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两块面包
[美]欧•亨利
玛莎小姐的面包小店开在街角处,店门前三步台阶,门上装着开门即叮咚作响的门铃。玛莎小姐今年四十岁,嘴里镶着两颗假牙,她心地善良,银行里有二千美元的存款。许多结婚机会远不如玛莎小姐的人都已结了婚。
有一位顾客每周都要光顾她的小店两三次。玛莎开始对他产生了兴趣。这是一位中年男子,戴着眼镜,褐色的胡须修剪得十分整齐。他穿着一身旧衣服,有几处还打着补丁,虽然不修边幅,看上去却干净利索,彬彬有礼。他每次来总是买两只陈面包——新鲜面包是五分钱一只,陈面包是五分钱两只——除此之外什么也不要。
有一次,玛莎注意到他的手指上有块红褐色的色块。据此,她断定这位先生是个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他准是住在一座小阁楼上,画着画儿,嘴里啃着陈面包,心里大概在惦记着玛莎店里的种种美味。想到这儿,玛莎那颗善良的心不禁跳得更快了。
为了证实自己对他职业的猜想,玛莎从自己的房中取来一幅威尼斯风景油画,把画挂在柜台后面货架上一个显眼的地方。两天以后,那位顾客又来了。果然,他看到了这幅画。“小姐,您的这幅画挺不错嘛!”“真的吗?”玛莎一边包着面包一边说,“我非常喜欢艺术和绘画。您觉得这是幅好画吗?”她为自己的成功暗暗窃喜。
“可它的构图不够均衡,”这位顾客回答说,“透视也不太准。再见吧,小姐!”从此以后,这位彬彬有礼的艺术家——她现在是这样认为的——每次来都要和玛莎聊一会儿。但他仍旧只买陈面包——从未要过蛋糕,从未要过馅饼。他渐渐地消瘦了,而且神情沮丧。玛莎想给他加点儿好吃的可又没有勇气,她怕冒犯了他,因为她知道艺术家们往往是自尊心极强的。
玛莎开始注意打扮自己。站柜台时她穿上了那件蓝点丝绸背心
一天,这位顾客又来了。他把一枚五分镍币放在柜台上,仍要他的陈面包。正当玛莎取面包时,外面传来一阵刺耳的尖叫声,一辆消防车喧嚣而过。这位可爱的顾客赶快跑到门口去观望。玛莎灵机一动,她迅速地在每个陈面包上深深地切了一刀,分别塞进一大块黄油,然后又将面包紧紧夹好。当这位先生返回柜台时,玛莎已像往常那样在用纸包着陈面包了。他们又聊了一会儿,欢快异常,然后这位顾客便离开了。玛莎暗自微笑,但又不禁焦虑不安:他吃面包时会想到那只把黄油放进去的手吗?
门铃刺耳地、恶狠狠地响了起来,打断了这令人愉快的遐想。玛莎叹了口气,快步来到店堂,她的可亲的贫困不堪的艺术家却一反常态,脸涨得通红,帽子推到了后脑勺,头发乱蓬蓬的。他紧握着拳头,凶狠地向玛莎挥舞着,声嘶力竭地吼着: “你毁了我!”
