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语段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中国菜的绝技,一是蒸。蒸菜、蒸馒头、蒸饭、蒸包子等,无所不蒸。蒸菜好像很 简单,但其他地方的人不会。比如你到欧洲,在湖边钓了一条鱼,欧洲人一定把鱼头鱼 尾剁掉后拿来烤,而不会蒸;我国少数民族也一样。再比如《红楼梦》中有牛奶蒸羊羔, 少数民族也不会这一套,只会烤鱼或煮鱼;羊肉就是水煮羊肉、烤羊肉,没有蒸的技术。 蒸的技术在中国有六千年以上的历史,但现在包括韩国、日本,蒸的菜都极少,其烹调 手段一是生吃,二是烧烤,三是水煮。
另一绝技是炒菜。炒菜更难,就像古代的医书,唐代以前基本上皆是单方,如人参 是什么药性,枸杞是什么药性,羊肉又是什么药性等。补益之药,皆是单品。宋以后医 书中就很少有单方的药了,多是复方,如现在所说的鸡尾酒疗法,要好几种药配起来, 讲究君、臣、佐、使,即什么做药引,什么做主药,什么做烘托。有些药可能有毒,吃 了会死,但是在某些时候是可以吃的,如冬天那么冷,渔夫要潜水取珠,需吃点儿砒霜 才可以御寒,但也不是直接吃,而是配起来吃。炒菜也一样。不同的菜,怎么样搭配起 来,它的温、热、凉、寒大有讲究。例如白菜性寒,我们会在里面配姜丝、配虾米,做 成开阳白菜,调节它的寒热。去吃涮羊肉,里面的配菜,如豆腐、粉丝、鸭血、茼蒿、 大白菜等,都是寒性的。因为羊肉温热,火锅烧起来更热,所以加的菜都是凉的,使之 平衡。炒菜也一样,要会搭配,我们流传下来的做菜之法,都是千锤百炼而成。我们的 菜谱、食谱,在唐朝以前都是单品,宋代以后才有多品的菜。
这是做菜方法的变迁,菜的风格也有变化。早期饮食纪录,多是《齐民要术》式的, 主要是农家言,是针对老百姓的,老百姓的食材,老百姓的吃法。到了唐代,奢侈了, 所以有烧尾宴,流传有王公贵族的食谱。但宋代以后,像《东京梦华录》《西湖老人繁 胜录》所记载的就只是市井的吃食了。好比今天若有人记录北京的吃食,告诉你稻香村 卖什么,六必居卖什么,这是民众的吃食。这种庶民吃食能反映风俗,但品味不高。品 味慢慢改造以后,才出现了文人针对饮食这件事如何求其清雅的做法。食谱慢慢变成文 人写作的一种方式,如大家熟知的袁枚《随园食单》之类。食谱,在中国独领风骚的即 是这种,庶民风味和王公贵族气派的食谱后来都绝迹了。这是文人所讲究的,这种品味 不同于皇公贵族的豪奢,豪奢是吃钱吃排场,不知味。文人食谱当然还包括喝茶,这些 都是文人生活所讲究的。
(摘编自龚鹏程《有文化的文学课》 中华书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蒸菜、蒸馒头、蒸包子等,中国人无所不蒸,蒸好像很简单,但欧洲人只会烤。
B.炒菜比蒸菜更难,因为炒菜需要搭配,不同的菜,温、热、凉、寒大有讲究。
C.菜品中,姜丝、虾米、鸭血是热性的,豆腐、粉丝、茼蒿、大白菜都是寒性的。
D.稻香村卖的和《东京梦华录》记载的是民众的吃食,虽能反映风俗,但品味不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中国饮食的变迁,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第一个方面的两个绝 技。
B.对于中国菜风格的变化,主要是通过饮食记录来论述的,突出了文人在变迁中的 作用。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主要以大量实例举证,阐释了中国菜绝技和风格在唐宋是的发 展变化。
D.对于中国菜,文章先与周边地区做比较,接着以医书类推,最后确定了文人化的 风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蒸这种技术,连我们周边地区都不太会,更不要讲欧洲、非洲这些地方了。
