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读莫扎特与忆乡村(有删节)
耿 翔
⑴大地上的事情,只有大地知道。
⑵当我还在北方的一个小村子里,跟着年迈的父母,像蚕儿结茧一样,完成将被土地封闭的童年时,一种内心的躁动,使我对来自土地的每一种声音,都十分敏感,都想通过声音的翅膀,飞抵一片比麦田,更令人动情的地方。
⑶莫扎特,我不知道在你生活的大地上,声音的翅膀,最初是怎样飞翔的?当你用耳朵,听见花的骨朵,轻轻地颤动出季节的消息时,你的内心,是否被音乐的潮水浸湿了?那时,站在维也纳郊外的山坡上,你是否做着这样的遐想:大地的内心,也是五颜六色的。要不,这些永远被踩在脚下的泥土,怎会生出这样美好的花朵?正是土地,给了你这样的遐想,正是这样的遐想,塑造了你的童年。由此,世界和我,在百年孤独之后的今天,还能通过你的音乐,排遣内心的寂寞,从而在一种不受时空约束的层面上,让精神获得神的愉悦。
⑷大地呵,为了富人,也为了穷人,就这样精美的安排着大地上的事情。
⑸现在,坐在把泥土隔在水泥和钢筋之外的长安城里,我想着远在百里的一块大地。尽管我的脚步,对于它已经很陌生了,但它关于泥土的神话,将永远在我的心田里疯长。
⑹其实,我在穿过所有麦田的时候,都是从屋后的园子里开始的。
⑺那是母亲种着黄花、韭菜、茄子和豆角的园子。
⑻我甚至相信,不仅园子里各种开得热烈的菜花,是母亲种出来的,就是那些在各种花间,飞得热烈的蝴蝶,也是母亲种出来的。我最爱看母亲在园子里摘菜,因为那时,就有许多蝴蝶,落在母亲的脊背、肩膀和头发上,也在采摘着什么。每每陷入这样的画面里,我发现母亲的身上,就集合了乡村里的所有声音。如果把它们用乐谱记下来,且由竹制的笛子演奏出来,就是对乡村精神最经典的歌颂。可惜的是,直到今天,我也没有把浮现在母亲身上的音乐读出来,让它成为我出生的大地上最惊心动魄的事情。但我坚信,莫扎特的全部音乐,都是从母亲身上对大地上的事情,一种最天才的阅读。可以这样想象,当父亲领着他和姐姐,在欧洲大地上为音乐奔走的时候,他的母亲,永远像一位集合着大地上的声音,时刻出现在他想象里的音乐之神,护佑着他,为了后来的我们能听到他天才的音乐,而从大地上的事情里汲取声音的力量。
⑼面对莫扎特,我不能不平静下来,回到母亲没有走出的那片乡土上去。
⑽在那里,我的所有记忆,都与声音有关。在母亲弯腰劳作的园子里,我听过蝴蝶的颤翅声;在母亲祈雨背水的后沟里,我听过老狼的凄哭声;在母亲挖药走过的土城里,我听过野兔的打洞声;在母亲洗衣的涝池里,我听过土蛙的鸣叫声。其实,我能长成一位诗人,用像青铜一样的汉字,写我日出日落中的村子,写我晴天雨天中的乡亲,是因为每天清晨,我第一眼看见的世界,都是在窗户自然成型的画框里,母亲梳着她的长发。随着木质的梳子由上至下的滑落,我听见阳光在她的长发里,发出光亮的声音。
⑾我不知道这就是音乐。但我对这个画面的欣赏,一直持续到我离开故乡。
…………
⑿当音乐不再是一种单一音符,而成为一种解读心灵的语言,我的心,每时每刻,都被它的神秘牵动着。或许,在我祖先生活的大地上,音乐,就是引导他们前行的一种神秘的力量。
⒀莫扎特,自从与你结缘,音乐,就浮出旋律的水面,就用思想的重量,侵蚀我的白天,撞击我的黑夜。使我在所有的日子里,不敢放弃生命对音乐的依赖。
⒁放弃音乐,就是放弃生命的质量,我想。
⒂是的,人类曾经拥有的诗意的栖居,已经退到城市的边缘,退到乡村的边缘,退到地球的边缘。在我居住的大唐长安,中国五行中的木没有了、水没有了、土没有了,只剩下一堆制造废都的金和火了。而充斥在秦砖汉瓦旁的音乐,已不是真正的音乐了。
⒃莫扎特,挽救我的城吧,用你的音乐。
【小题1】文章第⑴段“大地上的事情,只有大地知道。”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4分)
【小题2】为什么说“其实,我在穿过所有麦田的时候,都是从屋后的园子里开始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3】作者回忆乡村时,为什么要写到莫扎特的音乐?(6分,每答对一点得2分)
【小题4】文章把大地和母亲放在乡村这一背景下,唱出了一首深沉的乡村赞歌,那么,作者对大地和乡村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呢?(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8: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书的扉页里,树在哭泣

