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语段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中国菜的绝技,一是蒸。蒸菜、蒸馒头、蒸饭、蒸包子等,无所不蒸。蒸菜好像很 简单,但其他地方的人不会。比如你到欧洲,在湖边钓了一条鱼,欧洲人一定把鱼头鱼 尾剁掉后拿来烤,而不会蒸;我国少数民族也一样。再比如《红楼梦》中有牛奶蒸羊羔, 少数民族也不会这一套,只会烤鱼或煮鱼;羊肉就是水煮羊肉、烤羊肉,没有蒸的技术。 蒸的技术在中国有六千年以上的历史,但现在包括韩国、日本,蒸的菜都极少,其烹调 手段一是生吃,二是烧烤,三是水煮。
另一绝技是炒菜。炒菜更难,就像古代的医书,唐代以前基本上皆是单方,如人参 是什么药性,枸杞是什么药性,羊肉又是什么药性等。补益之药,皆是单品。宋以后医 书中就很少有单方的药了,多是复方,如现在所说的鸡尾酒疗法,要好几种药配起来, 讲究君、臣、佐、使,即什么做药引,什么做主药,什么做烘托。有些药可能有毒,吃 了会死,但是在某些时候是可以吃的,如冬天那么冷,渔夫要潜水取珠,需吃点儿砒霜 才可以御寒,但也不是直接吃,而是配起来吃。炒菜也一样。不同的菜,怎么样搭配起 来,它的温、热、凉、寒大有讲究。例如白菜性寒,我们会在里面配姜丝、配虾米,做 成开阳白菜,调节它的寒热。去吃涮羊肉,里面的配菜,如豆腐、粉丝、鸭血、茼蒿、 大白菜等,都是寒性的。因为羊肉温热,火锅烧起来更热,所以加的菜都是凉的,使之 平衡。炒菜也一样,要会搭配,我们流传下来的做菜之法,都是千锤百炼而成。我们的 菜谱、食谱,在唐朝以前都是单品,宋代以后才有多品的菜。
这是做菜方法的变迁,菜的风格也有变化。早期饮食纪录,多是《齐民要术》式的, 主要是农家言,是针对老百姓的,老百姓的食材,老百姓的吃法。到了唐代,奢侈了, 所以有烧尾宴,流传有王公贵族的食谱。但宋代以后,像《东京梦华录》《西湖老人繁 胜录》所记载的就只是市井的吃食了。好比今天若有人记录北京的吃食,告诉你稻香村 卖什么,六必居卖什么,这是民众的吃食。这种庶民吃食能反映风俗,但品味不高。品 味慢慢改造以后,才出现了文人针对饮食这件事如何求其清雅的做法。食谱慢慢变成文 人写作的一种方式,如大家熟知的袁枚《随园食单》之类。食谱,在中国独领风骚的即 是这种,庶民风味和王公贵族气派的食谱后来都绝迹了。这是文人所讲究的,这种品味 不同于皇公贵族的豪奢,豪奢是吃钱吃排场,不知味。文人食谱当然还包括喝茶,这些 都是文人生活所讲究的。
(摘编自龚鹏程《有文化的文学课》 中华书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蒸菜、蒸馒头、蒸包子等,中国人无所不蒸,蒸好像很简单,但欧洲人只会烤。
B.炒菜比蒸菜更难,因为炒菜需要搭配,不同的菜,温、热、凉、寒大有讲究。
C.菜品中,姜丝、虾米、鸭血是热性的,豆腐、粉丝、茼蒿、大白菜都是寒性的。
D.稻香村卖的和《东京梦华录》记载的是民众的吃食,虽能反映风俗,但品味不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中国饮食的变迁,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第一个方面的两个绝 技。
B.对于中国菜风格的变化,主要是通过饮食记录来论述的,突出了文人在变迁中的 作用。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主要以大量实例举证,阐释了中国菜绝技和风格在唐宋是的发 展变化。
D.对于中国菜,文章先与周边地区做比较,接着以医书类推,最后确定了文人化的 风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蒸这种技术,连我们周边地区都不太会,更不要讲欧洲、非洲这些地方了。
B.韩国、日本,其烹饪手段一是生吃,二是烧烤,三十水煮;基本上不用蒸。
C.唐朝以前我们的菜谱、食谱都是单品,到宋代以后才有炒菜,逐渐奢侈了。
D.王公贵族是吃钱吃排场,不知味;文人针对饮食这件事讲究的是求其清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6 10:15: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各题。

