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14分)
给匆忙走路的人
严文井
我们每每在一些东西的边端上经过,因为匆忙使我们的头低下,往往已经走过了几次,还不知有什么曾经在我们旁边存在。有一些人就永处在忧愁的圈子里,因为在他即使不需要匆忙的时候,他的心也俨然是有所焦灼。这种人的唯一乐趣就是埋首于那贫乏的回忆里。
这样的人多少有点不幸。他的日子同精力都白白地浪费在期待一个时刻,那个时刻对于他好像是一笔横财,那一天临到了,将要偿还他的一切。于是他弃掉那一刻以前所有的日子而处在焦虑粗率之中,也许真的那一刻可以令他满足,可是不知道他袋子内所有的时刻已经花尽了。我的心不免替他难过。
一条溪水从孕育它的湖泊往下流时,它就进发着,喃喃地冲激着往平坦的地方流去。在中途,一根直立的芦苇可以使它发生一个漩涡,一块红沙石可以使它跳跃一下。它让时间像风磨一样地转,经过无数的曲折,不少别的细流汇集添加,最后才徐徐地带着白流入大海里,它的被人叹赏绝不是因它最后流入了海。它自然得入海。诗人歌颂它的是它的闪光,它的旺盛;哲学家赞扬它的是它的力,它的曲折。这些长处都显现在它奔流当中的每一刻上,而不是那个终点。终点是它的完结,到达了终点,已经没有了它。它完结了。
我们岂可忽略我们途程上的每一瞬!
如果说为了惧怕一个最后的时候,故免不了忧虑,从此这个说话人的忧虑将永无穷尽,那是我们自己愿意加上的桎梏。
一颗星,闪着蓝色光辉的星,似乎不会比平凡多上一点什么,但它的光到达我们的眼里需要好几千年还要多。我们此刻正在惊讶的那有魅力的耀人眼目的一点星光,也许它的本体早已寂冷,或者甚至于没有了。如果一颗星想知道它自己的影响,这个想法就是愚人也会说它是妄想。星是静静地闪射它的光,绝没有想到永久同后来,它的生命就是不理会,不理会将来,不理会自己的影响。它的光是那样亮,我们每个人在静夜里昂头时都发现过那蓝空里的一点,却为什么没有多少人于星体有所领悟呢?
那个“最后”在具体的形状上如同一个点,达到它的途程如同一条线。我们是说一点长还是一条线长呢?
忽略了最大最长的一节,却专门守候那极小的最后的一个点,这个最会讲究利益同价值的人类却常常忽略了他自己的价值。
伟大的智者,你能保证有一个准确的最后一点,是真美,真有意义,超越以前一切的吗?告诉我,我不是怀疑者。
不是吗?最完善的意义就是一个时间的完善加上又一个时间的完善,生命的各个小节综合起来方表现得出生命,同各个音有规律地连贯起来才成为曲子,各个色有规律地组合起来才成为一幅画一样。专门等待一个最后的好的时刻的人就好像是在寻找一个曲子完善的收尾、同一幅画最后有力的笔触,但忽略了整个曲子或整幅画的人怎么会在最后一下表现出他的杰作来?
故此我要强辩陨星的存在不是短促的,我说它那摇曳的成一条银色光带消去的生命比任何都要久长,它的每一秒没有虚掷,它的整个时辰都在燃烧,它的最后就是没有烬余,它的生命发挥得最纯净。如果说它没有一点遗留,有什么比那一瞬美丽的银光的印象留在人心里还要深呢!
