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珠 宝
莫泊桑
那是一个去世好几年的外省税务局长的女儿,母女俩都是贫穷而可敬的,安静而温和的,因为女儿的婚事而来到了这里。那个年轻的女儿像是一位贤妻良母的典范,她那种带着含羞意味的美,具有一种安琪儿式的纯洁风韵,凡是认识她的人都忍不住地说:“将来娶她的那个人真有福气,我们找不出更好的了。”
朗丹先生当时是内政部的一个主任科员,每年的薪水是三千五百法郎。他向她求婚,娶了她。
婚后,她用一种极为巧妙的经济手腕治家,两个人好像过得很阔气。她对丈夫的注意、细心、体贴,真是罕有的;并且她本身的诱惑力也非常大,以至于在他俩相遇6年后,他爱她更甚于初期。
他仅仅责备她两个缺点:爱看戏和爱假珠宝。在整天工作后,对于爱戏这类的散心事,朗丹先生是骇然而感到疲乏的,于是他央求妻子跟着熟识的太太们去,并且由她们送她回家。开始她认为这种办法不大相宜,争执许久后,她出于体恤才答应了他,他因此十分感谢。
谁知这种看戏的兴趣,不久就在她身上产生了装饰的需要,并且养成了习惯。这种迷恋于浮光的爱好引起了丈夫的不满,每当他略有责备时,她总是从容地微笑说:“你教我怎样?我爱的就是这个。这是我的毛病。我明明知道你有理由,不过,人是改变不了本性的。我当然更爱真的珠宝,我!”她一面拿着珍珠软项圈在手指头上转动着,好教上面的宝石小切面射出光彩,一面不断地说:“赶紧瞧吧,这做得真好,简直就像真的一样。”
某一个冬天夜里,她赶到大歌剧院看戏,回家的时候她冻得浑身发抖。第二天,她咳嗽了,八天后,她害肺炎死了。
朗丹几乎跟着她到坟墓里去了,以至于在一个月之间,他的头发全变成了白的。
不过他现在的生活极为困难了,原先他的薪水在他妻子手里,不仅够得应付一家的种种需要,还能让他一直喝上等的酒和吃鲜美的东西,而眼下他竟不能应付自己一个人的用度。终于,他一个铜板也没有了,于是他动了念头要把妻子生前仿佛最心爱的一只大项圈卖掉。因为那固然是个假货,不过也的确下过一番很细致的功夫,他认为至少可以值六个或者八个法郎。
他选了一家小店进去,有点儿难为情地递过项圈。“先生,”他对那商人说,“我很想知道您对这件小东西的估价。”那个人接了东西,左看右看了好一阵,掂着它的轻重,拿起一枚放大镜,又叫他手下的店员过来,并且为了格外好好地鉴定它的印象,又把它搁在柜台上,远远地打量着它。
朗丹先生被弄得很不好意思,正当他拿起这个小东西,珠宝商人却说,可以出价一万二千法郎收购它。这让那个丧偶的人吃惊地睁大了眼睛,结结巴巴地问:“您说?……您可有把握?”另一个误解了他的惊讶,干脆地说:“您可以再到旁的地方问问是不是可以多给些。在我看来,顶多值得一万五千。”
朗丹先生简直成了傻子,他收回了项圈,心里只模模糊糊觉得应该一个人好好地想一想了。然而一走出店门,他简直忍不住大笑了,他暗自说道:“低能儿!唉!眼见得那是一个不知道分辨真假的珠宝商人!”
他又走到另一家珠宝店里,谁知那个老板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曾以两万五千法郎卖出的货,并答应以一万八千法郎的价格收回。这一次,朗丹先生因诧异而呆呆地坐下了。“不过,……不过请您仔仔细细看一看这东西吧,先生,直到现在,我一直以为它是……假的。”“请问您的姓名与住址?”珠宝商人翻开一摞账册,寻了一阵就高声说道:“这项圈从前确实是送往朗丹太太家里去的,地点就是舍身街16号,时间是1876年7月20日。”
科员吃惊得发昏,在老板怀疑的眼光中,他折起老板打的收条,走出了店门。他昏沉沉的,极力去推测:他妻子从前远没有能力去买一件这样大价钱的东西——没有,那么——那是一件馈赠品了!一件谁送给她的馈赠品?为的是什么?——那么妻子其余所有的珠宝也全是他人的馈赠了!