关于一匹枣红马的记忆

于博

一碗高粱米,磨得有些破碎,里面夹杂着糠皮儿。德才死死地盯着,气喘得也粗,手心有些发热,他使劲儿在大衣襟上搓揉着,咽了一口唾沫,四下瞅了瞅,四周很黑,只有马槽上的马灯有些明亮。四周很静,狗叫的声都没有,只有马吃夜草的咔咔声。德才终于一咬牙,把那碗高粱米慌乱地倒进大衣兜里……

这碗高粱米是枣红马的夜宵。枣红马怀了驹,但日渐消瘦。生产队长就叫饲养员每天夜里给枣红马加一碗高粱米,补身子。德才就是队里的饲养员,这活自然就落到了德才身上。

德才的老婆也怀孕了。因为粮食不够吃,多半是吃烀土豆,老婆有些浮肿,这几天总吐,德才担心她一不小心把孩子给吐出来。于是,这天夜里,他把枣红马的夜宵偷回了家,老婆喝上一顿香喷喷的高粱米粥。

德才剥削了枣红马几碗高粱米呢,不知道,但德才媳妇自从喝上了那晚的高粱米粥,浮肿慢慢消了,也不吐了。德才很高兴,看着枣红马,他的心却有点发酸。

枣红马要生产了,德才媳妇的肚子也拧劲儿地疼上了。生产队的大院里围了一帮人,德才家也围了一帮人。

德才媳妇一阵折腾,孩子顺顺当当地生了出来。

枣红马产驹却不那么痛快。好半天,马驹生下来了,枣红马却意外的死了。队长心疼得直叫,说枣红马是因为缺营养,后悔高粱米加少了。

德才喘着气跑到生产队时,正好听到队长这句话。他心一蹦,脸色就跟枣红马的毛一样。他低着头,看着枣红马的尸体,手心里出了一堆汗。他不明白,这么大的一匹马,咋还没媳妇尿性呢?想着想着,心里又是一蹦……

队长说,这是两匹马的命。母马死了,小马驹还能活吗?可也怪,从那天起,家家轮班给小马驹喂饭米汤,小马驹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生产队长叹了口气,吩咐人给枣红马扒皮。忙了小半天,一块块马肉被分到了各家。

德才拎着一斤多的马肉摇晃着回到家,媳妇乐了,说枣红马是可惜了,但好歹能吃上一顿马肉馅的饺子。说完,拿刀就去剁肉。倚在门框上的德才呼地抢过菜板子上的马肉跑出了门。媳妇当时愣住了,撵出去。德才跑得飞快。他出了屯子,在东山湾把马肉埋了。

不知什么时候,媳妇已经站在德才身后,抹着眼泪,她不明白德才为啥这么做。德才眼珠子有些发红,回过身狠狠说一句话:你想吃肉?你早就把马肉吃了,你吃了一匹马,一匹枣红马!

德才媳妇看着德才,有些害怕。结婚两年了,没见到老实巴交的德才这般吓人。嘴张了两下,想问问这话是从哪说起呢,但没有说出来。

德才在马坟旁边坐了好长时间,太阳落山了才往回走。屯子里到处弥漫着马肉的香气。 德才媳妇吸了吸鼻子,眼睛有些湿润……

小马驹长大了,又成了一匹枣红马。德才也成了生产队里出了名的车把式。

这年,他领着队里的三挂马车去山里倒套子,就是从小兴安岭上把木头运下来,再拉回屯子。下山时,枣红马不知什么原因受惊了,突然狂奔起来。跟着德才的掌包的,就是赶车的副手刘二急忙跳下车。德才拼命地拽着枣红马,刘二大喊,叫德才赶紧撒手,不然被卷到车底下或者挤到树上,德才肯定得成为馅饼。德才没有理会刘二破嘶拉声的喊叫,他使劲儿地一边拖住枣红马,一边喊叫着。德才说他要撒手,枣红马就成了馅饼。

结果,德才被挤到一棵粗大的松树上,成了馅饼。马车卡在树上,枣红马仰脖嘶叫一声,前蹄抬起,然后落下,浑身的毛被汗水湿透了,喘了几口粗气,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似的,低下了头,站在那一动不动了。

