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12分)
我们在十七岁时干些什么
舒婷
17岁,有个共同点,就是每天在镜子前,龇牙咧嘴挤压青春痘。
  儿子现在的班级成立文学社,众同仁在冥思苦想给班刊命名时,盯着社长硕果累累的苞谷脸,豁然贯通,遂一致同意叫《青春痘》。社长即儿子,一任而已,其伟大使命莫非就是贡献脸上那张“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样板?
  他老爸17岁时,引为己任的是作家使命感,社长交椅一坐好几年,几至坐穿。文学自是圣殿一般,班刊非“采贝”即“鼓浪”,满纸豪言壮语。脸上火力更足,未有“珊拉娜”洗痘水、敷痘霜之类济世良方,常常这瘤那瘤叠罗汉,冒冒尖尖,岌岌可危。至今太阳穴两旁还赫然留有遗迹,雨天可存好几盅水哩。
  我17岁时下了乡,水清风净滋润,缺鱼少肉没有油脂浪费在脸上。偶尔鼻尖眉头爆出一两颗信号弹,便忧心如焚,有男知青来串门,将刘海儿拉来拨去设法遮丑。就着油灯读名著,唱“外国民歌两首”,抄古今中外格言,写华丽动情的信。技痒时诌几行诗,随着手抄本四处乱飞,没有刊名,捞不到社长当,时时提心吊胆。
  17岁,儿子不叠被不整理书桌,更不洗衣服和臭袜子,喊泡茶来饭盛好,鞋要自选衣要名牌,每月上一次发廊,整天问有什么好吃的,惟一自己动手的只有开冰箱和打电脑游戏。不过,长途旅行时他是家中的全劳力,因为老爹老妈的颈椎、腰椎、肩周关节遭岁月风化,儿子便手提肩扛,嘴里咬着自己的机票和身份证。同学中有“月薪、周薪”的,儿子领“日薪”,从未超支略有节余。压岁钱、奖金(提琴或作文比赛所得)或生日红包统统自觉上缴,尚无经济头脑不懂回扣。
  他老爸17的上半岁紧锣密鼓地打拼,准备上中文系。屁股和膝头的补丁厚如烙饼,而且颜色迥异。海外频频寄来的进口布料、纯毛衣服,窝赃般地压在箱底发霉生蛀。他身任学生会副主席、团委书记、对敌斗争积极分子兼足球队长,该足球队转战全省没有失过一个球,遂去大连参加全国少年足球比赛度过17岁生日。下半岁碰上“文化大革命”,忙着写大字报、贴标语,早请示晚汇报,被抄家和去串联。绘画学三个月,小提琴练半年,饭不会做衣服不会洗,直到两年后去插队。
  我17岁体重只有42公斤,要挑50公斤的谷担,摸田、育秧、割稻,学一样哭一场。自留地里栽菜秧子,不长叶子只生虫,幸亏种番薯倒是光长叶子,便不绝采来炒着吃。跟着新华字典每天学5个生字,翻英汉读物,背唐宋诗词,做大学梦。腋下夹一本禁书,到各知青点去投桃报李,换来各种意外的惊喜。衣裳、头发每日一洗,抽屉、衣箱纹丝不乱,学会用二两肉、一板豆腐、几棵芥菜做一桌佳肴。和伙伴过中秋节,然后佯醉,为了不必到结霜的小河边刷碗。
  17岁的儿子崇拜贝克汉姆、谢霆锋和麦当劳。小时候口必称郑渊洁,从未仰视过老爸老妈,称班主任“凡姐”,直呼物理老师“阿弟”,说班上男生都叫女朋友“老婆”。趁机追问儿子有没有拍拖?答:还没有那么畅销。上网聊天,打又臭又长的电话,时而卷着舌头说两句英语。从幼儿园开始,音乐小学、音乐中学、小提琴专业浸泡10年,一打开私房音响,还是张信哲和王菲。功课百忙之中,不忘见缝插针频频跟电视机接吻,因近视已达750度,不肯戴眼镜。
  17岁时,他老爸开始写小说,至今没得发表;再写诗,发表以后除了他的老娘将《诗刊》放在菜篮里向左邻右舍显宝外,似无追星女青年;改写寓言、随笔、科幻小说,书出得薄薄的,反响也是小小的。喜欢马雅可夫斯基、雷锋、贝多芬、郭小川,其中没有我。有心栽花无心插柳,而今所出版的书大多是数十万字一本的诗歌理论,这是后话。
  17岁时我梦想的是一斤膨体纱毛线,可以打件时髦的套衫;一柜满满大部头小说,最后是卷了边,发了黄,略有破损,这样的书才好看;梦想不用向队长赔笑脸,不必上大队部去送礼,也无需走县城“四个面向办公室”找关系,忽然一纸通知书便腾云驾雾进了大学。猛听一声吆喝:“翻谷咯!”被震醒过来,原来自己还在晒场边打盹。
从未想过成为一名作家或诗人,更不懂得梦想当母亲。
咳,17岁!
【小题1】赏析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①社长即儿子,一任而已,其伟大使命莫非就是贡献脸上的那张“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样板?
②功课百忙之中,不忘见缝插针频频跟电视机接吻,因近视已达750度,不肯戴眼镜。
【小题2】试概括两代人17岁时各自的特点。(3分)
【小题3】请指出本文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小题4】试分析作者对儿子17岁时的表现持什么态度。(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6: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美国人民抗击鲤鱼“殖民者”
秦珍子
为了抵抗亚洲鲤鱼“军团”,美国人准备打一场持久战。
