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6 10:47: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由国家馆、地区馆和港奥馆三个部分组成。地区馆和港奥馆将为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港奥地区提供展览场所,展示中国多民族的风采及城市变迁。中国馆将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形像,让世界更直观地了解中国。

中国国家馆是世博区内最重要的场馆项目之一,是本届世博会主办国设计建造并永久保留的国家展馆。国家馆将作为中国馆的一部分,位于世博区的核心地段,处于南北、东西轴线交汇处。世博会期间,中国国家馆的展示设计将充分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展示核心内容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从中国城市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出发,展现出一幅伟大的城市文明图。

中国国家馆还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取自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元素——斗拱。16字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主色调运用传统、沉稳的“故宫红”。

中国馆的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了世博会的主题,也考虑到环保的问题。作为上海世博会的“绿色地标”中国馆在古典大气的外部造型下,隐藏着许多环保新技术,而这些新技术都是以“节能”二字为核心要求的。

国家馆的造型层叠出挑,在夏季,上层形成对下层的自然遮阳,就可以减少降温所需的能耗。地区馆外廊为半室外玻璃廊,用被动式节能技术为地区馆提供冬季保温和夏季通风。地区馆屋顶“中国馆园”还将运用生态农业景观等技术有效实现隔热。中国馆的制冰技术的运用将大地降低用电负荷,建筑的节能系统将使能耗比传统模式降低25%以上。

中国馆不采用了许多太阳能技术。中国馆的顶部和外墙上会装有太阳能电池,以确保提供强大的能源,有望实现中国馆用电全部自给。在景观设计层面,加入循环自洁要素。在国家馆屋顶上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利用天然的雨水进行绿化浇灌和道路冲洗。在地区馆南侧大台阶水景观和南面的园林设计中,引入小规模的人工湿地自洁能力,在不需要大量用地的前提下,为城市局部环境提供了生态化的景观。

世博会后,中国国家馆将作为中华历史文艺术展示基地。中国地区馆将,转型为标准展览场馆,与周边的主题馆、星级酒店、世博中心、世博轴和演艺中心共同打造以会议、活动和住宿为主题的现代化服务业聚集区。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国家馆是2010上海世博会最重要的场馆项目,位于世博园区的核心地段。
B.中国国家馆的构思主题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斗拱,主色调为“故宫红”。
C.中国国家馆作为“绿色地标”不仅要体现世博会的主题,而且还要考虑到环保的问题。
D.中国国家馆世博会后将转型为标准展览馆,作为中华历史文化艺术的展示基地。
【小题2】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或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国家馆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设计建造并永久保留的国家展馆,地区馆和港奥台馆世博会后将不再保留。
B.中国馆以“节能”为核心要求,制冰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用电负荷,节能系统将比传统节能模式降低能耗25%以上。
C.中国馆层叠出挑的造型能够减少夏季降温所需的能耗;地区馆屋顶将运用生态农业景观等技术实现完全隔热。
D.地区馆引入人工湿地技术,利用人工湿地的自洁能力,以不需要大量用地为前提,为城市环境提供生态文化景观。
【小题3】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由于形状酷似一顶古帽,因此中国国家馆被称为“东方之冠”,“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B.国家馆位于世博园核心地段,南北、东西线轴交汇处,体现了中国作为东道主的特殊地位,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正中为大的思想。
C.中国国家馆主要展示的是城市变迁,而地区馆则以展示各民族风采为主。
D.中国馆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了世博的主题,也考虑到了环保,说明了中国作为东方大国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形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网络文学何以有效对接文学传统

周志雄

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兴起、发展、繁盛,不过短短的二十年时间。但它已然成为当下最具时代特色、最富有活力的大众文学样式。中国网络文学与好莱坞的电影、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电视剧并称为当今四大文化奇观,道出了这样一个事实,网络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以来的新文学谱系是不同的。网络文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应时代而生,主要吸收了古今中外通俗文学及影视、游戏、动漫等大众文化的经验。

中国网络文学道路已经显示出其独创性。中国现代文学主张文学要为现实、为人生,表现自我。受外来文学的影响中国现代小说也常见浓墨重彩的心理描写,运用多线并进的结构形式,艺术含量和思想密度大,小说风格滞重、沉郁、苍凉。鲁迅、巴金等人的小说借鉴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小说和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创作了现代白话小说的经典作品。与中国现代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是“轻”的文学,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讲述奇人奇事,叙述人物所处的国境和愿望的实现,故事跟着人物走,人物跟着理想走。

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经济现代化社会程度越高,通俗大众文学越繁盛,大众文化产业在国家GDP中所占的比重就越高。网络文学在中国繁荣兴盛,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土壤。当下,中国社会经济蒸蒸日上,杜会现代化的程度愈来愈高,人们休闲娱乐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多,网络文学以颇具时代性的轻松故事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要。

网络文学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网络文学在精神内质上与当下读者的心意相通。网络小说既是对读者愿望的满足,也是一种时代内在精神肌理的体现。从表面上看,那些数百万字的网络小说故事多是想象性的,但从小说内在的气韵来看,作者在和读者互动中更新作品,与读者的情感是同声相应的;并且网络小说也有贴近现实的类型:那些婚恋小说,写尽现实中一地鸡毛的故事,把历史转型期人们的情感困惑等展示给读者。

受商业化的驱动,网络小说需要快速更新,借用套路是难度最小的写法,导致许多部小说好像是一部小说,同质化倾向严重。好的网络小说作品是那些适当借用小说套路,发展、超越套路的作品。即便是借用同样套路的作品也有高下之分,决定作品质量的不仅是故事模式,还有语言表达能力,对故事结构的把控力,对生活的洞察力,故事中人情事理的合理性,细节深处的表现力等。在这些方面,网络文学需要向传统文学学习。网络作家需要深入生活、把握时代,超越商业化的局限,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