马坟旁,多了一块新坟。德才媳妇跪到坟前烧纸,眼睛瞪得老大,眼泪就在眼圈里打转转,但始终没有掉下来。人们奇怪,不是因为德才媳妇没哭,而是坟头有一碗新磨的高粱米……

德才的儿子长大了,考到省城师范大学,学的是画画。毕业那年,德才的儿子画了一幅画,老师推荐他参加省里的美术比赛,说一准能获奖。交作品时,老师却找不到他了。

德才的儿子这时已经坐着火车回到了生他养他的二佐村。

在那棵榆树下,在德才的坟和挨着德才的马坟旁,德才的儿子磕了三个响头后,慢慢站起身,打开一幅画,画面上是一匹奔腾的枣红马,昂着头,鬃毛飞舞,四蹄腾空。

(选自 2018 年 08 月《海燕》,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前半部分将怀孕的德才媳妇与枣红马对照着写,表现了德才一家与枣红马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为故事的展开做铺垫。
B.德才偷了枣红马的夜宵,但他觉得枣红马会挺过去;听到队长的话以后,他明白是自己造成了马的死,内心愧疚至极。
C.德才因救小枣红马而死,德才媳妇明白他是为了报答枣红马的恩情而死,所以用一碗新磨的高粱米来告诉枣红马。
D.小说运用顺叙的方式,从德才偷高粱米写起,又介绍了媳妇与枣红马的现状,一步步讲述了德才一家与枣红马的故事。
【小题2】小说结尾写德才儿子在坟前展示了自己画的一幅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分析小说的语言特点及其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剧与时代精神
童道明
历史剧与时代精神,这是个既奇妙又微妙的问题。
郭沫若是个少有的执著于现实的倾向性诗人,但作为剧作家的他,写的全是历史剧。历史的“规定情境”反而给他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自由天地。“光明呀,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郭沫若在写这样的台词时,在相当程度上是“从自我出发”的。
愤怒出诗人。在容易产生激愤的年月,容易产生历史剧。因为在这个时候,剧作家甚至觉得写历史剧比写现代戏更能表现时代精神。你说奇妙不奇妙。
1941年希特勒德国向苏联发动了进攻,阿·托尔斯泰立即着手创作历史剧《伊凡雷帝》。事后他说明了创作动机:“它是我对于侮辱我的祖国的德国人的回答。我把伊凡雷帝这个伟大的俄罗斯灵魂招来,是为了武装自己‘愤怒的良知’。”
三年困难时期的60时年代初,曹禺和梅阡、于是之合作创作《胆剑篇》。在这前后,中国剧坛出现了100多个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剧。这些“勾践戏”,是否也是众多的中国戏剧家对于撤走专家的赫鲁晓夫、带来天灾的老天爷的“集体回答”?
借历史故事,抒今人情怀,这大概是历史剧的通例。所以文艺理论家卢纳察尔斯基给历史剧作出定性概括:“任何一部称作历史剧的文学作品,都是某种或以历史事件为根据,或是以历史事件为借口的骊歌、抒情、自白,诗人所利用的,不过是历史的材料或历史的衣裳而已。”
这就牵涉到我在文章开头提及的“微妙”二字。
剧作家在历史的外衣下所吐露的“骊歌、抒情、自白”,如果剧作家本人不点明,往往是猜不透的。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广岛扔下第一颗原子弹,布莱希特便构思改写《伽利略传》。布莱希特后来对改写剧本的动因说明:“‘原子时代’在广岛揭幕了,对这位现代物理学奠基者的生平历史也有了新的认识。”什么“新的认识”?由现代物理学家对人类的背叛(布莱希特认为美国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背叛了人民和科学),联想到了伽利略在300年前的背叛——由于吃不消皮肉之苦在宗教裁判所违心地放弃地动说。
但更多的情况下,剧作家的思考更宽泛,而不是针对着某一种具体的现实而发的。不过,思考是绝对的。我们可以在一些历史剧名作中捕捉到这种迷人的“思考”。
莎士比亚的查理二世被波林勃洛克推翻成了阶下囚之后,有一段独白:“我正在研究怎样可以把我所栖身的这座牢狱和整个的世界两相比较;可是因为这世上充满了人类,这儿除了我一身之外,没有其他的生物,所以它们是比较不起的;虽然这样说,我还是仔细思考了一下。”后来他思考出了一个道理:“无论我是什么人,无论是我还是别人,只要是一个人,在他没有彻底化为乌有以前,是什么也不能使他感到满足的。”(《查理二世》)国王成了凡人之后就有了凡人的思考。
普希金的《鲍利斯·戈登诺夫》以一句著名的舞台指示——“人民在沉默”结尾。普希金用这句有力的“舞台指示”,给读者和观众还有评论家提供了思考的契机。别林斯基评论说:“在这人民的沉默中,我们听到了新的复仇女神的可怕的、悲剧性的声音。”这沉默中“可怕的、悲剧性的声音”告诉世人:不择手段地攫取权力的统治者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有一句很有味道的话:历史在这里思考。用这句话来说明历史剧的时代精神也是可以的。但历史剧提供的思考的空间,也有赖于读者与观众自己去开拓,因此,观众对于历史剧的思考所得也是因人而异、见智见仁的。这也是我们要讨论的历史剧与时代精神这一问题的微妙之处。
扩大思考的空间还可以求助归纳的方法,即思考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出历史剧。
看过郭启宏的《李白》,我联想到两年前的《曹操与杨修》,还想到30年前的《蔡文姬》,甚至还有40年前的《屈原》。知识分子这个字眼肯定是民国之后才有的。但把这四部剧联系在一起,恰恰是对中国知识分子性格与命运的思考。
而别人还能思考到、联想到我思考、联想不到的东西。这也是历史剧(当然是优秀的)的魅力。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郭沫若给屈原写台词时是“从自我出发”的,指的是郭沫若以自我为中心去解读历史。
B.第五段中的“集体回答”指的是众多“勾践戏”的出现,目的是启发弱小的国家和人民,只要能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就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C.剧作家“思考是绝对的”,它不是针对着某一具体的现实而发,往往具有片面性。
D.优秀历史剧的魅力是为读者和观众提供思考的空间,引发他们丰富的联想。
E. 布莱希特改写《伽利略传》是因为他有了“新的认识”,这“新的认识”就是他认为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背叛了人民和科学。
【小题2】不能够体现历史剧与时代精神的奇妙关系的一项是()(3分)
A.容易产生激愤的年月,容易产生历史剧。