他觉得天旋地转了,他张开了胳膊,失去知觉跌倒了。
【小题1】从全文来看,朗丹太太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请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本文最后道出朗丹太太的珠宝是真的,这一结果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
请概括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朗丹先生被第一位珠宝商人的繁琐程序弄得不好意思,说明朗丹为用亡妻遗物换取金钱的行为而羞愧,也暗示出他因是假货而感到羞耻,情感很复杂。
B.朗丹是个法国平民阶层的小人物,他有尊严,娶上人人称赞的老婆曾是他最大的幸福,但却因妻子的欺骗更加痛苦。作者勾勒出一个大悲大喜的小人物心态,给我们展示了真实的社会风景画。
C.作者对女主人公采用了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的手法,但对她的不贞行为却留下了空白,一切都留给读者想象与思索的空间。
D.本篇小说的故事是简单的,这正是莫泊桑细微观察与严格提炼的结果。短短的故事却能容纳多层的主题,表现了作者的非凡才能。
E.从全文看,作者冷静的叙述,并非意味着感情的冷漠,而作者在文中旗帜鲜明的爱憎与是非评判,能给读者的想象与理解留下更为广阔的空间与余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3: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
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由许多因素决定。一般认为,生物体的代谢能力、抗逆境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对一些模式生物如线虫、果蝇的研究表明,基因控制着衰老过程。在果蝇群体中,通过系统地选择晚生育的个体,成功地获得了寿命长的品系,这些果蝇的代谢能力明显提高。此外,有的体内抗氧化酶活力增加,有的对饥饿、干燥、高温的耐受能力提高。但这种寿命的延长是在发育长期停滞于幼虫阶段,且幼虫密度很高、食物受到极大限制的环境条件下选择出来的。也就是说,与延长寿命有关的基因要在这种逆境条件下才会表达,才能发挥其功能。同时,这些抗逆境的能力分属不同的代谢途径,因此衰老有多种机制,延长寿命的途径决不止一种。果蝇研究的结果表明,衰老和寿命是多基因控制的。
线虫是在完成发育以后,主要是在生殖以后开始出现衰老的。与线虫的衰老和寿命有关的基因突变以后可使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这表明生物体存在着与寿命长短相关的单个基因。在果蝇也发现了与寿限有关的基因。
人类有一种早衰综合征,患者儿童期情况很正常,在青春期间生长延缓,以后很快就出现衰老。这种疾病的基因已被克隆,基因编码的1432个氨基酸的序列,同DNA螺旋酶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序列有很高的相似性。这种结构的相似性又表明这两种蛋白质也许有相似的功能。DNA螺旋酶参与DNA的代谢,因此,推测DNA代谢发生缺陷可能是病人出现早衰的一个因素。这个例子说明,单基因突变可能也是人类衰老的机制之一。
总之,衰老和寿限都是由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决定的,环境因子的作用是随机的,而对环境作出反应的能力则是遗传的。与衰老有关的基因或是参与细胞的生存和损伤修复,或是参与对老年性疾病的易感性。因此,可从单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两种研究策略来探究衰老和寿限的遗传机制,揭示相关基因的功能,尽可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最近有人说,把人的基因组图谱弄清楚了,人可以活上500岁甚至1200岁。依据无非是上面提到的果蝇和线虫的实验结果,并以此来推算人类的寿限。但这种说法忘记了上文中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如果人能活到1200岁,那么要到400岁、500岁才会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此外,有些基因改变后将导致代谢活动缓慢,活力降低,试想一个人如果反应迟钝、生机索然地活上几百岁,那还有什么意思?让人类减少疾患,健康而长寿地生活,才是遗传学家在21世纪追求的目标。
【小题1】不能说明“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一项是 (   )