“敌人”最初是以国际主义战士的面目出现的。上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南方一些水域水藻和微生物泛滥的问题,美国人从东南亚引入鲤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八类鱼种,统称为“亚洲鲤鱼”。
刚开始,这些没跳过龙门,却一举跳出国门的鱼儿非常敬业。它们在规定的范围内,吸溜着异国他乡的浮游生物,堪称清道夫中的战斗夫。只是没有人注意,它们惊人的食量,比如,一条成年亚洲鲤鱼一天能吃掉5公斤的食物。
渐渐地,这些外来户不再满足于自己旅居美利坚的身份。当密西西比河遭遇大洪水时,它们趁乱逃出了控制水域,进入自然河流,并迅速扩散。如今,在美国地质调查局绘制的《亚洲鲤鱼分布图》上,美国国土中部由南向北的区域,被上百个红色圆点密集布满,都是亚洲鲤鱼的势力范围。
在短短40多年的时间里,亚洲鲤鱼在密西西比河连通的水系中游荡,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因为吃嘛嘛香,它们几乎霸占了本土鱼类所有的口粮。因为没有天敌,它们也从未受到任何抵抗。一位“超级鱼妈”一年可产卵300万颗,成活率极高。
它们不怕氧气少,不怕水温低,在那水草茂密的河底,到处都是鲤鱼们的宿营地,在那静静的湖泊中,有它们无数的好兄弟。
每当有船经过,它们便高高跃起。少则几十条,多则上千条。有的把水面拍得啪啪响,有的直接落入船舱,有的则过于“友好”——直接扑面而来。
美国人用“灾难”来形容这看起来喜气洋洋的情景。事实上,平均体重10公斤的鲤鱼从天而降,会威胁小船的安全。且因为这些非法移民的胡吃海塞,野蛮生长,使得河流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美国政府官方认定亚洲鲤鱼为“最危险的外来物种”科学家认为,一旦它们继续向北,进入五大湖区,会给湖中其他生物种群带来灭顶之灾。
从2009年起,美国政府开始大规模捕杀亚洲鲤鱼。大规模的民间捞鱼比赛每年都在举办。防护网和电网也曾被安装到河道中,但这些“游击战士”总是能巧妙躲避和穿越。美国地质调查局还把“飞鱼,美味!”的视频广告放在官网上宣传。可美国民众嫌脏嫌刺多,就是不愿吃。
“野鱼杀不尽,水涨鱼又生”,2012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向亚洲鲤鱼正式“宣战”。他宣布将斥巨资,防止五大湖遭到亚洲鲤鱼入侵。美国陆军工程兵正式发布一项研究报告,建议在密西西比河通往五大湖区的河道上建造一道巨型堤坝,阻挡鲤鱼。该工程预计需要25年完成,预算金额为180亿美元。为了消灭鲤鱼之患美国如此不惜巨资,实在令人叹惜。
也许就在这一分钟,又有一支亚洲鲤鱼小分队,绕过电网,跳过堤坝,一路向北,朝着占领五大湖的目标奋进。就在去年10月,美国科学家已经宣布首次掌握“亚洲鲤鱼”在五大湖水域成功繁殖的证据,他们在桑达斯基河“逮捕”了4条草鱼,发现皆是土著当地繁殖的。
抗击持续进行中……
【小题1】“美国政府官方认定亚洲鲤鱼为‘最危险的外来物种’”下列属于原因的一项是()
A.分布区域广,食量惊人,霸占本土鱼类的口粮。没有天敌,繁殖率高,成活率高。
B.破坏河流生态系统,危及人身安全,适应环境能力强。
C.亚洲鲤鱼刺多美国人不喜欢食用也不愿意食用,几乎无法去改变这一饮食习惯。
D.若进入五大湖区,将给别的鱼类种群带来灭顶之灾。
【小题2】(小题2)以下对文章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所谈论的实际是外来生物入侵的问题,美国采用多种手法抗击亚洲鲤鱼,但收获甚微。
B.上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南方一些水域水藻和微生物泛滥的问题,美国从亚洲引入了“亚洲鲤鱼”,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C.“亚洲鲤鱼”在美国泛滥成灾,已开始侵入到了五大湖区水域。
D.美国地质调查局把“飞鱼,美味!”广告大肆宣传,是为了吸引爱吃亚洲鲤鱼的亚洲游客,提高旅游收入。
【小题3】(小题3)本文是一篇很受读者喜爱的“另类”说明文,其“另类”特点不包括()
A.语言诙谐幽默,比如“堪称清道夫中的战斗夫”“吃嘛嘛香”等,避免了呆板枯燥,能够吸引读者。
B.作者巧妙化用了《游击队之歌》《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歌等把亚洲鲤鱼比作“游击队”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丰富了语言。
C.遣词造句生动活泼如“外来户”“超级鱼妈”“胡吃海塞”,亚洲鲤鱼仿佛具有作战队伍的精明强悍,让人读起来忍俊不禁,又有危险步步近逼的紧迫感。
