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冲刺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石青嫂子 艾芜
早上太阳仍象往天一样,把晴美的阳光抹上满峡的树林,叫带露的树叶草叶都亮得耀人的眼睛。只是石青嫂子的心上却阴暗极了,阴暗得象夏季乌云满布的天空一样,随时都会雨点似的落下泪来。看见屋里踢倒的板凳,打烂的灯,再看见门前地里一片乱踏的脚迹。菠菜的叶子,踩来变成烂泥;番茄踩成一滩一滩的红浆。那些红浆很使石青嫂子疑心,怕是夜来扭扯的时候,石青身上流出来的血。
有石青的时候,她从来没有感到过她这间山峡中唯一的茅屋是孤独的、寂寞的、可怕的。她只觉得面临小河、背靠山岭的一片斜坡,给予她无限的繁忙和劳碌。她终天头上包着一张蓝布帕子,不是拿锄头挖地、镰刀割草,就是手腕上挂个篮子,采摘什么东西。晚上星子都现在山峡的高空了,树林茅屋全隐藏在轻雾里面,小的孩子,坐在门前哭着喊妈的时候,她还在地里摘着苦瓜豇豆或是茄子辣椒,准备明天一早挑到五里以外的镇上去卖,好换点米回来。
但自当家人被抓壮丁后的第四个月,有一天,忽然有三个人大模大样踏进了她的菜地,拿一根带子在东量西量的。她大声地加以阻止。
“呵呀,你们踏着人家的菜地哪,那是才撒下种的!”
一个站在斜坡边上的人,穿着长衫,悠悠然吸着香烟的,露出轻蔑的神色,叱责地说:“你在吵个鬼呀,这样叽叽喳喳的!”
“这是我的地呀,我不该吵么?”
吸着香烟的人眉头一扬,轻蔑地说:“这是吴老爷的!”
“你们还是搬走的好,没有看过你们这里,人凶狗也恶的!”
“要我搬走,那容易!人家苦了十年,不说啥子,就是汗水也流了几十百桶去了嘛!你就拿棒棒来赶,我都不会搬的!”半晌,才望下屋后的斜坡,恨恨地说。
三个人走了以后,峡谷里又重新平静了。风在林间吹过,叶子微微作着声响
有一天半夜后,石青嫂子突然被狗的凶猛叫声弄醒,同时又听见什么东西在毕毕啪啪地爆响,睁开眼睛一看,满屋通明透亮,不住地冒进烟子来,她明白隔壁灶房起了火了。火在茅屋上吼着、跳着、笑着,尽量发挥暴虐的能事,不到一顿饭功夫,就把屋子和屋里的一切,烧成平地了。连屋子侧边广柑橘子的树叶,都烧得焦黑。火光没有了的时候,一坪炭屑还在黑暗中发着红焰,冒着烟子。石青嫂子想着她这年年都在培修的屋子,想着慢慢买来的家具,想着那条没有跑出的猪……便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把这半年来所受的冤屈和痛苦,都借声音发泄个一干二净。
第二天早上起来,便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路咒骂,直朝吴大老爷住的地方冲去。
“快开开,我要去看吴大老爷!”
石青嫂子一面打栅栏,一面乱骂起来:“你这狗,你为啥不开门!”
骂了好久,手也打痛了,栅栏门还是紧紧地立在那里。石青嫂子累极了,便只好坐在那里喘气。
石青嫂子休息了半天,觉得对于栅栏门简直无法可想。于是,她只得慢慢地走回家去。
斜坡上的菜,一给人扯光踏坏,火烧过后的地方,就更加显得荒凉了。在这里既无房子躲避风雨,地上又没出产给她生活上的希望,而那恶人暗中还不晓得更要做出什么可怕的事来。唯一的法子,就只有离开这个地方了。到什么地方去呢?她不知道,单觉得离开好些,离开这里,孩子们或许不至于饿死。
她背上背着铺盖卷,怀中抱着婴儿。他们一家大小顺着小河边,直朝镇上走去。绕到山半腰上的公路时,便又看见峡谷里他们住过的地方了。
峡谷里蒙着轻微的白雾。金灿灿的早上阳光,照着岭上的松林。小河边的果木树和那片垦过的黑土,还阴沉沉的,留有夜来的阴影。孩子们首先看见了,便欢叫起来:
“妈妈,我们的家呀,你看,在那里!”
妈妈只瞟了一眼,不敢多看,怕流出眼泪,便低头走她的。
但孩子们却都问了起来:“妈妈,我们啥时候回去哪?”
妈妈忍着眼泪,哄他们说: “等橘子柑红的时候,我们就回来!”
孩子们都感到满意了,走了一会,他们又问:“妈妈,我们到哪里去呢?”
妈妈怔了一下,半晌才想出哄他们的话来:“我们去找爸爸!”
孩子们更加快乐了,连声发笑地喊着爸爸,但作妈妈的却忍不住了,眼泪双双地滴落下来。
她走了一会儿,眼泪流够了,心里清爽些了,还听见孩子们一路满有生气的笑声,便又鼓起勇气,咬定牙巴地想:“不论啥子艰难困苦,我都要养大他们的!”
1947年9月(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描写了抗战胜利后一个农村劳动妇女倔强的生活意志和艰辛的生活道路,表达了作者对石青嫂子这一类劳动妇女同情。
B.石青嫂子的是不幸的,她遭遇了“丈夫被抓壮丁”“地主丈量土地”“地主派人夜晚烧毁茅屋”“被逼走上流浪”的悲惨生活。
C.小说用明暗交错的两条线索推动着情节发展。石青嫂子身居前台,而吴老爷始终在幕后,犹如魔影一般摧残着石青嫂子的生活。
