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风吹稻浪
徐晓佳
秋风终于吹弯了稻子的腰,—摇一摆,像荡秋千
娘咧嘴笑。
是哩,稻子熟哩。要收哩!
娘就打来电话:囝,回来吧,收稻哩!
我不情愿:快毕业了,投简历找工作忙得焦头烂额,还回乡做苦力?
又不能回绝——家里只娘一人。
只得收拾一番,踏上北归的火车。
到家。檐前屋后找不见娘,却在田间稻浪里发现了。娘朝我笑着说:来了好,来了好,穗沉得要断,正等人割哩!
我心里满是忧虑:真要割稻?两亩多稻田,单靠两个人两把镰刀,割到猴年马月?
急啥?娘站在田埂上说,这么些稻,还怕割不完?你爹在的时候,他一人就给收拾利索了哩!你爹呵,插秧是只呆头鹅,割稻就是人来疯。
一阵风吹来,窸窸窣窣。
我可受不了——怎么叫人受得了?我说:娘,都啥年代了,现在全都机械化,机械化插秧,机械化施肥,机械化收稻,谁还脸朝黄土背朝天傻干?告诉你,你这是典型的小农思想,听我的,叫收割机,保管比爹快。
娘脸偏一边说:啥叫收割机?我和你爹咋没听说过?
这开哪门子国际玩笑!人类都计划登陆火星了,娘竟说不知道什么是收割机!我四下张望,指着远处一台在田里工作着的收割机,说:快看,就是那个,那就是收割机,一边朝前开,一边把稻脱粒装袋。
娘低头对着稻田说:娘是啥也没见着哩,囝。
不抬眼去看,怎么看得见?
我终于有点气恼,说:娘,你肯定舍不得那几十块收割费,别顽固了,都什么年代了,该偷懒就偷懒,两亩多地靠人割怎么吃得消?
娘把手放到额头上,说:真的啥也没哩,囝。
存心不想看,怎么看得见!——娘铁了心不想看见?
我不甘心,说:娘,别心疼那几十块收割费了,现在几十块钱算个啥?不够领导抽包烟,不够老板吃顿饭,不够学生买双鞋。
娘不作声。
又一阵风吹来,稻浪汹涌澎湃。
娘还是不出声。
希望越来越渺茫了。
无奈,我只得转身朝家踱去。可以想见,我将不得不套上破外衣,戴顶烂草帽,揣把磨得锃亮如新的镰刀,然后龙虾似地弓背弯腰流血流汗地劳作。这不是我要的生活!我拼命学习,考上大学,想在城里找工作,然后买房,安家,再买车,娶妻,生子……彻彻底底变成城里人。
可眼前竟逃不掉这恼人的活儿!
我故意拖拖拉拉,磨蹭了半个多小时,才穿了那可恶的行头出门。
令我始料未及的一幕出现了:老远,一台收割机正在娘跟前的稻田里轰鸣,稻子成片消失,唯留下车轮碾过的两行干枯印迹。
我走过去,站到娘身边。娘揉着眼睛说:囝,你不晓得哩,你爹呵,插秧是只呆头鹅,割稻倒是人来疯……
秋风又一次吹来,但再也吹不起稻浪汹涌,只微微撩起娘耳边几根老发。
(选自《短小说》2009年第3期)
(小题1)分析小说首段文字的手法和作用。(4分)
秋风终于吹弯了稻子的腰,—摇一摆,像荡秋千。
答:
(小题2)简要概括小说的情节。(6分)
答:
(小题3)分析小说中母亲和“我”的形象的特点。(8分)
答:
(小题4)这篇小说意蕴深厚,请结合具体内容探究小说的主旨。(7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2: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9分,每小题3分)   
虫洞理论
上世纪30年代,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在研究引力场方程时,假设宇宙中可能存在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这个隧道就是后来物理学家所说的虫洞。爱因斯坦认为通过这个隧道即虫洞可以做瞬时的空间转移,如果虫洞的出口恰好停在过去,就可以通过它逆着时间旅行。当然,进行这种时间旅行时你只能旁观,因为时间是线性的,事件就是一个个已经穿好的珠子,你无法改变珠子也无法调动其顺序。但截至2013年,还尚未有实验证实虫洞真正存在。
