撰述过程中继承了湖湘务实的传统学风,重求实,反臆断。凡遇暂时不明白的问题,他并不武断曲解,总是以“存疑”的态度对待,或注明“无考”,或注明“未知孰是”,“所当厥疑”。而对自己著述中的错误,一经发现就立即纠正。他曾刻印袁本《世说》,当经叶德辉提醒知道袁本“讹谬百出”时,便毅然毁版,请叶详加校勘后重镌。他还深刻地揭示中国学人普遍务虚图名的弊病,痛恨空谈,坚持实事求是,严谦治学。他的这种学术态度不仅使自己成为一代宗师,而且启迪了众多岳麓书院士生,使他们深涉经史,旁及诸子,趋重实务,接受新学,使这千年学府再度焕发生气,因而无论是撰述,还是教育,王元谦都堪称大家。
【小题1】下面有关王先谦的学术著作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先谦注释著作被后代史学史专家评为“王氏所作补注、集解诸作,都是校注书中标准的著作”,至今仍受推崇,仍是研究清史的基本史料。
B.王先谦撰写《释名疏证》对毕沅的书加以补证。此书撷取精英,所校所释,颇为全面而系统,于训访、词汇、音韵学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贡献。
C.王先谦的《尚书孔伟参正》《诗三家义集疏》等经学著作旁证历代诸儒训释,详加辨正伪托之处,被评为“兼疏今古文,说明精确,最为善本”。
D.鸦片战争之后,爱国的王先谦为了使闭目塞听的中国能急起仿效而顺应时代潮流撰成探讨日本的政事学术和治乱得失本源的《日本源流考》。
【小题2】(小题2)被誉为“湘绅领袖、学界泰斗”的王先谦取得了哪些方面的学术成就?请分条归纳。(6分)
【小题3】结合文本,说说王先谦为什么能在学术上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荑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
(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
(谢冕《云游》)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C.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D.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B.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家的高度评价。
C.胡适和徐志摩,一为新月社的领袖,一为新月社的灵魂,对于新月社而言,两人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
D.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小题3】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给记忆一个座架

毛韻华

①打点行囊,离开家乡的那一天,我去父母最后共同生活过的那个小屋去和父亲告别。在尘封多年的某个抽屉的角落,发现了那只牛角,它带着一身斑驳的伤痕,静静地躺在那里,有些落拓,有些凄凉。我拿起它来,托在手心里,沉沉的。似乎比当年托在我一双小小的手掌里更沉更重了。

②它被搁在这个角落里是可以找到理由的,这弯弯的牛角,没有可以站立的面,没法子把它摆放在哪里;再者,这不过是个普通的牛角,哪里配和青花瓷之类的东西获得相同的待遇呢?更何况角身上布满了“疮疤”,一道道裂痕里泛出白白的干裂了的骨粉的颜色,放哪里都免不了增添落拓的境致。

③“啊,这个东西,怎么还在?”父亲笑着伸手过来抚摸了一下这牛角,他的手胖胖的,手背上有四个深深的“福窝”。

④父亲的笑有些惨淡。

⑤原本,对于我去南京,我的母亲是万不放心的,一方面因了我的孩子栩尘未满周岁,是进不了托儿所的年龄,另一面又听说我们没有房子,要挤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餐风宿露”地过日子,从未出过远门的她就打定了主意要陪我去南京,帮我带孩子。谁知,忽然一病不起,很快就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⑥对于父亲,母亲突然离去,最宠爱的女儿又要远走他乡,我不敢去想他独自坐在这阴暗的小房子里会想些什么,然而他知道我有必须离开的原因。我深信,没有人知道的原因,他知道。

