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乌篷船:水乡流动的生命
①乌篷船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地域的象征。
②乌篷船配上毡帽,更兼双脚划桨,手中甚至还擎着一只酒碗。能在水中如此自由而又有这种特色的,大概谁都会立即想到绍兴。
③乌篷船是绍兴水乡流动的生命,也是古鉴湖一道独特的风景。
④乌篷船一丈余长,用材轻薄,必要时两个人头尾一扛,就可以让它在岸上行走。其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间夹着竹叶,再涂以黑油,与船体的黑漆浑然一体。
⑤乌篷船虽小,但不易翻覆。舱中搁板成平底,铺草席,备枕头,甚至还有毛毯。无论捕鱼还是用于交通,或泊,或行,烈日也好,下雨也罢,总归是一派闲雅。
⑥就最原始的使用功能而言,乌篷船已经算不得如何的重要。但在它的物质层面被削弱的同时,精神层面却变得丰厚起来。它已渐渐衍化为一种摆设,一种风情,一种不可或缺的地域文化特征。作为交通工具,它仍在敷衍着履行自己的使命,然而正是这种漫不经心的散淡所弥漫出来的况味,才堪称乌篷船当下的神韵所在。
⑦到了古鉴湖就总少不了乌篷船。乌篷船可以放在西湖,可以放在太湖,可以放在玄武湖,可以放在大明湖,然而终不及漂浮在古鉴湖的水面上来得安详。这就是我们所熟知了的本土意识。古鉴湖的野逸与静谧,喜欢乌篷船不事喧哗的品性;乌篷船的清净孤高,也需要古鉴湖拙朴的雅量。
⑧一叶扁舟,数扇乌篷,荡漾在古鉴湖如镜的水面上是何等地轻松。那船帮,那坐板,极具有平民意识,伸手便可掬起一捧水来,这就是与大自然的亲近。
⑨乌篷船轻盈灵巧,却偏要用浑黑来打扮自己;乌篷船固然一副老气横秋,骨子里却是十二分精巧。这是朴貌与慧心的统一,也如旧棉袄轻裹着一个灵气外溢的俏女子,在反差上就能令人会心一笑。
⑩乌篷船出现于数千年前,数千年后还继续存在着,相信西方古老的船只极少有这样的幸运。其在世界舟船史上所占据的分量或许微不足道,但其对自身价值的自信,对其自身生命挽留与延续的坚忍,却是不能不令人敬佩的。
⑾乌篷船出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参与中国曾经拥有过的远洋船队出海,更没有出没过大西洋或太平洋的荣耀。它是本土的、地域的,甚至是草根的,但也正是这种僻居一隅的固守才更具有特产的意义。
【小题1】对“乌篷船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地域的象征”一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乌篷船轻盈灵巧、不易翻覆,是古鉴湖一道独特的风景。
B.一提到乌篷船,人们就会想到绍兴,它是绍兴水乡流动的生命。
C.乌篷船的精神层面丰厚,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地域文化特征。
D.乌篷船僻居一隅的固守使它具有本土性和草根性。
【小题2】文中“漫不经心的散淡"所指的一项是(    )
A.乌篷船的物质层面被削弱,精神层面却变得丰厚。
B.作为交通工具的乌篷船仍在敷衍着履行自己的使命。
C.乌篷船已渐渐衍化为一种摆设。
D.无论是用乌篷船捕鱼还是用它交通都能享受到闲雅的情趣。
【小题3】乌篷船放在其他地方“终不及漂浮在古鉴湖的水面上来得安详”。对这句话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乌篷船的清净孤高,需要古鉴湖拙朴的雅量。
B.古鉴湖的野逸与静谧,喜欢乌篷船不事喧哗的品性。
C.乌篷船只有荡漾在古鉴湖如镜的水面才能显示出与大自然的亲近。
D.乌篷船只有漂浮在古鉴湖的水面方能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44: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妈妈,我爱您
(韩)金河仁
但是,第二天早上,妈妈就进入了昏睡状态。我接到护士的电话,吓了一跳。这件事让我越想越伤心,越想越内疚。也就是说,昨天晚上,我和朋友们混在一起碰着啤酒杯的时候,妈妈却是最后一次拥有着正常的精神和身体!
