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飞天归来“交答卷”
昨天,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公寓公开亮相。“今天,我们向祖国和全国人民交答卷来了。飞赴太空前,我们曾庄严承诺,请祖国放心,请全国人民放心。如今,我们实现了承诺。”指令长景海鹏说。这是11月18日返回地球后,两位航天员首次讲述33天太空飞行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据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两名航天员返回北京后进行了3周的隔离恢复。目前,他们身体重力再适应进展顺利,各项生理指标恢复符合预期目标。隔离恢复期间,航天员中心采取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监医保措施。航天员恢复情况表明,这些措施科学有效。隔离恢复期结束后,两名航天员将进行为期1个月的疗养,促进身体全面恢复。
景海鹏:陈冬太棒了 没出现一点失误
景海鹏是我国唯一一位三度飞天的航天员。他说,由于工程技术上的不断提高,这次飞行提供了更加舒适完善的工作生活环境。与自己曾执行过的神舟七号、神舟九号飞行任务相比,这是“一次真正享受和体会失重的飞行任务”。
景海鹏说,以前看不到新闻联播和体育节目,吃饭也只是为了保证营养。而这次飞行,不仅能看到各种电视节目,还能享受到各种美食。“一边吃饭,一边听音乐、看电视,让我们的身心状态非常好。”“红烩排骨、香芋蹄筋,什锦蔬菜……”说起为这次太空之行准备的美食,景海鹏如数家珍,“不仅能吃饱、能吃好,还能点菜。”景海鹏说,5天不重样的菜谱,让他想吃什么,就点什么。其中雪菜兔肉就是他的最爱。
他在保证工作之余,专门抽出时间来欣赏和拍摄舷窗外的地球美景。在飞船上升段时,景海鹏看到了太空与地球之间形成的一道漂亮的天地线,“已经四年没有欣赏到这么美的景色了,当时心情很舒服。”景海鹏说。
“陈冬表现太棒了,如果满分100分,我给他硬邦邦的100分。”景海鹏说,陈冬把地面上教员所教的东西,都运用到天上去,没有出现一点失误。
陈冬:难忘的经历 幸运的旅程
对于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陈冬来说,难忘的经历实在太多。第一天太空飘移,第一次种菜、养蚕宝宝,在太空中看祖国壮丽山河……第一次真正的失重感觉,陈冬记忆犹新。“不知道怎么用劲,只要稍微一使劲,就容易过。”他说,刚开始,每走一步都需要找束缚器,后来慢慢适应了失重环境。“我也开始享受失重,还自创了很多姿势,如翻跟头、转圈等。”
陈冬觉得,能和景海鹏组成乘组,非常幸运,心里很踏实。任务期间,景海鹏在方方面面都非常照顾自己。“从一进船,就告诉我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平时也经常嘱咐我多休息。”让陈冬感动的是,运动时,景海鹏看到他流汗了,总会递上毛巾,甚至会把加热好的水递到他嘴边。工作中,景海鹏又是严格认真的,一次做不好就继续做,直到拿到满意的数据才行。
太空跑步的诀窍:仰起头
33天的太空之旅,航天员参与的在轨试验和实验有38项之多。每一项,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就是其中一项。景海鹏说,第一次,别说跑,走都走不成样。那天晚上,景海鹏对陈冬说:“如果不成功,咱们回去可没法向科研人员交代。”
第二次,景海鹏和陈冬开始相互观察,寻找技巧,慢慢地可以走上几步了,但远远没有达到能跑起来的要求。这让他俩压力更大了。
第三次刚开始,景海鹏还是没办法跑起来。“可以理解,不能原谅。”有些无奈的景海鹏一边走着,一边仰着头对陈冬说。就在这一仰头的瞬间,景海鹏突然感觉到自己能跑起来了。突如其来的感觉,让他明白了通过头部可以调整重心。“速度越大,头需要往后仰的角度越大。”慢慢地,他走了起来,然后加快跑了起来,最终验证成功了。到了后半段,他和陈冬甚至可以双臂展开、抱着头、背着手,变换各种姿势地走或者跑。“第四次,我们完全可以像在地面上使用跑步机一样,非常轻松自如地跑起来。”景海鹏说。
(2016-12-08《北京晚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此次航天飞行对于三度飞天的景海鹏和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陈冬来说,有着不同的感受:景海鹏觉得是一种享受,陈冬则一直非常紧张。
B.景海鹏和陈冬在33天的太空之旅中,完成了需要参与的38项在轨试验和实验,连很难的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都顺利攻克了。
C.陈冬能够把地面上教员所教的东西,没有一点失误地运用到天上,为此景海鹏对他非常满意。
