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陋室
贾平凹
①推开一扇黑门,就进入一个世界了。一墙之外的阳光挺好,却也有风,是从旁边的高楼下过来的,压缩了的,无形而尖硬;这门就随身紧关,一切复沉沦于黑暗了。   
②主人是玩墨的,这黑屋大致也和谐。“爱屋及乌”嘛,眼睛看墨的颜色多了,便从门缝里斜射进来三根五根的光线,光线的一切的生动里,也能欣赏出这一处墨用得匀,用得活,有其亮色和韵味。
③屋的开间是三米,入深也是三米,三三得九,如果再有一点纵横,一切就好了,是一个囫囵数字的平方。再如果主人是一个无所为的人,一张桌子上置一个花瓶,插几枝假花,玻璃下压几张影星美人图,一个书架上放几排油瓶、醋瓶、酒瓶、那也就满足了。偏主人玩墨是玩在纸上的,这桌上桌下、书架里书架外,全堆放了纸卷,一屋子易燃之品。那么,锅盆碗盏,衣物用什就寸土必争,竟然能巧妙地放下三个沙发:一个大沙发,白日迎宾待客,夜里供儿子安眠,鬼知道儿子却能在沙发上长就那么高个子!两个小沙发,永远是夫妇享受的地方了,而且恰到好处,沙发前可以放一个永不熄灭的火炉。人以食为本,火炉上的水壶日夜是醒着的。醒着的是难受的,所以总唠唠叨叨。   
④主人常常在沙发上坐了,取笑水壶不旷达。   
⑤当然,始终不醒的是另一个房子,长沙发紧边的地方,有一个门洞。门洞没有帘子,好了,这正是黑帘子,永远于所有来客是一种神秘。如果有一只猫进去,放大了瞳孔,就知道这是主人的卧屋,七平方米的,妙在安一张双人床,不松不紧。而又是从床上到床下,是书是报是纸卷。一个黑封了的窟,最宜于入静,因此主人一直未失眠过。   
⑥蜈蚣有一百条腿,但并未嫌弃过腿多,云鹤有两条腿,但也并未抱怨过腿少,甚至它落下来,还喜欢一腿独立!实在没有地方让家具立脚,因为人腿太多了。惟高高的乱纸堆上,明亮亮是一台小小的座钟,座钟里有一猫头鹰,怪眉怪眼。猫头鹰是夜之魂,能在这里最好,满屋有了一种庄严感。   
⑦脸一日洗几遍,脸还是不干净,眼一生不洗,眼永远是亮的。空余的地方发挥不了拖把和扫帚的功能,也就不去花那份钱,反正人是活动的,是天生的避尘珠。奇怪的是空气没有因空间狭小而稀薄,为了看清人之呼吸,就以香烟为有形的空气,吸进一口,吐出三口,袅袅扶摇到屋顶,祥云笼罩,大可在俯察品类之盛后,再可仰观宇宙之大了。   
⑧主人的不修边幅,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   
⑨但卧屋里挂有一把胡琴,外室里悬有一柄长剑;胡琴被尘土封住,又没弹,但它响动的是一首无声的音乐,长剑被尘土封住,但它舞动的是一幅无形的英姿。当屋垂吊的一盏电灯,视认为一轮太阳,门后挂着的一片圆镜,视认为一轮月亮,太阳永不落,月亮永不缺。儿子说:还有八颗星星,两颗在他脸上,两颗在妈妈脸上,四颗在爸爸脸上,因为老子有一副眼镜。夜里或许断电了,炉火光亮,人之初是善的,人之影却诡变,在四面墙上忽大忽小,忽长忽短,自己常常为自己吃惊和感动。   
⑩工作了一天,身心都十分疲倦了,进入这个世界,窄小却温暖,昏暗而安妥,无害人之熬煎,亦无被害之惶恐。男的有妻,女的有夫,夫妻有子,有酒且饮,无酒清谈,随形适意,其乐无穷。夫妇又坐在两个小沙发上了,看芦苇顶棚上老鼠打架,打得那么激烈,结果就一只掉下来,不免说一声“有什么过不去的!”然后观起西墙上的裂缝。裂缝好宽,斜斜下来,有分有合的图案,看作是一棵秃树,也看作是一个枯笔字,更多的看作是抽象的画,常看常新。最得意的,也最欣赏不够的是东南墙角上的蜘蛛网,大若雨帽,经纬高超,尘烟熏迷,丝粗如绳,那是人工所不能及的艺术品啊!   
