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胎记
凸凹
①那日,陪南方友人游完十渡山水,友人说,再陪我去看看你们京西的土炕吧。
②土炕?土炕也是可供观赏的风景么?我惊奇地问。
③是,是稀有的民俗风景,我们那里没有。友人说。
④十渡处于京西的腹地,那条著名的河流——拒马河,被巍巍群山环绕着,而在山民的居所里,土炕就如照明的灯盏,正“盘”在那里。北方的土炕,炕体里有火道,与炕畔的地炉子紧紧地连在一起。无论是烧柴,还是燃煤,均能在提高室温的同时,把土炕烘热了。而绵密的土层具有极强的保温性,以至室内的温度已经降下去了,而土炕上却仍然温暖。
⑤很快我就给友人找到了一铺土炕。友人的兴味,也勾起了我对土炕的回忆与沉思。
⑥母亲是在土炕上生下我的。母亲说,虽然我是她的头生子,她却没感到疼痛,因为土炕被烧热了,那奔窜的热力因身下“绵绵土”均匀而持久的传播,让她感到了彻骨的温暖,她把自己全部展开了。
⑦后来,母亲又生下了我的两个弟弟,这样本已贫穷的日子就更加清寒了:弟兄三个合盖一床棉被,至于褥子、铺垫之类的更无从说起,身下只铺着光光的篾席,倒也未曾受过一次夜寒。这缘于土炕的温暖。三个少年赤条条地躺在土炕上,或拥,或嬉,温暖着,也快乐着。
⑧雪花飘飞的季节,父亲带着我们几个在家里“猫冬”,偎在简陋的火炕上,喝着廉价的烧酒。炕热攻心,酒热也攻心,不久就喝得浑身通泰,便吼出一些不酸不咸的调子,感到自己好比神仙一般。父亲是读过几年书的,每喝到心酣耳热之际,他总是站到旷野里去,面对纷飞的雪花说,这苍茫大地真干净。还说,老天真是会安排,他用雪把你堵在屋里,让你懒得理直气壮。
⑨土炕持久而沁人骨肉的温暖,会穿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隔膜。五婶是不愿嫁给五叔的,以至新婚之夜不愿与五叔合房。但后来二人的感情好得出奇,不到三年就连生了三个孩子,五婶也变得很乐天了。有人问她,你不是很不甘心么,为什么还跟他过得这么情愿?她竟说,都是土炕闹的。
⑩十二岁的我也曾有无眠之夜。躺在滚烫的土炕上,血液里游走着一种蠢蠢的欲望。这种欲望,折磨得我多愁善感,莫名地就想在纸上表达些什么。土炕之于我,是出身的胎记,记载着我的来路。
因为这样的来路,我深深理解我的同路人。北方人虽然豪爽忠义,却也谦卑驯顺。土炕的温暖煨热了情义,也惰化了血性。“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对温暖的厮守,软化了飞翔的翅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在他们那里往往会没有感觉。他们感到项羽的不肯过江东,真是迂腐不堪。面对惨淡的现实,他们很少作如此决然的抗争。所以,他们乐意做江中摆渡英雄的那条船,却不愿做回首长啸的那匹马。
同样,土炕的稳定性存在,使北方的青年虽有坚韧的毅力,却无变通的机巧——他们适合听差,却不擅长经商;可以写厚重的长篇小说,却写不来灵动的抒情散文;可以进入时间深处很沧桑很古典,却不能站立潮头很现代很时尚;他们笃信吃亏是福,却不知勇于竞争才能获得最大的人生效益。
所以,看到同乡人的惰性与苦难,我并不报以嘲讽和指责,而是充满了悲悯与祝愿。我知道他们那血迹斑斑的来路,也知道他们的未来将面临着什么。我之所以这样做,不是因为我已成了局外人,恰恰相反,是因为我永远是他们中的一个。
所以,土炕之于我和友人意义不同。之于我,是生命的烙印,即胎记;之于友人,是愉悦眼眸的异象,即风景。一个是生命之重,一个是生命之轻。
即便现代文明的席梦思真的把土炕送到民俗博物馆里去了,土炕在我的心中也是个永恒的存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请以“土炕”为线索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
【小题2】理解文中两处画线语句的含意。
(1)对温暖的厮守,软化了飞翔的翅膀。
(2)看到同乡人的惰性与苦难,我并不报以嘲讽和指责,而是充满了悲悯与祝愿。
