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毫无疑问,家长QQ群、微信群等的流行和普及,已经成为学校老师和家长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和方式。从布置作业到家长给孩子请假、学校组织活动需要家长配合,再到家长就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都可以在“家长群”里来完成,随时随地,省时省力。这种学校和家长、老师和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全新的交流和沟通平台的出现,也算是一种与时俱进。

(摘编自苑广阔《别让家长群成为家长的负担》)

材料二:

提心吊胆地每日看群,导致身心疲惫,这样的家长群“病”了。作为家校联系和沟通的平台,微信群的存在本身并没错,错在使用微信群的人。家长群变成“助教群”“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是家校关系异化的一个缩影,而其背后则是社会对教育的深深焦虑。

指望家长们在群里坦然相对、理性互动,恐怕不切实际。无论是升学挑战带来的恐慌,还是教育“抢跑”引发的课外培训热,抑或充满着“名利秀”“关系秀”的家委会竞选,无一不在非常直观地说明教育在一个家庭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每一种现象都能看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情绪是实实在在、根深蒂固的。

因此,规范家长群、构建良性的家校关系,主动权和主导权应掌握在校方手中,老师应尽到更大责任,起到更大作用。

但事实并非如此。现实中,很多老师把家长当成了“编外老师”,将本属于校方的责任转嫁给家长,而疲于应付的家长却敢怒不敢言。长此以往,家校双方责任错位、角色迷失,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附属品,正常的家校关系被异化了。在某些学校,除了检查作业外,班级大小事务都有家长的身影,甚至家长会替老师监考、值班等。若有家长提意见,动辄会被扣上“不配合老师”,甚至“不配当爸妈”的帽子。若再有“戏精家长”故意搅事,问题就会变得更严重。

(摘编自陈广江《家长群变“马屁群”,教育焦虑何以化解》)

材料三:

家长群异化,没有相应的规则予以规范是一大原因。家长群基本都由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组建。但作为群主,老师往往并没有和家长事先约定家长群的规则。对一些家长来说,他们并不知道在家长群里什么该发,什么不能发。忙着在群里秒赞老师等各种以期望孩子能得到老师更多关注的举动,无形之中都在增加其他家长的焦虑情绪,而且容易“传染”。就像赛跑一样,一旦有人抢跑,其他家长愿意不愿意都得跟着,而且愈演愈烈,家长群异化是迟早的事情。

(摘编自宋广玉《给“家长群”立规矩才能防异化》)

材料四:

家长群异化有多种成因。一方面,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一些追求学生成绩和升学率的学校,在校内实行减负政策,却将负担转嫁给了家庭学习和校外学习,借家长群让家庭教育过度扛起学校教育的责任;另一方面,不少家长过度关心学校教育,赋予家长群家校沟通以外的功能,既恨不得掌握孩子在校的每一分钟,又希望群里的一言一行都能换来孩子受到老师的重视,功利心严重,浮夸成风,群也就逐渐异化。

家长群成“负担群”,将正常的教学关系蜕化成利益交换关系,扭曲了家校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极端功利化的典型折射。对于老师、学生、家庭及社会,都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污染,破坏教育公平,败坏社会风气,更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些学校明确不鼓励班级建家长群,就是为了防止异化成各种夸张表演的“戏台”。这是驱邪扶正之举,也是教育工作者履行义务教育主体责任、回归学校教育本位的表现。

