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红叶 孙伏园
①因为看红叶,特地跑到绍兴去。上海是春天连蝴蝶也不肯光降的,秋天除了墓地里的法国梧桐呈着枯黄以外,红叶这一样东西是从未入梦,更何论实景了。
②绍兴是水乡,但与别处的水乡又不同,因为原来是鉴湖,以后长出水田来,所以几百里广袤以内,还留着大湖的痕迹,在这大湖中,船舶是可以行驶无阻的,几乎没有一定的河道,只要不弄错方向,舟行真是左右逢源。
③在这样交叉的河道的两旁,我们鉴赏着绍兴的红叶。红叶是各地不同的,我与春苔、以刚两位谈论着:绍兴的是柏叶,红叶丛中夹着白色柏实,有的只有是红半片,余下的半片还是黄绿,加上柏实的白色,是红绿白三色相映了;杭州的是枫叶,是全树通红的,并没有果实等等去冲淡它,除了最高处的经不起严寒变成了灰红色以外;北京人最讲究看红叶,这时我想起老友林宰平先生来了,我们的看红叶完全是他提起兴趣来的,也赖他的指示,知道北京人所谓看红叶完全是看的柿叶。柿叶虽然没有像绍兴柏树那般绿白的衬色,也没有像杭州枫叶那般满树的鲜红,但柿树也有它的特色,就是有与柿叶差不多颜色的柿子陪伴着,使鉴赏者的心中除了感到秋冬的肃杀之处,还感到下一代的柿树将更繁荣的希望。
④这时候我不知怎的,突然发生一种悲哀的预感,觉得我们的眼福渐渐缩小了。这不是很明显的事么,我们今年就没有看到京西的红叶。北京的柿子是著名的,虽在大雪的天气,整车的红柿子还推着沿街叫卖,柿子上盖着一层薄雪,因为老年人说吃了可以戒煤毒的,所以大家不怕冻的坦然吃着。而在上海是,要想买一个好好的柿子也得不到。桔子与苹果,是有“生基斯德”的,我们不愁没得吃。生基斯德如果不运桔子苹果来,我们一定没有桔子苹果吃了,柿子就是个好例。十几年前,一到这个时候,不是广东的柑子,福州的蜜桔,浙江的黄岩桔,都要上市了吗?生基斯德一到,这些东西完全销声匿迹了。而柿子更脆弱,简直不等生基斯德到,早已吓得魂不附体,不敢跨入洋场一步了。
⑤于是我们大在绍兴吃柿子。我预料,果子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也许是有一脉相通的。上海现在已经没有柿子的足迹,绍兴的领域也许只是十年五年的事了,再过五十年,一定只有深山荒谷里还找得着,与台湾的“番席”一样,必有汉人挑了担子从深山荒谷出来,一担柿子换一盒火柴回去,而这担子一入洋场,便放进玻璃柜里,上面写着大字广告:“华柿:新从深山荒谷得来,曾耗去子弹三万粒,步马枪各五千杆,本店店员采办队,尚有十八人负伤住院未愈,除略去医药费外,特别廉价出售,以飨各界士女,每个洋五十元整”云。
岂但柿子的命运如此,衣食住各项的命运无一不如此。你到上海木器铺里去问,他们有没有一件木器,是用完全中国的木料,中国的油漆,中国的铁链做的?当然没有的。木料是从斐列滨、日本运来,漆是一擦便掉的,中国的锁钥无人中意,也只好改用洋锁了。最使你听了惊异的是,如果你一旦驾鹤仙游了,棺材也菲律宾、日本的木材不办,龙游寿木的据说早经断绝了。举个最近的例,我们这个《贡献》杂志的书皮上不是有一条棉线么,在上海各处大小杂货铺里搜了两三天,竟得不到一根中国的棉线,结果还是用J&P.COATS的。
⑦趁时看看中国的红叶,大概不久也要没有得看了。
(选自《百家散文名作鉴赏》,原载《贡献》 1927年12月15日第2 期)
[注]①“SUNKIST”的音译,或译“新奇士”,英国一家提供柑橘产品的公司。②J&P.COATS是全球最大缝纫线和裁缝制品制适商Coats PLC 的一个下属品牌。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第③段将绍兴、杭州、北京三地的红叶比照着写,目的是为了衬托绍兴红叶独特的美。
B.第④段叙述自己当年耳闻目睹的有关北京柿子的琐事,从中可以看出一种民情风俗。
C.第⑤段写五十年后出供柿子的广告,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华柿“物以稀为贵”的境遇。
D.第⑥段首句承上启下,由柿子命运谈及衣食住各顶的命运.逐层深入,深化文章主旨。
E.本文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语言朴实无华,不重意境的营造,而重感受的表现、见解的生发。
【小题2】文章开头①、②两段主要写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清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36: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柴门风雪
宋长征
①柴门在记忆之门的门外,轻轻打开,浮现出温暖的面容。窄窄的门框,薄薄的木板,透过去能看见岁月深处的模糊与清晰。我相信,只要有家的地方都会有单薄的柴门,你看不见它的孤单与落寞,而远去的无奈,也只在眼神与心灵交互的刹那,一股暖流瞬间流遍了全身。柴门不说话,敞开或闭合,沉静地面对天空与大地,朝向一间温暖的老屋,朝向老屋里摇曳的灯光和远行的旅人。
② 每一个旅人在即将远行的时刻,都免不了和柴门轻轻握别。童年的气息,母亲的气息,柴门里的蔬菜瓜果与烟火的气息,都将渐行渐远。天,晨曦微露,星,黯淡了光辉。人生的一卷长路在远方铺展,徘徊或踯躅,留恋或珍藏,柴门总是在深情地守候。
③与柴门相守的人,是一生勤劳的农人。鸡鸣犬吠的召唤,打开漫天霞光;或者,仅仅是我们的父亲母亲,用一围低矮的土墙,一架风雨飘摇的老屋,和一扇单薄的柴门,就围困了自己漫长的一生。儿女在长大,在长高,在把目光投向柴门之外的时刻,他们的心头微微震颤,知道这低矮的围墙,单薄的柴门将不是所有能与之终老的时光。风云际会,河汉浩淼,或许远方有着父亲母亲终其一生也不能参悟的深刻与繁琐。但乡村的路终究是简朴的,单纯的,我们的父亲母亲从来不屑打听,包括草,包括庄稼,包括村子里那些鸡飞狗跳的所有的事物,总以为成长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蓦然回首,风霜落满了鬓发。