A.一般认为,生物体的代谢能力、抗逆境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B.果蝇寿命的延长是以相关基因在一定条件下的表达为前提的。
C.除遗传外,环境因子对生物体的寿命也产生影响。
D.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是由其基因组图谱所决定的。
【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
A.科学家们在逆境条件下成功地在果蝇中选出了寿命长的品系。
B.人或其他生物体的活动缓慢、活动收入低尽然导致其基因的改变。
C.线虫的与寿命有关的基因的突变都可使其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
D.目前还不能断定DNA代谢发生缺陷是导致早衰综合征的因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之所以不能确定单基因突变与人类衰老的关系,是因为只采取单基因遗传研究的策略,而没有把单基因遗传研究与多基因研究结合起来。
B.尽管引起人类早衰综合征的基因已被研究者克隆,但并不表明人们已经找到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基因研究要造福人类,依然任重而道远。
C.既然线虫的某些基因的突变可使其寿命延长,那么人类也只需用基因突变的方式,就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以达到延长自己寿命的目的。
D.从某些生物体到人类,研究者在基因方面作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探索,科学的日新月异使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长生不老不再是神话而是现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9分)
珍重那些“无用”的阅读
陈佳冉
4 月23 日是世界读书日,让我们问自己一句:为什么读书?
每个人都能给出若干个理由: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指引人生的灯塔,书籍是抚慰心灵的鸡汤……书籍的功用如此之大。然而,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却往往更注重实用: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要的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更便捷的数字阅读,攻势凌厉地抢占着传统阅读市场,浅读、速读、泛读成为新的阅读趋势,“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们的阅读行为正悄然发生着急剧变化。
读书的功用显而易见。然而,除了信息和知识,书籍还带给我们思想和审美。法国人夏尔·丹齐格在《为什么读书》一书中说:“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无用”的阅读常常萌芽于一颗对世界敏感而好奇的心,当求知的欲望带领着人类穿过重重迷雾后,收获的是一种别开生面的人生境界。
“无用”的阅读不是生存或者生计所必需的。2012 年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人们希望通过他的获奖,“唤起国人对好书的热爱,走进书本,沉湎其中,重回20 世纪70 年代的阅读时光。”在那个时代,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多少青年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
“无用”的阅读看似无用,但一定会留下痕迹。它就像一种文化的渗透,缓慢、恒久、绵密。因为无故乱翻书,因为不带任何阅读的预期,因为起于一种非功利的自发行为,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当女作家铁凝还是一个少年时,她读到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扉页上的题记:“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时,深受震动,她说“这两句话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阅读的重量不仅是来自于它给你实际生活的帮助,有时更来自于它对心灵造成的重击。“无用”的阅读可以跳脱自己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他人的存在;“无用”的阅读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让我们收获“最难风雨故人来”的感动。一本好书,从来不会因为它的表面“无用”而折损了它的价值。当又一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让我们把阅读当作是一种心境的解放,多做一些无目的的阅读、休闲的阅读,而不是说纯粹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为了完成一门学业,为了考到一个文凭而去阅读。希望阅读能与生活始终相伴。
