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1984年的北风

韦名

那是1984年的冬。①北风那个吹呀,吹得叫人不敢轻易出门。

市委礼堂里,坐满了人。

“中国第一支股票在上海诞生啦!”礼堂主席台上,某科技公司老总郭学激动万分地向台下听众宣布,“11月14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这一天,人们早早排队购买中国第一支股票,人龙头尾不能相望,盛况空前!”

“今天,我们这里也要诞生一个历史性时刻!”郭学提高了音量,“滨海市第一支股票也将要在这里诞生!”

会场四个角落,有人带头鼓掌,但全场响应不热烈。

“我们发行股票,宗旨就是----” 郭学望了望会场,突然站起来,“今天借你一桶水,明天还你一桶油!”

会场四个角落带头鼓掌的也站了起来,掌声十分响亮。

这是滨海市首支股票认购会。台上激情四溢的是发行股票的公司老总郭学----人称“郭大胆”的滨海市前副市长,退休后发挥余热,与人合办了一家高科技公司。

尽管认购会在市委礼堂举行,也坐满了人,可会场里的人各怀心事:有的好奇来看新鲜,有的碍于面子撑台面,有的干脆不屑一顾看笑话……

北风呼呼地吹,从礼堂洞开的木门灌进来。

“上海离我们太远!”

“股票是什么东西?”

“一张纸的玩意有用吗?”

……

台下小声嘀咕着。

要让大家掏出“真金白银”来换一张企业的内部认购纸,很多人舍不得。

“股民投资就是要有回报,给股民最大的利润是我们企业的责任!”郭学慷慨激昂。

正在这时,一个人神色匆匆地从礼堂左边小跑上主席台,递给郭学一张纸条。

郭学停了停,折起纸条,放进口袋。

“我们为什么只发行2000万股?多发行点不行吗?我说,绝对不行!我们要对投资者负责,让投资者有高回报!”郭学顿了顿,“刚才,秘书递给我一张纸条,吓了我一跳,让我很为难!”

台下稍稍安静下来。

郭学眼光扫了扫会场,一脸难为情。

送纸条上去的秘书却一脸煞白!

“刚才啊,秘书告诉我,我们计划发行2000万股,可目前登记认购数量已超过2000万!”郭学掏出纸条,认真看了看,轻轻拍在主席台上。

台下顿时鸦雀无声。

“我们滨海人的创新精神让我感动!”郭学语气高昂,“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买到滨海市第一支股票,我看只能这样,在认购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一律按登记认购数额的80%给!”

会场起了点小骚动。

“把20%留给更多的滨海人!”郭学完全变成了从前的副市长角色。

一阵更大的骚动过后,很多人悄悄离开了座位。

北风还是呼呼地吹,直灌会场。

动员讲话结束后,郭学带着三名副总经理从容走下主席台,到礼堂左侧贵宾室休息。

工作人员忙着引导大家到礼堂入口处登记认购股票。

秘书心急如焚,急冲冲跑进贵宾室,“郭总,您看错数了,目前只认购了210万,不是2100万啊!”

“啊?!”三名副总张大嘴,瞪大眼,不知所措。

“我看错了吗?210万股,对啊!”郭学不慌不忙从口袋里掏出纸条,认真地看了看,严肃地说:“对外统一口径,就是2100万!”

“可是,到时认购数量不足2000万,股东大会就开不成,意味着我们股票发行失败!”一位副总颤抖着说。

“今天来的都是冲着郭总您的面子,不是真来认购股票的!您还要按照认购数额度来打折,怎么发够2000万股?”负责动员市里方方面面来撑台面的副总先前吃了不少闭门羹,对参会人员会不会认购,心里明镜似的。

“当初就不应该搞什么融资发行股票,这下骑虎难下,搞不好要难堪了!”