玛莎要站不住了,她虚弱地靠着柜台,一只手揪着那件背心的前襟。这时,一个男人把那愤怒的家伙拽到了门口,转过身来对玛莎说:“我想您应该知道,小姐,他叫巴姆勃格,是个建筑绘图员。我们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他为一个市政厅的新设计图已经辛辛苦苦干了三个月了,为的是用它参加一次有奖竞赛。昨天他用墨水笔描出了底线。您知道,制图员总是先用铅笔打稿,再用墨水笔去描,然后用陈面包屑擦去铅笔线。巴姆勃格一直在您这儿买陈面包,可是今天,您知道,小姐,那黄油把巴姆勃格的图,全毁了。”
玛莎脱下了蓝点丝绸背心,一屁股坐在凳子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一段中就交代“门上装着开门即叮咚作响的门铃”,后来又写道“门铃刺耳地、恶狠狠地响了起来”,这正是伏笔和照应的写法。
B.当玛莎小姐认为巴姆勃格是个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时,当玛莎小姐为他的困窘生活及日渐消瘦的身体担忧时,当玛莎小姐偷塞黄油而预祝她的梦想成功时,读者却清楚地知道事情的真相。
C.玛莎发现巴姆勃格“手指上有块红褐色的色块”是小说情节的关键,没有这个细节,就不会有后来的故事情节的发展。
D.从巴姆勃格怒斥玛莎这个情节中可以看出,作者塑造这个不近人情的形象是为了与玛莎形成鲜明的对比。
E. 微型小说因为篇幅短小,极易一览无余,因此,一个异峰突起,出乎意外的结局就显得特别重要,欧•亨利深谙个中奥妙。《两块面包》这篇微型小说无疑也带有鲜明的“欧•亨利风格”。
【小题2】文中画线的三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塑造的主人公玛莎的形象。(6分)
【小题4】对于小说中造成主人公爱情悲剧的“误会”,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误会是生活之中的必然;也有人认为这是欧•亨利小说的艺术技巧;还有人认为误会是可以避免的,避免误会就可以减少生活悲剧。你同意哪种观点?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理由。(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5: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15分)
乡里故事  
文/侯发山
玉米棒子堆在院子里,散发出甜丝丝的气息。根旺靠墙蹲着,有滋有味地吧嗒着旱烟;娘和香草坐在玉米堆前撕扯着玉米皮儿,一边说着麦大米小的闲话;五岁的儿子“嗷嗷”叫着在玉米堆里翻跟头……
根旺冷不丁发现一个陌生的老头站在院墙边,眼睛直直地盯着香草,根旺就喘着粗气,拿眼狠狠地剜这个老头。香草刚嫁过来那阵儿,只是一个小毛丫头,面黄肌瘦,病怏怏的,可长着长着,一下子就灿烂了:脸红扑扑的像个熟透的柿子,又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芍药,两道弯弯的柳叶眉,嘴角微微地向上挑着,好像老是在笑……她虽说是个瞎子,但村里的男人见了,没有不动心的,没有不咽口水的。根旺受不了老汉那钩子似的目光,猛地站起来,冲他吼道:“滚!饥了到别处讨饭去。”
老头嘿嘿地讪笑着,说:“这闺女的眼睛有治。”
根旺这才知道老头是个江湖郎中,他陡然睁大眼睛,说:“真、真的?”
老郎中走进院子,朗声说道:“试试再说呗,我看有七八成把握。”
香草一边剥着玉米,一边伸着耳朵听着。她听了老郎中的话,心里暖暖的,一脸的喜不自禁,心说要是我的眼睛能够看得见,该多好啊。
儿子颠颠着跑过来,说:“老爷爷,只要能治好俺妈的眼,俺的手枪给你。说着手里扬起一把木制的手枪。”
根旺弯腰把儿子揽在怀里,亲了亲他的脸蛋,对老郎中说:“只要能治好香草的病,我给你当牛使!”
娘却寒着脸,抓起一穗玉米甩到墙角,说:“哪里来的骗子,滚!”
老郎中忙讨好一笑,说:“大嫂,我这药可是祖传秘方……治不好一分钱不要。”
根旺的脸也急成了猪肝色,说:“娘,中不中试试。”
娘也不搭话,摇着小脚拽着根旺回到屋里,冷冷地说:“你撒泡尿照照你那样儿!”
根旺莫名其妙,说:“我的样儿咋了?”
