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中国综艺节目需注入更多文化价值
近期,《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以优异的表现,在收视率和口碑上都双线飘红。然而,这股被称赞为“清流”的文化综艺节目热潮,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将要开启中国综艺节目的多元化格局?文化综艺节目走红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其原因深植于我国综艺节目近30年来的内在演化脉络中。
从1990年代初开始,我国综艺节目大致经历了港台综艺模式、欧洲综艺模式、韩国综艺模式三个阶段。在上世纪90年代,与《综艺大观》同期的《正大综艺》,是内地引进港台综艺节目模式的发轫。1999年,也是我国综艺节目自身发展周期的第一个历史阶段。当年,所有省级电视台的综合频道陆续全部“上星”,由于成本高企、竞争压力大,综艺节目迅速成了各省级卫视的救命稻草。这一阶段以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为代表,包括央视后来的《幸运52》《非常6+1》等。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是省级卫视电视综艺节目中最早的成功案例,中国社会第一次出现因为家庭内部代际审美趣味差异而争夺电视遥控器的社会文化现象。而第二个阶段,是以从《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从欧洲引进的选秀综艺模式。至于第三阶段,则是主要来自韩国的诸如《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室外真人秀模式。
众所周知,由于我国的快速发展,普通观众的眼界被迅速打开,第一阶段以《正大综艺》等为代表的港台综艺节目模式很快过时。然而,尽管以综艺节目为代表的我国广电行业在第二、第三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隐忧。以流行歌曲选秀类综艺模式为例,无论是标榜唱功技巧的《中国好声音》,还是自恃可以推陈出新的《中国好歌曲》,抑或是主打怀旧牌的《我是歌手》等综艺节目,在种种的炫技、励志、煽情的背后,还有多少流行歌曲表达出了歌唱者对人生、对命运、对社会的理解和感悟?还有哪一首流行歌曲能够像20世纪那样,被全社会广为传唱并经久不衰?
正是由于《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选秀式的欧洲综艺节目模式的最大缺点是规则相对死板,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角色,选手发挥的空间非常有限。和这个阶段相比,第三阶段的《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室外真人秀综艺节目模式则有相对更大的发挥余地,这一类综艺节目模式近年来也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只不过这一阶段的综艺节目模式,在受到追捧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呈现出了同质化、过度娱乐化的趋势,并在时下引发了大牌艺人的天价薪酬的争议。当前,一线明星参与录制一季综艺真人秀的收入至少都在3000万元左右,也就是每集综艺真人秀的薪酬不低于200万元。
以上是文化类综艺节目爆发的基本背景。和此前的三阶段的综艺节目模式不同,近期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可以看成是我国综艺节目发展历程的第四阶段,这一阶段也是我国不得不探索原创综艺节目模式的阶段。从《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类综艺节目开始,我们的综艺节目模式开始探寻中国观众的基本价值认同,试图从我国传统的文化资源、文化遗产中探索可持续的空间。文化综艺,这种“接地气”的综艺节目模式,既不像港台综艺模式的“嘻嘻哈哈”,也不像欧美选秀综艺模式的“条条框框”,更不像韩国综艺模式的“大喊大叫”,在情感结构、价值观念、文化认同上与当下的普通观众更为贴近;同时由于有大量普通人的参与,也没有继续助长大牌明星天价薪酬的恶劣风气,自然受到了持续的热捧。但面对文化综艺节目这股“清流”,我们依然还不能过于乐观,以我国目前文化工业的平均发展水平,在编剧、分镜师、剪辑师等一系列相关环节上,还是相对薄弱,还不能在较为丰富的层次上满足普通观众的文娱需求。在这个意义上,这一波文化综艺节目的原创探索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的综艺节目模式才能够当之无愧地被冠以“中国”字眼。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室外真人秀综艺节目模式克服了规则相对死板,选手发挥的空间有限的缺点,在近年来爆炸式的增长中也引发了天价薪酬的争议。
B.当前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无论从收视率还是口碑上来看都处在前列,被誉为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开启了中国综艺节目的多元化格局。
C.目前我国综艺节目发展历程共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第四阶段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D.这是一篇评论性文章,主要探讨了综艺发展实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目的是告诫当前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不要昙花一现。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伴随我国综艺节目近30年来的内在演化发展,出现文化综艺节目走红的现象是一种必然,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深受观众好评。
B.《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韩国综艺模式虽然因为有相对更大的发挥余地受到观众追捧,但也开创了大牌明星天价薪酬的恶劣风气。
C.只要加快我国目前文化工业的平均发展水平,满足普通观众的文娱需求,中国的综艺节目模式就能够当之无愧地被冠以“中国”字眼。
D.这篇新闻报道比较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文段首先分析了综艺节目前三个阶段失败的原因,最后提出现阶段如何解决问题。
【小题3】你认为我国目前文化类综艺节目飘红不要陷入昙花一现的状况,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9 07:06: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截至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2.3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两亿的国家。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

