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8分)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小题1】作者为什么重点写住在“皇城人海”中“一椽破屋”时的所见所感,而对于“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只是一笔带过?(3分)
答:    
【小题2】选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却为什么给人以幽静的感觉?(2分)
答:    
【小题3】作者为什么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3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0: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在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很多大导演曾不止一次地表示过,好剧本仍是电影最重要的要素。优良的技术的确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一部好电影,绝对少不了导演、编剧用心思用时间用“笨办法”,一字一句去雕琢的过程。
本届金马奖的大亮点之一,无疑是回台为金马奖服务的国际大导演李安。这位一向为人低调的名导是用什么样的态度来打磨作品?此次“风华展 ”给了我们答案。
展厅中陈列了李安“家庭三部曲”中《饮食男女》的剧本以及《喜宴》的分镜头拍摄示意稿。《饮食男女》的剧本手稿,展示了三张田字格信纸。李安以从右向左、从上到下的阅读顺序很规整地写出故事内容,字迹清晰干净,没有一处更改污迹,标点符号使用也十分讲究。而在每一段无对白部分的开头处,李安还用三角符号做出标记。再看《喜宴》的分镜头拍摄示意稿,李安连写带画,告诉摄影师林良忠要拍出自己想要的飞机降落场景。“时间最好是下午稍晚”,“四五点时的降落傍晚”,“机尾标志要清楚”,就连用什么底片拍,摄像机的位置应该在飞机哪一侧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此外,大导演还画出了不同镜头需要的细节,第一张可以看到标注“机轮入境”、“从机尾方向拍降落”,更有“机头朝向天空仰角45°”、“从天而降的压迫感”这些细节。这张手稿显然不及剧本手稿整齐美观,但李安导演罕见的“简笔画”着实加分,还有那些写了又划掉的痕迹,透出一股认真到极致方显呆萌的气质。
第28届金马奖的最佳剧情片大奖,李安的《推手》惜败给已故台湾著名导演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在这次展览上,记者发现,李安展区的对面就是杨德昌的展区,两两相对颇有趣味。杨导的展区,除了展出杨德昌的代表作《恐怖分子》、《海滩的一天》的剧本,还有杨德昌写给编剧小野的信件手稿。信中,杨导称小野为“李远同志”、“亲爱的战友”,并提到,“我非常不希望你觉得我对《牯岭街》在今夏开拍的悲观是一种逃避……在这样一个绝望的局面里,我的态度是绝对积极的。”寥寥数句,吐露了他在拍摄期间面对困难的心境。信件抬头称呼的最后一字以及文中若干字的墨迹已晕染开来,看上去有一种岁月沉淀感,而那些涂改过的字词,也让人体味到杨德昌下笔时用心斟酌的心情。
台湾电影的爱情文艺片曾经历过鼎盛时代,这就不能不提琼瑶和三毛。展厅里,厚厚两大本《心有千千结》和《我是一片云》的剧本手稿,满足了大家对于浪漫到极致的琼瑶,在做基础创作时的好奇心。水蓝色钢笔字清秀流畅,内页周边粉色花纹围绕,少女心一览无遗,不得不让人感叹琼瑶的浪漫公主情结真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绝对是她骨子里的东西。
秦汉、林青霞、张曼玉曾有部著名电影叫做《滚滚红尘》,林青霞也凭此片拿下金马影后头衔,而这部电影的编剧是传奇女作家三毛。展厅中,《滚滚红尘》的电影片段在播放着,旁边就挂着三毛的原作手稿,无格白纸上字迹潇洒,一如三毛直率倔强的真性情。
(摘自徐杨《琼瑶写剧本的稿纸带粉色花纹》)
【小题1】下列对新闻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从电影编剧的角度,先后简介了李安、杨德昌、琼瑶和三毛等在打磨剧本时的认真和用心的优秀品质。
B.一部好电影,除了要有优良的拍摄技术之外,还要有好剧本。有了这两方面的因素,就会生产出一部优秀的电影。
C.在《喜宴》的分镜头拍摄示意稿中,李安给摄影师林良忠极大的自由发挥空间,要林良忠尽量拍摄出他自己想要的飞机降落场景。
D.台湾电影的爱情文艺片曾经历过鼎盛时代,剧本代表作品有琼瑶和三毛分别编写的《心有千千结》和《我是一片云》。
E. 本篇新闻报道条理清晰,言之有序;善于捕捉细节,描写生动;在叙述描写中有一种淡淡抒情韵味。
【小题2】第二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具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作者在第4段,是如何写杨德昌的?请概括分析。(6分)
【小题4】对这篇新闻报道中那些著名导演和编剧用心思用时间用“笨办法”一字一句雕琢剧本事例,请结合本文内容及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格桑梅朵
张玉兰
(1)来到川藏线上这个道班的时候,正是一个凛冽的冬天,风像长了牙齿,龇牙咧嘴地向我扑来。连绵的雪山矗立在眼前,一眼望去,是意料之中的一片纯白。
(2)父亲在这条线上修了一辈子路,最后不得不带着一身的高原病回到家乡。临走时,也不忘将我作为他的接班人。那时,我刚卫校毕业,本有大好的前途。可军人出生的父亲,却板着一张脸,无比严肃认真地告诉我,你必须得去,那儿需要你这样懂医的人。
(3)我知道有这样的父亲,一切都是无法挽回的。在母亲的哭哭啼啼中,我没有掉一滴泪,把对父亲的怨恨装进行囊,毅然走进了这个雪山脚下的道班。
