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
搓背
北乔
我没想到会在浴室里遇到他。那天我上午到老家,下午去浴室洗澡。从浴池里出来时,迎面来了一个人,来,搓个背吧!
我一抬头,哟,是我高中的同学,我把到嘴边的“那就搓一下”的话咽了回去。
他也认出了我:什么时候回来的?你可是好几年没回来了吧?
  他满脸笑容,透出与故乡一样的亲切,我依稀看到他上学时的模样。我生出了尴尬,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倒不是我们赤身相遇让我不舒服。想当年,我们都上高中了,还一起到河里裸身游泳,相互打闹。我别扭,是因为我觉得不该让我的同学为我搓背,我享受,他劳动,这成什么了?
  走,走,抽根烟,好好聊,我想出了摆脱困境的办法。他迟疑了一下,还是和我来到更衣间。我们聊得很好,话题都是中学时代的。烟雾缭绕,眼前朦朦胧胧,可往事却越来越清晰。沉浸于往日的回忆里,我的心渐渐圆润起来。倒是他,好像有些心神不宁,比刚才拘谨了些。
  三四根烟下去,他举起了手里的搓澡巾,瞧瞧,我都忘了,走,我帮你搓背去。这话一下子又把我拉回到了现实,我一愣,不啦,我就不搓了,你去忙吧。
  那下次再来吧,他的话中夹杂着淡淡的失落。
  回来后,我心里总不是滋味。真没想到会在浴室遇上老同学,我消费,他服务,老同学间还有比这更难堪的事吗?不过,我还是庆幸自己及时化解了这一危机。我打定了主意,以后不再去那家浴室。
  第二天,与几个同学聚会,我说起这事,同学们却埋怨我:这有什么,人家是凭力气挣钱,你倒好,老同学,也不关照他的生意,真是不够意思。没想到,这倒成了我的错。再想想,的确是我不对,是我心里的职业歧视在作怪。碰上开酒店的朋友,我们可以打着“打土豪分田地”的旗号去大吃大喝,结账不结账,心里都踏实。哪个朋友手里有些权力能办点事,我们有什么困难,总能理直气壮地请他帮忙。有朋友开店做生意,我们都想尽一切办法去关照。可为什么偏偏遇上当搓澡工的老同学,我就犯嘀咕呢。是我把职业分成三六九等了,潜意识里认为搓澡工是低贱的。挖出了我心中的丑恶,我羞愧不已。
  过了几天,我再次去洗澡。遇到他时,他正在为一浴客搓背,我拍了一下他肩膀,嗨,回头帮我搓搓!他笑了,露出我们上学时开玩笑常有的笑容。
  这是我一生中享受到的最好的一次搓背,不是他的技术有多么高,而是我们聊得特别地开心。他的口才比以前好多了,也不再像过去那样自卑,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他的知足常乐,反倒让我羡慕。按说我的工作条件比他好,物质生活比他富足,可却常常处于焦灼之中,总是被无休止的失落与不安所纠缠。
  他的手劲特别大,我觉得那是他的自信在抚摸我。搓一次背五块钱,我递给他十块钱:“不用找了。”我的口气有些不自然,心里有些不安。我的老同学以此谋生,真是不容易的。没想到,他拿着钱的手像风中的树叶一样抖个不停,两眼紧紧地瞪着我,那目光刺得我心里直发毛。他发火了,找给我五块钱:“你这人怎么这样?一点也不把我当老同学看,你真没劲!”
天啊,我又错了。这回,我做错了什么?