娘用指头捣了捣根旺那光光的脑壳,又捏了捏根旺那皱巴巴的麻子脸,使劲拍了拍根旺驼着的脊梁。
根旺咧着嘴茫然地说:“娘,有话好好说,别绕弯子了。”
娘给戗出火气,压低声音恶恶地骂:“你真是榆木疙瘩,香草要不是眼瞎,会跟你?她的眼若能看见,你这模样还不把她给吓跑?到时只怕你这小庙,供不下她那尊大菩萨哩。”
根旺打了个颤,脸色跌下来,僵僵地笑了一下。在香草之前,他也说过几门亲事,女方都是到家里看看,二话不说转身就走。香草尽管是个瞎子,模样挺周正,也不嫌弃他,煮饭洗衣样样都来得,待娘也孝顺,对他又温柔,使他享受到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想到这里,根旺就硬着脖子,说:“娘,就算香草治好后不要我了,我也不后悔。”
娘瞪了根旺一眼,说:“放屁!”随后,娘便指鼻子挖眼地数落开了根旺。
根旺从小丧父,是娘把他养大,他从未违过娘的意,伤过娘的心,但这次他打定主意,非治香草的眼睛不可。老郎中说了能治,香草也听到了,若是不给治,没良心是一,香草能不伤心?香草早就巴望着她的眼睛能够看得见,初一、十五拉上她到山神庙磕头的时候,她许的头一个愿就是这个……根旺心里有千言万语,但不知从何说起,就扑通给娘跪下了,说:“你要是不同意,我就不起来。”
娘默了半天,长叹一声:“由你吧……咱丑话说前头,她将来要离家出走,可得把孩子留下。”
老郎中留下几十包药就走了,说:“半年后我再来。”
半年后老郎中来时,香草已经把药吃完了,眼睛还是老样子,什么也看不见。
老郎中愁眉苦脸,自言自语地说:“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看走眼了?”说着又去端详香草的眼睛。
娘松了口气,掩饰不住兴奋地翻了老郎中一眼,说:“你这把年纪了,还好意思出来糊弄人?!”
根旺气不打一处来,操起锨把说:“老头你给我滚!再玩花招就把你的腿打断!”
香草忙摸索着走到根旺身边,推搡着他的胳膊,柔声地说:“不怨这位大叔,是我把药偷偷倒掉了,根本就没吃。”
根旺吃惊地张大嘴巴,说:“为个啥?”
香草说:“我忘不了年年夏天,你拿着小勺,你一口我一口地吃西瓜;我忘不了我那次发烧,你背着我走了五六里的山路去看医生……你天天晚上给我洗脚,就冲这一点,我一辈子也不离开你。”香草说这话的时候,脸如绽开了的花。
根旺就傻乎乎地笑着,心里很美。
老郎中疑惑地说:“闺女,你把眼睛看好,你们的日子不是更红火吗?”
香草浅浅一笑,说:“都说外边的世界很精彩,我怕眼睛治好后,经受不住诱惑……”
根旺的鼻子酸酸的,呆呆地怔在那里。 (选自《学术期刊•辽河》,有删改)
【小题1】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香草”这一人物形象。(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篇文章可以给我们怎样的生活启示?请你联系现实生活来谈一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齐长城位于山东省境内,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修建的军事防御体系,距今已2500余年,为世界上最早修建的长城。它西起今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东至青岛市黄岛区;齐长城横跨济南市、章丘市等十几个县市区,长度在600公里以上;它是中国唯一起于黄河止于大海的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军事地位。
