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潜水钟:古老的水下呼吸装置

夏爱兰

①水下世界神秘莫测,不仅有丰富多彩的生物,还有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宝藏”,令众多探险家心驰神往。探寻水底的秘密,千百年来人类从未停止。

②1637年,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中便有关于当时潜水技术要领的记载.但由于那个时期并未发明橡胶,人们潜水时所穿的衣服仅仅是常规的衣服而已,主要作用是保温,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潜水服。

③16世纪,人们发明了一种叫潜水钟的装置,其被认为是世界最早的水下呼吸装置。潜水钟因其底部开口,形似钟,故得此名。事实上,关于类似于潜水钟结构的设想,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他曾设想将一个巨大的“壶”倒置后沉入海底,在水压的作用下,壶中的空气体积会有一定程度的压缩。而潜水者可以在水中通过苇管呼吸壶中的空气,从而延长在水下的时间。

④其原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实验来说明。将一根蜡烛固定在一个罐头盒子上,点燃蜡烛后拿一只玻璃杯将蜡烛罩住,按入水中,会观察到蜡烛依然保持燃烧状态。这是因为水将玻璃杯中的空气隔离,空气无法排出杯外,在有氧气的环境下蜡烛可持续燃烧。潜水钟的原理亦是如此。

⑤然而这些潜水钟有着一个明显的缺点,钟内空气有限,潜水人员无法在水中停留较长时间。因此,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往钟内供应新的空气,才能延长潜水时间。为了解决这一难点,1771年,一位英国工程师约翰·斯梅顿便发明了一种空气泵。它可以通过软管连接到潜水钟上,向钟内源源不断地提供空气。但它累赘的设计,还是大大限制了人类在水下世界大展拳脚。就在空气泵诞生后的第二年,法国科学家菲雷米内特就设计出了一个可以让人自由活动,并能实现“再呼吸”的装置。能让人实现在水底的“循环呼吸”。在头盔上,菲雷米内特设置有两根管子,一根用来吸气,另一根用来呼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世界上第一台独立封闭的氧气装置。

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潜水钟也有了较大的改进。现代潜水钟能潜入更深的海域,用于接送潜水员进出水下工作场所,类似于升降机,潜水员可走出舱外,开展水下建筑工程、海上钻油台的维修工作,以及海上救援工作。现代潜水钟的设计更加优良且复杂,舱内有供气控制台、照明灯、潜水电话和潜水装置,并通过一根带子与水面工作船相连。一般在外表面还设有观察窗,用于潜水钟里的人员对外面正在工作的潜水员进行监护。

⑦在长达4个世纪的时间,各式各样的潜水装置被人们发明出来,比如水肺、氧气瓶、潜水服、空心潜水球、载人潜水器等。装备的不断完善,使得潜水纪录也在不断被人们刷新,人类对水下世界也有了更好的认识。

