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看 倒 影
刘心武
S君的油画越来越引人注目了。那天我去他在农村的画室,刚进去就看见一幅接近完成的大画,那画上显示出一个倒立的人形,比例与真人相似,很不规整,觉得飘飘忽忽的,不禁说:“啊,倒着画人——你又在玩什么新花样?‘后现代’不过瘾,又玩‘后后现代’?”他迎过来,笑道:“您再细看看,这幅可是完全写实呢!”
S君招待我喝下午茶,细说端详。他出生在南北交界地的一个小村庄,在乡里上的小学,在上到四年级以前,他说他都还没有开“眼窍”——就是他完全不懂得审美。直到有一天,他们的班主任老师,他记得姓蔡,那时候才二十出头,活泼开朗,像.是同学们的大姐姐,教他们算术,也带他们做操。那一天,蔡老师跟同学们在河边做游戏——那个乡村小学没有围墙,迈出操场不远有一条小河,蔡老师说玩“老鹰捉小鸡”,大家都来当老鹰,她当带头的大老鹰,我们是一群小老鹰,大家一起飞飞飞——就是她身后的那个同学拉住她衣裳的后襟,然后其余同学一个接一个地拉住前面同学衣裳的后襟,大家步调一致地沿着河边的草丛跑呀跑、跑呀跑,笑语喧哗,快乐非常。跑完,蔡老师就跟同学们一起在河边小土坡上坐下休息。就在那个下午,蔡老师亲切地跟同学们说:“要学会看风景啊!不要光往岸上看,要懂得看倒影啊!看呀看呀,小风吹过来啦,河里的倒影怎么样啦……”S君强调,蔡老师指点倒影的那一刻,对他来说,是生命中最宝贵的审美启蒙,从那一刻起,他开了“眼窍”,能够发现现实世界里,可以被称作“美丽”的事物了。当然,这种理性的归纳,是多年以后才提炼出来的。而且,蔡老师的这种审美启蒙,也不是每一个同学都能理解与吸纳的。S君承认自己早慧,他说当许多同学仍然懵懵懂懂的时候,他就不仅能飞快地领悟蔡老师的指点,而且,还能主动地去求教:“蔡老师,除了河里的倒影,还有什么是好看的呀?”
他至今还记得蔡老师跟他说:“那些一般人没感觉的东西你要产生感觉才好呀!比如我宿舍外头的那架丝瓜,有的人看见,他会想着,瓜棚好遮阳啦,嫩丝瓜好做菜啦,老丝瓜晒干了丝瓜瓤好拿来洗碗用啦……你出去细看看,你看那瓜藤上的嫩藤尖,它好想往竹竿上攀呀,它在微风里颤悠悠的,它多可爱呀,多耐看呀……”他就真的跑出蔡老师宿舍细看那瓜藤尖,他说,那半透明的带有小茸毛的最尖端凝出一粒细水珠的丝瓜藤的嫩尖,第一回唤起了他作画的冲动——虽然老早就有美术课也画过许多给老师去评分的东西,他意识到那些都不是“美术”,也算不上是“画儿”……
他说蔡老师相貌平平,但有时候蔡老师让他觉得很美。比如有一次蔡老师教他们算术,做一道例题,忽然蔡老师脸红了,连连摆手说:“哎呀错啦错啦,不好意思,算错啦!”于是再从头做起,还告诉同学们,她为什么算到那一步出了错,提醒同学们吸取教训——蔡老师纠正自己错误的那几秒钟,在他心里产生出一种不光有颜色、线条、光影、动感的形式美,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美感,当然这也是他多年以后才提炼出来的感悟。
“这位蔡老师教你们的时候,该是改革开放初期吧?那时候她就能注意对学生进行美育,真不简单呀!又过去快三十年了,她已经桃李满天下了吧?”S君回答我,他小学毕业以后,到镇里上初中。毕业前回老家小学去找过蔡老师,人家告诉他,蔡老师考上大学,离开好几年了,究竟是哪个大学,谁也说不清,这让他无比惆怅。后来他到县城上完高中,再到省城读完大学本科,又到国外闯荡了几年,一直没有忘记蔡老师的启蒙之恩。现在他画这么一幅《倒影中的启蒙者》,正是为了抒发胸臆中的一汪情愫
我和S君探讨,蔡老师的美学意识,是她读了一些美学著作产生的还是天性中自发的?她对学生进行美育,是自觉的还是无意的?S君说他无从判断,但他将在那幅大画里表达这样的意蕴:这样的一个生命,必是快乐而有福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S君的油画越来越引人注目了”,这句话既赞赏了S君的油画技艺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全文看,也是从侧面肯定了蔡老师“审美启蒙”教育的成功。
B.从S君能够飞快领悟蔡老师的指点、还主动向蔡老师求教的情况看,在蔡老师指点大家看倒影时,他就已经明白,蔡老师是在对他们进行审美启蒙。
C.第一次唤起S君作画冲动的是“半透明的带有小茸毛的最尖端凝出一粒细水珠的丝瓜藤的嫩尖”,而它的被发现,离不开蔡老师采用对比方式所实施的引导。
D.“相貌平平”的蔡老师有时候会让小时候的S君觉得“很美”,是因为蔡老师在纠正计算错误时所展现的神态、动作,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更深层次的美感”。
E.小学毕业后,S君再也没有见到过蔡老师,现在他学有所成,更是常常记着蔡老师的启蒙之恩,画《倒影中的启蒙者》,就是为了表达自己深藏心中的感恩之情。
【小题2】请从四个方面概括小说中蔡老师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说明。(4分)
【小题3】有人说,这篇小说通篇都在刻画蔡老师这个人物,因此,与其用“看倒影”、倒不如直接用“难忘蔡老师”或“我的老师”为题,你是怎么看的?请作简要阐述。(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9: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①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儿水,用牙齿嚼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就是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的。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②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他们举出不少成年动物游戏的例子。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梯的游戏等。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③不久前,汉斯•特贝和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种新假说——“学习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它们就会会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同样,“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也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利地形保护自己的本领。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躲藏能力、争斗能力和利用环境的能力很有效。
