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月19日,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在广东东莞落下帷幕。恰逢动画电影《哪吒》热映,票房冲破40亿元,“国产动漫崛起”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

《2018年中国动漫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动漫产业总产值已突破1700亿元。中国动漫集团发展研究部主任宋磊认为,数字未来几年至少还会翻一番,产业的增长逻辑在于打造完善的产业链条。“动漫产业已不只是动画漫画本身,从上游创意、中游制作再到下游衍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同时,动漫还与其他产业联动,比如网络文学、游戏和影视等,这些内容产业间的联动效应,将为动画IP创造更多市场价值。”

著名品牌营销策划专家朱玉童表示,目前我国动漫IP产业链并不完善,缺乏配套的变现机制,动漫IP巨大的商业价值有待开发。因此,中国动漫行业要在未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就要竭力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生态链。

专家认为,在产业链融合发展趋势下,“动漫+”实体经济相关产业跨界发展模式将大有可为。其中,“动漫+文旅”模式尤其值得关注,如华强方特的“方特主题乐园”去年游客接待量高达4207.4万人次。有关专家郑方平表示,动漫IP发展到极致必须要落地,迪士尼动画经久不衰与迪士尼乐园的打造息息相关。

(摘编自郑杨《国漫崛起要有完整产业链》)

材料二:

2013—2018年中国动漫行业总产值统计及增长情况预测

(摘编自前瞻产业研究院《2019年中国动漫产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材料三:

《哪吒》历经两年剧本打磨、三年制作,由60多家制作团队、1600多位制作人员参与。剧本从初稿到成型修改了66个版本,单是哪吒的形象就设计了100多版,制作的每一个细节,哪怕每一两帧动作都反复推敲,因为最终呈现效果欺骗不了观众,也是对观众的尊重。事实证明,这份“匠心”也没有被辜负。就像《哪吒》的导演饺子说的那样:等你认认真真做了一个作品,观众一定会给你一个好的回报。

(摘编自王涛《哪吒剑指47亿:魔鬼在细节上,天使也在细节上》)

材料四:

取材优势,是国漫区别于海外动漫,走出一条中国化道路的法宝。从近几年优秀国漫影片的故事背景来看,国漫影片发展的先天优势是中国传统文化。5000年文明历史,为国漫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每一个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都值得深挖。而我国动画自创作之初,便有着从神话传说、古典文学作品取材的传统,中国的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便是取自经典文学名著《西游记》。观众熟知的《大鱼海棠》故事创意源自《庄子·逍遥游》,《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取材于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白蛇:缘起》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哪吒之魔童降世》取材于民间神话故事《封神演义》。这些影片的故事及精神内核,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特点。

依据传统故事改编的国漫作品,在内容上自然而然更容易获得观众的亲近。如今各类影片遍地开花,观影人群口味愈发不一,而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却能做到老少皆宜,有着广泛的人群基础,为国漫的成功奠定了丰厚的内容基础。

