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
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由许多因素决定。一般认为,生物体的代谢能力、抗逆境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对一些模式生物如线虫、果蝇的研究表明,基因控制着衰老过程。在果蝇群体中,通过系统地选择晚生育的个体,成功地获得了寿命长的品系,这些果蝇的代谢能力明显提高。此外,有的体内抗氧化酶活力增加,有的对饥饿、干燥、高温的耐受能力提高。但这种寿命的延长是在发育长期停滞于幼虫阶段,且幼虫密度很高、食物受到极大限制的环境条件下选择出来的。也就是说,与延长寿命有关的基因要在这种逆境条件下才会表达,才能发挥其功能。同时,这些抗逆境的能力分属不同的代谢途径,因此衰老有多种机制,延长寿命的途径决不止一种。果蝇研究的结果表明,衰老和寿命是多基因控制的。
线虫是在完成发育以后,主要是在生殖以后开始出现衰老的。与线虫的衰老和寿命有关的基因突变以后可使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这表明生物体存在着与寿命长短相关的单个基因。在果蝇也发现了与寿限有关的基因。
人类有一种早衰综合征,患者儿童期情况很正常,在青春期间生长延缓,以后很快就出现衰老。这种疾病的基因已被克隆,基因编码的1432个氨基酸的序列,同DNA螺旋酶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序列有很高的相似性。这种结构的相似性又表明这两种蛋白质也许有相似的功能。DNA螺旋酶参与DNA的代谢,因此,推测DNA代谢发生缺陷可能是病人出现早衰的一个因素。这个例子说明,单基因突变可能也是人类衰老的机制之一。
总之,衰老和寿限都是由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决定的,环境因子的作用是随机的,而对环境作出反应的能力则是遗传的。与衰老有关的基因或是参与细胞的生存和损伤修复,或是参与对老年性疾病的易感性。因此,可从单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两种研究策略来探究衰老和寿限的遗传机制,揭示相关基因的功能,尽可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最近有人说,把人的基因组图谱弄清楚了,人可以活上500岁甚至1200岁。依据无非是上面提到的果蝇和线虫的实验结果,并以此来推算人类的寿限。但这种说法忘记了上文中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如果人能活到1200岁,那么要到400岁、500岁才会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此外,有些基因改变后将导致代谢活动缓慢,活力降低,试想一个人如果反应迟钝、生机索然地活上几百岁,那还有什么意思?让人类减少疾患,健康而长寿地生活,才是遗传学家在21世纪追求的目标。
【小题1】不能说明“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一项是 (   )
A.一般认为,生物体的代谢能力、抗逆境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B.果蝇寿命的延长是以相关基因在一定条件下的表达为前提的。
C.除遗传外,环境因子对生物体的寿命也产生影响。
D.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是由其基因组图谱所决定的。
【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
A.科学家们在逆境条件下成功地在果蝇中选出了寿命长的品系。
B.人或其他生物体的活动缓慢、活动收入低尽然导致其基因的改变。
C.线虫的与寿命有关的基因的突变都可使其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
D.目前还不能断定DNA代谢发生缺陷是导致早衰综合征的因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之所以不能确定单基因突变与人类衰老的关系,是因为只采取单基因遗传研究的策略,而没有把单基因遗传研究与多基因研究结合起来。
B.尽管引起人类早衰综合征的基因已被研究者克隆,但并不表明人们已经找到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基因研究要造福人类,依然任重而道远。
C.既然线虫的某些基因的突变可使其寿命延长,那么人类也只需用基因突变的方式,就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以达到延长自己寿命的目的。
D.从某些生物体到人类,研究者在基因方面作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探索,科学的日新月异使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长生不老不再是神话而是现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12 01:14: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PM2.5,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对它的准确定义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又被称为细颗粒物或入肺颗粒物。由于体积小,重量轻,PM2.5可以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PM2.5的比表面积比较大,可以吸附更多的病毒细菌和各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污染物。空气中的PM2.5,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在肺泡内积聚,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各种疾病。因此,PM2.5对健康的危害特别严重。