④而约翰•贝叶和保尔•赖特认为,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贝叶注意到,西伯利亚羱羊的游戏带有明显的锻炼倾向:它们选择游戏场地时,似乎总是从“实战”出发,选择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好像是在锻炼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赖特发现,北极熊冬季生活艰难,要花很大力气去捕捉海豹、鱼类,过着紧张的流浪生活。到了夏季,冰雪消融了,北极熊转移到陆上生活,这时,食物丰富了,它们不必为猎食而整天奔波。吃饱喝足了,就进行各种游戏,如摔跤、奔跑、追逐、滑坡等。夏季游戏好像体育运动,使北极熊在食物丰富的季节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这对于它们冬季捕食显然大有好处。因此,这两位学者提出“锻炼说”来补充“学习说”。
⑤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研究者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而且,目前这些假说都难以圆满解释的问题是,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要解开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节选自课文《动物游戏之谜》周立明)
【小题1】下列有关“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的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演习说”认为,动物是为了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而进行游戏的。
B.“自娱说”认为,游戏正像捕食、逃避敌害一样是动物的天性,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
C.“学习说”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使动物在自然竞争生活中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
D.“锻炼说”是对“学习说”的补充,认为动物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
【小题2】(小题2)对文段中划线句子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说明北极熊的生活习性:冬季在冰面上紧张觅食,夏季在陆地上,吃饱喝足了就进行各种游戏。
B.为了说明北极熊的生存环境:冬季生活艰难,要花大力气捕食,夏季食物丰富,不必捕食而整天奔波。
C.为了说明北极熊在夏季游戏的原因和作用:因为夏季不必为猎食而整天奔波,所以有精力进行游戏;游戏使它们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有利于冬季捕食。
D.为了说明北极熊捕食的方式和食物的种类:以追逐的方式捕食海豹和鱼类。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关“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的各种假说,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进一步深入研究才可能解开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
B.节选的这五个语段,它们的结构形式是“总—分—总”,先总结归纳,然后分项述说,最后再总结归纳。
C.在解释说明每种假说时,作者都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D.作者举出羱羊在斜坡上奔跑、在悬崖上跳跃的例子,是为了解释“游戏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6分)
窗(节选)  钱钟书
①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②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人和大自然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来辞》有两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么?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
③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门,而不开窗的屋子我们还看得到。这指示出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屋子的本意,只像鸟巢兽窟,准备人回来过夜的,把门关上,算是保护。但是墙上开了窗子,收入光明和空气,使我们白天不必到户外去,关了门也可生活。屋子在人生里因此增添了意义,不只是避风雨、过夜的地方,并且有了陈设,挂着书画,是我们从早到晚思想、工作、娱乐、演出人生悲喜剧的场子。门是人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屋子本是人造了为躲避自然的胁害,窗引诱了一角天进来,驯服了它,给人利用,好比我们笼络野马,变为家畜一样。从此我们在屋子里就能和自然接触,不必去找光明,换空气,光明和空气会来找到我们。所以,人对于自然的胜利,窗也是一个。
