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醒来

胡廷楣

①老子醒来。

②当然知道,他留之于世的只有五千个字。人们猜想,那是对后代太多太多的嘱咐。

③记得是在杭州,一位教授曾经面对一个学生,一字一句背诵了一段老子的话,藉以说明,“虚”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④“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⑤老师那时就不再讲了。“道”已在此,理解是学生一辈子的使命。后来,在不止一种建筑书籍中读到,美国杰出的建筑大师赖特曾经说过,老子的论说是最好的“建筑空间理论”。他甚至还对向他请教的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说:“你还是回去吧,最好的理论在中国。”赖特所说的“最好的理论”,就在上面那一段话中。

⑥经过赖特的提醒,人们才知道,老子从某个角度说出了建筑空间的本质。人们营造的是实体,而使用的却是门窗室内空间。人们建设的是房子,欣赏和享受的却是被建筑改变的空间。

⑦实体当然重要,可是实体形成的空间更不容忽略。对于赖特来说,老子非常伟大。老子如同火焰一样照亮了他在黑暗中的苦思冥想。对于老子来说,赖特也非常伟大。赖特研究的依然是建筑,可是他通过建筑理论,在异国他乡唤醒了老子。

⑧这就告诉了世界,老子是一脉年代遥远的泉源,至今依然奔流不息。

⑨你说你并没有想到,设计世博会场馆的团队中,竟然有四位建筑师是老子的“粉丝”,而且有两个是老外。我们会说,这没有什么意外。他们只是继续着赖特的思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在读《老子》。不如一次次走近他们在世博会的作品,思考他们为什么去寻找老子。

⑩文化中心的建筑师汪孝安想起老子,是这个设计正陷入困难之际:土地还是那么大,而观众坐席将扩大到原规划的四倍。他说他率领团队进入重新设计时,一直记得老子的提醒,下决心绝对不能将一个实在却是难看的作品建设在黄浦江边上。殚精竭虑,他们终于将内部充实,外表轻盈飞动的碟式设计交给了世博会。

⑪台湾馆的建筑师李祖原是东方文化的研究者,他从美国回来,心心念念就是要建设“中国式”的当代建筑,他于儒、道、佛都有研究,而又是在西方接受了教育。他说过,老子给予他的启示之一,是不同背景的人,观看同一个作品,会看到不同的东西。李先生设计的台湾馆,是一个非常现代的建筑,创意却是采用了中原和台湾都有的放飞孔明灯的风俗。因而,这个展馆,也能被更多的人认同。

⑫俄罗斯馆的建筑师列翁,年轻时就喜欢老子。他在设计俄罗斯馆之前,曾研究了两个古老民族之间文化的相同之处。列翁发现,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也揭示了家庭和社会的构成,试想,一个人,娶妻、生子,家庭走向社会,不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俄罗斯馆女子围着跳舞的意念,也就是社会和谐的一种解释?

⑬以色列馆的建筑师渡堂海,显然对老子的研究有些年头了。他在我们面前放了两只杯子,说,它们之问有什么?什么也没有吗?渡堂海喜欢将实物和空间之间看成是对话,是实和虛之间的和谐。如果你走过以色列馆,你一定注意到建筑本身有着强烈的对比,坚实和空灵,庄重和透彻,区别和缠绕……

⑭不能说,他们的设计一定就是老子思想的具体化。可是,一位知道老子存在的建筑师,总会丰富自己的想象。

⑮你说,建筑师们这样读《老子》,学者们可能不屑。世世代代的学者,一直在正本清源,捍卫老子的纯洁。他们会嘲笑建筑师对老子的认识浅深不一,有的还只能说是误读。学者们怀着虔诚的心情,皓首穷经。是对传统、对老子的尊敬。

⑯不过,还有第二种尊敬。那里面就有建筑师。他们与老子相约,一起走进了现实的社会。老子脱下宽袍大袖,穿上西服或者休闲的运动装。他不再骑牛,乘上了飞机。他不再是神话中的太白金星,而是一个属于全世界的哲学教授……老子容光焕发,实现了跨时空的“穿越”。

