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月19日,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在广东东莞落下帷幕。恰逢动画电影《哪吒》热映,票房冲破40亿元,“国产动漫崛起”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

《2018年中国动漫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动漫产业总产值已突破1700亿元。中国动漫集团发展研究部主任宋磊认为,数字未来几年至少还会翻一番,产业的增长逻辑在于打造完善的产业链条。“动漫产业已不只是动画漫画本身,从上游创意、中游制作再到下游衍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同时,动漫还与其他产业联动,比如网络文学、游戏和影视等,这些内容产业间的联动效应,将为动画IP创造更多市场价值。”

著名品牌营销策划专家朱玉童表示,目前我国动漫IP产业链并不完善,缺乏配套的变现机制,动漫IP巨大的商业价值有待开发。因此,中国动漫行业要在未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就要竭力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生态链。

专家认为,在产业链融合发展趋势下,“动漫+”实体经济相关产业跨界发展模式将大有可为。其中,“动漫+文旅”模式尤其值得关注,如华强方特的“方特主题乐园”去年游客接待量高达4207.4万人次。有关专家郑方平表示,动漫IP发展到极致必须要落地,迪士尼动画经久不衰与迪士尼乐园的打造息息相关。

(摘编自郑杨《国漫崛起要有完整产业链》)

材料二:

2013—2018年中国动漫行业总产值统计及增长情况预测

(摘编自前瞻产业研究院《2019年中国动漫产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材料三:

《哪吒》历经两年剧本打磨、三年制作,由60多家制作团队、1600多位制作人员参与。剧本从初稿到成型修改了66个版本,单是哪吒的形象就设计了100多版,制作的每一个细节,哪怕每一两帧动作都反复推敲,因为最终呈现效果欺骗不了观众,也是对观众的尊重。事实证明,这份“匠心”也没有被辜负。就像《哪吒》的导演饺子说的那样:等你认认真真做了一个作品,观众一定会给你一个好的回报。

(摘编自王涛《哪吒剑指47亿:魔鬼在细节上,天使也在细节上》)

材料四:

取材优势,是国漫区别于海外动漫,走出一条中国化道路的法宝。从近几年优秀国漫影片的故事背景来看,国漫影片发展的先天优势是中国传统文化。5000年文明历史,为国漫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每一个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都值得深挖。而我国动画自创作之初,便有着从神话传说、古典文学作品取材的传统,中国的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便是取自经典文学名著《西游记》。观众熟知的《大鱼海棠》故事创意源自《庄子·逍遥游》,《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取材于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白蛇:缘起》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哪吒之魔童降世》取材于民间神话故事《封神演义》。这些影片的故事及精神内核,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特点。

依据传统故事改编的国漫作品,在内容上自然而然更容易获得观众的亲近。如今各类影片遍地开花,观影人群口味愈发不一,而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却能做到老少皆宜,有着广泛的人群基础,为国漫的成功奠定了丰厚的内容基础。

(摘编自华谊兄弟研究院《浅谈国漫崛起之路》)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画电影《哪吒》热映,“国产动漫崛起”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但是中国动漫还有很多深层问题亟待解决。
B.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动漫+”实体经济相关产业跨界发展模式将会大有可为,这一点已被大众认可。
C.近年来中国动漫行业总产值持续增高,增速却不与其成正比,尤其是2018年陡然下降,几乎和2014年持平。
D.中国动漫自创作开始,就从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观众熟知的动漫作品,很多都取材于传统的民间故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动漫集团发展研究部主任宋磊认为,未来几年,中国动漫产业总产值在2018年的基础上至少还会翻一番。
B.目前我国动漫IP产业缺乏配套的变现机制,要更好地开发其商业价值,需要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生态链来提高竞争力。
C.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众多团队和人员的参与,反复地推敲和打磨,这些都是《哪吒》取得成功的因素。
D.依据传统故事改编的中国动漫作品,正因为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特点,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小题3】你认为中国动漫未来的崛起之路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5:25: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看灵魂

林贤治

①人与自然比邻而居,遂得以常常看风景。

②风景是人类闲居或静处时,对自然的一种选择。所以,陶渊明有南山,梭罗有瓦尔登湖,高更有塔希提岛。即如火山、海啸,也须在不相干的远处,才能观赏到蜿蜒流畅的美丽。列维坦在崖头看海,放声恸哭,其实那已经是病,不是看风景了。