毕淑敏

当我们在书上看到“森林”这个词的时候,我们的脑海要将它转换成无边无际绿色高大枝叶纷披的植物。阅读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转换符号的过程,迫使我们的神经像拧紧的发条,处于兴奋之中。

当电视向我们展示森林的时候,它映出一棵棵树的形象。看!这就是森林的含义,它得洋洋地指示我们。我们感觉轻松,因为电视替我们做了一半的工作,它完成了符号转换过程中应该由我们的大脑干的活儿。我们的脑子是一个懒汉,它乐得有人帮忙,自己躲在一边休息。于是看电视使我们迷恋和愉悦。

但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的剑。电视在为我们铺设柔软椅垫的时候,也陪嫁过来一个陷阱。

语言是一种抽象、它在还原成一种具象的时候,是依了主观者的想象而有大不同的。100个人读红楼梦,心中就有100个林黛玉哭泣的身影,电视一旦向我们展示了这一个林妹妹以后,我们自我设计的林妹妹就会羞于再出世了。

今日电视用一种约定俗成的形象,扼杀了属于个体的独特想象。而想象实在是人类智慧飞翔的翅膀。

电视剥夺了我们想象的权利,把万众一心的模式塞给我们。因为电视的大众传媒性,它所展示的形象必是老少咸宜的。因此,电视的简化实际是一种思维的桎梏与退步。

比如说“祖国”这个词,当我们看到它的时候,心里就涌现一种很复杂很亲密的感情。由于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沉重,这感情中还蕴涵着隐隐的悲壮。一种久远苍凉的感觉笼罩着挥之不去。假如到了电视上,“祖国”这个词该怎样表现呢?我想,会出现茫茫大地,长江黄河,周口店猿人,青铜器,四大发明,长城,红旗,鲜花,原子弹爆炸……重重叠叠的影像不断闪现,使人目不暇接。但即使再加盟其他许多景色,仍旧有挂一漏万的遗憾。

我们看得眼花缭乱,但电视上的“祖国”,是否在心底引起了同书面上的“祖国”这个词所具有的同样反响呢?

我很怀疑。甚至很悲观。

电视比书小。

电视的兴起,是以文字和语言为介质的,但它却反过来戕害了这个母体。文字是景象的概括,电视以图像诠释了文字,却又让人们在图像中迷失,以至于最终忘怀了文字。

但书也是有弊病的。最大的弊病是它需要大量的纸张。每一本书都是森林中一个绿色的灵魂幻化而成,印了字,传达了信息,就完成了历史使命,等待它的就是火焰与糜烂。自从蔡伦发明了纸,有多少精灵为了人类的聪慧而献身。

我常常在书的扉页里,听到树的哭泣。

电视屏幕却是日日更新的,每天轰炸般地传达信息。它的效率比之书籍,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我觉得电视不要一味地传达形象,而应该传达文字。让我们坐在家里,就可以读到世界上最新最好的书。