(摘编自华谊兄弟研究院《浅谈国漫崛起之路》)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画电影《哪吒》热映,“国产动漫崛起”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但是中国动漫还有很多深层问题亟待解决。
B.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动漫+”实体经济相关产业跨界发展模式将会大有可为,这一点已被大众认可。
C.近年来中国动漫行业总产值持续增高,增速却不与其成正比,尤其是2018年陡然下降,几乎和2014年持平。
D.中国动漫自创作开始,就从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观众熟知的动漫作品,很多都取材于传统的民间故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动漫集团发展研究部主任宋磊认为,未来几年,中国动漫产业总产值在2018年的基础上至少还会翻一番。
B.目前我国动漫IP产业缺乏配套的变现机制,要更好地开发其商业价值,需要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生态链来提高竞争力。
C.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众多团队和人员的参与,反复地推敲和打磨,这些都是《哪吒》取得成功的因素。
D.依据传统故事改编的中国动漫作品,正因为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特点,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小题3】你认为中国动漫未来的崛起之路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5:25: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在评判历史时,往往首先承认那些已经“死亡的”物质形态,即文物。古代的长城作为一道军事防御线,今天已失去原有的功能,成为“死亡的”历史创造,而大运河仍然“活着”,发挥着其原有的部分功能。随着世界遗产申报工作的深入,传统的文化观念逐步发生改变,人们发现今天仍然在使用的活态历史创造也是一种文化遗产。现有的文化遗产理念认为,过去的创造不是现代化的包袱或者障碍,而是积极参与现代化甚至有着非凡价值的文化成就。
大运河申遗张扬了开放、共享的价值。东西走向的长城和南北走向的大运河构成了两个反差巨大的文化遗产类型,前者是防御的、静止的,后者是开放的、流动的。与走向封闭与隔离的长城不同,大运河把多种地域文明形态串联起来,增强了文明的流动性和文化的共享性。它发挥的作用不仅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推进人类发展的是流动开放的文明形态,固守防御的创造只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起作用。
大运河申遗改变了我们对古代文化的审美观念。以往的遗产申报重视宫殿、都城、帝陵等所谓精英层面的文化形态,而忽视了那些由普通人创造、供普通人使用、服务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遗产形态。虽说大运河的出现跟隋炀帝的个人意志紧密相关,但它主要是地方政府和普通劳动人民建造起来的,是用于生活而非为特定政治行为服务的水利和交通工程。
大运河的长远保护之路更为漫长。大运河沿岸有着多种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形态,既有城镇、乡村、集市和码头,也有商业、工业、交通和水利设施。可以说,大运河在文化遗产形态上的整合性、复杂性和利益的多边凝聚性,把历史与现在乃至未来有机结合起来的交融性,超越了我国其他所有的文化遗产类型。大运河的保护与发展必然涉及运河两岸的土地使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牵涉水利、交通和文化等诸多部门,更与沿岸地区的人民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体系这种历史创造的认知度息息相关。
大运河是一个活态的遗产,是一个活着的生命机体,我们应该允许在对其保护的前提下进行修复。据我所知,很多工程主要是出于安全而修复两岸的驳岸和码头,并且在修复的时候,尊重它原有的结构、机理和材料。
重新开掘山东以北的大运河河段,恢复通航,这是大运河的复兴,是值得赞赏的。因为南北大运河本来就是连通的,后来因为公路、铁路和航空等现代交通方式的兴起,传统运河的使用价值渐渐衰退,造成北河段的废弃。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发现水运其实是一种环保且成本低廉的交通方式,而且对于北方而言,大运河的复兴在用水、排水、绿化和生态方面的价值也逐渐凸显。所以,我们复兴大运河,既是对历史的一种复活,也是对古代创造的古典价值的重新认识与利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肩负保护大运河文化价值的责任,如航线的选择及运河的形态,都要尽量尊重原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有关大运河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仍在使用的活态历史创造——大运河是一种文化遗产,不是现代化的包袱或者障碍,而是积极参与现代化甚至有着非凡价值的文化成就。
B.大运河申遗开放、共享的价值体现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流动开放的文明形态,大运河申遗改变了人们对古代文化的审美观念。
C.对于大运河,应该允许在对其保护的前提下进行修复,如出于安全修复两岸的驳岸和码头时,都要尊重它原有的结构、机理和材料。
D.虽然大运河的建设跟隋炀帝的个人意志紧密相关,但它主要由地方政府与普通劳动人民建造,是用于生活而非为特定的政治行为服务的。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东西走向的长城和南北走向的大运河构成了两个反差巨大的文化遗产类型,而作为防御的、静止的历史创造,长城已经丧失了原有的功能。
B.大运河把多种地域文明形态串联起来,如今仍然“活着”,依然像以前一样,发挥着其沟通南北经贸文化交流的功能,促进了文明的流动和文化的共享。
C.大运河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将历史与现在乃至未来有机结合起来,其交融性超越了我国其他所有的文化遗产类型。
D.大运河是用于生活的水利和交通工程,它的申遗说明人们开始重视那些由普通人创造使用、服务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遗产形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运河沿岸具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形态,复兴大运河既是对历史的一种复活,也是对古代创造的古典价值的重新认识与利用。
B.大运河是一个活态的遗产和生命机体,保护大运河跟沿岸人民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体系这种历史创造的认知度息息相关。
C.由于水运是一种环保并且成本低廉的交通方式,在经济发达的今天,恢复大运河的通航是造福两岸人民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D.大运河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要肩负起保护大运河文化价值的责任,如航线的选择及运河的形态等,都要尽量尊重原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现代海权可界定为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在海洋领域或运用海洋所享有的实力、影响力或控制力,它不仅包括海上军事力量,还包括海洋经济实力和海洋科技水平。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并不足以保证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海军的强大有利于保护国家的海外贸易,反过来,雄厚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加强海军的实力。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必然要求实施海洋强国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海军实力的加强。但是中国的海权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海权,这主要是由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差异决定的。
与西方文明相比,儒家文明缺乏侵略性和扩张性,这使得中国崛起的范式和要素不同于西方大国。作为殖民主义的受害者,中国一贯反对各种形式的殖民主义,中国经济的强大更多取决于内在的廉价的劳动力和勤劳节俭的民族传统,而不是依赖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和寄生性的国际货币体系。但是只要国际法还不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中国就必须发展海军实力,以强化海权。不过中国海权的内涵与西方扩张性的传统海权有所不同,中国海军实力的提升,主要目的在于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从而有效维护国家权益。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南海各国就是趁中国海军实力虚弱,事实上侵占了中国的南沙诸岛。
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传统也使中国的海权缺乏攻击性和扩张性,中国海军强国的目的不是干涉他国内政,而是为了从海洋利用与世界和平中获取物质利益和安全保障。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而不是无限战争,而且陆上防卫压力也使海军建设不能从战略层面向战术层面无限推进。战术意义上的海洋维权可由政府执法部门来完成,这样可以减轻国际舆论和外交的压力,也符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因为执法争端可归因于对国际法实施和解释上的分歧,而战术上的军事行动会因违背和平与发展潮流诱发“中国威胁论”。
通过经济发展和海洋战略实现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国的战略目标是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而不是与西方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能有效地维护国际海洋法所赋予的基本权利,而海洋霸权国则有可能威胁他国的海洋权益。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以及儒家文化都使中国应坚持和发展海权的和平性内涵,并以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和海洋争端的解决能力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其海洋权益。
(摘编自江河《国际法框架下的现代海权与中国的海洋维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是通过加强海军实力来强化海权,保证经济实力的提升。
B.中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因此不会被视为威胁。
C.中国海权的内涵不仅受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影响,也受制于陆上防卫压力。
D.中国目前主要依靠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海洋权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和国家经济实力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阐述中国海权维护问题的基础。
B.中国南沙诸岛被长期侵占的事实说明目前国际法还不能十分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
C.本文先通过比较分析阐述了中国海权的特点,然后提出了中国海洋维权的目标。
D.中国经济强大的内在原因,是中国迫切需要壮大海军力量成为海洋强国的有力证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依然存在,中国和平维护海洋权益的阻力就存在。
B.如果国际法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海权得以强化,中国就不一定要壮大海军实力。
C.如果要驱离他国擅入中国海域捕鱼的渔船,应首选海警而非海军来执行任务。
D.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这是为了顺应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村庄的灵光

