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神奇的“脑控”技术
一个人通过脑电波对另一人的大脑进行“控制”,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近日,美国科学家首次成功进行了一次人脑“意识融合”试验,让科幻成为现实。
美国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教授罗杰西·拉奥日前在该校进行了一次试验。拉奥坐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头部通过电极与一台脑电图描记器相连。此时,在校园另一侧,拉奥的同事安德里亚·斯托克头戴一顶装有经颅磁刺激线圈的紫色游泳帽,线圈正好对准控制他右手活动的头部左运动皮层。拉奥注视着电脑屏幕,想象自己正在操纵一个电子游戏,并在游戏中用右手发射火炮,此时他的手并没有动。脑电图描记器录取了拉奥“发射火炮”的脑电活动信号,并传输到斯托克头上的经颅磁刺激线圈,斯托克随即移动起右手食指,敲打了面前键盘的空格键。按照斯托克的描述,感觉右手不由自主地活动,就像神经抽搐一样。
其实,拉奥试验中的“意识融合”概念已出现了40多年,这一学名为“脑机接口”的研究已取得诸多进展。在“脑机接口”概念中,“脑”指的是有机生命形式的脑或神经系统,“机”指任何处理或计算设备,其形式可以是简单电路,也可以是复杂的硅芯片。
脑机接口研究,是指从大脑中捕捉电波信号,然后由计算机翻译成指令,从而可以完成移动计算机光标,乃至操纵一台机械臂等动作。科研人员认为,随着脑机接口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迟早可以实现由一个大脑“影响”另一个大脑。
今年2月,美国的研究人员米格尔·尼古莱利斯采用电子传感器捕捉到巴西一间实验室里小老鼠的脑活动信号,并通过互联网将其传输到美国一只小老鼠的大脑,结果美国小老鼠获得信号后模仿出巴西小老鼠的动作。最近,杜克大学实验室里一只猴子的脑电信号通过互联网传输到日本后,操纵了一台机械人的手臂。
大多数此类研究的目标在于帮助瘫痪病人重新获得某些活动能力,但生物伦理学家也对这种“脑控技术”可能会被应用在引起争议的领域表示不安。一些人担心,脑机接口技术会被应用到军事领域,制造出“动物士兵”,或者行动受控于人的“脑控士兵”。拉奥认为,斯托克大脑中读取的只是简单的脑信号,而不是思想,这种“意识融合”试验无法不知不觉地用在任何人身上,更谈不到对他人进行“操控”。拉奥强调,这一研究在未来将产生巨大的应用价值。
不过,脑控技术最先可能在电子消费领域得到应用。利用这一技术,人们通过意念便可操纵智能手机发送邮件,或者调节音量大小。据悉,韩国三星公司正利用头戴式脑电图感应器,测试大脑与平板电脑的互动方式,而其他科技公司同样也在研发相似产品。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3日 22 版)
【小题1】下列对有关“脑控”技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意识融合”又称之为“脑机接口”,就是说,智能的电脑可以通过简单电路或复杂芯片实现对生物神经系统的“控制”。
B.在拉奥的“意识融合”实验中,拉奥的头部左运动皮层电波信号让斯托克右手不由自主地活动起来。
C.美国科学家拉奥的“意识融合”实验实质是将意识转换成脑电波,通过脑电波的传导刺激,从而实现对另一人大脑的“控制”。
D.要实现“脑控”技术,简单电路或复杂芯片等中间媒介是必不可少的。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杜克大学的猴“脑控”技术实验表明,这只聪明的猴子具备了操控机械臂的能力。
B.神奇的“脑控”技术,其实就是拉奥试验中的“意识融合”,一个人通过脑电波对另一人的大脑进行“控制”。
C.韩国三星等公司拥有的“脑控”技术,已经居于世界“脑控”技术前列。
D.米格尔·尼古莱利的“老鼠实验”,是在两只老鼠之间实施“脑控”技术的一次成功实验。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一个大脑的思想“影响”另一个大脑的思想,这个愿望人类迟早会实现。
B.一些人认为脑机接口技术会被应用到军事领域,制造出“动物士兵”,或者行动受控于人的“脑控士兵”,拉奥认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C.由于一些人的担心,致使“脑控”技术会首先应用于电子消费领域,而不是帮助瘫痪病人重新获得某些活动能力的医学临床实践。