(摘自《新华网》2019年8月20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潜水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16世纪人们发明的一种叫潜水钟的装置,其被认为是世界最早的潜水装置。
B.亚里士多德曾将一个巨大的“壶”倒置后沉入海底,而潜水者可以在水中通过苇管呼吸壶中的空气,从而延长在水下的时间。
C.1771年法国科学家菲雷米内特就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台独立封闭的氧气装置。
D.现代潜水钟能潜入更深的海域,用于接送潜水员进出水下工作场所,用途更广泛。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中便有关于当时潜水技术要领的记载,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开始探索潜水技术。
B.起初的潜水钟钟内空气有限,潜水人员无法在水中停留较长时间,因此后来的发明者对此不断进行了改良。
C.在长达4个世纪的时间,各式各样的潜水钟被人们发明出来,比如水肺、潜水服等。
D.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潜水钟的设计更加优良且复杂,潜水钟活动范围更广,功能更强。
【小题3】根据文本,概括1771年前的古代潜水钟的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21 10:23: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数据将帮助静态的城市管理体系向动态的生态系统转型。人口管理政策也可以采用更具灵活性的政策工具集,为人口生命周期内的自由流动服务。我们可以观测到北京人口的实时变动情况,跟踪人口的流向,观察京津冀三地间人口流动趋势变动,通过对人口的全面、动态地监测,提供弹性、及时的设施配套和其他服务。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在城市群的大空间尺度上,实现更加人性化的人口管理。城市群内部的部分城市人口减少,但整个城市群的人口空间分布会得到优化。
除了人口之外,大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定量化、精细化、全面感知的技术手段,来分析检测各种真实要素流动特征,使得我们可以全面、立体、实时地识别城市群的问题,进而促进多种要素资源的高效利用。例如通过对城市群内部经济流的深度分析,可以明确不同城市、不同产业间的关联和量化关系及产业演进路径,为各城市在城市群层面的精准招商、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决策支持。多源、多维度大数据的综合,可以实现对多重要素的叠加分析,帮助城市群实现人口、产业和环境在城市群层面的合理匹配,优化城市群的布局和空间形态,提升其发展效率。
城市是一个动态的生命体,而城市群作为城市的集合,生命体征的复杂度更是以指数增长。如果说传统的统计数据像传统医学一般,根据经验为城市群的发展开药方,那么,大数据则会像新兴的精准医学那样,通过对城市群体征的全息检测,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和精准的治疗方案。
对于城市管理部门来说,以数据为基础,构建动态的监测指标体系和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城市群协同发展、智慧提升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化城市群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大数据为城市群协同发展提供智能支撑,支撑区域政策的制定科学化、管理的精细化。
而对于开发商来说,随着城市群发展与区域联动的进展,以及我国大都市郊区化和要素外溢,各大城市的外围辐射区域也开始成为我国城市开发新的增长点。大数据可以帮助开发商精准研判城市群价值空间特征,寻找城市群核心城市外围辐射区域的价值潜力。通过构建全周期、集成化、定量化、智慧化的城市开发和资本运营平台,优化投资和开发效绩。
公众亦在大数据介入城市群发展的过程中获益。事实上,各种人流、车流、信息流等大数据,均来自公众的时空活动行为。每个人都在以“用脚投票”的方式,为城市群的全息观测和研究提供了行为样本。基于大数据的人口监测将促进人口的有序流动,有力推动我国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最终为城市群发展的核心主体——居民们提供更完善的福祉。
以往的智慧城市都是单一城市的发展路径,如今大数据与城市群发展的融合,将实现多个城市的“群体智能”。最新的大数据、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新IT时代”的技术,将在新时代的城市群发展和运营中全面、综合、动态地实现数据价值,为城市问题提供与时俱进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摘编自李昊《大数据激发城市群的“群体智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通过对人口的全面、动态地监测,优化了京津冀三地人口管理。
B.大数据为促进城市群多种要素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技术手段。
C.现代化城市群治理体系是以数据为基础,构建动态的监测指标体系和信息化管理平台。
D.大数据帮助开发商寻找城市群核心城市外围辐射区域的价值潜力,因而优化投资和开发效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论述中紧扣大数据激发城市群的“群体智能”这个论题,从不同层面展开对论题的阐述。
B.文中把城市比作“动态的生命体”,把传统的统计数据比作“传统医学”,增加了论述的生动性。
C.本文在论述中没有使用引证和例证,着重运用典型新词、热词来阐述作者个人主张。
D.文章结尾对新时代城市群发展未来的展望,体现出本文论述思路的完整、周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城市群层面的精准招商、产业转型升级的决策来说,大数据是最重要的智能支撑。
B.基于大数据的人口监测让公众在城市群发展的过程中获益。
C.公众“用脚投票”,为城市群大空间尺度上实现更加人性化的人口管理提供了可能。
D.大数据与城市群发展的融合,将使“智慧城市”告别以往单一城市发展路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2018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材料二
