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吴良镛:筑梦人生
①1922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1937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1940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流离失所、国破家亡,层层累积的苦难激发了他重建家园的热切愿望。
②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冲破重重阻挠,绕道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土木的历史”,因此,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之杰作的保护工作尤为不易。随着一批批新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萦绕着浓密的困惑。他认为,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
③“自古太守多诗人。”在吴良镛看来,作为城市规划者的市长,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还应具有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博。“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补丁或绣上图案。”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镛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他的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积水等问题困扰着。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相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吴良镛说:“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他不辞辛劳,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每天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到建筑馆工作,或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改造后的菊儿小区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在这样一座“类四合院”里,邻里进出打招呼,有了困难互相帮,北京城原有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情境得以延续。
④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一生不变的梦想。提到这个梦想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他,言传身教,桃李芬芳。他常常对学生说:“建筑师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每个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改变,一定要牢记对人的关切,同时建筑业需要赴汤蹈火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
⑤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吴良镛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他创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并出版了同名专著,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概念拓展为“聚落”的概念。在1999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领军者,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这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⑥2008年,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视察时突发脑梗,被医生判断为难以再行走。但他按照科学方法刻苦锻炼,努力坚持,很快就可以走路了。出院那天,满头银发的他亲笔完成了一幅书法作品。苍劲有力的字迹,与绚烂的晚霞交相辉映。医生说,吴老不仅给建筑界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也创造了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奇迹。
⑦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过:“不管你到哪个***……数不清的荣誉和成就并未让吴良镛停下前行的步履。他每每凝思:“人们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
(摘编自田雅婷《吴良镛:筑梦人生》)
【小题1】请简要概括吴良镛先生在建筑领域取得的成就。(4分)
【小题2】文章第⑥段叙述传主生病痊愈一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3】吴良镛的建筑之“梦”体现在哪些方面?用“筑梦人生”作标题有什么作用?(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4-21 10:34: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学生活五十年
巴金
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有感情无法倾吐,让在我心里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拿它们消遣。
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我离开旧家庭就像甩掉一个可怕的黑影。
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当时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一九二七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公寓的五层楼上,我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的笔端,我写得快,我心里燃烧着的火渐渐地灭了,我才能够平静地闭上眼睛,心上的疙瘩给解开了,我得到了拯救。这以后我一有空就借纸笔倾吐我的感情,安慰我这颗年轻的孤寂的心。
我在法国学会了写小说。我忘记不了的老师是卢梭、雨果、左拉和罗曼·罗兰。我学到的是把写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我把作品交给读者评判。我本人总想坚持一个原则:不说假话。除了法国老师,我还有俄国的老师亚·赫尔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我的中国老师是鲁迅。我的作品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些作家的影响。我曾在《说真话》里写过:“我相信过假话,我传播过假话,我不曾跟假话做过斗争……”在《怀念胡风》中写过:“我对自己的表演(即使是不得已而为之吧),也感到恶心,感到羞耻。今天翻看三十年前写的那些话,我还是不能原谅自己,也不想要求后人原谅我。”但是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师是生活,是中国的社会生活,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为作家。
一九二八年年底我从法国回国,就在上海定居下来。我和一个朋友住在一起。我自小害怕交际,害怕讲话,不愿与外人接洽,外人索稿总是找我的朋友。所以“我是靠友情生活到现在的”。
一九三七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我离开上海去南方。我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我的笔从来不曾停止。我的《激流三部曲》就是这样写完的。在那些日子我不得不到处奔波,也不得不改变写作方式。在一些地方买一瓶墨水也不容易,我就在皮包里放一锭墨,一支小字笔和一大叠信笺,到了一个地方借一个小碟子,倒点水把墨在碟子上磨几下,便坐下写起来。有时没有电灯,我找到一小节蜡烛点起来,可是文思未尽,烛油却流光了。我多么希望能再有一节蜡烛让我继续写下去。
“四人帮”倒台后,我拿起了笔,我兴奋,我愉快,我觉得面前有广阔的天地,我要写,我要多写。可是留给我的只有几年的时间,我今年已七十六岁。我制订了五年的计划,我要写两部长篇小说,一部《创作回忆录》,五本《随想录》,翻译亚·赫尔岑的《回忆录》。我只愿做一个写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作家,也算是对我五十几年的文学生活的一个交代吧。
我曾经说过:“我是从探索人生出发走上文学道路。”我开始读小说是为了消遣,但是我开始写小说绝不是为了让读者消遣;我不是一个文学家,我只是把写作当作我的生活的一部分;我的思想有种种的局限性,但是我的态度是严肃的,我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我追求光明的呼声。我说过:“读者的期望就是对我的鞭策。”
“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爱祖国、爱人民,爱真理、爱正义,为多数人牺牲自己;人不单是靠吃饭活着,人活着也不是为了个人的享受。”——我在那些作品中阐述的就是这样的思想。
(节选自《巴金自传》,有删改)
从本文巴金对自己的评价中我们得到了很多启示,你认为应该怎样进行自我评价?

