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基于抽象数学推理的可编程数字计算机的发明使一批科学家开始严肃地探讨构造一个电子大脑的可能性。
1956年,在达特茅斯学院举行的第一次会议上正式确立了AI(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会议的参加者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是AI研究的领军人物。
他们中有许多人预言,经过一代人的努力,与人类具有同等智能水平的机器将会出现同时,上千万美元被投入到AI研究中,以期实现这一目标。
最终研究人员发现自己大大低估了这一工程的难度,美国和英国政府于1973年停止向没有明确目标的人工智能研究项目拨款。
七年之后美国政府和企业再次在该领域投入数十亿研究经费.人工智能研究领域诸如此类的高潮和低谷不断交替出现。
与第一代人工智能研究人员的乐观估计不同,具有与人类同等智能水平的机器至今仍未出现。
(节选自《人工智能简史》
材料二:
中国AI论文总量和高被引论文数量均位列世界第一2017年,中国在该领域的论文占全球论文总量的27.68%,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在专利中请方面,中国成为全球A专利布局最广的国家,数量略微领先美国和日本。
在人才投入上,截至2017年,中国AI人才拥有量达到18232人,占全世界总量的8.%,仅次于美国的13.9%,但是杰出人才占比较低,高强度人才投入的企业,中国仅有华为一家进入全球前20。
在企业规模上,中国AI企业数量排在全球第二,北京是全球AI企业最集中的城市,中国AI市场增长迅速,201年中国A市场规模达到237亿元,同比增长67%,预计2018年增速将达到75%.中国AI已经在医疗健康、金融、教育、安防等多个垂直领域得到应用,语音和视觉类产品最为成熟。
各国A战略与政策各有重点,中国A政策聚焦于实现A领域的产业化,助力中国的制造强国政策,中国AI政策主要美注中国制造、创新驱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科技研发这六个方面。
AI技术发展推动了零售、农业、物流、教育、金融等其他行业的发展模式,重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环节,同时也对就业、隐私安全、社会公平等方面形成了不小的挑战。
(节选自《中国人工智能报告2018》)
材科三:

材料四:
近日,美国国防部提出建立“联合人工智能中心”,统筹规划建设以军事技术和军事应用为两大支撑的智能化军事体系,旨在抢占AI军事化应用先机,保持美国在该领域技术优势。
作为世界军事革命领跑者,美军将发展AI置于维持其全球军事大国地位的科技战略核心,世界主要国家也纷纷向这一军事竞争新高地发起冲击,一场AI军事化应用的竞赛悄然展开。
AI应用于军事领域带来的影响不可低估,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AI技术将成为决定未来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在智能化军事体系中,“战争是战争的继续”将成为AI军事化应用“自主推送”的结这个意义上说,武器系统的智能化程度愈高,后果愈严重科技进步应该成为造福人类的福音,而不是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发晨的丧钟,这样看来,AI对于人类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
(节选自“中青在线”2018.09《人工智能军事化应用隐忧重重》)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AI研究领域的正式确立是1956年在达特茅斯学院举行的第一次会议上,参会者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是AI研究的领军人物。
B.中国AI论文总量及高被引论文数量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在专利申请方面中国也成为人工智能全球布局最广数量最多的国家。
C.从2014年到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自51.7亿增加到238.2亿,这一市场增长量巨大并且按照同等比率增长。
D.美军为了维持其全球军事大国地位,把AI置于军事战略核心地位,世界主要国家也纷纷向这一军事竞争新高地发起冲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AI研究领域的高潮和低谷不断交替出现,所以具有与人类同等智能水平的机器仍未出现。
B.中国人工智能申请专利细分领域百分比在机器人、神经网络、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方面均高于美国。
C.中国AI在语音和视觉类产品最为成熟,在医疗健康、金融、教育、安防等多个垂直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D.AI技术成为决定未来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AI应用于军事领域带来的影响不可低估。
【小题3】解释材料中“双刃剑”的含义,AI作为“双刃剑”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1 05:46: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微小时代”里的城市文学新转型