啊!那么说来,昨晚妈妈那样呆呆地坐着,不就是在等着我的吗?难道妈妈不是觉察到了自己大限将至,盼望我能出现,把她所有的恐惧和孤独、伤心和痛苦倾诉出来,或者不知不觉地透露出来吗?!
但是,我却在看到妈妈那样坐着以后,悄悄地关上了门!世上哪有我这样的不孝子孙啊!在妈妈感到绝对的恐惧和孤独的时候,能给她做伴的人,在那一瞬间只有我一个,但是我却……如果妈妈真的是在等我,该是觉得始终没有出现的我多么可恶啊!那天晚上,我轻轻掩门而去,对我来说,成了遗恨终身的痛苦。
我用双手不停地抚摸着妈妈的胸口,哭着对妈妈说:“对不起,妈妈……妈妈,真是对不起……我,是我不好,我应该好好守着妈妈的……我没能那样,到现在为止,我还一次都没有……说过感谢您生我养我呢……对不起,妈妈,我真是个坏蛋!……”
妈妈一直都是奄奄一息着的,但奇怪的是,当我们兄弟们全都聚到一起把手放到妈妈的身上时,她那粗糙的呼吸声却渐渐平静了下来。转到重症监护室四天之后,妈妈才慢慢地恢复了意识。因为气管插管还深深地留在喉咙里,所以妈妈完全不能说话,也几乎没有动作,但是在妈妈湿润的眼睛中,看得出她已经有了一点意识。
妈妈去世前一个星期左右的时候,她不停地向我眨着眼睛,反反复复地把右手吃力地抬起来又放下去。直觉告诉我,妈妈想说些什么。在下一次探病的时候,我和二哥一起,准备好了笔记本和签字笔,妈妈非常吃力地写了些什么。她写的是草体字,而且字迹都重叠在一起,几乎无法辨认,但是我还是读出了其中的几个字来。
我本能地猜到了妈妈内心的想法。很难辨认的字迹,并不是说“想给”什么,而是“想死”。
为了确认妈妈的心思,我咬着牙向妈妈问:
“现在妈妈写的……是想了结的意思吗?……”
妈妈用湿润的眼睛望着我,弱弱地眨了两三下眼睛。接着,妈妈那一直垂着的右手,食指慢慢地指向了天空。天空……是在跟二哥和我说,她想去天国……二哥和我的眼睛,刹那间被涌出来的眼泪湿润,泣不成声。
“哎哟,妈妈,您去哪儿啊去……再多坚持一会儿,身体就会重新好起来的!妈妈,绝对不能放弃啊,现在已经开始好转啦!医生说氧气指数再升高一点点,就可以把插在妈妈嘴里的管子拿出来,还可以重新回到普通病房呢。所以,妈妈绝对不能那么想!妈妈,您再那样想,我们就再也不来这里看您啦!”
二哥忍着泪水,望着妈妈那么说。妈妈看到了二哥湿润的眼睛,听到二哥说坚持住加把劲儿,虚弱无力地点了点头。
可是,从那个时候再过了一个星期,8月6日凌晨2点左右,妈妈在四哥和我的守护下去世了。就像一阵风轻轻吹过,又轻轻消失似的,母亲平静而又舒服地向天国飞去了。
2007年8月8日,天下着雨,妈妈被葬在了沙伐先山,爸爸的旁边。
谢谢您生下我们。
感谢您养育我们。
全身心地尊敬您,爱您。
——您的孩子们
这是妈妈墓碑上刻着的句子。
(节选自金河仁《再见妈妈》,群言出版社2010年1月版)
【小题1】本文语言平实,描写细腻感人。请举出两个描写动作的细节,简要分析其中蕴含着哪些情感。(4分)
【小题2】文章以妈妈墓碑上刻着的句子作为结尾,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5分)
【小题3】文章的内容包括主题、情感、形象等方面。这篇文章的内容看似单纯,实则丰富。请选择内容的一个方面,结合文本,具体说说其丰富性表现在哪里。(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19题。
承诺
白旭初
米副县长轻轻地吁了口气,心里说,真快,一晃八年了!