过着一千年空白日子的人将要实实在在地为他自己伤心,因为他活着犹如没有活着。
(选自《山寺暮》,1937年6月初版,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解释“匆忙走路的人”的含义。(4分)
【小题2】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笔墨写溪水、星光、陨星?试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匆忙走路的人的“伤心”,文中哪词语与之相呼应?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2分)
A.本文是一篇哲理色彩较浓的散文,它探讨的是关于如何对待人生、对待时间的问题。
B.除了比喻,文中还使用了拟人、反问、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C.作者认为,伟大的智者能保证他的“ 最后一点”是真美,又有意义,且超越以前一切的。
D.匆忙走路的人古今中外都有。在焦灼中生活,实在是人类的痼疾,作者对此给予了深刻而尖锐的批判。
E.《给匆忙走路的人》中的“等待”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其寓意不尽相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1: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12分)
多让一分是赢家
①《孙子兵法》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人,只有先保证自己不被打败,才能等待机会去战胜敌人。在拳击训练初期,一位出色的教官往往并不急于教学员怎样去击倒对方,而是让他们先学会如何不被对手击倒。而不被击倒的办法就是——让。
②李嘉诚在谈完生意签合同前总是“若有所思”。有人问他:你的头脑如电脑,你在算什么?李嘉诚回答,我在算对方的利润。如果这笔生意他挣的比较少,我就要让利。
③做生意挣钱总是多多益善,李嘉诚如此为他人着想,不是吃亏了吗?其实,李嘉诚真是具有大智慧,最终他是不会吃亏的,他懂得“换位思考”,否则不会成为亚洲首富。有人问李泽楷:“你父亲李嘉诚究竟教会了你怎样的赚钱秘诀?”李泽楷说:“父亲从没告诉我赚钱的方法,只教了我一些做人处世的道理。父亲叮嘱过,你和别人合作,假如你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们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因为李嘉诚总是让别人多赚两分,所以每个人都知道和他合作会更有利,就有更多的人愿意和他合作。到底哪个更赚呢?奥秘就在其中。有些人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过于精明,不会“换位思考”,总是千方百计地从对方身上多赚钱,以为赚得越多,就越成功,结果是多赚了眼前,输掉了未来。
④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成名后,一次为竞标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卧车合约,他与商界对头布尔门的铁路公司掰上了手腕。双方为了投标成功,不断削价比拼,结果是两败俱伤。
⑤卡耐基于是坦诚地主动表示愿意尽释前嫌,合作奋进。布尔门狡黠地问:“合作的新公司叫什么名字?”哦,布尔门在为“谁当老大”而处心积虑!卡耐基没有犹豫,脱口而出:“当然叫布尔门卧车公司啦!”后面合作可以想象,非常愉快,互利双赢,都赚了个钵满盆满。
⑥卡耐基不愧是位优秀的企业家,为了大的目标和利益,他自己退一步、让三分,让别人先得一点名利,然后实现双赢。
⑦有一些人与周围的人关系处不好,就是因为过于计较自己的利益。事实上,“利”未必就能给我们带来多少好处,反而会弄得自己身心疲惫,并失去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可谓是得不偿失。
⑧谈判中多让一分,可以让你全身而退;搏击中多让一分,可以让你伺机反攻;生意上多让一分,可以让你财源广进;人际中多让一分,可以让你左右逢源……古人云: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让,是一种哲学;让,更是一种智慧。在最关键的时候,哪怕是只多让一分就会让你成为真正的赢家。
(选自《思维与智慧》)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小题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用来论证中心论点详写的两个事例。(4分)
【小题3】从论证思路看,第④⑤段形成  论证,第⑥段是对前面两段的小结概括,得出 的结论,从而有力地证明了论点。(2分)
【小题4】作者认为,做人处世中应具备怎样的精神?请你从积累中列举一位具备这种精神的名人和与他相关的一个事例。(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言意关系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对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影响至深。注重言外之意,这不仅是中国诗歌的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其中的美学观念是相通的,都要求虚中见实。《列子〃汤问》载:韩娥鬻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那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写琵琶曲暂停时的情景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是深得中国艺术妙趣的。古代的绘画要求在有限的形象之外寄托不尽的意趣,往往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启发观者自己去想象、补充,正如包世臣《安吴论书〃述书上》引邓石如的话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奇趣乃出。”在戏曲舞台上,不设道具或仅设极少的一点道具,也主要是靠演员的动作暗示种种生活场景,给现众留下许多想象的余地。
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都是以有尽寓无尽。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不可能没有局限性,不一定能够完全表达人们所想的东西。语言实质上只表达普遍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在一首诗里,言总是有尽的,写得再长也有终结。但是这有尽的言所包涵的意味,它们所给予读者的启发却应当是无尽的。任何一首诗都有它的主题,可是不同时代的读者,或同一时代的不同读者,联系各自的生活经验,对它就会有不同的体会。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中国古代的诗论特别重视诗歌语言的这种启发性,作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一览无余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一个懂得艺术的鉴赏者,可以从吟诵的诗句中看到图画,也可以从画在纸上的图景中听到真意。李白听蜀僧弹琴,联想到万壑古松;杜甫看了刘少府画的山水障,仿佛听到山上的猿声。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抽出读者不尽的思绪和想象。
