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子之学是仁礼之学。从广义上说,仁是爱人之心,礼是社会秩序。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中和之道。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受孔子和儒学的影响,中和之道成为主流的核心的意识,左右中华思想发展的方向和中华文化的生态。构成中华思想文化核心的儒、佛、道三家哲学,都是崇尚中道的哲学,而形态各有不同。儒家讲仁礼中和之道,始终高举仁爱、礼义的大旗,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奋斗目标。道家与道教讲阴阳中和之道,老子主张“守中”,“知和曰常”,以中和为贵,庄子有“天和”“人和”之说。佛教哲学可称为缘起中和之道,主张离断常见,不执于有,不执于无,亦不执于不执,是谓中道。由此之故,在中国思想史上,极端主义、诡秘主义皆无大的市场,不能成为主流意识,人文与宗教、信仰与理性能够互制互补,各种学说中形成温和主义占主导的传统,避免了大的宗教狂热和反宗教狂热。中和之道使中华文明形成多元通和模式,表现为包容性大,排他性小,它是多样的开放的和谐的,各种学说和各类宗教渐行渐近,相互吸收,汇合融通,大多数中国人成为宗教和百家的“混血儿”。文化的摩擦与冲突也时有发生,偏激主义也曾风行,但都因不符合中华文明的底色和基因而未积淀下来,终于被淘汰出局。
当今时代,世界文明面临一次新的大规模的转型,它要求在思想文化上由贵斗哲学为主转变为贵和哲学为主,由文化激进主义转变为文化改良主义,由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论转变为人与自然是一家的生态论,由欧洲中心论转变为文化多元论,等等。所有这些文明的转型,一言以蔽之,偏激主义已经过时,温和主义时代已经到来。
温和主义不是某种特定的文化,而是指对待不同文化的理性的稳健的态度。各种文化与价值观中都有温和主义存在,温和主义是文化与价值观健康化的保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未来的命运决定于温和主义能否替代偏激主义而成为主流思潮。
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孔子的中和之道会大放光彩。中和之道主张社会进步,但要稳步推进,适合大多数人的需求,也能为大多数人理解。中和之道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和矛盾的普遍性,而主张海纳百川、彼此尊重,不赞成“仇必仇到底”,主张“仇必和而解”,实现四海一家、世界大同。中和之道的天人合一论、天下一家论、殊途同归论、和而不同论,正是可以对治生态危机、唯我独尊、单边主义、极端主义的佳方良药。中和之道是温和主义的哲学,孔子是温和主义的宗师。儒家中和之道的温和性质,使儒学避免走上霸权道路。它不会威胁任何其他文明,却能够促进文明对话与和解,给世界带来和平。在贵斗哲学高涨的年代,儒家中和之道的温和主义色彩被认为是缺点;在贵和哲学成为普遍需要的新时代,儒家的温和主义则展现出它超前的文明睿智和高度。
时代在呼唤温和主义,社会在推动温和主义,严酷的现实在彰显温和主义,温和主义正在从理想王国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走进国际交往的实践活动,社会需要它,民众欢迎它。它流行得越快越广,和谐世界就越会早日到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中和之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和之道是在孔子仁礼之学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它是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核心意识,对中华思想发展的方向和中华文化的生态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B.儒、佛、道三家都崇尚中和之道,但中和之道在各家体现的形态是不同的,儒家讲仁礼中和之道,道家讲阴阳中和之道,佛教则不执于有、无以及不执。
C.中和之道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和矛盾的普遍性,主张包容,不赞成排他,它使得各种学说和各类宗教渐近、互补、融通,也使得许多中国人兼容宗教百家。
D.在世界文明转型的时代,偏激主义已经过时,温和主义时代已经到来,中和之道会发挥其作用,可以解决生态危机、极端主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讲仁礼之学,儒家讲仁礼中和之道,“仁”即仁爱,“礼”即礼义,儒家中道哲学也是温和主义的哲学,孔子是温和主义的宗师。
B.温和主义是一种对待不同文化的理性的稳健的态度,它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与价值观中,是文化与价值观健康化的保障。
C.中和之道主张社会稳步推进,适合大多数人的需求,也能为大多数人理解,在温和主义盛行的时代条件下,中和之道会大放光彩。
D.时代呼唤温和主义,民众欢迎温和主义,温和主义能否成为主流思潮决定着人类未来的命运;温和主义流行越广泛,世界也就越和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思想史上,由于核心文化崇尚中道,故而极端主义、诡秘主义未成为主流意识,偏激主义也因不符合中华文明的底色和基因而被淘汰出局。
B.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中和之道的“仇必和而解”,“四海一家、世界大同”的主张,既带有温和主义色彩这一缺点,又展现出超前的文明睿智和高度。
C.温和主义原本是一种理想,但在人类思想文化由贵斗哲学为主转变为贵和哲学为主的今天,这种理想将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走进国际交往的实践活动。
D.儒家中和之道性质温和不霸道,不会威胁任何其他文明,它必将对促进文明对话与和解,促进世界和平和谐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3: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材料一:
河南漫池县段村乡位于漫池县北部深山区,是牛心柿的主产地。这里的牛心柿个大且含糖量极高,已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由牛心柿加工而成的牛心柿饼又称仰韶柿饼,属“仰韶三宝”之一。
据了解,段村乡是河南省级扶贫开发重点乡,今年确定以发展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目前,段村乡种植的牛心柿已经超过3万亩,亩均纯收入近6000元。下一步,段村乡还将积极引进牛心柿深加工项目,使柿子产业链条日趋完善、规模不断壮大。
材料二:
把脉河南商丘市虞城,穷根在哪儿?120万人口,年产26亿斤粮食。基础设施差,群众等靠要,政府兜底弱。因病因残致贫就占三成,然后依次是因智、因老、因婚、因求学等。    
开发虞城,优势在哪儿?毗邻5条高速、3条铁路,有31家上市公司,在全国钢卷尺市场占80%的份额。尤其是开放的虞城人,有看天下的眼光、走四方的精神、闯世界的勇气
牢牢抓住“人”这一关键因素,“日清周评马上办制度”,紧紧抓住“三个人”——部门负责人党委书记、村支书,紧紧围绕全县带头的3.2万名党员。     
每周末的“周评”会是一个增知识、长本领的培训场、练兵场。专家授课,讲规划、讲金融、讲法治、讲扶贫,既讲题也答问,解疑释惑、精准指导。扶贫者脑袋富了,扶贫行动就准了、快了、新了、实了。
材料三:
扶贫干部在工作中感受到,不怕“难”字当道,就怕“懒”字沾身。如果没有“靠人不如靠己”的斗志,只寄希望于更好的政策、更多的援助,显然很难根本脱贫。这更证明了“扶志”的重要性。
帮助群众脱贫,推动当地发展,其实正如人的身体,不能只是简单输血。输血只能救急,让人体自身可以“造血”,这才是保持人体健康的正确方式。“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精准扶贫需要用心扶志。扶贫干部不能急躁,不要埋怨,要多些耐心,善加引导,努力让制定的帮扶措施更加扎实细致,更加符合贫困家庭的实际。要“多开院子会”“多交政策底”,让贫困群众看到改善境遇的希望,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从而调动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激情与斗志。
材料四:
脱贫攻坚首战之年,进展喜人。然而,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落实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形式主义比较严重。驻村干部“走读式”“挂名式”帮扶,聪明才智没放在踏实帮贫困群众勤劳致富上,却花在怎么通过“巧算”收入账把贫困群众“算脱贫”上。作为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地方政府不认真想办法、出实招帮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却为完成任务搞“数字脱贫”。一些扶贫主体功利主义严重。比如,在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的一些企业,以扶贫为名要优惠、要政策扶持,实际上却“扶富不扶贫”,还往脸上贴“扶贫济困模范”“社会责任楷模”的标签。抢摘贫困帽凸显政绩的冲动在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西部某深度贫困县,目前贫困发生率依然高达30%,却提出今年要“摘帽”。
这些扶贫领域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一些人对扶贫事业缺少应有的敬畏之心,依然抱有功利主义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帮扶连接着一家人的柴米油盐、看病上学,即使脱钩后,看着曾经的帮扶对象因为发展能力没有培育起来而再度返贫,那些光授人以鱼不授人以渔的帮扶干部如何心安?打着扶贫的幌子却不干帮扶实事,这样的企业如何承受扶贫济困的道义之重?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介绍了河南漫池县段村乡有关精准扶贫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发展特色产品牛心柿的己有成就和具体规划,以此论释了精准扶贫的内涵。
B.材料二主要介绍了河南虞城与精准扶贫相关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河南虞城穷困的根源、脱贫的优势以及精准扶贫的具体做法等。
C.材料三是从扶贫干部的角度讨论精准扶贫问题,作者认为这些扶贫干部不怕困境,但会因时间长以及扶贫对象的问题而产生偷懒现象。
D.材料四是一篇时评类文章,主要分析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在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目的是告诫人们要正确看待精准扶贫问题。
E. 上述四则材料将精准扶贫和粗放扶贫进行比较分析,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进行阐述,并提出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和精确管理的具体建议。
【小题2】阅读材料一、二,简要概述目前我国进行的“精准扶贫”中的哪些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小题3】阅读材料三、四,你认为我国目前“精准扶贫”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实践理性精神。