同类题2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学者兼艺术家的饶宗颐
李然
①饶宗颐字固庵,号选堂,从小便有“神童”之称的他,自学成才。他出身富裕之家,父亲虽然经营钱庄,但一直执着于学问的追求,这也影响了饶宗颐后来走上学问之道。
②父亲壮年离世,饶宗颐继承其志,不足20岁时已完成父亲的遗志,续编《潮州艺文志》,这成为他踏入学术界的第一步。
③饶宗颐学术研究的范围之广,成果之多,在同时代学者中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以时间来讲,饶宗颐治学所涉及的时代,从上古史前到明清,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以地域来讲,除我国本土外,还涉及印度、西亚、东南亚等。以语言工具来讲,饶宗颐懂梵文、法文、德文、英文、希伯莱文等。
④饶宗颐既注重中国历史文化和典籍在海外流传的各种形态的研究,又对其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源头不懈求索。在1956年《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中,他将伦敦所藏的这部早期天师道思想秘籍公之于世,并作出笺注,从而引发了当年欧洲学界对中国古代道教研究的热潮。饶宗颐是第一个把古印度河谷的图形文字与汉语系材料进行比较研究的学者,他发现古印度这种不明语系的图形文字竟然与中国古代的陶文、甲骨文有着许多类似的迹象,为揭示该古老文化演进秘密和中印文化交流历史开辟了新途径。他又比较屈原《天问》与印度、伊斯兰古文献,发现“发问”文学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存在,进而提出文字人类学和文学人类学的新课题,主张把史学研究的视野扩展到整个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上来。因为他了解本民族文化、也了解其他民族文化,因而他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
⑤提起饶宗颐,必须要提到他的艺术,因为在近代学者中,像他这样以学者兼而为艺术家的突出人物极罕见。“我对已经在艺术上取得的成绩并不满足,因为我还有潜力可挖,希望接下来能腾出更多时间发挥我的艺术潜能。”
⑥饶宗颐的书画艺术秉承了中国明清以来文人书画的优秀传统,充满“士夫气”,是当今社会难得的“学者型”书画艺术家,他的山水画写生和人物白描,独具一格。他的国画题材广涉山水、人物、花鸟,有传统流派的摹仿,有世界各国的风光写生,更有自成风格的创作。书法方面,植根于古文字,行草书则融入明末各家豪纵韵趣,隶书兼金农、邓完白之长,自成一格,草隶篆皆得心应手,从大幅中堂、屏条、对联到方寸空间小品,风格多样,沁人心脾的书卷气息洋溢于每件作品之中,是名副其实的文人书画。
⑦对于饶宗颐来说,年龄从来都不是绊脚石,90多岁高龄的他对书画艺术探索的脚步从没有停止过。2006年,91岁的饶宗颐在《敦煌研究》第100期发表《中国西北宗山水画说》,独到地提出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他以比较的视野,从古代中国、印度地理知识的交汇融合出发,通过探讨古代的“地中”观念,确定了“西北宗”论的艺术地理区域,即陇坻(今陕甘宁交界地区)以西的大西北地区。饶宗颐通过旷远、窎远、荒远“新三远”的艺术气魄,指出传统“三远”的平远、高远、深远已不足以描摹西北峰峦、丘壑的壮美。他还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皴法,“叠经试写,以为可用乱柴、杂斧劈及长披麻皴,定其轮廓山势,然后施以泼墨运色,以定阴阳。用笔宜焦干重拙,‘皴法纯以气行’”。饶宗颐不仅在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更是身体力行地参与到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的艺术实践,创作了以《西岳》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传世佳作。