D.小说结尾处,对孩子们与石青嫂子的描写,表现孩子们的天真无知,更与石青嫂子的愁苦形成比较,凸显了主人公痛苦之情。
E.小说语言典雅华丽,人物性格鲜明,既深刻揭露地主对农村统治的罪恶,又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的信念。
(2)小说开篇第一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3)小说中的石青嫂子是一个怎样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主人公石青嫂子对命运的抗争是软弱的。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3 08:36: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公民证
(前苏联)A·马里纳特
一次,某夫妇俩出发去海滨度假。他们想在那里痛痛快快地游泳,好好地晒晒太阳。像这样清闲自在地出去旅游,对他们来说还是第一次,而且是到那没有风、水温暖得像餐桌上的茶一样的海边。
所在工厂给他们开了到“迎宾”休养所去的许可证。为了到休养所去,他们得乘电气火车、公共汽车,最后甚至换乘老旧的蒸汽轮船。可是,刚一到那儿就出了新鲜事:休养所当局拒绝接收他们,不给他们提供膳宿,理由是夫妻俩都没有携带公民证。是啊,公民证是这样一种凭证,没有它,你别想得到一张床位、一把椅子。坐在走廊里等着吧,期待吧。可等什么,期待什么呢?……要知道,规定就是规定。要是没有带游泳衣,这好办,可以到海滨浴场远一点的地方,各自穿着普通裤衩到海里也没什么事儿。可是没有公民证,无论你到哪儿都不行,甚至私营旅馆也不肯留你过夜。
“梅兰尼娅,我们怎么办呢?”丈夫问妻子。
“亲爱的亚基姆,我怎么知道呢?”妻子耸了耸肩。
在这个“迎宾”休养所既没有你的床位,也没有你的餐桌,只有一个小卖部。
这样过了一天,又一天。  
“梅兰尼娅,我们怎么办呢?”
“亚基姆,我怎么知道呢?”
最后梅兰尼娅忽然想起该给母亲发份电报,让她把公民证立刻寄来。
又等了两天,最后总算盼来了珍贵的挂号信。信一到,邮局就通知了他们。他们高高兴兴地去领取挂号信。到了领取的窗口,他们拿出通知单,自我介绍了一番。
“看看公民证!”窗口一个可爱的小姑娘说。
“什么公民证?”亚基姆惊奇地问。
“当然是您的公民证!”
“它就在您手里,在这个信封里啊……姑娘,我们就是等它啊!”
“我不知道信封里面是什么。但是,要取信,您就得交验公民证。”
第二天、第三天去——还是白费口舌。这对没有公民证的夫妇,谁的信任也得不到。
他们在“迎宾”休养所的领地上又闲荡了两天,在小卖部以夹肉面包和果汁为食,晒了几次太阳,游了几次泳,然后摇摇头,动身回家了。又是轮船——电气火车——公共汽车,好了,总算到了基希涅夫,由此到家不过咫尺之遥——坐上出租汽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
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到邮局去取公民证。按时间算,他们的公民证应该早退回来了。
“我的挂号信从疗养所退回来了吗?”亚基姆问。
“退回来了!”女营业员回答说。
“谢天谢地!请给我吧……您不知道,为这封信我们吃了多少苦头啊!但愿您不要再让我们吃苦头了……”
“看看公民证!”姑娘说。
“怎么?又是公民证!我们的公民证就在您拿着的信封里啊!”
“信封里有什么我不感兴趣,可您必须交验公民证才能拿信。”
他们又到邮局去了两趟——还是白搭。
第三次去时邮局告诉他们:信又退回到“迎宾”休养所交亚基姆收去了,因为按规定信件留存不得超过一个月。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开头写海滨的惬意,与下文写因没带公民证所带来的一系列麻烦事形成对照,强化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
B.因为忘记携带公民证出门,亚基姆和梅兰尼娅夫妻遇到了一连串的麻烦,度假变成了受气。而公民证在邮局的来回往返,总是取不出来。小说批判了一些人做事不认真、丢三落四的毛病。
C.“公民证”是故事中的导火索,是不可或缺的中心部件,情节的推进,场面的展开,情绪的变化,无不依靠它来完成。它也是主题思想的载体,人们可以通过它而窥见作品的主题。
D.小说的情节不仅突出了一个“变”字,而且变中有同,发展中有反复。作者对两次领取公民证场面的描写,采用了“重复”手法,深化了主题,揭示了问题的普遍性。
E. 故事的结尾让人觉得太过荒诞,不可信,是这篇小说的败笔。
【小题2】(小题2)请说说这篇小说情节构思的妙处,并结合全文加以分析。(4分)
【小题3】(小题3)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往事