桑塔纳小车进入去樱桃村的乡级公路不久,米副县长的目光在不远不近处的一间小茅草屋上停住了。米副县长知道,田地里的这种茅草屋是不住人而是用来暂时存放农具和杂物的。只片刻工夫,小茅草屋就被汽车甩在后面看不见了。但此时,米副县长脑海里浮现出了另一间小茅草屋,和住在茅草屋里的一位面目清瘦的老婆婆。
八年前的春节前夕,还是秘书科科长的小米跟随领导到樱桃村走访慰问贫困户,正要去最后一家贫困户时,天公不作美,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隔老远看见这个贫困户在小山脚下的茅草屋,那里相对偏僻,而且坡陡路窄。村主任说这屋里就一个孤老婆婆,腿有点残疾。领导见汽车进不去,便对小米说,我们就不去了。小米觉得自己应该在领导面前好好表现一下,从车上取出一床棉被和两斤肉一条鱼后,就说,我腿脚快,我一人去送吧。领导真的高兴了,说,好,好!快去快回!
来到小茅草屋前,小米有些吃惊:这里哪能住人啊!茅草屋的四壁是用黄土夯筑的,有几处地方黄土剥落很严重,随时有可能垮塌的样子。一个木制小窗上蒙着的塑料薄膜破了几个大洞,风将破洞处的塑料残片吹得扇过来扇过去,屋檐上垂下来的缕缕半腐的茅草也应和着飘来荡去。屋侧有两畦用竹竿木棍圈住的菜地,一只母鸡寂寥地在草丛边找食。
小米一边叫着奶奶,一边用肘推开虚掩的门,看见老婆婆正扶着拐杖从床边站起来。小米赶紧说,奶奶,您别起身,我放下东西就走的!
老婆婆虽瘦弱,但还算精神,花白的头发是梳理过的,衣着粗陋也还整洁。老婆婆盯着小米手上的东西,一脸茫然地嗫嚅说,这,这是……
小米把慰问品放在小桌上,说,奶奶,我们是县里来的,专门来看望您的!
老婆婆已移过来两步,笑呵呵说,坐,坐!我给你倒茶!
小米连忙扶老婆婆坐下,说,奶奶,我就走,下面有人等我哩。
小米随即把小桌上的棉被放在老婆婆床上,说,奶奶,睡觉冷就把棉被加上。
小米又说,快过年了,桌上的肉和鱼要吃啊。
老婆婆此时关心的不是慰问品。她的脸色陡地阴了,说,就走?跟我说说话儿呀!
小米只得坐在床边的椅子上,无话找话说,奶奶,您还有亲人吗?
老婆婆沉默了片刻,好像平静一下情绪,也好像回忆着什么,然后说,有,有!我的老头子呀,他可是个好劳力,种八亩田,不要旁人插手;我的儿子能干哩,在广东打工,月月有钱寄回来;我的儿媳妇像花儿朵儿一样,还有我那孙子,人见人爱哩……
此时,小米的手机响了。是领导打来的。小米说,奶奶,我要回县城了。
老婆婆一把抓住小米的手说,别急!我还没说完呢!
小米说,奶奶,我真的想把您的话听完,但领导在催我。
老婆婆仍不松手,近乎哀求地说,再听我说说吧,我,我有半年没跟人说话了……
小米说,奶奶,我下次来看你好不好?
老婆婆松了手,跟着用手背擦了擦湿润的眼角,说,好!记得要来啊。
小米觉得这个孤独的老婆婆太可怜了。望着老婆婆恋恋不舍的样子,小米突然想为她做点什么。打扫卫生吧,来不及了。挑担水吧,也没时间了。怎么办?小米猛然记起口袋里还有50元钱,是他吃早点后剩下的。他立马把钱塞到老婆婆手里,说,奶奶,我走了。我还会来看您的!
桑塔纳小车从乡级公路拐上砂石路,七弯八拐,下坡上坡,颠簸了近一个小时,才在一栋农舍的禾场边上停下来。
米副县长记得这地方。八年前老领导的车也在这里停过。当年的他就是从这里提着慰问品,一路小跑到小山脚下慰问那个老婆婆的。
当米副县长向小山脚下眺望时,他惊住了。小茅草屋不见了!再看,还是没有那间小茅草屋!
这时,农舍里走出一中年女子朝这边张望,米副县长快步走过去打听。
中年女子说,茅草屋早就拆掉了。
人呢?米副县长急切地问,那老婆婆呢?