叶祝弟

①纵览2013年,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登上荧幕,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下,网络媒介时代的《小时代》赢得了不错的票房,但是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小时代》中的物质化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连对之持宽容态度的王安忆也觉得这种以物判人的奇怪现象,可能会被将来的文学史注意到。面对咄咄逼人的消费写作,王安忆有意隐藏了自己的价值判断,有一些各行其道、互不干涉的意味。但是,从另外一个维度上讲,王安忆的《众声喧哗》和郭敬明的《小时代》,一个是纯文学的路数,一个是类型写作的路数,却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包抄过来,共同指向了今天的文化现实———转型之中国正进入了一个众声喧哗的小时代。

② 从艺术水准来看,《小时代》确实乏善可陈,充其量是一部类型片,但是《小时代》的出现似乎宣示了一个时代预言:我们正进入一个奠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无边的消费主义、精致的物质主义、价值的虚无主义的小时代。不仅如此,随着微信、微博在青年人生活中的流行,并日益成为不可替代的通讯工具乃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个体化、群落化、亚风格化的小时代、微时代已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③ 小时代、微时代的到来,与崇高、理想等有关的那些坚固的东西也许真的从此烟消云散了。对大时代的每一次回望,都是一次告别的聚会。这个小时代的到来,对小说的意义在于,在充满着复杂的流动性的转型中国,小说家对时代的整体性把握将越来越不可能,史诗这种传统的农耕文明的写作方式将有可能被封入历史的库房中,任何想从整体上对这个时代命名的企图和冲动将不得不最终沦为可笑的堂·吉诃德。

④ 但是,这也给写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既然把握大的时代已经不可能,那么写出生活的小,让自己的感官的触角摩挲城市的每一寸肌肤,进入深入到城市的内部的肌理里,仔细打量将那些被大而化之、整齐划一的大时代所遮蔽的现代人生活中的小,让文学真正回到它的本源———文学是人学,文学应关注个体在此岸世界的存在,关注那些与个体生命存在有关的尊严、自由及其异化问题,关注与真诚、美好、恐惧、颤栗、焦虑、敬畏等等与文学和人有关的基本问题。对于今天的城市作家来说,做一个本雅明笔下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⑤ 与小时代相对应的是一种小叙事的方式,小说叙述越来越呈现为一种地方性知识,通过现象学的还原,在时间和空间交错的叙述中,呈现出城市内部的复杂性、差异性和丰富性。城市不再是铁板一块,也不仅仅是作为与乡村及其伦理相对应的另类的存在;它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奏和理路,有着自己丰富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即是从城市内部生长出来的,也是在城市和乡村的碰撞、城市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交流中延展出来的。展现这种丰富的复杂性,就是在呈现这样一种小时代。相比上一代或者上几代城市作家而言,以夏商、张怡微、路内为代表的上海作家,已经自觉与传统的城市书写方式拉开了距离,开始将目光投向已经被标签化、脸谱化的城市内部的丰富的复杂性,除了革命上海、洋场上海、传奇上海、魔幻上海、怀旧上海这些标签,对于生活在城乡结合部、主城区之外的那些更年轻的一代作家而言,南京路、淮海路固然是上海,田林、六里桥、嘉定也是上海,只不过是被大历史下被遮蔽的小叙事。

⑥ 我们正进入一个物质空前繁荣、社会矛盾凸显、精神裂变的文明转型时代,从美学上审视这个时代,它正呈现出一种灰美学的趣味。与以崇高、宏大叙事、整体划一、昂扬向上为总体特征的前期共和国美学相比,灰美学是一种处于过渡状态中的美学,它是诸多矛盾的集合体,在升腾中下坠、在流动中凝滞、在怀疑中坚守、在清醒中焦虑、在破坏中创新。它是转型期中国人生存状态的表征———充满着破坏性、不确定性,泥沙俱下,又生机勃勃;承载历史的重荷,又找不到未来的路。