⑧除了书画,饶宗颐在音乐上也有着一定的造诣。音乐文学以及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是饶宗颐的重要学问领域,建树甚多。然而,他不仅是一个音乐史方面的学者,还是一个资深的古琴家。也许是早年研究词曲音乐的关系,饶宗颐对于古琴艺术渐渐入迷,20世纪50年代在岭南古琴名家容心言先生那里学习指法,终有所成就。他还对琴谱、琴史产生研究兴趣,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就是《宋季金元琴史考述》,此文可谓中国近现代第一部系统论述古琴艺术发展的断代史,发表后为海内外学者和古琴家所传诵。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作为中华文化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一代文化大师,他的影响遍及大陆、港澳台及海外汉学与中国文化艺术领域,是中国一个时代的代表学者之一,被誉为“业精六艺、才备九能”的“通儒”。 
(摘自《一代通儒饶宗颐》)
②在他的世界里,东方与西方没有鸿沟,古代与现代之间没有裂罅。饶宗颐的学问、艺术与文化人格与香港本身有极为重要的相似性,是特殊的地缘所造就的学术文化史现象。这一范式所树立的标格,将对未来的中国学术具有重要意义。
(摘自《饶宗颐的学术地位及影响》)
【小题1】下列对本文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饶宗颐将古印度河谷的图形文字与中国古文字进行比较研究,正是他的研究中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之间没有隔阂的具体体现。
B.饶宗颐的山水画写生和人物白描独具一格,题材广涉山水、人物、花鸟,还有世界各国的风光写生,都呈现出自成一派的面目。
C.饶宗颐对书画艺术探索的脚步从没有停止过,比如提出旷远、窎远、荒远“新三远”的艺术境界,并创新技法,提出了新皴法。
D.饶宗颐对于古琴艺术渐渐入迷,成为资深的古琴家,进而产生了对琴谱、琴史的学术兴趣,可能与早年研究词曲音乐有关。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父亲一直执着于学问的追求,影响了饶宗颐后来走上学术之路,他独立完成《潮州艺文志》的编纂,成为他踏入学术界的第一步。
B.文章从时间、地域和语言工具三个维度,分析并展开了饶宗颐学术研究的范围之广,成果之多,以至于同时代的学者无与之比肩者。
C.饶宗颐搞研究,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典籍在海外流传的各种形态和国内历史文化的源头探寻并重,体现了他的比较研究的学术思路。
D.饶宗颐充满了“士夫气”,是当今难得的“学者型”的书画艺术家,他秉承了中国明清以来文人书画的优秀传统,作品充满书卷气。
E. 91岁的饶宗颐在《敦煌研究》发表观点独到的文章,提出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阐述了旷远、窎远、荒远的“新三远”主张。
【小题3】请简要概括饶宗颐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 题。
开中国漫画先河
刘敏慧
1919年,22岁的丰子恺从浙江一师毕业,初出茅庐的他也开始了积极的“艺术追求之路”。他来到上海,和他的浙江一师校友吴梦非、刘质平共同创办了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并担任西洋画的教学工作。
丰子恺在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任教一年间,渐渐地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产生怀疑,他依稀地感觉到自己对西洋画的了解还不够全面与深刻,他想窥见西洋画的全貌,想去西洋画盛行的日本留学。就这样,丰子恺带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踏上了去日本的轮船。在短短10个月的求学生涯中,丰子恺如饥似渴,废寝忘食,不仅全面学习了西洋画的知识,还熟练掌握了日语。
丰子恺回国后,受到夏丏尊的邀请,来到了上虞春晖中学任教。作为李叔同先生的嫡传弟子,丰子恺深得大师人格风范之真传。每次上课,丰子恺都早早地来到课堂,端坐于先生席上,每件事他都亲力亲为而又做得极其认真。
不仅如此,丰子恺与学生间平等互助的教学关系,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更是深受学生喜爱。 一日授课,丰子恺教导学生:“不论画什么都要抓住其特点。比如,你们画一张我的头像,就抓住我的前额宽、下颚尖这个特点,像个狗头似的。”边说着,随手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倒置的三角形,添上几笔之后,黑板上就出现了一个丰子恺的漫画像。随即又把眼角、嘴边修改几笔,然后对大家说:“你们看这是因为你们画得好,丰子恺笑了。”说完重新改了几笔说:“这是因为你们画得不好,丰子恺哭了。”
