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15分)
乡里故事  
文/侯发山
玉米棒子堆在院子里,散发出甜丝丝的气息。根旺靠墙蹲着,有滋有味地吧嗒着旱烟;娘和香草坐在玉米堆前撕扯着玉米皮儿,一边说着麦大米小的闲话;五岁的儿子“嗷嗷”叫着在玉米堆里翻跟头……
根旺冷不丁发现一个陌生的老头站在院墙边,眼睛直直地盯着香草,根旺就喘着粗气,拿眼狠狠地剜这个老头。香草刚嫁过来那阵儿,只是一个小毛丫头,面黄肌瘦,病怏怏的,可长着长着,一下子就灿烂了:脸红扑扑的像个熟透的柿子,又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芍药,两道弯弯的柳叶眉,嘴角微微地向上挑着,好像老是在笑……她虽说是个瞎子,但村里的男人见了,没有不动心的,没有不咽口水的。根旺受不了老汉那钩子似的目光,猛地站起来,冲他吼道:“滚!饥了到别处讨饭去。”
老头嘿嘿地讪笑着,说:“这闺女的眼睛有治。”
根旺这才知道老头是个江湖郎中,他陡然睁大眼睛,说:“真、真的?”
老郎中走进院子,朗声说道:“试试再说呗,我看有七八成把握。”
香草一边剥着玉米,一边伸着耳朵听着。她听了老郎中的话,心里暖暖的,一脸的喜不自禁,心说要是我的眼睛能够看得见,该多好啊。
儿子颠颠着跑过来,说:“老爷爷,只要能治好俺妈的眼,俺的手枪给你。说着手里扬起一把木制的手枪。”
根旺弯腰把儿子揽在怀里,亲了亲他的脸蛋,对老郎中说:“只要能治好香草的病,我给你当牛使!”
娘却寒着脸,抓起一穗玉米甩到墙角,说:“哪里来的骗子,滚!”
老郎中忙讨好一笑,说:“大嫂,我这药可是祖传秘方……治不好一分钱不要。”
根旺的脸也急成了猪肝色,说:“娘,中不中试试。”
娘也不搭话,摇着小脚拽着根旺回到屋里,冷冷地说:“你撒泡尿照照你那样儿!”
根旺莫名其妙,说:“我的样儿咋了?”
娘用指头捣了捣根旺那光光的脑壳,又捏了捏根旺那皱巴巴的麻子脸,使劲拍了拍根旺驼着的脊梁。
根旺咧着嘴茫然地说:“娘,有话好好说,别绕弯子了。”
娘给戗出火气,压低声音恶恶地骂:“你真是榆木疙瘩,香草要不是眼瞎,会跟你?她的眼若能看见,你这模样还不把她给吓跑?到时只怕你这小庙,供不下她那尊大菩萨哩。”
根旺打了个颤,脸色跌下来,僵僵地笑了一下。在香草之前,他也说过几门亲事,女方都是到家里看看,二话不说转身就走。香草尽管是个瞎子,模样挺周正,也不嫌弃他,煮饭洗衣样样都来得,待娘也孝顺,对他又温柔,使他享受到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想到这里,根旺就硬着脖子,说:“娘,就算香草治好后不要我了,我也不后悔。”
娘瞪了根旺一眼,说:“放屁!”随后,娘便指鼻子挖眼地数落开了根旺。
根旺从小丧父,是娘把他养大,他从未违过娘的意,伤过娘的心,但这次他打定主意,非治香草的眼睛不可。老郎中说了能治,香草也听到了,若是不给治,没良心是一,香草能不伤心?香草早就巴望着她的眼睛能够看得见,初一、十五拉上她到山神庙磕头的时候,她许的头一个愿就是这个……根旺心里有千言万语,但不知从何说起,就扑通给娘跪下了,说:“你要是不同意,我就不起来。”
娘默了半天,长叹一声:“由你吧……咱丑话说前头,她将来要离家出走,可得把孩子留下。”
老郎中留下几十包药就走了,说:“半年后我再来。”
半年后老郎中来时,香草已经把药吃完了,眼睛还是老样子,什么也看不见。
老郎中愁眉苦脸,自言自语地说:“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看走眼了?”说着又去端详香草的眼睛。
娘松了口气,掩饰不住兴奋地翻了老郎中一眼,说:“你这把年纪了,还好意思出来糊弄人?!”
