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在别人看来,这件事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被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他们对自己的产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永远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这些日本工匠(多称“职人”)会将之看成一种耻辱,与收获多少金钱无关。

德国制造最值得信赖。他们制定的标准严谨,甚至苛刻,他们对细节的固执早已成为习惯。即使一支铅笔、一把餐勺,也都彰显着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意和恒久的品质。很多人都梦想成就百年品牌,但百年品牌的打造需要全力以赴:对每一处细节的关注、对目标达成的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执着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众多德国百年品牌,凭借精益品质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的同时,更以创新的实践为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工匠精神最完美的诠释,也是基业长青唯一的道路。

培养工匠精神,是从孩子就开始的。你可以感受到他们快乐的心灵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想象力没有被世俗的东西破坏和束缚。孩子从小没有被染上功利心,无论长大成人以后从事的工作是什么,他们都会倾注精力,认真做好,而不会以功利之心去衡量这份工作是让他卑微还是能够在人前炫耀。这不正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吗?

(选自时寒冰《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工匠精神》)

材料二:

“对创新者的崇拜”“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能够“匠心独运”了,“匠人”就开始成长为“巨匠”。“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是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

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赶超国际水平。

(选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材料三:

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更有甚者,以突破底线、抄袭胡编、搜奇媚俗为创新,一切只为博眼球赚银两;一些影视剧唯票房至上,同质化现象严重。抗日“神剧”、穿越雷剧,一个比一个“惊心”,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选自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小题1】下列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匠精神”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
B.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各行各业都需要它,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比如不断打破底线的穿越雷剧。
C.文艺作品粗制滥造是“工匠精神”缺失的最突出表现,所以我们在文艺工作中要像日本工匠那样追求尽善尽美。
D.“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它既不需要大家都去做工匠,也不要求我们一定要像日本工匠那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主要内容是体现“工匠精神”的具体事例,兼有评论,而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只有对“工匠精神”的理性分析和评论。
B.材料一认为“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让孩子从小远离功利之心,这是对材料二中“初心”这个概念最好的诠释。
C.三段材料从各个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行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提供了正能量。
D.材料二既有对“工匠精神”的正面论述,又有对“工匠精神”的误区的分析,所以较材料一和材料三要更加深入。
【小题3】达到“卓越”应具备哪些品质?请结合材料一的事例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5:45: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央视《面对面》:王志专访侯祥麟
侯祥麟(1912—2008),中国化学工程学家,燃料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解说:2003年5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我国石油化工业著名科学家、两院院士侯祥麟的家中。在这次会面之后,当时已经91岁的侯祥麟担任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
记:接手这个研究项目的时候,90岁已经过了?
侯:根本就没有想到我多少岁,我考虑的是我有没有能力承担。当时觉得还可以,我就承担了。
记:是不是因为总理点您的名,你无法拒绝?
侯:我考虑以后,我觉得我还是有可能完成的,所以我就接受了。要是认为不能完成,我当然就不接受了。