【小题3】赏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文章标题“胎记”具有怎样的意蕴?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02 03:47: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啃春
格尼
马兰店人遇到不合群的,会概括成一个字:特。这个字放在明处,基本是玩笑话,意思是和常人两样,无谓好坏。但是,出现在背地里,就不大好。说那人很特,是包含着反感的,不讨人喜欢的。
田万方家就很特。早些年,人们没发现田万方家很特。田万方一家人都喜欢笑,小眼睛一眯,嘿嘿两声,龇出一排小尖牙。样子狡诈了些,人却憨实耿直,乐于助人的。那时,龙老三家还没儿女,眼看年纪往上长,非亲非故的,田万方倒急得睡不好,常去寻些偏方,不是挖蚯蚓就是抓蚂蚁,泡了酒给龙老三喝。龙老三四十多岁得了双胞胎,田万方乐得像撒欢的耗子。看起来倒像他家生了双胞胎。屯里不管谁家有啥难事,田万方都是这样热心,平时也不招谁惹谁,遇见两家互不待见的,田万方就两头劝。那时,人们还没意识到田万方一家人整体很特,他们是多么喜爱田万方那黑不溜秋的一家人啊!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屯里的壮年男女开始往外走,他们看够了低眉顺眼的土坯房和一声不吭的漫天繁星,去那满眼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的地方,赚钱,生活。田万方家的儿子媳妇没走,一直没走。人们问田全有为啥不出去,田全有说:“种地就好好种地,地里啥都有。对劲儿!”
屯里年老的人只是在老天爷用冰雹、山洪、烈日、狂风把庄稼毁了的时候奉劝田万方:“让你的儿子出去吧,外面好找活,好赚钱。”田万方望望天,看看地,俯身抓把黑土揉捏半晌,“不出去!对劲儿!”田万方扯扯破旧的衣襟,斩钉截铁地说。
“那家人特,不是一般的特。看他家起那些名吧,田万方,田全有,田地,越叫越没边。简直是从土里长出来的,掉田字格里出不来,一辈子和土坷垃打交道,没出息的货。”人们说。
田万方一家人明显感觉到人们对他们的排斥怨怼。
又是一个灾年,田万方家一块黄豆地遭了雹灾。那时黄豆刚长出小豆苗,被一场雹子扫射得干干净净。想这老田家到底还是扛不住了,归根结底要走大伙都走的路。人们消沉许久的精神突然苏醒,随之振奋起来,成了一个个劝降的战士,轮流上阵。
人们再次见识了这家人的特,他们的统一不仅表现在长相上,他们的思想也是整齐划一的,使得语言和行动都朝着一个方向使劲,那就是土地。这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这家人真是从土里生出来的,根还在土里,使劲往深处扎呢!
只见田万方不慌不忙走向屋中央,举起麻杆似的胳膊挥了一圈,“咱们大家就是天地生的。放心吧,爹娘不会眼睁睁看着孩子们饿死的。对劲儿。”接着,田全有、田家媳妇、田地依次向田万方靠拢,围成一座黑塔,笑眯眯地望着大伙。人们感到要想把这塔推倒摧散,把这塔抬起来端出去,简直太难了。
正月初,一个年轻人从镇上带来消息,说是萝卜价格疯涨,原来几毛钱的大萝卜,现在要一块五甚至两块钱,真是疯了!
提起萝卜,人们就想到了田万方这家子。田万方的黄豆地被雹子毁了之后,全种了萝卜。除了田万方家,其他人家有几年不种萝卜了。早些年都要种一些,平时吃,更重要的是在立春那天吃。人们管立春叫打春,打春这天要啃春,啃春就是啃萝卜,传说啃萝卜能把春天啃醒,四季分明风调雨顺。逐渐地,人们一心向外,收不收成不那么重要,也就懒得啃春了。
现在情形变了,田万方家那几窖萝卜哦……粗略估算,田万方家那些萝卜能卖三万块。三万块呀,打三年工也不一定挣上三万块。一时间,田万方家的地窖仿佛装的不是萝卜,而是一捆捆崭新的钞票
几天时间里,萝卜在人们心目中已变得异常神圣。田万方和田全有把那些“宝贝”拉到镇上,换成钱,成为马兰店最富的人家。
在老潘家的热炕头上,也不知是谁提起来的,今年的确该啃春,多少年没啃春了,真挺想念的,再说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对,啃春,去田万方家要萝卜去!”