(摘编自王丽笑《家长群变“负担群”扭曲家校关系》)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长QQ群、微信群等的流行和普及,为家校之进间行沟通、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方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B.家长群有着很多功能和作用,具有一定的优势,客观上促进了学校和家长、教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
C.如果学校老师能为家长群设立规则,规定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家长们就能坦然相对、理性互动,家长群也就不会异化。
D.部分学校明确提出不鼓励班级建家长群,目的就是防止家长群的异化,影响教育工作者履行义务教育主体责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家校联系和沟通平台的微信群异化为“助教群”“攀比群”等,是因力家长们害怕自己的孩子得不到老师的重视。
B.当有家长在家长中炫耀孩子的成绩时,容易引发其他家长的焦虑情绪,这说明了教育在一个家庭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C.家长群异化主要在于学校和家长两方面,学校让家庭教育过度扛起学校教育的责任,家长赋予家长群家校沟通以外的功能。
D.家长群成“负担群”,既给老师、家长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负担,又扭曲了正常的教学关系,也会破坏教育公平,败坏社会风气。
【小题3】综合本文,简要概括怎样构建良性的家校关系,使家长群发挥应有的功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2 08:02: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狼 奶
姜春荣
那年冬天,大雪封山。嘎古的老婆怀孕三个月,长了满脸的脓疙瘩。不仅脸上长,嘴里也长,只能吃流食,吃了还差不多全都吐出来。请了郎中来看,说是火气,不碍事,多半怀的是男娃。
嘎古快有儿子了,心里高兴。有人给出了个偏方,套头母狼来,喝狼奶,研碎拉拉草根蘸着狼奶擦脸擦身子,没多久疙瘩就能消了去。
嘎古是远近闻名的猎手,打狼可是他的长项啊。当晚,他就擦起了猎枪。
一连下了四天的大雪。雪一停,嘎古装着狼套子、狼夹子,带了双筒猎枪出门了。近几年狼越打越少,有时候在山里行走一天,也碰不上一只狼。这不,嘎古背了三天的干粮,快吃完了却仍没看到狼的踪迹。
嘎古并不灰心。他打了好几只兔子, 回家剥了皮可以给老婆炖着吃。他留下一只没弄死,兔子的伤口不断滴着血。血腥味儿被风吹着,吸引了狼。嘎古突然就感觉到了狼的气息。
令嘎古怎么都没想到的是,他竟然看到了三只狼。确切地说,应该是狼崽。三只刚出生没多久的狼崽,凭着本能开始爬出洞,朝洞外张望。
嘎古大喜过望。有了狼崽,还愁没有母狼?他挥动猎枪,三只狼崽怯怯地爬回洞中。解开背袋,嘎古一股脑将所有的机关都摆了出来。狼生性狡猾,可也比其他动物护犊子。
将狼套子、狼夹子小心地埋进雪里,嘎古又拿过遍布倒钩的锋利狼牙棒,裹了几层兔血,一层层冻成冰,扔在距洞不远的地方。
为自己掏了个雪窝子,嘎古蹲在里面,等着母狼的归来。不知不觉中,嘎古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他突然被一声刺耳的狼嚎声惊醒。嘎古拎着猎枪跳出雪窝子,眼前赫然倒着一头母狼,绿幽幽的目光正瞪着他。无疑,这是母狼回来喂奶了,却误入了嘎古的圈套。看看母狼鼓胀的乳房和淌到地上的奶迹,嘎古心花怒放。
狼跳过了套子、狼牙棒,却踩中了狼夹子。这是嘎古的连环计。
为绝了母狼的念想,嘎古端起猎枪伸进了狼洞,抬手几枪,射死了三只小狼崽。等儿子出生,这狼皮子正可以为他缝小裤小袄。母狼发出几声惨烈的呼号。嘎古十分得意,还拎起死的狼崽子朝它晃了晃。
将母狼捆好扛回家,嘎古又特制了一只笼子。狼的前腿被绑住,后腿一条已经断了,只剩一条腿的狼再也不能逞威风。狼肚子朝外,鼓胀的乳房贴近了笼子,想取奶,伸手拿碗即可,狼已经没有任何威胁性。
每天撸狼奶给老婆喝,又研了草根蘸奶给老婆擦脸。
喝了半个月,老婆却喝出了毛病。突然脸就肿胀起来,肚子也胀得难受。深更半夜,嘎古被老婆的号叫惊醒,赶紧打开灯看。褥子上一片嫣红,老婆要小产。
嘎古吓坏了,匆匆穿好衣服出门套起大车,将老婆抱到车上,又捂上厚厚几层被子。
天亮才到达乡卫生院。孩子已经保不住了。
嘎古痛不欲生。老大夫叹气,问他最近给孕妇喝什么了,刚刚给孕妇验了血,她的血液中有一股致命的热毒,这是孩子保不住的根本原因。
嘎古从头到尾,将捕住母狼取奶的经过说了一遍。老大夫听罢,顿足叹息,指着嘎古说:“你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射杀了狼崽子,尤其是当着母狼的面!那母狼对你满腔仇恨,恨不能一口吃了你,你居然还取它的奶?要知道,这种情绪能渗进血里啊,奶能好得了?那奶里有毒啊!”
嘎古惊呆了。原来,是那头母狼夺走了他的儿子!嘎古紧紧咬着牙,拳头攥得嘎巴直响。他准备回家后,马上就射杀那头母狼,将它做成皮褥子,天天压在身子下。
几天后,老婆出院了。嘎古拉着她回家,安顿好老婆,他伸手拿起挂在墙上的猎枪。可是,当他怒气冲冲地走到笼子前,只见那只母狼垂着头,身子都僵硬了。母狼咬断了一根铁条,半个身子探了出去,可它终究没有成功逃脱,铁条直直地插进了它的腹部。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近几年狼越打越少,嘎古在山里走一天也碰不上一只狼,充分说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之大。
B.找到狼崽,就相信母狼一定会来,作为一个猎狼高手,嘎古很了解母狼的习性,知道母狼爱自己的孩子。