(摘自《中国老龄化研究报告》)

材料二:

2005-2015年中国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情况

(注)“老年抚养比”是指每百人抚养老人的数量,是衡量老龄化社会负担的重要指标。

(摘自《中国老龄化研究报告》)

材料三:

中新网北京1月27日电(杨雨奇) 日前在北京发布的《老年健康蓝皮书:中国老年健康研究报告(2018)》显示,与“边富边老”和“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在刚迈入老龄化社会时处于“未富先老”状态,实现和推进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是中国应对老龄化高速发展态势的必由之路。

这份报告分析,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进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增加社会经济负担,由于劳动力人口比例缩减,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全社会用于养老、医疗、照护、福利保障和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出将大幅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将改变劳动力供给格局和影响技术进步,使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呈现劳动力资源短缺、与技术进步相关的人才与资源投入相对不足的局面,导致经济增长乏力。

报告称,为老年人提供可用、可及、可接受和优质的健康服务,维护和促进老年人的健康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必然要求。提升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为其提供支持性的养老、预防、医疗、康复、照料环境,通过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来极大地减轻政府和社会的财政负担。

报告提出,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口消费率上升,倒逼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和出口依赖型向拉动内需型转变,长期照顾和老年健康服务将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并促进养老产品、保险产品、医养产业等繁荣发展。

报告还提出,科学看待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全面建立有利于老年健康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使老年人及其家庭能够享有更高的生活质量,促进代际关系的和谐,努力实现老龄化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报告:健康老龄化是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由之路》)

材料四: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20世纪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步入此行列。由于有经济实力的支撑和西方居家形态诸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国家养老对策的共同之处是依赖“社会养老”功能:在社会保障体制中,老年人被赋予了独立生活的经济能力:在福利设施、服务体系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针对老年人的生理情况,采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设计。

以美国为例,老年人的居住设施大致分为五类:独立式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老年养生社区,每一类辅以相应的服务管理体制。亚洲国家中,日本、新加坡等也逐步进入了老年型国家之列。因为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这些国家一方面汲取了西方社会福利养老的特点,充分给予老年人优厚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基于传统东方家庭观念的延续,它们还致力于开发家庭养老的功能,如提倡和鼓励“多代同居”,例如“两代居”集合住宅和“多代同堂组屋”等。