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
材料三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摘自2016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 “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2017年12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批传承学校覆盖了31个省(区、市),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
B.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教师本身的素养、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都影响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
C.校园文化活动要扩大师生参与度,它的目的并不是比赛拿奖,而是要给更多学生提供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D.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而是要不断挖掘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侧重介绍了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目的,并介绍了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的特点。
B.虽然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调查显示,比较了解传统文化的教师不足40%,这有可能成为制约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因素。
C.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课程设置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主要障碍,而实践学校则认为师资力量不足、内涵不够才是主要问题。
D.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以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虽然值得肯定,但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
E. 材料三侧重顶层设计,强调要从师资培训和课程体系的角度落实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材料四侧重基层落实,主要论述如何开展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小题3】为了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羊来羊去
阿慧
①我的第一次呼吸就有着羊味,羊的记忆里留有我的第一声啼哭。妈生我在羊圈,确切地说,羊圈就在妈的床边。冬夜里,人和羊相互温暖,我在这温暖里势不可挡地来到人世,迎接我的是奶奶。还有,就是那只年轻的山羊。
②山羊不再年轻的时候,我常常端着小碗一路撒着面条来到它跟前。这时,已是老羊的它,会缓慢地站起来,会轻柔地叫两声,会把它的大嘴伸进我的小碗里。老羊呼出的热气弄得我双手痒痒,我忍不住想笑。我朝灶房看了看,还是忍住了,我担心我的声音会引出暴躁的奶奶。老羊吃面条时呱唧有声,这往往会勾起我的饥饿,肚子里的鸣叫提醒我,我还在饿着。我努力把小碗从老羊嘴巴下抢出,羊嘴下悬了几根柔白的面条,滴着汤水晃晃着缩进它的嘴里。老羊只留下一口稀汤给我。我仰着脸喝下,低着头在嘴里抠摸许久,最后抠出一两根白毛在手上,那是老羊的胡须。
③我曾一度迷惑,那老羊同我一样是个女的,为什么下巴上挂着爷爷一样的胡子?爷爷在一个冬天来临时,在老羊身边蹲了半个时辰。他摸摸老羊的胡子,又摸摸自己的胡子说,它老了,卖了吧。早上一打开门,浓雾像几只雪白的羊羔骨碌碌滚进屋里。我爷把一条长带紧系在腰间,将一顶白色礼拜帽戴在头上,说,走吧。身后就跟了我和羊。老羊它出门时,回头看了看我们的院子,我也回头,看见人和羊生活过的日子。老羊一走出村子,它的脚步出奇的敏快,牵在我手里的那根麻绳被拉得绷直,我被它拉着疾跑,雾被我们冲开一条灰白的道路。老羊在地头停下,低头嗅着土地的气息,爷爷抚摩着它的头,它伸出舌头舔爷爷粗糙的手,舌头和手在白雾里发出粗糙的声音,我的心开始变得粗糙。
④爷爷知道,这是老羊年轻时活跃的地方,羊的记忆就像脚下的麦苗一样年轻。老羊的眼睛里掠过几个矫健雪白的身影,有一个终于成了它孩子的父亲。老羊这样想时,就拉着我趟进麦田,小麦苗的清香迷蒙了我的世界。我听见老羊咀嚼麦苗的声响,我的耳边响着年轻羊们欢腾的声音。
⑤接近集市的时候,大雾散了,人和羊的脚步在街上显得零乱。阳光把羊照得明亮,老羊嘴角的一抹绿,绿了一个寒冷的冬晨。当爷爷把老羊栓在树桩上时,它开始不停地叫唤。它的每次竭尽全力地挣脱都是徒劳,它开始变得无望和无力,它灰褐色的眼睛朝我投来无助的光芒,我的眼泪滚落出一片凄凉。一个买主向爷爷神秘地伸出指头,俩人悄声嘀咕了一阵,那人付了钱,捏了捏老羊的脊背说,又老又瘦,只配卖皮。那人拉起老羊走时,羊的四只蹄子将土地蹬出四个小坑,又变成两道一丈长的小沟,像地里播种时耧脚划过的迹痕。老羊把那人拖得脸像猴子屁股一样红。老羊的叫声被喧闹的集市淹没,它苍老的胡须在寒风中抖动。
⑥我站在羊站过的地方哭泣,我的泪水不断在地上砸落,那两道被羊蹄犁开的土沟,更如两道新鲜的刀口。爷爷和我在城北的路上走着,新买的盖头在我的头上飘飞,飘飞成一朵火红的云彩,冰糖葫芦熔化成满口的甜蜜。羊的叫声凄然响起,我站住四处寻找那声音。有人骑着自行车赶路,车后的大柳条筐里,我家的老羊被捆了四蹄仰面装着,它是老远认出我们的,它的喊叫带着血的颜色,变成一条细碎抖动的声音频率远去。我扔掉那半串糖葫芦,追着那人疯跑,我喊:不卖了,俺不卖了,回来呀!那人像没听见一样竟自走远。
⑦当婆婆丁、苣荬菜等野花在田埂上竞相开放的时候,那只老羊的女儿悄然发育成一只俊俏的小山羊。羊的脸总是一副温和善良的模样,从不见有生气的时候。
【小题1】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小题2】第三段画线句中三个“粗糙”的含义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赏析第五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鞋子