世界各民族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等。而中国的大都是宫殿建筑,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中国祭拜神灵在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中国建筑不重在给人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一下子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在这个不断的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这种实践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严肃、方正,井井有条。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形状体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由于主要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讲究斗拱飞檐,门、窗形式自由多样,追求色彩鲜艳。《论语》中有“山节藻棁”、“朽木不可雕也”。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富,“金铺玉户”“重轩镂槛”,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大概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以及“虚实”的方式、技巧,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的美。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收入建筑之中,更不用说其中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了。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但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实践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实际上,它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罢了。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的一项是(   )
A.万里长城每段体制相同,在崇山峻岭之巅逶迤飞舞,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使之成为民族伟大活力的象征。
B.客家土楼从一个圆心出发,以不同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如同湖中水波,环环相套,温馨又壮观。
C.北京故宫规划严整,秩序井然,中轴线左右两边形制基本对称,殿宇楼台,高低错落,风貌统一而气势雄浑,是中国宫殿建筑则是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几群体:严肃、文正,井井有条。
D.苏州园林讲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势、地貌、平冈远山,曲院回廊,竹坞曲水,因地制宜,依形就势。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的一些建筑是用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恐惧而祈求保护,中国建筑不重在给人强烈的刺激,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
B.《论语》中的“山节藻税”,汉赋中“金铺玉户”,证明了中国建筑的精致繁富,反映了人们对享受游乐的生活环境的追求。
C.园林建筑打破了方正对称、威严庄重,而追求迂回曲折,趣味盎然,其巧妙的造景方式,使每个建筑与自然山水沟通,形成更加自由开阔的有机整体。
D.空间变化无穷,时而畅通,时而阻隔,“疑无路”、“又一村”的奇特布局,体现着封建社会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与审美思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建筑的风格虽有所改变,但从秦汉到明清,基本上仍保持和延续着实践理性精神。
B.因为中国建筑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所以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C.西方哥特式教堂内高大空阔,凸现的是对上帝的敬畏和膜拜;中国的宫殿建筑则是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严肃、文正,井井有条。
D.曲径通幽的园林,结构对称的屋宇,建筑构思上表现出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突破了空间意识向时间进程转化的追求,远方的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已收入建筑人为布局中。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铸 剑
凌鼎年
(1)穹隆山是座好山,古树参天,浓荫蔽日,山泉清澈,飞瀑如练,有野兽出没,少居家人迹。
(2)剑雄相中了这地方,认为穹隆山乃铸剑的好地方。他在山里搭茅庐,起炉灶,住下来。
(3)剑雄这一生最大的心愿是铸成一把像英雄传奇里的倚天名剑,一把传世名剑。为了这个愿望,剑雄已访遍了中原的铸剑名家,踏遍了山山水水,最后落脚穹隆山。他已认定穹隆山将是他的归宿之地,当然,自己人生辉煌的一笔将在这里写成。
(4)剑雄在穹隆山一住就是十年,十年间他已铸了三把好剑,分别起名为天灵、地宝、人杰,但他依然不满意。因为他试剑后,认为天灵太柔,霸气不足;地宝太刚,韧性不够;人杰刚柔相济,有弹性而且锋利,已有削铁如泥之功效,但剑雄总觉得还欠一把火候,到底哪一个环节还欠火候,他一时也说不清。
(5)或许是剑雄的名气实在太大了,慕名寻访他的人最终还是知道了他隐居于穹隆山中。而当地的王正是好剑之人,他甚至愿拿城池与对方换名剑。现在他听说中原最有名的铸剑高手到了自己管辖的穹隆山,真是喜出望外,立即派特使进山宣旨,要剑雄为其铸一把天下第一的名剑,限一年内完成。要钱有钱,要物有物,要人有人,剑成之日,还有赏赐。
(6)剑雄的妻子对他说:“这王好剑成瘾,你若为其铸成了天下第一的好剑,他还会让你活在这个世上吗?”