泰山两侧是齐、鲁接壤地带,是北、南争战与会盟的通道。特别是在齐国的西南部,济水与泰山之间构成依河临山之险,是中原各国的交战要道,是春秋战国时中原诸国进攻齐国的咽喉。所以,齐国在这里首先修筑了西段城障,以防鲁、晋诸国。
齐长城多依山势而筑,山岭之地又多筑在峰顶处,故齐长城又有“长城岭”之称。随山势而筑地段,城墙多系大小不一的自然石块砌成,一般不用灰浆等物凝固。而平原低谷地段所筑长城又多夯筑而成,土筑的城墙也称钜防或防门。
齐长城建筑时充分利用山险,既代替长城的作用又能节省人、财、物,城墙是长城的主体;烽火台多设在山岭的高巅之处,是军事设防传递信号的设施;而关塞和防门多设在平原低谷地段,是出入国境的必经之地,也是长城的要冲地带,这些地方一般修筑两层城墙。在沂水和临朐交界地带的大岘山上修筑的穆陵关,就筑了两道城墙,格外坚固,因此处是齐国当时通往南部的重要门户,由此向北可直达齐都临淄。据罗勋章先生实地调查,长城所经的临朐、安丘、沂水境内地段城墙,多为南北两道城墙,且两道城墙的修筑结构相同,故而证明长城要冲地带是有意重点加固的。
综观齐长城的建筑结构设计,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就地取材的特点,故而现今所见长城不是整齐的统一设计,而是多因山势和河堤渠而筑。平地、河流、低谷处重点设防,以确保进出方便,能攻易守。现在在山顶险要处见不到城墙遗迹,说明当时此处没有修筑城墙。在山岭脊外缘陡险处,长城内侧地势较外侧要高出许多,一般可高出2~3米,而外城墙内只填以3~4米宽的土沙或碎石,所以齐长城较多处地段为单城墙,即只有外墙,无内墙;这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所建长城中是仅见的,在历代所建长城中也是仅有的。
而平阴、长清地带的长城西端,既无山岭屏障,又无河道为阻,而此处又是齐国南通曹、宋、滕、邾、鲁、楚、周诸国,西通卫、晋、郑的要冲地带,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故齐国不惜耗费巨力在此用土坯筑成高厚的城墙,故史称钜防。这里因有钜防,在春秋战国长达五百余年的时间内未发生灭国之灾,确实起到了筑城卫国的作用。
【小题1】下面对“齐长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长城是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泰山之南的齐国。
B.齐长城始于济南,终于青岛,绵延十几个县市区,长度600多公里。
C.齐长城的西段城障,是为了防御鲁、晋等诸国的侵略而建造的。
D.齐长城有“长城岭”之称,得名于它多依山而筑,且遇山岭之地时多筑在峰顶处。
【小题2】(小题2)下面对齐长城建筑设计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齐长城多顺势而筑,主要是为了降低建筑成本和减少对自然的过度破坏。
B.齐长城建筑时就地取材,山岭地段主要是自然石块,低平地段主要是土筑。
C.齐长城在设计上不是整齐的统一设计,是因为当时的建造技术还无法达到。
D.齐长城的单城墙建在山脊处,双层城墙多设在出入国境的必经之地。
【小题3】(小题3)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齐长城在山岭的高巅之处都设置烽火台,目的是传递军事信息。
B.钜防是土筑的城墙,建在齐长城西部,即今天的长清、平阴一带。
C.穆陵关筑了两道城墙,是因为这里是当时齐国通往南、北方向的重要门户。
D.齐长城绝大多数地段为单城墙,即有外墙而无内墙,个别地段才有两道城墙。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两棵树
