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太阳系外首次发现疑似宜居星球
地球是宇宙中人类唯一能栖居的星球吗?这个困惑推动着天文学家不断望向宇宙深处。日前,科学家首次宣布在太阳系外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它的温度、体积估计与地球相似,而且还可能有液态水。这一发现被认为是“搜寻宇宙生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据南欧天文台网站报道,这颗新发现的星星被命名为“581c”。它围绕着一颗叫Gliese581的红矮星运转。红矮星是一种低能量的、体积较小的恒星。红矮星发射暗弱的红光,比太阳持续存在的时间长。Gliese581的质量是太阳的三分之一,亮度只有太阳的五十分之一。
“581c”的重量大约是地球的5倍。发现“581c”的科学家还不能肯定,它是像地球一样的岩石行星,还是表面存在液态水的“大冰球”。如果它拥有地球一样的岩石结构,直径可能是地球的1.5倍(地球直径为8000英里)。如果是个“冰球”,直径可能会更大。
从理论上说,“581c”应该是大气层。不过大气层的成分还是个谜。如果大气层太厚的话,行星的表面温度就会太高。研究人员估计,“581c”的平均温度在0到40摄氏度之间。
除了温度适宜,“581c”上可能还充满了液态水。领导此次观测的瑞士天体物理学家特凡.乌德瑞表示,这一假设基于行星形成的理论,而不是基于任何证据。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格扎维埃.德尔福斯表示:“众所周知,液态水是生命出现的必要条件。这个星球在温度和其他条件上与地球相似,很可能成为未来搜寻地球外生命的重要目标。”
据悉,科学家拍摄到“581c”光谱图片需要再等20至30年。通过行星的光谱,科学家将能够发现行星上是否有水及地外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581c”的发现第一次将太阳系之外的星球纳入了宜居星球考察范畴。科学家关于宜居星球的基本定义是:大小跟地球差不多,有类似地球的温度,有液态水。就太阳系来说,只有火星还算接近科学家的宜居定义。
据悉,“581c”是由11名欧洲科学家组成的观测组利用欧洲南部天文台(ESO)在智利的腊希拉天文望远镜观测到的。ESO是由欧洲部分国家出资建立的国际性天文组织,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为了找到这颗疑似宜居星球,科学家们一一排查了100多颗恒星及其周围的行星系统。
一些天文学家认为,此次发现肯定会引发对暗弱恒星周围的行星的关注。地球附近大约80%的恒星都是红矮星。就在几年前,天文学家还认为红矮星周围的行星系统不可能是生命的栖居地。而在这次研究中,90%的时间也都用在观测与太阳类似的星系上,没想到在一个暗弱的红矮星身边找到了突破口。
(选自《大众日报》
【小题1】下面对“581c”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是太阳系外围绕一颗叫Gliese581的红矮星运行的行星。
B.科学家推测如果它是岩石行星的话,那么重量大约是地球的5倍,直径可能是地球的1.5倍。
C.如果它是个大冰球的话,直径可能会超过地球的1.5倍。
D.科学家从行星形成的理论方面推测,“581c”上可能存在液态水。
【小题2】对第一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在太阳系外发现的可能存在生命的疑似宜居星球。
B.这一发现会引发科学家对暗弱恒星周围的行星的关注。
C.“581c”的发现,第一次将太阳系之外的星球纳入了宜居星球考察范畴。
D.这一发现会使科学家把搜寻宇宙生命的目光由与太阳类似的星系转入到暗弱恒星周围的行星上。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再等20——30年,科学家通过拍摄到的“581c”的光谱图片将能够发现“581c”上是否有水及生命。
B.目前,科学家发现只有火星还算符合人类宜居星球的基本定义。