早在19世纪50年代,已有科学家对虫洞作过研究。 一些物理学家认为,理论上,也许虫洞可以使用,但虫洞的引力过大,会毁灭所有进入的东西;同时,即使宇宙中充斥着数以百万计的虫洞,但也很少会有直径超过10万公里的,而这个宽度正是太空飞船安全航行的最低要求。因此虫洞不太可能用于宇宙航行。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研究发现,虫洞的超强力场可以通过“负质量”来中和,起到稳定虫洞能量场的作用。科学家认为,相对于产生能量的“正物质”,“反物质”拥有“负质量”,可吸去周围所有能量。目前世界上的许多实验室已经成功地证明了“负质量”能存在于现实世界,并且通过航天器在太空中捕捉到了微量的“负质量”。“负质量”的发现为利用虫洞创造了新的契机,只要用“反物质”去扩大原本细小的虫洞,并强化“虫洞”的结构,使其稳定,就可以让太空飞船穿过。
与此同时,许多科学家也在致力于构造人工虫洞的研究。科学家桑恩等人从理论上提出了构造虫洞的概念。他们相信,先进文明所创造的人工虫洞,可以用奇异物质的“支柱”来保持虫洞的畅通。奇异物质具有超过它能量密度的极大的负压,其引力具有排斥性,从而使得它周围的空间被扭曲得十分奇怪,这正好改变了空间扭曲的“符号”。桑恩的虫洞,可称为奇异物质虫洞。
科学家麦可思提出了“磁虫洞”理论。他说,极强烈的磁场能弯曲时空而形成虫洞。根据相对论,任何含有能量的东西(包括磁场),皆能弯曲空间。远在上世纪20年代,科学家莱特,就在爱氏方程中找到了磁引力。莱特的理论表明,在一个由螺线管产生的磁场中,螺线管内形成了一个引力场,但要获得这种人工引力场,需要十分巨大的磁场。麦可思说,在实验室内,用2.5T(特斯拉)的磁场即可构造出一个“磁虫洞”,但洞的半径极大,约为150光年,若要将此“虫洞”的半径压缩到实验室的尺度,则所施加的磁场需大到10亿T,这显然超出目前人类的科技能力(最大人工磁场约10T)。但麦可思认为,在天空中必定能找到这种“磁虫洞”,因为中子星表面的磁场达10亿T,在那里,“磁虫洞”将自发地产生。
不论“奇异物质虫洞”或“磁虫洞”,只要它们存在于天空之中,就能从地球上测得它们的特征性信号,我们将看到一个两边特别明亮中间较暗的R光学像。
【小题1】下列对“虫洞理论”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虫洞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理论上,利用它我们可以做瞬时的空间转移,回到过去或穿越未来。
B.虽然虫洞的能量场可以毁灭所有进入虫洞的东西,但利用“反物质”来中和以后,太空飞船就有从虫洞中穿过的可能。
C.“虫洞的引力”和“虫洞的超强力场”,拥有负质量的“反物质”和具有极大负压的“奇异物质”是含义各自相同的两组概念。
D.尽管以目前人类的科技能力还不能建造一个适合实验室尺度的“磁虫洞”,但麦可思却相信太空中或许存在着这种“磁虫洞”。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桑恩和麦可思建造的虫洞,分别利用了奇异物质的负压和人工磁场的引力来稳定虫洞的能量场,其中的科学原理是相似的。
B.“反物质”是相对于“正物质”而言的,它拥有“负质量”,可以在虫洞中吸收能量,并使自身的结构稳定,从而扩大虫洞。
C.麦可思首先提出,任何含有能量的东西皆能够弯曲空间,极强烈的磁场也能弯曲时空而形成虫洞,他据此提出了磁虫洞理论。
D.只要桑恩的奇异物质虫洞和麦可思的磁虫洞存在于天空中,我们就能从地球上看到它们两边特别明亮中间较暗的R光学像。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是线性的,事件则像一个个被穿好的珠子,无法改变珠子也无法调整顺序,故即使能由虫洞回到过去,也不可能“重新来过”。
B.既然“负质量”已经被世界上的许多实验室成功地证明了能够存在于现实世界,那么,利用“反物质”来建造虫洞就不是不可能了。
C.目前尚没有实验证据表明虫洞的真实存在,所以,现阶段科学家对虫洞的所有研究都只是一种海市蜃楼般的猜测,前景不容乐观。
D.蛀虫在苹果表面的两个点之间蛀出了一个“虫洞”,如果在这两个点之间走直线,从三维的物理空间来看,这条直线就类似于虫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清明”与“上河”含义之谜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清明"与"上河"是什么含义呢?
