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绝妙的错误
(美)刘易斯·托马斯
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DNA分子的发明。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它。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30亿年前这个行星渐渐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DNA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
……
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即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乘卫星飞来,带着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太阳系来到这里,也是白搭。没错!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因此知道了许多关于DNA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个类似的会繁殖的分子,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我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们设计的分子会过于完美。假以时日,我们终于会想出怎样做这事,核苷酸啦,酶啦等等一切,做成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
……
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可事情还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
[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有删改]
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语中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1: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学类文本阅读
庹其五 石鸣
①庹其五是个茶客。或者说,退休前,庹其五是个老师,退休后,庹其五是个茶客。退休前,庹其五每周六天去学校上课;退休后,庹其五每周六天到巷子尽头老孙家的茶铺子里坐着喝茶。
②老孙家的茶铺子很小,茶几椅子就摆在院子里。院里的照壁早就毁了,站在院外的路上往里看,一眼就能看个通透。庹其五就坐在通透处的一棵银杏树下。银杏高四五丈,郁郁苍苍,总有上百的年岁了吧?庹其五有时抬眼望着银杏树,不免感叹一声:“银杏自然是好,要是有这么粗大的一棵茶树立着,岂不更佳?”听见的人就把老孙叫过来,对老孙说:“老孙,改天你交过银杏刨了,庹老师说,种棵茶树才更好呢。”老孙听了,也抬眼看看银杏,对庹其五说:“庹老师,这银杏可算得上是我爷爷辈的了呢。”庹其五和喝茶的人就笑起来,庹其五对老孙说:“老孙,他们说玩笑话呢。这么好的一棵树,谁舍得刨?”
③在老孙家茶铺子喝茶的,多是熟客,认得庹其五的,都叫他“庹老师”,不认得的,互相谈起来,问起姓名,庹其五就会蘸着茶水在茶几上写一个“庹”字,指点着说:“很多人开口就念度,那不对。这个字念庹,同稳妥的妥一样的音。”同他难念的姓一样,有时他说的话也让人觉得突兀。比如,有时侯庹其五将装茶叶的小瓶子从口袋里掏出来,将茶叶仔细放进茶碗,看着老孙一柱滚鲜鲜的开水注进去,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说的是陆羽《茶经》的开首一句,但和庹其五一道坐着喝茶的人都不知道,所以接着话往下说的人很少。一道喝茶的人听不懂庹其五说的那些话,庹其五常常是说几句就止住了。
④庹其五来老孙的茶铺子喝茶,总是喜欢自己带茶来。老孙的茶太普通,没有他自己的茶好。庹其五无儿无女,老伴也走了,生活清淡,钱的用途不多,说来算去也就是个喝茶。庹其五也是有个儿子的,上山下乡的时侯,儿子到山区插队,一年夏天放牛,走在山沟里,遇上山洪,儿子忙着赶牛,却将自己留在了山洪里。庹其五和妻子赶到儿子插队的村庄,站在山沟边一阵痛哭,又一阵痛哭,才移动步子,在山坡上种下一株远道带来的茶树,又沿山沟向下一路洒了五斤茶叶,乡下人都奇怪,以为是城里人在破旧,却不知庹其五是在给儿子安魂。儿子喜欢茶,若不是来参加上山下乡的运动,本是该去农业大学学习,然后去培育他愿望中的优质茶树的。天不假人以时日,庹其五只能让一株茶树在山坡上让儿子凝望。茶树是儿子未下乡前在花盆里试种的,树干树枝上都有抚摸的痕迹,如今人茶两相望,也算是互为慰藉。
