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2分)
丰富的安静   
周国平
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
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曾经有一个时代,广大的世界对于我们只是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说,我们每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如同螺丝钉被拧在一个不变的位置上。那时侯,我刚离开学校,被分配到一个边远的山区,生活平静而单调。日子仿佛就此停止了,不像是一条河,更像是一口井。
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
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不过,这是跌宕之后的平静。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终于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成一片浩淼的湖泊。我曾经流连于阿尔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我的日子真的很安静。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都与我无关。我和妻子女儿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外面各种寻欢作乐的场所和玩意也都与我无关。我对这样的日子很满意,因为我的心境也是安静的。
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那时侯,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突奔,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托尔斯泰曾说:“随着年岁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人们或许会把这解释为衰老的征兆,但是我知道,即使是在老年时,托尔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龄人更富有生命力。或者毋宁说,惟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发展。
现在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就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泰戈尔曾说:“外在世界的运动无穷无尽,证明了其中没有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目标只能在别处。即在内在的精神世界里。在那里我们最为深切渴望的,乃是在成就之上的安宁。在那里,我们遇见我们的上帝。”他接着又说明:“上帝就是灵魂里永远在休息的情爱。”他所说的情爱应该是广义的,指创造的成就、富有的精神以及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久的和平之中。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
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热闹也可以是有内容的。但是,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追求为目标,那么,不管表面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因为它们总是让我想起了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小题1】“我”的生活经历了从像“一口井”到像“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再到如“浩淼的湖泊”这样的变化过程,请用文中的词语依序概括各阶段的特点。(各不超过5个字)(3分)
【小题2】根据文意,具体说明文中“某种热闹”的含义。(2分)
【小题3】请写出作者借画线句表达的具体思想。(3分)
【小题4】文章引用托尔斯泰、泰戈尔及莎士比亚的话有何作用?(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3: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太阳系外首次发现疑似宜居星球
地球是宇宙中人类唯一能栖居的星球吗?这个困惑推动着天文学家不断望向宇宙深处。日前,科学家首次宣布在太阳系外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它的温度、体积估计与地球相似,而且还可能有液态水。这一发现被认为是“搜寻宇宙生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据南欧天文台网站报道,这颗新发现的星星被命名为“581c”。它围绕着一颗叫Gliese581的红矮星运转。红矮星是一种低能量的、体积较小的恒星。红矮星发射暗弱的红光,比太阳持续存在的时间长。Gliese581的质量是太阳的三分之一,亮度只有太阳的五十分之一。
“581c”的重量大约是地球的5倍。发现“581c”的科学家还不能肯定,它是像地球一样的岩石行星,还是表面存在液态水的“大冰球”。如果它拥有地球一样的岩石结构,直径可能是地球的1.5倍(地球直径为8000英里)。如果是个“冰球”,直径可能会更大。
从理论上说,“581c”应该是大气层。不过大气层的成分还是个谜。如果大气层太厚的话,行星的表面温度就会太高。研究人员估计,“581c”的平均温度在0到40摄氏度之间。
除了温度适宜,“581c”上可能还充满了液态水。领导此次观测的瑞士天体物理学家特凡.乌德瑞表示,这一假设基于行星形成的理论,而不是基于任何证据。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格扎维埃.德尔福斯表示:“众所周知,液态水是生命出现的必要条件。这个星球在温度和其他条件上与地球相似,很可能成为未来搜寻地球外生命的重要目标。”
据悉,科学家拍摄到“581c”光谱图片需要再等20至30年。通过行星的光谱,科学家将能够发现行星上是否有水及地外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581c”的发现第一次将太阳系之外的星球纳入了宜居星球考察范畴。科学家关于宜居星球的基本定义是:大小跟地球差不多,有类似地球的温度,有液态水。就太阳系来说,只有火星还算接近科学家的宜居定义。