C.科学家虽然推断“581c”上的温度、体积和地球相似,而且可能有液态水,但是否有生命还不能确定。
D.“581c”的发现将有可能打破天文学家们认为红矮星周围的行星系统不可能有生命这一理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16: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校长的雨靴

庞余亮

一个人的身份与穿着绝对有关系,比如我们校长曾经到村里的裁缝店做过一套西装。瘦瘦的校长穿起来就不伦不类,反倒是他穿上蓝卡其的中山装好看些。不过他到乡里开会到城里办事还是穿上了他的宝贝西装,又穿上了他的老皮鞋——怕有很多年了,有一只已经歪斜了。看得出他穿上西装的感觉并不好,可是他说有什么办法呢,上次进城,人家都以为他是个老古董,还是穿西装好些,穿西装人家的目光就少了,走路就轻松些,城里人就喜欢穿西装。

穿西装也就穿西装吧,可是一到下雨天,穿上西装的他偏偏又蹬上了一双中帮雨靴,这就更加不伦不类了,怎么看怎么别扭。每当他穿上这件衣服,学生们就在背后叫他“德国鬼子”。但乡下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一走路就是一脚的烂泥,想甩都甩不掉,真是固执的坏脾气。如果还想“甩”的话——用校长的话说就是想要派头的话——皮鞋一会儿就变成了小泥船,所以雨靴还是更适合于土路。看来校长穿雨靴还是穿得理直气壮的,既然穿着理直气壮,别人怎么看也就无所谓了。他心安理得地穿着后摆有点吊的西装和粘着烂泥的雨靴到乡里或进城办事。回来时他乐呵呵的,他似乎没少了什么,实际上雨靴上已少了许多烂泥,而原先黑色的泥渍变成了白色的泥斑,像踩了一脚的雪。

本来我早已不用雨靴了,过去在上师范前下雨赤脚;上师范时下雨也无所谓,到处都是水泥路。可是到我们学校就行不通了,烂泥似乎见皮鞋见得不多,反而亲昵得太过分了,开始我还“甩”,下雨穿皮鞋,后来再也不行了,我心疼。乡里经费紧,工资不仅发得迟还总打折,我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所以我托穿雨靴的校长到乡供销社买回了一双雨靴。

新雨靴锃亮锃亮的,亮得能照见人的脸,雨珠滴在上面一会儿就滚走了。我走路时觉得有人在看我的脚。不过雨靴老得很快,不出几个雨天,雨靴就老得和校长脚上的雨靴差不多。似乎只有老了的雨靴才更和泥土亲近些,老了的雨靴更协调些。每年开学前我们学校里的老师都要乘船到城里新华书店一趟。我们在城里往船上搬书,搬完书后一起去一家馄饨店吃馄饨——校长说这是城里最好吃的馄饨。吃馄饨时还可以在碗里多撂一些辣椒,那个香啊,那个辣啊,吃得鼻子上都冒汗。吃完了我们一身轻松,校长还脱掉了西装,露出两种不同颜色织的毛衣,然后我们再一起乘船回去。有一次开学前去城里,正好早晨下雨,我们都穿了雨靴,然后又一起穿着雨靴上了船。上了船校长还指挥我们在船帮上把雨靴上的泥洗掉,用校长的话说,要让城里人认为我们穿的是马靴,而不是雨靴。亏他想得出来!到了城里,太阳升上来了,城里的水泥路不像乡下的泥路,乡下泥路要晒两个晴天才能晒干,而城里的水泥路只要一个钟头就干了。穿着雨靴的我们几个好像是“德国鬼子进城”,雨靴底在水泥路上总是要沉闷地发牢骚,天不热,我身上全是虚汗,到了新华书店,上楼梯时营业员都哧哧地发笑。如果这还不算尴尬的话,我在回船的路上居然遇到了我城里的同学。同学笑眯眯的,目光却朝下,他看到了我的雨靴,我们的雨靴。后来好不容易同学走了,我觉得满街上的人都在看我。我躲到校长他们中间走,他们走路声居然那么响,都有点步调一致了,我都感到全城人的目光在喊口令了:“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可校长和其他同事并没意识到这些,他们旁若无人“一二一”地走着,他们要带我一起去吃馄饨。

回去的路上,校长首先把那双在水泥马路上叫了一天的雨靴脱下来,然后就躺到了我们刚从新华书店买回来的书捆上,我们也相继把雨靴脱下来。河上的风吹过来,吹得我们双脚那么舒坦,校长一会儿就在新书捆上睡着了。摇船的节奏好像在催眠,他还发出了呼噜声,而他的旧雨靴,一前一后地站着,像哨兵一样守卫着他的梦乡。