11主人是搞艺术的人人亦成了艺术这艺术真美
12主人是谁,说出来我知道,你知道,而且在这个唐都古城里的差不多的有职有位的更知道。因为在他们宽敞明亮豪华的住宅里,挂满了通过各种渠道得来的行、草、隶、篆字幅,且常常对来访者介绍说:“瞧,这字绝吧,我们这儿杰才济济,这便是著名的书法艺术家薛铸写的呀!”
【小题1】综观全文,简要概述陋室的特点。(4分)
【小题2】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分)
【小题4】作者评价说:“主人是搞艺术的人,人亦成了艺术。这艺术真美。”如何理解这句话中的三个“艺术”?请结合文意谈谈这句话给你的人生启发。(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3: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独臂“总师”坦克“之父”
张辛欣
因炮弹试射失掉右臂,却不改对兵器工业的满腔热爱;66岁从零开始设计我国三代坦克,却比年轻人还具创新钻研的劲头;80高龄仍亲赴坦克实验一线,功成名就却最愿别人叫一声“老兵”……谈起已经过世的我军第三代主战坦克总设计师祝榆生,无人不为之动容。
花甲之年重披战袍 攻坚99式三代主战坦克
1999年10月1日,首次公开露面的99式三代主战坦克组成方阵从天安门前隆隆驶过,以比肩世界顶尖水平的科技含量震动中外。此时,担任三代坦克总设计师的祝榆生热泪盈眶。
坦克是陆军的主要装备之一。主战坦克的性能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兵种的战斗力,对国防安全至关重要。
1984年,99式三代主战坦克立项之初,国内第二代坦克还没有设计定型,美国的M1,德国的豹2等均已定型和装备,整整领先我国两代。任重道远,谁来担此重任,拉近与国外先进坦克几十年的差距?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邹家华将这个担子放在了祝榆生的肩上。而当时,先后历任兵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兵器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的祝榆生已66岁高龄。
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科班出身的总师对坦克技术性能了解,却不及有实战经验的祝榆生更熟悉战场应用。总参原兵种部装甲兵局总工程师姚神保告诉记者,兵器装备都是由军方提出要求,军工单位来研制,而99式坦克不仅把科工委的要求做到,还增加了很多旁人想不到的功能。
熟悉祝榆生的人都说,这和祝老对兵器的热爱分不开。20岁参加革命,他深入战斗一线,创造和改进20多种武器和战斗器材;30岁因炮弹爆炸失去右臂,却矢志不改,仍在战场实地摸索操作;别人退休就该享清福了,祝榆生却开始新的攻坚,而且越来越精彩。
三代坦克实现80%创新性能问鼎世界
“祝老最让人敬佩之处在于确立了三代坦克的指导思想,使其成为我国第一个走向世界的先进坦克,使我国装甲兵有了新的杀手锏。”原三代坦克副总师傅宝玉如是说。
99式坦克在研制之初并没有某个固定的“假想敌”或者模仿对象。“一开始祝老就将目标定位能抗衡,甚至超越世界先进坦克。以当时的基础工业和科技水平,这个要求无疑非常高。”傅宝玉说。
“祝老桌上、床上堆满了书,每天除了睡觉,脑袋一直‘开机’,对各国的主战坦克技术了如指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201所原所长王天民说,“那时我们都怕上祝老的车,因为一上车他就会考我们各种新技术。”除了研制,在坦克完成定型进入实验阶段,古稀之年的祝老仍拖着独臂忍着颠簸奔赴荒野高山,在坦克上爬里爬外。由于没有右臂,行走时常失去平衡。这些年跌过的跟头,数都数不清。
99式坦克的创新超过80%,并且率先提出光电对抗系统等先进技术,以较轻的总量实现油耗降低,为以后改造升级留下空间。特别是主动防护技术的研制成功,在全球尚属首例,震惊四海。
毕生献给兵工 不求一丝回报
对工作,祝榆生置病残身体于不顾,却在科学研究中爆发着令人惊叹的能量。对自己,他节俭一生,淡泊名利。
“他每年经手的科研经费几千万,却从不请客不送礼,也不随意接待。”傅宝玉回忆道,“他常说,好的项目,该给的我一定给,不该给的,吃饭也没用。”祝老生前的司机陈明珠告诉记者,多年前去大连参加会议,一上车祝老就把一个信封放在挡风玻璃前。“祝老叮嘱我,这次出差和三代坦克无关,所有吃住行自付,不许开发票。”