据悉,“581c”是由11名欧洲科学家组成的观测组利用欧洲南部天文台(ESO)在智利的腊希拉天文望远镜观测到的。ESO是由欧洲部分国家出资建立的国际性天文组织,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为了找到这颗疑似宜居星球,科学家们一一排查了100多颗恒星及其周围的行星系统。
一些天文学家认为,此次发现肯定会引发对暗弱恒星周围的行星的关注。地球附近大约80%的恒星都是红矮星。就在几年前,天文学家还认为红矮星周围的行星系统不可能是生命的栖居地。而在这次研究中,90%的时间也都用在观测与太阳类似的星系上,没想到在一个暗弱的红矮星身边找到了突破口。
(选自《大众日报》
【小题1】下面对“581c”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是太阳系外围绕一颗叫Gliese581的红矮星运行的行星。
B.科学家推测如果它是岩石行星的话,那么重量大约是地球的5倍,直径可能是地球的1.5倍。
C.如果它是个大冰球的话,直径可能会超过地球的1.5倍。
D.科学家从行星形成的理论方面推测,“581c”上可能存在液态水。
【小题2】对第一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在太阳系外发现的可能存在生命的疑似宜居星球。
B.这一发现会引发科学家对暗弱恒星周围的行星的关注。
C.“581c”的发现,第一次将太阳系之外的星球纳入了宜居星球考察范畴。
D.这一发现会使科学家把搜寻宇宙生命的目光由与太阳类似的星系转入到暗弱恒星周围的行星上。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再等20——30年,科学家通过拍摄到的“581c”的光谱图片将能够发现“581c”上是否有水及生命。
B.目前,科学家发现只有火星还算符合人类宜居星球的基本定义。
C.科学家虽然推断“581c”上的温度、体积和地球相似,而且可能有液态水,但是否有生命还不能确定。
D.“581c”的发现将有可能打破天文学家们认为红矮星周围的行星系统不可能有生命这一理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钱学森:此生惟愿长报国
1950年6月的一天,美国华盛顿,一个年轻中国人的造访让当时的美国国防部海军次长金贝尔陷入了不安。年轻人刚一离开办公室,他立即拨通司法部的电话说:决不能放走这个中国人,他知道的太多了,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因为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
1934年暑假,他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学生。1935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学习。黄浦江浪涛滚滚,望着渐渐远去的祖国,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亲爱的祖国,今天我去美国学习,他日归来后我要为您的复兴而效劳。”:学_科_网
从1935年到美国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享有丰厚的待遇,工作上拥有便利的条件。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他对夫人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
1950年7月,美国政府决定取消他参加机密研究的资格,理由是他与威因鲍姆有朋友关系,并指控他是美国共产党员,非法入境。他这时立即决定以探亲为名回国,准备一去不返,但当他一家将要出发时,他被拘留起来。两星期后虽经同事保释出来,但继续受到移民局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被滞留5年之久。
1955年6月的一天,他们夫妇摆脱特务的监视,在一封写在一张小香烟纸上寄给在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夹带了给陈叔通先生的信,请求祖国帮助他早日回国。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开始,王炳南大使以他这封信为依据,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允许他离美回国。
1955年10月8日,他终于和家人一起走过罗湖口岸,终于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祖国。
他就是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钱学森。
钱学森回国后访问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大将特意从北京赶来接待他。陈赓热情地对钱学森说:“哈军工打开大门欢迎钱学森先生。”在参观到一个小火箭试验台前时,陈赓问他:“我们能不能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中国人同样能造!”
就这样,一个年轻人的归来,改变了新中国国防事业的历史。1960年,第一枚导弹成功研制。1966年成功发射出我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到今天的“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让世界瞩目。
而这样一个为了祖国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却说:“我本人只是沧海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与世长辞。
钱爷爷,您是中国的骄傲,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钱老,您的丰功伟绩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您是爱我中华之楷模!您是中国人之骄傲!
没有钱老就没有中国今天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伟大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同志永垂不朽!