解说: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石油工业更是一片空白,全国的原油产量几乎为零。
记:没有油的压力有多大,对你们来说?
侯:因为国内的油都要靠进口,而且只能从苏联进口。在1960年以前我的精力主要是在人造油上,当时想靠人造油来解决。
解说:由于中苏关系紧张,我们出现了全国性的“油荒”,特别是航空煤油几乎无法供应,战斗机停在机场不能起飞,国防安全受到直接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的余秋里为此还对侯祥麟发了脾气。
记:余秋里跟你们说的,要把研究所的牌子倒挂过来,这是怎么回事?
侯:这是因为我们生产出来的航空煤油,在试用的时候发现对飞机发动机有腐蚀,这个问题好几年没有解决,军委非常着急,就老找余秋里。余秋里着急得不得了,老找我,有一天他急了,你什么时候给我解决?你再不解决,我就把你这个研究院的牌子给倒挂。
记:最后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的?
侯:能动员的人都动员起来参加工作,做了好多工作,取了好多数据。最后把这些数据再搁在一起,好好分析以后,就预测一个可能性,后来就试一下吧,一试,行了。
解说:就在航空煤油研制成功的同一时期,侯祥麟领导的科研队伍,研制出了特种润滑油品,保障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成功爆炸。随着一系列科研难题的攻克,新中国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石油工业。而侯祥麟与石油化工专业的结缘,却是缘于中学时代一堂化学课的影响。
记:对您有什么影响呢?
侯:给我们讲原子核里头有非常大的能量,要是把原子核中的能量释放出来,那威力无穷。我们那时候理想主义地以为要是把原子核能量释放出来,打日本就很好了,所以也想从事化学,将来来探讨怎么样释放原子核。
记:原子核是物理的范畴啊?
侯:因为是化学老师告诉我们这个事,所以我就以为这是化学的事,那个时候还不知道是物理的事,直到我上大学以后才知道原来这个是物理学的领域。
解说:1944年,侯祥麟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前往美国匹兹堡卡乃基理工学院攻读化学工程学。
侯:我到美国去目的是学一些技术为新中国服务。我们一般同学去了就埋头念书,我觉得我要了解一些美国的社会,所以我开头跟中国同学住在一起,后来我就跟美国同学住在一起,我到过美国的不同阶层的同学家里。大概有两年时间我是尽量了解美国的社会,通过对美国社会的了解,我对美国崇拜的心理越来越淡了。
记:但是我从您的书中看到,您年轻的时候还是非常活跃的,你的生活还是很西化的,比如说你很喜欢跳舞,舞也跳得很好。您对美国,对西方生活方式的某些认同,没有影响你的革命思想?
侯:你说我为什么会跳舞,我在那儿带头跳舞,我在美国学会东欧的美国的好多民间舞,所以我就带他们去跳舞,用各种方式来影响大家。
记:你在美国,在大洋彼岸那么遥远的地方,那么多年,您一直没有改变过信念?
侯:一点儿都不动摇。
解说:1950年6月,侯祥麟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回到了阔别6年的祖国。
记:当时的状况是,新中国一穷二白,美国已经是发达国家了,为什么愿意回国呢?
侯:因为我本来就是为了要建设中国才去学习,我出去的目的就是为回国,不是说随便出去,我不是羡慕美国才去,到美国去,我是为了祖国的建设到美国去。
记:当时除了回国之外还有别的选择吗?
侯:1950年回来的时候,我是在麻省理工学院当个副研究员,1949年底签1950年的合同,我不愿意留下,我要是留下很简单,我签合同就留下工作。
记:今天侯老您的成就大家觉得您成功了,您回来是对的,但是当年不一定能看到这一点儿?
侯:我自己认为回国总有贡献的,总会做一些事,做什么事我当然说不出来,能够有什么样的成就我说不出来,但是为祖国的建设那是我的信念,必须做的事。所以这没有什么考虑的,也没有什么犹豫的。
解说:在文革那场全民族的灾难中,侯祥麟也没有能够幸免。1969年,他和全家被下放到湖北潜江“五七”干校改造。当时进驻研究院的军管小组对侯祥麟说,只要他写一份检讨就可以留在北京。但是这份检讨侯祥麟始终没有通过。
侯:那个军管会要我承认我是死不改悔的走资派,我不承认。我自己认为我不是走资派,更不是死不改悔,所以他叫我要承认,只要我承认是死不改悔的走资派,就可以留下,我不干。
记:那你干嘛嘴上都不服软呢?
侯:我服软什么?我承认走资派吗?这个不符合我的性格,我是实事求是,绝不会屈服他们,这个不行。我宁可去劳动我也不承认,违心的话我是不说的。
记:你性格中是不是有很固执的成分?
侯:也可能我有固执一面,我认为对的我就坚持。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人物访谈,访谈的形式属于当面访谈。
B.记者王志在访谈时,选择由近及远的方式切入话题,有利于融洽访谈氛围。
C.材料中几处“解说”文字的作用是提供背景材料,有利于观众(读者)了解相关事件的背景。
D.人物访谈要求访谈者对被访谈对象有深入的了解,可惜的是本篇访谈没有做到这点。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余秋里说要倒挂研究院牌子,这件事生动有趣,既反映出新中国缺油的现实,又可以让访谈氛围轻松。
B.化学老师讲原子核释放能量威力无穷,激发了侯祥麟研究化学的兴趣。
C.侯祥麟年轻时生活观念西化,认同西方的生活方式。
D.侯祥麟亲历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创业年代,他的经历反映出共和国石油工业的奋斗历史。
E. 侯祥麟不给军管会写检讨,因此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
【小题3】本篇访谈,让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像侯祥麟一样的老一辈科学家的哪些崇高的精神品格?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当饺子遇上圣诞帽,我们失落了什么?
这一周,我们迎来了两个节日。一个是中国传统的节气冬至,一个是西方传统节日圣诞节。虽然两个节日只差两天,但得到的待遇却是大相径庭。
对于冬至,知道的人则提提冬至应该吃饺子,不留意的人也就不经意间平淡过去了。但对于圣诞,相信没有几个人会不经意。大街小巷的圣诞装扮,食品上的圣诞工艺,电影排期的圣诞扎堆,人情里的圣诞邀约等等,都让这个跟中国人其实没任何关系的西方节日狠狠发酵,氛围可以说浓到令人感慨万千。