1982年,美国已经开始展开有关PM2.5的前瞻性研究,并于2002年将论文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同样不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从2004年开始,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潘小川就开始监测空气中PM2.5的日均浓度。研究显示,PM2.5的增长与医院急诊相关疾病的病人的人数成正相关
随后,潘小川等人利用模型计算PM2.5对北京市人群的健康威胁,发现当PM2.5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时,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和非意外总死亡的死亡百分率分别上升0.76%、0.43%和0.67%。
PM2.5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其中污染排放为首的主要因素有:汽车尾气的排放,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重犯”,包括大型公交车、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包括可燃性气体、含硫化物的气体、有毒的气体以及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等,这些气体随着废气的排放扩散到空气中;工地建筑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正在城镇化中崛起的新型城市,建筑工地扬尘、“泥头车”上路撒漏扬尘以及城市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均会促使PM2.5浓度升高。
为了更好地控制PM2.5的浓度,专业人士建议出台整治施工工地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限制燃煤锅炉使用、加强清扫保洁作业、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措施。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机动车限行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从源头抓起,开展工业生产项目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进一步加大对水泥厂、化工厂、冶炼厂和火电厂等大气污染排放企业的监控,确保达标排放,对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要采取停产、限产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也可借鉴英美国家关于空气污染防控法案举措,加快我国清洁空气的立法保护。
(节选自2013年1月《南方周末》,有删改)
(注) ①比表面积:指单位质量物料所具有的总面积。分外表面积、内表面积两类。②正相关:指两个变量变动方向相同,一个变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亦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变化。不过日常生活中常说的“正比”多与“正相关”混淆。正比,有一个确定的比例系数。
【小题1】下列有关PM2.5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细颗粒物PM2.5,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
B.PM2.5之所以能够在空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较远的地方,是因为它的体积小,重量轻,且能够在空气中滞留很长时间。
C.由于比表面积较大,因此在PM2.5上可以吸附更多的有害物质。
D.PM2.5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们呼吸系统的正常运转,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国最早于1982年开始有关PM2.5前瞻性研究,中国在此方面虽起步较晚,但至今也有近十年的研究。
B.根据潘小川教授等人利用模型计算,当空气中PM2.5的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就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上升0.76%。
C.PM2.5浓度升高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的原因,其中污染排放是客观因素。
D.只有减少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和道路交通而产生的扬尘才会降低PM2.5浓度。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为了控制PM2.5的浓度,整治工地扬尘、餐饮油烟污染,限制使用燃煤锅炉,加强清洁作业,处理好生活垃圾等措施是不可或缺的。
B.要想整治好交通污染,必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禁止私车发展,以求达到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目标。
C.在工业领域一定要开展工业生产项目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加大对大气污染排放企业的监控,也可以适当地采取停产、限产措施。
D.为了更好地控制PM2.5的浓度,制定适应我国国情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是必然的趋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宇宙的边疆(节选)