米副县长默默地拉开车门坐进车里,心里十分懊悔:哎,我来迟了!
米副县长又记起那天告别老婆婆回到山下时听村主任说的话。老婆婆本有个幸福的家。老头儿在家种田,儿子在外打工,儿媳妇替公公打打帮手、侍弄侍弄菜地,老婆婆一门心思带孙子,其乐融融啊!可天有不测之风云。那年,打工的儿子患了肝癌,不仅用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大笔债务,人却没留住。儿媳妇见生活无望,悄悄带着孩子不知去向。老两口卖掉房子还债,住进了茅草屋。没过两年,老头儿也积劳成疾,撒手走了。祸不单行,不久,老婆婆又重重跌了一跤……
米副县长不停地在心里责备自己,我为什么没早点来呢?
县里每年都有慰问活动,主要领导都会深入乡村看望慰问贫困户,但好几次安排小米跟的领导都不去樱桃村。每逢撰写有关扶贫方面的材料,或是参加扶贫工作会议,他的眼前都会时不时浮现出老婆婆孤寂的身影。他没想到自己的一个不经意的承诺,竟会如影随形般揪痛他的心。他也曾有专程去一趟樱桃村的想法,但因忙不完的公事、家事,一直没找到机会。
去年,小米成了米副县长,他终于可以自己安排自己,抽出双休日时间来看望老婆婆了。
米副县长心情十分沉重。他跟司机说,去买点纸钱、香烛和鞭炮。
司机开车找商店去了。米副县长又向女人打听老奶奶葬在何处?女人很随和,说,我带你们去,坟没立碑,你们找不到的。
女人问,你们是亲戚?
米副县长说,对,亲戚。
女人表情有些不满地说,是亲戚怎么没来看过她?她过世几天了才被放牛人发现!
米副县长情不自禁地“哦”了一声。
女人又说,还有奇事呢,有人发现她手里紧紧攥着50元钱,怎么也取不下来……
(《小小说选刊》2013年第7期,有删减)
【小题1】简要概括米县长认识奶奶后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小题2】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主旨。(5分)
【小题3】小说的结尾安排老奶奶紧攥50元钱的情节,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头米县长的目光在不远不近处的一间小茅草屋上停住了的写作目的,与《小狗包弟》开头段写小狗与艺术家的作用是一样的。
B.小说的写作方式是倒叙,由米副县长轻轻地吁了口气,乘车去樱桃村,然后回忆起八年前的往事。
C.第3段描写小雨的天气和路程难走,推动了小说的情节发展,“小米”结识了老无所依的老奶奶。
D.第4段描写茅草屋的环境,为后文交代老奶奶的经历作了铺垫,也让读者为老奶奶的命运担心。
E.这篇小说情节完整,一个迟到了八年的承诺,留下了巨大的遗憾,而贯穿全文的线索就是承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作为生物体的细胞器
美 刘易斯·托马斯
我们似乎正经历着一场生物学革命,整个的、大块大块的新知识几乎每天都带进来。迄今为止,我们似乎还没有为各项新知识中的什么事真正感到震惊,也还没有恐慌。但是,我能觉察到其中出现了一些麻烦,我从对细胞器的了解中意识到这些麻烦。我从小就接受的信仰是,细胞器是我细胞里面的看不见的小小引擎,由我或我的细胞代理人所拥有和操纵,是我智慧肉体所私有的小东西。但现在的情况好像是,它们中有一些实际上也是最重要的一些完全是陌生的
证据是有力的、直接的。线粒体是固有的,它们一直在那里,自行复制繁衍,跟所在细胞的繁衍没有关系。同样,所有植物里的叶绿体都是独立地、自我复制的寓客,有着自己的DNA、RNA和核糖体。
实际上,叶绿体和线粒体可能是体内共生者这件事早就提出。现在正特别注意细胞器的分子遗传,一般认为它们很可能在大约十亿多年前被较大的细胞吞并,从那以后就一直待在那里。通常的看法是把它们视为被奴役的生物,它们被捉来为自己不能呼吸的细胞提供腺苷三磷酸,或者为没有光合装备的细胞提供碳水化合物和氧。这种主奴关系是一些生物学家的共同看法。但事情还有另外一面。从细胞器的立足点来看问题,可以认为,它们很早就学会了选取一种最好的生活,它们过起日子来最不费力,而且它们和它们的后代最不用冒险。它们决定不再长大,为保证自己尽可能延续持久,它们打入了我们及其所有生物的里面。
线粒体和叶绿体一直体小、保守和稳定,这是件好事,因为从根本意义上讲,这两种细胞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活物。两者携手合作,制造出氧气,并安排它的应用。实际上,是它们经营着生命。
我的线粒体组成了我的很大一部分。我跟它们密不可分,还不得不为它们做大量至关重要的工作。据说,它们的每一个都只制造仅够自己存续下来的一点物质,剩下的都要由我提供。既已知道了这种形势,我可以找到各种事情让我犯愁,例如病毒。如果我的细胞器真的是与我共生的细菌,它在我身上开拓殖民地,那么,我用什么办法能阻止它们沾染病毒?还有我的身份这个大问题,甚至还有我作为人的尊严问题。当我第一次知道,我是由低级的生命形式出身,我并不在乎。我心里想象着一个没有语言、多毛的类人猿家族,栖居在树林里,而从未反对它们是我的祖先。能作为本物种改进过程的一部分,我深感骄傲。