【小题1】下列对文本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书籍的功用虽然很多,但现实中人们看中的大多是它的实用功能。
B.数字阅读能够抢占传统阅读市场,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便捷性。
C.第三段引用夏尔·丹齐格的话语是为了论证“读书是毫无用处的”。
D.第五段叙铁凝之事恰当地论证了非功利阅读行为可带给人的收获。
【小题2】文本第二段说,“我们的阅读行为正悄然发生着急剧变化”,请简要概括“阅读行为”出现了哪些方面的变化?(3 分)
【小题3】结合文本,简要阐述“无用阅读”的价值。(3 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钱穆:一代国学大师
被中国学术界尊为“一代宗师”的钱穆先生最高的文凭仅为高中(尚未毕业),他完全是靠自学成才的。1930年,因顾颉刚的鼎力相荐,他才离开乡间,北上燕京大学,开始任国文系讲师。
钱穆在燕大教大一、大二国文。他以扎实的国学功底和妙趣横生的演讲,赢得了学生们的肯定和欢迎。但是执教一年后,钱穆终因不适应教会大学的环境而辞职南归。
当时的钱穆与顾颉刚两人,在学术地位上相去甚远,其研究方法、学术观点等也不尽一致,但是顾对钱仍是关爱备至,1931年3月18日,他又给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去信,极力推荐钱穆代替自己到北大任教。信中说:“……我想,他如到北大,则我即可不来,因为我所能教之功课他无不能教也,且他为学比我笃实,我们虽方向有些不同,但我尊重他,希望他常对我补偏救弊。故北大如请他,则较请我为好……他所作《诸子系年》已完稿,洋洋三十万言,实近年一大著作,过数日当请他奉览。”
钱穆终于到北大任教了。客观地说,除了顾颉刚的鼎力相荐,这与文学院院长胡适的首肯是分不开的。北大是当时中国最有名的大学,是钱穆心中长久向往的地方。他早年常以未能进入北大读书为憾,此次能到北大执教,自然乐于接受。
钱穆居北平八年,先后授课于燕大、北大等名校,并在清华、北师大兼课,与学术界友人时相切磋。抗战期间,辗转任教于西南联大、武汉、华西、齐鲁、四川各大学。所撰写的《国史大纲》,采取绵延的观点了解历史之流,坚持国人必对国史具有温情和敬意,以激发对本国历史文化爱惜保护之热情与挚意,阐扬民族文化史观,被公推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
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有两位“但开风气不为师”的思想家,一位是梁启超,一位就是胡适。钱穆在苏州时,就曾与到苏州中学做学术演讲的胡适见过一面。当时胡适是他时时充满敬意、景仰不已的一代学人。钱穆对诸子学的研究,有不少得益于胡适的启发,而胡适对钱氏也“尊敬有加”。钱穆在北大史学系中讲中国上古史(先秦史),有人问胡适关于先秦诸子事,胡适总是说可去问钱穆,不要再问他。
北大学风自由,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常设疑问难,竞相争论。当时学术界讨论老子问题日趋热烈,胡适主张老子在孔子前,因孔子曾问学于老子;而钱穆、顾颉刚则主张老子在孔子后。三位先生在课堂外互相讨论学问,是朋友;在课堂中则把自己的学术主张灌输给学生,并且当众批评对方的观点。比如胡适对钱穆的《刘向刘歆父子年谱》的考据谨严,十分佩服,常常对学生们做义务的宣传;但是,在课堂上,他对钱穆等人的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论争,却也慷慨陈词,奋力抨击。钱穆在讲课中,也随时联系批评胡适的一些论点,常说:“这一点胡先生又考证错了。”学生们或主胡说,或赞钱说,彼此争论不断。