刘长春
雪亮的灯光下,弯曲的手臂伸向天空,化成两棵树的剪影。晨风开始吹拂,树叶沙沙作响,小鸟飞上枝头……稍顷,音乐声起,两棵树开始靠近,又分开,翩翩起舞。天,是蔚蓝的,蓝得没有一点杂质;风,是轻轻的,拂动着树枝,两棵树好像在互相倾诉。灯光不断变换颜色,音乐轰鸣,闪电划过长空,雷声大作,风刮得更猛烈了,飞沙走石,大地在震颤,树在摇摆中昂着头,相互呼应,笑迎逆风恶浪……随后,音乐声上,大地复归寂静。天,还是蔚蓝的,风,还是轻轻的,两棵树依然站成两个剪影。
不知道是印象太深刻,还是意象的自然联想,当我第一次走近张学良手植的那两棵树的时候,记忆一下子把我拉回到春节晚上杨丽萍的双人舞的现场。
这两棵树,现在就站立在浙江奉化溪口一个山坡上。一棵是楠树,另一棵也是楠树。一棵长得茁壮,雄姿英发;另一棵长得秀美,亭亭玉立。远处雪窦古刹的钟声,如九天飘落的梵音,回荡在白云之间;更远处的妙高台,雄据绝顶,一览众山。眼前,武岭城墙在这大树浓荫的掩映下,沉默。墙头,生野草,也生野花,在秋日的微风中俯仰自如,昨日惊心动魄风云变幻的时光,早已融入远方苍茫的历史天空。从天南海北赶到溪口来的人,也许会去蒋介石的故居走一走。可是,我提醒所有到溪口的人,还要去看一看那两棵树——“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幽禁张学良住处后边的两棵树,那可是历史的活着的见证
树的形象,会使我们想起人的脊柱。没有脊柱,人就不能完美地挺立。1935年,中日战争已是鼙鼓可闻了。在强敌压境的危急关头,一个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而声色不动,另一个心里却呼啸着“打回东北去”的呐喊。民族的矛盾,国家与个人的矛盾,压倒了义结金兰的兄弟情分,张学良拍案而起,一个七尺男儿,苟无顶天立地之骨,呼风唤雨之气,焉能挽狂澜于既倒?大树挺立,他在民族的精神疆城里,竖起了又一根顶天立地的石柱,石柱上写着志士仁人一次次书写着的“爱国”二字。
树的绿叶,会使我们想起人的生命。在那个大敌当前共赴国难的枪林弹雨中,有人退缩了,有人变节了,有人洁身自保了,也有人呼啸着冲上历史的高地。“西安事变”后的张学良,随机陪送蒋介石飞往南京,旋即失去了自由。从此,陪伴少帅的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幽禁生活。报国无门,英雄失路,“栏杆遍拍,无人会登临意”呵!当年叱咤风云的人物,满腔忧愤对谁诉?呼天,天不应;问地,地不答;问江问河,江河没有回声,不舍昼夜水自流……心碎了,人老了,可是,唯有生命之火不熄。把不是牢房的牢房坐穿,活着依然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就像那树——生命之树常绿。
那两棵树,是他为她亲手栽种,为什么只种两棵?而且是楠树,岁寒不凋零的常绿乔木,人称“赵四小姐”的赵一荻在张学良最需要的时候来到了他的身边,陪伴他走过了最艰难的时光。28年的磨难与考验,成就了一对夫妻如歌如泣的爱情诗章!是的,那是天地之间让人感动得流泪的真正奉献给爱情的诗章!两棵树,并排站着,同呼吸、共命运,你看着我,我望着你,总有一种彼此相融的气息在流动。
太阳下,我久久凝视着那两棵树,不禁想起尼尔森的诗句:“少女伫立在我身旁/她年轻的目光/所看到的/我不曾看到/一道光,她说,不是日光/在橘树的某处闪耀。”……那道光,神秘的光,是真正的爱情之光。江河行地,岁月长流,树会长大长高。两棵树,两棵非凡的树,肩并着肩,手挽着手,一起站成我心里两个剪影,日月辉映之下,每棵树都把自己的影子轻轻覆在他或她的肩上……
(选自《大地笔记》,有改动)
【小题1】 从全文看,奉化溪口张学良旧居后的两棵树有哪些特点?