D.这次太空之旅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不仅可以看新闻联播和体育节目、吃美味的食物,还可以翻跟头、转圈。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从景海鹏、陈冬亮相开始说起,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想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太空生活。
B.本文的小标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前两个小标题提示读者写作的对象分别是景海鹏与陈冬,最后的小标题概括了二人摸索太空跑步方法的内容。
C.在太空工作中严格认真,队友之间相互配合,对待实验反复尝试,都是景海鹏与陈冬完成任务的主观原因。
D.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这篇报道的刊发距离景海鹏、陈冬公开亮相只有一天,体现了新闻及时迅速的特点。
【小题3】这则报道的第二段属于新闻背景,请简要分析有什么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02 11:46: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徐志摩的故乡
张同吾
去年晚秋时节,在北方已是万木萧疏了,而在江南海宁却仍是杂花生树层林尽染,浓浓的绿荫掩映着红顶楼房,一派幸福安评的景象。
海宁是个神奇的地方,我曾三次登临百里长堤观潮,白光耀眼,惊涛裂岸,声如万马奔腾,状若山倾海 翻。我因而理解了:是海洋文化和潮文化,在海宁人聪颖细腻的文化性格中增添了大气、潇洒与果敢,所以这里才会诞生国学大师王国维、训诂大家朱起凤、语言学大家许国璋、书法大师张宗祥、佛学泰斗太虚、红学家吴世昌、金石家钱君匋、军事家蒋百里、电影艺术家史东山、诗人穆旦、作家金庸等。
海宁又是诗人徐志摩的故乡,他以博爱精神、青春气息和人性光彩谱写出情韵悠长的诗章,它们恒久的艺术魅力穿越时间的悼慢,至今仍辐射光芒。我来到位于硖石镇的徐志摩故居,重温他短暂而又潇洒浪漫的一生。
这座略带浅红的灰色楼房约600平方米,周围是一片美丽的草坪,围绕着铁铸栅栏,是典型的花园洋房。1926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徐父尽管反对这桩婚事,却拧不过儿子的韧性,为之修建了这座典雅的住宅。庭院和廊下均由名贵大理石铺就,一层厅堂是西式地板和吊灯,摆设着中式桌椅,二层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卧室则一派西式陈设。徐志摩十分喜爱这座中西合璧的宅第,称其为“香巢”,又将他与陆小曼的起居室题名“眉轩”。每天清晨他都去买一束鲜花送给妻子,新婚燕尔娇宠之至。
徐志摩确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人,林徽因的清纯隽美、风华绝代,陆小曼的能歌善舞、柔美娇艳,都令他奋不顾身地追求,诚如他对恩师梁启超坦言:“我之甘冒世之不韪”“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灵魂得以救度,生命却殁于英年,他是为赶赴北京听林微因讲演而在空中遇难的。一年之后他热恋的“徽徽”痛定思痛,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而唤作“眉”的小曼在多年之后有《为志摩扫墓)》一诗:“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两位才女,前者情深意切,后者痛断肝肠。
瞻视橱柜中的种种实物和墙壁上的许多照片,眼前仿佛有朗朗新月冉冉升起。他是“新月派的灵魂,那些沐浴过欧风美雨的才俊,胡适、闻一多、朱湘、孙大雨、邵洵美、林徽因、陈梦家、沈从文、卞之琳等都围绕着他,如群星拱月。徐志摩一生追求爱、美和自由,此亦是他诗歌美学的精髓。由于历史的倾斜和观念的偏颇,他在半个世纪中受到贬损,但其美丽的文学光焰无法遮拦。伴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他的诗又重暖人间。有人说他是过分西化的,殊不知他的文化之根植于中国沃土,他自书楹联“山高水长中有神悟,风朝雨夕我思古人”。因此他的诗才有优美的意境、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和精湛的语言。一篇篇抒情短章广受读者的喜爱,那首仅有五行的《沙扬娜拉》堪称短诗 极品,而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更是家喻户晓历久弥新:“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了,却把诗歌的精神财富和艺术财富留给了中国和世界。
站在徐志摩故居的庭院,仰望湛蓝的天空,我想起他乘飞机时的感言:这座飞机带着我的灵魂飞过高山,飞过大潮,飞在丛林间。我当时就望这样飞出这空气的牢笼,飞到整个宇宙里去……这隔世的玄思和遐想,已成为现实,如今有多少诗的后继者,在更广阔的时空里飞翔。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徐志摩的故居、爱情、诗歌三方面入手,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徐志摩的形象,且选材典型,详略得当。