沈从文

这事说来又是十多年了。

算来我是六岁。因为我第二次见到四叔时,他那条有趣的辨子就不见了。那是夏天秋天之间。妈怕我到外面乱吃东西,每天都要靠到她身边坐着,除了拿五个小钱到道门口去买士元的凉粉外,剩下便都不准出去了!至于为甚又能吃凉粉,那大概是妈知道士元凉粉是玫瑰糖,不致吃后生病吧。本来那时的时疫也真凶,听隔壁瑞龙妈说,杨老六一家四口人,从十五得病,不到三天便都死了!

爹好象到乡下江家坪老屋去了好久了,有天忽然要四叔来接我们,大概也就是闻到城里时疫的事情吧。妈也不说什么,她知道大姐二姐都在乡里,我自然有她们料理。只嘱咐了四叔不准大哥到乡下溪里去洗澡。

因大哥前几天回来略晚,妈摸他小辫子还湿漉漉的,知他必是同几个同学到大河里洗过澡了,还重重的打了他一顿呢。四叔人不大肥,但很精壮。妈常说这是会走路的人。铜仁到我凤凰是一百二十里蛮路,他能扛六十斤担子,一早动身,不摸黑就到了,这怎么不算狠!他到了家时,便忙自去厨房烧水洗脚。那夜我们吃的夜饭菜是南瓜炒牛肉。

妈捡菜劝他时,他又选出无辣子的牛肉放到我碗里。真是好四叔呵!