根旺气不打一处来,操起锨把说:“老头你给我滚!再玩花招就把你的腿打断!”
香草忙摸索着走到根旺身边,推搡着他的胳膊,柔声地说:“不怨这位大叔,是我把药偷偷倒掉了,根本就没吃。”
根旺吃惊地张大嘴巴,说:“为个啥?”
香草说:“我忘不了年年夏天,你拿着小勺,你一口我一口地吃西瓜;我忘不了我那次发烧,你背着我走了五六里的山路去看医生……你天天晚上给我洗脚,就冲这一点,我一辈子也不离开你。”香草说这话的时候,脸如绽开了的花。
根旺就傻乎乎地笑着,心里很美。
老郎中疑惑地说:“闺女,你把眼睛看好,你们的日子不是更红火吗?”
香草浅浅一笑,说:“都说外边的世界很精彩,我怕眼睛治好后,经受不住诱惑……”
根旺的鼻子酸酸的,呆呆地怔在那里。 (选自《学术期刊•辽河》,有删改)
【小题1】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香草”这一人物形象。(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篇文章可以给我们怎样的生活启示?请你联系现实生活来谈一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8: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建筑的特征(节选)
梁思成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未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小题1】下列对的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B.是中国人民在建筑实践中普遍承认并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C.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是整个中华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D是在木材结构建筑中产生的,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的规则和惯例。
【小题2】对于作者所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B.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规则和和惯例来处理它们的建筑,但是他们是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
C.作者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比较,说明中国的建筑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成就对世界建筑文化也有重要影响。
D.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是有着相同的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的,说明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的融合性。

同类题2

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张益唐:重生的数学奇才
人们现在已经知道,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张益唐成就之突出,可以跟当年陈景润攻坚哥德巴赫猜想相提并论。从人生故事来说,张益唐比陈景润要精彩,甚至比被拍成电影《美丽人生》的约翰·纳什都要精彩。
“我听说普林斯顿的几个教授当时谈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是,张益唐是谁?怎么没听说过这个人?”他自嘲。
张益唐1978年考上北大数学系,本科毕业后继续念完硕士。1985年,他来到美国普渡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1992年毕业。按照这个路径,其实他的学术生涯应该走得很顺利才对,但就是在普渡期间出现了波折。他与导师、来自台湾的代数专家莫宗坚产生了分歧,其中既有对学术的不同理解,也有彼此间性格的冲突。
“我不太愿意提普渡的这种经历。普渡最近要给我一个杰出校友,我说我不会去领这个奖的。可以这么说,北大是我唯一的母校。”张益唐说。
只有在异乎寻常的情况下,一个博士才会拒绝认可培养自己的学校。没有导师呵护推荐的博士毕业生在学术圈的前景,就跟孤儿独自面对社会差不多,加上当时正逢苏联解体,不少数学家拥入美国寻找机会,获得学术岗位的竞争格外激烈。张益唐毕业时,没能找到工作。六七年间,他做过汽车旅馆小工、送过餐馆外卖,甚至还将全部家当搬进过汽车里,过着流浪者般的生活。
转机出现在1999年。另一位北大校友帮他联系到新罕布什尔大学授课,开始算编外人员,几年后才转正。在学术圈中,讲师是份辛苦活,待遇与拿到终生教职的教授、副教授们相差巨大。不过在高校拥有一间自己的办公室,加上有图书馆资源可以充分利用,他已经很满意。这一呆就是14年,其间几乎没有与学术界发生联系。
但他没有放弃数学,他的研究从未停止,他专注于孪生素数和另一个重大课题黎曼猜想。这份坚持实属独特。
张益唐还喜爱俄罗斯文学、勃拉姆斯和唐诗宋词。
“有没有一首诗可以表达现在的心情?”