钱穆在北大讲授通史课,事实性强,不骋空论,有据有识,简要精到,并能深入浅出,就近取譬。如他比较中西文化,喻秦汉文化犹如此室的四周遍悬万盏明灯,打碎一盏,其余犹亮;罗马文化为一盏巨灯,熄灭了就一片黑暗。当时钱穆将通史课的教室设在北大梯形礼堂,面积是普通教室的三倍,“每一堂近三百人,坐立皆满,盛况空前”。课堂之大,听众之多,和那一排高似一排的座位,衬得下面讲台上穿着长衫的钱穆似乎更矮小了。但这位小个儿导师,却支配着全堂的神志。一口洪亮的无锡官话,震撼着在座的每一位学生的心。他自己也说过,他上课“几如登辩论场”。他对问题往往反复引申,旁征博引,使大家惊异于其渊博,更惊异于其记忆力之强。在北大,他与胡适都因以演讲的方式上课而驰名学校,成为北大在最叫座的教授之一,在学生中即有“北胡南钱”之说。
(摘编自《名人传记》)
相关链接
钱穆,1895年出生于江苏无锡,9岁入私塾,13岁进入常州府中学堂学习。1911年,因辛亥革命被迫辍学,后自学成才。1930年后,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后曾任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其间创办新亚书院。1965年正式卸任新亚书院校长,应聘马来西亚大学,前往讲学。他在中国教育战线上奋斗了70余年,其中从事高等教育工作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以至现在的中国教育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钱穆在北平先后授课于燕大、北大、清华、北师大等名校,抗战期间,辗转任教于西南联大、武汉、华西、齐鲁、四川各大学,有着丰富的教学经历。
B.在北大,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把个人的学术主张灌输给学生,如钱穆和胡适在课堂上分别表明老子在孔子前和老子在孔子后的观点。
C.本文语言平实,多处提到钱穆本人的话,例如在北大讲授通史时,用生动的比喻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比较,认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
D.钱穆与胡适一样因以演讲的方式上课而驰名北大,在学生中即有“北胡南钱”之说,他上课“几如登辩论场”,他能够支配全堂的神志,震撼学生的心。
E.本文通过记述钱穆治学中的一些经历,重点描写了他在北大任教的往事,为我们讲述了“一代宗师”的授课风采和贡献,表现了作者对钱穆的敬佩之情。
【小题2】钱穆先生被称为“一代国学大师”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钱穆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宗师”,除靠自学外,还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本文叙写了顾颉刚和胡适两人与钱穆之间不同寻常的交往,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缘起一面”
高群
杨绛,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出生在北京一位开明的知识分子家中,未满百日,便随父母南下,移居上海。少年时代,杨绛在上海读书。从小就学习好,但最淘气顽皮,曾因为上课说话被罚站示众,却因不服两人说话只罚一人而大哭到下课。在苏州东吴大学求学时,杨绛是班上的“笔杆子”,中英文俱佳。
1932年初,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开学无期。杨绛在东吴大学政治学系毕业在即,不能坐等,就想到燕京大学借读,借读手续由她的同学孙令衔请费孝通帮忙办理。2月下旬,杨绛等5人北上。路上走了3天,到北平已是2月27日晚。他们发现火车站上有个人探头探脑,原来是费孝通,他已是第3次来接站,前两次都扑空。入学考试结束后,杨绛便急着到清华大学去看望老朋友,同伴孙令衔也要去清华看望表兄。这位表兄不是别人,正是钱钟书。
杨绛初见钱钟书,只见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浑身儒雅气质,“蔚然而深秀”。而杨绛更有一番神韵。她个头不高,但面容白皙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温婉和蔼,人又聪明大方。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彼此竟相互难忘。
然而,孙令衔莫名其妙地告诉钱钟书,说杨季康(杨绛原名)有男朋友,又跟杨绛说,他表兄已订婚。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她相会。见面后,钱钟书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说:“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他们开始了书信往来。