D.尼古莱利斯的“老鼠脑控”实验技术,因其空间距离更远,比拉奥的“意识融合” 实验技术显得更成熟、先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28: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进口的”和“国产的”中国特殊论日趋强劲。马丁·雅克的畅销书《当中国统治世界》大约最引人注目。但这类东方主义式的“中国特殊论”,就认知水准而言都乏善可陈,不是依据细致的考察与深刻的辨识,更多来自一知半解的“观察”与牵强附会的臆想,也就难以真正地澄清中国独特的传统文明究竟在何种意义和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对中国当下的崛起产生了影响。国人自产的中国特殊论也源远流长,自晚清以来从未平息,并由此衍生一个“不合适论”:由于中国如此特殊,非中国原产的理念、价值、制度或实践,大多不适合中国国情。但而今,从西医到麦当劳,从男女同校到自由恋爱,不仅都进入了中国,而且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事后之明”回望,那些振振有词的“不合适论”多是不足为信的武断辩解。
当然不是说认识中国的特殊性是一个无意义的命题。关键在于许多流行版本的特殊论,往往基于某种虚假的本质主义文明论,杜撰出某种固定不变的、同质透明的“中华性”。实际上,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的文化因素,以及多种外来的价值与理念,都“共时性地”构成了我们生活实践的地平线,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内在的构成性部分。
认识中国的特殊性,解释中国崛起的原因与后果,应当着眼于历史传统制约下的当代实践。而历史的制约与影响从来是复杂和开放的,特别是由于中国传统具有内部的多重性,经典文本的义理、现实政治中的原则和民间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也由于中国在近代以来经历了多次巨大的变迁。因此,每当遇到“特殊论”的时候,我们也许要抛开那些陈词滥调,认真地一问:“当我们在谈论‘国情’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什么?
(选自刘擎《中国有多特殊》,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文中“进口的”和“国产的”中国特殊论的共同点。(5分)



【小题2】文中画线句中的“事后之明”指什么?与之相对应可称 “事前之论”的在文中是指什么?请联系语段简要说明。(4分)


【小题3】作者对认识中国特殊性的看法是什么?(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谈凡·高
吴冠中
①每当我向不知凡·高其人其画的人们介绍凡·高时,往往自己就先激动,却找不到确切的语言来表达我的感受。以李白比其狂放不适合,以玄奘比其信念不恰当,以李贺或王勃比其短命才华不一样。我童年看到飞蛾扑火被焚时,留下了深刻的难以磨灭的印象,凡·高,他扑向太阳,被太阳熔化了!
②凡·高是以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表达狂热的感情而为人们熟知的。但他不同于印象派。印象派捕捉对象外表的美,凡·高爱的是对象的本质,犹如对象的情人,他力图渗入对象的内部而占有其全部。印象派爱光,凡·高爱的不是光,而是发光的太阳。他热爱色彩,分析色彩,他曾跟从一位老乐师学钢琴,想找出属于色彩的音乐,他追求用色彩的独特效果表现狂热的内心感情,用白热化的明亮色彩表现引人堕落的夜咖啡店的黑暗景象。
③我从青少年学画时起,一见凡·高的作品便倾心,此后一直热爱他,到今天这种热爱感情无丝毫衰退。我想这吸引力除了来自其绘画本身的美以外,更多的是由于他火热的心与对象结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的作品能打动人的心灵。古今中外有千千万万画家,当他们的心灵已枯竭时,他们的手仍在继续作画。言之无情的乏味的图画汗牛充栋,但凡·高的作品几乎每一幅都显露出作者的心脏在跳动。
④凡·高不倦地画向日葵。他说:“黄色何其美!”这不仅仅是画家对感觉的反应,其间还包含着对宗教信仰的感情。对于他,黄色是太阳之光,光和热的象征,他眼里的向日葵不是寻常的花朵。当我第一次见到他的向日葵时,我立即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我在瞻仰一群精力充沛、品格高尚、不修边幅、胸中有郁勃之气的劳苦人民肖像!看过凡·高的《向日葵》的人们,他们的深刻感觉永远不会被世间无数的向日葵所混淆、冲淡!凡是体验过、留意过苦难生活、纯朴生活的人们,看到这画当会感到分外亲切。它令人恋念,落泪!