B.韩国、日本,其烹饪手段一是生吃,二是烧烤,三十水煮;基本上不用蒸。
C.唐朝以前我们的菜谱、食谱都是单品,到宋代以后才有炒菜,逐渐奢侈了。
D.王公贵族是吃钱吃排场,不知味;文人针对饮食这件事讲究的是求其清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6 10:15: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8分)
锁在箱子里的思想  
杨汉光
爷爷是个人人崇敬的思想家,我从小喜欢读他的著作。中学毕业时。我很自然报考了文科,准备将来和爷爷一样,做个思想家。爷爷却皱起眉头说:“做思想家有什么好?还是考理科,学点实在的东西吧。”
我不听爷爷的劝告,最后还是坐到大学的教室里,学起哲学来。我开始阅读古今中外的书籍,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痛苦地发现:爷爷其实是个毫无思想的人,他的所有著作.都是用自己的话讲别人的思想。
四年大学的重头戏是写毕业论文,我鬼使神差地想写爷爷,题目叫《一个没有思想的思想家》。看着这个题目,我自己都吓了一跳。我把提纲拿给指导老师看。他还没看完就跳起来:“你疯了!如果你敢写这个论文,我就不认你这个学生。”
我是个有头脑的人,怎么能只贩卖别人的思想而不表达自己的看法呢?我暗中继续写那篇《一个没有思想的思想家》。写成后,我起了个“小丁”的笔名,将文章寄给杂志社,一直寄到第八家,才成功发表。文章登出来后,立刻掀起轩然大波,有人支持我,更多的人维护爷爷,两派激烈争论。我自然冲在最前头,有一阵子,我几乎每天都要写一篇文章参加论战。我对爷爷太熟悉了,每篇文章都打在他的七寸上。弄得爷爷的追随者暴跳如雷。论战正酣的时候,父亲打电话来,说爷爷想见我。叫我马上回去。
我很不情愿地回到家,爷爷在书房里,他说:“小丁同志.请进来。”
我走进爷爷的书房,忐忑不安地问:“爷爷,您怎么知道小丁是我?”
“我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想不知道都难啊!”爷爷坐在太师椅里,他瘦多了,脸上的皱纹折
叠得厉害。爷爷的目光也大不如前了,好像两把燃烧了八十年的火炬,正在渐渐熄灭。一向强大的爷爷,转眼间成了个可怜的老头。看得出来,“小丁”同志给了他沉重的打击。
爷爷说:“我拿样东西给你看。”他从太师椅里站起来,可身体一晃,踉跄了一下。我赶紧伸手去扶爷爷,没想到爷爷轻飘飘的,我没用多大劲,就把他带离了地面。
我难过地说:“爷爷,您太轻了。”
爷爷指指书柜顶上一个大箱子:“把那个箱子拿下来。”
打开箱子。里面是爷爷的手稿。满满一箱。爷爷抽出一叠手稿递给我:“你看看。”
我勉强接过手稿,敷衍说:“好。我拿回房里看。”
爷爷猜透了我的心思:“你现在就看。”
没办法,我只好硬着头皮读爷爷的手稿。出人意料的是,爷爷的手稿和他出版的那些著作竟然完全不同,字里行间充满真知灼见,发前人所未发,我越读越佩服,最后彻底投降了:“爷爷.您太棒了!”
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才读完爷爷的手稿,发现爷爷是个真正的思想家。
这么好的手稿,为什么不拿去出版呢?我疑惑不解,爷爷淡然一笑:“正因为没拿去出版,我才能活到今天。我是写给自己看的,有你一个读者,已经是破例了。”
把一生的成果锁在箱子里,这样活着跟死去有什么不同?我不顾爷爷的反对,无论如何要拿他的手稿去出版。爷爷只好让步说:“好吧,但你要让我最后修改一次。”
当晚,爷爷在书房里修改手稿,直到第二天早上都没出来。我怕他累坏.就去看看。推开书房的门时,我惊呆了。爷爷坐在太师椅里.面前是一堆纸灰,他手里还拿着一张未烧完的手稿。
“爷爷,您怎么把手稿烧了?”