《清明上河图》的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的考证得出三种观点:一是“清明节”之意,二是“清明坊”之意,三是“清明盛世”之意。
其中,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是已故河南开封中学的孔宪易先生。孔宪易先生通过对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饰等考证研究,认为是画的秋景。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根据是当时东京城被划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
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宝珠先生,用几十年的时间对《清明上河图》进行细致地考证。他在《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一书中,对孔宪易先生的秋景之说持否定态度。其中对扇子的考证叫人折服。《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扇子有十多处,这是孔宪易先生产生秋景说法的原因之一。周宝珠教授考证认为,扇子的主要功能的确是用来拂暑驱蝇,但是在北宋这个时期还另有它用。扇子除有题诗作画、扑卖馈赠之用外,还有“便面”之用。“便面”这一风俗由来已久。书生文人、达官显贵、庶民布衣在街上碰到熟人不愿寒暄,就以扇子障面,对方心神领会并不责怪,反而认为是礼貌之举。故曰:“以扇遮面,则其两便。”由此看来“便面”习俗是不受季节影响的。
周宝珠教授对著名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政治清明”一说赞赏有嘉,并进一步证明了这种可能性。北宋长期实施的“偃武修文”的国策,国家经济趋于繁荣,出现了较唐朝时期之后的又一个太平盛世。这一时期的文人官宦,为了仕途腾达,大肆歌颂当朝皇帝的政治清明;《清明上河图》中展现出的磅礴气势和繁盛景象,最能代表宋徽宗赵佶“偃武修文”的治国思想。如果称太平盛世未免太露骨,因此“清明上河图”这五字一语双关,弦外有音。但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正在乞讨的乞丐,官衙门口坐着的懒散的士兵,以及大街上跑着的猪等,这些景象却似乎与太平盛世相违背。
许多专家学者对于《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有着诸多的解释与争论。那么《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又是指什么含义呢?长期以来一些专家学者对“上河”二字的含义也有诸多解释。关于“上河”的含义主要有几种观点: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指“河的上游”;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逆水行舟”之意;也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上坟”之意;还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赶集上街”之意。
根据《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根据这段文字,由西北向东南是下水,反之是上水。因此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汴河上逆水行舟之意。然而,也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根据《清明上河图》明代李东阳的题跋记载:“上河者云,盖其世俗所尚,若今之上冢然,故其如此也。”这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上河”即是“上坟”一说的重要依据。然而,还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上河”不能作为动词解释,而应该作为专用名词解释,如果按名词解释“上河”应该是指御河。
【小题1】文章引用周宝珠教授对扇子的考证,用意最准确的一项是()
A.证明在北宋时期扇子除拂暑驱蝇外,还有其它如题诗作画、扑卖馈赠的用处。
B.否定孔宪易先生对“清明”的解释,“清明”所绘之景并不一定是秋景。
C.说明扇子在北宋时期,主要的用途是“便面”,是一种礼貌之举。
D.是为了佐证史树青先生关于“清明”是“政治清明”的说法是正确的。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不能证明“清明”是“政治清明”意思的一项是()
A.北宋长期实施“偃武修文”国策,经济繁荣,国势昌盛。
B.这一时期的文人官宦,为了仕途腾达,极尽歌颂之能事。
C.《清明上河图》展现出的气势和景象,能体现“偃武修文”的治国思想。
D.《清明上河图》中官衙门口的士兵和大街上跑着的猪等人与物,正体现出一种繁盛景象。
【小题3】(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坊”是北宋时期东京城外城东郊区三坊之第一坊。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认为《清明上河图》画的就是这个地方的景象。
B.如果“清明”是“政治清明”一说成立的话,那么“清明上河图”这五个字就是一语双关,弦外有音。
C.《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也有着诸多的解释与争论,“逆水行舟”的解释是其中支持者最多也最具代表性的说法。
D.文章引用《东京梦华录》记载,是为了证明“上河”即汴河上逆水行舟之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好着呢
安东
①天一阴,郝明就赶紧给爷爷打电话。爷爷是老风湿,一遇阴雨天就犯病。爷爷说:“我好着呢,别惦记我,干好你的事!”听上去,嗓门很大,气量很足。
②暴雨倾泻而下。郝明在楼道里吼了一嗓子,就率先冲到大堤上。处理好几处险情,人早成了落汤鸡,走进指挥部帐篷时,郝明才感觉腰腿酸疼。他想起爷爷的病,又拨家里的电话,爷爷还是那句话:“我好着呢,别惦记我,干好你的事!”