钱老,一路走好!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A.因为钱学森知道太多的先进军事技术且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所以美国当局宁愿把他杀掉,也不愿把他放走。
B.钱学森在美国生活上享有丰厚的待遇,工作上拥有便利的条件,说明美国政府重视人才,尊重钱学森的人格。
C.因为钱学森被怀疑是美国共产党员,所以美国当局决定取消钱学森参加机密研究的资格。
D.如果不是钱学森热切盼望回国并机智地送出书信,请求祖国帮他回国,那么美国政府决不会放走钱学森。
E.钱学森之所以没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回国,是因为当时人民尚未当家作主。
【小题2】文章一开始就引用美国国防部海军次长金贝尔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文章是怎样刻画钱学森这一人物形象的?(6分)

同类题3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五年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从不足1万公里,延长到2.2万公里,占世界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60%以上,“四纵四横”高铁网基本成型,成为了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五年间,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建设进展顺利;吉隆坡至新加坡高铁、莫斯科至喀山高铁等多个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纵观国内,依靠高速铁路的助力,压缩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促进了区域间的沟通交流,让老百姓感受到了高科技为铁路带来的巨大成果,体验到了新时代经济动脉所焕发出的无限活力。诸如,宝兰高铁的开通运行,穿越陕西关中、甘肃天水、定西等贫困地区,结束了陇中和陇东南地区不通火车的历史,为沿线天水地区的苹果种植户带来了新的机遇。放眼世界,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深入推进,中国高铁的版图已经扩展到了亚、欧、非、美等五大洲数十个国家。为世界各国踏上相互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和平发展之路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蒙内铁路(蒙巴萨港—内罗毕)的通车运行,圆了肯尼亚的百年梦,更为铺起东非“铁路大动脉”构建了开端工程。
(《中国高铁:破茧成蝶撩起惊世之舞》2017年6月8日东北新闻网)
材料二:
中国目前已经成功拥有世界先进的高铁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具有组团出海的实力,可以挑战任何竞争对手。目前,中国高速列车保有量1300多列,世界最多。列车覆盖时速200公里至380公里各个速度等级,种类最全;动车组累计运营里程约16亿公里,经验最丰富。施工成本和效率方面,中国企业更具优势。据测算,国外企业修建高铁平均成本为每公里0.5亿美元以上,中国只需约一半,且中国企业的工期短,施工效率又是外国企业的一倍以上。成本低,标准却更高。安全性能上,中国标准与欧洲标准基本一致,施工标准远高于欧标。中国企业施工中用到的钢筋、水泥等材料等级和用量都偏高。中国铁路装备最大的优势,一是性价比高,二是交货能力强。性价比高,并不是“故意低价换市场”。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对成本的控制力。中国铁路的配套产业完整,包括上下游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发达,这是一般国外厂商无法做到的。中国产品交货及时,工人劳动效率高。同样一列车,国外制造要18—22个月,我们最多12个月。