一世功名是古今多少将帅的追求,作为三代坦克总师,祝榆生却默默地退到了聚光灯之外。他认为自己不够科学家的标准,谈不上有什么学术成就,不主张申报院士。
2003年,祝榆生被聘为兵器工业集团特聘科技带头人,每月补贴4000元。2005年集团授予他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一次性奖励20万元。可对于这些补贴、奖金,他都婉言谢绝。
“祝老走了,但他代表的‘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留了下来,以三代坦克研制为重要发展基础的中国兵器工业,正走向强军固疆的未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董事长尹家绪说。
(《新华每日电讯》2015年02月09日)
相关链接:
①祝榆生住的是几十年前的旧式灰砖楼。曾有人多次提出为他换个宽敞的房子,可无论怎么说,他都不同意。祝榆生的一个亲戚是位画家,想给他画一幅油画,但他说啥也不肯。没办法,这位画家只好根据他的照片创作了一幅肖像画,家人和朋友见了都说画出了祝老的风骨和人格。但当把这幅画送给他时,老人看到上面题着“99坦克总设计师、独臂英雄祝榆生”几个字,一定要画家拿回去把字抹掉。(《老年日报》2015年3月1日,有删改)
②1990年,祝榆生在去包头协调有关技术问题的路上又重重地跌了一跤,他顾不上胸口的剧痛,一只手抓住公文包,乘坐颠簸的汽车如期赶到会议现场。持续了几个小时的研讨结束了,祝老艰难地扶着桌沿,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随行人员这才发现了异样,把祝老强迫送进了医院,这才发现72岁的他已经摔断了三根肋骨。即使这样,他依然坚持听取三个研制单位的技术汇报。(2014年11月2日,中新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材料中介绍99式三代坦克立项之初,我国的坦克与美国、德国的相比有几十年的差距,说明我国要研究99式主战坦克的迫切性。
B.材料中谈到主战坦克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兵种的战斗力,揭示了现代战争中武器就是战斗力,说明先进的武器才是取胜之道。
C.祝榆生摔断了3根肋骨依然开了几个小时的研讨会,到了医院还坚持听取三个研制单位的汇报,在写法上属夸张,为了突出人物形象这样写是允许的。
D.材料中介绍99式三代主战坦克比肩世界顶尖水平的科技含量振动中外,有的技术的研发在全世界尚属首例,这是从侧面说明了祝榆生作出的伟大贡献。
E. 99式三代主战坦克研制成功,说明祝榆生对坦克技术性能了解超过科班出身的总师,揭示了实践才能出真知,读书不如实践重要的主旨。
【小题2】材料中有不少直接引述了其他人的原话,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祝榆生是如何“把一切献给党”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小题4】祝榆生淡泊名利具体表现在哪?你认为淡泊名利与科研成功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人物遇到大人物
马丁·苏特
在我们所有人的身上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我们因为意外地遇见了某个重要人物而一下子手足无措。我们说话颠三倒四,结结巴巴或讲不出一个字来。
类似这样的事霍力格就遇上过。一场关于目标管理之复兴的报告结束后,他在会议宾馆的衣帽柜前排队。他前面的那个头发灰白、身材魁梧的先生取了大衣,正在找一枚硬币。霍力格出于着急而不是为了抢先,就递给了他两瑞士法郎。这位先生吃惊地转回头——是马海。
马海!两次年度最佳经理人,这个国家最近几个真正热门的股份公司之一的董事长和总裁,经济界的巨头!而霍力格却像塞给小厮一样给了他两个瑞士法郎,而他竟接受了!马海拿了大衣和围巾,道了声谢,走开了。霍力格让人把他的大衣取出来,却发现自己已经把身上最后的零钱都牺牲掉了。只好给了服务生十块的票子,希望还能够赶上马海。
他如了愿。马海站在前厅,正在扣大衣,像是在等着霍力格。总之,他向他伸出手并介绍自己叫“马海”,好像他不是每两天就出现在一份霍力格看到的报纸上一样。