C.为了即将出生的儿子,嘎古在大雪中耐心等待,失掉孩子后决定射杀母狼,这都表明他重男轻女的思想。
D.老大夫的话发人深思,让人想到词语“舐犊情深”;不仅人类,狼也一样爱自己的孩子,爱是一种本能。
E. 小说将狼的慈爱与人类的残忍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突出了主旨,发人深省。
【小题2】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嘎古的人物形象。
【小题3】嘎古打兔子这一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造 船
蔡楠
马长远是白洋淀有名的水木匠,他会造船,木船。
马长远造船有三个绝活。一绝是看树料。有次他去旱地买树,看上去高大光滑的树料他不要。偏偏看中了有一片疤的木头。儿子泥鳅问他为什么,他拽着泥鳅的老头辫儿说,傻小子跟爹学着点儿,你看这高大光滑的树,它顶部的叶子有焦梢,根部肯定空了。说着就叫来卖家,锯开树料,果然空了半截。来,看这块,你甭看它有疤,还是一片疤,没关系,这是干疤,不是水疤。水疤说明树质有毛病,干疤呢,就白捡便宜了,木头坚硬,价钱又低。说着就叫来卖家,锯开树料果然无碍。第二绝是甩线一手准。旱木匠只能放直线,而马长远造船时能根据船的部位用材放成曲线。第三绝是放印子,就是给船打补丁。先将船体上损坏的部分用工具剔掉,船孔自然呈不规则状态。然后选一块合适的木料,不量尺寸,单凭目测用斧子砍,而且一砍便成,一放准是严丝合缝。
凭着这三个绝活儿,马长远的造船作坊在水乡名噪一时。
马长远开始时造鹰排子、鸭排子。老年间白洋淀水势大,水阔鱼多,渔民们放鸭牧鹰,自在得很。后来,马长远又稍加改造,造成了枪排船。船只平底无舵,前宽后窄,宽处能搭上三管火铳,供白洋淀的猎户用来打野鸭,捕大雁,捉水鸥。枪筒里,前边装满沙子,后边装上火药。这设计,人是不在船上的,而是潜伏在水里。锁定目标以后点火,火药点燃就会把砂粒顶出去,一声枪响,猎物就轰然落地了。1937年的一个雨夜,任大桅神神秘秘地找到马长远,把一兜大洋交给了他。喘着气说,长……长远哥,你抓紧备料,连夜加工,给……给我造艘枪排船!他接过大洋问,干什么要这么急?任大桅说,雁翎队打鬼子,日本的汽艇都开到白洋淀了!他把大洋兜子放回到了任大桅手里,穿着裤衩跑到院里清点木料。兄弟,够十二只船的料,我再把前面造宽些,放四管火铳,杀伤力大些!任大桅这回不喘气了,他说,那这船钱?马长远说,船什么钱?打完鬼子再说!任大桅道了谢,说了声小心些就要走,马长远一把拦住了任大桅,等等,我把泥鳅叫醒,你带上他吧——
全国解放以后,当过雁翎队长的任大桅当上了县长。土地改革中,任县长打倒了汉奸渔霸熊邦忠,拆掉了他家的祠堂,就在熊家祠堂的旧址,帮助马长远盖起了船厂。鞭炮声中,任大桅给船厂剪了彩,然后红着脸对马长远说,长远哥,我回来了,我没把泥鳅带回来,他被安排在天津造船厂了。他才十几岁,先学学徒吧。将来回你厂里当工程师!马长远鼻子一哼,屁!连家都不回的人,能学出什么好?能当什么工程师?我不稀罕,我自己就成!
马长远说对了,泥鳅终究也没有回到水寨定居,没有回到他爹的船厂。他在天津造船厂当到了厂长,退休后在县城投资创办了白洋淀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马泥鳅每年都回来给他爹拜年,拜年的时候就做马长远的思想工作。早些年,他说爹跟我去天津吧,你看白洋淀都干裂了,芦苇也不长,荷花也不开,你造的船也用不上了,连吃喝都挣不上;你去看看我造的画舫、龙舟,颐和园、西湖都用呢!你再看我造的万吨巨轮,直达太平洋呢!马长远就懒懒地说,你那不是造,你那是生产!我的木船呢,那叫手——艺!后来黄河水来到了白洋淀,他又说,爹你都90多岁了,搬到城里住吧,我为你可是让了步,回到了县城,还给你买了三室一厅的房子!马长远眼皮耷拉着说,我住着任县长给我的房子舒服,那是人民政府给我的念想!每到这时候,马泥鳅就想用武力解决,他和司机把马长远架到车上。马长远总是打着坠儿往下出溜,我不去,本来好好的水路能跑我的木船,你倒好,捐资架桥,水路都修上油漆了,我走不惯!
马泥鳅没辙了。他给马长远雇了个保姆,寒假暑假还打发上大学的孙子马力来和马长远做伴。马力觉得他太爷这白胡子老头儿好玩儿,就不停地打听他的过去,打听他造船的事。听完了,他就对马长远嘟囔,太爷,都是你自己吹牛,现在白洋淀里跑的都是快艇、机帆船,顶不行也是机器钢船,你说你造的木船在哪里啊?
马长远就轻轻地拍了一下马力的头,说了声小混蛋,你来!他颤巍巍地把马力领进了院里一间锁着的棚子里,嘎吱吱棚门打开,一道阳光窜进来,哇,马力看到了一屋子精巧细腻的木船模型。
马长远含糊不清地说,这是鹰排子,这是鸭排子,这是枪排船……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7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马长远不要高大光滑的树料,却偏偏看中有疤的木头,一方面是他有看树料之“绝”,另一方面也是告诫儿子做人不要华而不实。
B.马泥鳅为了父亲而回到县城,为父亲在县城买房子,不可谓不孝,可是他并不真正了解父亲的内心世界,父子之间存在隔膜。
C.小说写白洋淀“干裂了,芦苇也不长,荷花也不开”的衰败,是为了与老年间“水阔鱼多”的盛景形成对比,表达对环境遭到破坏的忧伤。
D.小说情节以看树料为开端,以答应为雁翎队造船为发展,以拒绝进城为高潮,以领马力看船模为结局,时间跨度虽大,结构却不枝不蔓。
【小题2】小说为什么写任大桅找马长远造枪排船这一情节?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马长远对儿子说:“你那不是造,你那是生产!我的木船呢,那叫手——艺!”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马长远说这话时的心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网络文学:什么才是人们该关注的