(摘编自《2016—2021年中国高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材料三:
台媒称,中国高铁的名号已在世界打响,就连美国加州州长也二度赴华取经;2017年6月5日,美国加州州长布朗继2013年后,第二次搭乘中国高铁。布朗对中国高铁赞誉有加,“我是高铁的忠实爱好者,也是高铁在美国坚定的提倡者,很愿意看到加州参与中国‘一带一路’的建设,将尽一切力量促其实现。”“我很喜欢坐火车,除了可以阅读、与人交谈,更可起身走动,而且火车速度很快,非常方便。”布朗更开玩笑表示,希望能从加州搭乘高铁到中国。
早在2010年,当时的加州州长阿诺就曾造访杭州,期望了解高铁的服务、融资状况,以利促进加州人文、产品交流以及地区发展。
虽然美国有高速列车“阿西乐特快”,但其最高时速仅240公里,平均时速110公里,远低于中国高铁300公里以上的时速。此外,美国铁路的准点率最高仅到75%,和中国高铁“零误差”的佳绩相比逊色许多;落后的设施、乌龟般的速度,导致多数美国人不考虑当地火车。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重在说明,2012年来,中国高铁在国内国际的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丰硕成果。
B.材料二展示了中国高铁的各种优势,说明中国高铁具有行业市场前瞻性与较好的投资战略规划。
C.材料三用具体的整合,充分说明了作为中国名片的高铁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影响力和诱惑力。
D.上述三则材料,虽然切入角度不同,表述重点有异,但都传达出中国高铁良性发展的信息。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高铁的发展,采取的是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条腿已经在国内气势昂扬地迈开,另一条腿则大步迈向国际。
B.中国高铁完整的配套产业,增强了对成本的控制力,形成中国高铁的核心竞争力,使得中国高铁性价比高于所有国外企业。
C.布朗认为乘坐高铁能阅读、交谈、起身走动,与汽车飞机相比高铁有其自身的优势,并提出了从加州建高铁到中国的构想。
D.因能力所限,现阶段中国高铁在海外的发展,只能服务于“一带一路”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部分国家建设。
【小题3】从材料看,为什么美国加州州长会在2017年再度赴华取经中国高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轶事之外的辜鸿铭
陈平原
对于文人学者来说,没有轶事可供传诵,是一大遗憾。因为,几句隽语或一件雅事,其影响可能远远超过苦心经营的专门著述。反过来,轶事太多,同样也是一大遗憾。因为,大众乐于品味并传播轶事,无暇阅读著作,更不要说努力理解其精神。相对而言,后者或许更可悲。书斋里的著述,虽说不被大众所赞赏,毕竟还有召唤知音的能力。餐桌上的轶事,由于被过度消费,甚至成了阅读的巨大障碍——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辜鸿铭。
近代以来的读书人,对于辜氏奇特的身世以及非凡的语言能力,还有诸多妙语,比如辫子、茶壶、三寸金莲等,不乏拍案叫绝者。可一句“文坛怪杰”,就基本上将其“消费”掉了。对于奇谈怪论,“宽容大度”的国人历来的态度是:可以欣赏,但不必当真。这么一来,名满天下的辜鸿铭,其实没有多少及真正的听众。辜氏晚年自称京城一景,想来不无凄清落寞的感觉。满城争说辜鸿铭,这与西山看红叶或动物园里欣赏“国宝”大熊猫,差别不是太大。对于观赏者来说,有几人关心“观赏对象”的喜怒哀乐?
辜氏著述大都用英文写作,这也妨碍国人的真正了解,造成这种尴尬的局面。直到近两年,作为思想家的辜氏,方才逐渐浮出海面。这种公众阅读兴趣的转移,很大程度应归功于辜氏著述中译本的陆续问世。国人对于辜氏的关注,开始超越“轶事”,转向“精神”。
用英文、法文向欧美介绍中国文化,辜氏前有陈季同,后有林语堂。有趣的是,被我扭到一起的“三剑客”,都是福建人——尽管辜氏只是祖籍福建。在《中国人的精神》中,辜氏也曾提及陈季同,但没有涉及其名满欧洲的《中国人自画像》等法文著述;至于林语堂30年代之喜欢谈论辜氏轶事,以及《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之追摹《中国人的精神》,足证辜、林之间的文化因缘。