霍力格也介绍了他自己,然后他们就简单地聊了聊,泛泛地谈了谈目标管理,特别讲到了那场报告。霍力格并不是太专心,因为他一直在用一只眼睛注意着是否有认识他的人看见了他在和马海说话。真的,那是谁一摇一摆地走过去了?是弗兰肯贝克的左右手——路易特女士。
如果他除了弗兰肯贝克以外,还希望让谁看见他与马海这么无拘无束地聊天,那这个人当属路易特女士。她会注意到这个场景的细枝末节:霍力格一边讲话一边扣大衣的那种随意的姿态,好像他天天都和经济界巨头聊天。马海对他微笑着,仿佛霍力格刚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笑话。弗兰肯贝克肯定会装着没看见。他才不会站在一旁看着他与马海谈天,让霍力格得意呢。弗兰肯贝克会扭转头去不看并且忽略所有的细节。
但路易特女士不会这样。她会牢牢记住这些细节,然后逐一地讲给她的老板听。她朝他们这边看过来,愣了一下,然后微笑着点点头。就在他脑子里想着路易特女士的时候出了事——马海说:“好,再见,霍力格先生,再次非常感谢。"霍力格回答道:“这不算什么,马海女士。”
“这不算什么,马海女士。"这可是肯定有一百公斤重,一百八十五公分高,六十三岁的国家经济界的巨头!马海女士!
命运的安排,使得这个两次年度最佳经理人、这个国家最近几个真正热门的股份公司之—的董事长和总裁得知了一个叫斯蒂芬·霍力格的人的存在——甚至将他的姓记住了几分钟!他管他叫马海女士!仅仅因为恰好在告别的当儿,路易特女士,他的最大的嫉妒者弗兰肯贝克的左右手,一扭一扭地从他们身边走过。“这不算什么,马海女士!”
马海好像没听见。再次友好地微笑了一下,然后向出口走去,他的穿制服的司机在那里等着他呢。霍力格像瘫痪了一样立在原地。这瘫软至少使他没有犯试图改口的错误。“……嘻,我当然是想说,先生。这不算什么,马海先生。不是女士。先生。”
霍力格的头一个反应就像所有人在遇到大灾难之后的反应:他希望这事没有发生。也许他只是觉得自己说了“女士”,或者他只是在想象中遇见了马海。当霍力格又能走动了之后,他立刻冲向出口。在那里他刚好看见一辆轿车的尾灯从禁止停车区消失,他知道,这不是想象。他替马海给了管衣帽的服务生小费,然后又称他为“马海女士”。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至几个月中,霍力格平静了下来。也许马海并不是装着没听见。霍力格没把“女士”说得很重。他说得很急促。这个词如此不经意地滑出他的嘴唇,这也完全可以是“先生”呵。在会议宾馆喧闹的大厅里一个Hr(先生)与一个Fr(女士)根本就听不出差别。尤其不会被一个已经几乎到了退休年龄的、据他所知曾是炮兵军官的老者听出来。他们都有轻微的听觉……障碍。
而且就算他以为听见了“女士",他也会因为这个想法的荒唐,而将其归为自己的听觉错误。
今天,两年之后,他又在同一个会议宾馆遇见了马海,这次是在男厕所。洗手的时候霍力格鼓起勇气说:“也许您还记得我,我是那个曾在衣帽间替您付了两个瑞士法郎的,斯蒂芬·霍力格。”
马海一边烘干手,一边打量着霍力格。“啊,当然,”他高兴地叫出声来,“霍力格小姐! ”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题目是“小人物遇到大人物”,这里的小人物指的是霍力格,大人物是马海。霍力格第一次遇到马海就主动拿出两法郎替他付小费,以此来讨好他。
B.霍力格追上马海并和他攀谈,是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临别时一句“这不算什么,马海女士”又让他陷入不安之中。
C.马海是这个国家经济界的巨头,也是彬彬有礼的绅士,为了顾全霍力格的面子,才没有为称呼翻脸。
D.弗兰肯贝克是文中没有出场的人物,但是从霍力格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他应该也是社会中的一个 “小人物”。
E.小说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和大量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刻画了霍力格这一典型的小人物形象。
【小题2】霍力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霍力格又一次遇到马海,马海高兴地叫霍力格“霍力格小姐”,这样设置结尾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传说中的夏铸九鼎,大概是打开青铜时代第一页的标记。
