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寒夜生花
迟子建
①今冬大兴安岭奇寒,春节前后,气温都在零下摄氏三十七八度之间。世界看似冻僵了,但白雪茫茫的山林中,依然有飞鸟的踪迹;冰封的河流下,鱼儿也在静静地潜游。北风呼啸的街头,人们也依然忙着过年。
②有生命的不止这些,还有花儿。
③是霜花!
④每天早晨,我从床上爬起,拉开窗帘,便可望见玻璃窗上的霜花。户外寒风凛冽,室内温度只有摄氏十七八度,所以今冬我见的霜花,不像往年只蔓延在窗子底部,而是满窗盛开!
⑤霜花姿态万千,真是要看什么有什么。挺直的冷杉,摇曳的白桦,风情万种的柳树,初绽的水仙,半开的芍药,怒放的菊花,你在霜花的世界中,都能寻到。当然,除了常见的树木和花朵,霜花也隐现动物的形影,比如呼呼大睡的肥猪,飞翔的仙鹤,低头喝水的鹿,奔跑的狗,游走的蛇等。你要问霜花中有没有人?答案是肯定的。亭亭玉立的少女,蹒跚学步的儿童,弯腰弓背的老人,霜花也不吝惜它的笔,勾勒他们的形影,并为之配上人间的烟火气——房屋、水井、田地、牛车、犁铧、米缸、灶台、饭桌、碗筷甚至肥皂。仅有这些还不够,没有光,世界是彻头彻尾僵死的,于是霜花中就有了日月星辰,有了来自天庭的照耀!
⑥不要以为霜花总是烟花般灿烂,它也有孤独的脚印;它也不总是祥云缭绕,那里也有离人的眼泪!
⑦在这里,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刻,也是最黑暗的时刻。太阳三点多就落山了,好像它答应了要去照耀另一个更黑暗的世界,而把人间过早地推入暮色之中。白昼中被阳光鞭挞的寒流,在太阳消失后,竟做起了浪漫的事情。它们中的一部分,潜入千家万户的窗缝,在人们熟睡时,用月光星光做笔,蘸着清芬的霜,在明净的玻璃窗上,点染出一幅幅图画。
⑧有千万扇窗户,就有千万个霜花的世界,因为霜花的世界没有相同的。今天你看到的芭蕉树形态的霜花,明天演变为一片葳蕤的野花了;今天你看到的少女,明天就可能变成老妪;今天你看到的光秃秃的树,明天挂上了几盏灯笼。还有那饭桌和房屋,可能一夜之间会缺了桌脚,或是两层的房屋变成了三层四层,让你慨叹它们造房的神速。
⑨太阳走得早,并没有想着第二天要早来。它晚来也好,霜花会存留长久些。七点多钟,晨曦初现,霜花被映照成柠檬色,远看像张金箔纸;等八点多太阳完全冒出头来,霜花就是橘红的了,如果此时恰好有酒杯形态的霜花闪烁其中,我就是喝到浓郁的葡萄酒了;而等太阳升得高了,阳光照耀着雪地,天地间跃动着白炽的光芒,霜花就回到本色,一片银白,玻璃窗就成了银库了!不过,太阳每前进一步,霜雪图就损毁一些:花瓣凋零了,树木枯萎了,河流干涸了,房屋坍塌了,动物少了四蹄或是尾巴,犁铧残破了,玻璃窗像是心疼什么人似的,漫溢着霜花的泪滴。阳光把这样的泪滴照耀得晶莹剔透。如果说冬天也有露珠的话,该是它们吧。
⑩霜花在正午时消失了,玻璃窗干干净净的了!不要以为它们的故事就此结束了,夕阳尽了,霜花又会在玻璃窗上重谱新篇。于是像我这种爱做梦的人,又有了新的憧憬。
霜花似乎很懂得主人的心思,有的时候,我能从霜花中看到已故亲人用过的东西,比如茶壶、眼镜,比如砚台、笔管。让人怀疑他们夜间悄悄匍匐在窗棂上,听我梦中的呓语。在冷酷的现实世界中失去的,那个世界又温柔地回馈了我,让我直想亲吻那片霜花,让我所爱的,再度与我的呼吸共融。
没有一个早晨,我不是与霜花共度的。我站在它面前看它,它也在静静地看我。能与心灵共通的世界,谁敢说是虚幻的!霜花是彼岸世界送给此岸世界的哈达,你的目光与它交汇时,就是领受了福气。
(选自《文汇报》2012年2月11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是霜花!”这句单独成段,并用感叹号强调,照应标题,表现作者的惊喜之情。
B.第⑤段中作者调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以生动的笔法写出了霜花的万千姿态。
C.第⑦段“潜”“蘸”等动词刻画了“寒流”的无孔不入,渲染出寒夜的阴郁沉闷。
D.第⑨段以时间为序,描写随着太阳升高霜雪图渐渐损毁的景象,充满动态和美感。
【小题2】作者笔下的霜花有哪些特点?请分点概述。(3分)
答:     
【小题3】有评论者认为迟子建的这篇散文“冷色调中,有着融融的暖意”,请结合文本,从文章主题意蕴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35: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

鲁侍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周朴园 (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到她的坟在哪儿么?