⑦“这东西,没什么用了,太重……”他竟知道我想带它走。是的,我要带走它,我早就该带走它了。

⑧忘不了那几年,为了我的病,父母四处寻方,医院似乎没有多少希望了,他们便到处去打听民间的偏方,不管什么奇奇怪怪的说法,都深信不疑,一个个的拿来试验。那年夏天,母亲从远房亲戚那儿听来,说把新鲜的牛角磨成粉来吃可以治我的病,父亲就跑了几次老家,不知道求到了谁,不久就拎回来两个坚硬的牛角。

⑨夏天的夜晚,晚饭后,大院里大人们开始提井水冲刷白天被烈日烤得冒火的场院水泥地,这边那边发出“嗞嗞”的声音。病房里实在太热了,晚上父亲会把我驼回来,放在竹榻上。漫天星斗亮起来的时候,场院上各家就开始开西瓜、喝“冷饮”。哥哥们原本在满场的疯跑,只要父亲一声喊“开西瓜咯”,就会飞快地跑回来。夜深人静的时候,老人们拉着不情不愿的孩子回到屋内去了,母亲在屋里陪我们睡。场院上留下几个父亲那样耐得住夜寒耐不住热的人,零星地发出扇子拍打腿脚的声音。那时没有空调,有电扇的人家也很少,但是记忆中留下的却都是清凉的感受。

⑩然而,那个夏天,晚饭后的父亲一直猫在屋子里。赤着膊,关上门窗,避开每一丝风。擦干净长凳的一端,用绳子把牛角固定在上面,两腿横跨在长凳上,弓下背,用一把长长的锉刀去锉那牛角,等到有白色的粉末掉在凳面上时,再轻轻跨下凳子,慢慢蹲下身子,屏住呼吸,用小刷子把粉末刷进一个棕色的小药瓶里去,塞紧了,然后极快地站起来,跨上板凳接着再干。然而他只是个拙劣的工匠,一开始他那双拿惯了笔的手无法掌控牛角弯弯的身形和光滑的身体,锉刀左偏右移找不到方向。起初的几天,他肥厚的手背和手指上开始出现东一条西一块的血痕。晚上绑上纱布继续锉。一天晚饭的时候,父亲说,原来,绑上纱布干活很有效果,摩擦力大了,手里的锉刀不打滑了。他笑起来,仿佛找到了一个妙手回春的仙方一般。

⑪果然,牛角上开始出现一道道白色的锉痕,并且一天天深凹下去。棕色的小瓶子里的粉末开始像小雪似的一厘米一厘米层积起来,父亲的脖子、前胸的痱子也火烧云似的一片一片地蔓延开来。母亲开始每天拿小头的药匙从小瓶子里挖出点儿来,撒上白砂糖,喂进我嘴里。砂糖好甜,那粉末是什么味道,我不知道。

⑫有一天,我们听到啪的一声,第一个牛角断裂了……就这样,我吃掉了第一个牛角。很快,第二个也开始伤痕累累起来。这时父亲已经称自己为一级木匠了。后来呢……后来,我的病似乎真的渐渐好起来了。

⑬然而,成年后的我一直怀疑当时只是医生的误诊,夸大了我的病。有一回,我跟父亲分析过这个问题,我说,现在的医学这么发达,也治不好“再障”(白血病),那时候怎么可能靠一些“偏方”治好了呢?父亲只是呵呵地笑着,说:“也许吧,也许吧。”

⑭也许,母亲的去世唤起了我生命中的一次觉醒。所以当我捧着这只当年“吃剩”的牛角,看着桌头供着的母亲的遗像,我发现我面临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当获知母亲得了绝症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悲痛的,然而也是确信于连“科学技术”也无能为力的事实,一开始就抱着等待“那一天”的心理,我是那么的冷静,在我给病床上消瘦的母亲喂药的时候、在我晚上窝在病房的躺椅上陪着母亲说话的时候、当清理母亲病床上一簇簇头发潸然泪下的时候、在颠簸的卡车上紧紧抱着放弃治疗要求回家的母亲如柴的身体的时候……我从没有想过“偏方”之类的问题,在热烈的哀伤的后面,我是多么的冷静!