D.本文多处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如“一条成年亚洲鲤鱼一天能吃掉5公斤的食物”等用具体的数字使说明更准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先人们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生活与医疗实践中,仰观天象,俯观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结果。《内经》理论体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_____________
《内经》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内经》的脏象理论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组成五个功能系统,通过经络,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形才能有神;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形没有神的依附就是徒存躯壳。形神和谐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内经》从整体认识人体的基本观念出发,要求医生在诊治疾病中不仅着眼于疾病局部的情况,而且重视整体对局部的
影响;不仅注意人体本身的变化,还要联系自然社会坏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内经》就是这样指导古人探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
二、     
《内经》理论体系十分注意辩证的眼光看待生命活动。古代阴阳学说认为,人体阴阳对立,双方在矛盾运动中此消彼长,此盛彼衰,不断维持动态平衡。“阳化气,阴成形”,从有型物质转化为无形物质,是“化气”的过程,是“阳”作用的结果;从无形物质转化为有形物质,是“阴”作用的结果。一旦阴阳失和,即是病态。“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内经》理论体系就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的。
三、
《内经》说:“夫候之所拍选道之所生.”“候”,是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征象;“道”,是法则和规律的意思.说明根据事物的外在表现,可以总结出事物变化的法则和规律.《内经》关于生命本质及其规律的认处,共要是通过对自然现象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概况而来。“道”源于“候”,天道玄远,神妙莫测,但可以通过气象、物候的观察,总结大自然变化的规律。同样的道理,人体的脏腑藏匿于体内,医生无法了解其生理活动情况,但可以通过观察活活体表现在外的理病理现象,来把握生命活动的规律。
《内经》现有几十种文字的翻译本,已流传于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其研究和应用也相当广泛。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命的“神”如果脱离了“形”而独立存在,则形神失调,人体就会产生疾病。
B.人体所表现出来的生理病理现象,取决于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
C.阴阳学说认为有形物质为阳,无形物质为阴,要防止阴阳此消彼长、此生必衰。
D.自然规律可通过观察气象物候来总结,生命活动规律可通过人体外部征象来把握。
【小题2】(小题2)在文中横线处分别拟写本段的小标题,每个小标题要能正确概括该段内容的含义。(没小标题不超过15字)(5分)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青铜冶炼工艺后来居上,独领风骚。利用和发展青铜冶铸技术,楚人在春秋晚期就已开始冶炼并使用铁器。据考古资料,现已出土的东周铁器,大部分都是楚国的,楚人已经初步掌握了块炼渗碳钢和铸铁柔化等工艺。
历秦入汉,冶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当年楚国著名的冶铁基地宛(汉为南阳郡,即今河南南阳),成为西汉最大的铁器冶炼和生产基地之一。1959年——1960年,在南阳汉代冶炼遗址的三千平方米发掘区内,发现了熔铁炉七座、炒钢炉数座。考察表明,这一遗址既铸造铁器,又用生铁炒钢并锻制器具,使用时期由两汉延续到东汉晚期。故楚之地彭城(今江苏徐州),也是西汉铁官监守的铁器产地。楚国传统的冶铁技术,乃随着西汉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朝廷的重视而得以普及和提高。学者根据出土的楚国铁器和南阳汉代冶铁遗址的考察,对楚、汉冶铁情况作了探讨。
