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地震!余震!
中国地震局有关专家16日说,亚太多个国家和地区近日发生数次里氏5级以上地震,这些地震均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并不属于异常现象。
  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并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中国台湾地区,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几乎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
  中国地震局有关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说,目前太平洋板块的运动的确有增强的迹象,但这是可以理解的;一般来说,地震活动作为地球构造运动的一种方式,某个时间段较活跃,某个时间段较沉寂。
  环太平洋地震带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太平洋板块洋中脊的快速扩张,太平洋板块向东西两侧的扩张运动非常强烈。当与西侧欧亚板块相碰撞或与东侧美洲板块相碰撞,就会产生强烈的地震活动。
  今年3月6日发生在唐山地区的两次地震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后被证实为30多年前唐山大地震的正常余震活动。
  30多年前的地震,余震至今未绝,这可能吗?答案是肯定的。
  余震是在地震主震之后发生的震级弱于主震的地震。特大地震发生后,余震时刻都可能发生,其中多数是人类不能感觉到的微震,但也有极具破坏力的大地震。由于余震难以预测且容易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因此也常被称为“地震后的幽灵”。
  科学家目前发现,余震的震级和发生频率一般遵循三条定律:
  首先是“大森定律”。1894年,日本科学家大森房吉在论文中提出:主震发生后,时间越久,余震发生频率越低。1961年,宇津德治对大森定律的数学公式进行了修正,提高了这一定律的准确性。其次是“贝特定律”。它指出,主震震级与最大的余震震级之差是一个几乎不变的数值,在1.1级至1.2级之间。第三是“古滕贝格-里希特定律”。它指出,在一个给定的时间段内,主震震级和余震发生次数存在关联性。
虽然发现了上述规律,但从结果看,人类至今仍然不能准确预测余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地点、强度。余震带来的灾难不亚于主震。经过主震的袭击,震区许多房屋虽未倒塌,但已危如累卵。余震即使震级不高,仍有可能成为摧毁这些建筑的“最后一根稻草”。
【小题1】下列关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地震局有关专家认为,近日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亚太部分国家和地区发生数次里氏5级以上地震,并不属于异常现象。
B.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并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中国台湾地区,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
C.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几乎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D.由于太平洋板块洋中脊的快速扩张,太平洋板块向东西两侧的扩张,当与西侧欧亚板块相碰撞或与东侧美洲板块相碰撞,就会产生强烈的地震活动,就此形成了环太平洋地震带。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地震局专家认为作为地球构造运动的一种方式,目前太平洋板块的地震活动逐渐增强是可以理解的。
B.今年3月6日发生在唐山地区的两次地震引起广泛关注,人们猜测这两次地震是30多年前唐山大地震的余震。
C.因为要么是人类无法感觉到的微震,要么是极具破坏力的特大地震,因此余震也常被称为“地震后的幽灵”。
D.经过主震的袭击,震区许多房屋虽未倒塌,但已受损严重,不堪一击,一旦发生地震,这些建筑就都将顷刻间被摧毁。
【小题3】(小题3)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森定律”:距主震发生时间越久,余震发生频率越低;距主震发生时间越短,余震发生频率越高。
B.“贝特定律”:主震震级与最大的余震震级之差只在1.1级至1.2级之间,这个差值几乎是恒定不变的。
C.“古滕贝格-里希特定律”:在一个给定的时间段内,余震发生的次数与主震震级存在关联性。
D.虽然人们总结了以上三大规律,但从结果看,人类至今仍然无法准确预测所有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地点、强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20: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淡水供应如今已达到极限,五大洲50多个国家或许很快就将因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冲突,除非他们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
目前全球各地都在谈论夺水战争。2001年3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对谈水的激烈争夺很可能成为未来的冲突和战争的根源”。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最近一份报告得出的结论认为,在未来15年内,“随着各国可利用的水达到极限",国际之间冲突的可能性将增加。
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而历史似乎站在他们一边。唯一记录在案的夺水战争于4500年前发生在两河流域,即我们如今所称的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拉格什和乌玛之间。相反,从805年至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其中许多条约在处理这种至关重要的资源方面显示出极大创造性。对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的分析表明,这些事件的2/3具有合作性质。例如,一些国家商定进行科技合作,并签署了157个用水条约。
