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我的轮椅
史铁生
坐轮椅竟已坐到了第三十三个年头,用过的轮椅也近两位数了,这实在让人没想到。1980年秋天,“肾衰”初发,我问过柏大夫:“鄙人刑期尚余几何?”她说:“阁下争取再活十年。”都是玩笑的口吻,但都明白这不是玩笑——问答就此打住。
两腿初废时,我曾暗下决心:这辈子就在屋里看书,哪儿也不去了。可等到有一天,家人劝说着把我抬进院子,一见那青天朗照、杨柳和风,决心即刻动摇。又有同学和朋友们常来看我,带来大世界里的种种消息,心就越发活了,设想着在那久别的世界里摇着轮椅走一走,也算不得什么丑事。于是有了平生的第一辆轮椅,那是邻居朱二哥设计的。父亲捧了图纸,满城里跑着找人制作。用材是两个自行车轮、两个万向轮并数根废弃的铁窗框。母亲为它缝制了坐垫和靠背,后又求人在其两侧装上支架,撑起一面木板,书桌、饭桌乃至吧台就都齐备了。
我在一篇题为《看电影》的散文中,也说到过这辆轮椅:“一夜大雪未停,事先已探知手摇车不准入电影院,母亲便推着那辆自制的轮椅送我去……雪花纷纷地还在飞舞,在昏黄的路灯下仿佛一群飞蛾。路上的雪冻成了一道道冰凌,母亲推得沉重,但母亲心里快乐……母亲知道我正打算写点什么,又知道我跟长影的一位导演有着通信,所以她觉得推我去看这电影是非常必要的,是件大事。怎样的大事呢?我们一起在那条快乐的雪路上跋涉时,谁也没有把握,唯朦胧地都怀着希望。”
那一辆自制的轮椅,寄托了二老多少心愿!
下一辆是丑小鸭杂志社送的,一辆正规并且做工精美的轮椅,全身的不锈钢,可折叠,可拆卸,两侧扶手下各有一金色的“福”字。这辆“福”字牌轮椅,开启了我走南闯北的历史。先是北京作协的一群哥们儿送我回了趟陕北,见了久别的“清平湾”。后又有洪峰接我去长春领了个奖;父亲年轻时在东北林区待了好些年,所以沿途的大地名听着都耳熟。马原总想把我弄到西藏去看看,我说:下了飞机就有火葬场吗?吓得他只好请我去了趟沈阳。少功、建功还有何立伟等等一大群人,更是把我抬上了南海舰队的鱼雷快艇。仅于近海小试风浪,已然触到了大海的威猛——那波涛看似柔软,一旦颠簸其间,竟是石头般的坚硬。又跟着郑义兄走了一回五台山,在“佛母洞”前汽车失控,就要撞下山崖时被一块巨石挡住。
大家都说“这车上必有福将”,我心说我呀,没见轮椅上那个“福”字?1996年迈平请我去斯德哥尔摩开会。飞机缓缓降落时,我心里油然地冒出句挺有学问的话:这世界上果真是有外国呀!转年立哲又带我走了差不多半个美国,那时双肾已然怠工。他所以急着请我去,就是怕我一旦“透析”就去不成了。他的哲学一向是:命,干吗用的?单是为了活着?
如今我已年近花甲,手摇车是早就摇不动了,“透析”之后连一般的轮椅也用着吃力。上帝见我需要,就又把一种电动轮椅放到我眼前,临时寄存在王府井的医疗用品商店。妻子逛街时看见了,标价三万五。她找到代理商,砍价,不知跑了多少趟。这东西有趣,狗见了转着圈地冲它喊,孩子见了总要问身边的大人:它怎么自己会走呢?这东西给了我真正的自由:居家可以乱窜,出门可以独自疯跑,跳舞也行,打球也行,给条坡道就能上山。时隔三十几年我居然上了山——昆明湖畔的万寿山。
谁能想到我又上了山呢!