李汉荣

那年,记得是深秋,父亲搭车进城来看我们,带来了田里新收的大米和一袋面条。“没上农药化肥,专门留了二分地给自己种的,只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绿色环保有机,让孙女吃些,好长身体。”父亲放下粮袋,笑着说。我掂量了一下,大米有五十来斤,面条有三十多斤。鼓鼓襄襄两大麻袋,不知他老人家一路怎么颠簸过来的。老家到这个城市有近一百华里路,父亲也是快八十岁的老人了。看着父亲一头的白发和驼下去的脊背,我没有说什么,心里一阵阵温热和酸楚。

父亲看着我们刚刚入住的新房,墙壁雪白,地板光洁,说,这辈子当你的爹,我不及格,没有为你们垫个家底,你们家里,连一片砖我都没有为你们添过,也没有操一点心,也没帮过一文钱,我真的不好意思。只要你们安然、安分,我就心宽了。我不住地说,爹你老人家还说这话,我们长这么大就是你的恩情,你身体不错好好活着就是我们的福分,别的,你就别想多了。

父亲忽然记起了什么,说,嘿,你看,人老了忘心大,鞋子里有东西老是硌脚。昨天黄昏在后山坡地里搬包谷,又到林子里为你受凉的老娘扯了一把柴胡和麦冬,树叶啦,沙土啦,鞋子都快给灌满了,当时没抖干净,衣服上头发上粘了些野絮草籽,也没来得及理个发,换身像样的衣服,就这么争慌慌来了。走,孙女儿,带我下楼抖抖鞋子,帮我拍拍衣服上的尘土。我说,就在屋里抖一下,怕啥,何必下楼。父亲执意下楼,说新屋子要爱惜,不要弄脏了。

楼下靠墙的地方,有一小片长方形空地,还没有被水泥封死。父亲就在空地边,坐在我从楼上拿下来的小凳子上,脱了鞋子仔细抖,又低下身子让孙女儿拍了衣服,清理了头发。上楼来,我帮父亲用梳子梳了头发,这是我唯一的一次为他梳头。我看清了这满头的白发,真有点触目惊心,但我又怎能看清,白发后面积压了多少岁月的风霜?

第二年春天,楼下那片空地上,长出了院子里往年没有见过的东西,车前子、野茅草、蓑草、野薄荷、柴胡、灯芯草、野蕨秧、野刺玫,在楼房转角的西侧,还长出一苗野百合。大家都感到惊奇,有个上中学的孩子开玩笑说,这不就是个百草园吗?

大家都说,新鲜,真新鲜。也有人说这个院子向阳,有空地就不愁不长苗苗草草。议论一阵也就不再管这事了。

只有我明白这些花草的来历。它们来自父亲,来自父亲的头发、衣服和鞋子,来自父亲的山野。

是的,父亲也许没有带给我们什么财富、权力和任何世俗的尊荣清贫的父亲唯一拥有的就是他的清贫,清贫,这是父亲的命运也是他的美德。

但是,比起他的没有留下什么,父亲更没有带走什么,连一片草叶、一片云絮都没有带走。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

连我对他的感念和心疼,他也没有带走,全都留在了我的心里。这么说来,我的所谓的感念和心疼,说到底还是我从父亲那里收获的一份感情,直到他不在了,我仍然在他那里持续收获着这种感情。而他依然一无所有地在另一个世界孤独远行。