(7)剑雄用长满老趼的手抚摸着妻子说:“我何尝不知道啊!可这是个好机会,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要借此了却我一生的心愿。”
(8)知夫莫若妻。妻子不再说什么,垂着泪走向了炉灶,拉起了风箱,炉膛内的火苗立时蹿动起来。 :学_科_网Z_X_X_K
(9)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的冶炼、锤打,剑已成形,接下来的磨剑是个耗人精力、耗人时间的活儿。
(10)王已派特使来催了几次。
(11)剑雄只一句话:“古人曰,十年磨一剑。我才磨了一年不到,早着呢。真正的名剑哪有工夫不到就磨成的?”
(12)妻子对剑雄说:“剑已铸成,你愿已了。我俩速速远走高飞吧。要不然,必遭王毒手!”
(13)剑雄平静地说:“你以为我俩还能逃走吗?王乃一代奸雄,他能不防范吗?”一年期限终于到了,王传下旨意,一天也不能再拖了。献剑的日子终于到了。
(14)王搞了个很隆重的献剑仪式,他要借此昭告天下,世间第一的名剑是剑雄专为他特铸的,传出去,是何等的佳话啊。
(15)剑雄在众目睽睽下,坦然上殿。王问剑雄:此剑为何名也?
(16)剑雄答曰:“我剑雄铸剑,须剑成方起剑名。只因大王太急了些,此剑尚有一缺憾,那就是剑身之花纹还少了点精气神。”
(17)“什么?一把名剑少了精气神,那还称什么名剑?”王气得脸都变了色。剑雄拔出剑来,抖动剑身在阳光下一闪一耀。他注视着剑刃,用两个手指夹住剑身慢慢划过,用很悲怆的语调说:“我立马给它精气神!”说罢,突然转过身,在脖子上用劲一抹,殷红的鲜血顿时喷涌而出。倒地前,剑雄用尽最后的力气吐出这么一句话:“我愿毕矣!”
(18)为了纪念这位铸剑大师,此剑被命名为“剑雄”。
(19)后世不少武林中人士曾踏破铁鞋寻觅此剑,可惜无影无踪。此剑竟不知所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写剑雄在穹隆山十年间铸天灵、地宝、人杰三把好剑,但他对它们都不满意,目的是为下文为王铸剑的情节作铺垫。
B.剑雄知道王是个好剑的人,早晚会让他铸剑,最终会成就他的名声。因此他访遍了中原的铸剑名家,踏遍了山山水水,寻找落脚地。
C.第六段,“这王好剑成瘾,你若为其铸成了天下第一的好剑,他还会让你活在这个世上吗?”说明剑雄妻子对王的残暴有着清醒地认识,表现了她的智慧。
D.第八段,“垂着泪”和“拉起风箱”分别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剑雄的妻子无法改变剑雄为王铸剑的心意,就尽力协助,表现了她对剑雄的爱。
E.小说结尾宝剑“剑雄”不知所终的情节强烈暗示王最终会走向灭亡的必然性,同时表现人们对这把剑的喜爱之情。
【小题2】第一段对穹隆山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3】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主人公剑雄的形象。
【小题4】为了让剑雄献剑后自杀这个情节显得合理,小说有多处伏笔,请结合文本分析。

同类题4

现代文阅读(共16分)
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①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②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③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④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 。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⑤“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皙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日:“我和曾皙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脱脱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⑥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项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
⑦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硁硁然小人哉”)。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⑧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研究孔子,如果顾及他的全人,对他的哲学或许也会有些新的认识吧。
【小题1】作者认为孔子的“洒脱”表现在哪两个方面?(4分)
【小题2】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他对于读书的主张是怎样的? (4分)
【小题3】“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那么孔子看待“仁”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4分)