④乡村老了,操劳一生的父亲或母亲手把着柴门远眺,他们单薄的身影像极了柴门老朽的模样。断了一截的门框,在风中摇摆的木板,苍凉的吱呀声像一把尖利的锯子,划破暗夜的帷幕。
⑤若是在久远的年代,是不是也会有一个落寞的征人,刚刚从战鼓厮杀声中苏醒,遥望故乡所在的方向,朔风凛冽,冰雪刺骨———一扇柴门竟成了无边却奢望的温暖。那封写给家乡的信笺呢,是否还在驿站上停泊?那沾着体温寄给妻子的手帕呢,是否依旧在夜色中跳动着爱的火焰?
⑥柴门,等待的柴门。有离别时隐隐的疼痛,有眺望时的落寞与感伤。只是,童年的重逢呢——大地深处那一扇柴门的吱呀声响了很多年,始终未消逝生动的面孔。
⑦我家也曾有一扇破旧的柴门,是父亲用刺槐梧桐的木板拼凑而成,门口向东,迎接着春风与朝阳。我静静地守望在柴门旁边,知道从柴门里出去的父亲母亲无论什么时候都会从柴门外进来,拍打着乡野的风尘,把夜色关在门外。偶尔,归来的脚步直到很晚才会响起,水一样的月光流泻自乡村的上空,岁月寂静而安详。作为孩子的我们有时也很有耐心,知道有一份专属于自己的爱从来不会走远,贫瘠的月光下,也能开放静美的花朵,像一只忠诚的小狗,总能盼来母亲温暖的呵斥。转回头,甚至忘记了关上那扇薄薄的柴门。在爱的小小忽略里,敞开在月色的清辉下。
⑧走,梦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一个离家多年的人有时会忘记自己的来路。风不会提醒,雨不会提醒,只有在你孤单寂寞的时候,才会记起,在一个朦胧的清晨,你曾来自于乡村的那扇柴门。呵!你记起来了,是正月的初几还是二十几,走的时候是不是雪还在下,老屋里摇曳的灯光一夜未眠,千层底的布鞋,万层暖的棉衣,整齐地叠放在你远去的行囊里。父亲点燃一锅烟,母亲沉默不语,只在手抚柴门的刹那,嗫嚅着却欲言又止,她本来想说“早些回来”还是“在外边照顾好自己”,或者什么也没想说,此后的每天每夜,把想念记挂在了一扇单薄的柴门上,等你。
⑨一扇柴门就是一个渡口,渡船的人老了,船老了,老不了岁月的清波暖流。此岸是家,彼岸是你,在时间的洪流里,我们打捞着希望与叹息。想家吗?想!奔波的你忙碌的你是否在深夜就开始打点行装,把心装下,把爱装进心里,把千层万卷的思念,一一叠好。回家。
⑩窗外飘着雪花,是啊,每一片雪花都是纯洁的表达,写满爱的叮咛与牵挂,写满童年与乡村,写满着人生旅途上所有关于柴门的模糊与清晰。当一个风雪夜归人吧,就如你离开家时的那般场景——父亲点燃一锅烟,母亲手把着柴门,将浓浓的爱与幸福,悉数收纳。
⑾一任柴门之外,风雪连天,最暖不过是一个有家人。
(1)第五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简要赏析画线部分的句子。
(3)唐代诗人刘长卿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里“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与宋长征的“柴门风雪”意境是否一致?
(4)作者写了哪些与柴门有关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怎样组织在一起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中庸之道与社会和谐
崔永东
①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念,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庸”是“用”的意思,“中庸”即“用中”,亦即按“中”的标准去做。“中”是 “恰到好处”,是一种“完善”的象征,而“过”与“不及”都是对它的偏离,因而都是不好的。但那种将“中庸之道”当成一种折中主义的看法是一大误解,“中”并不是一把在表面上或数量上对事物进行所谓“半斤八两”式平分的标尺。“中庸之道”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实质性的平衡,是一种真正的勿过勿不及的状态。“中”又与“和”有密切关系,东汉大儒郑玄对“中庸”解释道:“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中和”一词是指按“中”的标准去做就会达到一种“和”的状态。和谐是一种完美的状态,因此可以说,“中和”是一种至善至美的理想化状态。
②中庸之道作为一个方法论原则,适用于政治领域,表现为宽猛相济、德刑并用的治国方略。但德刑并用不是指德教与刑罚平分秋色,而是指德主刑辅,按儒家的观点看,德主刑辅恰恰是一种实质的“中”,而德刑并重是一种表面上的“中”,表面上的“中”并不合乎真正的“中庸之道”,而实质的“中”才体现了中庸之道的真实内涵。另外,中庸之道还表现为一种政治理想,或者说一种为政的最高境界,这就是儒家所谓“致中和”的境界。《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说,达到了“中和”,不仅实现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和谐,而且也实现了人类与自然万物的和谐。而这正是儒家孜孜以求的为政者的终极境界。