①关于网络文学,本人一向不敢发声,之所以如此胆怯,是因为自己对其作品的阅读太少,说来惭愧:就连《诛仙》、《鬼吹灯》、《盗墓笔记》这样的明星产品都未读过,如此缺乏阅读积累,那说啥心里还不虚得很?不过不敢发声不等于无视或漠视,那么一个“庞然大物”客观上存在着,你的无视与漠视除了暴露自己的孤陋寡闻外,别无其他。坦率地说,为了弥补这种无知,我倒是很想从他人的评述中获取些许相关的滋养。结果,一番搜寻阅读下来,从社会整体有关网络文学的关注中我获取的最大量信息概括起来或可用如下两字而蔽之。

②第一个字谓之为“量”。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网络文学签约作者数量超过百万,每年上传作品的数量也接近一百万部,如起点中文网、红袖小说网等多家在线中文写作平台,每日更新的字数就多达一个亿。同时,网络文学单个作品动辄三四部五六部者甚多。点击量高指的是某部网络文学作品获得数以百千万的点击量都并非天方夜谭。至于吸金量强则是说网络作家的“造富能力”好生了得,据“2013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网络作家富豪榜”发布:起点中文网白金级作家唐家三少以2650万元版税蝉联状元宝座,天蚕土豆、血红、我吃西红柿、梦入神机等“网络大神”则紧随其后。

