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那些把语言看成是纯粹运思符号的辩者不同,墨子一系的语言观念属于知识与经验的范畴,于是他们进一步分析说,仅仅有单个的语词还不够,还要有分类、总括,这样才能把大千世界林林总总在“思维—语言”中彰显出秩序来。墨子后学指出:“名:达,类,私。”按照《经说》的解释,是“物,达也”,就是说,“物”是一个总的名称,但只有通过“名”,才能显示“物”,只有通过“类名”,才能对现象世界进行秩序化的把握,只有通过“私名”才能确认和显示每一事物,所以“有实必待文名也”。比如“马”是一个“类名”,规定了各种“马”的名称,人们从“马”这一指称而知道“马”;又比如“臧”是一个“私名”,只有“人之贱者”叫做“臧”,那么“臧”就专门指身份低贱的人。当人们要把握世界时,必须通过语言,这就叫“告以文名,举彼实也”。
由于语言(名)有这种传递知识、指称世界(实)的意义,所以应当准确而且精练,即所谓“名实耦,合也”。他们认定,“名”与“实”应当是契合的,对“实”的认识应当通过契合的“名”,而适当的“名”才能切中一定的“实”。因为纷坛的现象世界太复杂,人类的个人经验太有限,要把握感觉所不能达到的领域,要传递把握到的知识,只能依不赖语言。语言给人们呈现与构筑一个世界,就像一个地球仪象征一个地球,一张星图表示整个宇宙一样,语言象征着人们思想中展现出来的世界。
既然语言有此意义,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名”“实”相合,这是极其重要的、清理思维的前提。墨子后学对类,类排关系的关注,正是沿着这思路来的。《墨子·经上》中首先肯定经验和理智的认识能力,而这种“知”即认识能力又通过“名”来表述、传递、延续、积累,而“名”又分为“达”、“类”、“私”,即大、中、小概念,它们分别表达为语言中内涵、外延不同但又互相包容的三种语词,对应着世界上大中小不等的门类种属的各种事物。而语言的用法,又有“移”、“举”、“加”,通过语言的概括、描述和指示,人们了解了现象世界。
在战国的名辩之风中,墨子后学归纳了语言和思想的进路,要求语言切中世界。在《经说下》中称,“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所谓“当”,就是切中事实,符合经验,成为知识,他们在“名”符其“实”的基础上肯定了人的感觉、知觉、经验,理智所得来的知识的有效性,他们并没有把语言和世界剥离,他们相信人是能够把握世界的,语言是可以切中世界的,因而他们与传统的各家并没有太大的距离。他们理智地分清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差异,自信地确立语言对世界的分析、归纳、描述的意义,乐观地相信语言对世界的调节性功能。
通过语言,他们可以在思维中将整个世界清理得井井有条、一丝不苟,似乎现象世界真的就在这套语言中安分守己地秩序化了,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语言观念,也是他们对语言与世界的结论。
(摘编自葛亮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对词语进行分类,总括,才能在“思维一语言”中彰显大千世界的秩序。 |
B.如果没有“名”,那么“物”就不存在。所以人们必须通过语言来把握世界。 |
C.要使“名”与“实”契合,就应当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名)指称世界(实)。 |
D.对类、类推关系的关注,以及要求语言切中世界,都是为了“名”“实”相合。 |
A.认为语言能把人们思想中的世界展现出来,这是墨子后学语言观立论的前提。 |
B.“马”与“臧”分别是“类名”与“私名”,这样举例论证有利于形象地理解观点。 |
C.文章论述了语言把握世界的可能性、要求与方法、途径、行文思路清晰而有纵深感。 |
D.文章借助“当”的概念,论证了人的感觉、知觉、经验、理智是知识的有效。 |
A.“达、类、私”各有功用,对应不同门类种属的事物,可见当时对事物的科学认识已领先世界。 |
B.要传递把握到的知识,只能依赖语言,语言是人类文明发展流传的主要工具和根本途径。 |
C.“达、类、私”的概念分类,“移”、“举”、“加”的用法规范,显示当时的语言发展已经十分精细。 |
D.既自信于语言对世界的意义,又清楚它们之间的差异,墨子后学的语言观优于其他辨者的语言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