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母 亲 石
梁 衡
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 “笃笃 ”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 “你能不能不走? ”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 ?”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
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 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八十,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选自《青年博览》 2010年第 4期)
【小题1】第二段文字写的是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2】文章写了“我”的母亲的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3】说说划线句子“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在文中的含义。(5分)

【小题4】联系全文,说说“我”为什么“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当今社会,你认为儿女们怎样做才是“孝顺”?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9: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中国现当代作家擅写人物的,可谓高手如云,汪曾祺无疑是里面的佼佼者。不过汪曾祺常分不清自己写的是小说还是散文,人家说是什么他就表示同意。比如他写的《故乡人》,你要非说是小说,也未必不可以。好比买千里马,能够日跑千里就行了,不一定非得计较是黑是黄是公是母。我们不妨从它所表现的情致入手,去感悟、去  甲  (品味/品鉴)。忘了名目去看文,再忘了文去看人,最后人文具忘,得到一片光明澄澈的心,这是阅读的 乙 (高尚/高贵)境界。
把人物写好,方法很多。但是挖空心思去琢磨“方法”,又不一定能够写好。鲁迅和汪曾祺都不是先设计好了方法才去写作的,他们首先是“要写”,然后才是“会写”。鲁迅说“□□□□□□□□”,老舍自称“写家”,他们是何其看重那个“写”啊。如果我们对于笔下的东西没有“要写”的  丙  (迫切/急切)愿望,那种种方法恐怕都无用武之地,最后采用的只能是“挤牙膏”的方法。
心中有东西要写,才能避免没话找话,无病呻吟。“要写”,好比一盏明灯,把你所写的那间屋子照得亮堂堂的,下边具体“怎么写”,就不难纲举目彰了。
目的明确、充满自信的好文章,根本用不着在写法上故弄玄虚。巴金先生多次强调自己是“无技巧”作家。“写作目的”明确了,“写作方法”往往会随之涌来,水到渠成。司马迁写了那么些列传,体例、方法都差不多,却不使人因为“雷同”而感到厌烦,这里的关键在于他知道为什么要写,他有让笔下的人物随着文字“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自信。他把一些反抗正统秩序的“自掌正义”的人写入《游侠列传》,这本身就是惊世骇俗之举。至于具体写法,如同评书里常说的,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小题1】文中加横线字的注音或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佼佼者(jiāo)擅写
B.磨(zhuó)人文具忘
C.澈(chéng)故弄玄虚
D.惊世俗(hài)纲举目彰
【小题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诗句,最符合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的一项是(  )
A.吟罢低眉无写处
B.文章得失不由天
C.敢遣春温上笔端
D.于无声处听惊雷
【小题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品鉴高贵急切
B.品味高贵急切
C.品鉴高尚迫切
D.品味高尚迫切
【小题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努力拼搏,并且不断超越自我,你就可以在高手如云的环境中立足。