成问题的不止这些。我以前从没料想到我的出身原是一个没有细胞核的细胞。如果这就完事了,我也能忍了。但现在又加了一层羞辱,说从某种真实意义上讲,我根本不是由某个祖先遗传而来,我一直是把所有这些东西带在身上,或者,也许是它们一直带着我。
既然是这么一种形势,那保持尊严就没什么用处了,最好别费力去保持。这真是不可思议,它们就在这儿,在我的细胞质里到处活动,为我自己的肌肉呼吸着,却是一帮陌生客。但我又想到,这同样的生物,也住在那边的海鸥的细胞里,还住在鲸鱼、海草和寄居蟹的细胞里;也住在我后院的山毛榉的叶子里,甚至也住在窗上那只苍蝇里。通过它们,我跟这些联系在一起。我的近亲——比近亲只远了一层——遍天下。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新的知识,我有点遗憾我不能跟我的线粒体保持更密切的接触。如果我集中注意力,我能想象我感觉到了它们。
在所有的共生关系中,都有一种固有的好意,这是一定的。但这一种——很可能是最古老、建立最牢固的一种,似乎特别公平;一点也不像弱肉强食的样子,也没有哪一方摆出一副仇敌的姿态。如果你要寻找一种类似自然法则的东西来取代一个世纪前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你得从叶绿体和线粒体暗寓的生命意义中汲取教益。这很费力,但能找到。
(节选自刘易斯·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有删改)
【小题1】“它们中有一些,实际上也是最重要的一些,完全是陌生的”,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完全是陌生的”感觉?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语中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5分)
①细胞器是我细胞里面的看不见的小小引擎。
②它们打入了我们及其所有生物的里面。
③如果这就完事了,我也能忍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瓷之路
丝绸与陶瓷是中国人民奉献给世界的两件宝物,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伊斯兰民族用中国的大青花瓷盘盛饭装菜,菲律宾等民族将中国陶瓷作为神物顶礼膜拜,非洲人将中国瓷器装饰于清真寺、宫殿等建筑上;古罗马人将中国的丝绸奉为上流社会和贵妇的奢侈品,并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引发了一场丝绸与道德之间的争论。丝绸与陶瓷作为物质产品出现,其意义不仅只作为可用、可穿之物,由此而延伸出来的两条大道,彻底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陶瓷之路”发端于唐代中后期,是中世纪中外交往的海上大动脉,也有人将这条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唐代中后期,由于土耳其帝国的崛起等原因,“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开始削弱。“陶瓷之路”的起点在中国的东南沿海,沿东海、南海经印度洋、阿拉伯海到非洲的东海岸或经红海、地中海到埃及等地;或从东南沿海直通日本和朝鲜。唐代史书记载,唐代与外国的交通有七条路,但主要是两条:安西入西域道、广州通海夷道,即“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唐代商业的繁荣不仅从长安体现出来,在东南的扬州也更是如此,扬州时有“雄富甲天下”之美名,否则就不会有李白之“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如果说陆上“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宗教的虔诚,那么“陶瓷之路”则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同时也为殖民掠夺打开了方便之门。
“陶瓷之路”是日本古陶瓷学者三上次男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作为日本中东文化调查团的重要成员,在埃及福斯塔特(今开罗)的考古发掘,彻底启开了这位对中国陶瓷有迷恋情结的人的心扉。于是他将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对中国陶瓷的考古成果,著就了《陶瓷之路》这本影响世界的陶瓷著作。他在日本和世界陶瓷学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陶瓷之路》同时也让世人再一次了解和认识了这个与中国同名的“china”。