B.历史剧或以历史事件为根据,或以历史事件为骊歌、抒情、自白。
C.三年困难时期的60年代,出现来了众多的“勾践戏”。
D.德国向苏联发动进攻时,阿·托尔斯泰着手创作《伊凡雷帝》。
【小题3】(小题3)历史剧与时代精神的微妙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回答。(4分)
【小题4】根据文本内容,我们可以怎样去理解历史剧中的时代精神?请简要回答。(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匠人
叶剑秀
毕一刀是远近闻名的乡下剃头匠。近年来他不再开铺子,专给死人剃头刮脸。
毕一刀的手艺是从他爹毕石头手里传承下来的。当年毕石头在自家大门口朝街盖两间门面,开个剃头 铺子,支应着本村或十里八村的乡人。毕石头给人刮脸剃须时,舀两瓢剃头炉子里的热水,把人的头摁在脸盆架前,用一只手噗唧噗唧洗出浸润的响声,然后拉起盆架上晃悠的篦刀布,哧啦哧啦滑动几下锋利的剃刀,转身走向仰躺的客人面前。剃刀在高低不平的脸上熟练游动,开始是有声有响,接着是有滋有味,反复几遍后,客人闭目微醉,恍入梦乡,带哨的鼾声不经意就从喉管里溜达出来。直到毕石头合上剃刀,双手拍出脆响的巴掌,客人才会从温柔的梦乡里懒懒地醒来。
与爹相比,毕一刀不但能把客人侍奉睡着,还能把客人摆弄得憨态盈笑,嘴流涎水。毕一刀的雅号就是这么落下的,以至于村人忘了他的原名。
毕一刀两个弟弟,两个妹妹,从小都跟爹学手艺。改革开放初期,弟弟妹妹全都飞出乡村,到不同的城市开店经营,或是理发店,或是美容院,个个混得有车有房,日子流光溢彩。
毕一刀当初不愿出去的理由很简单,乡下那么多人的头谁来剃呢。毕一刀守着老爹留下的两间门面,继续他的剃头营生。
几年前,毕一刀索性关了铺子,年岁大了,准备安享晚年。
谁料毕一刀终归是难以停下来,找他的人越来越多。人都爱面子,死人也是。乡下人去世,无论身份高低,装殓前总要做最后一次剃头刮脸,干净整洁地走了,儿女们也算尽了孝心。谁家不死人,哪村无亡魂? 周围几个村,这家请了那家请,毕一刀难得消闲。当然,侍奉死人的酬金是不能少的,毕一刀说多少是多少,从没见哪家还过价。
毕一刀从丧祖哀号的人群中离去时,时常有一种美名的自豪和成就感。
毕一刀一直以为,他从事的是下九流行业,身份低下。谁知老了老了,成了千家万户离不开的手艺人。毕一刀开始盘算心事,能想起的家庭他琢磨个遍。村里有多少老人,七十岁以上的几个,大病重病几个。他精心算过之后,数目不小。
毕一刀忘算了一个人,是村里的张骡子。张骡子当了多年村主任,名声不好。那年冬夜,张骡子去欺负王寡妇,翻院墙的时候,被起来解手的毕一刀无意撞见,后来被村民堵在王寡妇家里。张骡子认定是毕一刀坏的事,仰仗权势,没少欺侮他。前几年张骡子去了省城,他儿子在那里做个不大不小的官。村里传言,张骡子患了绝症,在奈何桥边上喘气,早晚要回到老家的祖坟里。
毕一刀很纠结。张骡子被拉回来,他儿子来请,去还是不去?去了咽不下心里那口气,不去显得没度量。
传言成真,张骡子被拉回村子。张骡子的儿子来了,见面扑通跪在地上,就把毕一刀的心跪软了。
毕一刀在去的路上,心里盘算着怎样报复张骡子。以前无论怎么威风,现在落到我的刀下,就要听从我摆弄。不给他胡子刮净,让他不那么周正地去阴间。似乎这样便宜他了,为王寡妇的事,张骡子快把自己的耳朵揪掉,还狠狠地扇过他几个耳光。我要割掉他的耳朵。不行,太扎人眼,只割开一点吧,毕一刀暗自摇摇头,这样不合情理和规矩。在他脸上划开一条长口子,让他面目开花,在奈何桥这边游荡,算是最好的惩戒吧。
毕一刀揭开张骡子脸上的遮魂布,看到一张僵硬阴晦的脸,气压丹田,怒催胆生,他蘸一把热水,拍几下死灰冰凉的脸,只见他手起刀落,一刀一刀地刮下去。 刮了一半,他心里叹息一声,何必跟死人计较呢,手艺人有手艺人的本分,活儿还是给他做好吧。
完毕,毕一刀样子很失落,似乎心有不甘,看到身旁案板上的冬瓜,他把手中的剃刀用力锛在冬瓜上,拍拍双手说,别人一百五,他二百。他脸上两个大痦子,不好刮哩。
毕一刀从张骡子家出来,脸上挂着极大的满足和自豪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用“舀”“摁”“洗”等动词和“噗唧噗唧”等拟声词,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毕石头给人剃头刮脸的过 程,同时引出下文对毕一刀的叙述。
B.小说意蕴丰富,既有对传统手工艺凋敝的隐忧,对匠人精神的颂扬,也含有对农村存在的某些落后习俗,如爱面子等现象的委婉批评。
C.文中插入对毕一刀弟弟、妹妹相关情况的介绍,不仅有交代相关社会背景的作用,而且与主人公不愿离开乡村形成对比,有利于突出毕一刀的形象。
D.小说善于对人物心理进行刻画,在去张骡子家的路上,文章从第一人称角度,逼真细腻地展现了毕一刀欲报复张骡子时矛盾而复杂的心理。
【小题2】毕一刀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请简要概括分析其形象特点。
【小题3】请结合文章分别谈谈你对文中两处画线句中毕一刀的“自豪和成就感”以及“满足和自豪”原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世纪60年代初“生态觉醒”运11动使人们意识到“城市不是人类最佳的生存环境”,人们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生态旅游”应运而生。国内外专家认为“生态旅游”应具备三大标准: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旅游对象应该受到保护;要有社区的参与。生态旅游的保护性要求旅游者,旅游从业者以及当地居民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能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这就要求生态旅游的开发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传统旅游的最大受益者是开发商和游客,而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当地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如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旅游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等,主要由当地居民承担。生态旅游则强调当地社区的居民是旅游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并应当公平地获得分配旅游业经济效益的机会。