 …………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周朴园 (惊愕)什么?

【小题1】周朴园把年轻的侍萍说成是“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其目的是
A.赞扬侍萍,表达自己对侍萍的眷恋之情。
B.明为赞扬侍萍,其实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
C.说侍萍很高贵,是为了衬托自己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D.为自己开脱,并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
【小题2】三十年后,周朴园对侍萍仍念念不忘并不断向别人打听其下落,对这种怀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是人之常情,因为他对鲁侍萍很有感情。
B.是做给别人看的,目的是要借此强化他在家庭与社会上的地位和声誉。
C.是真诚的,因为从前的侍萍美貌贤淑,而现实的家庭生活不如意,加上他做了亏心事,一直受着良心的谴责。
D.极为复杂,既有对从前美貌贤淑的侍萍的怀念,又有忏悔的表示,也是为了美化自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太阳岛上
包利民
父亲那时每喝完酒,都会感叹着说:“在哈尔滨,最好的地方就是太阳岛了,全国都出名啊!”
那年我八岁,父亲一年中有大半年时间在工程队干活,走过很多地方。当时正流行郑绪岚演唱的《太阳岛上》,歌中唱道:“明媚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美丽的太阳岛多么令人神往\带着垂钓的渔竿\带着露营的篷帐\我们来到了\我们来到了\小伙子背上六弦琴\姑娘们换好了游泳装……”不知勾起了多少人的向往之心。
于是在一次父亲酒后,我问他:“你去过太阳岛吗?你咋知道那是哈尔滨最好的地方?”父亲便略低下头说:“没去过,不过肯定是能去的!”那年父亲所在的工程队要去哈尔滨修江桥,他兴奋得无以复加,用力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子,这回你爹可真要去太阳岛喽!”
夏天的时候父亲写信回来,说过几天他们要放两天假,正好可以去太阳岛瞅瞅,还说远远地看那里,全是绿色,里边肯定要比歌中唱得还好。于是那以后我日日盼着父亲的信,想听他讲讲太阳岛上的事。可是竟是一直没有信来,也不知他去太阳岛没有。
秋天的时候,父亲回来了。我和姐姐就都问:“你去太阳岛了吗?那上面好吗?”父亲就说:“当然去了,嘿,真是太好了!”我们就不依不饶地问:“那到底好在哪儿呢?”父亲也说不清楚,问他上面可有歌中说的弹琴的小伙子和穿泳装的姑娘,他说:“反正人挺多,干啥的都有!”我们就说:“你是不是没去啊,回来骗我们!”父亲急了,说:“咋没去?那门票要五块钱一张呢!”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在我们眼前晃了晃:“这就是门票!”我们看了一眼,上面果然写着“5元”的字样,还有一个红红的印章,没等细看,他就收回去了,说:“别让你们弄坏了,这可要留做纪念呢!”
自那以后,父亲每次喝酒之后,更是慨叹太阳岛的美,说得我们心中痒痒的,暗暗决定以后一定要亲自去看看。父亲也是常说:“等有机会我还要再去看看,这次要看得仔细些!”可是父亲最终没有再等到机会,工程队那几年转而向大小兴安岭施工,再也不去省城了。后来父亲的一条腿被砸伤,不能再出去干活了,而我们的小村子离哈尔滨又极远,他再去太阳岛的梦想就一直没有实现。
后来,我去哈尔滨上学,到了那儿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了一趟太阳岛。也许是期望过高,并没有想象中的美丽迷人,心中便有了失望。可是在给父亲的信中,我还是把太阳岛的风景描绘得天花乱坠。姐姐来省城看我,我们又去了一次太阳岛,并照了许多相片,姐姐说:“回去我一定给爸好好讲讲,他现在喝完酒还总念叨呢!这么多年了,他一直都没忘!”我们相视一笑,心中却涌起一种异样的情绪。
那年暑假,我回到家,父亲一见我就用力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子,爸没骗你吧?那太阳岛是不是很好?”我使劲儿点头。那天我陪父亲喝酒,话题总是不离太阳岛。父亲喝醉了,躺在炕上口中还不住地说着:“太阳岛,就是最好的地方!”