(4)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荒凉,每年春夏时节,被大雪封了一冬的公路就格外的热闹。纤细娇艳的格桑花蓬蓬勃勃一路开到雪山之巅;连绵不断的进藏汽车排起长龙,在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上蠕动;骑行爱好者们一路欢歌,摇着清脆的铃铛,从我们面前疾驰而过;还有那些藏族老乡赶着自家的牛羊,从从容容地跨过公路,辗转到别的草场……
(5)公路上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我们这些养路工人最繁忙的时候。这段28公里长的川藏线是属于我们道班管辖的,为了能保证这条路畅通,李大姐他们天不见亮就得起来去清理路面,然后再回来吃早饭。
(6)通常这个时候,我都还在睡懒觉,他们知道我憋屈,也不叫我出工,由着我的性子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不属于这里的,迟早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因此我也放任着自己,我要让我的父亲知道,是他毁了我的一生。
(7)直到有一天,一阵慌乱的脚步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接着是李大姐的呼喊:“幺妹儿,快起来,要出人命了。”我一骨碌从床上坐起来,只见几个藏族老乡抬进来一个老阿妈,呼吸急促,脸色乌青。我被这慌乱的场面吓住了,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老阿妈的呻吟瞬间战胜了我的犹豫,我从床下拿出急救箱,给老阿妈吸上氧,打针,拿药,倒水,喂药,一连串的动作再自然不过了。
(8)不一会儿,老阿妈终于缓过气来,她忽然跪在我的面前,不停地说着我听不懂的话,吓得我直往李大姐的身后躲。
(9)一个月后的一天下午,我百无聊赖地坐在道班的屋顶上看远处盛开的格桑花,一个部队的车队从道班门口浩浩荡荡驶过。这时,一辆军车靠边停了下来,从车上跳下一个年轻的士兵,对正在修路的李大姐他们比划着什么。
(10)忽然,李大姐抬起头,朝我大喊,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从房顶上跳下来问:“喊我干啥子?”
(11)那个士兵递给我一个栽有格桑花的罐头盒说:“谢谢你救了我阿妈,这是生长在五千米雪山上的格桑梅朵,送给你。”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跑掉了。
(12)我只知道这花叫格桑花,却不知道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格桑梅朵,好有诗意的名字。我把那盆格桑花放在窗台上,问李大姐:“格桑梅朵是什么意思?”
(13)李大姐说:“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你那盆花在藏族人眼里就是吉祥幸福的花。”
(14)以后的日子,那个藏族士兵每次进藏都要为我带回一个栽有格桑梅朵的罐头盒。渐渐的,娇艳的格桑花开满了我的窗台,在花香里,所有的烦恼抑郁全都逃遁了。
(15)终有一天,为我送格桑梅朵的不再是那个满脸高原红的藏族小兵,而是他的战友。我问他的战友,那个小兵哪儿去了?战友先是支支吾吾,最后才说,他牺牲了。
(16)战友红了双眼,哽咽道:“就是这次进藏,突遇暴风雪,道路塌方,嘎旺他们的车就翻下了悬崖……”
(17)我不知道那个战友是何时离开的,我的头脑中一片空白。
(18)李大姐安慰我说:“别伤心,在这几千里的川藏线上这样的事已是家常便饭。你爸爸曾说过,我们守路的人一定要守好这条路,才能让行路的人更加安全,让千千万万的家庭幸福美满。”
(19)整整齐齐摆在窗台上的格桑梅朵,在暖暖阳光下,绽放着。似乎在告诉我,父亲和千千万万的养路工人是在用生命浇灌着更多人的格桑梅朵。
(选自《2014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第(1)段描写的自然环境,写出了川藏公路线环境的恶劣,表现了“我”进藏的无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血肉丰满的公路养护工形象,作者以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出他的强势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C.小说以“我”睡懒觉、不出工、放任自己与李大姐等养路工人天不见亮就起来去清理路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养路工人的繁忙和我的懒惰与任性。
D.小说以“格桑梅朵”将小说中的人物串联在一起,使小说结构紧凑,内容浑然一体,并且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E.“我”不愿去高原,感觉人生灰暗,后来给藏族老阿妈治病,藏族士兵给“我”送格桑花及藏族士兵的牺牲对“我”的触动很大,使“我”对改变以后的人生充满希望。
(2)为什么小说在第(4)段要极力描写春夏时节川藏公路的热闹景象?
(3)小说主要描写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简要概括。
(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也有人认为主人公是以父亲、李大姐为代表的川藏线的养路工人,还有人认为主人公是一个群体,包括父亲、李大姐、“我”、藏族士兵。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说明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完美的猎物