(摘自《世界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及政策实践报告》)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错误的一项是(  )
A.根据材料一内容,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2.3亿,依照国际上通常的看法,说明我国已处于老龄化社会。
B.根据材料二,总抚养比大体上等于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之和,十年来总抚养比变化相对不大,后两者有升有降。
C.中国在刚迈入老龄化社会时处于“未富先老”状态,这种老龄化社会现状也对我国的养老服务提出了挑战。
D.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越发展,技术越进步,人民越富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就会越严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2005年以来,我国少儿抚养比一直在不断下降,这表明我国婴儿出生率在下降,这种情况与原来的一胎化政策有一定关系。
B.导致我国经济增长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老龄化改变了劳动力供给格局并对技术进步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C.由于居家形态、家庭观念以及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影响,东西方国家在养老策略上会有不同的做法,但双方可以互相借鉴。
D.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和出口依赖型向拉动内需型转变会使我国老年人口消费率上升,并能促进相关产业繁荣。
【小题3】健康老龄化有怎样的社会意义?怎样才能有效解决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悲剧美的价值
 ①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②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③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④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⑤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小题1】请简要概述第②段的论述思路。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悲剧美”有着怎样的价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根据一份针对全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就业走向的分析报告得知,从2010年到2020年的10年间,我国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毕业生预计将达到一亿人,而同期,我国白领行业仅能提供4600万个工作岗位,白领岗位将严重短缺。大学毕业生被迫向蓝领岗位流动将成为必然趋势。如今许多蓝领岗位,从当前和未来要求上看,“靠力气和经验干到退休”的想法已经显得很天真了。蓝领岗位的要求正在“高端化”,许多岗位都要求,或将会要求智能化操作。
目前,与发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摘编自刘向兵《弘扬工匠精神,高校当重视“大国工匠”研究》)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一可知,我国技术人才十分短缺,而许多大学生却不愿从事技术工作,原因之一是技术工作不够体面。
B.从材料二可知,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还不够理想,原因是既没有让企业参与自己的教学,也没有在教学中渗透企业因素。
C.从材料三可知,我国本专科层次人才在坚守岗位,持之以恒,将自己本职工作做好做精方面不及更高层次的人才。
D.从材料四可知,在我国,工匠精神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已影响到我国企业的长足发展,这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国工匠”不能理解为“大的国家的工匠”。“大”字应有两层含义:一是应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使命,二是要有心系国家的大情怀、大格局。
B.我国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观念的影响,又有政策引导的不够,还有高校教育理念的偏差,因而解决此问题应该多方面努力。
C.我国的GDP超过许多制造业较为发达的国家,但与经济规模很不相称的是,寿命在两百年以上的企业却远少于日、德,原因之一是工匠精神没能有效传承。
D.“工匠精神”既包含技术层面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也包含态度层面的严谨、细致、专注、负责,还包括精神层面的爱岗敬业、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