③中庸之道适用于法律领域,则要求在立法上注意寻求各种不同群体间利益的平衡点,适当考虑民众的利益。这就涉及到一个立法公正的问题。当然,由于历史局限,儒家对立法公正的理解与今天相比有很大出入。孔子有言“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则强调了刑罚公正问题,应该说,儒家的司法思想体现了一种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用今天的标准看,一种以公正和人道精神为主宰的立法与司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④中庸之道适用于文化领域,则表现为一种理性与温和的文化发展观。它反对在文化问题上搞“不破不立”,反对横扫一切文化传统,提倡文化的“损益”式发展。所谓“损益”就意味着对传统文化有肯定、有否定、有继承、有创新,既非故步自封,也非目空一切,而是主张在继承传统中的优秀成分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⑤中庸之道适用于经济领域,则表现为经济政策上的“富民”措施。儒家从“中庸之道”的立场出发,不赞成将社会不同阶层间贫富差距拉得过大的制度,因为这些都有碍于社会的和谐与安定。但我们不能把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主张简单地理解为财富分配上的一种平均主义,而应该从缩小贫富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理解其中的深意。
(选自《2007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阶段成果选编》,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中庸之道”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念,要求人们按照“恰到好处”的标准去做事。
B.“中庸之道”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实质性的平衡,“过”与“不及”都难以达到“中和”状态。
C.“中庸之道”适用于社会不同的领域,倡导回避现实中的矛盾冲突,以求达到一种至善至美的理想化状态。
D.“中庸之道”与在表面上或数量上对事物进行所谓“半斤八两”式平分的折中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
【小题2】下列做法不属于合理借鉴“中庸之道”的积极因素以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是(    )
A.立法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努力做到司法公正。
B.经济上关注弱势群体,采取种种得力措施适当加大社会不同群体间的贫富差距,消除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
C.政治上采取刚柔相济的治国方略,以德治为主,加强全民族思想品德修养,适当使用刑罚。
D.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立足于传统文化,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对立法公正的理解与现代社会所实践的立法公正在内涵上完全不相同。
B.儒家所谓的“致中和”,就是达到整个人类社会和谐以及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的终极境界。
C.缩小贫富差距、建设和谐社会,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财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D.中庸并非形式上的不偏不倚,德刑并用并不意味着德教与刑罚平分秋色。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
他们
①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②让我们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手,走进他们的生活……
③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了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
④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接触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城市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⑤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⑥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上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市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月亮;黎明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⑦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会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⑧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⑨虽然,他们还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了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⑩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⑪他们,终将成为我们。