为什么以圣诞节为代表的各类西方节日能如此大行其道,而与我们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四时节令却频频遇冷?
当然,这其间的原因是复杂的,有全球化格局下不同文明、文化间必然的碰撞与融合,也有现代化进程中人类普遍遭遇的心理变迁。但自己的传统节日遭遇冷落,还是令人唏嘘不已。在国家强调我们应该拥有文化自信的今天,如何复兴传统节日的内涵,重拾失落的文化意义,是非常重要并迫切的。
为唤起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国家这几年做了多方面的工作。其中最直观的便是在几个重要的传统节令上放假,如清明、端午、中秋,但令人无奈的却是假期仿佛对唤醒人们的文化寻根心理收效甚微。且不说3天的小假期是通过七挪八凑得来,纵使得来,人们也并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去体验传统节日上,更多的要么选择在家休息,要么选择出门游玩。传统节日氛围没感受到多少,民族文明没唤起多少,反倒是催生了小长假的拥堵和各类不文明现象。真是除了无奈,便是无语。
反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浓郁的过节氛围让传统节日黯然失色。拿马上到来的圣诞节来说,各大商场在12月初就开始装饰布置,圣诞树、圣诞彩灯、圣诞挂件、圣诞音乐处处可见可闻,各大餐饮的圣诞之夜也早已预定满座,人们茶余饭后也在探讨平安夜去哪里过,要去看什么电影等等。这样的现象或许真的需要引起我们反思:我们没有给西方节日安排放假,但即使这样,人们依旧在热热闹闹地期待憧憬着如何过节,反倒是我们自己的节日,有专门的假,却依旧门庭冷落,鲜有问津。
由这一冷一热,其实可以看出,重拾失落的传统文化,并不是仅仅放几天假就可以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积极参与,寻找文化认同,唤醒集体记忆。在节日周期里,营造浓郁氛围,同时,在现代语境里,加入适应现代人的节日内涵,从心理上营造人们对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亲近和向往。此外,还需要动员和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加大节日期间的活动举办力度,让渴望亲近传统节日的广大群体有更加丰富、多元的活动可以去参与、体验。自然,重建对传统节日的记忆,重构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并非一朝一夕之常,它需要历经比较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才能看到效果。
冬至已至,但冬至或许又未真至。四时节令背后,如何重新感悟民族文化的底蕴,道路依旧漫漫。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周迎来两个节日,中国的冬至和西方的圣诞,但得到的待遇却大不相同。
B.现代化进程中普遍遭遇的心理变迁使得我们的传统节日变冷,而西方节日大行其道。
C.在几个传统的节日放假为的是唤起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结果却只能让人无奈与无语。
D.重拾失落的文化传统,可以借鉴西方节日,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加入适应现代人的节日内涵等。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我们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四时节令的遇冷与各类西方节日的大行其道,引发了作者的深入思考。
B.不同待遇背后所隐含的原因是复杂的,如何复兴传统节日的内涵,重拾失落的文化意义是非常重要并迫切的。
C.为了唤起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国家这几年做了很多工作,尤其是传统节令放假,但效果似乎并不尽如人意。
D.媒体和商业对西方节日的炒作、极力地包装宣传,以及国人的过度关注,是造成这一冷一热的主要原因。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至饺子的备受冷落说明我们还没有从心理上营造人们对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亲近和向往。
B.传统节令的放假虽已唤起我们的民族文明,但也催生了各种问题,表明我们重拾失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找到得当的方法。
C.西方节日可以在中国盛行,同样,重建传统节日的记忆,重构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虽非一朝一夕,但也绝非不可能。
D.“冬至已至,但冬至或许又未真至。”说明重建对传统节日的记忆,重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重新感悟民族文化的底蕴的道路还很漫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中华文化的灵魂
世界上没有哪种艺术像我国古诗一样如此久远辉煌地影响着国家的政治文化。早在4000年前的《尚书·尧典》,就提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诗乐结合的理论。虞舜的《南风歌》《卿云歌》也正是同一时期的产物。“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只十六个字却昭示出一个伟大民族诗意的觉醒,从古代洪荒迎着朝阳高歌猛进。此后的《诗经》《乐记》也都被尊为经典。隋唐以后朝廷以诗赋取士,影响更大。正如《乐记》所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可见地位之显赫。