在春晖中学,丰子恺开辟出一个新的绘画境界,创立了中国漫画的雏形——以西洋画的技巧来表现中国人的形象,把古代的诗趣融入现代的生活。在一次参加春晖中学的校务会时,丰子恺随手画下了神态各异、垂头拱手伏在会议上的同事,画完后又恐学生见了不好,便把这些画贴在了门的背后。端详着这些画,丰子恺兴趣盎然,而这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包皮纸、旧讲义纸、香烟壳的反面都成了画纸,有毛笔的地方就成了画室。一幅幅画,就如一首首小诗——平凡中带着奇特,浅显中带着深奥,风韵独特地展示着人世间的琐碎平凡,让人回味无穷。
1924年,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丰子恺的画,其后,《文学周报》等报刊也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开始真正有了“漫画”这一名称,“子恺漫画”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被人们所熟知。
丰子恺的漫画多以儿童为题材,在丰子恺看来“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他曾说:“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孩子们)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孩子们)样地彻底地真实而纯洁。”
“他生性爱真善美,歌颂真善美,反对虚伪凶暴丑恶。他认为孩子是天真烂漫的人,孩子本性善良,孩子活泼可爱。所以他歌颂孩子。”丰一吟在回忆父亲时深情地说。
“我们在他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教育下,自然也不会做出虚伪凶暴丑恶的事来。例如,看见蚂蚁在搬家,决不会去有意踩死它们,反而搬来许多小凳子放在蚂蚁搬家队伍的上面。有来人走过,就劝他们跨过小凳子。”丰一吟说。
丰子恺对童真的珍视和守护让人敬佩,他的一言一行都饱含了对子女真善美的教育,这种根据儿童兴趣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在“狼爸”“鹰妈”等高压教育盛行的今天,尤显弥足珍贵。
丰子恺爱孩子。然而,他的爱不是毫无法度的纵容之爱,也不是毫无原则的溺爱。他希望孩子们独立、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丰子恺共有七个儿女。1947年,丰子恺五十岁,他在杭州与子女立下“约法”。“父母供给子女,至大学毕业为止。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无供给子女之义务。”
从这份“约法”可以看出,丰子恺给儿女以独立的爱,让已经“独立”的子女过自己的生活,这已远远超越了旧中国“养儿防老”的观念。既不向儿女索取回报,也不为儿女安排所谓的舒适的生活,而是让儿女走自己的路,过自己该过的生活。
丰子恺的这种教育方式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儿女们。据丰羽回忆,工作后的第一个月,他就在父亲的要求下从家里搬了出来,丰羽理解父亲和爷爷的这种做法。“当时我也不觉得他狠,他要求你搬出去,不再供养你,是希望你独立,早日有自力更生的能力,也是对社会的贡献,不给别人添负担。”
节选自《丰子恺:文心画意寄情予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丰子恺在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时,感觉自己知识和能力都不足,为了全面深刻地了解西洋画,为了更好地掌握日语,他毅然去日本留学。
B.丰子恺创立的中国漫画雏形是用西洋画的技术来表现中国人的形象,中国真正有“漫画”这一名称,起于1924年的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
C.丰子恺的孩子看见蚂蚁搬家,就用凳子来保护它们;丰羽搬出家后对父亲的理解,这些都表现了丰子恺对子女的正面影响以及教育有方。
D.丰子恺既不为儿女安排舒适的生活,也不向儿女索取回报,而是让儿女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这为中国传统的“孝道”增添了新的内涵。
E. 本文通过记叙丰子恺教书育人,创立中国漫画以及对子女教育等情节,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他不同于常人的一代大家的人格风范。
【小题2】丰子恺作为教师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小题3】丰子恺在教学、绘画、教子三个方面有哪些突破传统的做法?