B.为了救活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领导真是挖空心思,积极调研。
C.我们写文章是为了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不能为赋新词而无病呻吟
D.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提笔写文章的时候自然水到渠成了。
【小题5】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这句话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
B.(写作)好比买千里马,能够日跑千里就行了,不一定非得计较是黑是黄是公是母。
C.那种种方法恐怕都无用武之地,最后采用的只能是“挤牙膏”的方法。
D.“要写”好比一盏明灯,把你所写的那间屋子照得亮堂堂的。
【小题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汪曾祺,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他的散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B.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被誉为“民族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的写照。
C.老舍,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D.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值得冒险的青春
龙信
17岁那年,我上高三。因为有个盼望我当明星的妈妈,我需要不停地赶那些表演系的场。一次,一个心直口快的女老师说: “算了吧,我看她的心都没放在唱歌上。”这样的话打击不了妈妈。
我在某次赶考中认识了小城。那个二级学院的考试,只剩下我、小城和另一个女生进入三审。
晚上10点,街上人已不多,从那位老师家出来,我们两个人就那样晃荡着回家。小城告诉我,他想当明星,可惜屡战屡败。我说我想做设计师,设计玩具或厨房用品,可妈妈觉得我更适合当明星。
那天快到家门口时,小城,这样一个身体修长的少年,在路灯下略有意味地喊了我的名字:“罗美戴,如果有需要,我可以帮你。”小城真的帮了我。几天后,小城交给我一张患息肉的证明。他咧咧嘴: “我能帮你的就是这个,声带长一块小息肉就成不了歌手。”他妈妈在省卫生厅工作,开这样的单子轻而易举。我把单子交给了培训老师。
考试前一个星期,在家彩排时,我唱着唱着突然声音变得又涩又钝。妈妈惊恐地送我去了医院。不出所料,医生开的证明里写着:声带过度使用,加上发声不当,长了息肉。
妈妈不肯相信,拉着我去了武汉。一切都是有预谋的,小城和他妈妈已经为我做好所有准备。妈妈同样在省医院拿到和市医院一模一样的诊断结果。
我和妈妈一前一后走回招待所,妈妈开了几次门都没能打开。我在后面小声地说: “让我来吧。”她站住没动,突然转身抱着我号啕大哭。那一刻我只是象征性地露出一些忧伤的表情,内心却绽放出一朵硕大的快乐之花。
从今以后,我再也不用化着浓妆对评委强装笑颜,再也不用听妈妈说“你的青春只有一次,所以要抓住”。
那天晚上,我给小城打电话。他妈妈说,小城已经睡下。我知道,当第二天我离开武汉时,小城的最后一次考试也刚刚开始。
我终于获得一个相对安静的复习期,可以为了我喜欢的设计看书到天明。倒是妈妈还不太习惯,忧心忡忡地看着我,依旧对选秀节目非常感兴趣。
我以为这样平静的日子可以一直延续到高考,延续到我上大学,去另一个城市开始新的生活。可妈妈到底还是知道了那是场欺骗。那天,妈妈冲回家,把我面前的卷子全部撕碎。没等我明白过来,她已经狠狠地掴了我一耳光。
妈妈把我房间里的东西统统打碎,甚至包括她每周都会擦拭的我的那些奖杯。那金鱼缸也被她摔碎,金鱼在地板上挣扎跳动时,妈妈终于歇斯底里地大哭起来。
我考上南方一所大学的产品设计专业。拿到通知书后,我去了湘中的那个小城。在外婆家,我发现了被珍藏起来的某期文艺杂志。封二是对一次歌唱比赛的报道,几个青春无敌的少女不管不顾地对着镜头笑着。获得亚军的女孩和我长得很像。外婆说: “这就是你妈妈呀。”我能想象,17岁的少女在湘中的某个小城期待成为大明星的样子。她盼望着大红大紫,却因为一小块息肉永远地把梦想停靠在17岁。她是那么不甘心,所以,她不计后果地借用着我的青春!
我上大三的夏天,有个饮料品牌来学校做宣传,在体育馆办了一场晚会。我对舞台没有任何兴趣,但我是学生会的,需要负责后台沟通。很意外地,我碰到了17岁以后再也没有见过的小城。他从化妆间走出来,在后台灯光下,并不是那么闪亮到让人无法直视。