我对现在的信息高速公路,很感兴趣。书发展到了今天,应该摆脱老面孔,更多地容纳新东西。把电视的优点借鉴了来,不再用纸张,用高科技的手段,显示祖先传给我们的古老文字。既保持思维的锐利,又加速知识的更新,使抽象与具象都得到更长足的进步。

【小题1】阅读与看电视在获取外界信息上的区别在于:前者_________,后者____________。
【小题2】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选项中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看电视要比阅读更轻松。
B.电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林妹妹后,我们心中就没有了林妹妹的形象。
C.同样的信息电视比书籍给人带来的心灵和情感体验要小得多。
D.“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给作者带来了信心与期待。
【小题4】简述电视给人类带来的弊端。
【小题5】作者在文中说“电视比书小”,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共20分)
生机勃勃的太阳花
①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色。乍开的花儿,像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惊喜,一片赞叹。
②三朵花是信号,号音一起,跟在后边的便一发而不可挡,大朵、小朵、单瓣、复瓣,红、黄、紫、蓝、粉一齐开放。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五彩锦缎。连那些不爱花的人,也经不住这美的吸引,一得空暇,就围在花圃跟前欣赏起来。
③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起初,我们以为,这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因为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经受住烈日的考验。不错,是这样的。在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艳丽,愈加热情,愈加旺盛。
④但看得多了,才注意到,作为单独的太阳花,其生命却极为短促。朝开夕谢,只有一日。
因为开花的时光这么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每天,都有一批成熟了的花蕾在等待开放。
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紧紧,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可是一见阳光,就即刻开放。花瓣像从
熟睡中苏醒过来了似的。徐徐地向外伸张,开大了,开圆了……这样一个开花的全过程,可以
在人注视之下,迅速完成。此后,它便贪婪地享受阳光,尽情地开放。待到夕阳沉落时,花瓣
儿重新收缩起来,这朵花便不再开放。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将完全是另一批的、成熟了的花蕾。
⑤这新陈交替多么活跃,多么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太阳花在开花的时候,朵朵都是那样精神充沛,不遗余力。尽管单独的太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从整体上,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
⑥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将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等到秋霜肃杀时,它已经把银粒一般的种子,悄悄地撒进泥土。第二年,冒出的将是不计其数的新芽。
⑦太阳花的欣赏者们,似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世界,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他们像哲学家那样,发出呼喊和感叹:太阳花的事业,原来是这样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呵!
⑧太阳花给予的启迪,无疑是有益的。
【小题1】太阳花“经久不衰”的原因(6分)
①是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5个字)
②是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5个字)
【小题2】在第⑦自然段中,作者说,太阳花的世界是“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请回答:(6分)