然而,另一些人认为就淡水而言,过去将不是未来的可靠指南。淡水作为一种可再生但并非无穷的资源,正在变得日益稀缺。即使全球需求已稳定地增加,世界可利用淡水总数几乎与4500年前一样多。仅仅从1950年以来,随着世界人口从25亿增至60亿,人均可再生淡水供应量已下降了58%。此外,与石油以及其他大多数战略资源不同,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是无可替代的。淡水对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虽然历史表明,与水有关的合作是一种规范,但并非规律。在过去50年里,1/4与水有关的事件是敌对的。尽管这些敌对事件的绝大多数只涉及口头对抗,对立国家在37次记录在案的事件中不仅仅彼此辱骂,而且开了枪,炸了水坝,或者采取了其他形式的军事行动。
【小题1】第三段中说,“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以下不能支撑这些人所持见解的一项是
A.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之间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夺水战争。
B.从805年至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
C.在处理至关重要的水资源方面许多条约显示出极大创造性。
D.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2/3具有合作性质。
【小题2】以下不能证明第四段中“另一些人”所持的观点的一项是
A.各国可利用的水已达极限。
B.淡水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
C.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无可替代。
D.与水有关的敌对事件并不鲜见。
【小题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各国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也未必能防止和消除争夺水资源的冲突发生。
B.历史经验证明,国家之间缔结条约进行合作是解决用水争端,防止发生冲突和战争的有效途径。
C.淡水稀缺是由于世界可选用淡水总量减少,而人口增长导致全球需求量增加,从而使供求比例失调引起的。
D.石油资源同样存在短缺的问题,但它可以通过用其他能源替代的方式解决。

同类题2

(每小题3分。共9分)
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李腾(音译)和胡良兵(音译)两位博士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可能很快会让木头作为高科技应用的先进材料。他们的实验表明,倘若能有效地利用木材,就可以成功地制造出钠电池,取代目前的锂电池,大幅降低电池的制造成本。
锂和钠在化学性质上十分类似,只不过钠离子的“块头”是锂离子的5倍。鉴于电池正是通过让离子在阴极和阳极之间来回穿梭来工作的,离子越大,这种穿梭造成的破坏越大,进而缩短电池的寿命,因而钠离子失去了制造电池的资格。但工程师们仍然希望设计出商用的钠电池,因为钠的储量远比锂丰富。
李腾和胡良兵想知道,是否可以通过使用更柔韧的材料做电池框架来减少对电极的损害。这类框架也会与电极之间传递电流,一般由金属制成,因此十分坚硬。但他们认为,经过处理的木头也可以很好地承担这一传导任务,并为由于离子的进进出出而不断膨胀、缩小的电极提供更好的支撑。
他们使用黄松木薄片对这一想法进行了测试。他们先用碳纤维管包裹薄片,以提高其导电能力。然后在每块薄片上加了一薄层锡(锡是锂或钠电池阳极的理想材料),再将薄片浸入含有钠离子的电解液中,并让得到的电池进行了400次充放电循环。为了便于比较,他们也用铜块制造了同样的电池。
得到的木框电池并不完美。其初始电容为339毫安小时/克,经过400次充放电循环后下降到145毫安小时/克,然而,以初步开发的模型来说,这并不算太坏。而且,其性能远胜铜框电池,后者的初始电容仅为50毫安小时/克,经过100次充放电循环后就下降到了22毫安小时/克。这一结果表明,木头似乎可以用来制作电池框架。
不过,人们并不会很快在手机或手提电脑中看到木框电池,这也并非这两名研究人员的初衷。他们的研究将用于大块头钠离子电池的开发,这些电池可以在夜间存储太阳能发电站提供的电力。
目前,廉价的存储设备是太阳能这块能源拼图上缺失的一块,很多科学家的解决方案都集中在制造越来越复杂的人造材料。如果这块拼图由一种最古老的材料而非时髦的新材料填满,或许会让人大跌眼镜。(摘编自刘霞《研究称木头可以用来制造钠电池》
【小题1】关于木头或可以用来制造钠电池的根本原因,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有效地利用木材,就能成功地制造钠电池,取代目前的锂电池,大幅降低电池的制造成本。
B.利用木材制作电池框架,能减少对电池的损害,从而使之储存能量更大。
C.钠离子体积大,穿梭性强,它在阴极和阳极之间穿梭,会造成很大的损害。
D.金属材质制作电池框架,非常硬,它传递电流的能力太强,没有对电极提供很好的支撑作用。
【小题2】对文章内容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李腾和胡良兵的研究得出,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可以有效地利用木材,成功地制造钠电池,取代锂电池。
B.因为钠离子的体积大,容量大,所以它的储存能量比锂离子丰富。
C.李腾和胡良兵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处理的木头可以很好地承担传递电流的任务,并为由于离子的运转而不断膨胀、缩小的电极提供更好的支撑,经过试验证明,木头似乎可以制造电池框架。
D.木头作为最廉价的存储材料,将广泛地应用于高科技研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木头来制造钠电池,如果这一想法能付诸实践,不仅降低了电池的制造成本,而且储量会更丰富,这将是能源史上一次重大突破。
B.李腾和胡良兵分别用黄松木片和铜片制造了同样的电池做实验,目的是比较两者所产生的电容量,研究表明木框电池比铜框电池的性能要好一些。
C.李腾和胡良兵的研究是一次非常硬有创新力的研究,而且此项成果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喜人的,在不久的将来,适用范围最广的商用钠电池将风靡全球。
D.在能量存储设备的研究制造上,科学家们的解决方案都集中在越来越复杂的人造材料上,而忽视最廉价的木质材料有可用之处。

同类题3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小题1】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小题2】第②段中提到了“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其实,“资源短缺”的表现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加以说明?