【小题2】为什么说张学良旧居后的两棵树是“历史的活着的见证”?请分条概括。
【小题3】文章结尾引用尼尔森的诗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本文开头是怎样描绘春节晚会上杨丽萍的双人舞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对促进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家庭监护缺乏监督指导、关爱服务体系不完善、救助保护机制不健全等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机制化建设亟待加强。
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来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监护照料和更好关爱保护。
(摘编自《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
材料二:

材料三:
如果让外出务工的父母都返回家乡照顾孩子,这显然不现实,虽然能让孩子脱离无人监护的状态,却可能让整个家庭陷入经济窘迫的困境。这样可能会让父母囿于经济压力,从而失去对孩子进行更为有力监护的能力。
所以,虽然要强调父母的责任,父母不能为了赚钱而不顾孩子的“死活”,要督促父母履行好监护责任,但也不能简单地让这些无法负起监护责任的父母返乡,不能一刀切,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政府部门也要尽好责任,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多一些关爱与温暖,在其他近亲属、村(居)民委员会或救助管理机构等临时监护照料期间提供更多帮助。当然,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要能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随迁子女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孩子一样的各项待遇。此外,还要加快转型发展,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就业等等。只有家长、学校、政府及全社会都尽好自己那份责任,才能为留守儿童编织好一张强有力的保护网。
(摘编自《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能只靠父母返乡》)
材料四:
让儿童不再“被留守”,让关照国民基本需求的制度提升到社会共识的水位线,各级政府责无旁贷。在政府资助下,更多像拍摄地云南泸西县城子村小学那样的新校舍拔地而起,但构建严密的责任制度、激活补偿机制、提供充足的教育保障等更有效有力的行动,还要加速再加速。
再全能的政府,也有力所不逮、触及不到的角落和末端。填补治理空白,有赖于一些成熟的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发挥作用。据了解,借助“互联网+”,支教平台的建设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吸引更多有爱心和才艺的年轻人加入支教行列。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相比物质的捐助,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精神培育与文化滋养的需求更为紫迫和重要。如何通过社会协作创新途径,对留守儿童展开心灵看护与调适,需要投入更多思考。
(摘编自《擦去留守儿童“眼前的灰黄”》)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6000万农村留守儿童中,15.1%的孩子一年到头都没有见过父母,一年中能见到父母且在5次以下的孩子不到一半。
B.我国6000万农村留守儿童中,超过80%的孩子一年到头都能够与父母见上面,而每月都能够见到父母的比例则极低。
C.我国6000万农村留守儿童中,4.3%的孩子与父母一年中没有任何联系,与之相反,27.2%的孩子与父母的联系最为密切。
D.我国6000万农村留守儿童中,每月都能与父母联系的孩子将近20%,这远远超过每月都能与父母见面的孩子的比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虽然工作中还有问题,但这些工作已经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扫清了障碍。
B.农村留守儿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意义重大,这不仅关系到个人幸福,更关系到社会大局。
C.如果让外出务工的父母返乡负起监护的责任,这种简单的、一刀切的做法并不可取,因为这样做可能让家长失去监护能力,从而陷入经济困境。
D.彻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除了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这一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外,还应加快转型发展,使得留守儿童的家长能够在家乡就业。
E. 在政府的资助下,像云南泸西县城子村小学那样的新校舍可以拔地而起,但对留守儿童展开心灵看护与调适这样的工作则不能依靠政府的力量。