那时人真小,我同大哥还是各人坐在一只箩筐里被四叔担去的!大哥虽大我五六岁,但在四叔肩上似乎并不什么不匀称。乡下隔城有四十多里,妈怕太阳把我们晒出病来,所以我们天刚一发白就动身,到行有一半的唐峒山时,太阳还才红红的。到了山顶,四叔把我们抱出来各人放了一泡尿,我们便都坐在一株大刺栎树下歇憩。那树的杈桠上搁了无数小石头,树左边又有一个石头堆成的小屋子。四叔为我们解说,小屋子是山神土地,为赶山打野猪人设的。树上石头是寄倦的:凡是走长路的人,只要放一个石头到树上,便不倦了。但大哥问他为甚不也放一个石子时,他却不做声。

他那条辫子细而长,正同他身子一样,我伸出手扯着他辫子只是拽。“芸儿,莫闹!扯着我不好走!”他总是和和气气这样说。

“四满,到了?”大哥很着急的这么问。

“快了,快了,快了!芸弟都不急,你怎么这样慌?你看我跑!”他略略把脚步放快一点,大哥便又嚷摇的头痛了。

他一路笑大哥不济。

到时,爹正同姨婆五叔四婶他们在院中土坪上各坐在一条小凳上说话。姨婆有两年不见我了,抱了我亲了又亲。爹又问我们饿了不曾,其实我们到路上吃甜酒、米豆腐已吃胀了。上灯时,方见大姐二姐大姑满姑各人手上提了一捆地萝卜进来。

我夜里便同大姐等到姨婆房里睡。

乡里有趣多了!既不很热,夜里蚊子也很少。大姐到久一点,似乎各样事情都熟习,第二天一早便引我去羊栏边看睡着比猫还小的白羊,牛栏里正歪起颈项在吃奶的牛儿。

我们又到竹园中去看竹子。那时觉得竹子实在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本来城里的竹子,通常大到屠桌边卖肉做钱筒的已算出奇了!但后园里那些南竹,大姐教我去试抱一下时,两手竟不能相掺。满姑又为偷偷的到园坎上摘了十多个桃子。接着我们便跑到大门外溪沟边上拾得一衣兜花蚌壳。

事事都感到新奇:譬如五叔喂的那十多只白鸭子,它们会一翅从塘坎上飞过溪沟。夜里四叔他们到溪里去照鱼时,却不用什么网,单拿个火把,拿把镰刀。姨婆喂有七八只野鸡,能飞上屋,也能上树,却不飞去;并且,只要你拿一捧苞谷米在手,口中略略一逗,它们便争先恐后的到你身边来了。什么事情都有味。我们白天便跑到附近村子里去玩,晚上总是同坐在院中听姨婆学打野猪打獾子的故事。姨婆真好,我们上床时,她还每每为从大油坛里取出炒米、栗子同脆酥酥的豆子给我们吃!

后园坎上那桃子已透熟了,满姑一天总为我们去偷几次。

爹又不大出来,四叔五叔又从不说话,间或碰到姨婆见了时,也不过笑笑的说:“小娥,你又忘记嚷肚子痛了!真不听讲——芸儿,莫听你满姑的话,吃多了要坏肚子,晚上又吃不得鸡膊腿了!”