⑰老子的学问做在千年前,当然不会知道现代社会有这样的丰富。可是,在精神上时时困惑的现代人需要古人的智慧。自然的运行的某些规律被老子一语点破,具有无穷的诠释可能。就像是亚里士多德,因为一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名言,被赋予今天的解释,一直活跃在上海世博园区。

⑱看看地铁站出入人流如潮水一样匆匆的脚步吧,看看街市中那纷乱细碎犹豫定的脚步吧。人们多被不可名状的情绪催促,慌不择路。

⑲在这个时代,能够沉静下来一字一句体会传统经典,一定是大不一般的人。应当停留的时候,他们流连忘返,绝不快走,这是一种信心。如果是一个建筑师,能够以这样的态度体会流传数千年的思想,当然会有绝不流俗的作品。

⑳访问李祖原先生,为他写一篇关于台湾馆的文字。商量很久,我们才庄重写下第一句:“他,不是一个脚步匆匆的人”

(选自《文汇报》2010年10月1日)

【小题1】第④段中最能体现“虚”的文化内涵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⑧段中画线句用了什么手法以及其表达效果是什么?
【小题3】第⑯段提到“第二种尊敬”。请指出学者和建筑师对老子的尊重方式的不同。
学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筑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说老子“留之于世的只有五千个字”,指的是老子的《道德经》。
B.美国建筑大师赖特认为老子开创的“建筑空间理论”是世界上最好的理论。
C.文章第⑨和⑮段两次提到“你说”,使文章不仅在表达上形成一种亲切的对话关系,而且在结构上起到上下呼应、层层推进的作用。
D.文中以四位中外现代建筑师为例,意在揭示正是老子的思想丰富了他们的想象,他们的建筑设计也正是老子思想的具体体现。
E.文中用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受到上海世博的重新诠释作类比,强调老子思想在当今同样具有无穷的诠释可能。
F.“老子醒来”指的是老子的思想复活在当今社会,为人们所传播和使用。
【小题5】全文末段画线句有何妙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7 03:43: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乡绅消失后的乡村命运
传统中国乡村,在当代人的眼里,可能是与贫穷、饥饿联系在一起的地方,然而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的心中,乡村更多的是充满温情和诗意的祥和。如果从读书人的数量来说,当代中国农村绝对是古代农村的几倍乃至几十倍,然而为什么却没有从前的典雅,而且也失去了传统农民的道德坚守与精神追求?由此我们想到了传统中国农村的乡绅。
所谓“乡绅”,就是乡间的绅士,即士大夫居乡者。这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此即所谓的“绅”或“大夫”;一部分是未曾出仕的读书人,此即所谓的“士”。由乡间士大夫组成的“乡绅”群体,他们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在官场有一定的人脉,对下层民众生活有深刻地了解。他们既可以将下情上达于官府甚至朝廷,也可以将官方的意旨贯彻于民间。乡绅们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引领着一方社会的发展。他们可以说是乡村的灵魂,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
“乡绅”的核心是“绅”,即退居官员,他们在这个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乡绅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农业文明”。自周代始,即把村落称作“里”。“里”字从田从土,即反映了“恃田而食,恃土而居”的农业型经济生活特征。从事农业的人群,不像游牧民族或商业人群那样四处行走,而是世世代代守护在土地上,他们像庄稼一样,把根深扎在了乡土里,对乡土充满了感情。虽说“大丈夫志在四方”,不免要宦游他乡,但“叶落归根”则成了农业文明滋养的人群颠扑不破的信念。这种传统在周代就已出现。
从“二十五史”到各地方志,以及通俗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大量官僚告老还乡后,与当地“士”一同教授乡里,行化一方的故事。像汉代以力谏皇帝折断殿槛而闻名于世的朱云,退居乡里后,即教授诸生,“择诸生,然后为弟子”,培养出了两个著名的博士(《后汉书·朱云传》)。蜀中司马胜之,辞官不做,“训化乡闾,以恭敬为先”(《华阳国志》卷十一)。宋吕大防兄弟四人,大防曾为尚书右丞,大钓嘉佑进士,大忠曾为河北转运判官,大临曾为秘书省正字,都是“国家干部”,但中国乡村的第一份民规却出自他们之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蓝田《吕氏乡约》。南宋朱熹又对这《乡约》作了增损,由此而传播开来,对明清乡村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
有人对明代初期百年间的城乡中举人数作过统计,发现乡村多于城市。这反映了在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中,乡村比城市有更旺盛的造就人才功能。然而,近百年商业经济和“新式教育”的发展,打破了中国社会城乡平衡格局。城市的经济收入、教育资源配制以及高知识含量的工作性质等等,使乡村中的优秀人才开始流向城市。“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在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的诱惑下开始动摇,部分退休官员开始失去还乡的热情,在城市安置家眷。这种单向流动,在民国时期曾使一批有志之士深为担忧,而为乡村重建作过呼吁。到上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高潮,乡村的命运便急剧直下。
乡绅群体的消失,使乡村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凝聚力也随之消失。对于乡绅的消失,可以归咎于社会近代化变革中“工业文明”的冲击,但更重要的是这场变革对传统价值观的摧毁。虽然近代出现的新型知识群体和有理想的革命者,其初皆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但面临自己最后归宿选择时,在城市良好的医疗条件保障下安享晚年,成了他们最合理的生活选择。“叶落归根”的传统价值观被彻底抛弃,长期的城市生活,使他们失了“根”的记忆;而殊不知他们的选择,比之自己曾经批判过的“封建士大夫”,显得是多么卑微!于此,我不得不礼敬中国传统的乡绅,磬折于他们“归根”的壮举与高尚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当代人联想的贫穷落后的印象可能不同,传统中国乡村在古代文人及乡村耆旧的心中更多的是充满温情和诗意的祥和。