③他任上这个乡有好几个村子临河,防汛任务极重。他干脆把铺盖卷搬到帐篷里,不敢离开大堤半步。河水暴涨,像千万匹野马一窜一窜要越过河堤。河堤被冲刷浸泡得像块松软的蛋糕,时有管涌和垮塌。哪里有险情,他就带人往哪里上。郝明小时候,父母外出打工去了,家里只剩下祖孙俩。他跟着爷爷长大,跟爷爷最亲。每逢阴雨天,他就赶紧生火烤炕,抱出狗皮褥子给爷爷裹上腿脚。爷爷年岁大了,身子骨羸弱了,赶上这场连阴雨,他担心爷爷的老毛病会犯,不知能否扛得住,本想回老家去看看爷爷,可哪里脱得开身,只能抽空给爷爷打个电话问询。爷爷每次都是那句话:“我好着呢,别惦记我,干好你的事!”
④十多天下来,郝明人累瘦了,眼睛熬红了,头发打缕,胡子拉碴,衣服成了迷彩服,泛着汗碱,粘着泥巴,哪里还有个乡长的模样。不过,人们都听他的。只要他一招呼,呼啦啦就都跟上了。他都冲在最前,每次化险为夷。上任之初,他还担心,能否镇得住人,担得起事。此时他有了底气,越发信服爷爷过去常说的一句话——当头儿,就是领青,你带头干,大伙儿才会跟着你干。
⑤爷爷在村里当了一辈子村干部,用他的话说,叫干了一辈子领青的活。先是当生产队长,每天清早,第一个起来,敲钟,集合人,安排活计,带头干最脏最累的活。天黑,各处收拾妥当了,最后一个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家。后来当了村支书,领着村里人挖鱼塘。已经入冬了,鱼塘里齐腰深的水,结了冰碴,人人看了发怵。他一言不发,挺着胸脯一步一步趟进水里,挥锹干起来。大伙儿面面相觑,随后都下了水。水冰冷刺骨,别人干会儿就赶紧上岸烤火,他硬撑着,一干就是大半天。鱼塘挖好了,村里人过年过节有鱼吃了,他却从此落下了病,一遇阴雨天,常常疼得呲牙咧嘴满炕滚。家里人埋怨他不该这样傻干,他说,过去领青,雇主是财主家。如今,村里人让咱当支书,雇主就是全村人,咱不领青下死劲干咋行。郝明当了乡长后,爷爷点着他的脑门告诫,孙子,记住:全乡人都是你的雇主,你可要干好领青的活哟。
⑥雨终于停了,洪水渐渐退去。县里开了总结表彰大会,郝明上台领了奖。本是喜庆事,他却高兴不起来,心里无端地有些慌乱,会一散,就马上赶回了老家。
⑦爷爷躺在炕上,好像睡着了,脸上笑着,身上却罩着老衣。
⑧郝明使劲摇爷爷的胳膊,凑近爷爷的耳朵大声说:爷爷,你醒醒啊,我是你孙子郝明!我回来啦,我没给你丢脸!
⑨爹抱住他,惶惶地跟他解释,这次刚一闹雨,你爷爷的病就犯了,疼得要死要活,把别的病也勾起来了。路都毁了,哪里也去不了,只能在村里治。你来电话,他死活不让告诉你病情,怕你回来耽误公家的事。再后来,吃药打针输液都不济事了,他一直撑着,说是要等你完事回来。今儿在电视上看见你披红戴花领奖,一笑,就过去了。
⑩郝明哭着喊:我不信,每回打电话,爷爷嗓门那么大,你们骗我!爷爷,爷爷,你醒醒啊!快醒醒啊!
⑪爹拿过手机,打开播音键,递给郝明。
⑫爷爷说话了,嗓门很大:“我好着呢,别惦记我,干好你的事!”