加拿大 莫洛迪·坎贝尔

上了年纪的老妇人可以说是最完美的猎物。

萨莎按捺不住内心的窃喜,但表面上却装出十分尊敬的样子:欠着身子饶有兴趣地倾听着老妇人说话。

“你喜欢猫吗?呃、呃…要…刚才你说你叫什么来着?”

萨莎乐不可支,强忍着不动声色。“我喜欢猫,你养猫了吗?”她飞快地回答,同时扫了一眼这套公寓,屋内的高档家具登时映入了她的眼帘。

“正打算养,”老妇人颤巍地说,“我找钟点工就是为了帮我照料猫咪。”

萨莎朝老妇人笑了笑。她确信自己很有把握做这个活——她以前从未失过手。白发苍苍,不爱打扮,衣着朴素……这样的老家伙们最容易摆平。萨莎要的薪酬比那些中介机构的开价低得多,只要给现金就行,有了现金干什么事情都方便。

老妇人还在那里喋喋不休地唠叨着她的猫,萨莎的眼睛却一个劲地在房间里扫来扫去。昂责的家具,高雅的雕塑,餐拒上摆放着银光闪闪的蜡烛台,那八成都是些纯银的。毫无疑问,主人的卧室里肯定还有许多珠宝和大量的现金,像她这样的老家伙一般都不大喜欢银行卡。萨莎沾沾自喜,想象着即将到手的果实。寻找贵重物品的藏匿之处对萨莎来说是小菜一碟。

“亲爱的,再加点茶?”

萨莎欣然应允,笑容可掬。老妇人拿茶壶的那双手青筋毕露,满是皱纹的手背上布满了深褐色的老年斑。萨莎灵巧地迎上茶杯,让茶壶里的茶水恰到好处地倒入她的杯中

“天哪!”老妇人失声咕哝了一句。

“莫蒂菲夫人,没什么事吧?”

“哦,没什么,”她显得很尴尬,“实在对不起,我需要去……”说着,她摇晃着身体从沙发上站起来,拖着沉重的步伐朝卧室奔去。

“去卫生间了。”萨莎自言自语地嘀咕着。她一边品茶,一边微笑,即将来临的财运使她非常开心。这些老家伙们从来都懒得查看证明、介绍信什么的,这绝对有机可乘,呵呵,这些老人们都是些菜鸟。