卡尔•萨根

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滨。我们现有的知识大部分是从地球上获得的。近来,我们已经开始向大海涉足,当然,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本能告诉我们,我们是在这个大海里诞生的。我们还乡心切。虽然我们的夙望可能会冒犯“天神”,但是我相信我们并不是在做无谓的空想。

因为宇宙辽阔无垠,所以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等已经没有意义。我们用光速来量度距离。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公里,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8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8光分。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公里(相当于6万亿英里)的空间,这个长度单位——光在一年里所通过的距离——称为1光年。光年不是度量时间的单位,而是度量距离的极大单位。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绝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那是一个奇特而荒芜的地方。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假如我们被随便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1033,在1之后接33个0)。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

……

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上千亿个恒星)组成的,每个恒星对某人来说都可能是一个太阳。在星系里有恒星、行星,也可能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间的文明。但是从远处着眼,星系更多的使人想起一堆动人的发现物——贝壳,或许是珊瑚——大自然在宇宙的汪洋里创造的永恒的产物。

宇宙间有若干千亿(1011)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有1000亿个恒星组成。在所有星系里,行星的数量跟恒星的总数大概一样多,即1011×1011=1022,在这样庞大的数量里,难道只有一个普通的恒星——太阳——是被有人居住的行星伴随着吗?为什么我们这些隐藏在宇宙中某个被遗忘角落里的人类就这样幸运呢?我认为,宇宙很可能到处充满着生命,只是我们人类尚未发现而已。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80亿光年以外嵌着银河系的星系团催逼着我们去探索,探索太阳和地球就更不用说了。我们确信,有人居住的这个行星只不过是一丁点儿的岩石和金属,它靠着反射太阳光而发出微光。在这样的大距离里,它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小题1】下列对第一、二自然段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形象暗示我们对宇宙的认识还很肤浅、探索极其有限。
B.适用于地球的米、英里等度量单位,面对宇宙的辽阔无垠,已经没有意义。
C.人类用光速来度量距离,用光年来测算时空,经测算,太阳离地球约8光年。
D.光年这个长度单位并不度量时间,而是度量距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宇宙中的一个地方,地球既不唯一也不典型。
B.宇宙大部分是空的,行星、恒星、星系稀罕珍贵,但不典型。
C.宇宙唯一典型的地方奇特荒芜,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
D.人类争取了在一个行星上生存的1033分之一的机会,生命因而宝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组成星系的上千亿个恒星中,每个恒星对某人来说都可能是一个太阳。
B.恒星、行星在宇宙的汪洋里创造了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间的文明。
C.地球是伴随太阳有人居住的行星,但这种现象在宇宙中可能不是唯一的。
D.宇宙的奥秘是无穷的,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虽然刚刚开始,却不会止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提速降费这一利国利民的好事,会不会出现“光打雷不下雨”,或者“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最终“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局面。因为,以往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对于这些垄断企业而言,只要改革触及深层利益,都会巧妙地以各种理由“消化”掉,最终好政策没有收到好实效,就这样活生生地被“软着陆”,你还拿它没话说,因为早就想好“一堆的理由”等着你。

如何预防有可能发生的“软着陆”?一方面,从中央层面下决心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电信市场中来。另一方面,工信部等管理部门要给各运营商划定硬指标,明确相关责任。

同时,电信企业不仅要从企业社会责任计,加快提速降费的步伐,更要从自身长远发展计,转变思路,顺势而为,把这次提速降费当成企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可逆转,发展的大势不可逆转,当下,想垄断某个行业是不可能的。

(摘自2015年5月14日新华网)

材料二

2月22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近年来有关部门和企业持续推出网络提速降费举措,对推动经济升级、促进创业就业、拉动消费、便利和丰富群众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会议要求有关方面进一步顺应社会期盼,继续深挖潜力,抓紧再出台一批提速降费新措施,加大电信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网络服务能力和质量。

在一个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网络提速降费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公众要理解这一过程的复杂和艰辛,多一些“过程意识”;另一方面,相关方面也要增强“等不及”“伤不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多一些“问题意识”。只有将“问题意识”与“过程意识”有机结合起来,网络提速降费才能凝聚更多的价值共识。

世界日益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网络提速降费不仅有助于建设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社会,也有助于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让网络更加便民、利民,进一步促进创业就业和经济转型,整个社会将继续保持生机与活力。

(摘自2017年2月24日新华网)

材料三

自提速降费提出以来,我国相关部门、三大运营商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我国网络架构和网络运行监测手段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到去年底,三大运营商共建设4G基站超过245. 6万个,发展4G用户6. 85亿户;光纤宽带普及率不断攀升,流量单价持续降低;推动取消长途漫游费……

“近年来提速降费工作得到稳步推进,国务院、工信部的计划目标运营商都达到了。”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表示,进一步推动提速降费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当前,我国电信和互联网行业整体正在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移动互联网推动消费模式共享化、设备智能化和场景多元化的趋势正在显现,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于网络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信基础建设和服务上依然存在部分服务项目不合理、光纤入户难、普惠范围有限、创新乏力等问题。

付亮表示,提速降费工作开展以来,运营商在规划制定套餐时,往往会在套餐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增加流量,比如赠送本地流量和闲时流量等,虽然流量平均单位价格下降了,但还是有部分用户感受不明显。在下一步调整资费时,应更多从民众感受入手,选择用户群规模较大的资费种类加以调整,让更多人感受到电信普惠服务的便捷和实惠。