先秦的冶铁炼炉,尚未在楚地发现。可是,著名的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已发现了多座春秋战国时代的冶铜炼炉。这些炼炉都是竖炉。学者经研究和模拟试验后认为,这些炼炉的设计合理,性能较为优越,体现了当时冶炼的先进技术。现今发现的西汉冶铁炼炉,也都是与楚国冶铜炼炉相似的竖炉,只是建筑得更为高大、改造得热效率和料容量更大。“我国古代炼铁高炉是从炼铜高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铜绿山的春秋炼炉不仅代表了当时我国最高的炼铜技术,而且为战国以至秦汉炼铁技术的提高创立了良好的基础”。
楚国的铸铁柔化技术,可以将生铁处理成黑心和白心两种韧性铸铁,如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土有韧性铸铁制成的六角形锄,长沙左家塘楚墓出土有黑心韧性铸铁制成的凹口锄,但毕竟处于起步阶段,也未能得以推广,故现今出土的楚国韧性铸铁的数量甚少。自西汉中期,冶铁业实行官营,朝廷为了提高铁制农具的使用寿命,着力推广和发展这种可以增加铁器的强度和韧性的技术,于是,铸铁柔化技术不仅发展到成熟阶段,而且普及为常规的工艺方法。
战国中期以后,楚国已能生产白口和灰口混合的麻口铁制品。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土的战国中晚期铁锤,就是这类强度较高而耐磨性较强的制品。西汉前期,楚人掌握的这种冶铁技术,又发展成为能够生产低硅低碳的灰口铸铁工艺。在此基础上,汉人进而还发明了生产类似今日的球墨铸铁的工艺。
以低温还原的“块炼法”炼出熟铁,又进而对其反复加热和锻打以“百炼成钢”的技术,楚人在春秋晚期就已掌握了。江苏六台的春秋晚期楚墓出土有熟铁条,长沙杨家山春秋晚期楚墓出土有用熟铁锻打成的钢剑。这项技术,在汉代乃至后世,一直作为简便易行的传统而承袭下来并不断予以完善。
冶铁业规模巨大,冶铁作坊遍布全国,中国古代的炼铁炼钢技术在汉代大体完备和基本成熟,钢铁制品广泛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汉代文化的突出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乃与楚人在冶铁技术上的贡献分不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国人的冶铁技术是在青铜冶铸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春秋时期便已出现,并且后来居上,独领风骚。
B.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南阳汉代冶铁遗址上发现了熔铁炉七座、炒钢炉数座,这里曾经是西汉时期最大的铁器冶炼基地之一。
C.春秋时期楚国的炼铜技术促进了战国炼铁技术的提高,楚人甚至已经初步掌握了块炼渗碳钢和铸铁柔化等工艺。
D.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发现的冶钢炉已采用与西汉冶铁炼炉相似的竖炉,代表了当时我国最高的炼铜技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生产生铁到将生铁处理成韧性铸铁,楚人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完成,但是将韧性铸铁全面推向生产、生活领域,则要到西汉时期了。
B.早在春秋时期,楚国人便知道经过反复加热和锻打,可以将熟铁炼成钢,这是“块炼法”的进一步发展,并作为一项传统传承下来。
C.楚人的冶铁技术,直接推动了我国古代的炼铁、炼钢技术的不断发展,到了汉代,已基本成熟,冶铁规模巨大,冶铁作坊遍布全国。
D.在众多楚人冶铁工艺中,球墨铸铁工艺无疑水平最高,而低硅低碳灰口铸铁工艺其次,麻口铁制品工艺则相对水平最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铸铁柔化技术就可以增加铁器的强度和韧性,从而普遍提高了人们使用的铁制农具的寿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西汉时期,铁器成为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物质资料,朝廷非常重视冶炼,重要冶炼铁场所要派出铁官监守,一般情况下,私人不得经营铁器
C.楚国冶铜炼炉建造水平高超,与后来的汉代冶铁炼炉相比,虽说热效率偏低,料容量偏小,但是这也足以证明当时楚国冶铜技术的先进。