③人生多辛苦。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是不带惊恐的逃跑。一直逃至踪影全无时,便是古来的隐者。

④结庐在人境而无人世的烦忧,或许是令人神往的吧!然而可惜不能。威猛如魏武,当月明星稀之夜,尚有无枝可依的喟叹;豁达如东坡居士,月下访友,看庭中积水空明,树影绰约如藻荇交横,竟也无端兴起时不再来的寂寥。日落黄昏,雨打梨花,都会被风流倜傥的才子看出血泪来。所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或“一树梅花一放翁”,都是在看风景时看到了自己。临到最后,人总要面对自己。

⑤作为人类而崇尚自然是不可思议的。与其看风景,我想,不如就看灵魂。

⑥我不能想象,世界上有哪一片大陆会比惠特曼更辽阔。在他那里,群山耸立,河川奔流,大路箭一样射向远方。在他那里,所有动植物都因为人迹的出现而充满生气,既有疾蹄,巨翮,强壮的枝柯,自然也有知更的啼唱,紫罗兰的芳馥,繁密的草叶在爱抚间变得碧绿和温柔起来。在哥尼斯堡,那个喜欢散步的智者不是仰望灿烂的星空,就是俯视自己的内心,俯仰之间,摸索着通往人类的哲学道路。康德是一个宁静的湖,因为浩瀚,致使有翻卷不已的波澜也全被人们忽略了。灵魂的博大使人敬畏。爱因斯坦飙风似的在宇宙间往来驰骋,虽或不见形迹,但在日后的圣殿的废墟中,却不难发现他的存在。

⑦我热爱英雄的灵魂甚于太阳,我为他们庄严、热烈而慷慨的照临而常怀感激。在历史书里,我认识斯巴达克斯。如果说第一个神是普罗米修斯,那么,斯巴达克斯就是第一个人。自从他和他的兄弟握紧扭断的锁链而躺入血泊,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们由此不再相信眼泪。马尔克斯曾经描画过一位“迷宫的将军”,那是玻利瓦尔,他勇敢地放弃了从殖民者手中夺取的可以垄断的权力。由于目标过于远大,结果无人追随,在他所做的自我流放的无比孤寂的旅途中,我读懂了内心的坚强。我喜欢这个外形枯干而灵魂丰满的人,他是不屈的抵抗者、解放者,而不是征服者。我猜想,英雄的灵魂是由爱和意志所构成的。有两个生活在囚狱中的汉子康帕内拉和葛兰西,为了守卫梦中的太阳城,他们先后战胜了无尽的酷刑、子弹和时间。当我知道他们同是意大利人的时候,是何等地惊服于人文思想的伟大啊!圣地佛罗伦萨,产生了又养育了多少伟大的灵魂!

⑧有这样一些英雄,人生在战场和牢狱之外,却一样作无休止的抗争。他们的力量,仅仅留在纸片上,画布上,留在不可触及的动荡的旋律之中。

⑨矮小的贝多芬,以他旋风击电般的音乐,扼住命运的咽喉。米勒毕生以农民的身份抵抗巴黎精致的画室艺术,决不肯在自己的土地上让出哪怕是木鞋大小的地方。对于上流社会,他有一种宁静的藐视,当人们向他啧啧描述王子命名仪式的壮观场面时,他感叹道:“可怜的小王子!”然而,他笔下出现的农民,一个个是圣徒般的完美。在铜黄色所铺设的同样的宁静安详底下,分明隐藏着另一种情愫,一种难言的心的悸动……

⑩我爱看灵魂。在风景那里,我纯然是一个陌生客,始终无法变做其中的一株树,一只鸟,跟随它们一起摇曳鸣唱,而一旦与灵魂相通,便当即为它所缠裹,无从回避那人性的无言的呼喊与倾诉。风景使人在静止和优雅中瘫痪、隐遁和沉迷,惟灵魂使人奋起,逼进,正直地站立着。