④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刘熙《释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正跟凯罗《晚歌》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同样地只说着一半。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眼睛往往跟着心在转,所以孟子认为“相人莫良于眸子”,梅特林克戏剧里的情人接吻时不许闭眼,可以看见对方有多少吻要从心里上升到嘴边。我们跟带黑眼镜的人谈话,总觉得捉摸不住他的用意,仿佛他以假面具相对,就是为此。据爱戈门记一八三0年四月五日歌德的谈话,歌德恨一切带眼镜的人,说他们看得清楚他脸上的皱纹,但是他给他们的玻璃片耀得眼花缭乱,看不出他们的心境。窗子许里面人看出去,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所以在热闹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替他们私生活做个保障。晚上访人,只要看窗里有无灯光,就约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在家,不必打开了门再问,好比不等人开口,从眼睛里看出他的心思。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予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起来先关了窗。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关的。
【小题1】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1)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
(2)这指示出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
【小题2】第二段引用陶渊明的诗,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3分)
【小题3】赏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4分)
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小题4】都说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请简单谈谈本文形和神的关系。(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乡下的秋天
汪红琼
当太阳在豆荚里结籽的时候,秋光就像叶子一样薄了。
踩着阳光的经脉,一群打枣的小手在空中飞舞。成熟的枣儿不熟的童心,挺着几竿竹棍,把秋色摇落。那枣子,胖嘟嘟的,喜气洋洋地滚满一地,那欢声笑语,轻快明亮,像鸟叫一样直啄我心。我扔下手中的赶鸡篙说,妈,我不给你赶鸡了,我想去玩。妈说不行,这几天的日头一溜就没得了,谷不晒干怎能卖钱给你买花衣服穿。我说我管你呢,你把谷晒这里让鸡随便吃得了,反正我今天不帮你赶鸡了。妈不多和我理论,拿耙子围着禾场把谷划拉一圈后说,给你两角钱买东西吃,你再帮我赶一天鸡,好不?望着她手中的钱,我站在那里磨蹭许久,又默默地接过来。但心中,恨透了那些鸡们,扬起竹竿就是一阵猛追紧打,直到满天鸡飞叫,落下一地毛才住手。麻雀已经啾儿啾儿地向禾场洒下了一片激越的叫声。
空气里流淌着秋天咝咝的声音。我孤单地坐在半块砖头上,看树上的秋虫怎样发出最后的喘息,看远处人们起伏不断的身影。秋空明净而辽远,我小小的心灵已经衰草离离。那个肩头飘扬着彩色气球的货郎怎还不来?我捏着两角钱,捏着一把汗,心里咚咚不停地拨着妈教给我的小算盘:五分钱一根的管子糖,两角钱可以买四根,等货郎来了一定要他卖五根,万一他不肯,就不买他的了。妈每次给我钱的时候,都这样叮嘱我、教导我。直到如今,每当我去买东西和人家砍不下价来时,总忘不了迸一句“我不买你的了”。
我很小气,像我妈。奶奶在世的时候,这样说过,为了篱边桔树上那挂满枝头的桔子。奶奶刚伸手去摘的时候,我喝住了:“不给你吃,你去吃鸡屎。”秋风顺着篱笆根溜过,把零落的柴屑吹得像小动物一样走动。妈在屋里一边把反复翻晒过的谷物归仓,一边传出尖叫来唤我:“叫老婆子来背她的口粮!”老婆子就是奶奶,是妈对奶奶的称呼。妈每年秋天给奶奶口粮时,总要数落,说我和哥哥小的时候,老婆子不肯抱我们,经常睁着一双大眼看我们坐在地上摸鸡屎吃。老婆子现在老了,动不得了,每年却还要吃她几百斤粮食。妈对老婆子感到无可奈何,我也跟着不喜欢,虽然我早已忘记了鸡屎的味道。
我去喊奶奶,弓着小脚背,在屋门前凸凹不平的路上,在铺着柴草的禾场上,上下乱蹦,像一只误入歧途的蚂蚱。透过淡淡的暮霭,我看到了那一面熟悉的土坯墙,还有那从墙上浸透过来迎接我的微弱的灯光。我喊奶奶,奶奶颤动着小脚颠出她的小屋,孑立的身影像一根衰草在摇晃。我说奶奶我妈让你去背你的口粮,奶奶的老脸便笑开了,深褐色的老人斑仿佛枯叶牵着枯叶在地上走,那一棵棵在秋风中无力摇动的白发,使我牢牢地记住了秋天的暮霭,那幽蓝的林梢是怎样地降下了奶奶一生的大幕。
天空高了又高,日子凉了又凉。凉凉的月光,一下子泻下来,小小的村庄,就淹没在月色里了。草丛里的蟋蟀合唱团,唱的还是往年的那首老歌,和我的童年一起,被田野上刮过的一阵风吹着,轻盈、悠忽而散漫。
【小题1】简析第二段中的“儿童打枣”场景描写的作用。(3分)
【小题2】理解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3分)
①我捏着两角钱,捏着一把汗
②还有那从墙上浸透过来迎接我的微弱的灯光
【小题3】赏析文章划线的段落。(4分)
【小题4】“妈妈”和“奶奶”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她们的关系又很耐人寻味,试作分析。(5分)
【小题5】有人说将本文的标题改为“乡村的秋天”味道就变了,试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篇文章标题和主题的理解。(5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8分)
白鹤翔集的记忆
刘长春
①一条弯弯扭扭很窄的路,牵引着我们走进山中。抬头望山,四围皆松,它们都很寂寞,远离了村庄、市井,一株一株独自站在那里,一副沉思默想的样子。也许因为我的走近,有了一些感触吧,发出松涛的响声。声因风而鸣,其来也忽,其去也飘,有如天籁,我也听见了。久听不厌者,应该是山里人。古人却说:“然非清心人不能听,非会心人不能解。”又有谁能听、能解的?