B.如果从读书人数量上,中国当代农村远远多于古代农村,却失去了从前的典雅与传统农民的道德坚守和精神追求,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C.被农业文明滋养的人群信奉的“叶落归根”的信念在周代就已出现,这一点从很多经典正史、各地方志以及通俗小说中,都可以得到印证。
D.中国乡村的第一份名规蓝田《吕氏乡约》出自乡绅之手,南宋朱熹又作了修改,更有利于其传播,相约对明清乡村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绅”就是士大夫居乡者,由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和未能出仕的读书人组成的“乡绅”群体,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质。
B.“乡绅”的核心是“绅”,即退居官员,乡绅们在这个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乡绅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农业文明”,他们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
C.“恃田而食,恃土而居”作为农业型经济社会特征,由里字从田从土的文字现象即可看出,把村落称“里”自周代开始。
D.华阳国志,中记录的汉代以力谏皇帝折断殿槛而闻名于世的朱云,退居乡里后,择选诸生,教授弟子,培养出了两个著名的博士。
【小题3】(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中,乡村比城市有更旺盛的造就人才功能。根据有关统计,明代初期百年间的城乡中举人数乡村多于城市。
B.虽有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但近百年商业经济和“新式教育”的发展,使部分退休官员开始失去了还乡的热情,飘于城市不思归,失去了根的记忆。
C.到上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的命运便急剧直下,乡绅的消失可以归咎于社会近代化变革中“工业文明”的冲击及这场变革对传统价值观的摧毁。
D.“叶落归根”的传统价值观被彻底抛弃,长期的城市生活,让近代出现的新型知识群体及有理想的革命者丧失了“根”的记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也被称为“乐”。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人就已经通过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这种幸福观对后世的许多中国人影响很大。
B.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是幸福的重要内容,但与之相较,精神层面的快乐则是必须的,是更应该看重的内容。
C.“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中提出的观点说明个人的发展终究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D.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对天下百姓的幸福念念不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实现幸福,即便是在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这些问题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B.不沉溺于物质享受不等同于不追求物质财富方面的幸福,先秦诸子在这方面强调的是要持一种淡泊的态度,因为他们更看重精神快乐。
C.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从而修身行道,先秦诸子认为这样做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
D.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他主张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高度赞赏安贫乐道的弟子,孟子主张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在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有重要意义。
B.墨子认为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所以,他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
C.在先秦诸子看来,只有不因外在的诱惑而丧失气节,不因外在的压力而改变主见,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
D.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这是一个追求幸福之人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的体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一门经验性学科,环境社会学应该更为关注具体社会与具体环境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使用的“社会”这个词是从外面移植的。根据钱穆先生的观点,如果简单地用西方社会学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社会,就是“强异以为同,其不能深入了解往昔中国社会之真相,殆无疑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没有与西方同样意义上的“社会”,西方所谓“社会”是建立在个人和个人权利基础上的,群己界限十分明确。中国的传统是集体主义取向的,家庭、家族是社会的基础单元,个人以及个人权利的界定并不明确。在很大程度上,直到今天仍有传统的延续。如果不考虑这些内涵上的差异,将“社会”进一步看作人群的集合及其生活形态,那么我们在分析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就应该有所注意。
不同规模的人口对于资源环境的需求和影响是明显不同的。英国工业化时期的人口规模是1000多万,美国工业化时期的人口规模是2000~3000万,日本也只是在3000多万人口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的。中国在超过13亿人口的条件下推动工业化,其所引发的环境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以前一些小规模国家的经验借鉴价值是非常有限的。