①  其“科学的”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②  其“公平的”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个字)
③  其“友爱的”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个字)
【小题3】文章的结尾说,“太阳花给予的启迪,无疑是有益的”。这个“有益的启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标题《生机勃勃的太阳花》中的“生机勃勃”是对单独的太阳花的赞美,并不是对整体太阳花而言。
B.文中加框的两个“闪”字都包含着行动迅速的意思,而且都有很强的表现力。第①段中的“闪”生动地描写了太阳花闪光的美好形象,第⑥段中的“闪”贴切地表现了太阳花甘心让位给新生者的高尚精神。
C.文中对单独的太阳花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对它生命短促的无限伤感情绪,这种情绪贯穿全文的始终。
D.文中加线的一段文字,运用拟人、衬托、排比等修辞手法,赞美暴烈阳光下的太阳花。
E.本文通过对太阳花从开到谢乃至孕育后代的全过程的描写,歌颂了太阳花热爱自己短暂的生命,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母亲
肖复兴
⑴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不大的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拧着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
⑵望着这陌生的娘俩儿,我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用忐忑不安的眼光偷偷地看她和她的女儿。
⑶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学校开家长会,我愣是把她堵在门口,对同学说:“这不是我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道:“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⑷孩子没有一盏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儿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了水泥地上,立刻昏了过去。等我醒来,发现自己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呀……”
⑸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就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脸。我不知怎么搞的,我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⑹“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⑺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⑻“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⑼回家的时候,天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⑽以后的许多天里,她不管见爸爸还是见邻居,总是一个劲埋怨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千万别落下病根呀……”,好像一切过错不在那硬梆梆的水泥地,不在我太调皮,而全在于她。一直到我活蹦乱跳一点儿也没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⑾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那年小姐姐才十八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了。她看见了,一把就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她才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儿寻个人家好啊,好。”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
⑿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儿往上涌。“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地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曲,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融解了。