选自《小说选刊》2013第三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我与搓澡工老同学的两次见面,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我们时代的精神困境:人与人之间沟通困难、关系紧张,物质生活水平与幸福感脱节。
A.这篇小说,通过描写一对中学同学成年后截然不同的生活际遇,表现了社会的不公。
B.小说中的我在进行反思之后,挖出了自己心中的丑恶,惭愧不已。这样的情节暗示读者反思自己心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丑恶,有匡正世道人心的作用。
C.第一次见面过程中,搓澡工曾表现出心神不宁、拘谨还有淡淡的失落,说明他面对如今社会地位已经悬殊的老同学,还是难掩自惭形秽。
D.小说结尾我付账时的行为和语言伤害到了搓澡工老同学,导致他发火,说明虽然经过反思,但作者潜意识里根深蒂固的职业歧视不是轻易就能消除掉的。
【小题2】我与老同学在浴室相遇为什么“生出了尴尬”?反映了各自什么样的心理?(6分)
【小题3】第二次见面,我为什么说“这是我一生中享受到的最好的一次搓背”?。(6分)
【小题4】①小说以问题结尾,“这回,我做错了什么?”我做错了什么呢?针对此问题,谈谈你的见解。②结尾这样设计好在哪里?(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3: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论述类),回答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笑话于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例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等,这些寓言故事就是早期的笑话雏形,两者没有明显的界限,在幽默、讽刺方面是一致的。魏晋时期笑话确立并不断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笑林》作为第一部笑话专集出现,增强了笑话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独立性。笑话在明清时期空前繁荣,专集不断涌现,代表作有明代冯梦龙的《广笑府》和清代的《笑林广记》。
在《笑林》出现之前,中国先秦时期的幽默文学作品,其创作意图大抵是为了达到说理辩难的目的,并非单纯是为引人发笑的纯幽默,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质,与当时的思想文化和政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笑林》的出现,改变了这种传统,在笑话的表现手法上,有自己的艺术特色,某种程度上体现“为幽默而幽默”的观念。
笑话中的幽默,就是用简单的情节,巧妙引出出人意料的结果。《笑林》以搞笑故事为主,往往在简单的篇幅中不忘情节的巧妙设置和形象的精心雕琢,表现出高超的引人发笑的叙事技艺。不少故事在铺垫中巧打埋伏,让人进入一个典型的环境中,之后突然揭开一个人们难以预料到的结果,使读者或者听众经历由最初的期待紧张到结尾的醒悟释然这样一个快速的心理变化过程,从而引爆笑声,而这个转折就是传统笑话中的“笑点”。笑点能不能让读者感到好笑是笑话能否成功的关键。
笑话能够达到“欢声满座”、“揭瓦哄堂”的艺术效果,其奥妙之一还在于精妙的修辞。古代笑话在修辞方面的成就很高,它注意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很注重运用多种修辞。从语言语境的角度来研究笑话中的幽默语言,能够帮助理解古代笑话的幽默,而艺术夸张是古代笑话中比较重要的修辞,在幽默理论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从美学观念看,笑话是属于喜剧的范畴,幽默讽刺是其瞩目的美学特征,因而其中的夸张手法必定与幽默结为一体。笑话就常常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矛盾,不仅把隐晦的东西显现出来,而且像放大镜一样把微小的东西放大开来。在描写人或事物的时候也有利用非合情合理的极度夸张,违反生活逻辑、违背生活真实来达到“可笑”的目的,例如建议鲁人截竿入城的老父、一叶障目取物的楚人,等等。这种言过其实的夸张修辞使语言更具幽默性,也给人深刻的启示意义。
(摘编自宋扬《论魏晋笑话的文体成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笑话的雏形是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既是寓言故事也是笑话,两者在幽默、讽刺方面是一致的。
B.中国古代笑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确立并发展于魏晋时期,明清时期空前繁荣,笑话专集不断涌现。
C.《笑林》是我国第一部笑话专集,它的出现,改变了先秦时期幽默文学作品有针对性的这种实用主义传统。
D.中国古代笑话有着高超的引人发笑的叙事技巧,往往在简单的篇幅中有巧妙的情节设置和精心雕琢的形象。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先秦时期幽默文学作品中的“幽默”,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质,与当时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紧密联系,并非单纯为了娱乐。
B.《笑林》中多是搞笑故事,故事讲述者常常巧设埋伏,使阅读者进人一个特定的情境,这就为故事揭开出乎意料的结局作了铺垫。
C.中国古代笑话中的“笑点”,就是故事的结果使读者或听众的心理由期待紧张到醒悟释然的快速变化过程中,引爆笑声的转折点。
D.中国古代笑话在描写人或事物的时候,往往把微小的东西放大开来,违反生活的逻辑,违背生活真实从而达到引人发笑的目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笑林》中的幽默,既表现在用简单的情节,巧妙引出出人意料的结果,还表现在精妙的修辞,使笑话中的语言充满了幽默。
B.从喜剧的美学特征来说,夸张手法必定与幽默结为一体,作为喜剧的笑话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矛盾也就成了主要表现形式。
C.笑话中的幽默,不仅仅只是为了达到使人发笑的目的,它在戏谑讽刺中还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如“一叶障目”“长竿人城”。