谁能相信,是我自己爬上了山的呢!
坐在山上,眺望地坛的方向,想我曾经的那些想:“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有个回答突然跳来眼前:扶轮问路。但这不仅仅是说,有个叫史铁生的家伙,扶着轮椅,在这颗星球上询问过究竟。也不只是说,史铁生——这一处陌生的地方,如今我已经弄懂了多少。更是说,譬如“经轮常转”,那“轮”与“转”明明是指示着一条无限的路途——无限的悲怆与“有情”,无限的蛮荒与惊醒……以及靠着无限的思问与祷告,去应和那存在之轮的无限之转!尼采说“要爱命运”。爱命运才是至爱的境界。
(选自2008年《读者》11期,有删节)
【小题1】作者说“坐轮椅竟已坐到了第三十三个年头,用过的轮椅也近两位数了”。文中详写了哪几辆轮椅?各代表了什么情感?(6分)
【小题2】文章大段引用散文《看电影》中的句子,其目的是什么?(6分)
【小题3】文中提出了“命,干吗用的?单是为了活着?”两个问题,请从文中找出两句话(或词组)来分别回答这两个问题。(4分)
【小题4】本文的结构十分有特色,请从文章结构特征的角度作一些探究。(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6: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一生傲然苦不谐
在红学的道路上,沿着学术与大众接受、趣味阅读的交叉重合地带,他走出了一条奇异的人生之路,终成一代红学大家。这,有时看上去几乎是神话,令人难以置信。
比如,1947年,这是他在红学上扬帆起航的年代,他作为燕京大学的一名普通学生得到了大名鼎鼎的胡适的赏识和垂顾,他的第一篇红学论文充实了大家对曹雪芹的认识,使考证派获得文献上的新支持,得以昂然前行,因此受到胡适的推崇。再比如,2005年已是年近八十八岁的他,一年中有八部著作出版,在耳聋目盲的情境下奋笔快写,超出了常人所能理解的程度,被称为是罕见的学术“大跃进”。他,便是周汝昌。
红学之路,是风雨路,也是显学之路,二者,周汝昌先生可谓兼得。他因研究《红楼梦》而处于聚讼纷纭、是非争议的中心,也因红学而成为少见的学术畅销书作家。从1953年他的《红楼梦新证》开始,他就处于红学的论争中心。他的文献资料总被引述,但他的观点也总是飞矢追逐的靶子。周汝昌先生曾不无自嘲地说,我的衣服已经被撕得褴褛不堪,但他们却是使用我提供的材料编制了自己的盛装。
周汝昌先生认为,他在为人之怪(乖僻)上,与曹雪芹相似,都是不同俗流,也不愿意从善如流,他们都是有满腔积愤难以自诉,需要发愤著书以自遣。这种自比,使他钻入曹雪芹的心灵深处,与曹雪芹展开了他人难以企及的对话,创作了无以收束的雄文。其实,我们不妨把周汝昌先生所有的红学著作都看作是与曹雪芹的心灵秘语,这里充满了对话的私语性。他自负与曹雪芹心灵相通,与曹雪芹所赞颂的人物一样,都是正邪两赋之人,出离于俗界凡间,一方面万人嘲谤,一方面又超于万万人之上。他曾在《红楼无限情——周汝昌自传》中如此描绘曹雪芹,“倘若细究起来,雪芹是大智慧者,他那话(“愧则有余,悔则无益”)含蓄的内情恐怕还深还厚得多。那‘无益’,也许并不是顽固不化,执迷不悟,死不回头;而是这种悔者,本来丝毫没做什么错事,倒是做极高尚极善美的事——可结果呢?做错事坏事的万人都功成名就,位高禄厚,洋洋乎自得,而这个做好事的曹雪芹,却落得‘万目睚眦,众口嘲谤’,一生忍辱负垢,受尽了欺侮贬抑、诬陷伤害。”“狂于阮步兵”的曹雪芹,孤怀难鸣,周汝昌自信是他的旷世知音。
正是他感觉到“世人待他太浅薄、太恶毒”,所以“要为雪芹鸣冤”,因此,“我不幸之至——当上了‘红学家’。”周汝昌在媒体界已经成为红学泰斗,而他则说红学正是他不幸的选择。为什么不幸?“受了那些魍魉蛇蝎的那么多的明枪暗钺,可谓遍体鳞伤,若不当红学家,何至于此?”