(有刪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能成为当下文化奇观,主要得益于它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B.受外来文学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主张文学要为现实、为人生,表现自我。
C.网络文学的繁荣兴盛与当下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社会现代化的程度密不可分。
D.网络小说要想打造精品,满足读者的需要,就不能借用现有小说套路来更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网络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对比分析,论述了网络文学的独创性。
B.文章第三段从分析网络文学繁荣兴盛的社会背景入手,论述了它的发展历程。
C.文章以网络婚恋小说写现实中一地鸡毛的故事为例,论证了网络小说也有贴近现实的。
D.最后一段在得出网络小说同质化倾向严重的结论后,论述了如何提高网络小说的质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中国网络文学能运用多线并进的结构形式,加大艺术含量和思想密度,就能创作出经典作品。
B.网络文学满足了人们休闲娱乐的文化需求,成为当下最具时代特色、最富有活力的大众文学样式。
C.有些想象性的网络小说所体现的情感与读者的情感是相应和的,因此能满足读者的情感诉求。
D.网络作家只有深入生活,把握时代,超越商业化的局限,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才能使网络文学更好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9月4日,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对首批71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进行公示。据了解,此次认定以县级单位为基本单元。未来,文化和旅游部将以这些示范区作为标杆,来引领和启发更大規模的全域旅游快逮健康发展。根据公示名单,山东的青州市、青岛市崂山区、曲阜市入选。

根据国家旅游局2017年印发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全域旅游是指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采用规划布局统一、公共服务优化、综合管理统筹、营销整体推广的思路,促进旅游业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企业单打独斗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围墙内民国式治安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努力实現旅游业的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走出一种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費需求的发展新模式。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9年9月5日)

材料二:

近三年以来,利用全域旅游创建契机,曲阜市国绕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党政一把手双组长、市级领导分工负责、人大政协全面督导、部门联动推进的“1+1+N”统筹联动机制;将旅游业确立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每年列支5000万元文旅发展基金。先后修建了通景绿道,构建了曲阜游客集散中心、高铁旅游服务中心和咨询服务点的服务体系。引进了国际知名品牌酒店,建设了一批文化主题酒店。成功打造“政德、师德、青少年和儒商”四大文化教育培训基地。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文化活化、文创策划和旅游开发,拓展文化旅游体验空间。

建立多部门联动的营销机制,集中打造“东方圣城”品牌,提廾旅游品牌影响力。通过承办央视春晩分会场、中秋晚会主会场,举办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世界文明论坛、世界儒学大会等重大节庆活动,做足节庆营销。

(摘编自《曲阜:坚持文旅融合走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繁荣复兴新模式》)

材料三:

“五一”假期期间,一段小视频在各平台走红。视频中一名男子在重庆磁器口的拥挤的人流中大喊:“我后悔了,不想出来玩了,我想回家!”一句“我想回家”,击中了无数人的病点,引发了共鸣。

当前旅游中发生的拥堵基本集中在一些处于塔尖的知名景区。如果处于金字塔底层的景区能够“站起来”,则能有效起到分流作用,对此,目前的全域旅游已经开始破题,不少地方已建有自己的“盆景”,比如重庆磁器口小视频拍摄者提到的“近郊游”,在不少地方形成了看点。但总体来看,全域旅游发展得还不够,盆景多风景少,不能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全域旅游,不仅是产品丰富,还要有高质量:要对标高质量发展,开发更多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让人们不必东奔西走。

其实,发展全域旅游远远不是仅有资源就行,还对城市的软实力提出了挑战。拿节假日期间的停车、吃饭来说,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极大地影响游客体验。而一些城市做得较好,比如这个“五一”小长假,扬州再次唤醒了包括政府机关食堂在内的公共资源,就赢得一片叫好。另外,拥堵也与人们集中选择假日出行有关。虽然,带薪休假已经推行了不少年,但在有些行业和单位,更像是一个传说。解决这个问题,显然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也涉及到劳动者的认识问题。

而全域旅游无疑是对“我想回家”的最好回应。但不必讳言,如果全域旅游始终停在纸上,那就很难破解“后悔游”的宿命。

(摘编自北青网,2019年5月6日)

【小题1】下列对“全域旅游”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域旅游是以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如以某一县区作为旅游基本单元。
B.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设立是为了引领和启发更大规模的全域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C.全域旅游比单一景区旅游,更能体现旅游业的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
D.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模式能够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在总体上的消费需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体制机制的创新,曲阜市形成了“1+1+N”统筹联动机制,实现了旅游由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的转变。
B.曲阜市采取多种措施,把旅游与文化相融合,既保护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在全域旅游创建方面做出了示范
C.“我想回家”小视频能够在各平台走红,与该视频击中了无数人假日旅游的痛点,引发他们的共鸣密切相关。
D.如果处于金字塔底层的景区能“站起来”,就会有效分流处于塔尖知名景区的人群,彻底解决假日旅游的拥堵问题。
【小题3】全域旅游为什么是对“我想回家”的最好回应?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括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他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形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付,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所以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灵龟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他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自《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

【小题1】下列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子把《逍遥游》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B.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C.《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D.“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小题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论证,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但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内涵相差很大。
B.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他的哲学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C.文章先谈了《逍遥游》在《庄子》中的地位,然后通篇谈了庄子对“逍遥”的理解。
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是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C.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
D.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