厉彦林

我的故乡,那个小山村,坐落在沂蒙山区东部的岭膀上,三面环山。我小时候,村庄四周那茂密的树林,是百鸟和孩子们的天然乐园。村庄的夜幕蓝得透明,点缀着一轮圆圆的皓月和一片贼亮的眨眼睛的星星,家家透出昏黄的灯火,飘散着淡淡的酒香和菜香。脚步声、说笑声、狗吠声、碰杯声、婴儿啼哭声,集体上演着温馨优美的村庄协奏曲……

记忆中,村头的大槐树下,几位驼背的老人吧嗒着长长的旱烟袋,坐成夕阳下一道苍凉古老的黑剪影。

留恋村庄,不是因为我生长在农村、我的亲人都是农民,而是因为我在那里度过了充实欢乐的童年,那个曾经满身泥巴和草屑,在土地上滚爬摸打、学会面对风雨的童年。想起这些,我的胸口便涌动着幸福与感动。大自然和村庄恩赐了我很多,我却把村庄贴心暖肺的关怀与眷恋带进了喧嚣的城市。

我坚信,在亘古不变的传统耕作方式面前,任何语言都苍白,任何描述都无力。我的脑海里时常闪现这样一幅画面:皮肤黝黑的农夫,佝偻着腰,迎着正在升起的朝阳,在空旷的山地上开始步履蹒跚地耕作。刚刚翻过的黑油油的鲜土上,留下一行沉重的深脚印。

当我们凝望无垠的田野,领略绿油油的麦浪,观赏金黄的油菜花的海洋时,的确能从中感受到一份诗意,那是自然的力量,是生命的奇迹,也是人类的杰作。但经营这份美丽靠的是艰辛的付出。秋收季节,山道在运输沉甸甸的丰收硕果,场院上机器在脱粒,整个村庄都在喜悦地抖动,到了深夜便合奏起甜美的鼾睡声。