萨莎靠在长沙发上闭上眼睛,接下来的事情对她来说易如反掌。

20分钟过后,穿着外套的埃尔维拉·莫蒂菲从卧室走出来,直接来到躺在沙发上的萨莎·萨罕斯卡身边,她仍然步履艰难,但脸上却带着古怪的笑容。

老妇人从萨莎身上飞快地摘下三根金项链、一对厚实的金耳环,还有金手镯和金戒指,她动作如此熟练,令人瞠目结舌。她把这些战利品统统塞进里面装有拉链的那个贴身口袋里。

那双枯枝般的手指紧接着又在萨莎的手袋里寻找,翻出了她的钱包。

竟然有800美元!这足以让我过上一段好日子,老妇人喃喃自语。最近账单上的各种费用都涨得相当厉害。

老妇人把沙发后面的一个包打开,从里面拿出一个长长的蓝色热水瓶,十分小心地把茶壶、茶杯、小奶壶里所有的东西都倒进瓶里,把每件茶具都用事前准备好的布袋套好。整理好这一切以后,她拉上包上的拉链,起身站了起来。

老妇人的眼睛最后在房间里打量着。临时找一套这样的公寓十分方便,房主及其家人一般总是在这个时候离家外出度周末。

沙发上的姑娘仍然沉睡不醒。挑选这样的目标就意味着机会和成功,因为她或他们绝不会去报警。这些年轻人总是自以为是,其实很愚蠢。即使她真的敢去报警,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这个年龄的老妇人看上去都差不多,年轻人绝对分辨不出谁的头发更白,谁的皱纹更多。

老妇人弯下腰来注视着自己的猎物,摇了摇头。这些年轻人真的都是一些菜鸟!