(《广西文学》2018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长特意做了西服且不伦不类地穿着,是为了开会、办事方便,并不是真为了“身份”。
B.“我”从不穿雨靴到穿上雨靴,既是现实环境需要,也因为“我”对雨靴情感的转变。
C.小说围绕着“雨靴”来展开情节,雨靴是乡村生活的象征,体现出与城市生活的不同。
D.“怎么看怎么别扭”“亏他想得出来”等叙述,似贬实褒,鲜明地表现了校长的性格特点。
【小题2】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对老校长这一形象的塑造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作品语言富有特色,极具表现力,请结合全文加以概述。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一小时的变故 凯特·肖邦
亲友们都知道马拉德太太的心脏有问题,因此,在向她透露她丈夫的死讯时,十分小心,尽量婉转。
是她姐姐约瑟芬告诉她的,话说得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兹也在她身边。报社收到了铁路事故的消息时,他正好在那里。布伦特里·马拉德的名字在“遇难者”名单的最前面。为了把真相弄清楚,他只是根据另外一份电报把出事时间记了下来,就抢在其他不太小心、不够体贴的朋友之前捎来这一不幸的消息。
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目瞪口呆,无法接受这一现实,而她却不一样。她立刻扑倒在姐姐的怀里,号啕大哭起来。当一阵悲哀消退之后,她独自一人走进自己的房间里,不愿让任何人跟着她。
卧室的窗户开着,窗前摆着一把宽大、舒适的安乐椅。她筋疲力竭地一屁股坐进椅子,疲惫缠着她的身子,似乎就要触及她的灵魂。
屋前空旷的广场上,春意盎然,新春骚得树梢颤栗。空气中弥漫着春雨芬芳的气息。楼下沿街叫卖的商贩正吆喝着兜售商品。远处有人在唱歌,曲调隐隐约约地传入她的耳朵。屋檐下,无数麻雀唧唧喳喳地叫着。窗户的西面,朵朵云彩相互交汇,一朵堆积在另一朵的上方。透过云层,片片蓝天随处可见。
她静静地坐在椅子里,头枕在靠垫上,只有当一阵呜咽涌上她的嗓门时,她才动一动,像一个哭睡着了的孩子在梦中还在啜泣一样。
她还很年轻,面容白皙、安详。脸上的皱纹显示出一种压抑,甚或是某种力量。但是,此刻她目光呆滞,茫然地直盯着远方的一片蓝天。这不是思索的目光,而是理智的思考暂时停止活动的征象。
某种东西正在向她逼来,她等待着,诚惶诚恐地等待着。等待着什么呢?她不知道。这种东西太微妙,太难以捉摸,她说不清楚。但她感到它正在空中蔓延,它穿过弥漫于空气中的声音、气味和颜色慢慢地逼近她。
此刻,她内心骚动不安。那种向她逼近、将要缠住她的东西在她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了。她正努力凭着自己的意志来抗击它,但是她无能为力,她的意志力如同她那双白皙纤细的手一样无力。
她干脆任其自然,这时一个轻如耳语般的词从她那微启的双唇中逃逸出来。她屏住呼吸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 ,!”那茫然而随后变得惶恐的目光从她的眼中消失了。现在,她两眼炯炯有神,闪闪发光。她心跳加快,热血沸腾,周身无一处不畅快。
她并没有停下来扪心自问一下,是否是一种可怕的欢娱在控制着她。十分清晰的是,一种昂扬的感觉使她能够打消那种无足轻重的联想。
她知道,当她见到丈夫的尸体时她还会哭泣。那双曾经亲切、温柔的手现在已经僵硬;那张总是情意绵绵地面对着她的脸庞已经变得凝固、灰暗、死气沉沉。然而,瞬间的痛苦之后,她看到了完全属于她自己的那漫长、绵延的未来的岁月。她张开双臂去拥抱它们。
在未来的岁月里,她不再为别人而活着;她将为自己而活着。再也没有任何强大的意志盲目地坚持要征服她了。男人和女人总是盲目地坚持他们有权把个人的意志强加在同类的身上。当她在那顿悟的瞬间之后再来看待这种行为时,不管其意图是善意还是恶意,它都显得不亚于一种罪恶。
不错,她曾爱过他——有时候,然而并非经常是这样。这又有什么关系!她突然认识到自主才是她生命中最强烈的冲动,拥有了它,爱情,那未解之谜,又有什么价值?