土地和家园是乡亲们灵魂的永久住所。站在村头向远处眺望,在沟壑纵横的山套里,住着许多人家。朴实勤劳的乡亲们,在这熟悉的村庄里生存、生活了几十年,留下神秘的生命基因和互为亲人的缘分。农民与土地生死不离,庄稼一茬茬地被播种收割,农民在一茬茬地轮回。有人站起来,有人倒下。站在山顶喊一声爷爷、奶奶,山谷里会响起久久的回声。在这广袤而干瘦的土地上,一辈辈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朴生活,他们辛劳地耕种,用执着与沉重支撑着城市膨胀的浮华与欲望。

村庄是人类生命的图腾,它虽然简陋却更具内涵和质感,虽然原始却自然真实,虽然贫瘠却纯粹安谧,承载和创造着农业文明史。现代工业文明正在冲破农耕文明和传统道德的栅栏,更替田园牧歌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村庄里的路,有宽,有窄;有牛羊吃草行走的羊肠小路,有拉运庄稼粮食的沙土路,有通向集镇的柏油路,还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心路。

村庄是人生的坐标系,就像一幅卷藏在记忆深处的水墨长卷,一次次地被季节摊开,甚至被无数次地描摹;就像刻在灵魂深处的经书,一次次地被亲情和愿望反复翻阅和咀嚼。一缕风、一朵云、一滴露,都闪动着生命的灵光,蕴含着淡淡的乡愁。心有千结,情有万缕。唯独乡情人人理不清,代代剪不断。宽厚和仁慈的土地,凝结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即使被踩在脚下,也依然坚韧、博爱。这就是土地的秉性和品格。

一个人最幸福、最感人的时刻,就是思故乡、忆童年的时刻,对于游子来讲,这种想念更真切、更深刻、更幸福。唇齿相依的城乡血肉相连, 城市人享受眼前的现代生活,思绪却时常被农村那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牵引。蓦然回首,发现一棵树、一条狗、一眼井、一座破庙, 甚至连挂不上嘴的逸闻趣事原来都那么珍贵,青山绿水涵养着刻骨的乡愁,拴系着生命的根脉。

乡村情结依然盘扎在我的心坎上,像开春的白杨树般蓬勃向上。建筑、服饰、饮食、传统习俗这些与泥土血脉相连、气息相通的乡村文化符号,放射着命运的灵光。静心思念这朴素原始的村庄, 我的耳边传来报春鸟轻轻的鸣唱, 养心暖人,亲切悠长……