③第二个字谓之为“体”。具体地说就是各家都在力图为网络文学定性,试图回答网络文学的本体是什么?概括起来大体上亦不外乎如下四说:一曰传统文学之类型说,即网络文学无非就是传统文学中的类型文学,且多为玄幻、武侠、言情和戏说历史等四类;二曰非文学说,即网络文学多芜杂,压根儿还谈不上是文学;三曰互渗说,即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互渗透;四曰另起炉灶说,即传统文学的那套话语已无力诠释网络文学,因而需要新建另一套话语体系方能言说。

④这一“量”一“体”,前者说的都是网络文学现阶段最外观的一些特点,说实话,这些特点与文学本身基本上没什么关系,___________。那一个个海量的数字无非只是在提供这样一个客观现实,至于价值评判和文学分析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两者间风马牛不相及。而所谓“体”尽管试图是在评析网络文学的文学特色,但恕我不敬,这样的评析也着实皮毛了些。比如说它是类型文学这不算错,但类型文学本身同样也有优劣之别,被称之为“新武侠”的写手何其多矣,但最终留下的缘何只有金庸、梁羽生、古龙等少数几家?比如说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互渗透,这话也几乎等于没说,只要是文学,又有哪一种能够与文学传统截然不同呢?再比如说网络文学需要另一套话语体系方能言说,那到底又是一套什么样的话语体系呢?究竟是文学的还是其他的则一概语焉不详。至于认为网络文学压根儿还算不上文学则是从根本上将其拒之于文学之门外,这样固然简单,但恐怕也会因其简单而不成为一个办法。

⑤由此看来,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一方面,所谓网络文学的写作在互联网上闹腾得风生水起、热闹得很;另一方面,人们对它的关注与评价则基本上还都是停留在最外围、最皮毛的层面。说句不中听的话:如果我们对网络文学的关注持续停留在这样的外部与浅层,那不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就是学风的浮躁;如果说这样一种写作还要被称之为是文学的话,那么什么才是人们真正该关注的?