有人立即提出异议:“怎么能要萝卜,萝卜那么贵,不好意思张嘴。应该买,花不了多少钱,当买宝贝过过瘾。”
正月十二清早,人们挎着大筐小筐陆续来到田万方家当院,对老田太太、田家媳妇、田全有说要买萝卜。“买什么买,拿回去吃。对劲儿。”田全有说。老田太太说:“大伙别见外了,吃几个萝卜咱们哪能要钱。”田家媳妇就把接到手的萝卜装进身边人的筐里。拎筐的人赶紧双手接住,嘴里推辞:“这……你看看这……多不好意思!”人们有些犯糊涂,仔细琢磨老田家到底特在哪,想来想去,老田家似乎还是以前那老田家,一点没变。
打春的时候是正月十三傍晚。去年是什么时辰只有田万方家记得。大多数人记住的只是这一天,这天和去年的这天没什么两样。与去年所不同的,是家家有筐价格不菲的宝贝萝卜。
【小题1】田家的“特”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小题2】请结合文意,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意。
【小题3】文中写“田万方家一块黄豆地遭了雹灾”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小题4】请探究作品以“啃春”为题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刘建超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村里人来看望他,说,叫你清风娃回来看看吧!基德老汉轻轻地摇着头,不用了,娃要招呼好多事,忙呐。
村里人从基德老汉屋里出来也连连摇头,这个老倔头,硬说自己的娃在省城做大官呢。都这劲儿了,还嘴硬哩。
“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不知被基德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街坊邻居遇到个啥作难的事,这句话就会从基德老汉皱巴巴缺了牙的嘴里轻溜溜地滑出来。谁都知道,基德的娃是在外地,可从没有听说他的娃当啥大官。这个穷乡僻壤的村里,当官的只有一个,就是东街的狗毛在县城啥子公司当科长。村里人都知道狗毛的官大,因为狗毛每次回村都开个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长长的带把儿的烟。
基德老汉的话不是没人信过。那年县里化肥脱销,村里人眼瞅着田里的苗施不上肥,急得牙根子上火。基德老汉一句“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委主任,老爹,你就别添乱子了,你娃真当的是大官就让他给批点儿化肥来。看看人家狗毛家的地,早上了肥了。基德老汉就背了个包,搭车去了省里,三五天过去还真拉回一车尿素。价钱高了可田不等人。肥用了,闲话也有了。还说娃在省里当啥官呢,连平价化肥都搞不到。基德老汉解释说,俺娃说,尿素上着比化肥好呢。庄稼人不愿意听,庄稼人图的是实惠。
基德老汉每年地里活闲的时候,就背着杂粮去省城娃家里住些天。回村里也给大家带些各种各样的吃食。
村里人就问,你娃清风就不给你带点儿高级烟?基德老汉说,俺娃不吸烟,说吸烟不健康。村里人又问,你娃也不捎点儿好酒?基德老汉说,俺娃也不喝酒。娃媳妇说了,喝酒也不健康。村里人就撇嘴了,那烟酒都不健康,国家卖它做啥?基德老汉也答不上来。
纳着鞋底子的媳妇们就问,城里住得好好的,急着回来做啥?基德老汉说,城里,咱乡下人住不来。上楼下楼都关在个铁壳子里,忽悠得人头晕。地上铺着实木块,油光光的直想打跟头。进屋还要换鞋。七老八十的人喽,娃媳妇还逼着喝酸奶。
年轻人逗趣地说:吹牛吧,你娃清风要是个大官,肯 定也坐那铁壳子车。叫你娃开铁壳子车送你回来。
基德老汉再进城还真是坐着铁壳子小车回村的。
基德老汉说,在城里两天就待腻了,对清风娃说俺要回村呢。娃说去打火车票,俺说火车坐着头老晕。娃说那就打汽车票。俺说汽车开不到村里。爹老了,腿脚不利索了呢。你就用你成天坐的那种小车把俺送回去,村里人都惦记着呐。娃没说二话,打个电话就要来车。瞧瞧,排场不?红颜色,娃说吉利。基德老汉脸上堆满了欣慰。
一青年围着车转了一圈,认出了车上印的字,老爹,你坐的是出租车,要花大价钱雇呢。基德老汉说,俺一个子儿也没掏。
那是你娃给掏的呗。问问师傅从省城到咱村得多少钱。
开车师傅伸出手指头比画了个八字。
恁贵,八十块钱?基德老汉瞪圆了眼睛。
八十块钱?哈哈,八十块钱只能摸摸,给了八百我还不愿跑呢,回去得赶夜路呢。
基德老汉张大了嘴巴,像一下子矮了许多,见到大人小孩都低着头,从此不再说娃在省城做大官的话了。
村里遇上了干旱,地里的庄稼都蔫了。村主任急得满嘴起泡。村主任来找基德老汉,老爹,你娃不管当啥官,能不能找找人帮咱村里打几眼井啊?