他仅仅是喜欢唱歌,到现在依旧没有太大的成就。而我也仅仅是对设计有着好感,并没有多少真正的才华。大学里,我能让同学记住的不是设计的那些没有个性的娃娃,而是卡拉OK厅里的一副好嗓子。
其实,我和小城都是一样的人。我们都渴望用自己的方式走过自己的青春岁月。甚至我们完成了一场青春期的交易,在大人并不知情的情况下,从此改变了命运。但无论对于我还是小城来说,都未曾把它当成是一场交易,我们只是互相成全了彼此。
那时候,我们年轻,都认为值得为自己在乎的东西冒险。
(选自《时代青年》2014年第8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的标题是“值得冒险的青春”,表明“我”对用欺骗母亲的方式来追求自己“想做设计师”的人生愿望,而“从此改变了命运”的做法并不后悔。
B.在考试最终只剩下三个人的时候,小城“略有意味”的喊“我”的名字说愿意帮“我”,并唆使其母亲帮“我”开假证明,这一切都说明他是一个富有心计、会耍手腕的人。
C.文中写妈妈得知了女儿欺骗她的真相时,冲回家把女儿面前的卷子全部撕碎,还狠狠地掴了女儿一耳光。这一连串动作,表现了妈妈受骗的愤怒和梦想不能延续的失望心情。
D.“金鱼在地板上挣扎跳动时,妈妈终于歇斯底里地大哭起来。”此处的“金鱼”看似闲笔,其实富有一种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妈妈始终挣扎在实现表演的梦想里。
E.本文语言简练质朴,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细节描写真切细腻,符合文中的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小说内容既很生活化,也很有现实感。
【小题2】小说中写到“我”拿到大学通知书后,去湘中的那个小城了解到妈妈曾经有过梦想破灭的经历,请简要分析这个情节安排的作用。
【小题3】小说中的“小城母亲”是一个没有正面出场的次要人物,请简要分析这个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有人说,若把小说结局设计成“小城”成了明星,“我”设计有成,可能更能突出文题“值得冒险的青春”。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丑 兵
莫言
1976年冬天,排里分来了几个山东籍新战士,丑兵王三社就是其中之一。与其他人站在一起,恰似白杨林中生出了一棵歪脖子榆树,白花花的鸡蛋堆里滚出了一个干疤土豆。
长得丑,就老老实实的,少出点风头吧,他偏不,他对任何事情都热心得让人厌烦,口齿又不大清楚,常常将我姓郭的“郭”字读成“狗”字,于是我在他嘴里就成了“狗”排长。
不久,春节到了。省里的慰问团来部队慰问演出。政治处让我们排派十个公差去当临时服务员。我立即挑选了九个战士,命令他们换上新军装,就在我指指划划地做“战前动员”时,丑兵回来了。一进门就嚷:“‘狗’排长,要出公差吗? ”他这一嚷破坏了我的兴致,我便气忿忿地说:“什么狗排长,猫排长,你咋呼什么!”他的嗓门立时压低了八度,“排长,要出公差吗?我也算一个。”我随口揶揄他说:“你去干什么?去让慰问团看你那副漂亮脸蛋儿?”这些话引得在一旁的战士们哈哈大笑。和丑兵一起入伍的小豆子也接着我的话茬说:“老卡(他们称丑兵为卡西莫多)你呀,还是敲钟去吧!”
战士们又是一阵大笑。丑兵像是挨了两巴掌,本来就黑的脸变成了青紫色,他脑袋耷拉着,慢慢地退出门去。
后来,丑兵向连里打了一个报告,到生产组喂猪去了。
三年过去了,我已提升为副连长,主管后勤工作。
1979年初,中越边境关系紧张到白热化程度,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动员大会之后,决心书,请战书一摞摞地堆在连部桌子上。有的人还咬破指头写了血书。 全连唯有丑兵没写请战书,说实话,我很恼火。
晚上,支委会正式讨论去南边的人员名单,会开到半截,丑兵闯了进来。
指导员疑惑地笑着问:“王三社同志,你?”
丑兵眼睛潮乎乎地说:“我想上前线。我虽然长得不好看,但是,我也是个人,中国青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丑兵被批准上前线了。
开完欢送会,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就披衣下床,向丑兵住的房子走去——他单独睡在猪圈旁边一间小屋里。半个月亮明灿灿地照着营区,像洒下一层碎银。小屋里还亮着灯,我推开门走进去,丑兵正在用玉米糊糊喂一头小猪崽,见我进来,他慌忙站起来,把喂好的小猪抱进一个铺了干草的筐子里:“这头小猪生下来不会吃奶,放在圈里会饿死的,我把它抱回来单养……”