⑤有一段时间,庹其五外出走了一圈回来后,竟然开始喝老孙配备的茶了。这情况以前少见,一同喝茶的人就奇怪。问,也没问出个所以然。庹其五说:“茶,喝的是心绪,在乎茶的好坏?”这就让大家不好说了。谁说喝茶不是喝心绪呢?老孙的茶庹其五一喝竟持续了一年,让人渐渐忘了他有自己带茶的习惯。
⑥大伙儿想起来他有这习惯,是第二年的清明后。庹其五又自己带茶叶来了,而且给相熟的人每人都送了一小包。茶是新茶,雀舌,一看就是清明前的新芽。问,才知道是庹其五儿了以前插队的那个村寄来的。再问,才知道庹其五去年到山里看儿子,发现当年栽的那株茶树长得很好。村里人依旧很穷,庹其五就想着让他们种茶,于是请了他茶研所的一个专家朋友去看,专家说气侯土壤都适合,便说动村长引进茶苗,聘了人指导种植和焙制。村里人家家户户少余钱,庹其五就先垫了请人的费用,告诉村长茶叶赚了钱再补给他。一年过去了,果然就出了茶来。茶还是打项采的,量少,制得也不算好,但庹其五喝着,也是觉得浓郁清爽。
⑦ 此后每年村里都寄上新茶来。三年后茶叶开始正常开采,竟是越制越好,渐入佳境。庹其五带上新茶,看着老孙将水冲进茶碗,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这话,一道喝茶的人都已经听熟了,他们偶尔也重复一下,都以为是庹其五写的诗句呢。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第①段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庹其五的身份和习惯,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他对喝茶的喜爱,为下文展开埋下了伏笔。
B 文中设置庹其五认为老孙家的院子里种一颗粗大的茶树会更好这一情节,是为了说明庹其五的品位更高,审美能力更强。
C 庹其五对其他茶客解释“庹”,很自然地让我们想到孔乙己,暗含作者对他咬文嚼字的讽刺。
D 文章第④段运用插叙的手法介绍庹其五儿子的故事,既和主题相关,也起到了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
E 文章标题为庹其五,但作者却围绕“喝茶”展开故事情节,因此标题不是很妥当。
【小题2】庹其五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第③⑦段庹其五反复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句话包含着他怎样不同的感情?
【小题4】“喝茶”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多方面的考虑。请从情节结构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8分)
王澍:我从来没有妥协过
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公民,也是第四年轻的得奖者。普利兹克奖被誉为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
在东南大学建筑系读书时,王澍以狂傲著称。他曾在硕士答辩时放言:“中国没有现代建筑师。如果有,最多一个半。我算一个,我的导师齐康算半个。”获得普利兹克奖之后,对此,他强调,“我只是要表达,中国建筑界虽然不时有思想的火花和批判的意见,却没有持续和深入,没有积累和传承,永远处于开端。”
2000年以后,王澍不再言辞激烈,只是埋头工作。他说:“我从来没有妥协过。作为建筑师,能够说服别人和自己一样有不可动摇的信念,这是一种能力。”他曾背着行李,按照沈从文的《湘行散记》行走,用几个月的时间寻找书中提及的村落。
王澍一直有古典文人著书立说、传道受业解惑的强烈愿望。王澍有几十张古代书画的珂罗版,用来研究传统绘画。进入大学后,王澍开始临帖,最开始是临摹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时至今日,他依然保持这个爱好。
一直以来,王澍都被归为“实验建筑运动”一分子。作为实验建筑的代表人物,王澍曾三次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王澍曾经把6万片拆迁下来的旧瓦带到威尼斯,搭建“瓦园”。中国当代建筑研究学者王明贤回忆:“西方盖一个建筑,是把旧的推翻,用新材料重做,但中国老建筑的旧材料可以继续用,建筑可以再生。威尼斯双年展是很喧闹的地方,可看到‘瓦园’,人们就会变得安静,这是让人沉思的地方,让人沉思建筑到底该怎么发展,城市该怎么发展。”
王澍的刻苦、克制与坚持被认为是他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他坚持“实验”十几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完全没有其他建筑师身上出现的“分裂”现象。