……

北风呼呼地吹进来,贵宾室里,三名副总如坐针毡。

“都给我稍安勿躁,不到最后一刻,不能轻言放弃!”郭学依旧不慌不忙。

经过极其漫长的三天煎熬等待,210万的认购数量当真变成了2100万----很多人认为这么多的人抢着买,股票肯定是个好东西,也跟着去买;还有的听说认购数量要打折,生怕买不到,还托关系要求多认购……

周一股东会如期举行。“今天借你一桶水,明天还你一桶油”的标语挂满了市委礼堂四周。

那是1984年的冬。北风那个吹呀,吹生了滨海市的第一支股票,也吹响了一个叫“郭大胆”的人的传奇故事。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1984年11月14日是中国第一支股票发行之日,滨海市新成立的某科技公司也试图借此东风发行本市第一支股票。
B.尽管老总郭学慷慨激昂、口若悬河,但发行会上人们的反应并不热烈。反映了人们对股票这一当时社会新生事物缺乏了解,也表现出人们的经济并不宽裕,这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真实现状的写照。
C.小说的故事并不特别复杂,但作者通过环境、语言、表情、动作等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使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D.小说主人公郭学看错秘书纸条上的数字,以致在股票发行动员会上信心满满,结果反而促成了股票发行的圆满成功。
【小题2】结合文本分析主人公郭学的形象特征,并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小题3】小说行文中反复对北风进行描写,试结合文本,任选三处分析其在情节过程中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1 06:31: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讲清楚,让世界知道中华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无疑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正是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了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老子的《道德经》讲,“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最终形成“为而不争”的主张。这样的主张把个人和他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反映了在中华文明形成早期我们的先哲思考这一问题的出发点。孔子同老子相呼应,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设身处地去思考人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如何同他人和谐共生,这就是孔子的仁学。作为孔子的后学,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礼记》中有很经典的一句话:“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这句话是说凡事要尊重别人,把他人摆在第一位,一个社会若能做到“先人后己”,那么礼让和谐就会蔚然成风。同样的思想还见于《尚书》,该书《大禹谟》一篇记载上古君臣治国之道,主张多方听取意见,甚至可以“舍己从人”。

中华文化始终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而这个“人”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更主要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正是在追求人已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中,人们不断完善自我,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此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含己为人”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追求。

一些西方学者以“为己”一词为依据,认为中华文化是利己文化,这显然是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误读。据知,“为己”一词始见于《论语》。在《宪问》中,就弟子所问古今学术差异这一问题,孔子答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何谓“为己”和“为人”?孔子未曾展开讲,这个问题是由随后的荀子解决的。 在《劝学篇》中,荀子将“为己”之学定位为“君子之学”,而将“为人”之学称为“小人之学”。荀子的结论是:“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西汉经师孔安国取荀子之说以释《论语》,将“为己”训为“履而行之”“为人”则解作“徒能言之”。魏晋时期,玄学家何晏著《论语集解》,以孔安国之说为基本依据。 从此,把“为己”释作“履而行之”的经典解读一直为历代经师所传承。可见,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为己”,乃是讲修为自己,是指学者个人的道德修持和践履。