我和姐姐默默地看着酣睡的父亲,眼睛都有些发湿。当年我们就曾偷偷地翻出父亲那张太阳岛的门票,其实那是一张随地吐痰的罚款单收据,父亲从没有去过太阳岛。
(《中外读点》)
【小题1】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述。(4分)
【小题2】小说以“太阳岛上”为题目,从全文看,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最后说“父亲那张太阳岛的门票”“其实是一张随地吐痰的罚款单收据,父亲从没有去过太阳岛”。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万元先生(陈洁)
周民的个子在身材上是1.66米,在气质上绝对是1.88米。所以身处于数学系的芸芸众生之中,他懒洋洋地翘着鼻子,一点儿也不显得矮。恰恰相反,众人在他眼睛里,倒反而是矮了一截。作为年轻的微积分专业助教,周民觉得自己才华横溢、前途无量并不是没有一点根据的。所以数学系的学生们就把“感觉最良好先生”的桂冠赐给了他。
周民走进一年级三班的教室的时候,总是一派眼睛朝天、漫不经心的学者风采。他把教科书和讲义像堆破烂似地往讲台上一扔,然后就再也不朝它们望上一眼。似乎望了它们一眼,就有辱他的学问和才华似的。他在教室的前方迈着两条短腿踱来踱去,暗自陶醉在自己的讲课中。兴之所至,就在黑板上一阵激烈地乱涂乱抹,指甲擦着黑板的“吱吱”尖叫让人不堪忍受。有时候他会突然在某个正做鬼脸的学生前停下步子,和蔼可亲地问一声“听明白了么?”
听周民的课有一个特点,本来不明白的学生听了课以后还是不明白,本来明白的学生听了课以后也变得不明白了。所以学生们就把周民的课称为“糊涂加工场”,不管你原先明白不明白,听完课出来全都成了糊涂蛋。
系主任不是糊涂蛋。所以在学期结束的时候,他对周民说,这样的基础课,你下个学期就不要再上了吧(意思是上基础课太委屈他了)。系主任说,编教材怎么样?我们多么缺乏一本高质量的教材啊!周民当时懒洋洋地叹了口气说,看样子也只有我来编了。
周民一编书,他的夫人就激动得简直不知道该为他做些什么好了。打从谈朋友的时候起,她就对他满心的崇拜和敬佩。“我们周先生在写书”,她敲开邻居家的门,压低嗓音说,“请把录音机的音量开小一点好么?”“我们周先生在写书”,她在吵吵嚷嚷的菜场上对售货员理直气壮地喊,“这一块猪肝你一定要卖给我!”售货员对她笑笑说:“你们先生写书管我妈的屁事!”
很多日子过去了,但见周民捧着一堆堆的书在图书馆的走廊上和教学楼的大厅里匆匆而过。碰到朋友了,就停下来,苦笑着说太忙了,实在是太忙了。“系主任缠着我要我编教材,不编不行啊。组里其他的老师,你是知道的,肚里就那么点东西。”朋友就说:“能者多劳,能者多劳嘛。”周民无可奈何地摇摇头,随随便便地、仿佛漫不经心地说:“可我手头上正在写部专著。真是要命,一点儿时间也没有,而出版社又没完没了地催。”朋友就假装大吃一惊地问:“真的么?真是要出专著了么?”周民就灰心丧气地叹息一声道:“据说这本书的出版将引起整个数学界的大地震。”“但是我已经阻止了这一说法。”周民谦虚诚恳地又说。
寒假结束的时候,周民交给系主任洋洋十万言的一叠手稿。系主任看完以后,一言不发地塞到了书柜的最下面一层。数学界的大地震自然连影子也没有。倒是周民本人一天天地被夫人调养得脑满肠肥,发福起来。
这时候系里来了一个援外名额,是援助非洲一个名叫冈比拉的国家。系领导排来排去排不出人来,而周民又恰恰闲散着,就把名额给了他。想来冈比拉教育水平低下,周民去教教函数、方程总不成问题。
周民人还没出洋,派头却早早地出了洋。蓄着一把大胡子,穿上了胡里花哨的格子西装。跟人讲起话来,常常恰到好处地嵌上几个法语单词。令人迷惑的是,他句子里的法语单词中国腔十足,而汉语单词又法国腔十足。弄到后来法国人和中国人都有点不知所云了。倒是他的那种满腹经纶却又百无聊赖的风度,的确是修炼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认识他的人猛一见他,还以为是见到了冈比拉总统本人呢。
周民回来时一下子阔了起来。他成了数学系惟一的一位万元先生。
这几天他正在埋头书写破格提升为副教授的申请书。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再也不能容忍不学无术之辈占据教授、副教授的职位了!