D.《笑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笑话专集,其影响是深远的,古代笑话中修辞手法的精妙运用,对现代幽默理论的研究有积极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叶嘉莹的诗词人生
如今的中国,可以把古典诗词和个人命运起伏结合得如此震撼人心的人,或许除了叶嘉莹,很难找出第二个了。
叶嘉莹与古典诗词结缘,始于幼年家学。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叶嘉莹的母亲和姨母也受过良好的旧式教育,她们也常常教叶嘉莹背诵经典。
1941年,叶嘉莹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让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是融汇中西、兼容并包的一代名家。
顾随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与一般老师只讲书本上的知识不同,顾随讲课时旁征博引,“一片神行”。他重在感发而不拘泥于死板的解释说明,有时候一个小时内,甚至一句诗都不讲,却已将诗歌中最具启迪性的妙义讲给大家。叶嘉莹听课时常常极力心追手写,生怕遗漏了老师学问之精要。
叶嘉莹跟从顾随6年,与顾随结下深厚情谊。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又号驼庵)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叶嘉莹起初对文学理论并没有很大兴趣,然而,当她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后,却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叶嘉莹兴趣大增,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中西融合的理论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道路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人们只要聆听过叶嘉莹的讲学,往往会有天马行空之感。叶嘉莹授课不用讲义,因为她觉得事先写好的文字会把思维限制住,不能尽情阐发诗词的绝妙。她自己称之“跑野马”。人们往往会隐隐感到,站在叶嘉莹身后的,正是其恩师顾随的身影。
作家席慕蓉第一次听叶嘉莹的讲演后,心潮澎湃,写下这样的文字:只觉得她在台上像个发光体,她所散发的美感,让我如醉如痴。叶嘉莹的2010级博士生熊烨在电视上看到叶嘉莹讲课的节目,立刻被深深吸引。他来到南开之后,才逐渐了解到叶嘉莹诗词极富魅力的另一层原因。那是叶嘉莹的坎坷身世。
然而,这些苦难,叶嘉莹很少对外人提及。她在台湾的学生,对她在白色恐怖中的苦难长期一无所知。叶嘉莹只是不愿麻烦别人。她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排解方式。那些深埋于心的苦闷和挣扎,与她自小就熟背的诗词发生了化学反应。叶嘉莹对诗词最初不求甚解,后来逐渐有了大彻大悟之感。
叶嘉莹曾开玩笑说:“我一生只有两个嗜好,一是好诗,二是好为人师。”在她心里,有一种文化传承的迫切。她说:“每一代有每一代的责任,我们要承前启后,各自负起自己的责任来。不能让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我们这一代损毁、丢失。”
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她的旅费都是自付,多年来在各地的讲学或讲座大都是没有报酬的,完全是义务劳动。
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顾随恪守毕生的人生理念是:“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当年的叶嘉莹只记住了这句话,却没有多想其中的意义。而当经历了一生的忧苦不幸之后,她终于对这句话有了真正的体会和了解,并将这句话作为自己的人生理念,在忧患中去践行,在践行中去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更深的觉悟。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著名古典诗词研究学者,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代表作有《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丛稿》等。
②“我是在和诗词谈一辈子恋爱。我的生活并不顺利,我是在忧患中走过来的。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正是在个人生命和诗词的交相互动中,才成就了她诗词人生的艺术魅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用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叶嘉莹的诗词人生启于幼时,源于伯父对她进行的诗词启蒙。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
B.席慕蓉、熊烨为叶嘉莹富有魅力的诗词讲演所折服,从侧面证明了叶嘉莹诗词研究的卓越,也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
C.叶嘉莹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用西方文学理论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的研究。
D.叶嘉莹一直把诗词研究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对诗词传承也有着迫切的意愿,正是这种对诗词执着的“爱”成就了叶嘉莹的诗词人生。
E. 在叶嘉莹的生命中,研究古典诗词不仅仅是她的个人兴趣爱好,也是支撑她走过忧患和坎坷的心灵伴侣。
【小题2】本文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叶嘉莹在哪些方面受到了恩师顾随的影响?请简要回答。
【小题4】叶嘉莹的精神品格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完美的猎物
〔加拿大〕莫洛迪•坎贝尔 著 张维 译
上年纪的老妇人可以说是最完美的猎物。
萨莎按捺不住内心的窃喜,但表面上却装出十分尊敬的样子:欠着身子饶有兴趣地倾听着老妇人说话。
“你喜欢猫吗?呃、呃……刚才你说你叫什么来着?”