通过生态旅游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不但可以防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态侵略悲剧再现,更能提升其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热情和积极性。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只有让当地居民受益,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同时,生态旅游开发为当地环境质量的维护提供一定的资金,以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旅游的开发是目前生态资本产业化最为常见的做法,也是通过市场手段使生态资源货币化的最有效的途径。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客观条件是充分的,多样的民族风情、独特的自然资源、珍贵的人文古迹与厚重的“丝绸之路”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富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景观。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发布,确定了新疆、宁夏、青海等地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作用,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了更大的机遇和发展空间。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推进,西部地区的交通、能源、水利、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将迎来大发展,区域间人员、物资、信息交流也日益充分,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直以来困扰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落后问题和区位劣势问题。
独具西部风情的旅游景观,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推进,使西部民族地区开发生态旅游成为可能,但目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如缺乏科学、统一规划,盲目开发;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者、经营者及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针对这些问题,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加大基础研究扶持力度,坚持统一规划、科学有序开发生态旅游;还要完善生态旅游法规,加强管理和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强化生态旅游理念,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民众基础;此外,还可以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建设,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步伐。
(摘编自岳一姬《民族地区怎样打好生态旅游牌》)
【小题1】下列对“生态旅游”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旅游”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人们因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而发起的“生态觉醒”运动。
B.生态旅游的保护性是要求所开发的旅游地区的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应受到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C.生态旅游强调让当地居民积极出去旅游,从旅游中获益,从而提升其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D.开发生态旅游,要为当地环境质量的维护提供一定的资金,以防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悲剧再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了“生态旅游”应具备的三大标准:旅游对象、保护性及社区参与,并对保护性进行了重点阐述。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归纳出“生态旅游”的要点:让当地居民受益、为当地环境质量的维护提供一定资金。
C.文章列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推进的例子,论证了西部民族地区还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区位劣势等问题。
D.针对“民族地区怎样打好生态旅游牌”这一论题,文章先阐释概念,再分析生态旅游的优势,最后表明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开发旅游不能兼顾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就可能对当地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B.如果开发旅游忽视社区参与,就可能导致当地仍处贫困的居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再现生态侵略悲剧。
C.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是基础设施落后和区位劣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推进为之带来改变的契机。
D.地区资源优势及国家的政策机遇,可使生态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完全解决,从而促进这些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迁徙的故乡