人们说,是啊是啊。
【小题1】小说最后“人们说,是啊是啊”一句的含义是什么?(2分)
【小题2】小说第五段重点写了周民的妻子,他的妻子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对突出主人翁周民起了什么作用?(4分)
【小题3】归纳小说的主要情节,分析其中的内在联系。(4分)
【小题4】周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简要分析。(6分)

同类题4


壮游书海王云五
邵纯
王云五是出生于上海的广东香山县人。这位从14岁在上海一家五金店学徒起步,后来成为大出版家、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发明家、翻译家、著作家、社会活动家的传奇人物,到92岁终止了他的壮游人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王云五读过一年半私塾,最多可按18个月计,再加上22个月在校学英语,他的学历总计应为40个月。但在王云五的一生中,他对读书的需求始终处在如饥似渴的状态。现在人们用“按揭”的方式购房、买车,而一百年前的王云五用按揭的方式购得35册英文版《大英百科全书》,每天阅读二至三个小时,用了三年的时光通读了这部巨著。王云五并不以此骄傲,他反而认为这样读书“博而不专”,当他得知美国的“万国函授学校”设有多种专科的时候,便选定了“土木工程全科”,报名纳费,用了两年的时间,通过国外函授的方式读完了这个专业的全部课程。王云五并不是想当土木工程师,这个通读过《二十四史》的年轻人,不但对人文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还要走进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大门。
由于王云五终日自学,所以他特别重视字典、辞典的作用。汉字约有15400多个,怎样从字典、辞典中迅速地查找出自己需要的字或词,是无数人经常面对的问题。他不但要为自己求得方便,更为无数人和后代着想。关于“四角号码检字法”的诞生,王云五回忆说:“我对于旧部首检字法,早不满意,思必改革之。但直接引起我研究兴趣者,便是林语堂先生。其时林先生任教于清华大学,年来辄从事于一种新检字法的研究。由于我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连接数日深谋远虑,觉得惟有以号码代替首部……我平素不畏难,既已发生浓厚兴趣,遂从此细心研究,朝斯夕斯,甚至梦寐求之。”(《岫庐八十自述》第十五章)经过4年的日夜研究,“四角号码检字法”于1928年获得成功,并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和广泛应用。目前《四角号码新词典》《中国历代人名大词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多部大型工具书仍然采用“四角号码检字法”。八十多年来,这个发明一直保持着特有的生命力,这是社会颁发给王云五的文化勋章。几乎在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的同时,因为东方图书馆的落成,作为馆长的王云五,用了两年的时间发明了“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此方法沿用至今。
王云五著作等身,一生著述80余种。他在年过八旬后仍终日笔耕不辍,排炮般地连续出版了先秦、汉代、晋隋、唐代、宋元、明清、近代等7部《中国政治思想史》。这套学术著作印行后,他又立即撰著《中国教学思想史》。
晚年的王云五回顾说:“我一生以出版为主,教学次之,公务政务殆如客串。”(《岫庐八十自述》第319页)他所说的“以出版为主”,指的是他与商务印书馆的关系。1930年商务印书馆总经理鲍咸昌病逝,该馆的董事会聘请王云五出任总经理。王云五深知商务印书馆管理上的落后,所以他提出了先出国考察现代管理体制和方法的要求,否则谢绝出任总经理。从1930年3月至同年9月,王云五到欧美和日本考察企业与商业管理经验,他成为中国出版业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第一人。1932年1月28日凌晨,日本侵略军突然轰炸上海闸北区,商务印书馆的全部工厂、货栈、仓库顿时化为一片焦土。面对如此惨烈的局面,王云五以罕见的勇气、坚毅和智慧,苦斗了两年,使商务印书馆以全新的面貌再生。在20世纪30代中期,商务印书馆全年的出版物,高达全国的50%左右。商务印书馆不是王云五创办的,但他对该馆有再造之功。
《纽约时报》介绍王云五的时候说:“他为苦难的中国提供书本,而非子弹。”王云五希望中国的每个县,每个学校,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图书馆,这个图书馆把古今中外各学科的名著和精粹都囊括其中,因此取名“万有文库”。这部巨型丛书的第一编于1929年出版,收入各种图书1010种,总计一亿一千五百万字。1934年《万有文库》的第二编出版,总计一亿九千万字。在抗日战争前,万有文库第一编发行了约八千部,第二编发行了约六千部(详见《岫庐八十自述》第十八章),关于王云五在出版事业上长达半个多世纪所取得的成就,这里所说的只能是挂一漏万了。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1年4月20日,有删改)
【小题1】【小题2】王云五先生作为一个大出版家所具有的特质主要有哪些?请根据文本分点概述。(4分)
【小题3】【小题4】文中最后一段介绍王云五的成就时引用了哪几类材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5】【小题6】文章以“壮游书海王云五”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