乡里去有场集的地方似乎并不很近,而小小村中除每五天逢一六赶场外通常都无肉卖。

因此,我们几乎天天吃鸡,惟我一人年小,鸡的大腿便时时归我。

(有删改)

(注)①四满:湖南乡人称叔叔为满满。②满姑:湖南乡人称最小的姑母。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写“我”在城里的生活,既体现了“妈”对孩子们的担心、疼爱,也交代了“我”和大哥去乡下生活的原因。
B.从满姑偷桃、四叔照鱼等可以看出乡下生活的有趣自由,从姨婆亲“我”、鸡大腿归“我”等可以看出乡下人的和蔼友善。
C.小说中大量运用方言,如“为甚”“摸黑”“四满”等,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以儿童的视角来叙事,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D.小说描绘了乡下田园牧歌式的场景,和“我”在城里的生活形成对比,表现了“我”对乡下生活的喜爱和对城里生活的厌烦。
【小题2】小说两处画横线语句中都提到了四叔的“辫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写了十多个人物,但并无所谓的主要人物,有的人物甚至一笔带过。请结合作品探究这样写的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主刀

奚同发

①因为刘晓波的孩子明天要手术,黄大夫主刀,这次约见,刘妻颇费周折。黄大夫虽身居省会,却名闻全国,外省患者来就医,仅挂他的号,便成为一种增值品。

②在晓波夫妇对面一落座,黄大夫便声明,自己只喝茶,其他什么他们看着点,反正他不会动一下。稍顷,黄大夫毫无寒暄进入主题,简明扼要讲解了这种病的来龙去脉及手术方略,还一再表示,手术风险有,但与城市交通事故相比还算低的。晓波夫妇静静地倾听,时不时点头,“嗯”声连连。今年4岁的儿子,前些天突发疾病,若不手术,一旦神经系统受到影响将终生不治。不到半小时,黄大夫便要结束谈话:“就这样吧,我还要接孙子。你们也准备一下,明夭早起孩子不能吃饭,不能喝水……”晓波顺口道:“瞧您老,工作这么忙,还要带孙子,真辛苦!儿子没在本地工作,还是也忙啊?”

③黄大夫没吱声,对视刘晓波的目光躲闪了一下。起身的黄大夫随意地问:“刘先生在哪儿工作?”“省检察院!”晓波道。

④黄大夫一愣,似有所思索,接着问:“刘先生刚才说是怎么称呼来着?”

⑤见面时,晓波已自报姓名,大概像见许多患者家长一样,黄大夫根本没在意。黄大夫“哦”了一声,突然问:“黄一勋案是你主审?”

⑥点头的同时,晓波吃惊地盯着对方,这种机密他怎能知晓?黄大夫的目光在刘晓波脸上足足停了半分钟,说句失陪了扭身便走。晓波纹丝没动,妻子追至门口终未留住对方,回来对他一通埋怨。晓波想起来了,双规的副市长黄一勋案审结前,黄医生夫妇曾托人希望能与他见一面,他根本没给对方机会。最终黄被判死刑。那是黄大夫的独生子,老两口现在带的应该是黄一勋的孩子。

⑦这次跟黄大夫见面,是他对妻子多年来的唯一一次妥协。之前,儿子在他办案期间曾两度遭到绑架,对孩子的事他也有些习惯,不可能与对方做交换。他甚至习惯性认为,只有自己办着案,孩子才是安全的,从而为公安的成功解救赢得时间。此次因为手术是否给医生送礼,当妻予第一次冲他发脾气时,他惊呆了,也把妻子自己惊呆了。婚后多年,她从没因为什么跟他红过脸,不管是办案十天半月甚至半年不归,即使不封闭,他也常常早出晚归,把家当成旅店……眼瞅妻子涕泪长流满脸憔悴,他最终的让步是与她一起请黄大夫吃顿便饭。

⑧没想到,黄大夫只答应在茶馆一见……

⑨结账时,夫妇俩才知道,黄大夫果真常来此,都是病人家属约请,但他给茶馆定了个规矩,AA制,绝不让别人替他付账。他每月底来结一次,每次清茶一杯。至于别人的花销,他不管。

⑩黄一勋案肯定不能告诉妻子,既是纪律,也不想给她增加心理负担。心怀忐忑的妻子回到家,坚持当晚要再去黄大夫家表示一下,之前,便有护士给她暗示,她也打听了,主治大夫两千,其他人几百不等。并说,黄大夫喝杯茶自己付钱,或许是给别人看的。望着妻子,他甚觉陌生,决然道:“就是做给别人看,这样能做几十年也不容易,也值得我们尊重!”