很多现代建筑和城市的关系很突兀,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提醒了整个世界建筑界,中国有这样一条独特的建筑道路,对世界建筑而言是补充或者新的出路。王澍也表示,有一群建筑师,在做不起眼的建筑,这不是因为他们年轻或者分量不够,而是选择了一条反标志建筑和巨大建筑的道路,自己得奖是对这个群体的巨大鼓励。
“我在学生时代已经很突出了,很多同学很羡慕我的工作状态,但是他们又说,等我赚到钱或等我评上职称了,我就像你一样工作,”王澍意味深长地对记者说,“但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到他们赚够了钱、评上了职称,就已经在另外一条路上走得太远,无法回头了。”
【小题1】请简要概括王澍取得成功的原因。(4分)
【小题2】如何理解“但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到他们赚够了钱、评上了职称,就已经在另外一条路上走得太远,无法回头了”这句话?(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社会几经变革,严格的“国学”教育制度也就无法长期存在,作为文化垄断势力的国学不断受到私学的冲击,但宫廷教育仍然是文化教育的主流,只是学习的内容也逐渐有所改变。
秦代烧灭经书,涤除旧典,汉初黄老之术盛行,经过文景之治,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在给汉武帝的对策中说:“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天子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汉武帝元朔5年(前124年),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建太学,为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初建时规模很小,只有几个经学博士和五十个博士弟子。汉昭帝时根据诸经分别设立博士,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宣帝末增加一倍。汉元帝好儒,只要通一经即可,设员千人。到了汉成帝的时候,有人说:“孔子布衣,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一激之下,成帝增弟子员三千人,一年多以后才减回一千人。
太学学习和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立博士的目的是强化经学的地位,使经书成为宫廷教育法定的主要教材。“经”是古代宫廷用以教育国予的基本典籍,也是体现正统思想文化的官方课本。汉代有今、古文经之别,今文经是用西汉初期隶书书写的经典,强调义理以服务当代的统治;古文经是发掘出的周代旧籍,修孔子宅发现的壁中之书,用战国文字书写的经典。古文经因此强调以“小学”(语言文字)通经典,旨在恢复经典的历史面貌。今文经或古文经学 中某家之说被立了博士,就有了官学的地位,进入太学,也就是国学了。这里仅举《诗经》的经 学历史为例:就《诗经》而言,《经典释文》记载,“前汉鲁、齐、韩三家《诗》列于学官,乎帝世毛《诗》始立。齐《诗》久亡,鲁《诗》不过江东,韩《诗》虽在,人无传者。唯毛诗、郑笺独立国学。”自董仲舒以来,儒家经典除了在历史文化和道德修身方面的作用外,在政治上起到维护“大一统”的作用,多为皇权所推崇。
由此可见,汉代“国学”和“经学”有一种混同的趋向,“国学”不再是机构的名称,而是称谓“五经”以及某种经学流派的名称。
(摘编自《“国学”内涵的变迁与章太炎国学的现代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与私学是古代两种教育样式,随着社会变革发展而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
B.作为汉朝时的最高学府,太学虽然规模有所变化,却一直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
C.太学主要用儒家经典来教育国子,借此传播正统思想文化,达到宫廷教育的目的。
D.太学中的经学由博士研究和学习,是宫廷教育的主要教材,也是汉代国学的组成部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概述国学发展状况,将其放在古代社会的背景中探讨,引出话题。
B.文章多处引用前人的典籍,介绍分析相关历史情况,使论述更为真实可信。
C.文章以《诗经》的经学历史为例,说明了儒家经典为皇权推崇的过程,论证有力。
D.文章通过介绍国学、太学、经学,并阐述它们的关系,梳理了汉代国学的发展过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董仲舒提出建立太学,是为了维护“大一统”政治,建立儒家的“独尊”地位。