(摘自《春天住在我的村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怀念沂蒙山区小乡村,因为那是他的故乡,是他成长的地方,他在那里度过了充实欢乐的童年。那里的每一处风景都散发出温暖的灵光,也放射出命运的光芒。
B.乡村是作者的精神家园,是他的快乐所在和情感所系,他感谢它的恩赐。但作者也很惭愧不安,因为他在城市的繁华喧嚣中把故乡遗忘了。
C.一辈辈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朴生活,他们辛勤地耕作,因为城市膨胀的浮华与欲望必须由他们来支撑。
D.现代工业文明在改变、更替着农业文明,这是时代的进步。但在作者的心中,村庄依然是人类生命的图腾,是人生的坐标系。
E. 文章将农村与城市对比,突出朴素的村庄散发出的人性的魅力与灵光,表现了很多城市人在享受现代多样的物质生活时却难以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的深刻内涵。
【小题2】村庄带给作者的感悟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同类题4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二叔
汪培君
二叔会看风水,谁家修宅基必来找他去看。二叔乐颠颠去乐颠颠回,从不收钱。我问二叔为什么?他反问我,你为什么喊我二叔?我回答按乡邻辈分。他又问,你知道为什么村里人见面该长称长称,该平称平称,从不像城里人老张小李地叫?我说,这个问题还真没想过。二叔就说,亏你还是村里的人头,一个村就是一个大家庭,为自家人干点事,能收钱吗?
我是村里的书记。
我吃了一惊,想不到二叔对乡邻的认识这么到位。
二叔不收钱,别人过意不去,就给他弄包烟弄瓶酒啥的。我不抽烟,但爱喝两盅,就常去二叔家蹭酒喝。二叔总是一撇嘴说,放着受贿的好酒不喝,来喝我这劣酒。我说我听您的,明天起开始受贿。二叔就故意拉长了脸说,你敢,我第一个实名举报你。——还加菜吗?我问还有什么?他指了指院子里的公鸡。我说麻烦,八月十五送我家去吧。二叔说想得美,来吃有你一口,不来吃连鸡毛也没你的。
我们村后面有一条河,河里有一块几十亩地的大沙湾,沙纯,层厚,被县城一个开发商看中了,要买。我摇 摇头不答应,说二叔说过,大挖大掘是开膛破肚,伤元气,破风水。开发商贼精,笑着拍了拍我,财大气粗地说:“呵,学会谈生意了,不就是想要高价嘛,说。”
谈成了价,我问乡亲们卖不卖?只有二叔反对,说沙里藏金,那片沙滩是咱村里的金,金木水火土金占第一,挖走了就是五行缺首。风水破了,咱村非变穷不可。二叔知道我不信,特别盯着我说:“若是不信,你就等着遭报应吧!”
二叔“遭报应的”声音被挖掘机声盖住了,沙子源源不断地运往县城。当然,票子则源源不断地飞进村里的账户。
与此同时,我请开发商给我们建了一个新村,一家一院,整整齐齐,亮亮堂堂;油漆的街道,笔直坚硬,平滑如镜。我对二叔说:“二叔,我行使一下手中的权力,您先选完我们再抓阄。”二叔说你小子想让我“腐败”呀,一家人,要抓都抓。我问二叔,看着这么漂亮的房子有何感想?他说,我没敢想。我说我就知道你不敢想,要不,我当人头,你怎么当不了呢?
报应还真来了!
第二年的雨特别大,水积在沙坑里,越积越多,渐渐溢出,淹掉了三百亩玉米。
这下村里炸了锅,都说是报应,弄得我灰心丧气。二叔却杀了公鸡叫我喝酒,我以为他会教训我,没想到他说:“要干事,就别怕嚼舌头。”我知道二叔是心里埋怨我,口头上安慰我,但我仍然感激。
不久我找到了改造它的办法:其余的地作为口粮田种粮,把这三百亩弄成经济田,挖土筑堤,堤上栽果树,池里养莲藕。有那一坑水作保障,藕池里就断不了水。二叔急了,找到我家吼:“你小子怎么又要开膛破肚,破坏风水?”
荷花开了,没想到招惹了好多城里人来看,于是几家“农家乐”、一些小摊贩便应运而生。天天人来人往,把个小村庄弄得欢歌笑语,热热闹闹。
一天,我对二叔说,给您安排个工作,去当巡逻员,照看着花果,帮一下有需要的游客,给您重金。二叔说,你别埋汰我了,要找就找个四肢健全五官端正的,代表咱村形象。
二叔是个瘸子。
我说人家争破头地抢,你却让,是不是腿短心眼也……二叔一瞪眼打断我:“胡说八道。告诉你,别看二叔走路一歪一歪的,二叔的心眼不歪!”
原村址还闲着,我想不出干什么用 好,就问二叔。不料二叔立刻冲我吼道:“你小子是不是又想开膛破肚,破坏风水?”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平实的语言叙述了“我”与二叔的一些故事,表现了二叔对乡村真挚深厚的情感和正直无私的品德。
B.二叔认为农村按辈分称呼人,使得全村人亲如一家,因此,为村里人办事便不能收钱。
C.“我”要高价卖大沙湾,只有二叔反对,他预言的“报应”也成为了现实,可见,二叔比“我”更明智。
D.“我”对村里的改造成就了小村庄旅游业的兴起,对此,“我”颇为得意,但二叔却很反感,认为“我”的心眼歪了。
【小题2】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哪一位?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小题3】小说中四次写到二叔说“开膛破肚”“破坏风水”之类的话,是为了表现他的愚昧无知还是另有什么深意?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5