“ 了!了!”她反复低声吟道。
约瑟芬跪在紧闭的房门前,嘴唇对着锁眼恳请进去。“路易斯,开门!我求你了;开门——你会把自己弄出病来的。你在干什么,路易斯?看在上帝的面上,开门吧。”
“走开。我不会把自己弄出病来的。”的确,她不会的。透过那扇敞开的窗户,她正在畅饮的恰是生命的精髓。
她的想象力正沿着未来的时日自由驰骋。春天,夏天,一年四季都将属于她自己。她低声快速祈祷着长命百岁。就在昨天,她一想到生命如此漫长还感到不寒而栗。
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的姐姐的胡搅蛮缠下把门打开。她的目光中充满胜利的喜悦,不自觉地摆出了胜利女神般的姿态。她搂着姐姐的腰,一起走下楼梯。理查兹站在底下等着她们。
这时有人用钥匙在开前门。进来的竟然是布伦特里·马拉德,他提着旅行包和雨伞,镇定自若,略显得风尘仆仆。他离事故发生地很遥远,甚至不知道发生了火车事故。眼前的情景使他愣住了:约瑟芬尖叫一声;理查兹迅速移动身子站在他和妻子之间,试图挡住她的视线。
然而,理查兹还是太晚了。
当医生们赶到时,他们说路易斯死于心脏病,死于致命的喜悦。
【小题1】(小题1)文章第四段用大量文字描写室外的环境,请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2】(小题2)小说两次写到“她反复低声吟道”,她低吟什么?请在文中空格处补写上一个词语。(2分)
【小题3】(小题3)综合全文,请分析路易斯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4分)
【小题4】(小题4)小说结尾医生诊断路易斯是“死于心脏病,死于致命的喜悦”,你认同这个结论吗?为什么?(4分)
【小题5】(小题5)关于小说的主题,有人说路易斯离经叛道,小说揭示的是人性深处的丑陋;有人说小说其实张扬的是一种生命本能中最真实的冲动;有人说小说在批判人与人之间异化的关系;有人说小说倾注了对路易斯这样的女性现实处境的同情。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选择其中一点,结合文本,联系现实,加以探究。(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25分)
午 餐
法 毛姆
我是在剧场看戏时见到她的。她向我招了招手“哎呀,好多年没见了,时间过得真快!你还记得咱们第一次见面的情况吗?你请我吃了一次中饭。”
我怎么能不记得!