B.首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作者对徐志摩深切的缅怀和哀悼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C.本文恰到好处地引用了诗歌、人物语言,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又使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饱含深情。
D.这篇文章看似平淡,实则娓娓道来,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运用比喻等手法,富有极强的表现力。
【小题2】请简要概括徐志摩的形象特点。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琵琶武曲兴起于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大迁移进一步促进了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原音乐传承秦汉传统音乐并融合国内各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形成了以汉族音乐为中心、包含多民族音乐特征的音乐文化。这时期的琵琶种类繁多,既有汉民族固有的秦琵琶和汉琵琶,又有发源于西亚、于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的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 据考证,曲项琵琶约在公元350年前后传入中国北方,并于公元551年前传到南方。曲项琵琶具有拨弹音量大和表现力丰富的特点,演奏的琵琶曲以描述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曲调悲哀凄凉,并保留了西域音乐原有的粗犷风格,可以说是琵琶武曲的最初形态。
琵琶武曲在隋唐最为繁荣。琵琶成为隋唐燕乐的主要伴奏乐器。隋唐时期,特别是唐贞观至开元的百余年间,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高度繁荣。由于采取了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优秀的外来及国内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原大地得到广泛吸收和充分发扬。曲项琵琶在唐代歌舞音乐中倍受人们喜爱,此时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不但形制有了改进,曲目更加丰富,而且涌现出大批琵琶演奏家。值得一提的是,“琵琶”一词在唐代成为了曲项琵琶的专称。 通过大量吸收外来和国内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精华,并与汉民族固有的传统音乐文化相互交融,唐代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民族音乐,即我国音乐史上著名的“燕乐”。据《辽史》载:“右四旦二十八调,不用黍律”。以琵琶弦叶之。可见,琵琶业已成为燕乐乐队中独领风骚的的主奏和领奏乐器,其演奏艺术得到高度发展,从而迎来了琵琶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在燕乐大曲的伴奏乐队中,琵琶之所以处于核心地位,能够承担大型歌舞音乐的主要伴奏任务,其主要原因在于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琵琶客观上具有较大的音量。就曲项琵琶而言,其音箱体积较大,发音清亮,具有当时其他弹拨乐器无法比拟的音量。另一方面,琵琶的演奏风格比较适合歌舞表演。琵琶具有多种演奏技法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符合歌舞音乐节奏复杂多变、转调移调迅速的演奏要求,这决定了它在歌舞音乐伴奏中的关键作用。
宋代是琵琶武曲的衰落时期。琵琶是胡乐的代表乐器。宋代,汉人本土文化复兴,官方极力贬抑胡乐的地位,致使琵琶发展受到抑制。另外,宋代工商业逐渐繁荣,且形成了很多大都市,唐代以宫廷为主的音乐便开始走向民间,以适应新兴的城市文化需要。而且,宋代以说唱音乐为主,乐队中使用的主奏乐器也随之发生变化,由吹奏乐器筚篥取代了原先琵琶在乐队中的地位。 
元、明、清是琵琶武曲的复兴时期。宋代以后,词调音乐极其繁盛,琵琶独奏词调的器乐表演应运而生。尤其是,民间音乐中的各种说唱、戏曲表演多用琵琶伴奏,使琵琶演奏涉及到大量的民间曲牌,从而为琵琶独奏乐曲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琵琶武套多源于民间曲牌联套的大型声乐作品。在器乐化的演变过程中,一方面各曲牌原先具有的音乐性质、艺术情趣逐渐淡化;另一方面各曲牌紧紧围绕套曲特定的主题发展演变,使得武套结构更加完整且内容统一。随着武套逐渐发展成熟,尽管曲牌原有的相对独立的音乐特点越来越少,但曲牌之间的联系却愈加密切。