【小题4】文章结尾说:“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联系全文,你认为孔子“不洒脱的地方”指的是什么? (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从传统意义上看,艺术消费只存在于上层社会文化中,为少数精英阶层所独占,具有明显的阶层特点。在现代背景下,艺术消费则呈现出一种大众文化趋向。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产生于工业革命以后,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后的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步入消费社会阶段,大众文化相应地发展到成熟阶段。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信息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文化具有了标准化、商业化的特点。这种文化形态也迅速蔓延到艺术消费中,并成为艺术消费的重要形式,现代电影、电视得到普及便是证明。
当今画廊业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艺术消费的大众文化倾向。画廊曾一度是贵族阶层赏玩绘画的沙龙,为上层社会所独享,而评价绘画艺术性的标准也反映了贵族阶层的旨趣。随着平民阶层地位的提高以及画家对于现实的关怀,沙龙的形式已经跟不上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各种类型的画廊便应运而生了。如今,画廊也成为一些城市人们日常文化消费的重要场所,对于他们来说,去画廊参观展览与去电影院一样平常,画廊已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在当今强大的大众文化形态影响下,画廊营造了更多层次的空间,让观众在互联网上就可以欣赏、购买到自己满意的作品,古老的艺术消费形式渐渐受到大众文化标准化、商业化的影响。
中国的艺术消费比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滞后,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大众文化的迅速蔓延,艺术消费逐渐在商业化、世俗化浪潮中兴起,大众文化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当今中国大众文化取代了传统精英文化的支配地位和美学趣味,并在高科技与现代传媒的强力支持下占有了文化市场中的最大份额,从今天电影大片的热映以及年轻人对偶像的狂热就可以看到大众文化对艺术消费的影响有多大。精英艺术、高雅艺术虽然与大众艺术并存,但在现代中国,大众文化俨然成为艺术消费的主角。许多人不愿意去看歌剧、舞剧、音乐会,却热衷于去看流行音乐歌手的演唱会;许多人不愿意去看免费的画展,却对时尚杂志、网络游戏乐此不疲。是什么造成了艺术消费的世俗化、浅层化?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文化艺术素养的积淀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文化商人为适应大众消费心理需求,借助传媒进行商业化运作。
艺术消费的大众文化趋向把艺术从高不可攀的神圣殿堂拉到普通大众的面前,对艺术的普及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当艺术消费沦为大众文化消费的简单形式,就会由此带来艺术消费的世俗化、浅层化,会使得艺术的审美、认知、批判等功能淡化甚至消解。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大众文化”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众文化是产生于工业革命以后,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后的欧洲发达国家的一种文化形态。
B.20世纪60年代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步入消费社会阶段,导致大众文化相应地发展到成熟阶段。
C.自20世纪末以来,大众文化具有了标准化、商业化的特点,这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信息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
D.大众文化迅速蔓延到艺术消费中,并成为艺术消费的重要形式,所以现代电影、电视得到了普及。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画廊曾一度是贵族阶层赏玩绘画的沙龙,为上层社会所独享,而贵族阶层的旨趣反映了评价绘画艺术性的标准。
B.随着平民阶层地位的提高以及画家对现实的关怀,赏玩绘画的形式已经跟不上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于是各种类型的画廊便产生了。
C.人们可以到画廊参观展览,在互联网上购买自己满意的作品,这说明古老的艺术消费形式渐渐受到大众文化标准化、商业化的影响。
D.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大众文化的迅速蔓延,中国的艺术消费逐渐在商业化、世俗化浪潮中兴起。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当今我国大众文化取代了传统精英文化的支配地位,而且在高科技与现代传媒的支持下占有了文化市场中的最大份额。
B.精英艺术、高雅艺术虽然与大众艺术并存,但在现代中国,许多人更热衷于去看流行音乐歌手的演唱会,看时尚杂志,玩网络游戏。
C.艺术消费的世俗化、浅层化是由于人们文化艺术素养的积淀不够,也是由于文化商人的商业化运作。
D.艺术消费的大众文化趋向虽有利于艺术的普及,但也带来了艺术消费的世俗化、浅层化,使得艺术的审美等功能淡化甚至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