那是二十年之前的事了,当时我住在巴黎拉丁区的一间小公寓,那里是无名艺术家、穷学生、流浪汉的栖身之地。我的收入刚好够养活自己。她曾看过我的一本书,并给我来过信,我回信谢了她。可没多久我就又收到她一封信,说她要路经巴黎,想同我谈谈,并问我是否愿意中午请她在福约特餐厅随便吃点什么。福约特是法国议员们经常光顾的一座餐厅,我从来不敢问津。但我想,一顿便餐不会超过十五个法郎。如果我后半月不喝咖啡的话,完全可以对付过去。
实际上她已经有四十岁了,她那一口为数众多的牙齿,又白又大又平整,给我印象颇深。
菜单拿上来的时候我吓了一跳,价钱比我预料的要贵得多。但她说的话叫我放了心。
“我中午从来不吃什么,”她说。“哦,可不要这么说!”我慷慨地回答。
“我只吃一道菜。也许我可以来点鱼,我不知道有没有鲑鱼。”
吃鲑鱼的季节还略嫌早了一点,菜单上也没有写着这道菜。但是我还是问了一下侍者。“有,刚刚进了一条头等鲑鱼!”我为我的客人叫了一份。侍者问她是否吃点别的,“不,我中饭只吃一道菜。除非你们有鱼子酱。”
我的心微微一沉,我告诉侍者拿了份鱼子酱。我为自己挑了一份菜单上价格最便宜的羊排。“我认为你吃肉可并不明智,”她说,“我不知道你吃完这类油腻的东西以后还怎么能工作。我可不能叫我的胃负担过重。”
之后出现了饮料问题。她说,“我的医生绝对禁止我喝酒,除了香摈。”她对我粲然一笑,露出雪白的牙齿。我想我的脸当时一定变得有些苍白。我叫了半瓶香槟。
她吃掉鱼子酱,吃掉鲑鱼,愉快地谈论着艺术、文学和音乐。可我却一直琢磨账单加起来会要我多少钱。这时侍者又带着菜单来了,我便说“我中午只吃一道菜。”
她轻轻递了一个手势,让侍者站在一边。
“我中饭从来不多吃,吃这点也是为了聊天方便。我可再也吃不下什么了------除非那种大芦笋。如果不尝尝的话,这次到巴黎来可是件憾事。”
我的心沉了下去。我在橱窗里见到过芦笋,我知道这东西贵得要命。 可我仍硬着头皮对侍者说“这位女士想知道你们有没有那种大芦笋。”
“我一点都不饿,”我的客人叹道,“但如果你坚持的话,我也不介意吃一点。”
我陷入了恐慌。现在已经不是我可以剩下几个钱过日子的问题了,而是我是否有足够的钱拿出来付账。我清楚地知道我有多少钱,如果不够付账的话我下决心把手往兜里一伸,然后戏剧性地大喊一声,跳起来说我钱包被偷了。当然,如果她也没有足够的钱付账的话就更难堪了。要是那样,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留下我的表作抵押……
芦笋上来了,水灵灵的,让人垂涎。我一边望着这个女人一大口一大口地往嗓子眼里塞着芦笋,一边彬彬有礼地谈论着巴尔干半岛的戏剧界现状。她终于吃完了。
“咖啡?”我问道。
“好吧,一份冰激凌加咖啡,”她回答。
“你知道,我信奉着这样一个原则,”她边吃冰激凌边说,“一个人吃饭时—定只吃八成饱。”
“你还饿吗?”我有气无力地问道。“哦,不饿了。”
当我们等着咖啡的时候,侍者胳膊上挎着一满篮子大桃向我们走来,我的客人一边继续谈话,一边心不在焉地拿起了一个。
“你看,你用肉塞满了肠胃,”——她指的是我那一块可怜的羊排——“你什么也吃不下去了;而我只随便象吃点心一样地吃了点儿,我还可以享受个桃子。”
付完帐后,我的钱已不够付象样的小费了。她的目光在我留给侍者的三个法郎上停留了片刻,我知道她一定想我很吝啬。
“学我的样子,”在我们握手道别时她说道,“中饭顶多吃一道菜。”
“我会比那做得还好,”我大声回答,“今天晚饭我就什么都不吃了!”