(摘编自陈祖武《中华文化追求人已和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讲清楚,就能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B.《尚书》中也出现有“先人后己”的思想,如《大禹谟》中主张可以做到“舍己从人”。
C.从中华文明史来看,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过程也是人们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D.荀子认为,“为己之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君子之学”,学习的目的是不断完善自我,升华自身。【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探讨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接着阐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己”一词的真正内涵。
B.文章第二段引用名言,例证翔实,探讨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列举了诸多思想主张。
C.文章围绕“为己”一词,剖析了中西方文化在理解上的差异,目的是大力批判西方的利己文化。
D.从全文来看,中国文化中的“为己”和西方学者眼中的“利己”全然不是一回事 ,不可混为一谈。【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中华文化的传承看,孔子、孟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进一步主张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
B.中华文化追求人已和谐,这要求人们始终将他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能考虑个人利益。
C.中华文化是把个人和他人融为一体,追求人己相互依存,希望个人与他人和谐共生的文化。
D.中华文化探究的核心是人,探究的不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而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银茂老汉和葛藤
银茂老汉的坟高高耸起,犹如一座小小的山峰。坟上的土培了不久,但旁边土坎上的葛藤已开始向坟丘探索爬行。银茂老汉生前没少照料这些葛藤,这些葛藤是不是也有了灵性,要爬上坟头,看着主人?抑或是银茂老汉丢不下这些葛藤,活着的时候穿它、用它,死了也舍不得离开它,要拉它与自己为伴?
葛藤若有灵性,该恨银茂老汉,他的镰刀不知割断了多少葛藤的青春。一捆捆藤条大锅里蒸熟,石碾上碾烂,水中浸泡、荡涤,提炼出一根根柔软坚韧的筋条,然后拧成了一双双结实的“葛麻”鞋,载托起一群粗壮的庄稼汉。
葛藤若有灵性,也该谢银茂老汉,是银茂老汉把满山的野葛当庄稼一样看待,不仅不许牛嚼羊啃,而且还把它们栽植到坎坎涧涧。本该自生自灭的葛藤,却化成了一双双可媲美于传统麻鞋的“葛麻”鞋,走村过镇,风光无限。
不知银茂老汉可否有灵,你若有灵,和我一起数数,看有多少根葛藤向你的坟头爬来:一根,两根,三根……
这一根啊,它可是你年轻时腰间捆的那一根。那时,你还是“十八岁的哥哥”,一个初夏的早晨,你担柴下山,忽见两头牛正抵得难解难分,周家的那头大公牛被另一头牛抵到了崖边,你甩掉柴担冲了上去,运足了力气,“嗨”的一声,推开了那一头牛,紧扎在你腰间的那条葛藤断成了几截。摸着你腰间那道深深的红印,周家的姑娘心疼得珠泪滚滚。也许正是这一心疼,才使得这个瘦弱的小脚女鼓起了此后挑水砍柴做饭、养大六个粗壮的“你”的勇气。
这一根啊,它可是从大火中捆出了一家人一个冬春活命的那一根。那年,老大五岁,老二三岁,老三刚满月。土匪进山抢粮,你家地僻,本已免过一劫,可土匪打道时发现半山竹园后竟掩藏着一户人家,顺手一把火点燃了你家的三间瓦房。土匪刚离开,你便不顾大家的劝阻,钻进熊熊大火,硬是凭一根葛藤,捆出了两床还在冒烟的破棉被,里面还裹着两袋玉米。
这一根啊,可是抽断了你与老大父子之情的那一根。食堂饭吃不成了,后沟里的几棵榆树被人剥光了皮,你却有法子用二斗包谷为老大娶回了媳妇,可你容不得儿子帮媳妇“偷出贩进”——为娘家而打你藏在楼上的几斗救命包谷的主意。从未打过儿子的你,将粗壮的葛藤在水中一浸,三股拧成一根,直打得老大浑身道道血痕,媳妇跪地求饶,小脚女人与老二老三老四哭作一堆。老大在炕上直躺了五天,起来后坚决不带你一根草,和媳妇出门别居,并声言对你活不养、死不葬。从未流过泪的你哭了,“儿啊,我可都是为了你好,你不能这样绝情啊……”可老大义无反顾。后来你也默许小脚女人偷偷给老大送东送西,可老大在你有生之年还是没有正眼看过你,虽然你死后他也曾跪在你的灵前哭得不能起身。
这一根啊,可是系着你屋檐下一兜兜大棒子的那一根。初冬的晚上,你的火炕口上,疙瘩火正旺,火旁的蒲篮里,放着已经干透了的一兜兜大棒子。你总是阴沉着的脸这时也会像春天的青山般开了花,从不敢靠近你的屁娃娃也知道你这时会变得很可人。只要孩子们围着蒲篮一穗一穗地剥包谷,你就会有一个个迷人的故事:猪八戒偷吃了如来佛给泾河老鳖捎的包谷馍;织女一年过一次鹊桥,给牛郎洗365个锅……
这一根啊,可是……可是套上你脖子的那一根。一辈子只养别人的你,老来半身不遂,躺在炕上靠别人伺候。老六张罗着给你看病,可谁知你刚能挪动身子,一家人放心地留你在家中而赶着秋忙下地,回来时却发现有一根葛藤一头系着你的脖子,一头系在窗棂上,你犹如垫高了枕头在熟睡,十分的安详,从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双双可媲美于传统麻鞋的葛麻鞋,走村过镇,风光无限”,说明银茂老汉编织的鞋比麻鞋更漂亮,更结实耐用,表现了老汉心灵手巧。
B.“这一根啊,可是抽断了你与老大父子之情的那一根”是说明因为银茂老汉用葛藤痛打了老大,导致老大出门别居,从此父子之情彻底断绝。
C.“你总是阴沉着的脸这时也会像春天的青山般开了花”一句体现了老汉心情的变化,形象地描写了他面对丰收的作物时掩饰不住的喜悦之情。
D.文章最后写到“你犹如垫高了枕头在熟睡,十分的安详,从容……”,表达了作者对银茂老汉不愿成为累赘而自行了结的做法的赞同和敬佩。
【小题2】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请概括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3】请简析“葛藤”在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3