可是他又不后悔,并且“永远不悔”!正像在大多数场合他语气坚定、铿锵有力一样,个性倔强的他向来是一副坚毅面孔,傲然不群。他认定,因为不但是“悔则无益”,而是“为了给雪芹、脂砚洗雪奇冤,受了这等人的欺侮伤害又算得什么?”
周汝昌不愿意人们称他为红学家,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的观念超出了《红楼梦》小说的范围,“以红解红”不是他的路数。周汝昌“研红”给人的最大感受是诗性浪漫,这里抒情大于说理,心灵对话超越了形式逻辑,散论并不来自严格的层层推理。对于《红楼梦》的博闻强识,对于《红楼梦》相关文献的精研细读,使他能天马行空、左右逢源,余裕自如,触境生春!他以《红楼梦》为依托,追求的是崇情文化,一种新创的文化,一种存在于诗性创造中的文化。他在中华大文化的背景下,将一部小说和民族的历史、人生的价值、美好的信念等结合在了一起。他一直说,还有一个“真”的《红楼梦》,这个“真”的《红楼梦》存在在他的感悟里。
所以,与其称周是一位红学家,不如称他是一位诗人。其实,他更偏爱后一个名字!
诗人是个大艺术家,也时常有点儿“怪”,与世俗人不甚谐调。他总有被人误会和嘲谤的遭遇。
(摘编自韦科《一生傲然苦不谐——纪念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
⑴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周汝昌初出茅庐即蒙胡适垂顾,足见其作品的创新意义和学术价值;年近九旬,目盲耳聋,一年内能有八部著作出版,更见其超人意志与精力。
B.周汝昌说还有一个“真”的《红楼梦》存在于他的感悟里,表明他“研红”诗性浪漫的特点,而这种诗性与浪漫并未脱离中华大文化的背景。
C.周汝昌不愿意人们称他为红学家,一个原因是,他的观念超出了《红楼梦》小说的范围,另一个原因是自己不幸之至,当了红学家,悔之已晚。
D.面对学术异己的无端攻击,周汝昌自嘲对手是用从他身上撕下的碎片,为自己编制了华丽盛装,实指对手以学术争论之名,行学术剽窃之实。
E.本文通过记述周汝昌研究《红楼梦》的片断经历,以及他“研红”的方法与主要成就,表现了一位学术泰斗严谨科学、求真务实的伟大精神。
⑵周汝昌自信他是曹雪芹的旷世知音,认为自己在好多方面与曹雪芹相似。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6分)
⑶周汝昌能够最终成就为一代红学大家,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⑷文章题为“一生傲然苦不谐”,似乎“傲然”则“不谐”,“谐”则未必“傲然”,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笔尖上的中国
美丽无声的乡音在笔尖上轻轻滑动,笔尖上的中国被每一双黑眼睛认同。书法,是中国符号、中华民族的图腾、华夏5000年历史的载体,也是每一位天涯海角炎黄子孙一眼识别的同根标识。古都牌楼上的斗方或门楣上牌匾以及香案上牌位的墨迹,都令我们认祖归宗的血脉偾张;谁家堂屋里高悬的一幅中堂,则让我们思念大陆或海岛或异域他乡慈爱的高堂。那笔酣墨浓的书写,便是情真意切的思乡。
当洁白的宣纸铺开、墨香四溢时,便想起故乡的月光透过竹叶照亮窗棂,也照耀无眠的心绪。书写,不光是修身养性,或抒发情怀,更是一种认祖归宗、祭奠先人的庄严仪式。古往今来,我们的同胞正是通过书写来不断训练、培养孩子们的德操。坐姿不正,无以为书;心思不端,无以为人。谁能说执一管毛笔一笔一画地落墨,不是一项端正与端方做人的肢体训练。一个磊落君子以正确的姿势和姿态处世,就是从习字开始。
古代先人敬畏字纸的遗训告诉我们,汉字书写不仅仅是肢体训练,更是心灵体操。汉代文学家杨雄说:“书,心画也”。书法作品可谓中国人心灵的图画,如同传说中的龙马背负河图,神龟驮出洛书,乃文明开创之征兆。况气韵生动之翰墨,源自空灵曼妙之灵符;高古典雅之英藻,酝酿倜傥落拓之胸襟。史有颜鲁公颜真卿垂范后世,“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矣。”
最善于模仿大自然的民族,最具有艺术创造的灵光。文房四宝之笔墨纸砚皆取材于大自然,文人墨迹便携带着日月山川之灵气。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书写方式,只不过是各擅其能罢了。太阳擅用光的线条迸射其对地球村的炽热情愫,月亮则用如水的波痕挥洒其对万千生灵的关爱,雪花用象形的图案编织美丽的童话,雨点也用不留痕迹的“墨迹”敲打叶子和窗户,暖风更用那无形的笔描画出一片天真烂漫的草绿花红