社会是有时空限制的,或者说任何社会都处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时空条件不同,社会状况不同,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状态也就不同。很明显的是,狩猎采集时代的社会与环境关系是区别于农业时代的,而农业时代则与工业时代有显著不同。即使是在工业时代,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有所不同。经济学家为此还提出了所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指出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水平呈现倒U曲线型关系。进一步而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当今世界各地的社会越来越摆脱了彼此隔绝、隔离的状态,全球一体的社会形态正在出现。在这样一个时代,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
社会文化、制度安排以及阶层结构也有差异。不同的文化,比如说基督教文化与儒家文化,其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看法不一定相同。不同的制度安排,比如说,相对集权的再分配的政治经济体制,与强调个人自由和市场交接的政治经济体制,对于环境的影响和反应也不尽相同。而不同的社会结构也应该影响着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一个充斥着社会不公、缺乏社会互信和共识的社会,其应对环境风险的能力无疑是很脆弱的。
因此,环境社会学应该特别关注对于具体社会与具体环境之间关系的经验分析。研究中国环境与社会,就要看中国人口、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文化传统、阶层结构等等与中国特定的环境条件之间的互动。考虑到中国幅员辽阔,还应该更进一步地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开展具体分析。当然,这样说并不是简单否定对于环境与社会关系进行抽象的理论思考的重要性,只是更加突出了社会学的经验性要求。
(摘编自洪大用《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与新反思》)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没有与西方同样意义上的“社会”,西方所谓的“社会”是建立在个人和个人权利基础上的。
B.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延续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取向,个人以及个人权利的界定并不是那么明确。
C.“社会”在表征上可以被看作是人群的集合及其生活形态,所以可以不考虑其在内涵上的种种差异。
D.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水平呈现倒U曲线型关系,这也意味着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直接提出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范围,接着从西方和中方的角度对“社会”进行了论述。
B.作者赞同钱穆对“社会”的看法,认为用西方的观点并不能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真实情况。
C.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在研究环境社会学时应多关注具体社会与具体环境之间的关系。
D.本文采用总分总的形式,指出环境社会学的主要特点是要具体地讨论环境与社会的复杂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社会学是一门经验性学科,要关注具体社会与具体环境的关系,因此抽象的理论思考对社会学研究并不重要。
B.钱穆认为,用西方社会学的观点看中国社会,是强制把不同社会看作是统一的,无法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真相。
C.不同的文化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看法不一定相同,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应也不尽相同。
D.研究中国环境与社会,就要看中国社会与中国特定的环境条件之间的互动,还要对特别情况开展具体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已广为流传,其内涵主要是对贵族或执政者的专称,而较少涉及人格内容的道德意蕴。如《尚书》卷十三说:“君子勤道,不作无益害有益。这里的“君子”,显然是执政者或贵族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通过孔子从不同侧面的反复解说和阐发,“君子”一词被赋予许多优秀道德的内涵,成为一种理想人格模式的称谓。
翻开《论语》,有关“君子”的论述俯拾即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尊贤而容众,喜善而矜不能”,等等。这表明,孔子常在君子与小人的对举和比较中,肯定和褒扬君子是他心目中的道德高尚之人。在《论语》里,孔子也数次提到“圣人”,但他明确对弟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这就是说,圣人难以看见,也难以企及,但君子能够见到,也可以并应该努力做到。
作为孔子精心勾勒和塑造的可望可及、可学可做的理想人格,君子形象在中华文化数千年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上至历代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推崇。《周易》中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被张岱年等学者认为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涵的最佳概括。《孟子》中“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论述,使君子人格的内蕴更加丰富,影响更加深远。值得注意的是,君子不仅是儒家着力打造和推举的理想人格形象,道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概念及其人格内涵也颇为认同。人们耳熟能详的“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就是《庄子·山水》中的名言。荀子在构建礼法体系时强调“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在荀子看来,一个崇尚礼法的社会,如果没有君子这样品行高尚的人来参与和维护,那将会失去构建礼法社会的基本前提。