【小题3】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_____ 、______ 、______ 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_____ 。
【小题4】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
【小题5】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文后题目。
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无数的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地、正当地引起了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惟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我们以后会论述到。但是要把像啄木鸟那样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的情形,它从某几种树木吸取养料,它的种子必须由某几种鸟为它传播,它的花雌雄分开,绝对需要借某几种昆虫的帮助,把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上。如果说这种寄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达尔文《物种起源》绪论)
【小题1】这段文字介绍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小题2】作者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是什么?(4分)
【小题3】作者举槲寄生为例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芙蓉花,是大江南北常见的花卉,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识。这种花一日三变,晨白午红夕紫,朝开暮落,故又名“三变花”。其花晚秋始开,虽饱经霜侵露凌,却依然丰姿艳丽,占尽深秋风情,故又有“拒霜花”之美誉。在古代,凡美艳之花,诗人必咏之,画家必绘之,文人必赋予多种内涵。芙蓉花之美艳及风骨,自然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故自唐代以来,描绘赞美芙蓉花的文艺作品曾出不穷。但须注意的是,古人所说的芙蓉,并不一定是指现在人们熟知的芙蓉花,因芙蓉本是荷花的别名,宋以前以芙蓉为名的作品,多指荷花,如,南宋画家吴炳的《出水芙蓉图》,画中的花并非芙蓉花,而是荷花。
花的名称,相同者甚多,如,牡丹花,唐人谓之木芍药,“以其花似芍药,而宿干似木也”。芙蓉花的得名,是因其花皎若芙蓉(这里指荷花)出水,艳似菡萏展瓣,与荷花相似,便以荷花的别名为名。为了防止名称上的混淆,人们根据其生长习性,在“芙蓉”二字之前加“水”字或“木”字,以示区别。荷花是水生植物,生于水上,故称“水芙蓉”;芙蓉花是木本植物,生于地上,故称“木芙蓉”或“地芙蓉”。而早在唐代,人们便称芙蓉花为“木芙蓉”。
菊花能傲霜,芙蓉花亦能拒霜。对芙蓉花不畏霜侵露凌的品格,历代文人赞不绝口。文人骚客从精神层面欣赏芙蓉花,百姓则更喜欢它的吉祥寓意。“芙蓉”与“夫荣”谐音,这种花与七簇桂花的组合,就有了“夫荣妻贵”的寓意。牡丹代表富贵,芙蓉与牡丹的组合,便成为“荣华富贵”的象征。而芙蓉花与白鹭的组合,便意味着“一路荣华”。这些组合,在各种古代艺术品和工艺品上都是常见的题材。加上芙蓉花天生丽质,美艳绝纶,一日花色三变,所以古人常以芙蓉花比喻仪态万方的美女。如,古人有诗曰:_______。
以芙蓉花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始见于宋代,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是其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北宋画家赵昌的《花卉四段图卷》,分别画了折枝海棠、栀子、芙蓉、梅花。不过,有学者从其画风、字迹分析,怀疑是当时高手所仿。但可以肯定的是,赵昌曾画过芙蓉花,因苏轼曾写诗提及此事,但赵昌画的是水边芙蓉,而不是折枝芙蓉。
元、明、清时期,擅画芙蓉花的画家不是太多。近代以来,以张大千和齐白石的作品水平最高,他们对芙蓉花的傲霜精神尤为欣赏。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青睐(lài)    曾出不穷B.菡萏(dàn)    皎若芙蓉
C.混淆(hǔn)    文人骚客D.谐音(xié)    美艳绝纶
【小题2】如果将下列诗句填到材料一第三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B.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
C.溪边野芙蓉,花水相媚好。坐看莲池尽,独伴霜菊槁。
D.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
【小题3】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所说的芙蓉一直都是指荷花。B.唐代的人们称芙蓉花为“木芙蓉”。
C.百姓只是喜欢芙蓉的吉祥寓意。D.赵昌所画的芙蓉花是水边芙蓉,其诗可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