笔尖上的中国历史悠久,蔚为大观。我们在甲骨上谋面,在贝壳上相识,在青铜上辨认,在石鼓上端详,在竹简上默念,在摩崖上邂逅,在玉石上铭刻,在团扇上留言,在青瓷上烙印,在紫檀上题名,在彩笺上传情,在红叶上题诗,在碑碣上隽永,在陶器上永驻生活中无处不在你横平竖直的美感,天地间无所不包你方方正正的大气。你指给我一个用笔墨书写的优雅汉字,便是指给我一个用文化熏陶的鲜活生命。
我相信,热爱书写的民族能够把过去写进历史,也能够把历史写进未来。书写的滋味和有滋味的书写,只有真正书写过的人才能书写得出。这种美妙的身心体验和感受经过世代相传,逐渐成为一种民族特有的心性和气质,那刚柔相济、收放自如、行云流水、力透纸背的是一种持久、韧性、刻苦、奋发、倾毕生精力追求完美的理想人格。我们在一幅绝美的书法作品中,能够体味自然、社会、人生的全部美质和内蕴。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从古至今,君子能以正确的姿态处世都必须从习字开始。
B.颜真卿是一位忠臣烈士、道德君子,他因端严被人疏远。
C.书法因具有艺术的灵光而比日、月、雪、雨、风更高明。
D.绝妙的书法有美的形式,更有自然、社会、人生的内蕴。
【小题2】(小题2)从全文看,下列对作者认为汉字书写所具有的价值,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书写汉字令我们血脉偾张,让我们思念大陆或海岛或异域他乡的双亲。
B.书写汉字是一项端方做人的肢体训练,更是一种酝酿胸襟的心灵体操。
C.书写汉字能让文人墨迹携带自然之灵气,欣赏书写能体会到文化熏陶的鲜活生命。
D.书写汉字能逐渐形成一种民族特有的心性和气质,能够让人追求完美的理想人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问题。(19分)
冬天的芭蕾
韩静霆
①是绿蒙蒙的春天了,我还是执拗地想着哈尔滨严冬的冰灯。想起来,就仿佛又重新在那儿生活了一回似的,迷失在晶莹剔透的宫殿里了。
②冬天也能燃烧呀,瞧着巧夺天工的冰灯,心不是热得像要化掉吗?在这儿,冰,与那个肃杀的“冷”字绝缘了。冰灯是足以在凄凄厉厉的北风中温存人们心灵的东西。望着活灵活现的冰雕小鹿,怎能怀疑它没有热烘烘的心脏?观赏冰琢的梅花,也分明感受到暖融融的春风的消息。描绘冰灯的美丽,语言显得多么乏力。“雪骨冰姿”似乎是可以入诗的,在这里不过是句大实话。世间又有什么东西能把冰灯比拟呢?水晶啦,白玉啦,全都在它面前黯然失色。谁见过水晶砌成的九级玲珑塔?谁听说过白玉堆出的插云仙女峰?再说画它更是不易讨好。你只能用背景去反衬冰灯,它本身是无色的透明体。可是,当月儿初上,冰灯就是凝固的月光了。白天呢,它又抱住冬天懒洋洋的太阳,闪烁着扑朔迷离的光彩。
③赶到天暖了,冰融了,窄瘦的松花江结束了凝固的冬眠,变丰满了,粼粼的波涛载着桃花瓣儿流向远方了,冰灯又如何呢?它曾经是从松花江来的,它是江水的精魂,可它融化之后,无声地滋润了泥土,再也寻不到它的踪迹。
④遗憾吗?
⑤花树有春华秋实,硕果里藏着开花的回忆;人有青年暮年,白发时也能回顾曾经有过的黄金年华。冰灯却似乎只有青春,它来到世界上就美丽非凡。仿佛它鼓足了劲儿,漂漂亮亮装点一下冬天就情愿化为乌有了似的,半点痕迹也不留。
⑥可是冰灯的姿影,却能在人们的心里找到。
⑦所以我说,冰灯的生命是永恒的。
⑧生命原来也同寓言一样呢,不能用长短衡量价值,重要的是内容。长寿的庸人,活着时已经在别人心里死掉;“生如闪电之耀亮,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样的人却在人们的怀念中获得永生。哦,说到人生,似乎扯远了。那么,朋友,你听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之后,并不能留住那乐声呀,但它永久地强化着你的灵魂;你看罢芭蕾舞剧《天鹅湖》,无法阻止帷幕下落,可它依然在陶冶你的情操;你见过月夜悄然迸放的昙花吧?它拼着生命的全部蕴蓄,仅作一次短暂的辉煌表演,可你忘得掉吗?
⑨啊,冰灯,冰灯!它就是一个冬天的芭蕾,一支回旋在脑海里的优美乐曲,一个记忆中永恒的通体透明的生命!
是的,是温润的春天了,可我还是时时想着哈尔滨的冰灯,它给我的昭示是悠远的,假如能让我的生命全都换作青春,而寿命不得不缩减,我愿意。