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具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等祯祥意义。饕餮这种兽面纹,是原始祭祀礼仪的符号标记,这符号在幻想中含有巨大的原始力量,从而是神秘、恐怖、威吓的象征,它可能就是巫、尹、史们的幻想杰作。它们远不再是仰韶彩陶纹饰中的那些生动活泼愉快写实的形象,也不同于尽管神秘毕竟抽象的陶器的几何纹样。它们完全是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动物形象。它们呈现给你的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这些怪异形象有雄健的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那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经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
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行。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产婆。炫耀暴力和武功是氏族、部落大合并的早期宗法制这一历史时期的光辉和骄傲。所以继原始的神话、英雄之后的,便是这种对自己氏族、祖先和当代的种种野蛮吞并战争的歌颂和夸扬。殷周青铜器也大多为此而制作,它们作为祭祀的“礼器”,多半供献给祖先或铭记自己武力征伐的胜利。与当时大批杀俘以行祭礼吻合同拍。《吕氏春秋·先识览》说:“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神话失传,意已难解。但“吃人”这一基本含义,却是完全符合凶怪恐怖的饕餮形象的。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的神祇。它对异氏族、部落是威惧恐吓的符号;对本氏族、部落则又具有保护的神力。这种双重性的宗教观念、情感和想象便凝聚在此怪异狞厉的形象之中。在今天是如此之野蛮,在当时则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它尽管非常粗野,甚至狞厉可怖,却仍然保持着巨大的美学魅力。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崇高美的。人在这里确乎毫无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这种神秘化的动物变形。用感伤态度便无法理解青铜时代的艺术。这个动辄杀戮千百俘虏、奴隶的历史年代早成过去,但代表、体现这个时代精神的青铜艺术之所以至今为我们所欣赏、赞叹不绝,正在于它们体现了被神秘化了的客观历史前进的超人力量。正是这种超人的历史力量才构成了青铜艺术的狞厉的美的本质。
同时,由于早期宗法制与原始社会不可分割,这种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某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
所以,远不是任何狰狞神秘都能成为美。后世那些张牙舞爪的各类人、神造型或动物形象,尽管在夸耀威吓恐惧,却徒显其空虚可笑。它们没有青铜艺术这种历史必然的命运力量和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
(摘自李泽厚《美的历程·青铜饕餮》,有删节)
【小题1】下列有关“饕餮”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饕餮是神话传说中一种有首无身的食人怪兽,经由巫、尹、史们的宗教幻想演化为了青铜器上的兽面纹饰。
B.在无法用概念语言来表达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的时代,只能由饕餮纹样来传达出神秘恐怖的象征意味。
C.作为原始祭祀礼仪的符号标记,青铜器上各式的饕餮纹样对本氏族、部落有保护的神力,对外则有威慑之力。
D.继原始的神话、英雄之后,歌颂和夸扬自己氏族部落的祖先成为殷周时期青铜器上雕刻饕餮纹样的主要目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已经不同于陶器纹饰中生动活泼愉快写实的形象以及神秘抽象的几何纹样。