我连问几声,爷爷都没有回答。摸他的额头,冰凉。爷爷已经去世多时了。
我把地上的纸灰捧回箱子里,锁好,那是一个思想家不敢让人知道的思想。
(选自《小说选刊》2010年第l2期,有删改)
【小题1】小说设计“我”写《一个没有思想的思想家》的情节有何作用?(4分)
【小题2】理解下面语句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爷爷,您太轻了。    (2)爷爷,您太棒了
【小题3】请赏析文中画横线文字的妙处。(4分)
【小题4】你怎么看待爷爷的这种处世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这已是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共识。出于对自己祖先的崇敬,也出于增强华夏民族凝聚力的考虑,现在不少地方每年都有对黄帝的祭奠活动,应当说是十分有意义的。但各个地方都争着说黄帝是自己那个地方的人氏。或说黄帝是在自己那儿出生的,或说黄帝是在自己那个地方故去的……黄帝到底是什么地方的人氏?他又是怎样成为我们民族的共同祖先的?作为历史学者,应当对这些问题有一个科学的回答。
首先我们应明白,黄帝作为华夏民族的祖先,只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华夏族作为一个民族所具有的共同文化在民族心理素质上的表现,它与真的历史并不是一回事。我国华夏民形成于战国时期,那个时期成书的一些有关古帝王的谱系书,如《世本》《帝系》《五帝德》等,便已经将黄帝和其他古帝王编在了一个共同的谱系上,并以黄帝作为这些古帝王最早的祖先;其后司马迁作《史记》,更将这个谱系收录在流的《五帝本纪》里,又将黄帝列在了华夏最早的五位帝王之首,并以黄帝作为这五位帝王的直系祖先,甚至以后的夏商周秦的各位帝王,也都被说成是黄帝的后嗣裔孙。由于《史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黄帝的祖先地位就这样确立了。
然而,这种按“五帝”谱系排列的古史系统并非真的历史,它并不符合古代历史发展的实际,而只是出于战国晚期之人的人为编排。黄帝既不可能是所有五帝三王的直系祖先,也不一定生活在其他古帝王之前,他与其他各位古帝,实际上都是我国上古各个具有不同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部落的首领,他们各自生活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域,谈不上有何亲缘关系。其时也未有如同以后秦汉皇朝那样的一统国家,甚至也未有夏商周那样早期国家的出现。
旱在20世纪40年代,我国着名的古史专家徐旭生先生就曾指出:“我国有记录历史开始的时候,也同其他民族的历史相类。这就是说,它是复杂的,合成的,非单一的。”在他之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亦曾表达过我国春秋以前各古老部族并非出于一元的观点,他认为,只是到春秋以后,大国攻灭小国,疆界日益扩大,民族日益合并,种族观念渐淡而一统观念渐强,于是许多民族始祖的传说亦渐归到一条线上,才有了将这些民族始祖统一编排进一个谱系,或编排成君臣上下关系等说法。
  实际上,考古材料也可以证明我国古代民族并非出于一元的论断。从各地发掘的众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看,与传说中黄帝那个时代相当,我国黄淮江汉广大地区分布着的,确实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考古文化,即使在中原地区,其内部各个区系的文化也是自成系列的。有学者用“满斗”这个词汇来形容我国文明起源的多元性质,应当说是符合实际的。
【小题1】下列关于“黄帝”的解说,与作者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是我国古代氏族部落的共同首领。
B.并非真实的氏族部落的同一首领。
C.并非我国上古时期氏族部落的首领。
D.是夏商周秦的各位帝王的直系祖先。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原地区,其内部各个区系的文化也自成系列。
A.战国晚期之人人为地将“五帝”编在一个共同的谱系上,这种按古史系统编排的方式并不符合古代历史发展的实际。