(选自《花魂》,有改动)
【小题1】文章第②段表现了冰灯的哪三个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小题2】第⑩段画线句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4分)

【小题3】第⑧段画线句主要使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小题4】文末写道冰灯“给我的昭示是悠远的”,请联系全文谈谈冰灯给了作者怎样的昭示?(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如,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侍德者昌,侍利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
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
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在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最为助缘。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
【小题1】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之道是指渗透这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
B.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
C.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
D.中国之道建立在普适理论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
【小题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
B.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即时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核心
C.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
D.体现中国文化精神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兼容性。
【小题3】 根据文中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坚持中国之道,并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化才能够发展,复兴。
B.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
C.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
D.现代中国文化要具备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须重建中国传统文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追逐古典的夕阳
丁帆
当20世纪即将成为古典时,我们遥望漫漫的21世纪现代文化之路,感到了一丝历史的苍凉,亦触摸到了逝去的旧文化美学的哀婉之情。
我总是喜欢和自己心灵最契合的朋友寻觅这古城里未被现代文明所浸润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
最后一抹古典的夕阳,照耀在寺庙旁那座斑驳陆离的木结构的茶肆上,一杯清茶,二人对坐,海阔天空,江山社稷。一缕缕秋风吹上了你的心头,人与自然都沉浸在了无尘烦恼的古意之中。
这是文人山水画的意境所在吗?不!它常常出现于我刻意追求的生活中,也经常成为我亦真亦幻梦境中的生存方式。这是否是“伪浪漫派”的作风呢?这是否是“文化保守主义”遗老遗少的矫揉造作呢?