萨莎乐不可支,强忍着不动声色。“我喜欢猫,你养猫了吗?”她飞快地回答,同时扫了一眼这套公寓,屋内高档家具登时映入了她的眼帘。
“正打算养,”老妇人颤巍巍地说,“我找钟点工就是为了帮我照料猫咪。”
萨莎朝老妇人笑了笑。她确信自己很有把握做这个活——她以前从未失过手。白发苍苍,不爱打扮,衣着朴素……这样的老家伙们最容易摆平。萨莎要的薪酬比那些中介机构开价低得多,只要给现金就行,有了现金干什么事情都方便。
老妇人还在那里喋喋不休地唠叨着她的猫,萨莎的眼睛却一个劲地在房间里扫来扫去。昂贵的家具,高雅的雕塑,餐柜上摆放着银光闪闪的蜡烛台,那八成都是些纯银的。毫无疑问,主人的卧室里肯定还有许多珠宝和大量的现金,像她这样的老家伙一般都不大喜欢银行卡。萨拉沾沾自喜,想象着即将到手的果实。寻找贵重物品的藏匿之处对萨莎来说是小菜一碟。
“亲爱的,再加点茶?”
萨莎欣然应允,笑容可掬。老妇人拿茶壶的那双手青筋毕露,满是皱纹的手背上布满了深褐色的老年斑。萨莎灵巧地迎上茶杯,让茶壶里的茶水恰到好处地倒入她的杯中。
“天哪!”老妇人失声咕哝了一句。
“ 莫蒂菲夫人,没什么事吧?”
“哦,没什么,”她显得很尴尬,“实在对不起,我需要去……”,说着,她摇晃着身体从沙发上站起来,拖着沉重的步伐朝卧室奔去。
去卫生间了,萨莎自言自语地嘀咕着。她一边品茶,一边微笑,即将来临的财运使她非常开心。这些老家伙们从来都懒得查看证明、介绍信什么的,这绝对有机可乘。呵呵,这些老人们都是些“菜鸟”。
萨莎靠在长沙发上闭上眼睛,接下来的事情对她来说易如反掌。
20分钟过后,穿着外套的埃尔维拉•莫蒂菲从卧室走出来,直接来到躺在沙发上的萨莎•萨罕斯卡身边,她仍然步履艰难,但脸上却带着古怪的笑容。
老妇人从萨莎身上飞快地摘下三根金项链、一对厚实的金耳环,还有金手镯和金戒指,她动作如此熟练,令人瞠目结舌。她把这些战利品统统塞进外套里面装有拉链的那个贴身口袋里。
那双枯枝般的手指紧接着又在萨莎的手袋里寻找,翻出了她的钱包。
竟然有800美元!这足以让我们过上一段好日子,老妇人喃喃自语。最近账单上的各种费用都涨得相当厉害。
老妇人把沙发后面的一个包打开,从里面拿出一个长长的蓝色热水瓶,十分小心地把茶壶、茶杯、小奶壶里所有的东西都倒进瓶里,把每件茶具都用事前准备好的布袋套好。整理好这一切以后,她拉上包上的拉链,起身站了起来。
老妇人的眼睛最后在房间里打量着。临时找一套这样的公寓十分方便,房主及其家人一般总是在这个时候离家外出度周末。
沙发上的姑娘仍然沉睡不醒。挑选这样的目标就意味着机会和成功,因为她或他们绝不会去报警。这些年轻人总是自以为是,其实很愚蠢。即使她真的敢去报警,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这个年龄的老妇人看上去都差不多,年轻人绝对分辨不出谁的头发更白,谁的皱纹更多。
老妇人弯下腰来注视着自己的猎物,摇了摇头。这些年轻人真的都是一些菜鸟!