D.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土的战国中晚期铁锤,证明楚国已经能够生产白口和灰口混合的麻口铁制品,并体现了楚国铸铁柔化技术的高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诗还有个缺陷,爱讲道理,发议论;道理往往粗浅,议论往往陈旧,也煞费笔墨去发挥申说。这种风气,韩愈、白居易以来的唐诗里已有,宋代“理学”或“道学”的兴盛使它普遍流播。***同志说:“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同时,宋代五七言诗讲“性理”或“道学”的多得惹厌,而写爱情的少得可怜。宋人在恋爱生活里的悲欢离合不反映在他们的诗里,而常常出现在他们的词里。如范仲淹的诗里一字不涉及儿女私情,而他的《御街行》词中就有“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这样悱恻缠绵的情调,措辞婉约,胜过李清照《一剪梅》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据唐宋两代的诗词看来,也许可以说,爱情,尤其是在封建礼教眼开眼闭的监视之下那种公然走私的爱情,从古体诗里差不多全部撤退到近体诗里,又从近体诗里大部分迁移到词里。除掉陆游的几首,宋代数目不多的爱情诗都淡薄、笨拙、呆板。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连他们里面都有人觉得“不已甚乎!”。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黄庭坚的诗集卖过十两银子一部的大价钱。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假如宋诗不好,就不用选它,但是选了宋诗并不等于有义务或者权利来把它说成顶好、顶顶好、无双第一,模仿旧社会里商店登广告的方法,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字眼儿加班兼职、力竭声嘶地赶任务。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
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纪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使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做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模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儿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儿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鄙薄宋诗的明代作者对这点推陈出新都皱眉摇头,只知道拘守成规,跟古人相“同”,而不注重立“异”标新了。
(选自钱锺书《宋诗选注》,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人大多不懂作诗要用形象思维,从宋诗开始出现爱讲道理、发议论的倾向,读起来味同嚼蜡,令人生厌,被后人鄙薄或不屑。
B.陆游有几首爱情诗写得不错,而范仲淹不写爱情诗,只写爱情词,有些词中缠绵悱恻的情调,比李清照有过之而无不及。
C.从南宋开始,宋诗就受到了冷落;到了明代,宋诗更被批评得几无可取之处,甚至不被排到诗的行列里;晚清时期,宋诗出现过短暂辉煌。
D.作者虽然认为宋诗的成就在元、明、清三代诗歌之上,但并不因此认为宋诗在整个诗坛就是最好的、天下无双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人不爱写爱情诗,但并不是说他们因为“道学”“理学”的兴盛,对爱情很寡淡,他们是把恋爱的悲欢离合放进了他们的词里。
B.作者认为文学批评应该有个分寸,不要过分夸大,也不要全盘否定,如果做诗歌选本,每个阶段都要有适当的比例。
C.诗歌也是产业和标杆,看后人能否继承、突破、创新和别开生面。如果后人接受不了这种挑战,反而会好吃懒做,坐享其成。
D.宋人有唐诗作为榜样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一方面在唐诗的基础上语言技法有所推进,一方面又一味地因循而难以突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集在晚清卖过好价钱,可见诗人身价的高低与当时文坛创作者的舆论推崇有很大关系。
B.明人看不起宋人,说他们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而明人是学得像唐诗而不是唐诗,从这点上来说,宋诗比明诗要有价值和创造性。
C.唐诗作为一座高峰,宋诗难以望其项背,如果想要有所突破,除了要把唐诗的领域拓宽加深,还要发现新天地,可惜宋诗并没有显著转变。
D.明人意识到宋诗的创作不懂得标新立异而难免落入俗套,所以明代作者能够推陈出新、彰显自己的风格。