⒀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⒁这一年,爸爸有病去世了。妈妈她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①线头,妈妈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供我和弟弟上学。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桔黄色的火里是妈妈跳跃的心脏,只要妈在,那小屋便充满温暖,充满了爱。
⒂我总觉得妈妈的心脏会永远地跳跃着,却从来没想到,我们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
⒃妈妈,请您的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事,而我却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们的一切……
⒄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便是母亲。
注:①攫(jué):抓,这里是扯的意思。
【小题1】本文是以“我”对继母的感情变化为行文线索的,请根据这条线索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3分)
反感→( )→( )→( )
【小题2】第⑶自然段写到:“我”和继母生活在一起,却还要挂出生母的照片。你如何理解“我”的这一举动的,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⑾自然段的主要内容。(3分)
【小题4】阅读第⑿自然段划线的句子,联系全文,分析“我”和母亲流泪的不同原因。(5分)
【小题5】用你认为最恰当的词概括这位母亲的形象,并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6】一位同学读完本文后,情不自禁写下了一首小诗,请你结合本文的阅读感受,运用比喻的修辞,再仿写一段,整体上要求与前两段的风格一致。(4分)
母亲是一张弓,我是弓上的箭,您宁肯将筋骨拉断,也要把孩儿送到人生之巅。
母亲是一座桥, 任我将您的脊梁踏弯,不管风霜雪雨,都把我送到理想的彼岸。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壁画
简媜
(1)我在台大文学院拥有很多幅壁画,有时候,我简直是个快乐的画廊主人。
(2)第一次进台大文学院,就像走进中世纪巍峨的宫殿。高大的列柱,有着岁月抚摸的色泽,雕花的壁,总让人联想到神话。沿着石阶而上,踏着清脆的跫音,便有古老的浪漫自壁间回响出来。这里,永远有美的传说。
(3)我仍记得那个午后,我像是偷溜进宫殿的小孩,蹑手蹑脚地,怕惊动侍卫,被轰一声赶出来。实在不该择那么一个宁静的夏日午后去文学院,那种肃穆的气氛颇令我害怕。但是,有一股莫名的力量吸引着我,我仿佛一下子被魔术般地带进中世纪的世界,带进一个完全陌生的梦境,心中犹豫着,有点不知所措。我终于鼓足勇气上楼,心里仍旧忐忑,我会是幸运的爱丽丝吗?当我看到亮丽的阳光透过长型玻璃窗首先迎接我时,哦!谁说我不是幸运的?瞧窗外翠绿的小草原,微风中不停点头的浓树,用亲切的姿态欢迎我,心里那口憋着的压力,便一下子舒落了。好美的窗子,仿佛轻轻一推,便能推出凉爽的夏季。我不禁设想,久远以前,是否有个公主如我,也用喜悦的双手推开这扇窗?那长长的回廊,蜿蜒着长长的遐想,一路我脆响的足音,是轻轻的暗号,尽头,会是怎样的神话迎我?环视静寂的四周,刚刚那种害怕的感觉已一扫而空,只觉得窗里窗外,漫着醉人的夏日古典。瞬间,对于美的直觉便如泉涌一般活泼起来,于是,我爱上文学院。
(4)那年我大一,大一不能在文学院上课,真是可惜。
(5)上了大二,天天在文学院上课,我常常有新的发掘。我最爱在二十四教室上课,那里的阳光最多,好像是来自多阳光国度的画家,啥也不爱画,就爱画满画布的阳光。我喜欢在那儿上文学史课,阳光中,那些诗人、学者一个个都从书本上跳出来,那么亲切,仿佛我昨天才见过的。我也爱在那儿上诗选,总是一下子便跌入诗的国度,偶尔抬头望望窗外,想到和汉朝共用一个天空,和建安七子晒同一个太阳,便觉得他们的感情有一半也是我的。这学期要走入唐朝,被李白醉过的眼睛,再看看阳光壁画,大概会满是长安风情了。
(6)二十四教室的壁画,总让我有无限遐思。
(7)有一天,我在二十三教室上课。教授的话一扯开,我的思绪也跟着岔开。便旁若无人地,顾自欣赏那幅大壁画。那幅画,很工整,没什么主题,像是刚刚拿画笔的人的水彩写生。但是,角度很好,画面上有一种秩序,是个拘谨的人的作品,我不太欣赏一板一眼的东西,所以,不觉得二十三教室的壁画有什么特殊。可是,有一天清晨,我来得太早了,莫名奇妙地去开后面那扇窗,突然,我吓了一跳,心里全然没有准备就被惊倒:楼下那棵漫天盘伸的大树,张着手臂般的粗枝,像要满天空攫抓什么?甚至有一枝,几乎要伸进窗里来。眼睛眨一下,就觉得它们又伸长许多。一股无法按捺的伸展力,在每根粗枝上凝聚。好一幅吓人的“力”之特写!粗枝后面,是一方池,满晨雾色把背景涂得很暗;池中间,正开着白睡莲,宁谧、安详、有一种淡淡的柔。池水把树影映成墨黑,只留着莲的雪白和灰白的倒影。而粗枝虬劲地盘突着。……不知怎地,我竟想起梵高。