【小题1】第④段诗句“一树梅花一放翁”中的“放翁”指的是_______朝诗人_______。
【小题2】第③段中,“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的意思是:
【小题3】作者在文中列举了斯巴达克斯、玻利瓦尔以及贝多芬、米勒等人的例子,他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分别是   
【小题4】文章题为“看灵魂”,却先写“看风景”,作用是:
【小题5】下面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两项是(  )(   )
A.无论曹操还是苏东坡在欣赏风景之时都会生出无限感慨,原因在于他们发现了自己的真实处境。
B.作者认为人类崇尚自然是“不可思议”的,是因为人类灵魂的博大是世间任何风景都不可比拟的。
C.康帕内拉和葛兰西因为有了对“梦中的太阳城”的热爱,才能凭借坚强的意志战胜一切,他们具备作者心目中英雄灵魂的要素。
D.米勒创作出完美的农民形象,他要通过艺术表达自己对下层人民的爱和对上流社会强烈的愤恨。
E.本文语言富有文采,哲理深刻说理透彻,能够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
【小题6】作者在描述美国诗人惠特曼时,通过对他诗歌意象的铺陈把诗人的精神世界展现出来,请你参照这种写法,用100字左右介绍一位中国文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冷原子钟是利用激光使原子温度降至绝对零度附近,使原子能级跃迁频率更少受到外界干扰,从而实现更高精度。在微重力环境下运行高精度原子钟,既可对基本物理原理开展验证实验,也可发展更高精度的导航定位系统。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经过十余年的攻关,突破了微重力环境下运行的冷原子钟物理系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使得天宫二考上的冷原子钟实现了预定科学目标。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利用激光把铷原子温度降低到接近绝对零度,利用激光和高精度微波场对制备的冷原子进行操纵和探测,提取出铷原子高稳定的能级跃迁频率作为高精度原子钟信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冷原子钟的在轨稳定运行。

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原子物理学家斯蒂芬·席勒等国际同行指出“随着实验的成功,中国在天基冷原子传感器的研究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自然·通讯》杂志的审稿人称,“在过去20年有很多人努力要把冷原子钟送到太空,但是由中国第一次展示了太空的冷原子钟实验……这是一项惊人的技术成就。”

(材料选自2018年46期《科学导报》》

材料二:

航天飞机是可重复使用的大型载人航天器,发射时利用火箭推力从发射台垂直升空,着陆时则像普通飞机一样水平降落在机场跑道上,因重复使用,机体渐渐老化,增大了故障发生的几率;航天飞机没有可靠的逃生手段,一旦出问题就会造成重大灾难;美国航天飞机发射时必须载人,用它来发射卫星显得代价高昂。终于,美国的所有航天飞机在2011年悉数退役,航天飞机时代结束了。

但空间站的发展催生了专门用于货运的飞船。典型的货运飞船只能将货物送上空间站,由宇航员卸下货物并装上空间站的垃圾,待飞船再入大气层时烧毁。最早的货运飞船是俄罗斯的“进步”号,之后欧空局和日本分别研发了ATV和HTV,最近更有SpaceX公司的“龙”式飞船发射升空,并与空间站对接。与大多数货运飞船不同,“龙”飞船有运送货物回地球的能力,今后有望进一步改进为载人飞船。中国也已经借鉴了许多他国的经验,并将利用“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发展货运飞船,在“天宫三号”升空后进行首次试验。

(材料待选自2012年13期《科技传播》)

材料三:

何为“多任务融合”?天宫二号发射以后,需要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及天舟一号货运飞船进行交会对接,所以把三个飞行器放在一起进行一体化设计,达到资源优化。比如说,天宫二号需要携带很多设备,那重量怎么办?天宫二号的重量只有8600kg,那就可以少携带推进剂。但是少携带推进剂,发射入轨以后缺推进剂怎么办?通过货运飞船对接,进行推进剂在轨补加。再比如一些航天员中期驻留的物资也是可以统筹到神舟十一号携带的。此外,想办法利用舱外空间,构建了舱外载荷实验平台,让大规模载荷实验可以在舱外开展,这就优化了舱内空间。最终通过一系列的“多任务融合”系统设计,柏林厚的团队成功解决了天宫二号功能密度大的难题。