后来,思想家对“君子”概念的引述和阐发同样不胜枚举。从西汉的董仲舒到东汉的王符,从唐代的孔颖达到宋代的程颢、程颐和朱熹,从明代的王阳明到清代的王夫之等,都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对君子概念及君子文化进行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挥。明清时期流行很广的人生格言类著作,多半也将君子人格奉为典范和楷模。如《菜根谭》云:“君子处患难而不忧,当宴游而惕虑,遇权豪而不惧,对茕独而惊心”,便是对君子安贫乐道、处安虑危、遇强不屈、见弱怜悯等优秀品格的赞扬。《围炉夜话》云:“君子存心,但凭忠信,而妇孺皆敬之如神,所以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处世,尽设机关,而乡党皆避之若鬼,所以小人枉做了小人。”这就是在君子与小人不同处世方式的比较中,充分肯定君子以忠贞和诚信为立身之本的做法。君子概念及其文化,不仅在中华历代典籍中汗牛充栋,而且一直活在历代中华儿女的心中。今天人们口头还常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可以说,“君子”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的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儒家学说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其中很重要的内容是阐扬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耻等众多为人处世的伦理和规范,它们最终都集聚、沉淀、融入和升华到一个理想人格即“君子”身上。我们的先贤崇尚君子品格,甚至把象征高洁、清雅、虚心和气节的梅兰竹菊四种植物人格化,称为“四君子”。宋代以来,以梅兰竹菊表现四君子品格的书画数不胜数,其繁盛景象让人叹为观止。“君子”概念古老而鲜活,在当代社会也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在不同阶层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今天仍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成为一种理想人格模式的称谓,有一个发展过程,原来“君子”主要指某一类人,后来才被赋予许多优秀道德的内涵。
B.君子这一形象是孔子精心勾勒和塑造的,它不同于难以看见、也难以企及的圣人形象,君子有可望可及、可学可做的理想人格。
C.“君子勤道,不作无益害有益”中的“君子”,指的是处于执政者或贵族地位,道德高尚,不做危害社会和民众之事的那些人。
D.从西汉到清代,董仲舒、王夫之等人对“君子”这一概念内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说明君子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论语》一书中,孔子肯定和褒扬君子,君子是他心目中道德高尚的人,而小人则是与君子相对的另一类人。
B.《周易》中的名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厚德载物”,被部分学者认为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涵的最佳概括。
C.《菜根谭》中说的“遇权豪而不惧,对茕独而惊心”,便是对君子安贫乐道、处安虑危,遇强不屈优秀品格的赞扬。
D.《庄子》中的名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以比喻的手法阐明了君子与小人在人际往上的差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阐述了君子这一概念内涵的发展变化,表现了君子理想人格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人格的深远的影响。
B.作为理想人格的君子,其行为必然符合“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耻”这些儒家为人处世的伦理和规范。
C.君子这一概念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不同阶层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绝大多数人也把君子风范奉为做人准则。
D.在君子理想人格形象的打造和推举过程中,不同学派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荀子还从社会治理上论证了君子的重要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业、教育业广义知识付费的概念,本文中的“知识付费”主要指将知识信息加工为产品、服务并将其通过互联网售卖的行为(即狭义的知识付费)。互联网时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被采集、被发布、被传播,消费者面对的信息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但是,面对海量信息,人类的思维模式还远未达到能够自如接收的程度,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紧张心理,被称为“知识焦虑症”。同时,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都会加强这种焦虑感,而这种焦虑往往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学习意愿。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量碎片化的时间需要被有效利用以获取知识信息。目前知识付费领域主要分为内容平台与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前者提供专业生产或用户生产的内容供消费者购买。用户生产内容的平台,普通用户也能够以自身掌握的知识实现变现。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则是为内容平台或有菱现需求的自媒-A提供技术支持。相比传统的出版业与教育业,移动互联网时代兴起的知识付费领域因其参与方减少,制作周期大幅缩短,因此内容生产者的获利周期也随之缩短。此外,知识付费能够为内容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率,助其扩大收入规模。