【小题3】从上述材料可知,我国在人才供求方面出现严重问题,请概括说明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林语堂传(节选)
林太乙
编一部好词典,是父亲林语堂数十年的心愿。早在1930年代,他便请三伯憾庐及张海戈编一部像《牛津简明字典》的中文词典,但是编成之后,由于中日战争,文稿毁于兵火,六十册的稿子,只剩下父亲带到美国的十三册。
对于编纂汉英词典,父亲说:
“国语必有详确记载国语的词书,这个观念与字书完全不同。中国字书,一概以字为本位,不以语文中之词为本位。所以到现在,还没有由现代语言学观点编成的一本中国语文词典的专书。西方的英文、法文‘字典’,都是以那些的国语为本体,凡国语中的词的用法及文法词类,及其变化,都记载详尽。我国的词书,如《辞源》、《辞海》,虽然以词为单位,内容却偏于百科全书性质,未能就词论词,研究其在句中之文法地位及变化,也不能于单音组及数音组缀合所成之词,加以整理反分析。”
“中国向来无国语,因国语尚未统一。经五十年来国语统一会诸公的高瞻远瞩,不断地讨论,始定北平话为国语。1932年《国音常用字汇》,1947年《中华新韵》颁布出版,而后读音始有统一的标准。又跟着1918年颁布的注音字母各处推行,始有今日普遍承认之国语注音法。又自从文学革命以来,以白话为文学工具,教育部乃成立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经三十年之搜集材料始由汪怡主编《国语辞典》,在抗战期间由1937年出版第一册,至1945年出版第四册,而后我们可以说中国国语有一部详尽准确的词书。对于已往的白话文学及现代北平国音所有的材料都已有系统的纪录。这是开山的工作,前人筚路蓝缕之功,我们后学乃受其赐。所以我才敢梦想做一本更合时代的汉英词典。”
父亲编纂《当代汉英词典》是由香港中文大学赞助的。当时只有两种汉英词典在国际间流行通用。一是1892年翟理斯编的《汉英词典》,以及1932年麦氏编的《麦氏汉英大辞典》。这两部字典已经不足以应付当代的需要。1967年春,父亲受聘为中文大学的研究教授,主持词典的编纂工作。
在双城街的办公室工作人员马骥伸、黄肇珩,他们担任收集资料、查核,后来添了陈石孚,他在英文方面有所贡献。北外还有秘书、抄写陈守荆和施佩英。
父亲认为编词典的工作“如牛羊在山坡上遨游觅食,寻发真理,自有其乐”。事实上,这份工作庞大艰难,也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料到。
他拟了词典的蓝图,即编辑体例的概念,与马骥伸、黄肇珩商量,要他们仔细研究,提出意见。最初六个月,大概都花在体例问题上,父亲不惮繁琐,一再提出修正意见,经过讨论,最后决定了“大样”。这时,编辑小组开始试稿。他们帮助父亲选择单字和词句,加以注释,写在单张的稿纸上面,并依国语注音符号的次序排列起来。这一切做好之后,把稿子交给父亲,由他审定,再译成英文。凡在草稿中有疑问,他必反复问明出处、用法。偶尔触发灵感,想到佳妙词语,他便拔电话问办公室的同仁,是否已采录。译到得心应手,他会将纸片交司机送到双城街,供大家共赏。所有原稿自始至终他都一一过目、修改,并且一校再校。
这部被父亲认为是他写作生涯的巅峰之作《当代汉英词典》,于1972年10月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全书约1800页。词典用的检字法是根据父亲发明“明快打字机”时所发明的“上下形检字法”再修订的。所采用的拼音法(简化国语罗马字)也是将他当年参与制定的国语注音法简化而成的,他首创的五十部首则成为这本词典的另一特色。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汪怡的《国语辞典》之前,《国音常用字汇》也是推广北京语音为标淮的国音的,但由于只收单字,作用受到很大局限。《国语辞典》着眼于词,除为单字注音外,凡立为条目的词或短语都按北京话的实际读音注出,这在以前的词典中是没有过的。(韦冰《槐市云烟录》):ZXXK
②林语堂的“上下形检字法”,将取字之左旁最高笔形及右旁最低笔形,将汉字分门别类,以便索检。他发明“明快中文打字机”,根据这个检字法设计键盘,只需三键便可以打出一个字。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写信对林语堂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它的“好处是这键盘不用学便可打。”(施建伟《林语堂传》)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林语堂编一部好词典的心愿,是源于他认为当时还没有一部根据现代语言学观点的编成国语词典。《当代汉英词典》出版圆了他的心愿。
B.林语堂认为,英文、法文的“字典”不是词书但对他的词典编写有启发,《词源》、《辞海》虽是词书但对他的词典编写没有借鉴价值。
C.林语堂对词典编写体例的创设十分重视,为此花了大量时间。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的词语条目是依汉字的笔画笔顺来分类排列的。,
D.“上下形检字法”是林语堂在汉字索检法上的主要贡献,其原理是依汉字特j的形状将汉字分门别类,优点是索检较为快捷。
E. 本文列举《当代英汉词典》的编写人员及其分工,意在表现团队力量在编写中作用,也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客观性。
【小题2】(小题2)“对于编纂汉英词典”,林语堂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提出了哪几个方面的看法?请简要回答并举例说明。
【小题3】(小题3)本文对传记材料的选择侧重在哪些方面?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小题4)林语堂说,汪怡主编《国语辞典》,“我们后学乃受其赐”。请结合材料,谈谈林语堂从哪些方面对汪怡主编的《国语辞典》有所继承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