⑤凡·高热爱土地,他的大师风景画不是景致,不是旅行游记,是人们生活在其间的大地,是孕育生命的空间,是母亲!他给弟弟提奥的信写道:“如果要生长,必须埋到土地里去。我告诉你,将你种到德朗特的土地里去,你将于此发芽,别在人行道上枯萎了。你将会对我说,有在城市中生长的草木,但你是麦子,你的位置是在麦田里……”
⑥他画铺满庄稼的田野、枝叶繁茂的果园、赤日当空下大地的热浪、风中的飞鸟……他的画面所有的用笔都有运动倾向,表示一切生命都在滚动。从天际的云到田垄的沟,从人家到篱笆,从麦穗到野花,都互相在呼唤,在招手,甚至天在转,地在摇,都因画家的心在燃烧。
⑦凡·高所画人像的背景即使是一片单纯的色调,也凭其带有强烈韵律感的笔触推进极微妙的色彩变化,就像是流水的河面,其间还有暗流和旋涡。人们经常被他的画意带进繁星闪烁的天空、瀑布奔腾的山谷……他善于在极复杂极丰富的色块、色线和色点的交响乐中托出对象单纯的本质神貌。
⑧无数杰出的画家令我敬佩,如周昉、郭熙、吴镇、仇英、提香、柯罗、马奈、塞尚……我爱他们的作品,但并无太多要求去调查他们绘画以外的事。可是对另外一批画家,如老莲、石涛、八大山人、波提切利、德拉克罗瓦、凡·高……我总怀着强烈的欲望想了解他们的血肉生活,钻入他们的内心去,特别是对凡·高,我愿听到他每天的呼吸!
(选自《吴冠中谈凡·高》)
【小题1】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凡·高的绘画主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从表达技巧和内涵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凡·高作为伟大的画家,他的创作有着超越技巧的内在精神。请结合原文,联系现实,思考其价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烟雨淹城
涂万作
①风从远处吹来,在繁繁复复的蒹葭间流动,一座历经沧桑的淹国故都若隐若现,梦
回春秋,常州淹城。
②《诗经》开篇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迷……”三千年时光,讲述一个美丽邂逅:翩翩少年,寤寐思怀,辗转反侧,只为伊人。少年抚琴弄瑟,唱着心中的情歌,爱在钟鼓声中成熟。关雎井边,执子之手;外城河畔,与子白头。
③常州人传说《关雎》中“窈窕淑女”原型,正是淹城的主宰者淹君的女儿百灵公主,而那位“好逑”君子则是留国的王子南。
④淹城位于常州市南面的泽国水乡,是春秋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地面水城遗址。淹国最早为奄国,淹君即奄君。淹城诚如其名,三河环绕构成三道天然防线,是冷兵器时代上佳用兵之地。关于淹城及淹城主人历史真实的研究,一说淹城乃商末周初奄国的国都,奄君即山东曲阜之东的奄国君主,因背叛周成王被逐,率残部辗转南下,在此开河筑城;一说春秋晚期吴国公子季札不满阖闾刺杀王僚夺取王位,与之决裂,并在封地建造此城。
⑤遗址文化是古代人类建筑文明与艺术智慧交融的结晶,抓一把土就是文物,拣一块瓦就是历史。淹城遗址出土文物逾千件,最轰动学界的,是在内城发掘出的一批国宝级独木船,其中最大的一只为整段楠木火烤斧凿而成,被誉为“天下第二舟”。
⑥我是仲冬时节造访淹城的,这个占地面积逾七平方公里的故都遗址,沉睡在一片苍郁的草木深处,子城河沿岸的索索蒹葭与水中的点点残荷,仿佛在诉说曾经戎马倥偬的铁血岁月,以及那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顺着关雎桥一路走来,会馆长亭,廊桥古驿,以及渡口孤舟,一派春秋遗韵。凭栏四望,但见城依势而逶迤,水环抱而淼淼,三城之内,茂林修竹,古木扶疏,墩坝错落,井然有序。一如民谣所歌:“里罗城,外罗城,中间方形紫罗城;内高墩,外高墩,四周林立百余墩,城中兀立玉女墩;内河坝,外河墩,通道唯’有城西坝,独木舟渡古无坝。”清末《淹城记》云:“泌水之乐,东山之卧,衡门之栖,钓台之依,奚若斯城之天然成趣味,是以游目骋怀,极我视听之娱耶。”足见淹城之美。
⑦诞生于江南腹地的文化淹城,就像一首跌宕起伏的史诗,诠释了一个神秘国度的匆 匆过往。曾几何时,金戈铁马,群雄争霸;诸子百家,人文荟萃。一个个古风洋溢的朝代, 成就了“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两汉看徐州,春秋看淹城”的特定文化符号。淹城就这样从历史深处走来,2004年苏州世界遗产大会将其定义为“冷兵器时代的城防标本,吴越争霸的军事堡垒”,被人们誉为“中国江南第一水城”。
⑧走过一片芦苇堤,来到紫罗城内淹君殿遗址,这里曾是淹君临朝理政与日常生活之所。试想当年,应是殿宇高阔,辉煌至极。如今衰草遮蔽,一片空旷,让人不胜叹惋!这座凝聚着中华易学文化精髓的几何图水城,形似龟背,环回曲折,奥妙无穷。徜徉其间,仿佛走进古老的迷宫,感觉是那样悠远而神秘。
⑨淹城最神奇的传说莫过于金井、玉井的故事。相传金井玉井是淹城殿阁两边的聚宝 盆,金井中有金门槛,每当天空出现“七巧云”的时候,井中便鼓乐声声,井口金光烁烁。 而玉井又称玉龟井,说淹君有白玉龟一对,乃护国之宝。白玉龟每天生蛋一枚,形如白玉。 玉蛋在井底堆积,银光闪闪。金井玉井,金银掩映,暗喻着淹君的贪婪与富有。淹城还是文人武将涉足之她,据说南宋名帅岳飞那句至理名言“文官不贪钱,武官不怕死,天下就会太平”,就是在屯兵淹城时对将士们说的。
⑩走春秋淹城,读千年故事。淹城就是一部立体的文明史,一座形象的演兵场,一支古老而悠扬的江南牧歌!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诗经·关雎》里记载的故事,其女主人公的原型正是淹城主宰者的女儿百灵公主,而那位男主人公的原型则是留国的王子南。