山峦

筱敏

①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被历史称之为贵族革命。

②那是一个极其黑暗极其龌龊的时代,除了匍匐于王权靴下的草芥,任何生命都不能生长。然而,恰恰是窒息生命的统治,使自由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恰恰是腐质土的堆积,迫使一种名叫崇高的生物直立起来,以流血的方式,不顾一切地生长。一群心怀使命感的贵族青年站到了起义队伍的前列,并且沿着这条因自由的火把而延伸的道路,走到了绞刑架下或者西伯利亚矿坑的底层。要理解这种崇高的生命必须有同样崇高的心灵。一位政客说:欧洲有个鞋匠想当贵族,他起来造反这理所当然,而我们的贵族闹革命,难道是想当鞋匠?这样一种无耻的“幽默”,除了表明其躯壳能增长腐质土的堆积,其灵魂卑贱地受着王权专制的役使之外,难道可以给予崇高的生命些许蚀损吗?

③百余名十二月党人带着镣铐到西伯利亚去了,并将在苦役和囚禁之下终其一生。他们的罪证是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对奴隶的关注与同情。在那条被他们的歌声和镣铐敲击过的驿道上,那条漫长的,永无终了的,直插入蛮荒和苦难的驿道上,远远地追踪而来的,是他们年轻的妻子。

④这些年轻的女性,这些在乳母的童谣里和庄园的玫瑰花丛中长大的女性,这些曾在宫廷的盛大舞会上流光溢彩的女性,这些从降生之日起,就被血缘免除了饥馑、忧患和苦难的女性,歌剧院中不曾演过,噩梦中也不曾见过,那些属于旷古和别一世界的悲剧,突然集中在一个流血的日子里,利刃一样直刺入体内。生活因此断裂。狂泻的泪水,突然就把她们冲到春季的彼岸了。

⑤如果没有经历过苦难,如果没有用自己的肌肤触摸过岩壁的锋利和土地的粗砾,我们凭什么确知自己的存在呢?如果没有一座灵魂可以攀登的峰峦,如果没有挣扎和重负,只听凭一生混同于众多的轻尘,随水而逝,随风而舞,我们凭什么识别自己的名字呢? 面对昏蒙了数百年的天空那一线皎白的边幕,那一线由她们的丈夫们的英勇而划开的皎白的边幕,选择难道是必要的吗?

⑥像踏过彼得堡街角的积雪,她们踏过沙皇那纸特许改嫁的谕令,在“弃权书”上,签署她们从此成为高贵的标志的姓名:放弃贵族称号,放弃财产,放弃农奴管理权,甚至放弃重新返回故乡的权利——难道那一切是人的真正的权利吗?那些虚荣的玩具曾经掏空了多少生命?在目睹了男人们英勇的佩剑刺穿天幕,流泻出一线自由的颜色之后,她们就从庸常走向一种崇高的义务。怎么可以忍辱屈膝,把青春重新搅拌入豪奢的腐朽和华贵的空洞呢?