⑮“也好,带着吧,给栩尘做玩具吧……”父亲打断了我的心思,他是故意的。

颠簸的生活总是想磨掉这些记忆。到南京的头几年,我们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白天,衣冠楚楚地忙着活儿;晚上,蓬头垢脸地忙着生活。晴天,忙着晾晒潮湿得发着霉味儿的衣物被褥;雨天,忙着用沙袋在门口筑着不堪一击的堤坝,忙着半夜用盆罐接雨水,忙着追逐漂出棚屋的鞋子。夏天,忙着贴纸封窗增强空调的功效,忙着驱蚊抓鼠;冬天,忙着给哮喘的孩子跑医院、煮中药,当然还要忙着寻找时间带孩子玩玩雪、跑跑山……颠簸的生活却反而加深了多年前的那些记忆,我开始多了回忆。

⑰搬进新家的那天,我去夫子庙的老红木商店想买一个红木的座架,店里的老头说:这个放古董铜镜或古董瓷盆最好了,又稳又填色。我没有古董,我只想给那只牛角一个座架,让它不再被遗忘在抽屉的角落;我只想给记忆一个座架,让它不被淹没在时间的旋流里。

⑱我把它放在座架上,摆在栩尘的古棕色的钢琴上,孩子说:这是古董吗?我说,这不值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节选自《解放日报》)

【小题1】扣住“似乎”一词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含义。
【小题2】试简要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赏析第⑩段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小题4】第⑯段首尾划线句表达上是否有矛盾,试作简要分析。
【小题5】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④段中父亲的笑惨淡是因为回忆起当年医病的悲凉。
B.第⑦段中“我早就该带走它了”表明此想法由来已久。
C.第⑫中“似乎”一词说明我的病并非因牛角而好转。
D.第⑮段中,“他是故意的”是父亲转移话题以免我伤心。
【小题6】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想象,用一个转折复句为本文续写结尾(限30字以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58年,茹志鹃写成了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就在小说发表三个月之后,茅盾向读者推荐了它,这——给她以起死回生的力量。

茹志鹃因《百合花》而成名,在荣誉面前,她考虑的是更艰苦的攀登。她以茅盾的鼓励为动力,在创作园地里开始了更加辛勤的耕耘。茅盾文章发表的第二年,是她创作丰收的一年。

六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风云变幻,文艺界的风浪也一阵紧似一阵。对茹志鹃作品的评价分歧愈来愈大,否定意见在逐步升级,甚至要求她放弃自己的风格,去攀登重大题材的高峰,去描写“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在众说纷纭面前,她有点拿不准,感到无所措。1960至1961两年,茹志鹃已离开编辑岗位,从事专业创作,却只写了四篇小说《三走严庄》《同志之间》《阿舒》《第二步》。

1963—1964年,文艺界更加充满火药味,束缚乃至扼杀文学创作的清规戒律越来越多。许多长于写重大题材的作家都遭到了批判,何况茹志鹃?“在这风风雨雨中,我惶惶然,茫茫然了,不知怎么奋斗才好了。”她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两年间,只写了《月牙初上》和《回头卒》。《回头卒》是她“文化大革命”前写的最后一篇小说,写得艰苦极了。一篇作品不是发自作家心灵深处,还有什么生命力呢?1964年以后,她除写小量散文外,就近乎搁笔了。这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作家来说,是多么痛心疾首的事啊:“我内心是着急、焦虑的,但是无计可施。因为当时形势要求的,正是我所不能的。我不会处理尖锐的矛盾冲突,不善于写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也极少写过反面人物等等,我愿意克服这些弱点,来适应政治形势的需要(当时称作时代的要求),可是秉性是难移的。”

实际上茹志鹃创作上的荒芜,早在“文化大革命”前三年就已经开始了。在动乱的年代,像她这样以写“儿女情”“家务事”著称的女作家当然不能幸免,她被戴上“文艺黑线的尖子”“文艺黑线的金字招牌”等帽子,遭到了无情的批判。