(摘编自朱苏华《琵琶武曲的历史发展轨迹》)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北朝时期,我国的音乐文化主要是外来音乐和国内各少数民族音乐融合形成的。
B.琵琶武曲最初主要描述边塞生活,体现了西域音乐曲调悲哀、风格粗犷的特点
C.唐代,曲项琵琶发展迅速,涌现出很多演奏家,这得益于当时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
D.因为唐代是琵琶艺术发展的高峰,所以此时琵琶成为燕乐乐队的主奏乐器。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论述了琵琶武曲的兴起、繁荣、衰落、复兴,重点论述了琵琶武曲的繁荣。
B.文章引用“右四旦二十八调,不用黍律,以琵琶弦叶之”来证明琵琶在燕乐大曲伴奏乐队中的核心地位。
C.文章从本土文化复兴、城市文化需要、音乐形式变化三方面论述了琵琶武曲在宋代衰落的原因。
D.文章从两方面对器乐化演变过程逐层进行分析,得出琵琶武套多源于民间曲牌联套的大型声乐作品的结论。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唐代有一种乐器有较大音量,演奏风格适合歌舞表演,它就有可能替代琵琶承担大型歌舞音乐的主要伴奏任务。
B.元、明、清时期,琵琶独奏成为一种器乐表演形式,琵琶独奏乐曲也逐步形和宗善,这得益于词调音乐的繁盛。
C.由琵琶武曲在宋代的衰落可知,一种音乐形式的发展与宏观的社会环境有关与当时具体的音乐风尚联系紧密。
D.魏晋南北朝时期,琵琶种类繁多,既有本土的,也有外来的,如有秦琵琶、汉琵琶、曲项琵琶、五弦琵琶,但后世流传下来的只有曲项琵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幸福为何总在遥远的山那边
小时候曾听过一首外国民谣,不知何故,那头几句就一直印在脑子里。这两句是,在那遥远的山那边,人说幸福就住在那里……
后来年事渐长,每想起这两句词,就产生疑问,幸福为何一定要住在山的那一边?如果住在这边,住得近一点不可以吗?我一直有这疑问,但又不敢问人。怕问出来,人家会笑我傻。而且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即便是拿出来问人,大概也得不到什么答案。
稍稍长大以后,我开始偶尔看到,并蓄意去注意看起来好像很幸福的人。我想,幸福的人必是幸福住在他们家,他们才会幸福。幸福肯住在他们家,他们当然与旁人很不一样。
看到一些幸福的人,果然是很不一样的。譬如,常看到一对夫妇从一栋白色的花园邸宅走出来,衣着华丽,大声嬉闹,不时发出阵阵哄笑。我想,他们都是幸福的。
当时,我们家很穷,父亲不在,母亲天天以泪洗面。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觉得我们是很不幸福的。凡是幸福的人,都是很陌生的人;凡是我比较熟悉的人,好像都不怎么幸福。我的二姑妈嫁到了一家很富有的人家,听母亲说,姑妈应当很幸福的。但二姑妈每次到我们家就向母亲倾诉婆婆待她不好,丈夫欺负她。有一次,我还看到她悄悄擦眼泪。自此,在我心目中,她那身华丽的衣服不再代表幸福。大姊也出嫁了,嫁的是很体面的人家。她每次回来,面带微笑。邻居们都对母亲说,你女儿嫁得好幸福啊。母亲与大姊都笑笑默认。但我好几次看到她们两人单独相对时黯然无言,神色悲戚。我不敢问,但我感觉得出,大姊并不幸福,而且非常不快乐。于是我开始有一点了解:幸福一定是在很遥远的地方,一定是住在山的那一边。因为遥远的人是美丽的,陌生的人是很遥远的。陌生的人走来走去,穿着华丽的衣服,微笑,结伴游湖,谈笑风生。你只看见他们的幸福,你并不知他们回家后不微笑、不谈笑风生的时间,是否擦过眼泪,是否神色悲戚。
母亲生了一场病后,脸色苍白,身体很弱。她要去菜市场,我有点不放心。我说要陪她去。母亲说,在家用功读书。但我再坚持,母亲便欣然同意,一路上母亲拉着我的手,我一手替母亲拿着篮子。我们买的不多,因为我们只有买一点青菜的钱。回途上,遇到一位从前的邻居太太。邻居太太拉着母亲的手大惊小怪,“哟,你的儿子长了好多了,上中学了?”她问。
“今年刚刚考上初中,省立初中。”母亲微笑着回答啊。
“好聪明的儿子,还会替你拿篮子!你真幸福!”
母亲没有回答,但母亲笑了笑,笑得很开心。我从未看过母亲笑得如此开心,我觉得母亲可能在那一刹那,是真正幸福的。我突然觉得,我和母亲都在一个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选自《台湾文学》)
【小题1】联系上下文说说“并蓄意去注意看起来好像很幸福的人”一句中“好像”一词的深意。
【小题2】如何理解“凡是幸福的人,都是很陌生的人;凡是我比较熟悉的人,好像都不怎么幸福”这个句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世界,也是保护人类自己。