B.从夏铸九鼎开始,青铜器中就凝聚了双重性的宗教观念、情感和想象,以及客观历史前进的超人力量。
C.殷周时期大批杀俘以行祭礼,青铜器作为祭祀的“礼器”,其饕餮纹饰传达了对于野蛮吞并战争的颂扬。
D.因为毕竟身处原始社会,狞厉的青铜器纹饰稚气未脱,仍然保持着人类童年时期的造型艺术原始、拙朴的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狰狞的青铜器纹饰大量涌现于早期宗法制社会有其历史的合理性,离开这个时代则难以成为艺术审美的主流。
B.历史经常要践踏着千万具尸体前行,当时的野蛮年代必须通过血与火的凶残、恐怖来开辟道路向文明跨进。
C.在远离了巫史文化的今天,青铜器已经成为审美对象,摆脱对暴力杀伐的感伤,今人才可能领略其中崇高狞厉的美。
D.缺少了青铜艺术中深沉的历史力量和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后世的造型艺术再夸张变形也难掩其空洞乏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这是1998年夏天。
7月9日。
天空像是被飓风吹了整整一夜,干净得没有一朵云。只剩下彻底的纯粹的蓝色,张狂地渲染在头顶上面。像不经意,随手打翻了蓝色的墨水瓶。
晕染开的,千丝万缕的蓝。
这天下午的阳光和其他寻常夏天里的阳光一样好,或者更加好。炎热让每个人失去了说话的欲望。张了张口就是干燥的热,像要吐出火来。大家静静地站在高大的香樟树下,皱着眉头,沉默不语。
傅小司从停车棚里把车拖出来后,考虑是不是要先回家去再说。刚刚结束的英文考试几乎要了人的命。身后那个女生一直在咳嗽,小司差点连听力都听不清楚。
“嘿!”陆之昂拿着一罐可乐碰了碰傅小司的胳膊,刺人的冰凉从他的胳膊上的皮肤迅速而细枝末节地传递到心脏去。傅小司接过可乐拉开来,抬起头大口大口地喝下去,喉结翻上翻下的。泡沫弄了些在手上,他抬起手,用嘴含了下食指关节那里。
陆之昂在旁边瞄到他这个动作,喉咙里发出了一声阴阳怪气的“额油”。
傅小司记得自己三年前仰起头喝可乐的时候还没觉得喉结这么突兀,三年前就是这么仰头喝了一罐可乐然后就离开了初中的一群朋友。大家只是拍了拍肩膀没有说再见,于是大家就真的没有再见过面。
三年后的今天,不知道会不会像是三年前的那场告别一样,从此就不再见面呢?
傅小司抬起头看看陆之昂,他对他说:“嗨,我们就这么毕业了对吧。”
陆之昂看看他,然后皱皱眉,说:“好像是的。”
天空一群飞鸟突然刷刷地飞过去,翅膀交叠的声音响彻天空。
傅小司转过头没有说话,微微皱了皱眉头,喝下一大口可乐。
眼前很多的人挤在一起,每个人脸上都是夏天里特有的潮红,小司记得拍毕业照的时候也是这种样子,所有人在烈日下面站队,因为阳光太强以至于大家在照片上都有点皱了眉头且红着一张脸,于是陆之昂生动地形容像是赴死前的集体照。带着悲壮的表情伪装了天下无敌的气势冲向那座早就不堪重负的独木桥。然后听到很多人扑通扑通落水的声音。水花溅到脸上像是泪。泪水弄脏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脸。可是还是挡不住疯了一样地往前横冲直撞。
当照相机扫射出的那一个红点依次划过每一个人的眼睛,然后“咔嚓”,定格,再然后一群人就作了鸟兽散。
每一个人都匆忙地赶回教室搬出参考书继续暗无天日地做题。五分钟之后就再也想不起自己的左右两边站着的是什么人。
这一天下午很多人笑了很多人哭了然后很多人都沉默了。学校的香樟每到夏天就会变得格外的繁盛。那些阳光下的树荫总会像黏稠的墨汁一样缓慢地渗透进窗户里面,傅小司记得自己和陆之昂在树荫里昏睡了似乎无穷多个夏天。眼皮上的红光和热度一直没有散去。
可是现在竟然突然就要离开了。
傅小司想起自己很久以前看到过的话,离开,让一切变得简单,让一切有了重新被原谅的理由,让我们重新来过。
接近黄昏的时候学校里就没有人了。
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早就放假在家里看动画片了。而高三的学生在考完最后一门外语之后也三三两两地离开了。这一次离开,是最盛大的也是最后一次告别,傅小司甚至可以看到他们双脚迈出校门的时候身后的影子突然被割裂的样子,身躯继续朝前,墨般漆黑的影子留在原地。
就像是人死去时离开身体的灵魂。带着恍恍惚惚的伤心和未知的恐惧。
那些影子像是依然留在空荡的校园里,游荡着,哼着青春时唱过而现在被人遗忘的歌。
那些人终于走了,带着三年时光的痕迹消散在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并最终会消散在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