乌云散去,晴空朗朗,茹志鹃终于迎来了百花争妍的春天。她从上海人民出版社调到《上海文学》,任编委,同年被选为上海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创作上空白,生活却在延续,感情是延续的。”一个在艺术海洋里顽强探求的人,是不会徒劳的。茹志鹃的追求,果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丰收的硕果。

茹志鹃作品中的鞭挞,有其深度和力度,在同类作品中也是高出一筹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她的心在流血,眼中充满了泪水。作家的鞭挞依然是属于她自己的。她说:“我不知不觉地在作品中也使用起批判这一武器。……我发现歌颂固然需要洋溢的热情,而鞭挞需要的热情则十倍于歌颂。而且这种热忱,不是洋溢的、轻松的,它灼灼于内,到了使人心痛的程度,然后才流于笔端。”

从歌颂到鞭挞,这一变化说明,一个作家的思想观点,观察社会的方式、角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适应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某一个人生的里程中不能为人们所强求。

茹志鹃“文化大革命”后的作品,在艺术手法上除保留原来的精粹之外,也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茅盾在逝世前几年,虽然已剩下不多的力气,却仍然关心茹志鹃的创作。以其微弱的余光读了她的许多近作,称为由《百合花》般的清新、俊逸“演变为耐咀嚼有回味的静夜的箫声”。

茹志鹃沿着前辈作家为她指明的路,走过了荆棘丛生的沟沟壑壑;又带着无限的思念之情,走向新的生活。

(摘编自孙瑞珍《茹志鹃传》)

材料二

1977年,《上海文艺》复刊在即。我调回编辑部时,茹志鹃早已参加了复刊的筹备工作。她那时非常忙,亲自组稿、审稿、改稿、发稿。巴老劫后复出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杨林同志》就是由茹志鹃一手编发的。邓友梅的获奖小说《我们的军长》更是在她启发、催逼、帮助下写出来的。当时还在工厂劳动的宗福先最早的文学作品也是送给茹志鹃看的。

一位作协老同事的儿子也经常送稿请茹志鹃指点,而当时那位同事被错划为“反革命”还在农场服刑。十几年后,这位同事的儿子以优异成绩出国深造,他一说起在自己被打入另册时,是茹志鹃伸出温暖的手,就激动不已……

我总感到,茹志鹃身上有一股正气,不骄不娇,无私真诚,对上从不媚颜,对下从不施压,她表里如一,严于律己,宽厚待人。

(选自《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

材料三

茹志鹃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极其贫困。由于两岁丧母,父亲离家出走,她只得随祖母辗转沪杭两地,靠手工劳作勉强糊口。11岁才上小学。祖母去世后,被孤儿院收养。后进上海妇女文化班学习。

……

进入新时期以后,茹志鹃的视野变得更宽广更深邃,作品“从微笑到沉思”,温存中透出辛辣,热情里蕴含冷峻,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选自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在茅盾的推荐下,起死回生,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
B.因为要写重大题材,表现“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1960至1961年间,茹志鹃特意离开编辑岗位,去从事专业创作。
C.十年浩劫无法浇灭茹志鹃的创作激情,其间她依然能取得较大的成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茹志鹃的处境有所改变,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D.从心灵的微笑到深沉的思索,茹志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文章记录了时代的变异和创作上的迂回曲折,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向往和追求。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十年代初,文艺界对茹志鹃作品评价的分歧,令她感到苦闷,找不到写作方向。
B.1963—1964年,文艺界对茹志鹃的批判,使她极度痛苦,无法发自内心写作。
C.茹志鹃坚守自己的创作秉性,不改变自己以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1964年前后,就近乎搁笔了。
D.茹志鹃的作品加大了对现实鞭挞的深度和力度,作品的视野变得更宽广而深邃,她在艺术手法上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小题3】材料二选文的标题是“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请结合三则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风雨百合花”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 年10月23日,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大桥的开通使粤港澳大湾区的虹吸效应 逐步显现。旅游观光、访亲谈友、寻找工作、投资机会……交通的便利化,不仅有利于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好流动,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