主任交代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基德老汉就进城找清风娃,没待两天就回来了。村主任问,打井的人来了没有?
基德老汉说,清风娃说了,这旱是全省旱,要那啥,统筹解决。村主任说,屁,等到统筹咱全村人都喝西北风了。基德老汉从布袋子里拿出一摞子钱,娃说了,让咱自己先打井干着。这是娃自己的五万块钱。你干不干?
干,全村人砸锅卖铁也得打井抗旱。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迷糊中的基德老汉嘴里念叨着:“井……水……”
基德老汉去了。清风娃从省里回了村。第二天村里来了一排溜大车小车,有省里、市里、县上的。村里人这才相信基德老汉的娃真是在省里当大官呢,管着全省人的吃喝拉撒。清风娃挨家挨户感谢乡亲对老爹的照顾,然后带着媳妇女儿在基德老汉的坟前跪了很久很久。
基德老汉的坟前摆放着几个大碗,碗里盛的是刚刚从机井里打出来的清凉凉的水。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村里人来看望病得不轻的基德老汉,并向老汉提出叫清风娃回来看看,因为大家看到基德老汉的病很严重了。
B.“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话惹恼了村委主任,是因为他怪清风娃没有给乡亲们解决平价的化肥问题。
C.基德老汉每次在城里清风娃家住的时间都不长,主要原因就是基德老汉的生活习惯和城里人的生活不同。
D.基德老汉之所以坐小汽车回来,是因为大家不相信他说的“儿子在城里做大官”的话,想以此来证明他没有吹牛,当然还有虚荣心的原因。
E.村民们从来没有人相信过基德老汉的话,是清风娃回来给父亲办丧事时才知道基德老 汉平时所说的话并没撒谎。
【小题2】基德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和分析其性格特点。
【小题3】小说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其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为什么要以“清”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跛  哥
李世袭
跛哥的大号叫郭苇。我想,应该是那种有思想的芦苇。
因为脚跛,他上学没少受人欺负。跛哥上初二的时候,新任的语文老师上第一次课时,让学生解释“蹒跚”的意思。这个调皮的学生却说:“让郭苇给我们表演一下吧。”学生们一阵哄笑,老师也笑了,说:“郭苇,既然大家都同意,你就上来学一学吧。”跛哥听了,脸红得像灌了半斤老白干。他拿起语文书朝说话的那个学生砸过去,然后背起书包往外走。跛哥走的时候,一拐一拐地,正是“蹒跚”的“生动解释”。可学生们却不再笑了,老师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后来老师来到跛哥家,道了歉,希望郭苇能回去接着上学。跛哥说:“我早该不上了,家里没钱供我了。老师您不用过意不去。”说来说去,说去说来,老师还是没有劝动跛哥。
跛哥退学以后,就去大城市当了几年维修钟表的学徒。回来后到镇上开了个修钟表的小店,店名就叫“跛哥钟表维修店”。跛哥想开了,跛就是跛,为什么不让人家说?