(选自2017年12期《金山》)
【注】①领青:过去地主家带领雇工干活的人。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③段将河水比作“千万匹野马”,将河堤比作“松软的蛋糕”,对比鲜明,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水患之重,反映了抗洪形势的危急。
B.小说标题是“我好着呢”,文中也多次提到爷爷说“我好着呢”,最后却以爷爷的去世结尾,前后对照,意在突出小说的悲剧色彩。
C.爷爷看见孙子披红戴花领奖,“一笑,就过去了”,既表明他对孙子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同时也照应上文爷爷“好像睡着了,脸上笑着”。
D.小说刻画的率众防汛抢险的青年乡长郝明,有力烘托了勇于吃苦、甘于奉献、一心为公的老村支书“爷爷”这一感人形象。
【小题2】从全文看,小说第五段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小题3】“我好着呢,别惦记我,干好你的事!”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简析其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对促进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家庭监护缺乏监督指导、关爱服务体系不完善、救助保护机制不健全等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机制化建设亟待加强。
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来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监护照料和更好关爱保护。
(摘编自《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
材料二:

材料三:
如果让外出务工的父母都返回家乡照顾孩子,这显然不现实,虽然能让孩子脱离无人监护的状态,却可能让整个家庭陷入经济窘迫的困境。这样可能会让父母囿于经济压力,从而失去对孩子进行更为有力监护的能力。
所以,虽然要强调父母的责任,父母不能为了赚钱而不顾孩子的“死活”,要督促父母履行好监护责任,但也不能简单地让这些无法负起监护责任的父母返乡,不能一刀切,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政府部门也要尽好责任,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多一些关爱与温暖,在其他近亲属、村(居)民委员会或救助管理机构等临时监护照料期间提供更多帮助。当然,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要能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随迁子女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孩子一样的各项待遇。此外,还要加快转型发展,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就业等等。只有家长、学校、政府及全社会都尽好自己那份责任,才能为留守儿童编织好一张强有力的保护网。
(摘编自《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能只靠父母返乡》)
材料四:
让儿童不再“被留守”,让关照国民基本需求的制度提升到社会共识的水位线,各级政府责无旁贷。在政府资助下,更多像拍摄地云南泸西县城子村小学那样的新校舍拔地而起,但构建严密的责任制度、激活补偿机制、提供充足的教育保障等更有效有力的行动,还要加速再加速。
再全能的政府,也有力所不逮、触及不到的角落和末端。填补治理空白,有赖于一些成熟的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发挥作用。据了解,借助“互联网+”,支教平台的建设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吸引更多有爱心和才艺的年轻人加入支教行列。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相比物质的捐助,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精神培育与文化滋养的需求更为紫迫和重要。如何通过社会协作创新途径,对留守儿童展开心灵看护与调适,需要投入更多思考。
(摘编自《擦去留守儿童“眼前的灰黄”》)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6000万农村留守儿童中,15.1%的孩子一年到头都没有见过父母,一年中能见到父母且在5次以下的孩子不到一半。
B.我国6000万农村留守儿童中,超过80%的孩子一年到头都能够与父母见上面,而每月都能够见到父母的比例则极低。
C.我国6000万农村留守儿童中,4.3%的孩子与父母一年中没有任何联系,与之相反,27.2%的孩子与父母的联系最为密切。
D.我国6000万农村留守儿童中,每月都能与父母联系的孩子将近20%,这远远超过每月都能与父母见面的孩子的比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虽然工作中还有问题,但这些工作已经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扫清了障碍。
B.农村留守儿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意义重大,这不仅关系到个人幸福,更关系到社会大局。
C.如果让外出务工的父母返乡负起监护的责任,这种简单的、一刀切的做法并不可取,因为这样做可能让家长失去监护能力,从而陷入经济困境。
D.彻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除了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这一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外,还应加快转型发展,使得留守儿童的家长能够在家乡就业。
E. 在政府的资助下,像云南泸西县城子村小学那样的新校舍可以拔地而起,但对留守儿童展开心灵看护与调适这样的工作则不能依靠政府的力量。
【小题3】当前,我们应如何做好留守儿童工作?请根据材料简要回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发呆时你的大脑在做什么呢?