B.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世本》《帝系》《五帝德》是最早把黄帝列为古帝王祖先的谱系典籍,而确立黄帝祖先地位的是《史记》。
C.将民族始祖统一编排的说法是与春秋以后国家兼并、疆界扩大、民族日益合并、种族观念强化的历史背景联系在一起的。
D.从考古发现看,新石器时代在黄淮江汉地区分布着的文化不只是单纯的一种,在中
【小题3】根据文章的论述,概括本文作者的基本观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 ,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清末民初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产生了怀疑,原因之一是当时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足。
B.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
C.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D.汉字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
B.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C.文章在论证汉字教学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
D.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脱亚入欧”对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有的人甚至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
B.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则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动摇。
C.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决定了汉字教育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使用形象化教学法。
D.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抚摸乡村
韩卫贤
沿着一片南瓜或牵牛花的走向,很容易触痛乡村浅显的心事。一页柴扉,一段炊烟,一记清秀的鸟鸣,一波暗绿的凉意……抚摸乡村我时常滑落于时光的臂膀,被童谣的唢呐和游戏簇拥着,缠绵着。记忆是一个繁体的汉字,抹掉一层斑驳的灰尘,闪现的是原汁原味的光芒,盘根错节,却淋漓尽致。童年的乡村是抒情的,大段大段的情节被我们剪裁成梦的衣裳。在我奔忙的思绪里,古远的乡村更接近于乡村的本意,更具有纯粹的具象。她是那样的透明,像一支夏天的冰棒,一点点热情就能将她溶化;她又是那样的清纯,像处子柔嫩的肌肤,哪怕是轻巧地碰她,都会叫人过而不忘。
抚摸乡村就是抚摸一段迷人的童话,纷飞的蜻蜓是它无序的线索。这些精致的生灵,像一个个生动的词语,在乡村这本硕大的书页中穿梭,透出和平、悠然的气息。一根竹片和蜘蛛丝构成的网被我们高高的举在手里,欢快地奔跑;一只蜻蜓失落于网上,停止了飞翔的迹象;另一只又失落于网上,它们挣扎着向往自由的样子,颇似我们被束缚在教室、黑板和老师目光下的无奈。于是,我们将它们放飞,再跟着奔跑。整整一个季节,我们的游戏就是奔跑,乡村的概念就是奔跑,仿佛天空中大团大团的云,被自由的风牵引着,广阔地奔跑。最惊险的是遇见蛇,各种各样的蛇。其实它们的神态是友好的,但我们还是会毫不犹豫地用树枝和石块把它们打死,再悬起来挂在树枝上,企图恐吓那些胆小的同伴。以至来到城里见到人们惊奇而小心地围着卖蛇人指手画脚一脸迷惑的样子,我总会露出不屑的神情。当然,我们还具有在凸凹不平的大地上把陀螺打得飞转把铁环滚得狂奔以及在清澈而深奥的河里像鱼一样穿梭的本领。尽管童年的乡村贫瘠得让我们腹中时常空虚和饥饿,我们还是被玩性硬撑看玩“奏奏什么羊,老倌老奶烤太阳”那种一上一下的跨越式跳跃.把奶奶的炊烟震得猛烈地骇嗽。我们还会用老牛踩出的窑泥,做一个小小的砂锅,嘴里喊着“砂锅砂锅格通洞”,再把手中之物猛烈地摔在地上,听那种清脆的响声。每每抚摸乡村这些童话都会震颤我的指端,童年的乡村是那样的宽容和放纵,任我们把滚烫的火盆在空中舞成一个个红色的圆圈,烧红乡村冬日的凛列。