⑦ 在这样一个新的时期里,城市文学作家们将重新思考个人与城市的关系,真正寻求到最适合城市人的生存状态的表达方式,重构城市的现代精神。不仅如此,文学应该与这个狂飙突进的时代保持适当的距离,而城市文学更应该需要时间的积淀。

选自《文汇读书周报》2014年2月14日

【小题1】第①段中“消费写作”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到第④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接续上海二三十年代新感觉派开创的城市叙事传统
在小时代中回望大时代,让小和大在对话中走向一种间性的写作
③ 在光怪陆离的都市中做一个漫游者、闲逛者、勘察者
④ 城市文学的死胡同也许会获得曲径通幽的例外收获
⑤ 不失为一种可能的写作策略
A.④②①③⑤B.③②①④⑤C.④①③⑤②D.③①②⑤④
【小题4】第⑤段列举了夏商、张怡微、路内为代表的上海作家,其用意是   
【小题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安忆对郭敬明的《小时代》持否定的态度。
B.微时代的到来,会使崇高、理想等有关的那些坚固的东西从此烟消云散。
C.小时代时期的年轻作家比传统作家更关注生活中的小,关注生活中的个体。
D.灰美学是转型期中国人生存状态的表征,因其破坏性、不确定性而使人找不到未来的路。
【小题6】综观全文,“微小时代”带给文学的影响有哪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1984年的北风

韦名

那是1984年的冬。①北风那个吹呀,吹得叫人不敢轻易出门。

市委礼堂里,坐满了人。

“中国第一支股票在上海诞生啦!”礼堂主席台上,某科技公司老总郭学激动万分地向台下听众宣布,“11月14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这一天,人们早早排队购买中国第一支股票,人龙头尾不能相望,盛况空前!”

“今天,我们这里也要诞生一个历史性时刻!”郭学提高了音量,“滨海市第一支股票也将要在这里诞生!”

会场四个角落,有人带头鼓掌,但全场响应不热烈。

“我们发行股票,宗旨就是----” 郭学望了望会场,突然站起来,“今天借你一桶水,明天还你一桶油!”

会场四个角落带头鼓掌的也站了起来,掌声十分响亮。

这是滨海市首支股票认购会。台上激情四溢的是发行股票的公司老总郭学----人称“郭大胆”的滨海市前副市长,退休后发挥余热,与人合办了一家高科技公司。

尽管认购会在市委礼堂举行,也坐满了人,可会场里的人各怀心事:有的好奇来看新鲜,有的碍于面子撑台面,有的干脆不屑一顾看笑话……

北风呼呼地吹,从礼堂洞开的木门灌进来。

“上海离我们太远!”

“股票是什么东西?”

“一张纸的玩意有用吗?”

……

台下小声嘀咕着。

要让大家掏出“真金白银”来换一张企业的内部认购纸,很多人舍不得。

“股民投资就是要有回报,给股民最大的利润是我们企业的责任!”郭学慷慨激昂。

正在这时,一个人神色匆匆地从礼堂左边小跑上主席台,递给郭学一张纸条。

郭学停了停,折起纸条,放进口袋。

“我们为什么只发行2000万股?多发行点不行吗?我说,绝对不行!我们要对投资者负责,让投资者有高回报!”郭学顿了顿,“刚才,秘书递给我一张纸条,吓了我一跳,让我很为难!”

台下稍稍安静下来。

郭学眼光扫了扫会场,一脸难为情。

送纸条上去的秘书却一脸煞白!

“刚才啊,秘书告诉我,我们计划发行2000万股,可目前登记认购数量已超过2000万!”郭学掏出纸条,认真看了看,轻轻拍在主席台上。

台下顿时鸦雀无声。

“我们滨海人的创新精神让我感动!”郭学语气高昂,“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买到滨海市第一支股票,我看只能这样,在认购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一律按登记认购数额的80%给!”