“唐诗宋词?”他略作停顿,“好吧,我就说两句。我不想说它的出处: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张益唐学术生涯的契机出现在2012年夏天的科罗拉多州,当时他已经57岁。在好友齐雅格家的后院抽烟的时候,他有了一次顿悟。接下来的6个月,他完成了论文《素数间的有界距离》。他成功地证明,的确存在无穷多个差值小于7000万的素数对。虽然从7000万降到2才能最终证明孪生素数猜想,但张益唐的这一研究成果随即被数学界认为在孪生素数猜想这一终极数论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光明已经明确无误地出现在黑暗隧道的尽头。
著名数学家亨里克·伊万尼茨是《数学年刊》的编辑之一,他接到张益唐的投稿以后非常兴奋,连续工作了7天,从头到尾完成了整个验算和核实,最后确认无疑。
普林斯顿数学系教授皮特·萨纳克也担任过《数学年刊》的编辑,他用一个普通人能理解的说法来概括张益唐成功的原因:假如数论工具像一辆汽车,“他不仅开这辆车,他更深入到了发动机部分,进而改进了发动机的工作方式,这极不寻常”。
张寿武、萨纳克、伊万尼茨这些顶尖数学家从不指望为自己的职业找到实用价值。不管孪生素数猜想取得的突破多么轰动,它也无法跟GDP连到一块。人类固有的好奇心才是推进纯数学研究的第一驱动,数学家只求探究的问题深刻而且关键。
张益唐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数论研究,他说:“本来这些问题都非常简单,中学生都懂,聪明一点的小学生都懂,可它们内部却蕴藏着那么多秘密,要在逻辑上证实却又那么困难,这里头有一种特殊的美感。”
张益唐成名后,海内外各种邀请纷至沓来,不过他最喜欢的还是包括三重含义的“普林斯顿”:作为历史名镇的普林斯顿、作为世界顶尖学府的普林斯顿大学和开展纯理论研究、爱因斯坦工作过多年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这里推崇学术的小镇环境或许比哈佛耶鲁更有魅力。从2014年开始,张益唐将以访问学者身份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他无需承担任何来自教学或者科研经费的压力,可以将全部精力专注于理论研究。
这里跟人间仙境一样。爱因斯坦把仙气留在普林斯顿,我有这个感觉。”他说。
(《南风窗》2013年11月24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标题“重生的数学奇才”准确地概括了张益唐艰难的学术生涯,生动地表现了张益唐从多年数学研究的失败中重生的经历。
B.张益唐对自己在普渡大学读博士时的所遭受的事感到不满,他以不接受普渡大学所给予的杰出校友奖表达了抗议。
C.文章开头拿张益唐与陈景润和约翰·纳什相比,借两位人所熟知的数学大师衬托张益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传奇人生。
D.张益唐在孪生素数领域和黎曼猜想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主要是因为他在新罕布什尔大学任教从而拥有便利的研究条件。
E.纯粹数学家们并不在意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否能够发挥实用价值,他们被数学本身所吸引,这也是让张益唐坚持下来的动力。
【小题2】本篇人物报道多处引用受访者的话,从全文看这种写法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3】文末画线句涵义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4分)
不懂外文的翻译家
林纾出生时,大清王朝已病入膏肓。青年时代的林纾被乡里视为“狂生”,这与他的秉性有关,更因为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蔑视。1882年,林纾作为以文名显于乡里又不断赴京应试的举人,出入于士流之中,奔走于南北之间。他感受着时代风雨和民族的危难,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责任。1884年,甲申中法之战在林纾故乡福州海面上爆发。停泊在马尾港的法国舰队突然向中国的船只发起进攻,一个多小时就击沉了中国全部船只,摧毁了洋务派苦心经营的马尾造船厂,福建海军全军覆没。林纾悲愤莫名,与挚友林崧抱头痛哭,引以为奇耻大辱。1884年11月,左宗棠来福州督办军务,林纾与好友拦马告状,控告当时主持福建军务的人谎报军情,掩盖败绩。当时林纾目光如炬,纵谈败状,未尝有所顾忌。告状后,林纾与友人相约“不胜,赴诏狱死”。