(选自《译林》2012年第2期 )
(1)下列对有关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写萨莎“欠着身子饶有兴趣地倾听着老妇人说话”,融夸张、动作描写与心理刻画于一体,有鲜明的表达效果。
B.小说第七自然段的描写,不仅写了家具陈设的富丽堂皇,同时也突出了萨莎在面对唾手可得的财物时的沾沾自喜的心情。
C.“老妇人”收拾好了所有的用具,并且都用事前准备好的布袋套好,而最后眼睛还在房间里打量,这可能是在检查是否漏出马脚,可见她具有极高的警惕性。
D.小说叙述一个年轻的小偷萨莎试图摆平老妇人而窃取财物,反被“窃取”的喜剧故事,揭示了社会中的血腥与残酷。
E.小说中萨莎想要诈骗的对象“老妇人”竟然是个手段更加高明的反诈骗专家,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小说中“老妇人”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概括并简要分析。
(3)联系文本,简要回答作者以“完美的猎物”作为小说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题。
汪大娘
张中行
①汪大娘,旗人,是我城内故居主人李家帮佣,只管做饭。
②我开始认识汪大娘时,她四十多岁,中等身材,偏于瘦;朴实,没有一点聪明精干气;很少嘻笑,但持重中隐藏着不少温和。目力不好,听说曾经把抹布煮在粥锅里。像有些妇女一样,过日子有舍身精神,永远不闲着。不记得她有请假回家的事,大概男人早已作古了吧。有个女儿住在永定门外,像是也少来往。李家人不少,夫妇之外,子二女三,逐渐都成婚传代,三顿饭,活儿不轻。
③汪大娘的行事,勤勉,这不希奇;希奇的是身份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她主一家衣食住行的食政,食要怎样安排,仿佛指导原则不是主人夫妇的意愿,而是她心中的常理。她觉得她同样是家中的一员,食,她管,别人可以发表意见,可以共同商讨,但最后要由她做主。具体说,是离开常轨不成,浪费不成。她刚来时,推想家里人可能感到不习惯,但汪大娘是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习惯的,日久天长,杂七杂八的习惯终于被她的正气憨气压服,只好都依她。
④两三年前,我们夫妇往天津,见到李家的长媳张玉婷,汪大娘呼为大少奶奶的,闲谈,说到汪大娘,她说:“我们都怕她,到厨房去拿个碗,不问她也不敢拿。孩子们更不成,如果淘气,她看不过,还打呢。所以孩子们都不敢到厨房去闹。她人真好,一辈子没见过比她更直的。”
⑤李家房子多,自己住正院,其余的房子大部分出租。门户多,住时间长的,跟王大娘熟了,家里有什么事,她也管。
⑥汪大娘也有使人费心的时候。是一年夏天,卫生的要求紧起来,街道主其事的人挨门挨户传达,要防四种病。如何防,第一,也许是唯一的要求,是记牢那四种病名,而且过两三天一定来查问。李家上上下下着了慌,是唯恐汪大娘记不住。小姐,少奶奶,以及上了学的孩子们,车轮战法,帮助汪大娘背。费了很大力量,都认为可以了。不想查问的人晚来一两天,偏偏先到厨房去问她。她以为这必是关系重大,一急,忘了。由严重的病入手想,好容易想起一种,说:“大头嗡。”查问的人化严厉为大笑,一个难关总算度过去。
⑦还有更大的难关,是因为她年高辞谢到女儿家养老、文革的暴风刮起来的时候。李家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然要深入调查罪状。汪大娘曾经是用人,依常情,会有仇恨,知道得多,自然是最理想的询问对象。不幸这位汪大娘没学过阶级斗争的理论,又不识 时务,所以总是答非所求。比如人家带启发性地问她:“你伺候他们,总吃了不少苦吧?”她答:“一点不苦,我们老爷太太待我很好。他们都是好人。连孩子们也不坏,他们不敢到厨房淘气。”不但启发没收效,连早已教她不要再称呼的“老爷太太”也冒出来了。煞费苦心启发的人哭笑不得,只好不再来,又一个难关平安度过去。
⑧汪大娘的年高辞谢是被动的,她舍不得走,全院的人也都舍不得她走。为了表示欢送,李家除了给她一些钱外,还让孩子们带她到附近的名胜逛逛。一问,才知道她年及古稀,还没到过故宫。我吃了比她多读几本书的亏,听到这件事,反而有些轻微的黍离、麦秀之思,秀才人情,心里叨念一句:“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那几天,汪大娘将要离去成为全院的大事,太太们和老太太们都找她去闲谈,问她女儿的住址,说有机会一定去看她。
⑨我们也抄来住址。但不凑巧,还未成行时,文革的大风暴来了。其后是自顾不暇,几乎连去看看的念头也消灭了。一晃十几年过去,风停雨霁,人人有了明天还可以喝清茶看明月的安全感,我们不由得又想起这位可敬的汪大娘,她还健在吗?还住在她女儿那里吗?因为已经有了几次叩门“人面不知何处去”的伤痛经验,我们没有敢去。
⑩但她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少见的形象,总在我们心中徘徊;还常常使我想到一个问题,是:常说的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
(选自陕西大学出版社 张中行著《柴门清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借助汪大娘出身卑微、生活困苦却正直、质朴、宽厚的形象,讴歌了底层普通百姓身上特有的可贵品质。
B.文革来临时,汪大娘仍旧称呼主人“老爷太太”,这表明汪大娘因身为佣人而自视低人一等,自尊意识不强。
C.汪大娘这一底层劳动者身上的闪光点或许侧面映照出当时社会上许多上层知识分子文雅外表下的虚伪与冷漠。
D.作者抓住了许多典型重大的事件来刻画汪大娘的人物形象,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她恪尽职守、诚实坦荡的美德。
E.汪大娘离开时,作者特地抄来地址以备看望,十几年后局势安定了,仍然想起她,正面突出了汪大娘的可敬。
【小题2】理解画横线的两个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⑴李家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⑵心里叨念一句:“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
【小题3】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汪大娘的“正直”?