中国网民课外/工作外付费学习形式使用情况调查表

2014-2019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预测

 

(摘编自《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

材料二:

据有关数据,某知名知识付费产品在2016年10月单月收入超过1800万元,达到峰值。有观点认为,知识付费实则是在满足人“好像是在获取知识”的虚荣。有用户认为,买了一门课之后,才发现这门课的内容没什么深度。报道显示,上述知名知识付费产品除在2017年3月和下半年开学季成绩有回升外,其他时段的单月参与人数和单月收入都在下滑。

(摘编自胡宁、张均斌《知识付费,2018年将是怎样的姿势》)

材料三:

2016年以来,知识付费呈火爆趋势。2017年8月,知识付费用户超过5000万,但据了解,当下,消费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持续学习和付费的用户少之又少。在知识需求方   面,终生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持续为知识付费的习惯有待形成;在知识供给方面,提供的内容或方法不对路,学一次就不想再学了。

在互联网刚刚普及之时,多数内容是免费的,为知识付费似乎是天方夜谭。而现在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按服务使用来收费。其实,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高级的业态。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

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中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给用户提供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如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姜奇平《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内容平台不仅可以让提供专业知识的特殊用户获得收益,也可让普通用户通过自身掌握的知识获得收益。
B.在2016年,某知名知识付费产品在知识付费方面的收益有突出表现,但在2017年的多数时段,单月参与人数和单月收入总体上呈现下滑趋势。
C.消费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能持续下去的人不多,关键在于消费者自身建设不足,终生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
D.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的业态,知识服务收费是高级的业态,但在我国,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中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狭义知识付费项目的完成,既需要知识内容的制造者,也需要知识付费的消费用户,还需要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提供服务。
B.与传统意义上出版业、教育业的知识付费的概念不同,狭义的知识付费,主要指通过线上或线下售卖加工过的知识信息产品、服务。
C.网民在课外、工作外的学习,对音频类、视频类知识付费产品的兴趣呈增长趋势,而对文字类知识付费产品和线下论坛讲座的兴趣不高。
D.知识付费的发展方向是向知识服务业发展,帮助用户解决问题,通过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等,使客户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
【小题3】知识付费火热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