一天,费孝通来清华大学找杨绛“吵架”。费孝通认为他更有资格做杨绛的男朋友,因为他们已做了多年的朋友。费孝通此前曾问杨绛:“我们做个朋友可以吗?”杨绛说:“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换句话说,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不是你的女朋友。”这回,杨绛的态度还是没变:“若要照你现在的说法,我们不妨绝交。”费孝通很失望也很无奈,只得接受现实,跟杨绛做普通朋友。
1979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访问美国,钱钟书和费孝通作为代表团成员,不仅一路同行,旅馆住宿也被安排在同一套间,两人关系处得不错。钱钟书想想好笑,淘气地借《围城》里赵辛楣曾对方鸿渐说的话,跟费孝通开玩笑:“我们是‘同情人’(指爱上同一个人)。”
1966年“文革”爆发,杨绛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揪出来”。从此开始了受污辱、受践踏、挨批、挨斗的日子。造反派给她剃了“阴阳头”,派她在宿舍院内扫院子,在外文所内打扫厕所,住“牛棚”。余下的时间作检讨、写认罪书等等。3天后,钱钟书也被打成“牛鬼蛇神”。
1969年11月,钱钟书被下放到信阳地区罗山县。次年7月,杨绛也被下放到那里,被分配在菜园干活。菜园距离钱钟书的宿舍不过10多分钟的路。当时,钱钟书负责看守工具,杨绛的班长常派她去借工具,于是,“同伴都笑嘻嘻地看我兴冲冲走去走回,借了又还”。后来,钱钟书改任专职通讯员,每次收取报纸信件都要经过这片菜园,夫妇俩经常可以在菜园相会。“这样,我们老夫妇就经常可在菜园相会,远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私相约会的情人了。”
“文革”结束后,杨绛和钱钟书获得了自由,终于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中。浪费了整整10年的光阴,他们决定整天闭门自守,什么地方也不去,沉溺于自己的学问事业。即便动荡年月,杨绛也没有放弃学术研究,通晓英、法两国语言的杨绛,近60岁时,从零开始学习西班牙语,并翻译了《堂吉诃德》。1978年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中译本出版时,正好西班牙国王访问中国,邓小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西班牙国王。她的译本至今都被公认为佳作,已累计发行近百万册,是该书译本当中发行数最多的。
(选自《读者》,2011年第12期)
【小题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费孝通第三次到车站终于接到了杨绛等5人,说明他早已经喜欢上了杨绛,与后文孙令衔莫名其妙地告诉钱钟书杨绛有男朋友相照应。
B.邓小平把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中译本作为礼物送给了西班牙国王,这说明其翻译质量之高,并且在当时是该书译本当中发行数最多的。
C.少年时代的杨绛,学习好,中英文俱佳,是班上的“笔杆子”;但她又很淘气顽皮,曾经因罚站而大哭到下课。
D.“文革”中,杨绛被当做“反动学术权威”,钱钟书也被打成“牛鬼蛇神”,二人过的是受污辱、受践踏、挨批、挨斗的日子。
E. 杨、钱二人之所以能够走过那段不堪回首的“文革”时光,既是因为二人同甘共苦;也是因为好心人的暗中帮忙,给他们提供相处的机会。
【小题2】文中记叙钱钟书和费孝通的一段趣事,其作用是什么?
答:
【小题3】文中从哪几个方面对杨绛做了介绍,从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梁羽生:千古文人侠客梦
周天意
①侠骨文心笑看云霄飘一羽,孤怀统揽曾经沧海慨平生。
②梁羽生出身于书香门第,与金庸、古龙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从1954年到1984年,30年,35部小说,160册,2000万字的‘刀光剑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表示,梁羽生是做到了著作等身的一位作家——160册书堆起来,足有一人高了。梁羽生的小说,结构和语言都独具魅力,多以章回小说的形式来陈述,多用诗词歌赋和民歌俗语,富有神采。
③在梁羽生看来,与武侠小说结缘,实属偶然。1954年的他,还是一名普通报纸编辑,应好友《新晚报》总编辑之约,硬着头皮创作了报纸连载小说《龙虎斗京华》,不料一纸风行,并因此成为新闻人物。