李佩甫:“过程是不可超越的”
孔会侠
2015年8月16 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李佩甫的《生命册》获此殊荣。河南省作协主席、勤恳笔耕了三十八年的李佩甫成为河南本土作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第一人。“过程是 不可超越的”,这是佩甫常挂在嘴边的话。回望李佩甫六十二年的人生经历和三十八年的创作过程,似乎都准确而形象地印证着他的这句话。
1953年10月,在 许昌市的一个大杂院里,李佩甫出生了。同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一样,佩甫生在草木灰上。后来,这个城市的街道、学校、人群,以及乡下的田野、村民,也逐渐融入 他的生命。李佩甫对生活的体验,从大杂院开始。那时候,大杂院的人们整天忙忙碌碌,有拉煤卖炭的,有挑担剃头的,也有像李佩甫父亲那样在工厂上班的。父亲 工资低,不够维持家用,母亲就在街道上干活挣钱,补贴家用。所以,佩甫这个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对穷人的体恤和认识就成了他生命的“底色”、他作品的“底 色”。
1960年,佩甫入读 小学。佩甫班里有个男同学的父亲是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他家柜子里锁着许多书,调皮的孩子们将那些书偷出来,交换其他孩子的螺丝糖、蝈蝈笼和橡皮等。就 这样,佩甫读了许多书,有苏联作家的作品,有鲁迅的作品,还有《三侠五义》等。读书的日子,佩甫感到充实而愉快,他常常读到深更半夜,这习惯保持到现在。 从此,他进入了丰富的文字世界,那世界与现实生活不一样,吸引了他的心。这是文学对他最初的浸润,也是冥冥中命运悄然打开的一扇门。
1971年3月,佩甫 怀揣壮志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到许昌县苏桥镇侯王村当知青。在侯王村的时候,他亲身经历了农村所有的劳动,真实体验了农民生计的各种苦累。这段 日子里,佩甫与村人们打交道,从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真切地感知并理解着村庄。后来,在不断的继续行走和了解中,蒋马、候王就成了李佩甫文字中的大李庄、画 匠王、扁担杨……
1978年至1985 年是佩甫创作的起始阶段,他左突右奔、苦苦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写作领地。习作的摸索期迷茫、痛苦、压抑。佩甫这拨“50后”作家,在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影响 下,开始了以地理上的家乡位置为中心的火热的“圈地运动”:莫言找到了“高密东北乡”,贾平凹划定了“商州”,内秀而要强的佩甫压力很大,每天晚上像狼一 样满大街乱走,他不断地变化着、苦苦寻找着,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寻到并推开了自己文学领地的大门。1986年,佩甫在《莽原》上发表了《红蚂蚱 绿蚂蚱》,这是他创作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他沉睡的乡村记忆和乡村情感被唤醒,在文字间氤氲出动人的诗意。1987年,下乡积累写作素材后,他的第一部中 篇小说《李氏家族第十七代玄孙》发表,其创作抵达第一个高峰。1999年,佩甫的长篇小说《羊的门》出版,随即引起了轰动。
2012年,佩甫经过 八年时间的准备和调整,写出了《生命册》。这是他付出心力最多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给他带来一生的盛誉和报偿。写作之前他频繁地下农村,了解新变化,沉淀 新感受,着意弥补自己新农村生活经验和认识的匮乏。他还拿出一部分钱去炒股,只为了解炒股的常识,体会书中人物的心态起伏。这部作品的立足点是未来中国, 佩甫在检省我国社会五十多年发展的过程中思考前途,试图在困厄中为未来寻找“让筷子立起来”的方法。
将《生命册》放在佩甫的创作过程中,翻看他的每一部作品,就像铺展开了一幅动态的图谱,会发现过程就是这样不可超越,每次努力都是一层台阶的递进,佩甫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了过来,走到了今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作为“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李佩甫花甲之年出版的《生命册》几乎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李佩甫说,整部作品写了3年,但积累的时间用了50年。创作过程中,李佩甫废掉了已经写了七八万字的初稿,原因是“没有找到开头的第一句话”。(《江南时报》)
②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开始编故事找素材,后来突然发现我自己最熟悉的这个领域没有动用。我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对熟悉的生活不用去编,我最终把平原当作自己的写作领地,这是一步一步实现的,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才完成。(《河南时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李佩甫在创作上注重积累,在侯王村做知青的时候,就主动体验农村的各种苦累,与人们打交道,从各方面了解村庄。
B.李佩甫在《莽原》上发表的《红蚂蚱绿蚂蚱》,标志着他寻找到了自己的文学领地,他开始以自己熟悉的环境——平原为中心进行写作。
C.《生命册》是李佩甫付出心力最多、花费时间最长的一部作品,是他年近花甲完成的作品,也是给他带来一生盛誉和报偿的成功作品。
D.对穷人的体恤和认识之所以能成为李佩甫生命的“底色”与作品的“底色”,与他的家庭出身、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等是密不可分的。
【小题2】李佩甫文学创作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第五段为何要写到莫言和贾平凹?请简要分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