一开始,跛哥的生意只是勉强有些进项,但他能钻研,肯努力,生意很快就火了。周边的人们都知道,没有跛哥修不好的钟表。几年过去,跛哥的店名换成了“跛哥钟表家电维修部”,生意多得忙不过来。但跛哥娘也开始发愁了:儿子老大不小了,上哪儿找个媳妇呀!跛哥却说:“急什么急,您儿子心眼好,脑子灵,挣钱多,咋都不愁个媳妇。说不定还会有人送上门来呢。”跛哥娘便勉强笑笑,
一天,跛哥店前来了个讨饭的孩子,脚也一拐一拐的。跛哥很是可怜他,给他了些钱,孩子便哭了。他告诉跛哥,他是出来找活干的,活没找着钱却花光了,又没脸回家,只好一边讨饭一边找活干。他还说跛哥对他最好,希望能收他做学徒。跛哥犹豫了一下答应了。这孩子心眼灵,又勤快,很快就能独当一面。跛哥把活儿干完,不等顾客来取,他就主动给人送去。维修部的生意更火了。
时针一圈又一圈地跑个不停,转眼间,孩子在跛哥这儿待了多半年了。这天,跛哥拿出一沓钱对孩子说:“这是你的工钱。你也该回家了。你手艺学得也差不多了,回去后自己开个店,只要勤快点,好好干,日子肯定错不了。”孩子接过钱,对跛哥谢了又谢,依依不舍地走了。
半年时间又在“嘀嗒嘀嗒”声音中过去了,跛哥娘的叹息越发重了。
春节快到的时候,跛哥家来了两位客人,一位就是那孩子,另一位是那孩子的姐姐,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孩子和跛哥叙旧,姑娘和跛哥娘边唠嗑儿边准备饭菜。
这天晚上,姐弟两人住了下来。晚上,孩子对跛哥说,他想把姐姐介绍给跛哥。跛哥听了问:“你不是说梦话吧?”孩子说:“不是,你心眼好,又有本事,将来肯定会成大事,我们家里人都说,我姐跟了你肯定能享福。”跛哥不说话了,跛哥不是不想媳妇,有时想得还挺厉害。但跛哥想:找媳妇,得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呀。跛哥想好了,就说:“我怕委屈了你姐。”……
第二天,姐弟俩走了。后来孩子的姐姐嫁了人,日子过得挺不错。孩子每次来看跛哥,总免不了说上一句“你当初不该回绝这门婚事”的话。跛哥总是笑笑,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说:“我的爱情,总会来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一段寥寥数语,在交代跛哥名字的基础上,写了“我”对名字的理解,为的是突出小说主人公身体残疾,像芦苇一样柔弱。
B.调皮的学生说让郭苇通过表演解释“蹒跚”的意思,同学们一阵哄笑,老师就让郭苇上台表演,跛哥看到大家都歧视他,生气地走了。
C.“跛哥娘的叹息越发重了”这一段的交代既符合跛哥的职业特点,也说明跋哥岁数一天天增大,跛哥娘为给跛哥找媳妇越来越发愁了。
D.受过跛哥照顾的“孩子”,要把自己的姐姐介绍给跛哥,但是跛哥拒绝了,他看出了姐弟俩的庸俗,和他的爱情观不相符。
【小题2】小说中的跛哥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应把标题“跛哥”改为“有思想的芦苇”,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合适?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吃 西 瓜
冷清秋
不了,真不了。打个嗝,全是西瓜味。
你不好意思说你撑得弯不下腰, 够不着地上的工具。这怎么说得出口。
可怎么能怪自己嘛。大热天,恰又口渴。也不是没吃过,没今儿这般敞怀罢了。最主要还是心里舒畅。做这行,形形色色啥人没见过,可这么热情善良,见面就递着西瓜赔着笑脸的还是头一遭。
原本是拒绝的。组里也规定维修人员到客户家不许吃东西,可眼瞅着那堆积的笑意从皱纹里一圈圈漾出来,托西瓜的手不停颤抖,总觉得不接过来吃掉,就对不住人家。好在吃进肚子里,组长看不见,他也不能扒开嘴检查不是。违规就违规吧。
当然是喜欢的。能不喜欢嘛?那么甜,那么爽口。但天地良心,大口解决的原因绝不是贪图好吃。是想快点结束好干活。组长给制定计分制。上门维修一户一张积分卡,月底按劳付酬。这耽搁下去的可都是自己的钱。三两口吃完,你抹下嘴去找工具。
可对方显然误解了你的意思,又一块递了过来。你说不吃,伸出的手一挡,西瓜跌在地板上。正尴尬,对方却拾了起来,在掌心蹭蹭再次递给你。盯着地板上的印迹,你的心里直犯嘀咕,接与不接都不是。得亏斜过来的那只手夺了去放在一边。