【小题4】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提出一个关于读书明理可信程度的问题?

同类题5

地震!余震!
中国地震局有关专家16日说,亚太多个国家和地区近日发生数次里氏5级以上地震,这些地震均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并不属于异常现象。
  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并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中国台湾地区,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几乎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
  中国地震局有关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说,目前太平洋板块的运动的确有增强的迹象,但这是可以理解的;一般来说,地震活动作为地球构造运动的一种方式,某个时间段较活跃,某个时间段较沉寂。
  环太平洋地震带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太平洋板块洋中脊的快速扩张,太平洋板块向东西两侧的扩张运动非常强烈。当与西侧欧亚板块相碰撞或与东侧美洲板块相碰撞,就会产生强烈的地震活动。
  今年3月6日发生在唐山地区的两次地震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后被证实为30多年前唐山大地震的正常余震活动。
  30多年前的地震,余震至今未绝,这可能吗?答案是肯定的。
  余震是在地震主震之后发生的震级弱于主震的地震。特大地震发生后,余震时刻都可能发生,其中多数是人类不能感觉到的微震,但也有极具破坏力的大地震。由于余震难以预测且容易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因此也常被称为“地震后的幽灵”。
  科学家目前发现,余震的震级和发生频率一般遵循三条定律:
  首先是“大森定律”。1894年,日本科学家大森房吉在论文中提出:主震发生后,时间越久,余震发生频率越低。1961年,宇津德治对大森定律的数学公式进行了修正,提高了这一定律的准确性。其次是“贝特定律”。它指出,主震震级与最大的余震震级之差是一个几乎不变的数值,在1.1级至1.2级之间。第三是“古滕贝格-里希特定律”。它指出,在一个给定的时间段内,主震震级和余震发生次数存在关联性。
虽然发现了上述规律,但从结果看,人类至今仍然不能准确预测余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地点、强度。余震带来的灾难不亚于主震。经过主震的袭击,震区许多房屋虽未倒塌,但已危如累卵。余震即使震级不高,仍有可能成为摧毁这些建筑的“最后一根稻草”。
【小题1】下列关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地震局有关专家认为,近日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亚太部分国家和地区发生数次里氏5级以上地震,并不属于异常现象。
B.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并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中国台湾地区,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
C.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几乎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D.由于太平洋板块洋中脊的快速扩张,太平洋板块向东西两侧的扩张,当与西侧欧亚板块相碰撞或与东侧美洲板块相碰撞,就会产生强烈的地震活动,就此形成了环太平洋地震带。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地震局专家认为作为地球构造运动的一种方式,目前太平洋板块的地震活动逐渐增强是可以理解的。
B.今年3月6日发生在唐山地区的两次地震引起广泛关注,人们猜测这两次地震是30多年前唐山大地震的余震。
C.因为要么是人类无法感觉到的微震,要么是极具破坏力的特大地震,因此余震也常被称为“地震后的幽灵”。
D.经过主震的袭击,震区许多房屋虽未倒塌,但已受损严重,不堪一击,一旦发生地震,这些建筑就都将顷刻间被摧毁。
【小题3】(小题3)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森定律”:距主震发生时间越久,余震发生频率越低;距主震发生时间越短,余震发生频率越高。
B.“贝特定律”:主震震级与最大的余震震级之差只在1.1级至1.2级之间,这个差值几乎是恒定不变的。
C.“古滕贝格-里希特定律”:在一个给定的时间段内,余震发生的次数与主震震级存在关联性。
D.虽然人们总结了以上三大规律,但从结果看,人类至今仍然无法准确预测所有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地点、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