【小题3】当前,我们应如何做好留守儿童工作?请根据材料简要回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田野定位说,在打通民俗学和文艺学上,是一个重要关节。田野定位的含义,指在学术研究工作中,把学者的知识相对化,把个人当作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以利于有效地分析和阐释对象文化的资料。围绕它所构建的学说,可以研究民俗学和文艺学两个学科的历史关系,也可以分析两个学科在现代操作中的交叉现象,就学者对民俗事象与文艺作品的分析活动做反观和前瞻。近年来,民俗学等对象化很强的学科都十分关注田野定位问题,文艺学等主位意识很强的的学科也开始介入这类实践。一时间,人们多谈田野作业。当然,这种讨论,冠以“田野”二字,并非狭义地单指现场考察和实地研究,还有其他田野作业理论做支撑,有民俗学和人类学现代史的深厚背景。在其中,田野定位说,对营造一个不同学科的对话平台,特别有拉力。它还能让我们由此而入,发现田野作业整体理论对于不同学科建设的作用。
田野定位说的渊源,可追溯至马林诺夫斯基。从马氏的经验看,一个学者只有把自己定位到与研究对象“亲近”的水平上,去掉好奇、歧视乃至对立之心,才有资格阐释对象文化的资料。
田野定位说的理论目标,是要解决在阐释对象文化资料上的基本问题。一方面,学者从事研究,要搜集和阅读材料;另一方面,学者在归纳和分析材料中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正确的描述和阐释。在如何描述和阐释上,学者的自我定位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这时,你再也找不到纯粹的“客观性”,相反,那些口称“客观性”的学者,往往把自己的解释加到对象的身上,结果是对学者知识的想象和对对方文化的估价都做出冒险之举,有时还会充当对方文化的代言人,直至导致认识上的变形现象。有人还把这种变异归咎为文化视角的差异,这不过是一种诡辩和托辞。
田野定位说的核心,是从一种可操作的理论构架出发来考虑问题。它要求对学者的主观思考和对别人的文化估价两者都可能出现的冒险之处进行限定。学者的任务,是在不断地搜集和分析对象资料的同时,发现自己的误读之所在,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描述形态。而由学者的误读所推导出来的研究对象的文化类型和文化真实,与端正学者认识自己和认识对方的心态而求得的研究对象的文化的普遍性,根本是两码事。为了达到每位学者其实都想要达到的理解对方文化的目的,就要求学者对自己的搜集资料和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的预想,与他人的成果不应该是彼此错出的,而应该是遥相呼应的、或互相补充的。矫正学者的定位视角,就有希望发现对象文化的普遍性特质,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
不管怎么说,学者的田野定位,是学者理解对象文化和创造自我学术新理论形态的一种认识上的内化过程。
(摘自《民俗学者与文艺学者的田野定位》,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田野定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是(  )
A.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学者要把自己的知识相对化并且把个人当作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以利于有效地分析和阐释对象文化的资料。
B.根据马氏经验,一个学者对研究对象不能有好奇、歧视乃至对立之心,而应该定位到与之“亲近”的水平上,否则没资格阐释对象文化的资料。
C.学者的主观思考可能出现冒险之处,别人的文化估价也可能出现冒险之处,对此两者都必须进行风险预测,未雨绸缪加以限定.
D.学者理解对象文化和创造自我学术新理论形态需要一种认识上的内化过程,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顾及对自己的研究。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讨论田野作业,冠以“田野”二字,不仅仅指现场考察和实地研究,还有其他田野作业理论做支撑,有民俗学和人类学现代史的深厚背景。
B.田野定位说的理论目标,要求从事研究的学者,既要搜集和阅读材料,又要对所搜集的资料加以归纳分析并进行正确的描述和阐释。
C.不管文化视角如何有差异,学者在对所拥有的资料进行分析时都必须合理地进行自我定位,努力做到“客观性”,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D.学者对自己的搜集资料和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的预想,与他人的成果应该是遥相呼应的或互相补充的,如此才能达到理解对方文化的目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借助田野定位说,才能更有效地研究民俗学和文艺学的历史关系以及两者在现代操作中的交叉现象,就学者对民俗事象与文艺作品的分析活动做反观和前瞻。
B.民俗学是对象化很强的学科,文艺学是主位意识很强的的学科,两类学科呈现不一样的本质属性,但近年来都先后介入田野定位实践。
C.田野定位说,不仅仅对营造一个不同学科的对话平台显得特别有拉力,而且还能让我们由此而入,发现田野作业整体理论对于不同学科建设的作用。
D.学者只要端正认识自己和认识对方的心态,矫正自己的定位视角,就有希望发现对象文化的普遍性特质,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