我说:“小王,咱们就要分手了,你有什么话就说出来吧,千万别憋在肚子里。”
他沉吟了半晌:“副连长,我这次是抱着拼将一死的决心的,不打出个样子来,我不活着回来。
“我不敢指望人们喜欢我,也不敢指望人们不讨厌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厌丑之心人亦皆有之。谁也不能扭转这个规律,就像我的丑也不能改变一样。但是,美,仅仅是指一张好看的面孔吗?小豆子他们叫我卡西莫多,开始我认为是受了侮辱,渐渐地我就引以为荣了……
两年来,我读了不少书,并开始写一部小说。”
他从被子下拿出厚厚一叠手稿,把手稿递给我,我小心翼翼地翻看着,从那工工整整的字里行间,仿佛有一支悠扬的歌子唱起来,一个憨拙的孩子沿着红高粱烂漫的田间小径走过来……
“副连长,我就要上前线了,这部稿子就拜托您给处理吧……”
我紧紧地拉着他的手:“好兄弟,谢谢你,谢谢你给我上了一场人生课……
几个月后,和丑兵一块上去的战友纷纷来了信,但丑兵和小豆子却杳无音讯。
丑兵的小说投到一家出版社,编辑部很重视,来信邀作者前去谈谈,可是丑兵却如石沉大海一般,这实在让人心焦。
终于,小豆子来信了。他写道:……我和三社并肩搜索前进,不幸触发地雷,我眼前一黑,就倒了下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感觉到被人背着慢慢向前爬行。我大声问:“你是谁?”他瓮声瓮气地说:“老卡。”我挣扎着要下来,他不答应。后来,他越爬越慢,终于停住了。我意识到不好,赶忙喊他,摸他。我摸到了他流出来的肠子……
丑兵死了,竟应了他临行前的誓言。我的泪水打湿了信纸,心也一阵阵痉挛。
(选自《莫言中短篇小说散文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丑兵像是挨了两巴掌,本来就黑的脸变成了青紫色,他脑袋耷拉着,慢慢地退出门去。”这里用了比喻、比拟和夸张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丑兵受到嘲弄后的痛苦心理。
B.“半个月亮明灿灿地照着营区,像洒下一层碎银”这个环境描写,运用比喻手法,以景写人,烘托丑兵纯洁美好的心灵,表现他热情上进、富有爱心的个性。
C.“全连唯有丑兵没写请战书”,是因为丑兵胆小怕死,缺乏爱国热情,他只想着写他的小说,做他的作家梦。
D.“我的泪水打湿了信纸,心也一阵阵痉挛”,这是因为“我”为先前并不了解丑兵美好的心灵而惭愧和后悔。
E.这个小说采用了先抑后扬手法,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进行描写,彰显了人性的光辉,读后令人感慨唏嘘。
【小题2】丑兵起初被人叫“老卡”很受打击,后来他却自称“老卡”,对此你怎样理解?(6分)
【小题3】小说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手法刻画丑兵,请找出几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6分)
【小题4】丑兵说:“美,仅仅是指一张好看的面孔吗?”请结合作品内容,联系现实,简要谈谈你对这话的看法。(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怀念有信的日子
①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忙忙碌碌,表达感情的方式随着电讯事业的发展日趋丰富多彩,对着话筒、敲着键盘、发电子邮件、发电子贺卡,将感情表达得酣畅淋漓。
②现代人热衷于这些方式的情感传递中,是否少了一点韵味?少了一种深沉?
③我是一个非常喜欢写信的人,写信的历史也颇为悠久。早在读小学时,就给从小一起长大后随父母到成都读书的伙伴写信,方块字和拼音并用,还是妈妈帮着写的信封。中学时代,同学天各一方,开心也罢,失落也罢,都倾诉于一张张飘着茉莉花香的薄笺飞来往去。朋友们的信,我全部保留。因为它是我和朋友们一起成长的历史。由于信件实在太多,读旧信的时候也不方便。我便将朋友们的信,一本一本地装订好。虽然几次搬迁,却不忍弃之,放得越久的信,当再读时,那种滋味也微妙也冲淡,仿佛吃完橄榄后,回味快要化掉时的感觉,可总也化不掉。
④读师范时,收到家书是最令人开心的事情。在信中,当然有父母对女儿的切切嘱托,却也不乏对人生社会的或激烈或温和的讨论。父母从我这里呼吸到了属于青春季节的空气,有如春风扑面;我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对生活的观察入微的认识和思考,使我能直面人生。我很感谢我的父母能给我一份充实的精神生活礼物,有了它我就感到振奋。读家书就像读一本精彩的散文集,总能无限次地引起你会心地微笑。