【小题4】在教育儿女上,丰子恺主张采取根据儿童兴趣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而当今社会上很多人赞同“狼爸”“鹰妈”的高压式教育,你同意哪一种?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八十五岁那一年,我离开办公室,不再参加社会活动,回到家里,以看书、写杂文为消遣。
我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经历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和新中国时期,友人戏称我四朝元老。
常听老年人说:“我老了,活一天少一天了。”我的想法不同:“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我从八十一岁开始,作为一岁,从头算起。
2003 年冬到 2004 年春,我重病住院。我的九十九岁生日是在医院里过的。人们听说这里有一个 百岁老人,就到窗子外面来偷偷看我这个老龄品种,我变成医院里的观赏动物。佛家说,和尚活到 九十九岁死去,叫做“圆寂”,功德圆满了。我可功德圆满不了。病愈回家,再过斗室读书生活,消磨 未尽的尘世余年。
老年读书,我主要读专业以外的有关文化和历史的书籍,想知道一点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背景。 考古不易,考今更难。了解真实的历史背景困难重重。可是旧纸堆里有时发现遗篇真本,字里行间 往往使人恍然大悟。
先知是自封的,预言是骗人的。如果事后不知道反思,那就是真正的愚蠢了。聪明是从反思中 得来的。近来有些老年人说,他们年轻时候天真盲从,年老时候开始探索真理,这叫做“两头真”,这 是过去一代知识分子的宝贵经历。
老来回想过去,才明白什么叫做“今是而昨非”。老来读书,才体会到什么叫做“温故而知新”。学 然后知不足,老然后觉无知。这就是老来读书的快乐。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最好的长生不老滋补品。
希望《百岁新稿》不是我的最后一本书。
(摘自周有光《百岁新稿·自序》)
材料二
1 月 14 日,中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思想家,有着“汉语拼音之父”之称的周有光先生以 112 岁高龄辞世。
作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最大功绩是创立了汉语拼音系统。早年在大学主修经济学时,他 就对语言学、文字改革有浓厚兴趣,并参加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1955 年以后,根据国家需要,他 专职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研究文字改革和汉语拼音问题,主持和拟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主导和建 立了汉语拼音系统。1961 年出版著作《汉字改革概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文字改革的理论和实 践问题。此后他还陆续出版了《世界文字发展史》《比较文字学初探》《朝闻道集》等 30 余部重要著 作。对于这段辉煌的历史,周有光却看得很淡,他一直坚持创立汉语拼音系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并始终认为,他个人在其间不过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罢了,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周有光先 生不仅在语言文字领域成果斐然,在文化史研究等领域同样成就显著。不仅历任《中国大百科全书》 总编辑委员会委员,还担任过《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汉语大词典》《不列颠国际百科全书》的编 撰工作,是中国最受敬重的著名学者之一。
材料三
作为《北京晚报》的记者,我跟周先生有过两面之交,在我的印象中,老爷子是一个非常随意 谦和的长者,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老爷子脸上总是笑呵呵的,非常坦诚和善良,甚至是很单纯的。
有关“汉语拼音之父”的说法,并不是老爷子自封的。记得当年我采访他时,跟他提起汉语拼音方 案的事,老爷子在我这个记者面前淡然一笑说,这是集体智慧,只字未提自己的功劳。
他曾在《晚年所思 2》里,专门写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过程,特别强调了拼音方案委员会是吴 玉章领衔,而且是吴老建议用拉丁字母方案。他自己则只是这个委员会的一员,方案的具体研究者 和执行者。