目前,我国网络覆盖正在逐步完善,农村宽带普及度逐年提升,但在部分城市核心地带,光纤难进小区“最后一公里”等“卡脖子”老大难问题仍然不少,政策的落实和推进尚存不小提升空间。

(摘自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预防“提速降费”“软着陆”,中央要有打破垄断的决心,同时企业也要借“提速降费”这一契机实现企业转型。
B.材料一在肯定“提速降费”是利国利民的好事的同时,针对电信企业“软着陆”的现象,提出了“提速降费”的方法。
C.材料二在强调有关部门提出“提速降费”举措的意义的同时,还提出真正的做到“提速降费”的具体措施。
D.材料三认为运营商在规划制定套餐时,虽然流量平均单位价格下降了,但套餐价格根本没有给人们带来便捷和实惠。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两项是
A.材料一列举出了运营商“光打雷不下雨”“想好‘一堆的理由’等着你”“想垄断某个行业”等行径,可见“降费提速”的主要阻力来自运营商。
B.材料二认为网络“提速降费”有助于塑造低成本高效率社会,是进一步促进创业就业和经济转型,乃至整个社会继续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前提。
C.材料三是新华社的评论,代表政府的声音,相比材料一、二逻辑性更强,措辞更加谨慎,但在“形象性”上就逊色得多。
D.材料三首先肯定了三大运营商在“提速降费”上做出的贡献,但“提速降费”在基础建设和政策的落实和推进方面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E.三则材料均已“降费提速”为中心论述,但重点不同,材料一、三重点说明“提速降费”的具体措施,而材料二的重点说的是“提速降费”的意义。
【小题3】请结合材料,就如何真正做到“提速降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是生物,要想健康的活着,必须保持体内的菌态平衡。人诞生后,各种细菌便相继光顾到人体内,成为人体的终生伴侣。

须知,人体自身的细胞有百万亿个,而携带的微生物细胞是人体细胞的10倍。不要认为外来的生物是“异己”,它们可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常微生物群与免疫和代谢在人体内遗传基因控制下,构成了生命存在的三大支柱。它们参与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药理、组胚、解剖及其它各个方面的功能和结构的发生、发展及衰退的过程。

研究表明,正常微生物群直接参与集体的生物防御屏障结构。一为化学屏障。正常菌群代谢的产物乙酸、丙酸、乳酸活细菌素等活性物质,形成酸罩等化学屏障,抗拒致病菌入侵及伤害。二是生物屏障。生活在粘膜或皮肤上的正常菌群可形成一个个体特异性的生物膜样结构,菌群之间互相作用,彼此协调,相生相克,刺激皮肤粘膜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抑制过路菌或共生菌定植、占位、生长繁殖的作用。

综上所述,人是不能离开细菌的。然而,令人忧心的是,诸多不良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微生态的平衡与稳定,导致微生态失调。人们滥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不合理地是用现代化的检查,这些都会引起人体菌态失衡,危机健康。特别是抗生素的狂轰滥炸,看来细菌杀死了,旧病未除,新病又起,令医生头痛,患者遭殃。为此,科学家们提出了吃菌之说,研制了微生态调节剂——益生素。

生病后,让细菌治疗,这是当今的崭新疗法。“抗生素之后的时代将是活菌时代,也即是益生素的时代。”这是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魏曦教授1981年说的名言。