花瓣略尖,颜色红润,边开花边长叶的是桃花;花瓣接近圆形,先开花后长叶的是梅花;花瓣洁白如雪,花蕊略带粉红的是梨花;花瓣由红到粉、由粉到白层次渐变的是西府海棠……春日赏花,感于美之缤纷。社会之美,在于你我之不同;世界之美,亦在于草木之多种。

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其实,岂止幸福本源,更是生命之源。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野生植物是以森林为主体的陆生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着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作用。植物繁茂,才能为动物提供生存空间。种类繁多,才能相互依存。

万物相生,并不只是古老的哲理,它首先是自然存在的事实。一种植物灭绝,往往会导致10—30种生物出现生存危机。1983年5月,邛崃山系和岷山山系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山上,冷箭竹、华桔竹大片开花死亡,国家拨专款收容、饲养因此受影响的大熊猫,才帮助大熊猫度过了这场生存危机。

生物多样性不仅是农业流行病的克星,也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广泛的种质资源。早在8000多年前,我国长江流域便有亚洲栽培稻种植。但直到1970年11月的一天,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在海南找到一株雄花败育的野生稻,才让高产的杂交水稻的出现成为可能。我国猕猴桃资源流失到新西兰后,新西兰经过选育,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猕猴桃品种,每年为其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还是依赖生物多样性,人类发现了抗击疾病的武器:从银杏树中提取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黄酮,从青蒿中发现青蒿素……正如西南林业大学教授周伟所说:“每一个物种就像日历上的一页,如果现在我们不了解它的潜在价值,随便地把它撕下来扔掉,未来有一天我们需要它们的时候,它们却已经不复存在了。”

普通人亦应如科学家一样,心存敬畏,克服盲目与短视,既竭力探寻未知,又尽心保护现存,莫待灭绝空叹息。因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不是几棵树、几株草,而是人类和世界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可能。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03月26日《参差多态 生命之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保护世界,保护人类自己。
B.植物和动物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万物相生。
C.野生植物是陆生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D.一种植物灭绝,往往会导致10—30种生物随之灭绝。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向我们说明了草木的参差多态,促成了世界之美。
B.引用西南林业大学教授周伟的话,是为了警示人们应尽心保护现存,莫待灭绝空叹息。
C.文章第五和第六两段,作者运用了举例子、对比论证等方法阐述了生物多样性对农业和医学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D.文章在最后一段向我们每个人发出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其实是在保护人类和世界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可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多样性不仅是幸福本源,而且是生命之源。
B.箭竹、华桔竹大片死亡,如果没有国家的帮助,大熊猫很难自己度过生存危机。
C.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在海南找到野生稻,因此才得以研制出高产的杂交水稻。
D.保护生物多样性其实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应当人人有责,保护现存,探寻未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刘醒龙:坚守的底线才是你真正的高度

都市时报:很久以前你就获得过“人民文学新人奖”,时隔20年,你再一次获得“人民文学奖",感受有何不同?

刘醒龙:虽然已经无法回到从前,但感觉又被“励志”了一回,觉得自己与那些虎头虎脑的小伙子还有得一拼。

都市时报:《人民文学》的颁奖词说:“《蟠虺》可谓刘醒龙近年创作的巅峰之作。”你也曾说过:“30年的创作生涯,一直是在寻找文学的高度。”你认为这个高度是什么?你找到它了吗?