“扑哧”一声儿你忍不住笑了,想起乡下的娘。娘就这样。小时候你吃饺子掉地上,娘叨叨着捡起来,在围裙上蹭蹭继续朝你嘴里塞。小嘛,也不知嫌弃,仍大口大口嚼得起劲儿。
又想起昨天那户。当时就要脱鞋进门来着,怕弄脏了地板,但是人家皱眉掩鼻连连摆手,并递过来塑料袋,示意你套脚上。你想说经常洗呢不臭。
可终究没说,说那干啥,没意思。
都吃啊。你憋半天说出来的却绕了道。你总是不会拒绝。
你吃,你吃。年纪大了吃不得这些呢。眯着眼,蜷在那儿的他温情地望着你,让你想起幼时经常放牧的那只老绵羊。
递过来的瓜瓤都触到了鼻子尖。你寻思,放回去谁还会吃啊。就这样“为难”着自己一块接一块。
眼瞅着就快完了,她居然一弯腰从桌下又抱一个来“咔嚓”成了两半。
脑子里“嗡”一声,腿就软了。搁谁谁扛得住啊?自进门嘴就没让闲。就是再盛情难却,可毕竟肚子的需求有限啊,它已经在向你告饶了。难不成还要继续“为难”不成。
不了,真不了,你摆着手。头发花白的她还不及你的肩膀高,正孩子般扁着嘴,盈着泪,和你对视。
你不自在。求救似地扭头望向屋里的另一个主人——那只老绵羊。他正卖力地摆弄着那风扇,颠过来倒过去地研究。你觉得好笑,说实在的若不是怕擅自脱岗会被投诉,你一刻都不想再呆下去了。
你踢踢脚下的工具箱。“咔咔”两声,老绵羊被惊醒般站起来。你个蠢婆娘,老让人家吃什么西瓜啊,去,去端碗绿豆汁。老太婆哦哦地应答着去了厨房,你吐了口气。
要抓紧时间了,不然这么久还没回去,被组长扣分可就糟了。
然而, 你却发现其实已经不需你动手维修了——那风扇分明已经转了起来。可不是么,这呼呼飘来的风。你骤然想起刚才一直默不作声摆弄的他。真是笑话,来就吃西瓜,啥也没干,被人家抢了“生意”了。
这是个阴谋!不然干嘛一直拖延时间骗人吃西瓜。
啊啊,什么意思,什么意思吗?跳着脚涨红着脸的你无限惶恐。你不知道为什么惶恐,似乎是为了积分卡又似乎又不是。但可以明确,你愤怒了,发火了。
汗津津的钞票就是在这时递来的。
被烫了似的你一下子跳开,嚷嚷着问,做什么?做什么?这算什么?什么毛病啊……
哦哦,脑子上的啊,每年都买西瓜啊……儿子像你这般大,会修电扇,都是那地震……他语无伦次地说着,去掰她拽着你衣襟的手。
她却不管不顾地念叨着伸出一只手来抚你的脸。指尖碰触脸的那刻,整个世界都静止了。风,柔柔的,手糙糙的。徐徐拂来,整个心尖都颤巍巍地疼。
又仿佛回到幼时,躺在田野里,蓝天下。在酸酸涩涩的物质涌出来之前,你抓起了工具箱。
不就吃西瓜么,明天我再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全篇采用纵式结构,以“吃西瓜”为线索展开情节,细致入微地传达了“你”这个小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B.作品用“你”称呼小说中的维修工,选择的是老太婆的视角,维修工的一举一动都不肯错过,突出老人观察的细腻。
C.“昨天那户”让脱了鞋的维修工套上塑料袋,与眼前老人的表现形成对比;但老人的过度热情也让维修工愤怒发火。
D.由于儿子死于大地震,老人便把对儿子的爱转移到了维修工身上,对他有了非同一般的情感,这表现了老人的善良。
【小题2】小说中的“你”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对维修工的“遭遇”,小说结尾才揭开谜底,可以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茶 道
王春迪
海爷好茶。
海爷喝茶讲究多,譬如泡过的茶渣,不能乱倒。府里的下人,便把茶渣倒在了门口一个废旧花坛里。长年累月,茶渣越积越厚,伸手刨半天都摸不到花坛里的土。风和日丽之时,隔好几步远,都能闻到门口一股淡淡的茶香。
有闲人给废花坛起了一个很有味道的名字——“茶冢”。这个闲人名叫归去来,二十七八,尚未婚配,父母早逝,留有家业,为人善良本分。但他嗜茶如命,壶不离手,茶不离口,整日摆弄茶壶茶宠,也不打理家业,坐吃山空。没过几年,家业败光,所有能换钱的,都拿去抵了债,只剩一把紫砂壶,与他形影不离。
落魄之后,每每茶瘾发作,归去来便到茶馆门口蹲着,等伙计出来把那些泡过的茶渣泼掉时,他就凑上去讨一点。后来,归去来发现,海爷家的下人,常往门前花坛里倒茶渣。每逢此景,归去来遂讨要过来,装到壶里,以解茶瘾。
一天,海爷出门送客,恰巧撞见归去来在要茶渣,海爷无意中瞥见他手里攥着的那把紫砂壶,心中一惊,随即把他请进来。归去来进门后,发现桌上已经沏上一杯龙井,海爷做了一个请茶的手势,归去来没怎么吹凉,就直往嘴里吸溜,而后摇了摇头,说,茶是好茶,可惜水煮老了。海爷一笑,水还有煮老的?