【小题1】“它们可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句中“它们”指代的是
A.人体自身的细胞B.人体中的各种细胞
C.微生物细胞D.正常微生物群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引用魏曦教授的名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体内微生态的平衡与稳定是人保持健康的前提。
B.人体离不开微生物细胞,它参与人体各方面功能和结构的整个过程。
C.人们使用抗生素、激素和现代化的检查,引起人体菌态失衡,危及健康。
D.人们要转变观念,生病后要从主要依赖于抗生素治疗转变为主要依赖益生素治疗。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生命存在的三大支柱是正常微生物群、免疫和代谢。
B.各种细菌在人体内的是人体的终生“伴侣”,人体菌态失衡,意味着生命的消亡。
C.滥用抗生素,既杀死病菌,也会杀死其它有益的细菌。
D.抗生素之后的时代是活菌时代,而具有微生态调节作用的益生素,能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雾霾天气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气象灾害。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由于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雾滴提供了吸附和反应所需的场所,加速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也容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随着冷空气来临,风速增强,雾霾逐渐消散。研究表明,雾霾天气的形成和发展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具有显著阶段性特征,是一次持续时间长、阶段性特征明显的雾霾混合性天气。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第一阶段是霾阶段,该阶段PM2.5浓度增加显著,是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因素;第二阶段是大雾阶段,该阶段迅速增大相对湿度,是导致能见度下降的重要因素,在持续性大雾天气的静稳条件下,导致PM2.5浓度累积增加;第三阶段,由于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大雾天气结束。可以看出,雾霾过程能见度的变化和相对湿度、PM2.5浓度、温度、风速的变化具有很好的阶段性对应关系。相对湿度与能见度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稳定的负相关线性关系。由于温度决定了相对湿度的水平,因此温度与能见度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相对湿度与能见度的关系;而从整个过程来看,PM2.5与能见度是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在第一阶段PM2.5对能见度影响的速率要明显高于第二阶段,而在第二阶段中,PM2.5对雾霾能见度的影响水平几乎保持不变。风速与能见度是正相关的线性关系,从整体上看,风速越大能见度越好,而从风速对能见度影响的线性趋势上看,第一阶段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速率要大于第二阶段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速率,第三阶段能见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反映出风速对雾霾过程能见度的转好有重要的作用。
以北京为例。研究发现:无论是年均水平还是月均水平,霾日都要远远高于雾日,说明霾天气比雾天气对北京的影响更为严重。从月际变化上来看,大雾天气月变化十分明显,更集中于10-12月份;而霾天气在各月差异相对较小,除8-10月份的其他各月均有较多霾天气出现。从空间分布来看,雾霾天气在北京东南及城区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北京西北部雾霾发生频率最低、强度最小。城区和东南地区是霾天气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而大雾天气虽然在东南发生频繁,但是大雾强度在城区相对较弱,在城区的西北和西南大雾强度最大。
雾霾天气频繁发生,对城市大气环境、群众健康、交通安全、农业生产等带来的影响日益显著,极易酿成雾霾灾害。研究雾霾气候特征和影响因素是雾霾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性工作,对雾霾防灾减灾和雾霾风险防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大部分严重的雾霾天气一旦形成往往很难消散,此类持续性雾霾天气对城市环境的危害往往尤其严重,并容易带来较强的社会负面影响。2011年,雾霾天气第一次入选中国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反映出社会公众对雾霾天气关注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摘编自读秀网《雾霾天气的影响及对策》)
【小题1】下列对于雾霾天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雾霾天气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气象灾害,对城市大气环境、群众健康、交通安全、农业生产等影响较大。
B.雾霾天气的大范围出现,主要是在冷空气较弱或水汽条件较好的大气环流形势下,而且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
C.雾霾天气之所以形成污染,是由于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和颗粒物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生成的相互作用。
D.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最后的消散往往受到冷空气入侵的影响,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气象条件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的雾霾天气过程来看,雾霾过程能见度的变化和PM2.5浓度、相对湿度、温度与风速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阶段性对应关系。
B.在持续时间长的雾霾混合性天气的全过程中,相对湿度、温度与能见度保持稳定的负相关线性关系,风速与雾霾天气能见度的关系则成正关系。
C.在持续性雾霾天气的整个过程中,PM2.5与能见度是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在第二阶段,它对雾霾能见度的影响水平几乎保持不变。
D.北京的雾霾天气有以下特点:霾日多,雾日少;霾日分散,雾日集中;雾霾天气中,大雾在东南地区发生频繁,但强度在城区相对较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雾霾天气在北京东南及城区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但是雾天气和霾天气对这些地区的影响却有着明显不同。
B.严重的雾霾天气一旦形成就很难消散,对城市环境的危害很大,容易酿成雾霾灾害。
C.雾霾天气入选中国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体现了民众关注度的提高,也可以反映出政府关注民生、直面问题的工作态度。
D.雾霾天气极易酿成雾霾灾害,如果对它的气候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采取针对措施,就有利于防范雾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