从艺术上讲,集汉语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的古典诗词,它精炼、美听、微妙、易让,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直至近世,真如群星丽天,森罗万象,美不胜收。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无不喜闻乐诵,成了人们文化生活的首选。流传之广,辐射之大,积淀之深,都是绝无仅有的。古诗所建构的美学理念,也随之深入人心,渗透到中华文化各个方面,成为其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诗,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比如音乐,刘勰就提出了“诗为乐心,声为乐体”的命题。再如绘画,董其昌认为“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以诗为境。”《诗经》云:“诗者天地之心……万物之户。”画家为山水写生,本身就是宇宙诗化的再创造。建筑艺术也不例外:东坡《涵虚亭》诗:“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真是天人合一的化境。我国的戏剧,本质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场景布置讲究空灵、象征,处处诗意洋溢。乃至如《本草纲目》这样的医药典籍,也博引诗文,极富文采。被王世贞称为“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津津然谈议,真比斗以南一人。”甚至连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也说过杜甫的“细推物理须寻乐”之诗句激励着他钻研物理。这就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这几乎无处不在了。
诗主性灵,重高节,它对于人格的形成,智性的开发影响巨大。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谭嗣同的《狱中题壁》都集中体现了先烈们在困厄面前的浩然正气。它将亿万斯年鼓舞着人们奋发前行。
诗词作为文化的名片,早已蜚声世界。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读到康熙皇帝1693年为宣武门教堂作的对联:“无始无终,先作心身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开济大权衡。”极为钦佩,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上世纪美国大诗人庞德最佩服中国古诗。他认为“中国诗人把诗质呈现便很满足”,他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从而开创了“意象诗派”。“芹藻江山,追逐风月”是古诗的一大亮点。东坡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之句便使西湖大添娇妩。1920年罗素来到杭州,对西湖之美赞不绝口。他说:“西湖的古文明,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我相信“中国人才是世界最文明的人。与欧洲相比,我觉得中国充溢着哲理平和的气氛”。(《罗素回忆录》)正是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才使这位睿智的老人如此动情。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就是这样在尊重前贤的基础上创造出一方崭新的诗歌天地。作为身处时代壮潮的我们,应当谦恭地学习古人,接通文脉。并立足当代美学思潮,勇于探索,继雅开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小题1】下列对中华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尚书·尧典》中的诗乐结合的理论,到后来的《诗经》《乐记》都被尊为经典。
B.古典诗词集汉语言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精炼、美听、微妙,美不胜收,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C.古诗构建的美学理念,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诗成了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
D.诗歌与音乐、绘画、戏剧乃至建筑都有广泛的联系与密切的关系,诗词作为文化的名片,甚至从某种角度可以说它是其他一切艺术的源泉。
【小题2】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吟咏古诗成了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首选,因此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
B.美国诗人庞德非常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
C.文章举例翔实,分析透明,巧妙引用,含蓄典雅,说明古诗是中华文化的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
D.古诗中丰富的营养,可以增长知识,启迪智慧,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培养浓厚的文化气质,给读者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杜甫的诗句,高度赞扬了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尊重前贤、勇于创新的可贵做法,及其因此而取得的骄人成绩。
B.如音乐、绘画、戏剧等其他艺术,甚至医药典籍等都深受诗歌影响。如戏剧本质就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处处诗意洋溢。
C.自古至今,很多名人高度评价中国古诗,如1920年罗素对西湖赞不绝口,认为西湖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
D.作者充分肯定古诗的作用,号召人们虚心学习古诗,勇于探索,锐意创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同类题4