【小题1】全文从哪些方面展示了“外来务工子女们”在城市里生活的艰难?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⑴繁华的城市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⑵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
【小题3】第⑥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6分)
【小题4】作者在第⑦段中说“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这里的“成长”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差点落下泪来”?(6分)

同类题4

(题文)论述文阅读(共3题,9分)
游客不文明行为不应止于记录
为建立文明旅游长效工作机制,国家旅游局依法制订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即日施行,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工作同时开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旅游业逐渐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国内外游客与日俱增,呈现出繁荣旺盛景象,一方面创造了可观的旅游收入,刺激了旅游经济的大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景区接待能力有限,人满为患,管理失控,加剧了对景点资源的破坏,保护修复工作难度加大。
为了规范游客旅游行为,建立文明旅游秩序,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制订了旅游法,出台了加强文明旅游工作的意见,现在又决定对游客不文明行为进行记录管理。可见,国家对文明旅游是高度重视的。
笔者认为,国家严格规范游客旅游行为,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进行记录管理,是完全必要的,也是确实必需的。它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制止游客的“任性”旅游行为,维护文明古国、文明大国的形象,有利于加强对旅游景区资源的保护,确保旅游安全有序。
为了确保记录准确、真实、全面、客观,除了通过媒体报道和社会举报渠道外,更应主要依靠景区自身的力量,包括安装电子监控,对游客行为进行客观记录,包括工作人员(特别是导游)对游客行为的现场监督。
不过,笔者认为,对于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旅游景点不应止于记录。记录仅是留下证据的需要,更应及时指出并严肃制止。必须明白,对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促进游客的文明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要加强旅游法规的宣传,加强文明旅游教育,有钱不能任性,旅游也不能任性。笔者建议设立举报奖,鼓励更多人参与到不文明行为监督中来,让游客在相互监督中共同提高文明素养,强化文明旅游意识,展现旅游大国的文明形象。
综上所述,对游客不文明行为进行记录诚然必要,更重要的是文明旅游的宣传教育,是对不文明行为的制止、曝光和处理。所以,亲爱的游客,如果你不想被“拉黑”,“榜上有名”,就赶紧约束自己的行为吧,做一个有君子风度的文明游客。 (稿源:荆楚网)
【小题1】(小题1)下列表述,不能表明我国旅游业旺盛繁荣景象的一项是
A.旅游业创造了可观的旅游收入,刺激了旅游经济的大发展。
B.景区人满为患,管理失控,导致了景点资源的破坏,保护修复工作难度加大。
C.生活水平提高,各地旅游资源开发和国家政策的众多因素使国内外游客与日俱增。
D.国家旅游局依法制订《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施行,制止繁荣导致的人满为患现象。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第3-5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对文明旅游高度重视体现在制订旅游法,出台加强文明旅游工作的意见,记录管理游客不文明行为等方面。
B.国家严格规范游客旅游行为,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进行记录管理,是确实需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C.为了确保记录的准确性、真实性、全面性、客观性,除了通过媒体报道和社会举报渠道外,更需主要依靠景区自身的力量,包括安装电子监控,出台加强文明旅游工作的意见和现场监督等方式。
D.规范游客行为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游客的“任性”旅游行为,维护文明古国的形象,有利于加强对旅游景区资源的保护,确保旅游安全有序。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游客不文明行为进行记录十分必要,更为重要的是文明旅游的宣传教育。