⑥答案只能是回到文学自身,回到文学写作的内部,就作品说作品就写作说写作。你说他粗俗总得说出个一二三,你说他鲜活也需道出个四五六,这些都需要实实在在的阅读为基础,离开了这些,离开了对作品的阅读,对网络文学的任何关注与评说都是苍白的、虚无的和想当然的,这样的关注与评说也基本是废话空话与套话,同样是网络文学中的污垢。其实与传统文学一样,对文学的任何关注,无论是传统还是网络,不读作品就没有发言权。

【小题1】第①段中加点词“滋养”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从______、______、点击量高、吸金量强四个方面对网络文学的特点进行了阐述。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也就是说这些个量与文学自身的价值本身是毫无关系的
②至于有论者屡屡将其作为网络文学或数字出版巨大成就的重要标志而张扬
③业内人士都知道,文学产量的多少与质的优劣从来就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
④这除了一次次地彰显这些论者的无知和GDP崇拜之外,实在说明不了什么
A.④②③①B.②④③①C.③④②①D.②③④①
【小题4】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海量的数字无非只是在提供一个客观现实,并没有触及其价值判断和文学分析。
B.将“量”作为网络文学成就的重要标志,暴露出了论者对文学的无知和显性指标的崇拜。
C.既不能将网络文学简单归入传统文学中的类型文学,也不能将其简单地拒之于文学之外。
D.“另起炉灶说”认为传统文学话语体系无力,网络文学应该新建另一套有力的话语体系。
【小题5】分析作者在文末强调“不读作品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因。
【小题6】根据第③段概括的四种说法,分析下面这则材料。