暮色四合。 选自郭敬明《1995-2005夏至未至》(2010修订版)
【小题1】文中写傅小司回忆拍毕业照的情景,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小题3】选文节选自小说的引子部分,可看作是个场景描写,简析这个场景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3分)
【小题4】请就本文的艺术特色,选一点进行赏析。(5分)
【小题5】你也即将经历高考毕业离校,结合文中傅小司的感受,写出两点你对青春和成长的感悟。(6分)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长冬麦语
宋殿儒
①寒烈的长冬里,很多人会赞美那枝“风中俏”的梅花,而我却常常透过梅香,想起家乡冬野里盛放春绿的麦子。
②麦子是人们心中不可或缺的植物。秋风起,麦子播下地,残忍的秋风扫落叶过后,麦子长高了一截,面色也浓绿了一成。寒冬来临的时候,常常会伴着大雪和刺骨的寒风一股脑儿地来了,呼呼的寒风凛冽地喊叫着,河面上一层薄薄的白冰,世界万物好像在一瞬间就被肃杀成一把干尸,就连秋风中倔强着开花的菊儿也熬不过寒冬的惨烈和无情,死去了。而唯独麦子,仍然为这个世界坚守了一派浓绿,一汪春情。
③冬天不会放过你的倔强,它们用三九四九冻破石头的大雪和冰冻来攻击你。它们在一夜之间会用厚厚的白雪覆盖你的头颅,妄想把你一下窒息,它们还妄想在窒息你的同时,又把你身边的土壤冰冻成一块铁板——掐死你!可是,你面对如此残忍的杀生,却坦然微笑。你利用严冬给的厚厚白雪做了一床自己过冬的被子,把敌人的武器变成了自己的“武器”;你为了不被冻土“掐死”,就趁被冻住脖颈的时候,狠命地往大地深处扎根,用长长深深的根系去汲取大地深处的温暖,积蓄自身战斗的力量,把自己分蘖成三头六臂、成为不可战胜的壮士……
春雷滚滚的那一阵子,冬天望着一竿子高、绿油油的你,常常会把最后一点失败的泪滴,滴在你胜利微笑着的田野里。那时候,农民们都能听你给无奈的冬天说声“拜拜……”
⑤其实麦子是流浪过来的植物。它从异域寻寻觅觅才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家园,麦子最喜爱中国这块土地了。咱们中国人,喜爱它,它更喜爱咱中国人。大半个中国的人喜爱麦子,都依靠麦子生活,早在数千年前就和麦子结下了骨肉相通的情缘。
⑥父亲曾经说过,麦子的阳光就是夏日的成熟色,那无边的金色麦浪就是麦子为人类世界跳的一支阳光舞,它明媚、靓丽,芳香醉人……
⑦乡亲们都把麦子称为“硬性嫩娃”。是说麦子看起来柔弱,而性子刚烈不屈,是乡亲们最离不开、最金贵的一个娃。乡亲们对待麦子,也是扑心扑肝的疼爱。他们愿意把最好的肥料上到麦田里,他们也舍得用汗水去浇灌麦子的一季旺盛。父亲说,只要你舍得流汗,把它按时种到大田里,它就决不会辜负了你的期望。给人结出白馍细面和幸福的日子……我们常常看见,父辈们的犁铧开处,就有麦浪滚滚,那就是麦子的品格——它其实也是农民们的汗水、泪水和希望凝固成的一个姿态。
⑧亲近麦子的人,不仅是品尝到麦香的时候才会想到它们,而是每时每刻会把麦子放入自己的脉动。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念叨自己的麦子:“不知道麦子长得好吗?”“今冬的雪多了,麦子又能丰收了哈……”“麦子也是咱不可忘怀的一个亲人……”他们在念想着麦子的一个个日子里,数点着自己对麦子情结的记忆。
(选自《 人民日报 》2015年2月23日8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第②段描写了麦子在寒冬的艰难处境,把世间万物比作干尸,写出了冬日的无情;同时作者又借菊花的死来反衬麦子的坚守,表达了对麦子的赞美和喜爱。
B.文章第④段表达了“冬天”自卑、不甘、沉沦的心理,也表达了麦子的自豪、愉悦、蔑视,这些是从“最后、失败、胜利、微笑”等字眼体味出来的。
C.文章采用了视听结合手法。浓绿成一片是视觉感受,寒风呼呼是听觉感受,写出了麦子的生机和坚强。
D.作者行文采用第二人称叙述,给人以亲切、自然、直接、生动的感觉,叙述语言生动活泼、富有韵味。
【小题2】简述第⑤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小题3】结合全文,探究“长冬麦语”的丰富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