半个月亮爬上来,爬上乡村清朗的额头,浮躁的蛙鸣变得深沉起来,唯有秋虫一望无际地开始了狂欢。乡村如一位待嫁的闺女,成熟了,却不透彻;萌动着,却不直白。一些爱情的故事在清凉的夜色里悄无声息地成长着,又被谁家的犬吠泄露了天机,古板的乡村常因此而发脾气,把年关的唢呐声吹得一波三折,哀哀怨怨,犹如月宫里嫦娥的无端诉说。乡村的夜晚,月色和着来自土地深处的虫呜,缓缓地爬上草垛和房顶,挂满童话的房檐。我们偎着苍老的奶奶,坐在菜园里,看月亮披着云彩的轻纱,匆匆地赶路,看深沉的山默默地缓延着,看笼着村庄的土地止不住地成熟,把清冷的月光映出暖暖的色调。四处是大自然的乐音,那么和谐,那么动听,还有我们嘴里吟出的“月亮月亮光光,骑马烧香”之类无序的歌谣,还有我们偶尔玩起的“做大媒,过家家”,与月色中真实的爱情共同构成乡村动人的细节。夜晚的乡村是一幅潮湿的画,轻轻地抚摸,都会惊扰色彩里的人物和事物;夜晚的乡村是一根布满音符的弦,谁的手,谁的手拨动了琴端又悄然垂下。
抚摸乡村,那无尽的劳动是乡村无尽的血脉。春风被老牛散漫的印迹染得碧绿,清明的雨水临空而降,像叙说不完的豆豆,布谷鸟最后一次梳理柔顺的羽毛,劳动就爬满每一条栅栏,“春天耕地,夏天锄草,秋天收割,冬天积肥”。我们躲在语文课本最抒情的页码下看荷锄的乡村将太阳托起来又放下去,看大滴大滴饱满的汗水把土地浸透又凉干,看老米勒画笔下《播种者》《扶锄者》明快的色彩把世界的乡村照亮,把泥土上的英雄照亮。
抚摸乡村我不敢挪动轻薄的手臂,每一个简洁的形象都像一个粗糙的老茧,使人疼痛。我无法把单纯而又厚重的乡村轻轻地描述穷尽,就像时光这把挂在土墙上的筛子,总是把乡间最精细的情节漏掉,让我们每次都小心翼翼,每次都激动不已。抚摸乡村,我总是捡拾一片一片飘落的树叶,然后把它们一簇簇地收藏在乡村这条盘杂的宿根下,品味着被物质日益削落的诗意,苦苦守望着记忆中的新绿。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抒情散文从宽容放纵的乡村童年趣事、宁静和谐的乡村夜晚、单纯厚重的乡村劳作等三个方面来展示了记忆中的乡村透明清纯的特点。
B.文中作者满怀深情地回忆乡村的一草一木和生活细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第二段中以蜻蜓失落于网衬托作者童年生活在束缚中的无奈。
C.结尾作者说“被物质日益削落的诗意”表明厌倦了充斥着物质利益的现代生活,“苦苦守望着记忆中的新绿”说明思念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
D.文章以细密心思与灵巧比喻连缀文字,使文章语言摇曳生姿、灵性飞扬,作者将乡村描绘得如诗如画,表明他希望记忆中的美丽乡村永存。
【小题2】请简要赏析第三段开头画线的句子。
【小题3】文章以“抚摸乡村”为题目,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步入网络时代,“字库”的外延逐渐扩大,从专指为印刷排版等制备存贮的成套实体字符,扩展到代表一组特定字符的集合。字库建设也随之从线下延伸至线上,各式各样的网络字体成为便于社会大众取用的艺术符号。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更让网络字体有了愈发广泛的传播渠道和受众,社会对网络字体多样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打开互联网搜索“字库”,各种新鲜的印刷体、美术字、硬笔和软笔手书字体跃入眼帘。随意点进一个字库网站,可供下载的免费或付费字体便达上千种,还有相关“手写字体入门课”等等。如此多的字体,特别是手书字体纷纷“入库”,着实令人眼花缭乱。

不可否认,手书字体中不乏具有一定书法审美价值的字体,然而也有一些字体设计者为使字体具备“入库”的特殊风格,故意将汉字笔画和结构进行粗俗、草率的夸张变形,既不符合书法用笔规范,也不符合大众审美习惯。如果任由这种“带病”的手书字体格式化、体系化、批量化,为大众所下载、运用和传播,不仅会拉低大众审美水平,更易造成社会用字混乱和信息识读困难。