归去来告诉海爷,水要急煮,听到有似风吹青松之声,即去盖,见壶底有蟹眼之泡,再去冲茶,茶汤必定鲜爽可口。沸腾太久,便过时了,用这样的水冲茶,汤老香散,色暗味涩,口感便大打折扣……海爷来了兴致,请归去来泡茶。归去来也不推让,煮水,温杯,洗茶,出汤,并用自带的紫砂壶来冲泡。海爷喝了一盏,顿觉轻汗微出,毛孔疏散,头清身轻,两腋生风,好不畅快!
随后,海爷接过归去来的紫砂壶,瞄了一眼壶底,猛然一惊!原来,这壶竟出自紫砂大师陈鸣远之手!
当天晚上,海爷留归去来吃饭,同时还请了当地几个文人富商,海爷在众人面前,极力称赞归去来和他的紫砂壶,颇有相见恨晚之意。就这样,归去来成了海爷府上的常客。
这一天,海爷对归去来说,我看你把壶拿过来拿过去的,容易碰坏,放家里也容易失窃,干脆就放府上吧,想喝茶的时候,你就过来,我这边所有好茶,尽你享用。归去来有些不舍。可怎么也不该驳了海爷的面子,加上海爷府上好茶又多,思前想后,也就答应了。一
起初。归去来想念他的壶,还常到府上来喝喝茶,把玩一会儿。海爷不忙时。也陪他坐一会儿。但后来,归去来发现,府上的人个个忙得两脚不沾地,自个儿闲着在那喝茶,也碍眼。归去来甚至觉得府里人看他的眼神和以往都不一样了。于是,归去来越发去的少了。可归去来念念不忘那把壶。每每看到它,就像是见到了失散多年的孩子,喝完茶,走的时候,总会红着眼睛回头看上几眼。归去来想把壶偷偷拿回去,但觉得那样做不合适,便想找个机会,跟海爷说一声。
不巧,海爷因为生意,出远门去了。于是,归去来日思夜想,寝食难安,好不容易入睡,不是梦到茶壶被人抢走,就是梦到茶壶被人打碎,醒来便伤心不已。
归去来很怀念以往在茶冢前讨要茶渣的生活。
入冬之后,归去来感染了伤寒,他身体底子薄,又缺人照料,没等到海爷回来,归去来便去世了。
归去来死后,海爷很伤心,想念他的时候,便拿归去来的那把紫砂壶泡茶。但海爷发现,无论冲泡得多么讲究,也喝不出当初和归去来在一起时的那种滋味。
海爷怀疑这壶是个赝品。
(摘自2017年第5期《小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归去来形象的描绘只是客观地呈现,没有因为他“善良本分”而赞赏,也没有因为他“不打理家业,坐吃山空”而批判。
B.在作品中,归去来与壶形影不离,海爷见到壶爱不降手,因为壶二人成为挚友,所以紫砂壶是条明线,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海爷怀疑这壶是个赝品”,是因为和自己一样爱茶、懂茶的老友去世了,这世上少了一位知心的朋友,表达了他对老友的怀念。
D.作品语言质朴,手法多样,情节波澜起伏,形象立体饱满,主题耐人寻味,这源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以及对生活深切的感悟。
【小题2】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茶道”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