含蓄不等于隐晦,注重言外之意,追求含蓄不尽,并不是有话不说,而是引而不发。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诗人浮想联翩、思想感情的飞跃接近极顶时,自然达到的艺术境界。最后的一跃已经开始,无限的风光即将展现。诗歌语言保持在最饱满、最富有启发性的状态之中,给读者留下了最广阔的想象余地。
强调含蓄并不排斥痛快。直抒胸臆,淋漓痛快也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全看诗人的造诣如何。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歌语言越饱满,越富有启发性,就越能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感受。
B.语言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表达人们的思想,这就是所谓的“言有尽”。
C.古代绘画具有不尽的意趣,因此它具有“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特点。
D.诗歌中的含蓄不等于隐晦,含蓄是有话不说,隐晦是引而不发。
【小题2】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诗切忌太直太露,读诗避免太滞太凿,因此,要真正实现诗歌的艺术鉴赏,作者与读者必须相互激发,诗歌鉴赏才能完成。
B.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它们的艺术表现形态虽不同,但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追求却一致。
C.李白听琴联想到万壑古松,杜甫看画仿佛听到山上的猿声,由此可见,读诗不仅要从吟诵的诗句看到图画,还要从画在纸上的图像中听到声音。
D.注重言外之意,追求含蓄不尽,是诗人及一切艺术创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艺术鉴赏者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
【小题3】读了本文后,你认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是怎样体现“言意关系”的?请以选修教材中所学诗句为例,运用“言意关系”进行鉴赏。(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旧信重读
被精心保留下来锁在抽屉中的一叠信件,似一块拒绝融化的冰。当你涉过时间的千山万水,于一个偶然,目光重新投回起点,你惊奇地发现,你所经历的一切仍伫立在奔腾不息的河川上,像一角冰山,通透、晶莹,不曾因为年深月久和日晒雨淋而消融。
②于是,你停下急匆匆旅行的脚步,择一处临水的草地坐下,重读一封一封旧日友人为你写下的文字,字里行间,细密阳光闪烁。
③什么样的一个友人交付给你的这份情谊?什么样的情怀下产生了这些文字?什么样的一盏灯照过你,或甜或苦或激动或平静地读着它们?你又怎样斟字酌句写了回信?
④过去已经消失,说过的话语随风而逝,青春的风铃不再摇响,只有信件记录了当时。当时,是多么热衷于在信纸上文采飞扬语句优美地与友人对话呀:比赛着写信,看谁写得厚谁写得薄;探讨着问题,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倾诉着秘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还有,初恋时心慌意乱的情愫,热恋时激情满怀的幸福,失恋时天昏地暗的欲哭无泪……
⑤经过种种,皆如幻梦成空,直面的一切,许多冲动已是不慌不忙从容不迫。电话普及,拨几个烂熟于心的号码,千里之外友人的声音招之即来;或者上网,键盘一敲,电子邮件发出,回应之讯立马现于眼前,且字字工整句句珠玑。然而,那些字体清晰或狂舞、象征友人个性的来信呢?那些等待青鸟飞来的盼望日子呢?那些读信如读一本书的亦喜亦悲的情感起伏呢?
⑥人之成熟,总是从拥有了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然开始,这时,再去细细思想人生是什么呢?童年期,懵懂无知无觉,只盼快快长大;青春时,未来好梦无数,仿佛伸手可及。然后,立没立业只有自己晓得,家是成了一个,孩子也养了一个,便开始赶时间、磨时间,将属于自己的一世时间折腾得一塌糊涂。再回首时,天还是那个蓝天,地还是那块绿地,月还是那轮明月,人却已不再是那个人,脸上每缕皱纹都填满深浅不一的沧桑。
⑦人之老,不是从肢体开始老起,而是从心开始老去。心老的标志就是,前瞻的时候少了,回头的时候多了。一步三回头,身后可看可触可抚的有什么?范仲淹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其实,何止南来北往的大雁,一介凡人的人生本来就是去留无意的风。
⑧因此,在急促的生命途中择机而歇,席地而坐,重新展读纸笺已经微微发脆的旧信,会有一种美好的情感在心中暗暗滋生。旧信能够一个一个细节提示你,你所经历的,刻骨铭心永生不忘的也好,微小如蚁稍纵即逝的也罢,所有清晰如昨。逝去的岁月不是空心的,逝去的岁月丰满得像一枝秋天的麦穗,你像一个守望金黄田野的农人,当你重读旧信的时候。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第②段在全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精心保留下来的“一叠信件”,又引出下文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及人生感悟的抒发。
B.在文章第④段中,作者运用排比修辞,列举了旧信中承载的美好回忆,或激情澎湃,或恬静似水,满载了青春的酸甜苦辣,让人感慨。
C.本文主要通过记叙重读旧信,表达了对过去与友人书信来往的日子的留恋,对如今与友人交流手段改变的无奈,对有信来往的日子不复存在的惋惜。
D.作者认为人生匆匆老去的旅程根本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因此,我们重读旧信能让我们找寻人生的记忆,体味人生存在的价值。
E.作者批判了现代社会由科技手段发达而导致人类情感缺失的现状,表达出作者对人类社会各式各样社会顽疾的深切忧虑。
【小题2】简要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⑧段画线句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特色?请分析其艺术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本文以小见大,作者从重读旧信这样一件生活小事联想到人生,进而表明“在急促的生命途中择机而歇”的观点。你如何看待作者观点?生活中还有许多不起眼的事物已经或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它们又能使你联想到什么呢?请撷取其中一种事物,说说你的看法。(60字左右)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的政府公信力