我唯有用心灵作答。
全球性的现化文明使人类进入了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空,同时,物质文明需要人类以大自然的破坏为牺牲代价,以人的洁净灵魂作祭祀的供品的话,那么,在两种文化的抉择中,我们更向往古典的、自然的文化与人性。
怀旧,作为现化文明的悖反,它往往是以一个贬义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甚至本世纪的一位伟大的乡土小说作家也曾说过“回忆是有毒的”的箴言(不管他是用讽口吻陈述,还是发自肺腑之言),但我仍然以为怀旧作为一种文化回眸的生存观念和方式的追觅,自然是人类抚慰自身心灵的一贴精神良方。
近几年来,我去过苏州的周庄、同里,每每都是被拥塞的人群簇拥鞭策着游走,人们似乎不是来寻找一块寂静的古典文化氛围浓厚的净地,而是为“到此一游”而走动着,这与逛上海的城隍庙、南京路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古典的人文景观似乎永远不再,而你想亲近一下大自然,恐怕也会感到失望了。黄山近年来是整洁干净了,很有点一尘不染的清洁味道。然而,过于整洁的黄山到处都露出了它的人工斧凿之痕,昔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被一把扫帚、一根铁针扫荡得干干净净。张家界、九寨沟可谓天赐之自然造化,但据撑船的船家告之,那里的人工污染足以使它们在21世纪内消失在中国的版图上!
现代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文化负效应,人在物的面前变得畸形猥琐,自然在物质面前也失却了昔日的风采。
所有这些,我们只能靠回忆、靠梦境、靠文学创作来再造。这“白日梦”是人类的幸还是不幸呢?是人类进化史上的喜庆还是悲哀呢?
当我咀嚼昔日文化的神韵时,当我拥抱亲吻大自然泥土的芳香时,我才能真正体味到现代物质文明所应剔除的文化危机。
我居住的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古城里,我十分喜欢沿着那充满着古意沧桑的城墙漫步;我也十二分愉悦地流连于中山植物园,感谢苍天造化,给南京留下了这一片宁静而典雅的自然去处,在人迹罕至群山环抱的苍翠之间,你尽可以在空山鸟语的热带雨林中谛听天籁之音,那几万种植物将你包围在大自然的清新之中,让你切切实实感到远离红尘,渐进自然的妙处。除此之外,中山陵一代的陵墓文化也让你领略着“古道,西风,瘦马”的意蕴,亦足以勾起你对千古历史的遐想,只要你肯走近它。
现代文明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倾诉孤独,恐怕是当下文明病中最好的疗救的方式,但要找到医治灵魂创痛的医生是很难很难的。
我们只能去寻找能够沟通心灵的挚友。正像尤利西斯小说中那个同在一个城市同住一个房间同睡一张床的夫妻相互都是陌生的一样,朋友也是很难寻觅的,仿佛“他人即地狱”的陷阱无处不在。
然而,我还是要寻觅,找到他以后,我们一起坐在世纪末最后一抹古典的夕阳下,去品尝这充满着古典人文景观的城堞,去体味这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清新芬芳。
【小题1】阅读全文,说明作者为何以“追逐古典的夕阳”为题?
【小题2】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哪些创痛?请作简要概括。
【小题3】综观全文,作者将“我唯有用心灵作答”单独成段,有何作用?
【小题4】作者认为“怀旧”是抚慰人类自身心灵的一贴精神良方,一位乡土小说家说“回忆是有毒的”,那么,你对“怀旧”持什么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