天宫二号作为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已是小型空间站的雏形,相较于天宫一号,有着诸多创新,主要改进之一就是增加了推进剂在轨补加功能。通过推进剂补加,航天器可以在太空“加油”,大大延长寿命,此前实现在轨补加应用的只有依罗斯,中国是全世界第二个实现推进剂在轨补加应用的国家。

“多任务融合”听起来简单,实际上把每一个任务集成丝毫不差地完成,并保证可靠性和安全性,难度非常高。对此只能增强责任心,依靠地面开展大量实验,没有其他捷径。

没有捷径,是柏林厚接受采访时最常说的一句话。

(材料选自2019年23期(北京青年周刊》)

【小题1】下列对文中“天宫”空间实验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天宫二号上的冷原子钟能实现预定目标,源于上海光机所的持续攻关。
B.研究、利用好“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有助于发展中国的货运飞船。
C.天宫二号要和其他飞行器有机融合,就得最大限度地对资源进行优化。
D.天宫二号比一号有创新,能够在太空给其他航天器补加应用推进剂。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天基冷原子钟取得了成功,也收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和赞扬。
B.与“龙”式飞船不同,中国一直利用“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发展货运飞船。
C.科学家利用舱内、舱外空间,成功解决了天宫二号功能密度大的难题。
D.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已是小型空间站雏形。
【小题3】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为什么中国科技工作者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美丽的姑娘
蓝 月
兵经常会做梦,梦见炮火纷飞,梦见恶狼哀嚎,但是梦得最多的是一位美丽的姑娘。姑娘梳着乌黑的发辫,身材玲珑,脸如满月,一双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兵觉得姑娘是他这辈子看见的最美丽的姑娘。
姑娘不仅美丽,还非常的善良。这位善良的姑娘救了兵的命。
那还是兵当兵时候的事情。
是一个滴水成冰的冬日。飞雪漫天,兵在山间急急穿行,为了能在天黑前赶回部队,兵走了一条山里的近道。猛然间,兵的本能感到了危险的气息,是狼的气息。果然,兵看到了两双阴冷凶残的狼眼紧盯着他……兵有枪,但枪膛里只剩一颗子弹,这是最后的保命屏障。
兵被迫改变了方向,一个多小时过去,天已经暗下来,狼开始步步紧逼,缩小包围圈。兵的衣衫已经被冷汗湿透,彻骨的寒冷和饥饿让兵腿脚发软,他知道,狼就等着他倒下。
突然,有闪闪烁烁的微弱灯光从树丛缝隙透过来,有灯光就说明有人!兵心里顿时升起了希望,拼出最后的力气,举枪瞄准,随着一声爆响,一头健硕的灰狼中弹倒地,兵迅速扑向灯光的方向。
一幢石头小屋出现在兵的视线里。
有人吗?开开门,有狼追我!兵拼命捶打木门。门吱嘎开了,伸出一只手,把兵拽进了屋里。接着,门死死地拴上了。
兵一松劲,只觉得眼前一黑,就软倒了。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暖烘烘的炕上。屋里炉火劈啪作响,兵不敢乱动,眼睛看向炉火的地方,他看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姑娘梳着乌黑的发辫,身材玲珑,脸如满月,一双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令兵一下子想到了家乡的栀子花,洁白、丰盈、清香……这位像栀子花一样的姑娘正在烤着兵身上的衣服,是姑娘救了兵一命。
兵临走时,回头看了看姑娘,姑娘也正望着他。姑娘泪光一闪,问,你还会回来吗?兵说如果我能活着回来,我就来找你。兵头也不回地走了,他听到背后姑娘喊,你一定活着回来,我等你。
兵没敢应,兵的部队马上就要上前线,上前线,生死未卜,不能耽误了姑娘。
战场上,兵很勇猛,姑娘的那声喊就像护声符一直伴随着他,虽然负伤累累,最终凯旋而归。
兵真想立马飞去姑娘那,可是……兵看着自己的残腿犹豫了,兵在战争中失去一腿。犹豫再三,兵默默流下了眼泪,对不起,你一定会找到比我更好更适合的人。
兵咬咬牙回到了家乡,在父母的操持下,结了婚。兵对自己的女人履行着做丈夫的责任,但是女人却看不到丈夫的快乐。兵的女人在临终前终于知道了丈夫心中隐藏的秘密。女人苦笑着说,我伴了你一生,你却伴了她一生。女人说,你去找她吧,哪怕当面谢一谢当年的救命之恩。
女人的话就像一柄重锤,狠狠敲打着兵的心。
兵再次去了那个小山村,但石头小屋已经不在了。几经周折,找到了当年小山村的村人,村人告知,兵说的那位姑娘不知什么原因终身未嫁,一直守在石头小屋里。直到石头小屋拆除,才去了养老院。
兵顿时傻掉了,懊悔得死的心都有了,姑娘救了自己一命,自己却害了姑娘一生!自己有勇气面对敌人,却没有勇气面对自己,这回说什么也不能再怯弱了。
兵找到了养老院,接待他的是一位胖乎乎的老太太,老太太听了兵的叙述,被感动得眼泪哗哗的,老太太说,你等下,我去去就来。
兵激动得心都快跳出来了。
不知道等了多久,老太太终于出来了,却一脸歉意,说,不好意思,没有你要找的人。兵说,如果见不到她,我是不会走的。兵的语气坚定,神情坚毅。
一天,两天,第三天的时候,养老院的门卫大叔看着不忍心了,说进屋坐坐吧。兵说,不坐,我一定要等到她。兵一边说一边抻脖踮脚往里望,兵的眼睛一亮,他看见了那位胖乎乎的老太太,老太太匆匆走出来递给了兵一张纸条。
兵颤抖着手打开了纸条,上面写着:其实你已经伴了我一生,如果我也伴随了你一生,那是我的幸运。守住那份青春的美好,不是更好吗?一切是命,请回吧。
兵怔怔地看着,眼睛越来越模糊……
老太太叹了口气,转身往里去。
请等等。兵叫住了老太太,掏出一支笔,在纸条的反面写了一行字,说,请您一定交给她。
老太太看了一眼纸条背面的字,笑了,她说,请跟我进来吧。
兵也笑了,他知道他终于等来了春天。
兵的纸条是这样写的:既然老天安排我们再次相逢,我不会再错失你!
兵更知道,接待他的老太太就是他要找的人。
(取材于《山东文学》2016年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兵”经常梦见的内容,为下文作了铺垫,并且设置了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
B.小说第4段中,“两双阴冷凶残的狼眼”和“枪膛里只剩一颗子弹”构成了一对矛盾,让气氛紧张了起来。
C.小说中写姑娘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姑娘的美丽、善良,形象鲜明。