高 月
现代政治理论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合法性以及政府与民众关系的具体体现,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政府掌握公共权力后,在面对存在差异的社会个体进行利益分配时,提出恰当的方案,并凭借公正、高效、廉洁等具体的方式和途径加以实施,以获取广大民众信任度的施政能力。这一定义说明,政府公信力的主体是政府及其施政行为本身,客体则是对此进行评价的社会民众,政府的行政行为是获得公信力的主要途径,政府在凭借合法性获得最初的公信力基础之后,其后续的价值理念、行政决策和工作方式是否符合民众预期和意愿,将影响政府公信力的高低。
由此,我们可以将政府公信力分解为三个构成要素,即政府组织、社会公众及两者问的双向交流机制。作为公信力的主体,由于政府拥有更多的公共权力,所以相较于民众而言处于强势地位。但由于公信力对于政府的存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政府应当自觉履行基本职能。完成民众预期,并接受一定程度上约束权力的制度安排。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和信任度是混合并带有个人特质的,当政府需要更广泛的支持时,就必须考察社会中最主要群体的需求,在各阶层间分配资源的过程中确保程序公平和必要倾斜。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交流互动系统是一种输出与反馈的机制,从现实中看,大众媒体是最为接近这一机制的体系,尤其是在新媒体出现之后,交互式的传播方式一方面给予公众一个参与政治进程、影响政治决策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放大了政府行为本身的内涵与外延。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在行政过程中受到更多的舆论监督与压力,迫使其更具响应性和代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个公共环境的改善。
从国内外政治进程来看,随着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政治生态的不断优化,政府未来的方向将从管制型逐步向服务型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政府角色和政府公信力的内涵也会发生变化。管制型政府的公信力源于其强制力,这一强制力通过无限扩张维护并增强人们对政府的依赖。而服务型政府的公信力则基于政府的代理人角色,社会公众作为委托人要求政府采取恰当手段达到人民的预期。因此,通过政府职能设置与政府责任的一致、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一致、向公众承诺与承诺兑现的一致、政府取信于民的管理途径与民众信任政府预期的一致,将服务作为政府改革的价值取向,促进政府公信力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成为影响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原因,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对公平机制和开放环境的需求与我国政府职能相对落后的矛盾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市场机制所引发的行政权力异化行为——腐败、不正当竞争等,也恶化了人们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而我国制度体系改革的滞后也使政府的信用保障机制难以落实。与此同时,民众参政意识的逐步提升以及民意表达渠道的不断拓宽,也对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提出了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动政府职能与时俱进,重塑政府公信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须解决的课题。
【小题1】下列有关“政府公信力”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政府公信力的主要获得途径是政府的行政行为,包括在进行利益分配时所采取的针对不同社会个体所提出的方案及其实施的方式和途径。
B.政府公信力体现在社会民众对政府的认可和接受程度,政府的价值理念、行政决策和工作方式符合民众预期和意愿,公信力就高,反之则低。
C.政府公信力的客体是社会民众,尽管他们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但拥有监督政府的权利,影响政府的政治决策,左右政府的行政行为。
D.政府公信力的内涵与政府角色一样,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政治生态的不断优化,它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小题2】下列对影响我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府职能沿袭管制型政府的传统,落后于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对公平机制和开放环境的需求,引起了民众的不满。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众参政意识逐步提升,民意表达途径不断拓宽,也对政府的公信力带来巨大挑战。
C.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寻租,腐败、不正当竞争等权力异化行为开始出现,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D.我国在制度体系方面的改革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我国的信用保障机制难以落实,也影响到了政府的公信力。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政府要想取得民众的广泛支持,就要了解民众的需求,在对资源进行分配时要保证绝对公平公正,求得各个阶层的利益平均化。
B.新媒体出现后,政府在行政过程中受到社会民众更多的舆论监督与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个公共环境的改善。
C.服务型政府以服务社会公众为价值取向,政府组织以委托人的身份行使社会民众赋予的公共权力,以实现民众的预期和意愿;
D.我国目前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随着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务型的逐步转变,政府公信力将不断提升,社会民众对政府的依赖也会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