辜鸿铭的学术生涯,以严厉批评西方汉学家起步,并非偶然。首先是充满民族歧视与文化偏见,其次则是缺乏对于中国人“文学和哲学原则”的整体把握能力。前者衍化出一系列“抗议型”著述,最著名的莫过于1901年结集的《尊王篇》。谴责列强的对华政策,与此同时,为中国政府以及中华文明辩护。为了批驳列强作为侵略依据的“黄祸说”,辜氏重新分辨“文明与野蛮”:生活水平只是构成文明的条件,而不是文明本身;文明的真正含义,在于培养彬彬有礼悠然自在的有教养者。黄种文明有其同样值得骄傲的存在价值。
随着危机的缓解,辜氏对于中华文明的评价日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辜氏的立论更是由“争平等”转为“救世界”。借用《中国人的精神·导论》中一句话:“实际上,我的确相信,欧洲人民于这场大战之后,将在中国这儿,找到解决战后文明难题的钥匙。”
由辩护者转为传道者,辜鸿铭后期的著述,主要是赞美、推销儒家文化。不同于汉学家之注重枝节问题,辜氏以能“识大体”自傲。文章虽不长,却可以牵涉中西政体、法律、宗教、语言、文学等大题目。早期的中西文明比较,学识外,更需要悟性、直觉以及整体把握能力。辜氏在这方面,确有所长。比如,关于儒家不是宗教却又扮演宗教职能、关于汉语简洁且适合于传情、以及“真正的中国人”拥有童心与智慧,故“永远有一种带诗意的宁静而具幸福感的精神状态”等,都并非无稽之谈。只是将这种对于理想中国的赞美,转化成为现实生存处境(包括小脚、辫子、太监、八股、纳妾等)辩护,则难避“自大”、“昏庸”之讥。
如何面对处于强势且咄咄逼人的西洋文明,是每个20世纪中国读书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辜氏出于民族自尊而抗议西方的“傲慢与偏见”,超越具体的历史语境,探讨中国文化的内在魅力,其著述百年后仍有读者,可见此命题的严肃性。不过,在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中,辜氏所受到的非议最多,其“重新出土”面临的阻力也最大,除了语言(用英语写作)的障碍,更重要的是其文体及论述策略。辜氏为人为文,语不惊人死不休,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采用箴言体、笔记体写作,可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必论证,只求奇警,文章必然以气势而不是逻辑或学识取胜。常被论者提及的“旁征博引”,也只是相对于其时国人的西学水平而言。至于“国学”,更非辜氏所长。这就难怪“五四”以后,随着大批留学生归国以及专门研究机构的成立,辜氏随意性很强的中西比较,不再被学界所赞赏。
相对于辜氏在国内的政治活动,我更欣赏其在国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功绩。除了《论语》、《中庸》的英译,《中国人的精神》(英)、《呐喊》(德)、《辜鸿铭论集》(日)等的出版,毕竟为国外读者提供了与汉学家和传教士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中国”。在西方语境下谈论中国文化,自然是希望借东方文化补救西方文化的缺失。对这一论述策略不理解,无论是赞赏还是批判,我以为都是不得要领的。这种读者的锁定,决定了辜氏对东方文化的评价,必然与以改造中国、解决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为己任的知识者大相径庭。或者说,后者主要面对“现实的中国”,而前者谈论的则是“理想的中国”。在我看来,只要不越界发挥,二者各有其合理性。也就是说,当年新文化提倡者的批判锋芒,并不因辜氏的重新出土而黯然失色。
谈辜氏,不该只限于“轶事”,更有“精神”必须认真对待。
(节选自《中华读书报》)
【小题1】轶事之外,作者讲述了辜鸿铭哪些方面的情况?请根据文本概括。(4分)
【小题2】辜鸿铭一直以来不被真正理解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本回答。(5分)