(8)文学院左侧,一上楼看到的那幅壁画,刚开始觉得它很糟。树枝歪歪扭扭地全挤在左边,天空的比例也很怪,两排椰子树就这么从画布中间开过去,像道篱笆,布局乱得很,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可是,渐渐的,我喜欢站在这儿欣赏,愈看愈觉得可爱。画里大胆地留着宽阔的空间,让上课、下课的人们走动,这是我在其他画里看不到的。我喜欢它的人情味,我甚至觉得它有点毕卡索味道。常常,我便在窗前注意起来,看看有几个我认识的朋友走进画里来。
(9)楼下的长廊,有一幅我特别喜爱;那是个落雨的下午,我抱着书匆匆走过,不经意的一眼,便把我吸引了。那幅画不大,因为窗子是半开的。远处,带着黑的树荫叶影,像泼墨的画法,三两枝窗前瘦瘦的枝条,不着叶,随意地曲斜,一朵初绽的花在雨中淋成淡淡的粉红。水珠密密地在画布上渲染着,整幅画有着柔柔的意境,像是国画大师张大千刚挥洒的一幅未干的国画,看了整个人就像浴过仙泉,觉得超离俗尘了。
(10)至于那幅榄仁树的画者,一定是个愁思的少妇,怎么秋天一到,便一夜之间把榄仁浸入相思,第二天就霜红起来。
(11)十八教室有幅萧条不带一片叶的树景,想必是只忧郁的笔才画得出来,它总是阴沉沉地搁在画廊的一角,独自锁着成了形的块垒。
(12)无论是楼上的或楼下的画廊,总是一年四季地美。它们总在悄悄间又换了新画,秋之展过后,便是冬的杰作;现在,就等杜鹃花一画好,便可以开春之画展了。
(13)有时候,我真想把壁画指给别人看,然而我仍旧缄默。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双心灵的眼,如果它们紧闭着,我再怎么描述都是徒然;如果它们已大大地张开,不用我说,便早已醉了。
(14)由于这些壁画,让我在课堂上变成一个不很专心的学生,但也由于这些画,我的思路更无止境地扩宽、更加活泼,让我发觉处处是俯拾不完的美,有时候,我觉得,天天只到文学院打开书本,才真是可惜。
(15)如果,一朵花中有一个世界。
(16)如果,一片叶脉是一个秋天的轨迹;
(17)那么,对我而言,文学院便是一座罗浮宫。(有删改)
【小题1】第三段作者想象“是否有公主如我”,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简析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4分)
(1)我也爱在那儿上诗选,总是一下子便跌入诗的国度,偶尔抬头望望窗外,想到和汉朝共用一个天空,和建安七子晒同一个太阳,便觉得他们的感情有一半也是我的。
(2)至于那幅榄仁树的画者,一定是个愁思的少妇,怎么秋天一到,便一夜之间把榄仁浸入相思,第二天就霜红起来。
【小题3】赏析第(7)段划横线的语句。(4分)
【小题4】第(5)段说“我常常有新的发掘”,请概述这些新发掘及其特点。(5分)
【小题5】联系全文,结合你的感受,说一说你对“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双心灵的眼,如果它们紧闭着,我再怎么描述都是徒然;如果它们已大大地张开,不用我说,便早已醉了。”这句话的理解。(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罗哲文:文物古建守望者
刘烁
以前,我对罗公的了解跟其他人差不多,只知道他是梁思成、林徽因的弟子,是首倡修复中国古长城的学者。他亲历我国百座寺院的考察和修缮,还为大运河申遗四处奔走。罗公对世界文化遗产同样十分关注。柬埔寨的古寺庙里,有一批天津大学的古建专家在那里搞修缮工作,他很想到那里去看看。在罗公的倡议和带领下,中国文物学会几位专家组成赴柬埔寨考察工作小组,于2007年12月中旬前往柬埔寨暹粒吴哥窟等地考察。我有幸近距离地接触罗公,感受大师的风范。
罗公尽管修了一辈子中国庙,但参观考察暹粒的著名寺庙吴哥寺、巴戎寺等十几座寺庙,仍然兴趣盎然。他身挂大小两部相机,不停地攀登在巨石之上,跳跃在散落满地的大小砖石之间,边考察边拍照边讨论,记录着所到之处的景象,建筑、浮雕、石柱、门楣、壁画……在废墟中寻找吴哥帝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宗教的痕迹,以判断其对杜会的作用和影响,和大家一起讨论、解读吴哥寺庙群中发现的古代文明与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发展的比较。面对着这样一个像上满了发条的“工作狂”,我们怎能相信,罗公已经83岁了呢?此时对他在修缮布达拉宫期间十年跑了十趟拉萨,就不会感到有什么奇怪的了。