是的,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我看着大地上的一切,全是一代代清贫的父亲们留给我们的啊。

何况,我的父亲,曾经,他把他的山野、他的草木、他的气息都留给我们。

他清贫的生命,又是那般丰盛和富有,超过一切帝王和富翁。在他的衣服上拍一下,鞋子里抖一下,就抖出一片春天。……

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

【小题1】这篇散文以“父亲的鞋子”为题,用意何在?
【小题2】根据文章前三段文字,简析父亲的形象特征。
【小题3】画线的句子好在哪里?请赏析。
【小题4】作者在文末说“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5】那么,我们这些自以为是地活着的人们,又能给世界留下什么呢?我们敢于践踏一切的鞋子里,除了欲望的钉子和冷酷的铁掌,还有别的可以发芽开花的种子吗?”这段文字原是全文倒数第二段(省略号部分),有人认为可以删去,有人认为不可删去,你以为呢?请说明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法律及政策文件,为慈善和志愿服务的发展创造了全新的制度环境。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对外发布,意见指出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吸引支持各类人才通过各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也在加深,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逐渐被更多的人认识。

我国志愿服务在公益事业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作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补充,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以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为初心,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服务。数据显示,从2016年至2018年7月,全国志愿者总数达91541104人,志愿团体总数达470846个,服务总时长共计960886172小时。这说明我国志愿服务在近两年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成为我国社会治理和慈善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中国企业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8》)

材料二:

材料三:

现阶段,随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发展已进入深水区,存在政策保障不够完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够高等问题,志愿服务组织在总体上也存在数量不足、能力不强、发展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传统的以政府推动型的志愿服务亟需转型。目前,我国志愿服务平台广泛,类型多样,全国有几十个不同类型的志愿者平台,平台之间由于各种原因互相独立,信息难以共享,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志愿服务的“互联互通”。民政部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志愿服务大数据资源库,实现相关部门间的志愿服务数据共享与汇聚的目标。此文件为未来三年“互联网十”志愿服务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对“互联网十”志愿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摘编自北国网)

材料四:

调查显示,在18-69岁的调查对象中,有38.2%的人曾经有过志愿服务经历;近一年以来有25.5%的人参加了志愿服务活动。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中18-69岁人口的占比情况,可推断我国18-69岁的人群中有志愿服务经历的大约有396亿人,其中近一年来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简称活跃志愿者)大约有2.65亿人。非群众身份的居民更倾向于参与志愿服务,活跃志愿者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最高,活跃志愿者的经济条件也相对更好。

总体上看,我国志愿服务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其队伍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他们不仅创造了较高的社会经济价值,还具有美好的社会心态,是社会正能量的积极传播者。但我们在推动志愿服务的广泛参与时,需注意分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解决志愿服务参与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要在全面发展志愿服务的同时可重点发展“老年关怀”“医疗护理”“扶贫济困”等志愿服务领城;也要加强志愿服务培训机制建设,多层次、多领域、多时点地提供培训机会,推动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和网络化;还要整合现有的各类志愿者管理和服务平台,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管理服务平台,从而实现志愿者资源的利用和管理的效用最优化。同时,需要加大政府对志愿服务的财政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财政资金,增加志愿服务对民众的吸引力。

(摘编自《中国志愿服务参与状况调查报告》)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志愿服务的社会整体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B.我们对志愿服务方面信息的了解有多种渠道,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信息是通过网络方式得到的。
C.现阶段,我国志愿服务还存在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传统的以政府推动型的志愿服务需要转型。
D.非群众身份的居民更愿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文化程度高的志愿者的占比更高,经济条件也更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政府通过激励手段吸引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事业,使得我国志愿服务成为我国慈善领域的重要力量。
B.人们参加志愿服务事业的原因各种各样,但离不开外部影响、有利社会、有利自我、有利企业几方面。
C.我国志愿服务平台众多,但各平台互相独立,信息难以共享,使得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举步维艰。
D.当前,我国志愿服务的参与既不平衡,也不充分,只要政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说说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具有怎样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