【小题3】文章结尾说“谈辜氏,不该只限于‘轶事’,更有‘精神’必须认真对待。”辜鸿铭有哪些“精神”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请结合文本说明。(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胎记
凸凹
①那日,陪南方友人游完十渡山水,友人说,再陪我去看看你们京西的土炕吧。
②土炕?土炕也是可供观赏的风景么?我惊奇地问。
③是,是稀有的民俗风景,我们那里没有。友人说。
④十渡处于京西的腹地,那条著名的河流——拒马河,被巍巍群山环绕着,而在山民的居所里,土炕就如照明的灯盏,正“盘”在那里。北方的土炕,炕体里有火道,与炕畔的地炉子紧紧地连在一起。无论是烧柴,还是燃煤,均能在提高室温的同时,把土炕烘热了。而绵密的土层具有极强的保温性,以至室内的温度已经降下去了,而土炕上却仍然温暖。
⑤很快我就给友人找到了一铺土炕。友人的兴味,也勾起了我对土炕的回忆与沉思。
⑥母亲是在土炕上生下我的。母亲说,虽然我是她的头生子,她却没感到疼痛,因为土炕被烧热了,那奔窜的热力因身下“绵绵土”均匀而持久的传播,让她感到了彻骨的温暖,她把自己全部展开了。
⑦后来,母亲又生下了我的两个弟弟,这样本已贫穷的日子就更加清寒了:弟兄三个合盖一床棉被,至于褥子、铺垫之类的更无从说起,身下只铺着光光的篾席,倒也未曾受过一次夜寒。这缘于土炕的温暖。三个少年赤条条地躺在土炕上,或拥,或嬉,温暖着,也快乐着。
⑧雪花飘飞的季节,父亲带着我们几个在家里“猫冬”,偎在简陋的火炕上,喝着廉价的烧酒。炕热攻心,酒热也攻心,不久就喝得浑身通泰,便吼出一些不酸不咸的调子,感到自己好比神仙一般。父亲是读过几年书的,每喝到心酣耳热之际,他总是站到旷野里去,面对纷飞的雪花说,这苍茫大地真干净。还说,老天真是会安排,他用雪把你堵在屋里,让你懒得理直气壮。
⑨土炕持久而沁人骨肉的温暖,会穿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隔膜。五婶是不愿嫁给五叔的,以至新婚之夜不愿与五叔合房。但后来二人的感情好得出奇,不到三年就连生了三个孩子,五婶也变得很乐天了。有人问她,你不是很不甘心么,为什么还跟他过得这么情愿?她竟说,都是土炕闹的。
⑩十二岁的我也曾有无眠之夜。躺在滚烫的土炕上,血液里游走着一种蠢蠢的欲望。这种欲望,折磨得我多愁善感,莫名地就想在纸上表达些什么。土炕之于我,是出身的胎记,记载着我的来路。
因为这样的来路,我深深理解我的同路人。北方人虽然豪爽忠义,却也谦卑驯顺。土炕的温暖煨热了情义,也惰化了血性。“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对温暖的厮守,软化了飞翔的翅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在他们那里往往会没有感觉。他们感到项羽的不肯过江东,真是迂腐不堪。面对惨淡的现实,他们很少作如此决然的抗争。所以,他们乐意做江中摆渡英雄的那条船,却不愿做回首长啸的那匹马。
同样,土炕的稳定性存在,使北方的青年虽有坚韧的毅力,却无变通的机巧——他们适合听差,却不擅长经商;可以写厚重的长篇小说,却写不来灵动的抒情散文;可以进入时间深处很沧桑很古典,却不能站立潮头很现代很时尚;他们笃信吃亏是福,却不知勇于竞争才能获得最大的人生效益。
所以,看到同乡人的惰性与苦难,我并不报以嘲讽和指责,而是充满了悲悯与祝愿。我知道他们那血迹斑斑的来路,也知道他们的未来将面临着什么。我之所以这样做,不是因为我已成了局外人,恰恰相反,是因为我永远是他们中的一个。
所以,土炕之于我和友人意义不同。之于我,是生命的烙印,即胎记;之于友人,是愉悦眼眸的异象,即风景。一个是生命之重,一个是生命之轻。
即便现代文明的席梦思真的把土炕送到民俗博物馆里去了,土炕在我的心中也是个永恒的存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请以“土炕”为线索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
【小题2】理解文中两处画线语句的含意。
(1)对温暖的厮守,软化了飞翔的翅膀。
(2)看到同乡人的惰性与苦难,我并不报以嘲讽和指责,而是充满了悲悯与祝愿。
【小题3】赏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文章标题“胎记”具有怎样的意蕴?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