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思潮高涨。林纾走进维新派的行列,不过他凭的是文学。1897年,林纾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这是在他“每议论中外事,慨叹不能自已”的特定情况下写成的。这部诗集实际上是仿照白居易的讽喻诗为儿童创作的带有启蒙性质的通俗歌诀。“每日国仇似海深,救国须鼓儿童心”,由于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现实性,“养蒙者奉为金科玉律”,影响甚大,后来流传到海外。1897年,这位不懂外文的落第举人,正式走上了翻译西洋文学的道路。这是维新思潮影响的结果,也是林纾成为维新派的有力标志。戊戌变法前后,伴随着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的兴起,维新派发起了具有革新意义的文学改良运动。他们倡导“诗界革命”,又倡导“小说界革命”。译介西洋文学正是“小说界革命”的一大方面。这年夏曾佑(学者、诗人)、严复在《国闻报》上主张译介欧美小说以“使民开化”,次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又主张“特采外国名儒所撰述,而有关切于中国时局者,次第译之”。林纾在实践上从事小说翻译,与他们在理论上倡导小说翻译是同步的。颇具传奇色彩的是,第一部在近代文学翻译史上引起巨大反响的《巴黎茶花女遗事》,竟是友人王寿昌手捧法文原著,口译小说内容,林纾“耳受手追”,摇笔整理成篇。小说发表以后,引起了轰动。接着他不惜重金,通过各种渠道,购置欧美文学原著。然后请人给他“口译”,再由他进行“笔述”。其用力之勤,搜罗之广,译作数量之多,都是惊人的。
1899年,林纾举家移居杭州。他眷爱杭州的湖山之美,曾尽力维护西湖的旖旎风光。他每游西湖,就留心查看何处缺树,一一记在心头。第二年清明节前,他亲购垂柳幼苗千株,着人补栽在缺柳之处,此事在杭州传为佳话,他以此自号“西湖补柳翁”。他和魏易又进行了《黑奴吁天录》的翻译。他们认为中国刚刚经历八国联军入侵之辱,亡国灭种之祸迫如燃眉,此小说深刻地暴露了种族压迫的罪恶,可以警醒国人。他们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小说的翻译工作。林纾在《跋》中指出“非巧于叙悲以博阅者无端之眼泪,特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不能不为大众一号”。显然,林纾已自觉地把自己的文学翻译与中国的反帝斗争结合在一起了。这时他已是举国瞩目的文学家了:用“新学”的眼光来衡量,他奉献给国人的是西洋小说,因此维新派为有这样一位翻译家而自豪;用“旧学”的眼光来衡量,他的译文是文言,颇有马班韩流的神韵、传统文学的风采,因此嗜好“旧学”的人也对他刮目相看。无论新派旧派都承认林纾的文学才华和地位。林纾的译笔有其独自的特色,又颇能保有原文的情调,人物也能传原著之神。他借助他人口译来翻译的小说,其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这些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此后的十六七年间,他几乎是无间断地在译坛上辛苦耕耘,译作的总数达179种,涉及11个国家的98位作者,被誉为“译届泰斗”。
然而,从政治立场看,辛亥革命之前的林纾,一方面强烈要求反帝救国、热血澎湃,一方面却不赞同以改朝换代谋求救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伴随着政治立场的落伍,林纾身上亦新亦旧的二重色彩更明朗化了。辛亥革命后,林纾对“共和”制下的民国是否优于那个未曾实现的“君主立宪”产生了疑惑,对于民国初年的乱哄哄的“共和”渐渐不满、失望乃至绝望。他写道“时局日坏,乱党日滋。天下屹屹,忧心如焚。无暇作谑,但有深悲”。前清已矣,现实又给他当头棒喝,他的立场复归到辛亥革命前的立宪派那里。他成了一位可叹的“遗老”。
(摘编自张俊才《林纾评传》)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_)(4分)
A.作为一篇人物评传,材料融记叙和评论为一体,记述了一代翻译家林纾的突出成就,也没有回避他的缺点,记叙清楚,评价公允。
B.林纾虽然年轻时就以文才出名,但“狂生”的名声使他仕途坎坷,他不得不一次次地赴京赶考,最终还是成为落第举人。
C.中法之战,中国海军全军覆没,左宗棠督办福州军务后,林纾和好友拦马告状,控告有关官员掩盖败绩的罪行,表现出林纾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林纾的诗集《闽中新乐府》以鲜明的政治性和现实性成为向人们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著作,被奉为金科玉律,影响很大,流传很广。
E.林纾十分喜爱西湖的旖旎风光,他查看并补栽垂柳幼苗的举动在当时的杭州传为佳话,他也高兴地自号“西湖补柳翁”。
【小题2】林纾受维新思潮的影响在材料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林纾为什么被誉为“译界泰斗”?请简要分析。(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论语》有多少种读法?