⑪约见黄大夫那天是刘晓波与双规的杨斐然对峙的第五天。回到山庄,同事说:“刘检,你这一刀真厉害,果如你所言,你上午没来,他早猴急了要找你。”接下来几天夜以继日,终至结案,刘晓波向专案组做了汇报,然后领回自己的手机——儿子手术非常成功……

⑫半月过后,在邓家茶馆如约而至的黄大夫,像上次来时那样平静,轻品温茶,仍是毫无寒暄直奔主题:“你不用谢我,谢习惯吧!说实话,手术前,我做了准备,不能让你的儿子活着被推出手术室。我要让你也体会一下失子之痛.可是当我站在手术台前,接过手术刀、钳子、剪刀,是习惯让我忘记了躺在面前的人是谁。我习惯地寻找病灶,习惯地把它除掉……直到习惯地摘下手套洗手时,才想起来那是你刘晓波的孩子……”

⑬凝视着黄大夫有些湿润的双眼,刘晓波起立深鞠一躬,道:“跟您老一样,我们彼此的职业都因习惯而心无旁骛。谢谢您,黄大夫!”

⑭十多分钟后,刘晓波起身,把十元钱压在杯子下离去。

(选自《芒种》,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黄大夫经常接受病人家属约请,但刘晓波与黄大夫在茶馆的初次见面却令刘妻费尽周折,其中最大的阻力是刘晓波始终不同意给黄大夫送红包。
B.刘晓波不愿意给黄大夫送礼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己主审黄一勋案时曾拒绝与黄大夫见面,二是他认为在手术前给医生送礼有辱医生践行天职。
C.在妻子说出黄大夫自己付茶钱可能是做给别人看的时候,刘晓波觉得妻子很陌生,因为他没有想到妻子这样聪明,能把黄大夫的情况摸得这样清楚。
D.最后一次见面,刘晓波向黄大夫鞠躬,表达了自己令黄大夫失去儿子的愧疚.也表达了对黄大夫挽救自己儿子生命的感激,还表达了对黄大夫职业操守的敬意。
E.小说的结尾写刘晓波把十元钱压在杯子下离去,内涵丰富,回味悠长,既体现了他对黄大夫的“习惯”的尊重,也显示了自己的个性。
(2)小说第⑩段写到了刘晓波与双规的杨斐然对峙及后续工作等情况,有何作用?
(3)试概括并分析刘晓波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4)黄大夫到底是不是一个收红包的医生?请表明白己的观点,并结合小说内容说出你的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雨夜

乔土

夜里十一点钟,老谢的三人小组准时到达了老槐树街。意外的是,老槐树下的那所房子里,张灯结彩,人声鼎沸。

小李往窗外看了一会儿,说:“像是举行婚礼。”

小李说:“不会是那小子吧?我下去看看。”

老谢说:“不用看了,老槐树街5号,错不了。”

小李精神抖擞,正了正大盖帽说:“哈,谢组,咱们行动吧。”

老谢却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不动,他点上一支烟,吐了一口烟雾,烟雾在车里打了个转,缈缈飞出窗外,他说:“再等会儿,等人散了吧。”

最后一批客人出来了,新郎新娘也跟着送了出来,房门终于关上了,喧哗也归于平静,三人一下子感到了夜的寂静。

“都走了,”小李和小赵都有些兴奋,“我们动手吧,再不动手天就亮了。”

老谢沉思了一会儿,说:“等天亮吧。”

夜深了,显得异常寂静,小赵把手伸出窗外,忽然说:“哎,这天气,好好的怎么下起雨来了。”他刚说完,雨就突然“哗”地大了起来,雨点连续敲击着车窗,发出“砰砰”的声响,车内也一下子挤进来许多的寒气。