“幽默家!”她愉快地喊着,跳上了一辆马车,“你真是一个十足的幽默家!”
时隔这么多年,今天,我终于复了仇。我不认为我是个睚眦必报的人,可是当永恒的上帝插手这件事时,我暗自得意地看到了这个让我欣慰的结果——现在她体重已达三百磅。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善于运用人物言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侍者的言行对情节的展开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B.第4段中“她那一口为数众多的牙齿,又白又大又平整”的描写勾画出了“她”外在的显著特征,给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C.小说写“她”吃名贵佳肴,喝香槟,并劝“我”不要吃羊排这种油腻的食物,是为了表现“她”饮食考究。
D.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故事,通过描写人物言行、心理,塑造了人物形象,凸显了主题,并使作品获得了讽刺幽默的艺术效果。
E.小说中“她”多次提到“我只吃一道菜”,这是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她的真实心境。
(2)小说刻画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请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
(3)心理刻画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我”在“她”用餐时的“一惊”“微微一沉”“心一沉”“面色苍白”“陷入恐慌”等心理描写。分析这些心理描写的作用。(6分)
(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我”,有人认为主人公是“她”。你认为是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4

现代文阅读(10分)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徐百柯
2005年岁末,红学界颇不安宁,于是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
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一位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于是 ,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溆”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往城外跑去。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先走。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替谁跑?”
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狂则狂矣,当下不少见,但其背后那股子傲骨嶙峋的气度,却是今人学不来的。
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之前刘氏曾有豪言:“我刘叔雅(“叔雅”为刘文典的字)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刘文典指着蒋介石说:“你就是军阀!”蒋介石则以“治学不严”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要枪毙。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
后人赞曰:“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本文选自徐百柯《民国那些人》)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通过对刘文典在西南联大、安徽大学等校任教时生活片段的记述,夹叙夹议,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手法,勾勒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者形象。
B.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易时易地给学生讲授《月赋》,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这番别出心裁之举,体现出他个性中的“魏晋风度”。
C.在一次躲避日机空袭的过程中,刘文典呵斥亦在人流之中的作家沈从文,是因为他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D.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见面时因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介石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蒋将其当场羁押。
E.文末引用辛弃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表明了作者对这位拥有大学问、真性情的学者的追怀与赞慕之情,以及对当今社会缺乏像刘文典这样的学者的叹惋。
【小题2】刘文典作为一位“真狂徒”,他的“狂”在文中主要体现为哪些方面?请简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同学
邓洪卫
许攸跟曹操是老同学。两人打小趴在一张课桌上念书。有什么好吃的分着吃,有什么好玩的一起玩。两人关系很铁。许攸喜欢叫曹操"阿瞒","阿瞒"是曹操的小名。两人还经常在一起谈论志向。许攸说,我想做一名太守,治理好一个州郡。曹操说,我想做一名宰相,治理一个国家。曹操便戏称许攸为太守,曹操还让许攸叫他宰相。但许攸还是叫他阿瞒。曹操说,你怎么不叫我宰相呢?许攸很为难地说,我叫你阿瞒已经叫顺嘴了,一时改不了口。曹操笑笑说,那你还叫我阿瞒吧。
多年以后,曹操果然做了宰相。许攸呢?在曹操手下做一个谋士。跟小时候一样,许攸还是称曹操为阿瞒。不光私下里这么叫,在许多公共场合下也这么叫。有一次,曹操为一件棘手的问题闹得焦头烂额,在相府开一个高级政治会议,参加会议的都是曹操手下的重要官员,气氛十分严肃。这时,许攸走到曹操跟前,拍着曹操的胳膊说,阿瞒,你怎么这么笨呢,简直是一头猪,你只须这么做,准能解决问题。一屋子的人都愣住了,很多人都面露不平之色。而曹操却哈哈大笑,没有丝毫不高兴。
谋士程昱来见曹操。程昱说,我听说,一个人的小名,只有在他未成年的时候才能使用,而这小名应该由他的父母长辈来称呼。许攸不过是您的一个同学,却多次在大庭广众之下,叫您的小名,无异于羞辱丞相。您为什么不怪罪于他呢?