——浅谈经典诠释的空间与路径
“《论语》热”是近年来学术界与文化界一种值得分析的现象。《于丹〈论语〉心得》、《丧家狗:我读〈论语〉》等书的面市,再次引起人们对《论语》这部儒学经典的关注。同时,作者的理解与诠释方式也成为聚讼纷纭的焦点。
《论语》有多少种读法?换言之,经典诠释的空间有多大?路径有多少?
按照哲学诠释学的观点,经典作为一种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或“本文”,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经典产生于特定的“视域”,体现了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同样,后世的读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离不开一定的“视域”,即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由于时间距离的存在,这两种“视域”之间是有区别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处于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相反,二者总是通过习俗、传统等相互联系,统一于历史这个贯通古今的“大视域”中。而所谓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实际上就是后世的读者从自身所处的“视域”出发,在历史这个“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经典诠释的空间,也就是历史这个“大视域”。历史在不断发展变化,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经典总是面向历史开放的,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方式;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本文”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所有这些,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后人比前人更能理解前人,读者比作者更能理解作者。”哲学诠释学的创始人、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如是说。
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就此而论,《论语》的价值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经学传统虽然在后来发生过某种程度的断裂,但《论语》的价值光芒并未因此而黯淡。
经典的开放性、经典诠释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经典诠释就是一种天马行空、率性而为的行为。相反,人们常常是在两种相对固定的路径中来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一种是考古学的路径,即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一种是历史哲学的路径,即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从对《论语》等儒家经典的诠释来看,这两种路径可以分别从汉学和宋学中找到根据。前者注重“实事求是”,强调“六经皆史”;后者注重“义理”,强调“借经以通乎理耳,理得,则无俟乎经。” 这也构成了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分歧。两种诠释路径的特点,借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前者“可信”但不一定“可爱”,后者“可爱”却不一定“可信”。依笔者所见,二者之间并不是彼此相斥的关系,也不是或此或彼、不可得兼。可取的态度应当是,“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因为离开了“可信”,“可爱”就会演变为“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离开了“可爱”,“可信”也就解答不了“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的价值追问。如何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似乎是今天理解与诠释《论语》等经典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结合原文,下列定义有误的一项是( )
A.经典是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
B.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属于经典产生的特定的“视域”。
C.后世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以及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属于一定的“视域”。
D.经典作家特定的“视域”与读者一定的“视域”融合,就叫做 “大视域”。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论语》在成书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学者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
B.《论语》的价值内涵极为丰富,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无论怎样读,它的价值光芒都不会黯淡。
C.从考古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
D.从历史哲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
【小题3】下列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经典产生的特定“视域”与后世读者的“视域”是有区别的,但并不意味着二者处于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
B.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经典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因而经典诠释的空间也会不断扩大,路径也会不受约束,越来越多。
C.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两种路径之间,可以是相互融合的,也可以是彼此得兼的。
D.在理解和诠释《论语》等经典时应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使“可爱”以“可信”为前提, “可信”以“可爱”为诉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
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法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成为用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的载体,也即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 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搏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的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还要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小题1】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B.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C.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法家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
D.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
【小题2】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B.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
C.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艺术标准的泛化甚至是丧失。
D.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年轻人写毛笔字少了,使用纸质少了。当前时代甚至即将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 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
B.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
C.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中国书法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可以说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书法史。
D.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青年书法家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