作为语言学家和当年汉语拼音方案的最后一个制定者,而且也是一百多岁的老人,年轻的记者 在报道时,把他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这绝对不是周先生自己的意思,就我对老人的了解,他是最反对什么什么“之父”、“泰斗”、 “大师”一类虚名的。所以,有些人以“贪天之功为己有”来评价周先生,显然是不客观、不公正的。
诚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同时,我们也生活在对英雄、对先辈没有敬畏之心的年 代。让人心寒的是有些人对所有英雄、伟人、名人都有“舍得一身剐”的精神,给以抨击,不但怀疑他们的生平事迹,而且怀疑他们的人品和人格。这些人是何用心,正直善良的人实在难以理解。
(摘自刘一达《有关周有光的“讨伐”和汉语拼音之父的争论可以歇歇了》)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周有光自述晚年“以看书、写杂文为消遣”,特别是百岁病愈后回家“消遗未尽的 尘世余生”,字里行间弥漫着些消沉的情绪。
B.材料二满含崇敬地对周有光一生业绩作了高度评价:“主持”“主导”等用语都显示了作者对周 有光在汉语拼音方案创建中的地位的看法。
C.材料三中,《北京晚报》记者刘一达对有些报道称周有光为“汉语拼音之父”表示不能认同, 因为“这绝对不是周先生自己的意思”。
D.材料一是周有光的自述,最真实;材料二、三都是他人的描述和评判,虽是真诚之语,但都 是主观的,二者对周有光的看法都不够准确。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从材料展现的周有光的为人看,现实中的他应该不会看重材料二中的那一系列的令人目眩的头衔,当然也不会在意材料三中有一些人的指责。
B.在制订汉语拼音方案一事上,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记述周有光坚持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的态度,但二者对周有光所起作用的评价却截然不同。
C.材料一中的周有光读书、写作、思考,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平和老人的形象,材料二、三中的周有光虽然学术地位崇高,但并不能让人心生敬畏。
D.材料一是周有光的“自述”,多写其晚年生活及感怀;材料二重在对周有光学术成就、地位的评判;材料三侧重淡对周有光身后论争的看法。
E. 三则材料的内容各有侧重,文字风格各异,或朴实,或严谨,或理性,因为各自的写作目的完全不同,最终呈现出的面貌也就很不一样。
【小题3】周有光反思年轻时的“盲从”,刘一达却批评一些人的“怀疑”。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盲从”和“怀疑”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莫言:中国文化隐秘的书写者
莫言没有走孙犁那样的路,虽然写了乡土里迷人的存在,却把视野放在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与同代人的文学有别了。这里,有鲁迅的一丝影子,西洋现代主义的因素也内化其间,由此得以摆脱了旧影的纠缠。他对历史的记忆的梳理,有杂色的因素,从故土经验里升腾出另类的意象。不再仅仅是乡土的静静的裸露,而是将那奇气汇入上苍,有了天地之气的缭绕。先前的乡下生活的作品是单一的调子居多,除了田园气便是寂寞的苦气,多声部的大地的作品尚未出现。自莫言走来,才有了轰鸣与绚烂的画面感和交响的流动。这些在民国的文学也有,但还是零星点点的存在。莫言的规模和气象,已超过了民国许多作家,可以说是自成一路的摸索者。
莫言以布衣之躯,写天下众生,不是布道,不是为百姓写作,而是作为百姓的写作,于是就沉浸在泥土的深处,大地的精魂与地狱的苦难,都在其作品里以雄放的姿色出现了。
有时候,仿佛醉心于去描述那些灰暗和丑陋的遗存,但在混杂之中,在精神的多种因子的碰撞中,伟岸的力量和不屈的生命激情依在,在翻滚摇曳的咏叹里,人间的爱意汩汩地流动着。
莫言早期的小说就显示了一种从单一性进入复杂性的特点。《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等作品于混浊、零乱里依然有素朴的美。他最初的语言很质朴,是带着七彩的光泽的。后来发生变化,节奏也快了,意象的密度也越来越大,雄浑的场景和无边的幽怨,在文字间荡来荡去。
【小题1】第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小题2】莫言作品有哪些特点?请加以概括。
【小题3】请具体解释“大地的精魂与地狱的苦难”在文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