D.“兵”离开时,“头也不回地走了”,说明他是一位忠于职守的战士,牢记着自己的任务,完全没有儿女私情。
【小题2】小说中的“兵”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
【小题3】请根据小说内容赏析结尾段的妙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国、怎样建设中国’’这一问题的具体回应。它具有三个维度,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蕴藏着新时代应该塑造与弘扬的伦理与道德,不仅具有审美意义,而且还是先进文化的表征。
美丽中国的价值维度。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设定体现了人们对关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改革开放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释放,却也使资源与环境、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之间的隐性矛盾显现。建立在单纯追求物质丰富基础上的幸福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幸福是物质生产丰富与精神生活愉悦的统一,美丽中国建设就是将“枋质美”与“精神美"统一起来,从而将美的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以物质与精神共同关的视角去审视中国整体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让中国变得物质富饶、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善,既强调变美的过程又突出美的结果,成就幸福的理想状态。可以说,生态整体繁荣是美丽中国的基点,人的全面发展是美丽中国的最高价值目标。
美丽中国的关系维度。美丽中国的内涵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一是美的对象,即让谁变美丽的问题;二是美的内容,即究竟怎样美丽的问题。美丽的对象是中国,这是广义的具有指向意义的地域代名词,其内含了中国地域范围内的人、社会与自然三部分,所以说广义上的美丽中国就是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与美丽的自然之统称。美丽的内容是从审美视域下审视中国的人、自然与社会,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双繁荣。美丽中国内含了特殊的主客体活动及人们需求的改变。审美意义上的社会是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真诚相待,是公正、公平与正义的结合。客体的人、自然、社会在美丽中国视域下成为审美意义的客体,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与物质积累过程中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与价值目标。
美丽中国的文化维度。生态文化是美丽中国的文化形态,它包含了多层次的内容,涉及伦理、价值观、科技、教育、艺术、关学等范畴,其特征是生态学和谐共生的物质关系在文化上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与协同共进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为文化上的意识形式就是人与自然协同共进的价值观、人与自然友谊关系的伦理。其实,无论哪个领域都需要以和谐与协同的价值理念为导向,而这正是生态文化的主体内容。美丽中国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建,是置于一定器物形式上的意识提升,其实质是文化的进步和对文明的超越。
(摘编自卢艳芹《“美丽中国”的三个维度》,《光明日报》2018年01月24日11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丽中国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具有三个维度。
B.在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比生态整体繁荣更为重要。
C.美丽中国的对象包含了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和美丽的自然三部分。
D.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既重视物质也重视精神,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一分”结构,从三个层面逐步纵深来展开论述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B.文章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要将物质美与精神美统一起来,分析了这样做的必要性。
C.文章在论述美丽中国的关系维度时,围绕美的内涵从两方面来展开论述和分析。
D.文章在论述美丽中国的文化维度时,论述了生态文化的内含、特征及主体内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人类与自然无法和谐共处、协同共进,美丽中国的建设也就无法实现。
B.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表现出的重物质轻精神的片面追求,不符合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
C.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这有利于审美意义上的社会的形成。
D.建设美丽中国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建设什么中国、怎么建设中国”问题。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态文明美: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
陈望衡