汉字书体的形成自有其历史、标准与价值。篆书,是先民想象力和现实的生动结合;隶书,是笔画化现代汉字的起点;草书,是汉字书写向纯艺术迈进的产物;楷书,是汉字规范化发展的标志;行书,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历史上风格独特的书法,如东晋王羲之的行草,潇洒飘逸,是“魏晋风度、品藻万物”的美学体现;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楷书,是唐朝正大气象的法度显现;宋代以苏轼、黄庭坚、米芾为代表的书法家,其书法追求抒发胸中意气;元代赵孟頫以及明代祝允明、王铎等人的书法注重形质妍美。因此,人们说“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书体和书风的演变是时代审美特征的反映,不可能凭空产生。

早期电脑字库中,大家公认的优秀字体除了宋体、楷体、魏碑等印刷体、美术体之外,还有以瘦金体、启功体、舒同体为代表的手书字体。瘦金体由宋徽宗创作,劲健灵动、独具意趣;启功体由启功先生创作,典雅秀丽、书卷气浓;舒同体由舒同先生创作,以颜真卿、何绍基的楷书为主,字成团形,厚重活泼。这些为大众所喜爱的手书字体,无不具备舒展大方、简洁流畅、轻松自然、雅俗共赏等特质。最重要的是,这些字体都不是随手写就、凭空臆造的,而是在遵循书法艺术演进规律、继承前人书法传统基础上,适时创新而来。以其为基础,亦可源源不断衍生出许多令人惊喜的字体。这是汉字文化博大精深的生动写照,也是网络手书字体设计应牢牢把握的发展方向。

为何“带病”的手书字体仍然被大量使用?一方面,某些缺乏责任感的字库网站为求名利,默许丑陋的字体大行其道。另一方面,一些字体设计者自身缺乏书法修养,以为拿起毛笔便可成为书法家,以为只要“龙飞凤舞”就能在网络字库里“开山立派”。这些都助长了手书字体创作随意、以丑为美的不正之风。

未来,欲杜绝“带病”字体扰乱字库的现象,还字库一片净土,应由权威机构进一步制定字体入库标准,以提升社会规范化用字水平;倡导“百花齐放”,鼓励推出一批既符合规范又兼具审美价值的新字体,以满足社会需求;弘扬“正大气象”,以体现字体设计的时代特色,培育大众的汉字审美素养。

(摘编自刘寿堂《还字库一片净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字库建设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由实体完全转移到了虚体,网络字体成为方便大众取用的艺术符号。
B.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才让网络字体有了愈发广泛的传播渠道和受众。
C.互联网“字库”字体种类繁多,包括各种新鲜的印刷体、美术字和手书字体等。
D.手书字体,必然拉低大众审美水平,还会造成社会用字混乱和信息识读困难。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字库”的发展谈起,切入了“带病”手书字体的话题,然后依次展开,深入分析。
B.手书字体的出现既有积极意义,也有负面影响,文章对其进行了辩证分析。
C.文章兼顾历史与现实,旁征博引,从发展角度论证了“字库”需要净化的观点。
D.最后两段,揭示“带病”手书字体被大量使用的根源并对未来美好前景进行了构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书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依据一定标准产生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书体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历史价值。
B.宋体、楷体、魏碑、瘦金体、启功体、舒同体等都是电脑字库中大家公认的优秀字体,是对汉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C.以瘦金体、启功体、舒同体为代表的手书字体被网络“字库”广泛使用,是书法家们与时俱进、及时适应了网络需求的结果。
D.“带病”的手书字体仍然被大量使用,一是受字体设计者自身缺乏书法修养的影响,二是与某些缺乏责任感的字库网站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