港珠澳大桥工程被英国《卫报》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最让人惊叹是它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长 6700 米,其中沉管段长 5664 米,最大安装水深超过40米,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大桥的建设初期,中国交建与欧洲顶级沉管公司洽谈合作,对方索要 1.5 亿欧元咨询费。天价咨询费买不回核心技术,桥梁建设者们只能自己摸索着自主研发。大桥标准沉管节长 180 米、宽 38 米、高 11.4 米,重约 4.4万吨。另外,沉管还要在 12 米深的海底实现厘米级精确对接,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难度系数丝毫不亚于“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世界顶级隧道咨询公司荷兰TEC 的执行总裁汉斯评价:“港珠澳大桥的建设, 让中国从沉管隧道的相对小国,成为沉管隧道的国际领军***伊 藤学说。

大桥改善的不只是交通,更是产业发展、经济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大型桥梁建设可 有效拉动建材、制造、装备、就业等领域的发展,推动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拉动经济增长。 从我国众多大型桥梁建设上,可看出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但一些地方政 府片面追求桥梁的“第一”、“最高”,对此,专家认为,在建设规模达到一定标准、施工工艺相对 成熟完善后,个别指标特别是跨度的提升,并不代表技术水平的实质性进步。我国大桥建设, 不能只 强调桥长、跨径等表面上的第一,应更注重科技含量、技术创新等内涵上的第一。比如,加大轻质高 性能、耐久造桥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力度。

(摘编自新华社《大桥上的中国——我国桥梁建设发展调查》)

材料三:

图表 1:2011-2017 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增长(单位:单位米,%)

图表2:2014 年公路桥梁调查

村料四:

我国桥梁建设空前繁荣,展望未来,桥梁的建设、维护任务依然很重。桥梁是交通的 生命线,我们切实加强桥梁安全度和耐久性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桥梁的使 用寿命。在桥梁建设技术上,我们加紧研制大型架桥机械、大型海底挖掘机械等造 桥设备。尽快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在建桥机具设备上的差距。在桥梁设计创新方 面,坚持“设计是工程的灵魂、创新是设计的灵魂”的理念,既要注重经济实用, 又要注重安全和美观;既要创新突破,又要体现中国文化。桥梁的维护也极为重要,我们 应完善桥梁自动监控和管理系统,保证桥梁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从多方面进行调整,中国桥 梁建设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摘编自《我国城市桥梁建设的发展》)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1-2017 年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同比增长率有起有落,但同比增长保持在 6%以上, 我国 公路桥梁建设发展良好。
B.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桥梁建设快速发展,从 2011 年到 2017 年, 我国公路桥梁里程逐年递增。
C.在我国公路桥梁中,传统钢筋混凝土桥所占比重较大,新式钢—混组合桥的数量明显不及美 日,这说明我们建桥技术还应提高。
D.截至2014年,我国公路桥梁有75.71万座,公路桥梁里程达到了4257.89万米,这些数 据超越了美国、日本,位居全球第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桥梁建设者自主研发了沉管隧道技术,实现了沉管的精准对接。凭 借这项技术,中国成为桥梁建设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
B.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不仅有利于深化该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更促进了该区域资金量 等资源的流动,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C.港珠澳大桥等大型桥梁的建设,可改善交通,也可以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拉动经济增长, 还 能展现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
D.桥梁的修建能显现当地工商业的荣枯和工艺水平,目前我国桥梁建设在质与量方面都引领 了世界,因此地方政府可以不追求桥梁的“第一”“最高”。
【小题3】请结合材料四,简要概括说明如何使中国桥梁建筑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