⑤传说韩愈读信前,总是先用玫瑰香露洗手,这既是对朋友的尊敬,也是一种雅癖。我不如他那么雅,也不肯落俗。收到朋友的来信,我总是匆匆地浏览第一遍,再找一个僻静之处细细咀嚼。一封好信带给我的快乐何止一天两天!看着那些温馨的话语,感觉就像有一股细细的暖流慢慢潜入自己的心窝。都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在那些内容深深浅浅、字迹正正草草的纸上,友人的音容笑貌如出其间,举手投足如出其里。白纸黑字犹如重重叠叠的青山绿水,是我生命中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⑥信读完了,先放在一个比较顺手的地方,总想有机会再读,直到把它放进一个比较保密、取起来也不方便的地方,信就成了旧信——那是暂时不打算再读的,可总也留着机会读。倘若有那么一个风雪之夜,泡一杯热茶,手捂着微烫的茶杯,这种悠闲读旧信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或者有一个懒觉睡足了的星期天的上午,屋子里有几滩淡淡的阳光,被阳光照着的物品在阴影的伴随下,突出地宁静。人在此刻容易寂寞,寂寞的时候,读旧信也最好。因为没有急于知道的内容,没有新鲜的事情,一切恬淡从容,浸在文字中,使人回想起一些欢乐或忧伤的片段。人在一味地向前走的时候,也不免有时会停下来,坐在椅子上,想想过去的朋友,读读朋友的旧信,休闲一下自己的身心。
⑦参加工作后,朋友的信件渐渐稀疏,而后越来越少了。元旦、春节偶尔收到几张明信片,上面有寥寥的几句话,甚至有的除了称呼和落名外,什么也没有,因为上面已印好了祝福的话更多的只有电话联系、QQ联系。我渐渐感到失落,因为再也没有盼信、拆信、读信的那种愉悦了。在电话和网络交流中,这种美丽也不复存在了。彼此都是匆匆忙忙、言简意赅,没有转承起伏,没有排比递进,更没有含蓄委婉,峰回路转,只求把事情说清楚。
⑧虽然一纸书信并不能承载多少感情,可那却是一段可视的、能够保存的爱的文献。无论过去了多少年.只要你翻它,仍能找到有你也有他的爱之路,情之湾,仍能找到那一路上留下的笑声和泪水。美好的日子便会在生命里定格。我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一个跟不上时尚的人。
⑨在这纷扰的尘世中,在人们忙于奔波时,我真希望有一天能收到朋友温情款款的来信,那份喜悦的心情一定无法形容。
⑩现在的我偶尔和朋友打打电话、聊聊天保持着纯纯的友情,但我还是很怀念有信的日子。
【小题1】第2段写现代人热衷的感情传递方式,“是否少了一点韵味?少了一种深沉?”文中赋予了
“韵味”和“深沉”哪些具体内容?
【小题2】第5段为什么说书信“是我生命中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小题3】依据原文,回答问题。
(1)第6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简析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18分)
河流的秘密
苏 童
  对于居住在河边的人们来说,河流是个秘密。
  河流在洪水季节中获得了尊严,它每隔几年用漫溢流淌的姿势告诉人们,河流是不可轻侮的。然后洪水季节过去了。河边的居民们发现深秋的河流水位很高,雨水的大量注入使河水显示出新鲜和清澈的外貌。秋天的河流与岸边的树木做反向运动,树木在秋风中枯黄了,落叶了,而河流显得容光焕发,朝气蓬勃。如果你站在某座横跨河流的大桥上俯瞰秋天的流水,你会注意到水流的速度,水流的热情足以让你感到震撼,那是野马的奔腾,是走出囚室的思想者在旷野中的一次长篇演讲,那是河流对这个世界的一年一度的倾诉。它告诉河岸,水是自由的不可束缚的,你不可拦截,不可筑坝,你必须让它奔腾而下;河流告诉岸上的人群,你们之中,没有人的信仰比水更坚定,没有人比水更幸运。河流的信仰是海洋,多么纯朴的信仰啊,海洋是可靠的,它广阔而深邃的怀抱是安全的。
谁能有柔软之极雄壮之极的文笔为河流谱写四季歌?我不能,你恐怕也不能。我一直喜欢阅读所有关于河流的诗文篇章,所有热爱河流关注河流的心灵都是湿润的,有时候那样的心灵像一盏渔灯,它无法照亮岸边黑暗的天空,但是那团光与水为友,让人敬重。谁能有锋利如篙的文笔直指河流的内心深处?我没有,恐怕你也没有。我说过河流的秘密不与人言说,赞美河流如何能消解河流与我们日益加剧的敌意和隔阂?一个热爱河流的人常常说他羡慕一条鱼,鱼属于河流,因此它能够来到河水深处,探访河流的心灵。可是谁能想到如今的鱼与河流的亲情日益淡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说河流中鱼类在急剧减少。所有水与鱼的事件都归结为污染,可“污染”两个字怎么能说出河流深处发生的革命?谁知道是鱼类背叛了河流,还是河流把鱼类逐出了家门?