梅洁

真的开始上路啦,我迁徙的故乡!

广电局播放室,正播安阳镇移民到达湖北团风县移民新区的录像,片子没剪辑,全是原始素材。我一气竟看了两个半小时:

满载着移民和家什的大客车、运输车,长龙般在山间公路缓缓前行;

一朵朵鲜艳的大红花挂在移民胸前;

走了千里之路后大红花又挂到了移民新区的房子里;

一排排、一栋栋含有欧式建筑元素的黄瓦白墙的移民新区,矗立在穿街而过的河渠两边;别墅般的房屋里全部装有自来水、管道煤气,还有卫生间。

移民新区将入住874户、3782位来自安阳镇的移民;

团风人为每户移民送来了一份午餐、一袋米、一个开水瓶、一提挂面、一桶油、一筐青菜、一部电话机、一副对联、一挂鞭炮……移民进屋就能开伙;

移民新村已有粮油、蔬菜供应点,已有超市、学校、图书室、卫生医疗室……

啊,乡亲们毕竟等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常务副县长邵际军把办公室搬到了柳陂移民村,他天天挨家挨户地走访、做工作,移民们脸难看、话难听、门难进。是呀,柳陂人已是第三次迁徙了!几十年、几代人在荒沙滩上创造了一片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现在又要全部沉没了,柳陂的牺牲有多大?邵际军同情他们,他贴着心窝和移民说话。长时间的说话,他的声音完全嘶哑了。

县移民指挥部,设在移民局很旧的小院里。副总指挥周吉礼的办公室门开着,人不在。环视周吉礼简朴的办公室,我在想:那个相貌英气、说话幽默、做事果决、极富判断力的周吉礼,两年前我认识了他。如今,政法委书记兼起了移民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的职务,看来,特殊时刻,县里在紧急调兵遣将。

正想呢,周吉礼进来了。他左小臂上有隆起的一块肉包。他说感冒不好,咳嗽不止。医生做结核试验,说他肺部深处有结核菌感染。我担心地说:“那你一定要注意休息啊。”周吉礼说:“移民的关键时刻,怎么休息?”