⑦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残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从此,她们站到悲惨和苦难之中了——到囚徒那里去!女性的爱,其最本质的激情是母性。于是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就让病弱者和受难者靠在她们肩头吧,她们的臂弯里,不是有一种浴雪的乔木在生长吗?当她们以永诀的伤恸吻别熟睡的幼子,以微笑排开威吓和阻挠,任由恐怖和厄运箭矢一样穿过她们身心,孑然跋涉数千俄里,走到她们的丈夫身边的时候——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

【小题1】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样一种无耻的‘幽默’”,请结合全文,说一说“幽默”的含义。
【小题2】十二月党人要“起义”,要“闹革命”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小题3】本文写十二月党人的妻子,“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小题4】对十二月党人起义,文章为什么说“要理解这种崇高的生命必须有同样崇高的心灵?
【小题5】在第⑤段中的横线上写一句话,要求用上关联词“如果……如果……凭什么……”,前后语意连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全球史观在中国
刘新成
源自西方的“全球史观”在中国遇到形形色色的解读,其中有些解读可能是西方的全球史学者始料不及的。但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不能忽略,就是全球史观在中西不同语境中,引起许多相同的思考。
全球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为起点的,而西方中心论乃是西方世界史学发展的末端。不触及根本,枝节末端问题是纠缠不清的。这一点,中西学者认识相同。
关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曾听到多名美国史学家说,该书并未跳出以欧洲为中心的“挑战——应战”模式。而中国学者同样尖锐地指出:“斯塔夫里阿诺斯自己的结构就是一个欧洲中心主义的结构”,事实上仍把“现代化看作一种单向的欧化或西化的过程”。
对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等人的困境,中西学者同样归因于方法论。巴勒克拉夫说,那些力求立场“客观”的人,终于不能突破“西方中心”,是因为“他们身边使用的那一整箱工具却全是由欧洲制造的,恐怕一时还不可能将它完全更换”。中国学者指出,这“一箱工具”就是西方“历史学研究的诸多核心概念,如工业革命、现代性、资本主义以及个人自由”,西方史学家正是“凭借这些基于欧洲特定经验所产生的概念来阐释欧洲对现代世界的支配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这种方法论的局限,不仅西方学者“挥之不去”,非西方学者也难以超越。在这一点上,中西学者所见略同。为什么“挥之不去”?根子还在于西方人所谓的一元的物质进步论。可见,认识方法只是表象,问题实质是价值标准。有一个问题问得好:假如由东方人按自己文化传统书写,全球史还会像当下流行的那样充斥物质主义吗?
于是,中外世界史学家都呼唤价值标准的统一。汤因比晚年曾经说过,要正确地认识全球性问题,唯有建立“世界国家”,重建人类统一的价值观。中国学者齐世荣曾说,只有“各国学者……抛弃国家、民族的偏见,通力合作,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如实地反映各个国家、民族在人类世界上做过的贡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西方学者面对“谁来制定世界公民标准”、“谁来勾画人类故事”的问题,发出“世界史是可能的吗”的疑问。中国学者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史学家,就哪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哪一个时代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很难达成共识,只要在这些涉及价值的判断上各执一词,短时间内很难产出令人满意的世界史。
面对这种困局,西方后现代主义选择了“逃避”,而有些中国史学家也正在以类似方式使自己“乐观”起来。有人说,既然统一的价值观不可能形成,不如放弃对“主导性叙述”的追求,让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撰写本文明的历史,全球史体系留给读者自己在比较中建构。另有人说,“每一位新的世界历史叙述者都在(自己心目中)重构世界历史……我们不能要求作为个体的世界历史叙述者超越自我中心,撰写一部他人的世界历史”,既然每个叙述者“都想表达自身的价值……(而)这些价值是否成为普遍价值却依赖于读者接受的程度”,那么“重构世界史”就是“尽可能多地丰富世界历史文本,令读者可以按照培养自身世界观的需要不断进行选择”。
无论是悲观的感叹,还是“乐观”的建言,都体现了当代中国史学家对宏观世界史学的严肃思考。但我认为,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在现有的话语体系基础上(即使有浓重的西方色彩),不断修正和补充,以逐渐接近共识。当前,如果能够将现代文明的困境考虑进去,把“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生活”这样的命题列入价值标准,将中国史学重视道德评价的传统吸收进去,就能写好世界史,裨益于和谐世界的建立。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全球史观源于西方,它主要是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为起点,纠缠于枝节末端,没有触及世界史的根本问题。
B.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没能突破西方中心论的樊篱,是因为受欧洲经验主导的方法论的局限。
C.如果东方人不用以欧洲为中心的“挑战——应战”,而是用他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来书写,全球史会更客观。
D.引用汤因比与齐世荣的话是为了说明史学家们应该抛弃国家、民族的偏见,建立人类统一的价值标准。
E. 史学普遍价值要依赖读者接受的程度,作者认为将全球史体系留给读者自己在比较中建构是最好的。
【小题2】在全球史观问题上,中西方学者没有达成相同认识的一项是(3分)
A.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全球通史的研究陷入了史学困境。
B.方法论的局限是中西史学家均难以摆脱的现实。
C.世界史学的“价值标准”在短时间内难以统一。
D.通过撰写本民族文明的历史来构建“全球史观”。
【小题3】(小题3)西方中心论对全球史的研究有哪些影响?请具体说明。(4分)
答:  
【小题4】造成全球史观“困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作者对此有何看法?(4分)
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工刘建华