④晚年,梁羽生回望自己的创作生涯感慨万千:“往事并不如烟,要说是说不完的,能说多少就多少吧。这正是:旧梦依稀记不真,烟云吹散尚留痕。”他的话,如同他的葬礼,一如既往地低调,却不妨碍他在中国武侠小说史上以及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⑤梁羽生深受传统文化熏染,魏晋名士的风流,纳兰容若的深情都深深地烙在其骨子里。俗话说文如其人,在梁羽生的笔下,不但有着精彩诡异的江湖、神奇玄妙的武功,更有着令人荡气回肠的爱与友谊。但无论是武功还是爱与友谊,在他的笔下都有着自身鲜明的烙印。江湖是种无奈的选择,梁羽生笔下的江湖是平和的江湖,是中规中矩的江湖。他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则更贴近生活,凸显真实人性,以儒家的思想写武,写江湖,不求深厚与诡异,只是表达着民间藏龙卧虎,水可载舟也可覆舟的道理。
⑥古希腊艺术家认为悲剧是最完美的文学形式,悲剧揭示了生命的终极意义。梁羽生受十九世纪文艺思潮影响很深,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一直体现在他的创作之中。梁羽生笔下的爱情是多难的,再动人的爱情,即便是一见钟情,也让你白了头发,添了伤口,一如冰天雪地里的昙花,没有毅力没有恒心的人,也是无法采摘的。友情也一样,那是一种深藏的关怀与爱恋,得到难,守住也难。天山南北,四野茫茫,杨云聪与纳兰明慧的爱情夭折于民族的对立与现实的残酷之中,草原上的飞红巾蓝天的豪情最终换得个未老头先雪;贺兰山中,陈玄机与云素素本是白玉无瑕,儿女深情如夏花春水,奈何上代人冤孽重重,终是“寸寸伤心付劫灰”。世间之情犹如昙花开一样,漫长的等待,刹那的绚美,而痴情儿女的执着与高洁成为永不褪色的传奇。人性的复杂,爱情的难解,造化的弄人,都化在天山星夜的凄然一望之中了。
⑦梁羽生笔下的英雄,其实也很平凡。随便往人群中一站,谁也不知道他是谁,更不会认为他就是个英雄。梁羽生是用虚构的人物来强化历史氛围,双拳难敌四手,这是至理名言。一个人功夫再高,也不可能真正做到万人敌。毕竟人的体力和潜能都是有限的,也是相差不远的。除却《大唐游侠传》、《剑网尘丝》系列、《风云雷电》等少数几篇外,他的作品都集中在明末清初时期,英雄总是在国家民族大义之中,慢慢显露出来的。导演张纪中评价梁羽生说:“梁羽生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历史感很厚重,应该说他笔下武侠世界中的人都生活在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中。相比之下,金庸的作品往往表现的是生活在武侠世界里的侠客,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⑧梁羽生小说开篇引人,中间则是暴风雨前的平静,结局荡气回肠。梁羽生曾为自己撰写了一副对联:侠骨文心笑看云霄飘一羽,孤怀统揽曾经沧海慨平生。此联既含有书的名字,又在联尾暗嵌自己的名字,正是一生淡泊名利的写照。
相关链接   ①梁羽生(1924.3.22-09.1.22),原名陈文统,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代表作品有《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
②武侠小说必须有武有侠,武是一种手段,侠是真正目的,通过武力的手段去达到侠义的目的,所以侠是重要的,武是次要的。—— 梁羽生
【小题1】下列对传记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梁羽生笔下的武侠英雄在功夫上并不能做到万人敌,但他们心中充满了民族大义精神,这种精神总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慢慢显露。
B.梁羽生笔下的江湖总比别的武侠小说家笔下的江湖少了几分精彩和诡异,这跟他一直以儒家的思想来写武写江湖是分不开的。
C.文学与人生紧密相连,梁羽生笔下的爱情总不能一帆风顺,这既跟他的创作观有关,也跟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
D.梁羽生被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之一,共创作小说35部之多,书香门第的出身,决定了他在创作中热衷于使用诗词歌赋,语言充满神采。
E.与别的武侠小说家刻画的人物相比,梁羽生笔下的人物更平凡更贴近生活,这跟他创作时注重凸显真实人性力求用虚构的人物来强化历史氛围的写法是分不开的。
【小题2】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梁羽生武侠小说的风格特点。
【小题3】请简要分析梁羽生武侠小说的创作特色是如何形成的。
【小题4】“以侠胜武”是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创作主张,结合本文并联系你所看到的武侠题材的小说和电视电影,谈谈你对“以侠胜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