②意外地看见了委羽洞。心头一惊,听老者说过,这是仙人修炼的地方,称为道教天下第二洞天。“委羽”典出后周刘奉林,他于山中学道,能闭气,三日不息。据说,他吞吐一口气,风走云卷,能控飞鹤上升,群鹤拍打着翅膀,却不再飞翔,停在空中不动了,又掉下一片片羽毛于山后,洞因而有委羽之名。时光流逝,道教逐渐走向了衰落,能够控制白鹤不再飞走的仙人,大概不会再有了。也许,旧说也成了一种传奇。
③因为好奇,走向山洞,洞口挂满藤萝,千年以上;一地绿苔,野性十足。它们是装饰洞口,还是装饰神秘?我不知道。好奇是少年的天性,无畏先作了他们的向导。借着洞口微弱的亮光勇往直前地向前走去。然后,黑咕隆咚地在洞中摸索着,穿越时间的黑夜,黑夜没有尽头,路也没有尽头。冷不防头上滴下几滴冷冰的水珠,一阵慌乱。然后又听得“丁冬——丁冬”的滴水声,荡漾于无限无尽的寂静之中;再往前走,有浅水,越走越深,心却越来越虚,拔脚出洞,不知洞深几许。
④出得洞口,再看周围的山,虽不高,却伏龟蹲虎,气概不凡。山凹一侧,有一个水池,不大,形同弯月,如我后来在敦煌呜沙山看见的月牙泉。那水极蓝,不能见底,像一位从天上下凡的仙女的梦,幽深幽深。水中有草、有鱼,草在飘飘忽忽,鱼在浮浮沉沉。扔一块小石子,只看见水花听不见声。忽地,惊起一池白鹤。聚集在池边的,休憩于树间的,站立于岩上的,成千上万的白鹤飞舞而起,遮掩了一角蓝天。白鹤或舞或翔或独立或展翅,人是只能在远处观赏的。若要“零距离”人鹤相处,人先得学会尊重,就像林和靖那样,爱鹤如子。分明是我们惊吓了它们,我抬起头来,用目光向它们致歉,却看见它们悠闲地拍打着翅膀,恍若千万双生命之手,饱蘸着浓墨,以行云流水般的笔画在天空的大纸上书写着逆入、平出、左倾、右斜、重叠、穿插与回峰……鹤鸣于天,几声呖呖——滴下来的几点墨汁,洒落在我的心头,又在另一张宣纸上渗透开去。
⑤这是四十年前留在我脑海中的画面与记忆。
⑥“谁筑孤亭望瑶鹤,至今不见一归来。”这诗写给过去还是现在?不禁要问:为什么不见白鹤飞来呢?
⑦四十年沧海桑田,一切都在改变。只是改变了不应该改变的东西,这才匪夷所思。
⑧我听说,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农业学大寨”那阵子,村里村外的劳力都上山了,把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松树都砍光了,开山种粮。旧日的方志上说“长林郁郁,幽涧泠泠”。如今,没有了长林,哪还有泠泠之水?没树、没水,那白鹤不肯合作,也就选择了远离。尽管,山岙还有鹤池,池上再也没有群集的白鹤;天上也没有飞翔的影子,“白云千载空悠悠”。看来,我应友人之嘱,题写的“鹤池”二字,也只成了一种虚假的点缀。
⑨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样,看到原来的景色,我也会像普里什文笔下的别连杰耶娃那样:“就会跪下来……”
【小题1】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委羽洞的特点。(4分)
【小题2】四十年前的鹤池环境、四十年后的鹤池环境有什么不同?根据文意进行简述。(4分)
【小题3】第④段画线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说明表达效果。(4分)
【小题4】有人说,本文表达了作者对道教衰落、白鹤远离的遗憾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你认同这种说法吗?结合文意说明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