会场起了点小骚动。

“把20%留给更多的滨海人!”郭学完全变成了从前的副市长角色。

一阵更大的骚动过后,很多人悄悄离开了座位。

北风还是呼呼地吹,直灌会场。

动员讲话结束后,郭学带着三名副总经理从容走下主席台,到礼堂左侧贵宾室休息。

工作人员忙着引导大家到礼堂入口处登记认购股票。

秘书心急如焚,急冲冲跑进贵宾室,“郭总,您看错数了,目前只认购了210万,不是2100万啊!”

“啊?!”三名副总张大嘴,瞪大眼,不知所措。

“我看错了吗?210万股,对啊!”郭学不慌不忙从口袋里掏出纸条,认真地看了看,严肃地说:“对外统一口径,就是2100万!”

“可是,到时认购数量不足2000万,股东大会就开不成,意味着我们股票发行失败!”一位副总颤抖着说。

“今天来的都是冲着郭总您的面子,不是真来认购股票的!您还要按照认购数额度来打折,怎么发够2000万股?”负责动员市里方方面面来撑台面的副总先前吃了不少闭门羹,对参会人员会不会认购,心里明镜似的。

“当初就不应该搞什么融资发行股票,这下骑虎难下,搞不好要难堪了!”

……

北风呼呼地吹进来,贵宾室里,三名副总如坐针毡。

“都给我稍安勿躁,不到最后一刻,不能轻言放弃!”郭学依旧不慌不忙。

经过极其漫长的三天煎熬等待,210万的认购数量当真变成了2100万----很多人认为这么多的人抢着买,股票肯定是个好东西,也跟着去买;还有的听说认购数量要打折,生怕买不到,还托关系要求多认购……

周一股东会如期举行。“今天借你一桶水,明天还你一桶油”的标语挂满了市委礼堂四周。

那是1984年的冬。北风那个吹呀,吹生了滨海市的第一支股票,也吹响了一个叫“郭大胆”的人的传奇故事。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1984年11月14日是中国第一支股票发行之日,滨海市新成立的某科技公司也试图借此东风发行本市第一支股票。
B.尽管老总郭学慷慨激昂、口若悬河,但发行会上人们的反应并不热烈。反映了人们对股票这一当时社会新生事物缺乏了解,也表现出人们的经济并不宽裕,这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真实现状的写照。
C.小说的故事并不特别复杂,但作者通过环境、语言、表情、动作等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使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D.小说主人公郭学看错秘书纸条上的数字,以致在股票发行动员会上信心满满,结果反而促成了股票发行的圆满成功。
【小题2】结合文本分析主人公郭学的形象特征,并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小题3】小说行文中反复对北风进行描写,试结合文本,任选三处分析其在情节过程中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同类题4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土司制度由中央王朝对西南各少数民族首领封以官爵,让其世袭统治原有的各民族人民,中央王朝只通过各民族的首领进行间接的统治;同时又规定各民族首领必须承认其辖境是中央王朝统治下的一部分,听从中央王朝的征调,按期缴纳一定的贡赋,承担一部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义务。

土司制度是在两汉时期的羁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汉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族群林立,大小族群有几十个之多。生产力水平的差异使得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比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王朝统治者只有采取特殊的方式,形式上将这些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版图。但要实现统治就不得不利用当地土著民族首领,让他们保持原来在本民族中的政治经济地位,保持国名、领地封号等;同时,中央王朝又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郡县,派驻郡县首领,并通过地方土著民族首领,以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统治。这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就是羁縻制度。