小赵使劲搓了几下脸说:“倒霉的冷雨!我们也不能下车转转,只能呆在车里,怪没意思的。头儿,讲个故事吧。讲讲你和嫂子的故事吧。”

老谢笑了笑,说:“我和她也就那么回事,起初她不同意,因为她老爸,后来她老爸去世了,她就嫁给了我。”

小李忿忿地说:“老人都是死脑筋。”

老谢说:“我说的是她爸同意,她不同意,她爸不在了,她才嫁给了我。”

老谢说:“我刚参加工作时,跟的是黄所长,黄所长有个女儿,人长得漂亮,黄所长一直想让我们俩谈朋友,可他女儿却死活不同意,说当警察的顾不了家,她爸就是个例子。后来,有一次我和黄所长去执行任务,我们按计划分头蹲点守候在街道两头。半夜时分,一个男人搀着一个孕妇着急地出现在我的车前,那个孕妇快要生了,表情痛苦地哭天叫地,而街上一辆车子也没有。男人看见我的车,就像看见了救命稻草,扑过来趴在我的车前哀求我送他们去医院。我不答应,他就跪在我的车前拼命地磕头,磕得砰砰响,而他的女人则在一边撕心裂肺地叫唤,让人心里实在不忍。我下车看看远处的街道,没有一个人,我就把女人扶进车里,男人也从地上爬起来钻进车内,我加大油门,以最快的速度把他们送到了医院。当我返回现场的时候,一切都晚了,嫌犯抓住了,黄所长却身中两刀被送进了医院。在第一人民医院的急救室外,我又看到了那对夫妇,他们的怀里已经多了一个胖宝宝,他们向我致谢,可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些什么。”

“黄所长去世前,我进手术室见他最后一面。老所长静静地躺在床上,他的女儿坐在他的床前。老所长已经说不出什么来了,他只是看着我,连眼睛都没眨,他的女儿走过来,和我站在了一起,他仍然没有一点表情,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在心里恨我。

“后来,我结婚了,妻子就是黄所长的女儿。对黄所长的牺牲,我很是自责,他的死我有直接责任,如果我不离开现场,他就不会被嫌犯刺中,而妻子却说我做得不错,面对那个孕妇,是人就不能置之不理。而这,正是她决定嫁给我的理由。”

车里陷入了沉寂之中,车外的雨声却更大了。

雨不紧不慢地下着,仿佛永不会停止。

老谢却睡意全无,他盯着远处的老槐树街5号,那里黑漆漆的一片,什么也看不见,老谢却一直盯着,不敢有半点马虎。

雨似乎停了,雨滴的声音少了许多。老谢轻轻推开车门走下去,却发现雨并没有停,只是下得小了一些。后半夜,风雨更寒凉了。老谢紧了紧衣领,快步走到不远处的一棵树下,在树下,他拿出一根烟点燃了,吸了起来。