语段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中国菜的绝技,一是蒸。蒸菜、蒸馒头、蒸饭、蒸包子等,无所不蒸。蒸菜好像很 简单,但其他地方的人不会。比如你到欧洲,在湖边钓了一条鱼,欧洲人一定把鱼头鱼 尾剁掉后拿来烤,而不会蒸;我国少数民族也一样。再比如《红楼梦》中有牛奶蒸羊羔, 少数民族也不会这一套,只会烤鱼或煮鱼;羊肉就是水煮羊肉、烤羊肉,没有蒸的技术。 蒸的技术在中国有六千年以上的历史,但现在包括韩国、日本,蒸的菜都极少,其烹调 手段一是生吃,二是烧烤,三是水煮。
另一绝技是炒菜。炒菜更难,就像古代的医书,唐代以前基本上皆是单方,如人参 是什么药性,枸杞是什么药性,羊肉又是什么药性等。补益之药,皆是单品。宋以后医 书中就很少有单方的药了,多是复方,如现在所说的鸡尾酒疗法,要好几种药配起来, 讲究君、臣、佐、使,即什么做药引,什么做主药,什么做烘托。有些药可能有毒,吃 了会死,但是在某些时候是可以吃的,如冬天那么冷,渔夫要潜水取珠,需吃点儿砒霜 才可以御寒,但也不是直接吃,而是配起来吃。炒菜也一样。不同的菜,怎么样搭配起 来,它的温、热、凉、寒大有讲究。例如白菜性寒,我们会在里面配姜丝、配虾米,做 成开阳白菜,调节它的寒热。去吃涮羊肉,里面的配菜,如豆腐、粉丝、鸭血、茼蒿、 大白菜等,都是寒性的。因为羊肉温热,火锅烧起来更热,所以加的菜都是凉的,使之 平衡。炒菜也一样,要会搭配,我们流传下来的做菜之法,都是千锤百炼而成。我们的 菜谱、食谱,在唐朝以前都是单品,宋代以后才有多品的菜。
这是做菜方法的变迁,菜的风格也有变化。早期饮食纪录,多是《齐民要术》式的, 主要是农家言,是针对老百姓的,老百姓的食材,老百姓的吃法。到了唐代,奢侈了, 所以有烧尾宴,流传有王公贵族的食谱。但宋代以后,像《东京梦华录》《西湖老人繁 胜录》所记载的就只是市井的吃食了。好比今天若有人记录北京的吃食,告诉你稻香村 卖什么,六必居卖什么,这是民众的吃食。这种庶民吃食能反映风俗,但品味不高。品 味慢慢改造以后,才出现了文人针对饮食这件事如何求其清雅的做法。食谱慢慢变成文 人写作的一种方式,如大家熟知的袁枚《随园食单》之类。食谱,在中国独领风骚的即 是这种,庶民风味和王公贵族气派的食谱后来都绝迹了。这是文人所讲究的,这种品味 不同于皇公贵族的豪奢,豪奢是吃钱吃排场,不知味。文人食谱当然还包括喝茶,这些 都是文人生活所讲究的。
(摘编自龚鹏程《有文化的文学课》 中华书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蒸菜、蒸馒头、蒸包子等,中国人无所不蒸,蒸好像很简单,但欧洲人只会烤。
B.炒菜比蒸菜更难,因为炒菜需要搭配,不同的菜,温、热、凉、寒大有讲究。
C.菜品中,姜丝、虾米、鸭血是热性的,豆腐、粉丝、茼蒿、大白菜都是寒性的。
D.稻香村卖的和《东京梦华录》记载的是民众的吃食,虽能反映风俗,但品味不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中国饮食的变迁,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第一个方面的两个绝 技。
B.对于中国菜风格的变化,主要是通过饮食记录来论述的,突出了文人在变迁中的 作用。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主要以大量实例举证,阐释了中国菜绝技和风格在唐宋是的发 展变化。
D.对于中国菜,文章先与周边地区做比较,接着以医书类推,最后确定了文人化的 风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蒸这种技术,连我们周边地区都不太会,更不要讲欧洲、非洲这些地方了。
B.韩国、日本,其烹饪手段一是生吃,二是烧烤,三十水煮;基本上不用蒸。
C.唐朝以前我们的菜谱、食谱都是单品,到宋代以后才有炒菜,逐渐奢侈了。
D.王公贵族是吃钱吃排场,不知味;文人针对饮食这件事讲究的是求其清雅。

同类题5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的说:“美是难得。”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的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袀不相同。美事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例如两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前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当时杜甫写到:“好雨知时见,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美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表乱少时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你、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顺着它与人凡人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由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和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有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美的概念需要根据美的东西来总结。
B.不能因为某一种东西是美的,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成丑的。
C.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并未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
D.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所以没的问题并不复杂。【小题2】(小题2)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的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
【小题3】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想象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