周萨神庙的修缮是罗公心系已久的工程,也是这次到柬埔寨最重要的考察项目。此时中国援建周萨神庙的项目已经进行了7年,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承接修缮任务。周萨神庙风化毁坏程度严重,需要修缮的项目很多。罗公的到来,让来自天津大学的青年学者十分兴奋,他们远在国外工作,竟能见到仰慕已久的古建大师,真是喜出望外,有一大堆问题要请教。于是,罗公乐呵呵地修改行程,专门用一天的时间考察周萨神庙,跟天津大学的青年专家们认真交换意见,毫无保留地传授古建学问。我们在周萨神庙看到,经过修复的地方明显不同于原建筑砖石的颜色,罗公介绍说:我国普遍使用“修旧如旧”的方式。这种方式的效果是,经过修缮的地方新与旧浑然一体,人们难辨真假,好像都是旧的。欧洲的修缮办法,是将修缮之处与原来的古物明显地区分开来,便于人们识别出真正的古迹。
罗公很关心天津大学的年轻人在柬埔寨的生活,看着他们在烈日暴晒下交得很黑的肤色,罗公一副心疼的表情,他询问一些生活细节,问寒问暖,再三叮嘱他们要照顾好自己。希望他们克服气候炎热潮湿、虫蚊叮咬、工作条件差等诸多困难,充分利用在柬埔寨工作的大好机会,增长实践经验,搞好跟各国古建专家的交流,学到真本事,圆满完成任务,为祖国争光。
跟随着罗公的脚步,我们来到吴哥最大的寺庙之一的圣剑寺。当时,正是下午3时左右,烈日当头,酷热不已,罗公“命令”大家不走了,停下来等待光线进行拍摄。一拨拔游客从我们身边走过,总有疑惑不解的人回头看看,这些人站在太阳底下不停地擦汗,要干什么呢?一个多小时过去,夕阳为这座建筑披上一层金光。这时,罗公说,可以拍摄了。于是,大家立即抱起相机,“噼噼啪啪”一阵快门响。拍摄工作一直持续到太阳落山。
12月的吴哥为少雨的旱季,白天的气温仍在三十七八度。人待在哪里都是燥热难耐、汗流浃背。我们一行从天寒地冻的北京直飞暹粒,一下飞机就受到当地热浪袭击,大家担心罗公的身体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工作是否吃得消,几天过后,我们发现罗公精神矍铄、体力充沛,尽管每天在废墟中爬上爬下,十分辛苦,比起我们,罗公路走得最多、庙爬得最高。
我们在柬埔寨考察期间乘坐一部丰田商务率,司机是暹粒当地人。一路上,罗公坐在副驾驶位子与他用英语聊天,并不时地把重要信息翻译给我们。惭愧的是,我们一行人中只有罗公懂他的柬式英语。休息时,罗公手拉手与司机在丰田车前拍照留念。司机也许不会知道,与他拉手的长者是中国顶尖的古建专家,但是,他会记得一群谦和有礼的中国人很尊重他,感谢他的服务。
在崩密列寺,正遇到当地学生为因生活困难而辍学的学生募捐,罗公说:“柬埔寨国家还比较落后,这里孩子们生活条件、学习条件都很差,我们也尽点微薄之力吧。”他仔细阅读募捐的英文说明,确信无误后,便欣然捐款。在接受罗公的捐款后,几个孩子立刻站成一排为罗公唱起“圣歌”。
与罗公相处这短短的数天之中,我苦苦思索着“大师”的内涵。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大师呢?是大学问家、大智者吗?恐怕不完全是。罗公的形象让我对大师有了一个直观的清晰认识,那就是,大师不仅是在本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还要具备那种质朴无华却能强烈地感染人、影响人的力量,他能让浮躁的氛围沉静下来,让周围的人心绪纯净起来,他还能带动大家自觉自愿地献身于一桩伟大的事业之中。罗公那让人如坐春风的气场,不正是他学识渊博、人品高尚带给人们的正能量吗?
(有删改)
相关链接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
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自己就是沧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
(选自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的访谈)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罗哲文的专家组,要通过考察吴哥寺、巴戎寺等寺庙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痕迹来判断其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B.天津大学的青年学者对罗哲文的到来十分兴奋,因为他们在修缮周萨神庙时有许多不懂的问题需要向大师请教。
C.在古迹修复上,我国使用的“修旧如旧”的方式,与欧洲将修缮之处与原来的古物明显地区分开来的修缮办法各有千秋。
D.罗哲文在考察途中与丰田车司机热情聊天并拍照留念,说明罗哲文不仅是一位古建大师,而且还是一个富有爱心的长者。
 
E.本篇回忆录主要记叙了罗哲文先生在参观考察柬埔寨寺庙过程中的几个片段,文笔细腻,夹叙夹议,展现了一位大师的风采。
(2)本篇回忆录和访谈链接呈现了一代大师罗哲文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6分)
(3)作者说“对他(罗哲文)在修缮布达拉宫期间十年跑了十趟拉萨,就不会感到有什么奇怪的了”的依据是什么?请结合上下文分条说明。(6分)
(4)罗哲文先生被人们称为古建筑大师,他却否认自己是大师。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选文阐明理由。(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