你可能觉得发呆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我们的脑子处于一种半梦半醒的静息状态。然而,来自华盛顿大学的神经学教授马库斯·赖希勒的研究指出,无论你如何努力做到“心如止水”,你大脑的整体活跃程度最多也就能下降5%左右。功能性核磁共振的数据显示,在我们发呆的时候,大脑当中负责集中注意力的脑区会沉静下来那些负责回忆、评价以及想象的脑区却会变得格外活跃,也就是说,发呆本质上是在思考人生。
发呆让大脑消耗了很多能量却似乎得不到任何东西,但就是这么一个看似毫无意义的事情,却在数千万年的演化历程中被如此顽固地保留了下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我们的大脑需要刺激。对于像哺乳动物这样脑子特别发达的物种而言,神经系统的发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发生在出生以前,我们尚处于胚胎阶段的身体会将神经细胞大致排列好,发育出脑子和各种神经的基本架构。不过只经过第一阶段的神经系统是远远不够的,在出生之后,我们的神经系统还要经过第二阶段的发育,在此过程中,借由纷繁变换的外界刺激,神经系统当中的“电路系统”被不断校正,最终实现功能的完善。
尽管神经系统第二阶段的发育到大约青春期的时候便已经基本定型,但是在人漫长的一生中,大脑仍然需要不断地接受复杂多变的刺激来对自己的系统进行“维护”。根据加拿大心理学家诺曼·道伊奇的研究,一旦外界环境无法为大脑提供足够多变的刺激,大脑的“维护”就会受到阻碍,于是我们便感到了无聊。发呆的意义正是为了战胜无聊,发呆实际上就是一种大脑自己刺激自己的过程——既然外界环境不能提供足够的新鲜感,那么我就从我的回忆和想象中去“人为”制造出刺激来。
在极端情况下,比如说被多年禁锢在一成不变的环境中,大脑的自我刺激就会变得过于强烈,这时候发呆甚至有可能演变成身临其境般的幻觉。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冈·梅茨赫尔发现,如果把人放置在一个外界刺激极度单调的特殊环境中,这些人很快就会出现非常逼真的幻觉。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甘兹菲尔德效应。实际上,人类社会的大部分宗教都要求其神职人员长年累月地待在相当单调的固定环境中“苦修”,很可能正是因为这样的环境刺激以及宗教典籍的暗示会给神职人员带来“与神交流”的幻觉,从而更加坚定其信仰。
但是从相反的方面来说,发呆也是人类重要的想象之源,它赋予了大脑足够的资源去把那些碎片化的记忆以各种匪夷所思的模式组装起来,进而激发起无穷无尽的灵感,于是我们才有了那么多流传千古的文学和艺术杰作。考古研究发现,在两千年前的庞贝古城里人们就已经视发呆为生活的一部分了,也许从某种角度来看,发呆自古以来就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
当然,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小小发呆怡情,要是呆得耽误了正事可就得不偿失了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人觉得人发呆时,大脑处于静息状态,科学研究发现,人发呆时大脑有些区域得到了休息,但有些区域却即相当活跃。
B.马库斯·赖希勒教授认为,人发呆时,无论怎么努力也最多只能使大脑的整体活跃程度下降5%左右。
C.外界刺激对于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维护”乃至功能的完善都至关重要。
D.人类神经系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育过程,大约在青春期的时候基本定型,但这并不代表大脑对于神经系统的工作已经结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神经系统经过第一阶段的发育,基本相当于一吧只安装了最基本系统程序的电脑,对于最终实现功能的完善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B.当外界环境不能提供足够的刺激时,大脑会自我刺激,当这种刺激强烈到一定程度,人就有可能出现幻觉,甚至这种幻觉还很逼真。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冈·梅茨赫尔的发现、神职人员的“苦修”便是确凿的证据。
C.神职人员为了坚定自己的信仰,长期“苦修”于相当单调的固定环境中,以期得到环境的刺激和宗教典籍的暗示。
D.无聊是大脑因外界刺激不足而产生,幻觉是因大脑自我刺激过于强烈才出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呆看似消耗了很多能量而毫无意义,其实,它作为一项古老的大脑活动,它能够一直遗传下来,必然有其合理的机制和积极的作用。
B.发呆实际上是大脑负责回忆、评价以及想象的区域在制造自我刺激以战胜无聊,本质上是在思考人生。
C.发呆是人类重要的想象之源,它直接赋予了大脑无穷无尽的灵感,促进人们创作出众多的艺术杰作。
D.发呆被两千年前庞贝古城的人们视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或许意味着它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