B.作为游客,如果我们不想被“拉黑”,“榜上有名”,就要做一个有众多旅游风俗知识的文明游客。
C.标题《游客不文明行为不应止于记录》直接点明了全篇的主要内容,符合论述文简洁明了的特点。
D.加强记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游客的文明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李彦宏的“野心”一波三折
杨辰
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野心家”,他曾写下豪言壮语:“我不要做涧底静止的石子,任时光如水自梦里流泻而过;我要做就做那参天直立的树,根深深地扎进黑暗的泥土,枝高高地伸进光明的苍穹。”
他就是李彦宏,百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兼CEO。
可就是这样一位在计算机领域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上高中前却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直到上了高中,他所就读的山西阳泉一中才配备了几台计算机,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于是学校就挑选了几个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组成了计算机学习小组,幸运的是他被选入其中。
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他一下子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努力钻研,凭借着极高的领悟力,他的计算机水平很快超过了其他学生,成为阳泉一中的佼佼者。高二时,他代表学校参加山西省举办的计算机编程大赛,并顺利地通过了初赛。可在太原的决赛中他却失利了。当他为排遣失落的心情在省城乱逛时,在一家不起眼的书店里,他见到了比阳泉最大的书店还要大不知道多少倍的图书,其中关于计算机的书就有几十种。眼前的景象让他感到震惊:原来自己一直都只是井底之蛙!在家乡阳泉,永远不可能有这样丰富的学习资源。他意识到在起跑线上自己已经输给了别人。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倘若放到全国范围内,根本就排不进队伍中!
这样的认知让他倍感伤心,却也坚定了要考到北京去,考进北大的强烈愿望,他要到中国这所最高的学府去汲取在家乡不可能拥有的丰富的信息资源。
19岁那年,他背着行李离开家乡到梦想中的北大读书。可刚进北大校园,他就有了苦恼,当初报考北大时,考虑到环境的差异,他没有选择计算机系,而是填报了图书情报专业。因为在他的设想中,情报学除了要学习信息检索的理论,也要学习计算机数据库知识,这些知识应该比计算机系更全面更专业更深入,然而令他失望的是,对于图书情报专业,计算机课程只是局限于一些基础知识。
曾有一段时间,他在未名湖畔,眉头深锁,踟蹰不前。可没过不久,他做出了一系列惊人的举动:他每天到北大讲堂的南边的T字路口,那里有块宣传板,上面贴满了各种海报,有各种讲座、文艺活动、招聘信息等,他一个也不落地跑去认真听许多各领域顶尖专家学者的讲座。借鉴他们成功的方法,并追求根源慢慢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视角。然后,考虑到本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简单,他干脆去旁听计算机系的课程,计算机系的学生学什么,他就跟着学什么,与他们一竞高低。同时他也没有放弃信息检索的学习,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并提出一些新的主张。
在之后的一次记者采访中,曾有人问他这样一个问题:当你面对选错专业的时候,是什么让你另辟蹊径的?
李彦宏只说了两个字:“野心。”
视野有多远,世界就有多大。在结束了北大的四年奋斗后,23岁的李彦宏义无反顾地远度重洋赴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主攻计算机。30岁时创建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然后在短短几年后,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全球资本市场最受关注的上市公司之一,以及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网站。他说:“我要做第一,要做最大!”
一路走来,李彦宏用他从少年时代就生长的“野心”,一刻不停地积蓄着力量,伺机而动,不拘泥于环境,走出狭隘,迎来成功。而现实中的大多数人在少年时代,亦和李彦宏一样,心里蓬勃生长着一颗“野心”,却在花开时夭折了,被现实招了安,甘心做平庸之辈。这中间所体现的,或许就是成功者的特质吧。
【小题1】请分析文章第一段引用李彦宏话的作用。(6分)
【小题2】本篇文章题为“李彦宏的‘野心’一波三折”,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一波三折”具体体现在哪里?(6分)
【小题3】“现实中的大多数人在少年时代,亦和李彦宏一样,心里蓬勃生长着一颗‘野心’,却在花开时夭折了。”请概括并分析李彦宏成功的原因,并谈一谈对你的启示。(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