(选自《译林》2012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对有关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开头几段对室内摆设如家具、雕塑、烛台等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地点的特征,为下文情节中“萨莎”为自己的诈骗对象选择得当而沾沾自喜做铺垫。
B.小说故事情节紧凑,悬念层出不穷,萨莎想要诈骗的对象“老妇人”竟然是个手段更加高明的反诈骗专家,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C.“老妇人”的骗术十分高明,她和“萨莎”的一番对话就使“萨莎”放松警惕,放心地在沙发上入睡,可谓是精于此道,深谙别人心理。
D.“老妇人”收拾好了所有的用具,并且都用事前准备好的布袋套好,而最后眼睛还在房间里打量,这可能是在检查是否漏出马脚,可见她具有极高的警惕性。
E.“老妇人”发现“萨莎”的钱包里居然有800美元,不禁喃喃自语,十分惊喜,可见其偷盗的主要原因是物价飞涨,不得已而为之。
【小题2】小说中“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概括并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对“萨莎”进行描写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4】文中“菜鸟”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以“菜鸟”为题更好,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传记,完成下面题目
凡忠必愚:冯道
刀尔登
亡国降臣固位难,痴顽老子几朝官;
朝梁暮晋浑闲事,更舍残骸与契丹。
这是一首骂冯道的诗。作者是元朝的“思想家”刘因。
冯道的挨骂,在于他历仕四朝十一主,拿丧君亡国不当一回事儿。但说起来,“梁唐晋汉周,播乱五十秋”,一转瞬之五十几年,中原五次易主,如走马灯;便是同一朝里,亦君臣互噬,父子相残,一镇之内,杀帅夺旄,习为常事;各路兵将尽是虎狼之性,称孤道寡者不过沐猴而冠,借《沙家浜》里一句词,叫做“忠在哪里,义在何方”。此时能知些廉耻的,便自谓胜人一筹,哪里还顾得上什么主辱臣死?从后梁的张文蔚、杜晓,到入宋的范质、吕端,一批名声尚好的大臣,都是前朝旧人,岂独冯道为然?
冯道另一挨骂处,是奉使契丹,有汉奸之嫌。不过唐代的华夷之防不像后世那么严,安史乱后,更是严也无从严起。陈寅恪曾论河朔藩镇为“胡化集团”;中原五代,更有三代是沙陀人建起来的。石敬瑭父事契丹,固然无耻,但心甘情愿给他人做奴才的,从古代到今天,难道又少了?石敬瑭不过是“皇帝”,当天下之重,格外地没面子而已。将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遗患二百年,罪过不小,但他自己就是沙陀人,“汉奸”两字,用在他身上,原本不伦不类。冯道虽是汉人,立身沙陀人之朝,又当极废州裂之季,责他以“民族大义”,是以后世人之所见,责前人之所不见。他在契丹的言语,“哄洋鬼子”而已,“弱国无外交”而已;脸皮厚是真的,但脸皮不能如此之厚,他也不用去了。
冯道不以谄媚事人,而能取容于四朝,可见这个人是很滑头的。逢大事则依违两可,不得罪武人,不预废立,这大概就是他的自全之道。冯道善持大体,若说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倒也看不出来。有个人嘲笑他,如果走得快了,怀里一定会掉出兔园策来,他也不以为愧。他的好处是心胸开阔能容人,得罪他的人,他并不报复。诗人杜荀鹤的才能倒高,但刚在朱温那里得宠,便在家中气冲冲地掰着手指头,算计都有谁得罪过自己,准备尽杀之。这等倾险之徒,不如冯道这样的庸人远甚。
五代兵连祸结,黎民深被荼毒,当此之时,忠为下,仁为上。冯道慈悲为怀,活人无数,然而他的口碑居然还不如史弘肇之流的“好汉”,这只能说是老百姓做刍狗做惯了。史弘肇这种人,不逢其会,杀猪屠狗而已。但人如草芥之时,必有视人如草芥者出,选对主子,多杀人,便可为英雄。史上名气最大的,不是大凶大恶之人,就是大仁大善之人,说明社会出了毛病,不是纵人为恶,就是逼人去做常人所难之事。如冯道者,一平常人耳,以其平常混世界,也以其平常挨人骂。
《宋史》批评五代臣子视事君犹如拿钱干活儿,改朝易姓,就像换个东家,一拍两散,——便该如此!司马光骂冯道为奸臣之尤,理由是冯道“求生害仁”。——在司马光的头脑中,“忠”与“仁”已经分不清了。汉代起,忠的地位上升,成为伦常之首。以忠君为大节,把它像草标一样插在头顶上,倒忘了孔子的仁,孟子的义。只知吠非其主,不问善恶是非。这倒省心,最不堪时,至多落顶“愚忠”的帽子——愚忠愚忠,好像还有什么不愚的忠。其实哪里有呢?凡忠必愚。
评说人物,古人也说“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问题是,什么是大,什么是小?以忠为大,则义为小;以节为上,则仁为下。在司马光、欧阳修看来,冯道所做的善事,只是“小善”——如他的廉俭,如他念诵聂夷中的《伤田家诗》来感悟李嗣源,如他劝耶律德光不事杀掠,如他救下违反买卖牛皮禁令的二十人;如武将把抢来的妇女送给他,他置之别室,访得其家送回去;及随辽北上到恒山,见到被辽兵俘掠的士女,掏钱赎出,设法送归乡里。——在忠字当头的史学家眼里,大节既亏,这些小善也就无足道了。
五代的惨剧,本可换回些出息的。但宋儒纷纷而出,把观念的旧山河收拾起来,重入轮回。此后纷纷攘攘,不出矩。至明亡,才有人认真地琢磨些事情。但——仍以冯道为例——无论是王夫之,还是顾炎武、黄宗羲,都以冯道为小人,批评誉冯道为“吏隐”的李贽为邪妄。在三人者,身为胜国遗老,自然要痛骂不忠之人,好像大家都来做忠臣节士,便有万年不倒的王朝了。见王朝而不见国,见国而不见民,见民而不见人,此其所以翻遍坟典,拍破脑袋,也想不出出路者也。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冯道在历史上为人唾骂,原因之一在于他历仕四朝十一主,不顾君臣之义。但在作者看来,历史上其实还有一批名声尚好的前朝旧人,因此冯道的行为无可厚非。
B.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冯道作为汉人立身沙陀人之朝,都曾被后人视为汉奸,但因当时本来就是乱世,责之以民族大义,是以后世人之所见,责前人之所不见。