同类题5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炊烟

阿城

老张得了一个闺女。老张说,挺好,就是大了别长得像我,那可嫁不出去了。因此,女儿名美丽,自然姓张。

老张的大学同学都说,叫个美丽,没什么不好,就是俗了点。老张你也是读过书的人,怎么不能想个雅点儿的呢?

老张说,俗有什么不好?实惠。这年头你还想怎么着?结结实实的吧。

老张的同学说,结实?那叫矿石好了,叫火成岩,水成岩也成。咱们这行就是学了个结实。

老张在大学读的地质。

老张疼闺女。

老张抽烟。老张的老婆说,你要想要孩子,就把烟忌了,书上说,大人抽烟,会影响胎儿的基因。老张正抽到了一半儿,马上扔掉,用脚碾灭,戒了。美丽生出来了,老张买了一包烟。老张的老婆说,你叫美丽从小肺就是黑的吗?老张凄凄的样子。老张的老婆说,你抽吧,别在美丽的旁边儿抽。

美丽是冬天生的。春天了,老张的老婆抱着美丽出来晒太阳。起风了,老张说,还不回去,看吹着。老张的老婆说,不晒太阳,美丽吃的钙根本就吸收不了。老张说,那就屋里窗户边儿上晒嘛。老张的老婆说,紫外线透不过玻璃,人体吸收钙,靠的就是个紫外线,隔着玻璃,还不是白晒。老张说,那就等风停了。

老张瞧着老婆给美丽喂奶。老张的老婆书也念得不少,瞧老张老盯着,说,还没瞧够呀,又不是没瞧过。老张说,谁瞧你了,我是怕美丽吃不饱。俩人都笑了,美丽换过一口气,也笑了。

秋天了,美丽大了点儿,手会指东西,指妈妈,指爸爸,还会抓耳朵,抓妈妈的头发,抓爸爸的鼻子。

有一天,老张的老婆抱着美丽,老张在旁边挤眉弄眼,逗得美丽嘎嘎乐,两只小手儿奓着。老张的老婆把美丽凑到老张的脸前,美丽的手就伸进爸爸的嘴里。

说时迟,那时快,老张抬手就是一掌,把母女两个打了个趔趄。老张在地质队,天天握探锤打石头,手上总有百来斤的力气。老张的老婆没有提防,就跌到了。到底是母亲,着地的关头,一扭身仰着将美丽抓在胸口。

美丽大哭。老张的老婆脑后淌出血来,从来没有骂过人的人,骂人了,老张的老婆骂老张。

老张呆了,浑身哆嗦着,喘不出气来,汗从头上淌进领子里。

老张进了医院,两天一夜,才说出话来——

六零年,闹饥荒,饿死人,全国都闹,除了云南。那年,我毕业实习,进山找矿。

后来,我迷路了。有指南针,没用。我饿,我饿呀。慌,心慌,一慌就急。本来还会想,这下完了。一直就吃不够,体力差,肝里的糖说耗完就耗完。后来就出汗,后来汗也不出了。什么也不敢想,用脑子最消耗热量了。躺着。胃里冒酸水儿,杀得牙软。

后来,从肚子开始发热,脚心,脖子,指头尖儿,越来越烫。安徒生不是写过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吗?这个丹麦的老东西,他写得对。人饿死前,就是发热,热过了,就是死。

我没死。死了怎么还能跟你结婚?怎么还能有美丽?

我醒的时候,好半天才看得清东西。我瞧见远处有烟。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儿,烧饭才会有烟。爬吧。

就别说怎么才爬到了吧。到了,是个人家。我趴在门口说,救个命吧,给口吃的吧。没人应。对,可能我的声音太小。我进去了。

灶前头靠着个人瘦得牙龇着,眼睛亮得吓人。我说,给口吃的。那人半天才摇摇头。我说,你就是我爷爷,祖宗,给口吃的吧。那人还是摇头。我说,你是说没有吗?那你这灶上烧的什么?喝口热水也行啊。那人眼泪就流下来了。

我不管了,伸手就把锅盖揭了。水气散了,我看见了,锅里煮着个小孩儿的手。

【小题1】综观全文,“老张疼闺女”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小题2】试分析老张“抬手就是一掌”这一细节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结合文本探讨小说为什么要以“炊烟”为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