汉朝推行的羁縻郡县制到了唐朝改为羁縻州府县制,此时,中央王朝开始让地方土著中的贵族担任羁縻州府县的首领,给予各种官职名号,为元朝土司制度中官阶的设立开创了先例。

元朝开始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土司制度,当时只在四川、湖广、云南等行省设置土司机构。明朝是土司制度完善的时期,明袭元制并大为开拓,将土司制度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政治制度。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建立土司区、遍设土司,土司制度已成为明朝统治西南诸民族的主要制度。清朝是土司制度走向衰微的时期。清初土司的数目和分布与明末基本相同,但土司区的大小、土司区的分布和制度都发生了变化。如土司管辖区的缩小、土司势力的减弱、贡赋制度的严密、征调的频繁、奖惩的严厉以及对土司的各种控制等都与明朝不同。

土司既是当地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当地的大领主,掌握着治理辖境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诉讼、刑罚等大权。土司制度在产生的初期无疑是进步的,它适应了当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土司制度的建立也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土司制度的建立还促进了汉文化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土司定期朝贡以及进朝受职,驿站的设置和道路修通,大规模的移民屯垦,使西南各少数民族与内地的来往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元朝在西南民族中提倡儒学、设立学校、传经史;明朝在土司地区设立儒学,强制土司应袭子弟入学;清朝在土司地区推行“文教为先”的政策,广建义学、社学等,这些措施均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

土司制度建立后,西南各少数民族在一段时间内与中央王朝保持了相对和平友好的关系,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更加牢固,国家的统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土司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广大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动摇了土司制度的统治;与此同时,土司又日益与中央王朝对立,这种有损于中央王朝国家统一的行为自然是不能被容忍的,于是,“改土归流”就势在必行了。