B.淹城遗址体现了古代人类的建筑文明与艺术智慧,其里罗城、外罗城、紫罗城的城防结构,使之成为“冷兵器时代的城防标本”。
C.文章第⑥段描绘了淹城遗址美丽的自然风光,并通过引用民谣和清代《淹城记》的记载,来形成今昔对比,读后让人不胜叹惋。
D.文章第⑨段讲述了金井玉井的传说,引用岳飞的名言,既表现了当时淹国的富有,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淹国没落灭亡的根由。
E.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序,把淹城的现实与历史,传说与史实有机结合,相互穿插,为我们展示了这个神秘故都的历史文化魅力。   
【小题2】文章写了淹城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文章第②段以优美的文字铺陈了《关雎》中的故事,有什么好处?(6分)
【小题4】文章中说“抓一把土就是文物,拣一块瓦就是历史”,表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8分)
“沙漠之舟”重归故里
沙特素有“骆驼之乡”的美称,沙漠占其国土总面积的28%。骆驼是继承游牧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骆驼肉和骆驼奶不仅是当地人的美味佳肴,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上等佳品;骆驼毛则是纺线织布的好原料。一年一度,有数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到麦加朝觐,并在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宰牲献祭,献祭的牲畜只能是羊、牛和骆驼三种家畜。
然而,自从1938年沙特打出了第一口油井,石油就成了沙特人致富的法宝。依靠丰厚的石油出口收入,沙特的基础设施有了根本性改变,高速公路网把各大城市连为一体。汽车早已取代骆驼,成为多数沙特人的代步工具,骆驼则成了一些人怀旧的宠物。
据统计,阿拉伯半岛上的骆驼数量正急剧减少,30年内可能会完全消失。如今,沙特阿拉伯每年朝觐期间屠宰的数以千计的骆驼,只能依靠从澳大利亚等国进口。为了解决骆驼长途运输问题,沙特正考虑以每艘约7000万美元的造价,在新加坡建造专用货轮。
与沙特骆驼濒临灭绝不同的是,澳大利亚 “骆满为患”。从19世纪中叶起,为修建铁路,澳大利亚人从沙特、巴勒斯坦和阿富汗等地引进了一万头骆驼用来运送建筑材料。20世纪初,随着铁路开通以及汽车的普及,骆驼被放养到野外。骆驼的繁衍力特别强,而且没有天敌,数量与日俱增。如今,澳大利亚的野生骆驼估计约有120万头,活动面积达330万平方公里。当沙漠地区气候干旱时,骆驼群便会为了寻找水源而向周边地区迁移,破坏植被,糟蹋庄稼,影响交通,给牧区和农业区居民造成严重影响。骆驼排出的粪便还会产生大量影响气候的二氧化碳。
数年前,澳大利亚牧民和农场主就自发组织起来捕杀野生骆驼。为保持生态平衡,澳大利亚政府做出决定,拨出专款租用直升机捕杀野骆驼,计划最终把野生骆驼数量减少三分之二。
沙特过去只从苏丹和索马里进口骆驼,之所以改从澳大利亚进口,一个重要原因是沙特人感情上难以接受澳大利亚捕杀骆驼的计划。
(取材于2012年1月6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从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中,都可以感受到骆驼在游牧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B.沙特每年在宰牲节屠宰的数以千计的骆驼,只能靠从澳大利亚、苏丹、索马里进口。
C.公路铁路开通和汽车普及,使骆驼成为沙特人怀旧的宠物,也让澳大利亚“骆满为患”。
D.为了保持生态平衡,澳大利亚政府决定组织牧民和农场主租用直升机捕杀野生骆驼。
【小题2】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沙漠之舟”重归故里的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澳大利亚‘骆满为患’”这一现象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泰山之思
蔡家园
①关于泰山的来历,《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闻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也就是说,泰山乃是盘古氏头部化成,因而也就成为五岳之首。
②自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上泰山封禅以后,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求山神赐福,以保江山永固。汉武帝刘彻还留下一连串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李白的“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是极言泰山之雄伟高大。
③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亘古而来的震撼。
④今年六月的一天,我登上了泰山。也许是一种因缘,在登山的过程中,漫天大雾笼罩不散,就像那化不开的思绪,一直缠绕着我。