刘醒龙: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没想过活着回去!人生真的都是“蛮拼的”,当作家的也是一样,好作品是拼出来的,算不上好作品的作品也是要“蛮拼的”才写得出来。拼了多少年,以为站上一定高度了,定下神来一看,才发现自己所坚守的底线在哪里,那才是真正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自己达到了心想达到的高度。正如比萨斜答,相比高度,其基础的底线才是其举世无双的理由。

都市时报:你一向被视为中国当代“乡土文学”的领军人物,《蟠虺》的故事发生地却是武汉这座大都市,因此很多人将它称为你的“转型之作”。是这样吗?

刘醒龙:我在20年前就写过,城市是乡村的梦想,乡村是城市的故乡!在我这里,从来就没有所谓的“转型”概念。一个人骨子里的东西是不会变的,就是想变也变不了。脱胎换骨是神仙才有的本事,写作中的人最重要的反而是努力守住内心极度的秘密,与自己一辈子相伴相生。

都市时报:在你的长篇小说新作《蟠虺》中你创作了两首别致的赋,你曾说:“它在小说中的出现另有特别的理由。”能不能说一说这特别的理由是什么?

刘醒龙:以往的小说,往往会借助人物或别的什么,来一段长长的议论,用以抒发那些特别的情怀。《蟠虺》中赋的运用,可以看作是这方面新的创意。比如“20载清流,怎洗涤血污心垢断肠” “佳人做贼,丑墨污香”纵然上下其手,难抵董狐一笔“苍黄翻覆,霜天过耳,且与时光献血会盟”这些句子富有力量与深意,可以成为小说的点睛之笔。还有一点,在现代化进程处于超高速的当下,对经典文体的重新实验,有助于我们放慢心律,品味人生的抒情性,消减让我们越来越觉得难以负重的占有欲。

都市时报:你的很多作品都搬上了大荧幕,在你看来,“文学作品”与“影视剧”两者有何不同?《蟠虺》有没有可能搬上大荧幕?

刘醒龙:小说能否改编成影视作品,我一向持随缘态度。《蟠虺》从问世到现在,影视界的人一直没断过联系,有些甚至谈得很深入,不过,直到今天还没有定盘。不确定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还是缘分不到。从文学的理由来看,好小说不一定非要改编成影视剧。也就是说,影视剧离不开文学,文学则可以与影视剧相隔八千里。

都市时报:你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从不写大人物,只写小人物。”为何总对小人物充满敬畏?

刘醒龙:我本来就是小人物,也只了解小人物,所以除了小人物,我写不了其他人物。话说回来,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人其实都是免不了要吃喝拉撒的小人物。是男人的,见到美丽女子都会觉得赏心悦目;是女人的,见到鲜花宝马都会顾盼流连。

都市时报:都说网络和读图时代已经到来,你会经常在这些新媒体上阅读吗?你认为它们是否会取代传统阅读?

刘醒龙:我肯定不如此认为!人类将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最伟大的发明便是文字。动物不认识字,但动物没有不认识图像的。再美的图像也是图像,再现代化的图像也是图像。回到读图时代,就等于让人类回到原始社会。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刘醒龙认为好作品是拼出来的,算不上好作品的作品也要拼才写得出来。
B.一向被视为中国当代“乡土文学”领军人物的刘醒龙,因为《蟠虺》的故事发生地是武汉这座大都市,所以把它称为自己的“转型之作”。
C.刘醒龙认为从文学的理由来看,好小说不一定非要改编成影视剧,文学可以与影视剧相隔甚远。
D.这篇访谈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作品获奖与写作转型,经典文体实验的缘由,文学作品与影视剧的关系,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刘醒龙因作品《蠕虺》而获得“人民文学奖”,这部作品可谓他近年来的巅峰之作,也是他一直在寻找文学高度的有力见证。
B.小说《蠕虺》写法新颖,运用了两首别致的赋,还用了大量的非常用汉字,表明刘醒龙坚持在作品中对经典文体进行实验以及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崇。
C.《蟠虺》到现在还没有改编成影视作品,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作者的认识问题,他认为好小说不一定非要改编成影视剧,他想让人们慢慢品味纸质小说。
D.刘醒龙是当今为数不多的能坚守创作底线的作家之一,他喜欢写现实中的小人物,也只写小人物,对小人物充满敬畏。
【小题3】请简要概括刘醒龙创作坚守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