【小题1】下列关于“土司制度”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土司制度中,西南各少数民族首领享有官爵,是当地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且享有世袭统治原有的各民族人民的权利。
B. 在土司制度中,西南各少数民族首领必须承认自己的领地是中央王朝统治下的一部分,听从中央王朝的征调,承担相关义务。
C. 土司制度在明朝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政治制度,清朝以后走向衰微,最后又因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等原因被“改土归流”。
D. 土司制度是在两汉的羁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朝改为羁縻州府县制,最后到元朝,土司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全面设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羁縻制度一方面利用土著民族首领对当地各民族人民实施统治,另一方面又设置郡县,派驻郡县首领以加强统治。
B. 羁縻州府县制比羁縻制度简单,表现在中央王朝不再派州府首领,而是建立官阶,直接任命地方土著贵族为州府县的首领。
C. 元朝和明朝都重视西南地区的教育,设立学校,提倡儒学,有力地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的发展。
D. 清朝的土司制度与明朝时相比,尽管土司的数目与分布与明末基本相同,但土司管辖区、势力以及对土司的各种控制等都发生了变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土司制度这种特殊政治制度的建立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有关,体现了中国古代政府的管理智慧。
B. 土司制度的建立与消亡与当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早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晚期又阻碍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
C. 土司制度在维护民族团结、边疆地区的安定和巩固中央王朝与地方的团结等方面都曾起过积极作用,这是因为土司一直维护中央王朝的统治。
D. 土司制度在历史上经历了产生、发展、完善、衰落、消亡的过程,这既是经济基础决定政治制度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思在远道”
王火
1964年初秋的一天,我到沂蒙山区的南旺庄去搜集创作素材,那里有一个干实事、关心群众的好支部书记魏立武。
老魏是个残疾转业军人,左臂早已截去。他安排我吃了晚饭,将我安置在大队办公室旁的一间瓦屋里住宿。
老魏安顿好我,似要走了,忽又想起了什么,说:“老王,有件事,我告诉你一下,免得受惊……”
我诧异地问:“什么事?”
他说:“咱这村上,有位军烈属陈大娘,今年69岁了。四七年打孟良崮,她亲自给独生儿子陈德明牵马戴花,送去参军。四九年冬天,德明不幸牺牲了。通知当时耽搁了,过了两年,通知来时,陈大娘都已经疯了……”
“疯了?”我慨叹地问。
“是啊!”老魏说,“她年轻时死了男人,就守着一个贴心儿子,好不容易拉扯大了。她要儿子革命,又想念儿子,心里老是憋着,能不疯吗?”
我忍不住问:“她现在还疯?”
老魏闷闷地点点头:“不过她这疯跟别人不一样。她不打人不骂人,也从不吵闹。她是五保户,受到照顾,生活能够自理,还非要干点集体活不可,见了什么活都抢着干。”
“那怎么说她疯了呢?”
“要说疯,也就只表现在两点上。一是一双一双不停地纳鞋底,做军鞋。二是只要外边来了人,她就以为是她儿子德明的战友,必定要来看看,问问德明好不好,只要回答她‘德明好着哩’,她就没事了。要不,她就很伤心……要是来了,别将德明的事露了馅就行!”
……
月光下一位头发银白、中等身材的老大娘朝我屋门口走来了!借着灯光和月光,我见她梳着髻,瘦瘦的,十分慈祥。她用一种亲切的口吻说:“同志!……”
我忙张开双手搀扶她到屋里坐下,叫了一声:“大娘!”忙给她斟水。
她接过水碗,眼神温暖地说:“你认识俺儿子德明吧?”
我连连点头:“认识!认识!”
她笑了,无限欣慰。
她又轻声问道:“俺儿子德明,他好?”
我装出一副高兴的样子,说:“好!好!”
大娘又无限欣慰地笑了。
她又问了:“德明,他干得不孬?”
我温语软言地安慰她:“嗯,他干得可好了……今年可能又能立功……”我的声音像飘忽的游丝,心里却在恳求宽恕。
大娘突然掉眼泪了,但慈祥的脸上依然停留着欣慰的笑。我忍住泪说:“大娘,您老人家是位好母亲,您儿子是位好军人!天不早了,我送您回去歇着吧!”
她嗫嚅着说:“不,俺坐一坐。看看你,你是俺家德明的同志……”她用满含柔情的眼睛望着我,就像一个母亲疼爱地望着自己的孩子,显得那么满足,那么幸福……
过了一会儿,她站起身来:“同志,俺,回去了!”我刚要上前搀扶着送她,只听见外边响起“噔噔噔”一阵脚步声,原来是老魏回来了。他瞅瞅我,知道没出什么事,放心地扶着大娘,像一个孝顺的儿子。一路上,大娘没说话,但显得高兴。到了她的住所,我才知道她就住在老魏家的一间北屋里。老魏用仅有的那只右手攥着一把大芭蕉扇子,一下又一下给大娘赶着蚊子……
那夜,我虽疲劳,却失眠了!老是想着陈大娘的事!
离开的那天,下着初秋常有的那种霏霏细雨,远近的山峦笼罩在白茫茫的雾气中。我去看过陈大娘,但并没有近前去向她告别。村头地边种满了翠蓬蓬的紫穗槐,像一层层绿云。我站在紫穗槐旁张望,见她正独自坐在家门前的一棵巨大的老榆树下。老榆树大伞似的挡住了纤纤雨丝,她带着一种守候的表情,不声不响地拿着长长的线在一针一针纳鞋底。间或抬头望望远山,把缝针在白发上蹭蹭。她又在做军鞋了!我静静看着,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古诗句“所思在远道”为题,诗意浓郁,意蕴丰富,既有陈大娘对儿子的刻骨思念,又有母子相聚无期的绵绵感伤。
B.小说中“我的声音像飘忽的游丝,心里却在恳求宽恕”一句,表现了“我”既想以假话安慰老人、又想以真话为自己开脱的矛盾心理。
C.小说以“我”的所闻、所见、所感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富有感染力。
D.小说中的魏立武虽身有残疾,但无私关心照顾陈大娘,再现了当时农村融洽的干群关系,暗含了对当前农村干群矛盾激化现象的批判。
【小题2】小说主人公陈大娘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小说内容分条概括。
【小题3】请简要赏析小说最后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