网络文学发展到现在,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是它越来越网络游戏化。各大读书网站不仅有专门以网络游戏为内容的网游小说,其他小说类型,如玄幻、仙侠、历史、都市、竞技等,也都成了一款款披着小说外衣的网络游戏。网络游戏的基本要素,如设定、升级、地图、PK、装备、数据等,俨然成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套路。这些内容,传统文学很少触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承一杯最美中国茶
毛予菲
鲍丽丽,安徽九华山人,系2010年上海世博会“茶仙子”,中国茶文化推广大使,茗约茶仙子品牌创始人。
习茶十几年,鲍丽丽觉得,自己的生命轨迹始于九华山茶乡,“是偶然,也冥冥中注定”。15岁那年,她被选上山学习禅茶之道,老师太从紫砂壶里倒出清香的茶汤,那种味道她到现在还记得。只不过,与茶结识,一般人从次之品到最好,而她第一次便在氤氲中喝了一泡上好的茶汤。“当时什么都不懂,就觉得好喝、茶香。”
受到这杯佛茶的滋养与启发,鲍丽丽一下便爱上了这“世上最美妙的艺术”。初进九华山,一群十几岁的女孩颇有热情,欢笑声打破了寂静。但山中的时光缓慢单调,日复一日的礼佛学茶,很多小伙伴都打起了退堂鼓。最后,偌大的庙庵只剩她一个人。
受用至今的泡茶技艺练自于这段九华山的学艺。寒冬天气,小小的身子抱着重达十几斤的铁茶壶,往口径只有硬币大小的暖瓶里注热水,专心练习“凤凰三点头”,一不留神热水倾洒溅出,周围积雪融化了,就换一块地继续练习。反复苦练后,鲍丽丽终于能将满满一壶水,稳稳地注入暖水瓶。
“泡茶是五百次郑重其事地拿起,才能练就一次从容典雅地放下。”鲍丽丽说。
后来,鲍丽丽去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学外语专业,但仍没放下泡茶的爱好。她常常参加学校各种茶推广活动,向中外宾客展现中国茶艺的魅力。“茶仙子”的美誉,则来自于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那时,她受邀出任世博会茶文化推广大使,在历时半年的盛会中,用中英文向全球宾客尽展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组委会授予她“茶仙子”的称号,并由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颁发。这一段经历,让大学毕业不久的鲍丽丽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兴趣愈发浓厚。
世博会结束后,鲍丽丽决心延续世博会的文化传播精神,一心想将茶文化事业落地。“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里,继续为茶事业奉献自己的热情和青春。”
于是,那一年10月,高楼林立的上海出现了“茗约茶文化馆”,这是鲍丽丽传播茶文化的第一个道场。“茗自几时醒六届,约从今后悟三生。从遇见到学习,再到真正从事,由个人喜好选择创业方向,我没多想。另一个原因是,我选了能为人们带来美好的事业。让世人觉得高雅得难以企及的茶文化,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也能收获喜悦。”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茶成了载体,茗约利用这一机遇,沿丝绸之路布点。如今在德国汉堡有了第一家海外茶文化艺术中心,意大利米兰、英国伦敦也正在铺点。一路走来,她的商业规划很明确,未来将继续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路子——预计5年内开设100家茗约禅溪门店,20家茗约海内外高端门店。
再往大了看,深耕茶文化事业,鲍丽丽的眼光不止于此。作为中国茶文化推广大使,她找到了传统茶文化的创新点,与科技金融结合在一起。茗约创立7年来,和专业茶高校合作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中国茶基因样品库,又与上海自贸区共建茶叶交易所,借助资本力量更广泛地传播茶文化。
为了能最好地将中国茶的发展脉络呈现给世界,探索茶叶全基因品种、总结中国茶制作技艺、传承创新再传播茶学美学,鲍丽丽带着团队跑遍了100多座未被“人工驯服”的古树茶山,探究千年古茶树;走访了数十位国家级非遗制茶传承人,听他们讲茶叶制作的故事;还深入钻研浩瀚的史籍,探求茶道精髓的本质,重新梳理中国式的生活方式。
鲍丽丽回忆起曾经的探访历程,“一路艰辛,好在有那份最初的梦想,还有陪伴着梦想的古树茶香”。
(选自2017年第4期《环球人物》,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仙子”鲍丽丽难忘15岁上山习茶的经历,第一次便喝到了上好的茶汤,由此非常看重“偶然”在人生中的作用。
B.九华山的学艺生活非常艰苦,天气寒冷,茶壶相对较重,鲍丽丽克服了这些困难,反复苦练,最终练就了受用至今的泡茶技艺。
C.鲍丽丽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就读期间,就经常参加学校各种茶推广活动,向中外宾客介绍中国茶艺。2010年,她受邀出任世博会茶文化推广大使。
D.毕业后,鲍丽丽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创业方向,“茗约茶文化馆”是她传播茶文化的第一个道场。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九华山学艺期间,很多小伙伴就是因为不愿意练习“凤凰三点头”而早早下山,鲍丽丽却坚持到了最后。
B.作为茶文化推广大使,鲍丽丽有担当,有热情,致力于茶文化的传播,为茶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C.鲍丽丽善于抓住机遇,带领茗约沿丝绸之路布点,在德国汉堡、意大利米兰、英国伦敦都早已布点结束。
D.鲍丽丽的团队跑遍100多座古树茶山,走访数十位国家级非遗制茶传承人,钻研史籍,主要是为了最好地将中国茶的发展脉络呈现给世界。
E. 文中不止一次引用传主自己的话,在表达效果上,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丰富了文章内容,也让读者对传主的思想情感有了更好的理解。
【小题3】鲍丽丽在传承茶文化方面的哪些做法值得人们借鉴?请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论语·泰伯第八》——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宪问第十四》——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从生产关系的转化、权力的转移上来看都与孔子所崇尚的“周礼”大相径庭。孔子所在的鲁国早已被“三家”专权,士大夫越级行使着诸侯的权力,“三家”的家臣们也不同程度地把持着士大夫的权力,这以下凌上的事情比比皆是,所以孔子希望当权者回归到自己的权力范围以内,不要越级把持不属于自己的更高权力。

而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对“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理解是:“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这是当代社会特别应该提倡的一种职业化的工作态度。”“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先把你自己那个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别人的事。”“这并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精神,谁的活儿谁操心,这样的话,大家合起来才是一盘棋。”对待工作不是应该越热情越好。无论是份内的工作还是份外工作,我们不是都应该做得越多越好。对待工作,也有分寸需要把握。

【小题1】请你根据上述时代背景,判断于丹教授的理解是否准确并简述理由。
【小题2】请结合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和现代企业的管理精神,谈谈你对孔子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