B.汉朝的很多皇帝都重视太学的建设,可见太学与国运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C.由于书写字体不同,汉代的今、古文经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都不相同。
D.今天的国人崇尚国学,是因为其中优秀的历史文化、道德修养,仍然使今人受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2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6分)
①不同的文化人格,在社会上被接受的程度很不一样。
②正是这种不一样,决定了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素质。
③一般说来,在我们中国,最容易接受的,是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
④这种文化人格,以金戈铁马为背景,以政治名义为号召,以万民观瞻为前提,以惊险故事为外形,总是特别具有可讲述性和可鼓动性。正因为这样,这种文化人格又最容易被民众的口味所改造,而民众的口味又总是偏向于夸张化和漫画化的。例如我们最熟悉的三国人物,刘、关、张的人格大抵被夸张了其间的道义色彩而接近于圣,曹操的人格大抵被夸张了其间的邪恶成分而接近于魔,诸葛亮的人格大抵被夸张了其间的智谋成分而接近于妖。
⑤中国民众最感到陌生的,是游戏反叛型的文化人格。
⑥魏晋名士对于三国群雄,是一种反叛性的脱离。这种脱离,并不是敌对。敌对看似势不两立,其实大多发生在同一个“语法系统”之内,就像同一盘棋中的黑白两方。魏晋名士则完全离开了棋盘,他们虽然离三国故事的时间很近,但对那里的血火情仇已经毫无兴趣。开始,他们是迫于当时司马氏残酷的专制极权采取“佯谬”的方式来自保,但是这种“佯谬”一旦开始就进入了自己的逻辑。不再去问社会功利,不再去问世俗目光,不再去问礼教规范,不再去问文坛褒贬。如此几度不问,等于是几度隔离,他们在宁静和孤独中发现了独立精神活动的快感。
⑦我发觉即使是今天的文化学术界,对于魏晋名士的评价也往往包含着很大的误解。例如,肯定他们的,大多着眼于他们“对严酷社会环境的侧面反抗”。其实,他们注重的是精神主体,对社会环境真的不太在意,更不会用权谋思维来选择正面反抗还是侧面反抗。否定他们的,总是说他们“清谈误国”。其实,精神文化领域的最高标准永远不应该是实用主义,这些文人的谈论虽然无助于具体社会问题的解决,却把中国文化的形而上部位打通了,就像打通了仙窟云路。一种大文化,不能永远匍匐在“立竿见影”的泥土上。
⑧以魏晋名士为代表的游戏反叛型文化人格,直到今天还常常能够见到现代化身。每当文化观念严重滞后的历史时刻,一些人出现了,他们绝不和种种陈旧观念辩论,也不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或反抗者的形象,而只是在社会一角专注地做着自己的事,唱着奇奇怪怪的歌,写着奇奇怪怪的诗,穿着奇奇怪怪的服装,说着奇奇怪怪的话。他们既不正统,也不流行。当流行的风潮撷取他们的局部创造而风靡世间的时候,他们又走向了孤独的小路。随着年岁的增长,家庭的建立,他们迟早会告别这种生态,但他们一定不会后悔,因为正是那些奇奇怪怪的岁月,使他们成了文化转型的里程碑。
⑨当然这里也会滋生某种虚假。一些既没有反叛精神又没有游戏意识的平庸文人常常会用一些故作艰深的空谈,来冒充魏晋名士的后裔,或换称现代主义的精英,而且队伍正日见扩大。要识破这些人并不难,因为什么都可以伪造,却很难伪造人格。魏晋名士再奇特,他们的文化人格还是强大而响亮的。
(选自《新华文摘(精华本》,)
【小题1】对“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总是出现在金戈铁马的背景之下以及惊险的故事之中为外形,受到万民的景仰,极具可讲述性和可鼓动性。。
B.这种文化人格最容易被民众的口味所改造。三国人物,刘、关、张的人格接近于圣的人格,大抵就是民间口味“夸张化”的结果。
C.一般说来,在我们中国,最容易接受的,是“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这种接受的程度决定了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素质。
D.中国民众对“游戏反叛型的文化人格”最感陌生。相形之下,“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有更好的群众基础,更具文化价值。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众对“游戏反叛型的文化人格”感到陌生,这种文化人格最终将被“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完全取代。
B.魏晋名士对于三国群雄反叛性的脱离不是敌对。敌对都发生在同一个“语法系统”内,而魏晋名士则完全离开了这一系统。