陶瓷与丝绸作为中国两大物宝,也为中国赢得了“瓷之国”与“丝之国”的美名,然而这两条路的命名都为西方学者所为,的确值得国人好好思索一番。在国外,
瓷器、景德镇与中国是一个概念,可见中国的瓷器在世界上的地位。但到了近代,与国外相比,陶瓷业却落后了许多。近几年,由于景德镇的陶瓷艺人和艺术家们的努力,现代艺术瓷开始被海外收藏家关注,成为不容忽视的新的收藏热点。瓷器收藏历来是国内外收藏的重头戏,但大都局限在古代瓷器和官窑陶瓷。那么如何选择现代艺术瓷呢?好的现代艺术瓷应该有好的造型,而造型往往被陶瓷艺人和收藏家忽视。因为人们最易被色彩打动。作为一种三维空间的艺术形式,造型的本身就能体现出一种精神。或圆润、或挺拔、或纤秀、或雄强、或文儒、或豪放。造型虽是由简单的线条组成,但提供给人们的想像力却是无穷无尽的。现代艺术瓷,既要看装饰是否与造型统一,更要看装饰本身是否新颖和有创造性,瓷质材料的精美决定了装饰也应是唯美的。现在有些陶瓷艺人,简单地将国画画面移入瓷器装饰,效果未必很好。好的瓷器装饰应是在任何一个角度都能给人以效果的完整性,而不是有些画面太挤,有些画面太空。现代瓷器的色泽不容忽视,青花是否纯净幽远,丰富润泽,釉里红是否红而不俗,层次多变,釉色是否亮丽莹透,无斑点瑕疵。
(2010年《科学博览》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对“陶瓷之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瓷之路”兴起的时间是唐代中后期,兴起的主要原因是瓷器不宜在陆上运输,“陶瓷之路”是中世纪中外交往的海上大动脉。
B.“陶瓷之路”的起点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共有两条通往海外的线路,一条是沿东海、南海经印度洋、阿拉伯海到非洲的东海岸或经红海、地中海到埃及等地;另一条是从东南沿海直通日本和朝鲜。
C.“陶瓷之路”是日本古陶瓷学者三上次男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是日本中东文化调查团的重要成员。
D.“陶瓷之路”的命名和“丝绸之路”命名均为西方学者所为,这的确值得国人好好思索一番。
【小题2】(小题2)下列对丝绸与陶瓷“延伸出来的两条大道,彻底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丝绸与陶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B.唐代中后期,受土耳其帝国崛起的影响,“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开始削弱,“海上丝绸之路”应运而生。
C.陆上“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宗教的虔诚,“陶瓷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
D.陶瓷与丝绸,为中国赢得了“瓷之国”与“丝之国”的美名,但同时也为殖民掠夺打开了方便之门。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最能体现唐代商业繁荣的城市是国都长安和东南的扬州,从李白、杜牧的诗句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城市的繁荣。
B.三上次男先生之所以能著就《陶瓷之路》这本影响世界的陶瓷著作,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在埃及福斯塔特(今开罗)的考古发掘的启迪。
C.在国外,瓷器、景德镇与中国是一个概念,说明中国的古瓷器在世界上有很高的地位。到了近代,中国的陶瓷业越来越落后,甚至出现了倒退现象。
D.瓷器收藏历来是国内外收藏的重头戏,但只局限在古代瓷器和官窑陶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文明之初,中国人与希腊人关于自然的认识也许比较接近。比如泰勒士(Thales)把自然比作“母牛”,老子则把自然比作“玄牝”——一个巨大而玄妙的母体,他们都倾向于把自然看作一个包括人类在内的、独立的、完整的、充满活力的、拥有自己心灵的生命体。