C.冯道虽无特殊才能,却心胸开阔;诗人杜荀鹤虽才能出众,却心胸狭隘。在作者看来,杜荀鹤远不及庸人冯道。
D.《宋史》批评五代臣子事君不忠,司马光骂冯道是奸臣之尤,从此“忠”己成功取代“仁”和“义”,成为儒家的主流价值观。
E.文章以“凡忠必愚”为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凡是无限忠诚于封建君主的臣子都是愚人;其二是凡以“忠”作为唯一价值尺度来评判古人者也都是愚人。
【小题2】作者刀尔登曾指出“事不宜以是非论者,十居七八;人不可以善恶论者,十居八九。”请结合冯道的有关事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
【小题3】作为一篇人物评传,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
【小题4】作者认为“凡忠必愚”的根本原因是什幺?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答: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1分)
“谁需要影评?”这个本来不成问题的问题,现在却成了电影界必须探讨并加以厘清的一大命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基于电影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势头的加剧,影片公映需要营销性质的推广,而原为艺术评论的专业影评渐显不适应。随着媒体功能扩大和互联网优势发展,出现了媒体影评和博客影评,在它们的竞争和排挤之下传统的专业影评渐显刻板乏力。再者,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也乐于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诸如此类种种原因,促使电影的评论同文学一样也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变成由专业影评、媒体影评和网络影评“三足鼎立”的格局。
综观国际影评界,近20 年来有许多电影评论家都已经放弃或中止了原先的工作。据统计,目前全美国仅有31 位知名评论家仍在写影评文章。在专业影评人众多且写影评历史悠久的英国,如今影片发行商都无视影评人,常常绕过他们而直接请媒体发表对新片的“佳评”。其他一些电影大国的情况也不妙,许多影评人封笔或改行,许多影评杂志发行量剧减。大概只有英国电影学会主办的《画面与音响》还有“新片必评”栏目。
专业影评何以如此消退,如此缺失?上个世纪50 年代,法国《电影手册》在安德烈·巴
赞的带头掌舵之下,特吕弗、候麦、里维特等年轻编辑们撰写了那么多的影评文章,为《四百下》、《喘息》等摇旗呐喊,进而催生了20 世纪最伟大的电影运动之一——“法国新浪潮”运动。上个世纪60——70 年代,善辩又善评的宝琳·凯尔在《纽约客》、《信徒评论》等期刊上,“先发制人”或“隔夜评论”,为许多“新好莱坞”作品“保驾护航”,其犀利而激情的评论“一锤定音”,让该学派的许多影片未映先轰动或者起死回生。这位早先在影院整理影迷观后感、中年才从事影评的才女曾力捧罗·奥特曼的电影为“美国自有声电影以来一部最出色的战争喜剧片”,帮助后者奠定多角色、多线索“复式叙事大师”的地位。同一时期,身兼理论家的安德鲁·萨里斯在《乡村之声》杂志以及《美国电影:导演和导演创作》-书中极力推荐“作者论”,借以提升导演在好莱坞制作体系中的地位。再看罗·艾伯特,从《芝加哥太阳报》到电视专题节目,一直大力推荐介绍艺术上乘的经典影片和“被遗忘的影片”,所写的影评文章(每篇约3000 字)居然荣获“普利策奖”,并引发许多年轻影迷争看“旧片”。他的评论集《伟大的电影》连出了两版。
那么,专业影评今天是否还需要,是否还派用场?赞成者认为,之所以需要,是因为它有助于总结电影制作的普遍规律和发展趋向,让电影健康地发展下去;反对者则认为,专业影评已经失去市场价值,“谁在乎它”,理应淘汰。当前世界电影在进入高速发展期的同时也在经受变革,遇到各种“瓶颈”问题。比如影片制作高度商业化和娱乐化,压得艺术电影的空间越来越小,其观众大量流失;3D 诚然将大批观众拉回电影院,但过于泛滥而忽视“好影片”的其他要素;许多电影大打明星牌,每片必由明星担纲,甚至上百位明星联袂演出一片,致使拍摄成本猛涨,等等。这些情况需要专业影评人从电影艺术专业层面进行深入冷静客观的研究,因此,笔者认为,专业影评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需要探讨“谁需要影评?”这个命题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电影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势头的加剧,影片公映注重的是营销,原先为艺术评论的专业影评已经渐显不适应。
B.随着媒体功能扩大和互联网优势发展,在媒体影评和博客影评的竞争和排挤之下,传统的专业影评渐显刻板乏力。
C.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他们也乐于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媒体影评和博客影评对传统的专业影评产生了冲击。
D.当今电影的评论同文学一样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形成了专业影评、媒体影评和网络影评“三足鼎立”的格局。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对专业影评的消退和缺失这一现象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上个世纪50 年代,法国出现了20 世界最伟大的电影运动之一——“法国新浪潮”运动。
B.上个世纪60~70 年代,美国宝琳·凯尔的影评,让许多影片未映先轰动或者起回生。
C.近20 年来有许多电影评论家都已经放弃或中止了原先的工作。据统计,目前全美国仅有31 位知名评论家仍在写影评文章。
D.在英国,如今影片发行商都无视影评人,常常绕过他们而直接请媒体发表对新片的“佳评”。
【小题3】(小题3)说说作者对专业影评持有什么样的态度?(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