王安忆

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地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转开眼睛,他才转开。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

刘建华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我们将刘建华带到老黄跟前,告诉他这是我们的监工,老黄将要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天价,老黄一挥手:不可能!杀下去一半。照规矩,刘建华再报一个居中的价位,这就叫讨价还价嘛。可小刘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黄也跟着坚持半价。我们只得出面调停,居中。刘建华一挥手,少一分不行!最后,还是依了刘建华。这样一来,等于是老黄向他让了一步。可刘建华并没有困此满足。接下来,老黄向他交代如何如何做时,每一项,他都要反着来。我们的装修工程就在这样敌对的气氛底下拉开了帷幕。

后来,我们才明白,刘建华和老黄没有仇,刘建华和我们也没有仇,只是一上来这关系就错了—我们将刘建华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这使他一直愤愤然,好像不是来做工,而是来报仇。每一样材料,他都要求最好的,倘若说“我们不讲究”,他便说“要有问题我不负责”。这样受刘建华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再有,看见刘建华干活的样子,不由地,你又被他感染了。

首先,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键、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第三,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一点,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那是一架小小的单放机,立在木屑堆里,放着憨直又带些委婉的淮剧唱腔。逢到副歌式的段落,刘建华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

他们能做也能吃。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有一日,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

活做到一半的时分,旧历年也到了。起初,刘建华是说旧历年不回家的。临到小年夜,他才通告我们他要回家。我们说,当初不是说好的,不回家过年吗?他便微笑着反话: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一年里不就这么一个团圆日吗?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回了吗?车票早二十天就订好了,倘是别人大约还可以试试,可这是谁?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不过,他说他过了初十,立马回来。我们自然也不敢全信了。

他是小年夜晚上走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长条地板解开包装,摊开放着收干,上面摆了几件他们干活穿的旧衣服。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一点邋遢相。心里不由感慨:倘若不是与刘建华这样的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那么,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可是,现在,我们不可能客观地看问题了。

元月初十这天,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了新房子。打开门,看见摊开着的白木长条地板上,搁着刘建华的大红旅行包,人不在,想必是去泡澡了。以后的几天里,人陆续回来,新房子里又响起锯刨声,还有放音机里淮剧唱腔,以及他们兴高采烈的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

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结清工钱。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木工刘建华”为题,带有为人物立传的色彩,既交待了主人公的身份和姓名,又突出了人物形象,使小说具有一种真实感。
B.“我”没有受老黄关于刘建华品质不好的鼓惑,相反,在他俩之间“我”选择留下刘建华,因为刘建华他们劳动的快乐和骄傲感染了“我”。
C.本文善于运用平白如话的字词、简洁短促的语句,精准地表达出难以描摹的情境,这种平白素淡、纯朴自然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家的写作能力。
D.文章以敏感、细致的笔触叙述了都市平民琐碎而真实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木工刘建华给“我”带来的厌倦、欣赏、疑虑等复杂的心理。
【小题2】刘建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是怎样叙述刘建华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