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迄今为止,人类主要经历过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文明类型。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是生态文明美。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审美兼顾了对象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自然美的基础,社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的意义,这两者的统一实质就是自然的文明化。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综合起来就是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观认为自然环境美,美在生态文明(以生态为载体的文明)。
生态文明时代前的自然环境审美,强调自然环境中的生命意味。这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虽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重视生态,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一般的重视生命的意味,不会强调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关系,更不会考虑到地球上诸多生命良性的发展。生态着眼于生命的整体性与相关性,关注的是种群的生命,种群的生命实际上并不是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它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条件。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较一般的生命观深刻得多。
从生态文明的视界来看自然环境审美,自然环境的美在生态与文明的统一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审美视界较之自然生命的审美视界主要有五个方面不同:第一,强调并凸显自然环境美中的生态性。自然性是自然美得以存在的基础,是其区别于社会美的关键。生态文明视界下的自然环境审美更强调并凸显自然性中的生态性。第二,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到生态平衡的高度。按生态文明审美观,必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衡意义。失去生态平衡,就是对美的否定,它迟早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第三,将生命意味的美提升到生态意味的美。生命意味的美让人的审美视界专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现,而生态意味的美则让人的审美视界扩展到生命的联系与网络。生态的网络系统只存在于人的理解与想象之中,它的审美实现呈不断的发散状态。第四,生态审美导入生态公正理念,体现出生态的兼容性。传统审美张扬人的主体性,而在生态文明审美视界下,审美对象的地位受到尊重。第五,荒野的审美价值为人们所重视。当荒野被人们接纳并视为生命之根时,其实它已经“人化”了。正是凭借工业文明提供的物质基础和科技成就,加上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生态文明为人们提供的视野与观念,人们才能欣赏荒野的美。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经历过的三种文明类型,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
B.自然属性是自然美的基础,社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的意义,这两者的统一实质就是自然的文明化。
C.人的生命是生命意味的立足点,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
D.按生态文明审美观,必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衡意义。打破生态平衡,就是对美的否定,它早晚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生态文明美是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自然环境美,美在生态文明,这是当代自然环境审美观的观点。
B.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是,种群的生命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条件,实际上并不是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
C.自然美能够存在的基础和它跟社会美区别开的关键是自然性,生态文明视界下的自然环境审美更强调并凸显自然性中的生态性。
D.生命意味的美让人的审美视界扩展到生命的联系与网络,然而生态意味的美却是让人的审美视界专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视角下,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两者结合则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内涵。
B.因为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所以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不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重视生态,而且它们的实质也是基本相同的。
C.所谓自然环境审美,从生态文明的视界来看,就是自然环境美在生态文明;自然环境的美,应当体现通常所说的生态与文明的统一。
D.传统审美张扬人的主体性,生态审美导入生态公正思想,体现出生态的兼容性,在生态文明审美视界下,审美对象的地位也获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