是啊,移民的关键时刻,成千上万的乡亲每天都在等待着启程的号令,千里迢迢的迁徙长路,数万个家庭的安家落户……每天都要做重要决策的指挥部,“休息”“保重”“注意身体”这些关切的话,对于周吉礼们已是奢侈了。

天在下着小雨。中午,我来到安阳镇龙门堂移民村。村主任刘继武向我走来。当我和一双粗糙的、结实的中年男子的手相握的刹那,刘继武怆然的泪水夺眶而出。我的泪水也滚滚而出。这个坚强的男人,多少天、多少月、多少年他都在鼓励自己的村民:为了国家的工程,为了北方人能喝上汉江水,我们到别的地方重建新的家园吧,我们不哭。可他在我面前,却再也无法忍住。他用一双粗糙大手胡乱地抹着脸上的泪水,然后指着村前广阔、肥沃的田地说:“今年地里没种一棵庄稼,去年都说搬呀搬呀,结果也没搬,地都撂荒了……”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往日的千亩稻田里长满了杂草,刘继武心疼这来之不易的土地。

午后,天开始下雨,好在49辆货车已装载完毕,盖好了苫布,编号列队,卧龙般静静地停在公路边,只等出发的命令。下午4时,一声令下,货车徐徐驶动,离开安阳镇,向广阔的江汉平原驶去。

雨越下越大,我来到安阳镇青龙村。

青龙村数百人已冒雨集结在青龙小学。小学校的教室里、走廊里、屋檐下都蹲着、坐着、站着一堆堆来自各村组的移民。他们在那里等着上车的命令。

天气很冷,移民们大多穿得很单薄,很多人光脚穿着草鞋。如果按上级规定的出发时间——明天凌晨4点——他们还要在这里等十几个小时。那只有一个月的小移民刘心雨、只有两个月的小移民陈从园怎么受得了?那个70多岁的、坐在轮椅上的偏瘫老人怎么受得了?她大小便失禁啊!那个等待生产的孕妇怎么受得了!……

许多移民几天前房子都扒了、锅灶已拆了,他们已好几天没吃上热饭、没喝上热水了!

22点零5分,常务副总指挥周吉礼终于“违规”下令:移民车队提前启程!

我和故乡的朋友兴明、萍清迅即来到沿江大道,我们想在那里送送移民。

雨,在昏黄的路灯下扯着斜斜的银线,雨点打在伞布上发出嘭嘭的声音。

夜,静极了。江风吹过来,凉飕飕的。街上没有一个行人。我们仨人站在雨里等待。等待乡亲们从这里走过。

23点15分。一辆警车驶过。一辆指挥车驶过。一辆医务救护车驶过。啊,满载移民的豪华大轿车驶过,一辆又一辆……25辆啊!

我们向车子挥手,向父老乡亲们挥手。

故乡的人们呀,你们就这样在这寂静的雨夜悄悄地告别了故乡!

永远的告别呀!

父老乡亲们,祝你们一路平安!

我任泪水和着雨水,在脸上奔涌……

多好的故乡!多好的人民!多好的执政者啊!

抬头仰望雨夜的天空,我双手合十,为我迁徙的故乡祈祷平安……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在广电播放室里看到安阳镇移民迁移到湖北团风县的过程,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佩之情。
B.文章描写了移民新区的房屋、超市、学校、图书馆等建筑设施以及团风人给移民送的生活用品,表明移民迎来了全新的时代。
C.文章描写了常务副县长邵际军和副总指挥周吉礼为移民工作所做出的牺牲,以点带面,赞颂了所有为移民工作的人们。
D.文章描写了移民迁徙前的雨夜,涵义丰富,既写出天气的寒冷,给移民们造成的困难,又暗示了移民们的心情。
【小题2】文章倒数第三段画横线句子“我任泪水和着雨水,在脸上奔涌”,你认为作者的“泪水”中包含着哪些情感?
【小题3】散文的本质就是真实性,请你结合这篇文章谈谈散文的真实性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