但在西方,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自然从人的世界中渐渐被分离出来,成为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另一个世界,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尤其是到了近代,在西方的主流哲学家如培根、笛卡儿、牛顿的著作中,自然已经被彻底地物质化、实体化,成为一架遵循所谓客观规律运转的机器,成为人类智力认识与把握的对象,成为人类从中谋福利的外在资源。即使在黑格尔哲学中,也只把自然看作一种“外在的”东西、绝对精神的物质外壳,甚至“只是知性处置的尸体”。在西方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是,人与自然是对立的,人是自然的主宰,是世界的中心。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关于自然的观念,尽管中间也曾有过不同学派的分歧,但就其主流而言,却始终没有背弃那个最初的原点,即人与自然没有截然的界限,总是声气相感、血脉贯通的。
简言之,如杜维明一篇文章中所强调的:中国古代人对宇宙的解释是浑沌的、动态的、循环交替的,那不是物理学的,而是接近生物学、系统论的。就像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说,具有“很明显的精神生理”。古代中国人在文学艺术创造过程中,“人与自然是声息相通的,他们永远相依为伴”。
其实,刘勰《文心雕龙》一书在开宗明义的“原道篇”中,就反复论述了这样的自然观与文学观:文学之道乃自然之道——天、地、人,三位一体;日月、山川、文章三位一体;形声、文采、心灵,三位一体;“天地之辉光”、“生民之耳目”、“夫子之辞令”亦同为一体。刘勰的主张,显然也是接近于“生物学”与“精神生理学”的。它与西方工业社会的思维模式大相径庭,与怀特海、贝塔朗菲的有机整体论、系统论哲学倒是颇为接近的。20世纪以降,我们借用西方概念形而上学的视野,总是倾向于把此类思维模式看作“原始思维模式”,看作低级的、落后的、幼稚的,甚至愚昧的思维模式。现在看来,尤其是从当前生态运动的视野看来,这种思维反倒更接近当代人追求“人类-自然一体化”的生态型世界观。
遗憾的是,我们的文学史家反倒习惯于站在西方正统哲学的立场上,拒绝祖宗的这份珍贵遗产,认为它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周振甫在注释《原道篇》时,则断然批评刘勰不该把作为“客观存在的自然”与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混为一谈,坚定地在“人”与“自然”之间筑起一道边界森严的壁垒——这也许就是一种集体意志对个人学术活动的无形的拘限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7年第10期)
【小题1】对“这也许就是一种集体意志对个人学术活动的无形的拘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的自然观长期被以往社会变革的主流当做古代文化的糟粕,所以,我国当代文学史家难免把自然看作一种“外在的”、绝对精神的物质外壳。
B.《文心雕龙》的文学内在价值与当代社会意识的成见在文学史书写的诸多论题中形成了显著反差。
C.对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主流思想的借鉴改变了中国社会思潮发展的总动向,使周振甫们失去了瞻顾历史的自信。
D.走出自然、改造自然,意味着文学的发展进步;顺应自然、返归自然,则意味着文学的消极乃至反动。这种形而上学的认识影响了中国文学史家的判断力。
【小题2】下列评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培根、笛卡儿、牛顿、黑格尔的著作中,自然是一种“外在的”东西,是人类智力认识与把握的对象。
B.人们关于自然的观念,尽管中间也曾有着不同学派的分歧,但就其主流而言,对宇宙的解释却始终与西方工业社会的思维模式大相径庭。
C.荣格认为中国古代人对宇宙的解释是浑沌的、动态的、循环交替的,具有“很明显的精神生理”。
D.中国古代文学观中有些被看作低级的、落后的、幼稚的,甚至愚昧的思维模式,更接近当代人追求“人类-自然一体化”的生态型世界观。
【小题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子把自然比作“玄牝”,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合德,被指责为“原始思维”,说明中国文学的传统之一被一些大胆而草率的假设肢解了。
B.自然是个充满活力的、可以化育万物的母体,自然之道就是文学之道。“天地之辉光”、“生民之耳目”、“夫子之辞令”总是声气相感、血脉贯通的。
C.其他国家的文学史也许可以忽略“自然”,唯独中国文学史的书写绝对不能无视“自然”的存在。
D.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学历史的书写必须切合这个民族文学的特质,中国文学史家在“人”与“自然”之间起垒筑壁的现象则应该引起学界广泛的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