⑤从红门到中天门一段,薄雾在风中婷婷袅袅,若轻纱缠绕于古松脖际,如轻烟出岫于山谷岩隙,为山色平添许多妖娆。更有鹧鸪唱和,湿风润面,真是无比清爽。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水愈来愈多。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象它们的风采了。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记得照片上的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蓝天苍山下让人望之凛然。可是现在,无论是抬头仰视还是回首来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过十来级台阶,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气势。原来,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如障的浓雾掩盖了这一切,让我只能在想象中获得慰藉。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雾更是浓得黏手,四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了。摸到瞻鲁台边,睁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么也看不见。
⑥徜徉在天街上,看不见四周的景物,我的思绪却如雾一般弥散开来。
⑦数千年来,泰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地理学意义上的名山了。它更是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从一路上的对联和石刻可见一斑:“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天下第一名山”、“五岳独宗”、“五岳独尊”。其实,泰山海拔不过1545来,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并不显高。它的风景确有独到之处。但也未必比得上“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但是,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气质却深深侵入了山中每一棵树和每一片岩石,让你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几丝压抑、几缕轻狂。这种洋洋自夸,正暴露出一种锁闭心态。圣人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与其说夸赞的是一种阔大胸怀,不如说它是坐井观天;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与其说推崇的是权威,不如说它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正如那浓雾封锁了眼睛,泰山文化中积淀的太多东西也锁闭了它的灵性与心智。泰山之所以最初赢得“群山之祖,五岳之宗”的尊崇,根本原因可以归结到古人求天地正中而居的地理观念;而其后人们对泰山的崇拜,则与民族的思维模式有着根本的联系。一座泰山,象征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也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命运!
⑧站在无字碑前,我请人拍了一张照片。尽管迷雾重重,画面十分模糊,但我愿意留下一个纪念。泰山上有数以千计的名碑名刻,或记封禅盛况,或抒豪情壮志,或咏奇瑰风光,惟有此碑不着一字,却给人无穷遐思。无字其实就是有字,这些字是活的精灵,镌刻在历史前行的每一个瞬间。它是深沉的,也是博大的;它是开放的,更是无边的……
⑨站在雾中的泰山上,四顾茫然,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
(本文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表达的理解分析最准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始两段引用诗文、引述典故,交代泰山的厚重历史,为文章添上浓郁的文化色彩。
B.作者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正面描写泰山的雾;不但从视觉上描摹,而且用听觉烘托。
C.第⑥段在全文结构中起过渡作用,内容上由景物过渡到思绪,表达方式则由描写转入议论。
D.对于泰山被称作“五岳之宗”,作者既充分肯定了其雄伟高大,又批判了唯我独尊的保守意识。
E.文章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记叙、描写、议论之间能够自如转换。
【小题2】文章第⑤段突出了泰山雾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雾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按照游踪安排全文,但在游赏前后情感有变化,请概括说明经历了哪几次变化。
【小题4】泰山无数碑刻,作者却钟情于无字碑。作者分别赋予了它们什么内涵?你认同作者的情感态度吗?请简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