东方的天空上露出一丝亮色时,雨也停了。

老谢看看远处,老槐树街5号的窗户上已依稀可见一丝暗红色,他咽了一口唾沫,举起手“砰砰砰”地敲了几下车窗,两个睡梦中的年轻警员挺身坐了起来。

“天亮了?”小赵一下子睡意全无。

“我们行动吧!”小李摩拳擦掌。

老谢在前,小李和小赵紧跟在后,三个警察一起向老槐树街5号走去。

(《光明日报》2018年11月02日14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犯罪嫌疑人,警察老谢没有立即行动,而是等举行完婚礼,在新婚后的第二天才对其实施抓捕,突显了他既尊重人情又恪守法律。
B.老谢的成长深受老所长影响,老所长是因为他的不敬业面壮烈牺牲,临终还将女儿托付给他,他对老所长既无比感激,又充满愧疚之情。
C.“做得不错,面对那个孕妇,是人就不能置之不理”一句话,不仅说出了妻子之所以嫁给老谢的理由,也表达了她对老谢的高度评价。
D.小李和小赵一开始就跃跃欲试,急于对犯罪嫌疑人采取行动,但是被老谢阻止住了,执法理念简单的年轻警察与老谢形成了鲜明对比。
【小题2】小说用插叙来处理老谢和他妻子的故事,请结合作品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小说中多次写到下雨,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云 吞
林荣之
“师傅,还有云吞卖吗?”一个清脆的童音很有礼貌地问。
“有,买多少?”主人抬起头一看,是个盲童,十三四岁,手拄一根竹竿提一饭篮。
“有羊肉做的吗?”盲童那双凹陷的眼睛对着主人,“我要两碗羊肉云吞,请你快点。”
“对不起,你来得不巧,羊肉云吞卖光了。”主人不失礼貌地答道,目光依然盯在盲童的脸上,“明天你再来吧,我给你留两碗。”
“明天?明天不需要了。”盲童听到这话后,顿时脸上出现了一种失望的神态,叹声道:“四叔公,这就没办法了,看来你吃不上羊肉云吞了……”
“孩子,看你这意思买羊肉云吞必有急用。”主人见到盲童这副神情,便说:“这样吧,我把我自己留下来吃的羊肉云吞全让给你。不过我这些羊肉云吞是特制的,就是说比别的云吞多了一半羊肉。你要就买,不要就算了。”
“买,我买,多少钱也买。”盲童连连点头,恳切地说。
“好,现在就给你做。”主人迅速揭开锅盖,当他的手伸向那装满云吞的篮子时,突然停住了,他抬起头来,用眼睛仔细地看了看盲童那深深凹陷的眼窝。他确信,眼前这个孩子确确实实是双目失明时,他手抖动了一下,便拿起了一个云吞当作两个云吞数给盲童听,“二四六八……”
盲童竖起耳朵,侧着头听着。
“总共三十个,三元钱”主人接过盲童递过来的饭篮,装好后,说:“需不需要数一数?”
“不用了,不用了。”盲童笑着说,“大叔,你做的好事,将来一定会有好报的,这是钱。”盲童递过去五元钱,接着说,“不用找了,你做的好事,钱是买不到的。”盲童说,“告诉你吧,云吞我是给一位重病的大爷买的。他一生一世不知为人做了多少好事,现在大爷倒了,想吃羊肉。也许这是大爷最后一次吃羊肉了……”
“慢!”云吞主人呆了好一会,突然把盲童叫住了,“回来,我再给你加十五个云吞!”
“不用了。”盲童摆了摆手。
“要的。”云吞主人追上去说,“老大爷一生做了这么多好事,送他十五个云吞算什么!再说,难得你好心服侍他老人家……”
“一个病人,有十五个云吞已经够了,”盲童认真地说,“再加十五个,他吃不完的。”
“啊?你怎么知道刚才我给的是十五个云吞?”云吞主人吃惊了。
“刚才你把云吞放进水里,我全听到响声了。”盲童说,“我看不到,但我的心是感觉得到的……”
“好孩子,我错了!”云吞主人脸刷地红了起来,“这五块钱全还给你。这云吞,就算我送给老人的,也算我真正开始做一件好事!”
说完,云吞主人拉住盲童又煮了十五个云吞添上,然后把五元钱塞进盲童的口袋里。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行文质朴,叙述自然,语言生动形象,脉络清晰,写出了一个大公无私的盲童和一个极其自私的云吞主人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
B.当云吞主人看到小男孩失望的神态时说:“这样吧,我把我自己留下来吃的羊肉云吞全让给你。”表现出云吞主人热心助人的美好品质。
C.“一个病人,有十五个云吞已经够了,再加十五个,他吃不完的。”这句话是盲童的气话,表现出小男孩极其失望的心情。
D.《云吞》一文很好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既有盲童与云吞主人品德上的对比,也有云吞主人前后心理的对比,写出了善与恶的矛盾冲突。
【小题2】结合文本,分析题目“云吞”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有人说,云吞主人的转变有些突然,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