  现在我突然想起了童年时代居所的后窗。后窗面向河流——请容许我用河流这么庄重的词语来命名南方多见的一条瘦小的河,这样的河往往处于城市外围或者边缘。有一个被地方志规定的名字却不为人熟悉,人们对于它的描述因袭了粗犷的不拘小节的传统:河,河边,河对岸。这样的河流终日梦想着与长江、黄河的相见,却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抱恨终生,因此它看上去不仅瘦小而且忧郁。这样的河流经年累月地被治理,负担着过多的衔接城乡水运、水利疏导这样的指令性任务。河岸上堆积了人们快速生产发展的商店、工厂、码头、垃圾站。这一切使河流有一种牢骚满腹自暴自弃的表情,当然这绝不是一种美好的表情——让我难忘的就是这种奇特的河水的表情。从记事起,我从后窗看见的就是一条压抑的河流,一条被玷污了的河流,一条患了思乡病的河流。一个孩子判断一条河是否快乐并不难,他听它的声音,看它的流水。但是我从未听见河水奔流的波涛声,河水大多时候是静默的。只有在装运货物的驳船停泊在岸边时,它才发出轻微的类似呓语的喃喃之声。即使是孩子,也能轻易地判断那不是快乐的声音,那不是一条河在欢迎一条船;恰好相反,在孩子的猜测中,河水在说,快点走开,快点走开!在孩子的目光中,河水的流动比他对学习的态度更加懒惰更加消极,它怀有敌意,它在拒绝作为一条河的责任和道义。看一眼春天肮脏的河面你就知道了,河水对乱七八糟的漂浮物持有一种多么顽劣的坏孩子的态度:油污、蔬菜、塑料、死猫,你们愿意在哪儿就在哪儿,我不管!孩子发现每天清晨石埠前都有漂浮的垃圾,河水没有把旧的垃圾送到下游去,却把新的垃圾推向河边的居民。河水在说,是你们的东西,还给你们,我不管!在我的记忆中河流的秘密曾经是不合道德的秘密。我记得在夏季河水相对洁净的季节里,我曾经和所有河边居民一样在河里洗澡、游泳。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在水底下睁开眼睛的情境,我看见了河水的内部,看见的是一片模糊的天空一样的大水,与你仰望天空不同的是,水会冲击你的眼睛,让你的眼睛有一种刺痛的感觉。这是河流的立场之一,它偏爱鱼类的眼睛,却憎恨人的眼睛——人们喜欢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河流憎恨的也许恰好是这扇窗户。
我很抱歉描述了这么一条河流来探索河流的心灵,事实上河流的心灵永远比你所能描述的丰富得多,深沉得多,河流的心灵漂浮在水中,无论你编织出什么样的网,也无法打捞河流的心灵,这是关于河流最大的秘密。(有删节)
【小题1】作者说“河流是不可轻侮的”,根据文章第②段,说出河流不可轻侮的三条理由。(6分)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很抱歉描述了这么一条河流来探索河流的心灵”,在作者眼中这条河流具有怎样的心灵特征?作者这样描述有什么用意?(4分)
【小题3】简要阐释“河流的心灵漂浮在水中,无论你编织出什么样的网,也无法打捞河流的心灵”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和作用。(4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E.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内涵深刻丰富,能引发读者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让读者回味无穷。
A.作者以探求河流的秘密为线索,采用人格化的写法,告诉我们其实河流也与人一样,有感情,有秘密,有追求,有信仰。
B.作者把“热爱河流关注河流的心灵”比作“一盏渔灯”,意在说明具有这样心灵的人也许能够探索到河流的心灵。
C.作者通过对家乡一条小河的描述,说明自然必须得到尊重,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D.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了“鱼”,主要为了通过鱼的遭遇揭示河流的秘密:鱼已经和河流产生了隔阂,这都是污染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