C.科学研究发现,即使是今天的文化学术界,对于魏晋名士的肯定和否定的评价都包含着很大的误解。
D.今天我们可以依靠“文化人格是否强大而响亮”来辨别出一些文人是真的魏晋名士的后裔还是“故作艰深空谈”的假名士。
【小题3】(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游戏反叛型文化人格”的具体表现。(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求   画 郑武文
忙完公务,已是黄昏,县令执一柄轻罗小扇,布衣软鞋在潍河边漫步。
路过泥坯小房,没有院墙,一位清瘦的老者正在煮鱼。看到县令进来,呵呵一笑,并不多言,如同邻居串门,只是拿了一个小凳请县令坐下。老者三缕长须,面皮白净,并不像农人,倒似读书之人。相比之下,倒是县令黑瘦面皮,几根乱蓬蓬的胡子,更像风雨中谋生的样子。
老者拿出粗瓷大碗.从锅里舀上一碗鱼肉。再倒上半碗自酿的老酒。两人一碰,哈哈大笑。县令得知老者确是读书之人,姓王,是一个落魄秀才,卖点字画为生,暇时到面前的潍河里打点鱼虾,自己食用。
县令怕老者惶恐。只道自己是江南之人,来此做点生意。看天色愈晚,方才起身告辞。隔几日再来,县令自备酒肉,两人把酒言欢,谈古论今,相见恨晚。
县令有次来访,发现王秀才正在作画。县令在旁边观望。微微摇头。过几天再去,问老者:“王兄的画卖得可好?”王秀才苦笑一声,指指身后的画轴:“生意颇苦,难抵米炊。”县令说:“不怕得罪老兄。老兄的画,匠气颇重而力道不足,还需改进。”随即拿起案子上的笔,轻轻一描,顿显虬枝劲骨,力道遂出。王秀才不禁惊呼一声:“先生神笔也,可否收小生为徒?”县令扶起跪拜的王秀才,呵呵一笑:“收徒不必了,咱互相切磋,我倒可勉强指点一二。”于是指点了王秀才几处地方,告知要循序渐进,就告辞了。
过了几日又来,看王秀才所画,并没长进,不禁叹了一口气说:“看来王兄作画,还需要时间。在下不才,卖弄一下,给你画一幅图画,你只需每日临摹,过一段时间再说。”王秀才很高兴,拿来一张大宣纸,说:“老叟眼有点花了,还请先生画大一点,看得清楚。”县令画的是一幅《墨竹图》:在月光下竹子被清风刮得努力折向一边,却有一股宁折不弯的不屈之势。画完题词:一肩明月,两袖清风。
王秀才在旁边看呆了,待到最后,扑通一声跪到地上:“父母官大人请盖印章!”县令哈哈大笑:“缘何知道是我?”王秀才说:“当今天下,能有此气魄、画工之人,除了潍县县令郑大人再无他人。”县令哈哈大笑:“既然知道是我,也不枉我们相交一场,就依了老兄。”随即拿出印章盖上。
过了几日,郑板桥在县衙处理公文,下人来报钱府请赴宴,特别交代有宝贝要让大人看。这钱德贵是有京城背景的潍县大户,多方求郑大人字画不得。县令生性好奇,听说有宝贝,忍不住想去看看。
到了钱府,只见县里士绅豪族都已到齐。大家把县令迎进去,让到上座。钱德贵说:“此有当朝名家一幅《墨竹图》,堪称力作,应为难得宝贝。只是在下尚不敢确定真伪。”
随即展开。郑板桥一看,脑袋一下子就大了:正是几日前给王秀才画的《墨竹图》。周围人一边恭维,一边大声赞叹……
钱德贵更是得意忘形,来到郑板桥面前:“郑大人,老夫所得字画,是您的画,还请鉴别一下真伪啊!”
郑板桥哈哈大笑:“拿来我看。”几个人小心翼翼捧过来,郑板桥拿在手里端详了,随即迅速扯为碎片,扔进旁边的鱼池里,怒道:“赝品!纯为辱我清名!”旁边的人来不及反应,刹那间目瞪口呆。好久,才有人说:“可我们鉴定,确是大人真迹啊。”郑板桥脸一绷:“荒唐!我自己的作品,难道真伪还要别人来说吗?各位请继续,老夫这就去查一下此事,辱我清名事小,欺骗钱老爷罪不可恕!”
遂扬长而去。
(选自2014年第ll期《佛山文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的设置上很有特色:开端发展用大量文字叙写京城大户钱德贵费尽心思骗得郑板桥《墨竹图》,引君入彀;高潮结尾部分则是郑板桥在钱德贵得意忘形之际,将自己的亲笔画作迅速扯为碎片,出手反制后扬长而去。
B.小说的中心事件是写如何获得郑板桥的字画,求画的“求”字褒义贬用,在此显得更加讽刺,说明郑板桥字画难求,以欺骗手段得到字画也是“求”的另一种境界。
C.小说通过塑造郑板桥这个清洁廉明的官员兼画家形象,给我们揭示了做人应正直、诚信,不为豪强权贵所曲,以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邪不压正的主题。
D.根据小说情节分析,王秀才骗画能够成功,原因有三:以一副落魄秀才样骗取信任,使人起爱护之心;利用和郑板桥相见恨晚情绪,博得信任;以自身学画无法长进,使郑板桥起羞愧之心,从而骗得字画。
E.小说以郑板桥这一为官清廉的形象,体现了作者希望当今官员要为官正直,不要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愿望。
【小题2】小说主人公县官郑板桥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7分)
【小题3】小说中钱德贵特别交代请郑板桥鉴定墨宝,聚众鉴赏,作者写这些情节表现出钱德贵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