曹操说,许攸不仅仅是我的同窗好友,而且是我的救命恩人。小时候,我特别顽皮。有一次,我爬到树上去摘桑葚吃,一不小心,跌到树下的污水塘里,是许攸把我从塘里拉出来,救了我一条命。许攸对我有救命之恩,怎么能因为他叫我小名,就治罪于他呢?
程昱说,自三皇五帝,礼仪一直传到今天。您作为一国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许攸虽然跟您交谊深厚,但他依然只是您的一个下属而已,下属理所当然应该尊重上级,而不能因为救过您的命就可以随意冒犯您的威严。请丞相尽快制止他这种行为。
曹操说,一年有四个季节,四季有它不同的特点。每个人因为自己的生长环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习惯。许攸叫我的小名,只不过是他的一个习惯而已,这丝毫不影响他给我带来有益的一面。我记得当年我与袁绍战于官渡,两军相持不下,当时,我的粮草只够维持三天,是许攸从袁绍那边来投奔我,给我出谋划策,才使我一鼓作气打败袁绍,统一了北方。如果当初没有许攸,我早已被袁绍所灭,就不会有我今天宰相的职位,更谈不上宰相的尊严。与许攸的功劳相比,他叫我的小名是多么不足一论呀!
程昱不再说什么,只好退出去。许褚张辽等一些武将也多次来找曹操,都被曹操一一劝退。
这一年,许都大旱,粮食歉收。曹操问许攸该怎么办。许攸说,一方面,老百姓没有粮食吃;另一方面,达官显贵的家里却用成堆的粮食酿酒,造成许多粮食浪费。当务之急,是制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曹操立刻传令,全城从即日起禁酒,违法乱令者斩。曹操还让许褚、张辽等武将领兵昼夜巡城,如遇饮酒之人,就地正法。
晚上,曹操悄悄把许攸请进相府,说,别人不准饮酒,老同学例外,今日咱俩好好叙叙旧,一醉方休。
许攸点头,好,好,阿瞒,你想得真周到呀。
许攸晃晃摇摇离开相府,已是深夜,天空中一轮明月虚悬。许都城的街道清清白白。许攸伸伸胳膊,微风拂面,许攸关关节节都舒坦。
忽地,马蹄声疾。大将许褚奉丞相之命巡夜。
许褚令军校,将饮酒之人拿下。
许攸说,我跟阿瞒饮酒,何罪之有?
许褚手中长枪一抖,许攸象秋天的树叶,飘落在地上。
许攸的葬礼在一天清晨举行。全城的百姓都聚拢来争看这位据说是绝顶聪明的丞相的老同学。响器班在哀伤地吹打,城中最好的歌手在动情地唱着挽歌。曹丞相哭得最悲伤,几欲昏绝过去,旁边的侍从看他的嘴在不停嚅动着,终于努力听清他一遍遍念叨的是:今后谁还叫我阿瞒呀!
曹操被侍从强行拉出灵堂,文武也跟了出来。
最后走的是行军主簿杨修。
杨修拍了拍许攸的棺木,叹道,你是最聪明的人,也是最愚蠢的人
杨修还说,丞相的话,你怎么能当真呢?
杨修说着,背着手,摇头晃脑地走了出来。
【小题1】解释下面语句在文中的含意。(4分)
旁边的侍从看他的嘴在不停嚅动着,终于努力听清他一遍遍念叨的是:今后谁还叫我阿瞒呀!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6分)
【小题3】杨修为什么说许攸是“最愚蠢的人”?(6分)
【小题4】根据小说结尾杨修的表现,推断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