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朱三婆的果树
⑴朱三婆是村里老字号的人物,以其年龄大、辈份老而在村里受到人们的尊重。她已经很少下地干活,主要是在屋檐下纳鞋底、捶麻线,守守家门罢了。
朱三婆家就住在大田湾里,一垄垄的梯田顺势而下,像展开的一幅巨大的画,田坎边有一排高矮不同的果树,李子、桃子、杏子都有,那都是朱三婆家的。朱三婆经常呆在屋檐下就是看管果树的,害怕被村里的野崽崽偷吃光了。因为朱三婆家的大门正好对着大田湾,一湾的水田、果树都尽收眼底,只要坐在屋檐、坝子上都可以一览无余,谁还有机会偷吃诱人的水果呢?
⑶村里的野崽崽大多数是野惯的。爸爸妈妈大都到深圳、东莞、上海、浙江打工去了,家里只有爷爷奶奶陪着,根本没有办法管得住这些孩子,能够看到他们在桌子上做作业的,都是比较乖的孩子,大部分都在村子里野来野去。对于农活,他们都懒得干,也没有人教他们怎么干,就是爷爷奶奶愿意教,他们也不会干,离开家的爸爸妈妈每月都会寄一点钱回来,目的是怕他们吃苦,让他们多读书将来考大学有出息,也没有让他们做点农活的意思。
⑷村里的孩子从小学放学回家,即使背着草篓去田野里,出门也只是当作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没有多少孩子是要供着一头猪一头牛的食物来当作必须完成的任务。但孩子们背着草篓在乡村的山坡坡、山岗岗、田湾湾、土坎坎去溜达一圈,就有了接近朱三婆果树的机会,可想要下手偷吃水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⑸夏天一晃就到了,朱三婆门前的果树上吊着的果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一缕缕的阳光射着果子和田里的明晃晃的水,有着十分诱人的姿态。村里的野孩子们都在打着这些李子、桃子、杏子的主意,尽管这时候果子还是青涩的,咬在嘴里全是苦涩苦嘴的。孩子们放学后都会背着背篓到大田湾里来转一圈,一来看看果子哪天能成熟,二来看看朱三婆防守严不严?朱三婆也更加警惕了,她知道这些野孩子的板眼,就是盯着田坎边的果子的,每年都是严加防范,可又总是防不胜防,低矮的果子总是少了又少,难道是人老了眼睛看花了吗?可人那么大个影子,有人在田坎上走来走去,还有阳光倒下的影子应该是可以看得到的。
⑹村里的野孩子经过几天的侦察以后,渐渐地找到了对付朱三婆的办法,但他们必须联合作战,还有蒙哄朱三婆的办法和机会,而且这种机会一晃就过,一当被认出是哪几个孩子在田坎边偷摘果树的,回家也免不了一顿臭骂或有可能吃一顿黄荆棍肉的。
⑺野孩子们分兵作战,一部分潜伏在田坎的两边,手里拿着一把绑着竹杆的刀,一当有机会就沿着田壁溜到果树的下面,人站在水田里等候机会,另外几个小孩主要就是把朱三婆引到别的地方,眼睛看不到果树的地方,尽量地把时间拖长,给田壁的孩子留出更多的机会。
⑻就这样,夏天里的一场乡村游戏就开始了。游戏的主角是乡村儿童和乡村婆婆之间的较量。
⑼朱三婆也见惯了几种招式,野孩子们手抱脑袋想出更新的办法,把朱三婆引出去。捅房子后面猪圈里的猪儿,让猪儿闹哄哄的乱叫,朱三婆总得出去吧;把朱三婆的孙子弄到后面山坡上,挠他痒痒,让他叫个不停,朱三婆一当听见孙子的叫声,当然两腿就颤悠悠的拐过房屋到后山去了。
⑽今年该怎么办呢?
⑾野孩子们凑在一起,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他们要年年翻新花样,也不比诸葛亮差。他们嘀嘀咕咕了一阵,分出两队人马,一队人马还是隐蔽在田坎果树的两边,用往年常用的办法,一队人马往朱家的后面跑去。一会儿,朱家的后面冒出了浓浓的白烟,在竹林里升了起了,只听见后山上有人叫喊:朱家的竹林着火啦,快来救火啊。
⑿朱三婆拐出屋檐,站在院坝里一看,果然一股烟子从房屋的后面冒出来,沿着竹林的方向飘过来的。她并不十分惊慌,走到院坝边上往田坎边果树的两边望了望,看有没有野孩子藏在那儿,才快速往房屋后边走去,刚要拐弯的时候,又转过头来往后望了望,确信果树两边没有人了才镇定地走向后山坡。
⒀趴在田坎两边的孩子伸了伸舌头,真是差一点露出了马脚。待朱三婆完全转进后山,两个孩子迅速跑到果树下,一个人用笔杆绑着的刀向果树钩去,一枝丫一枝丫钩下来,另一个孩子动手把枝丫上的果子往背篓里“嘭嘭”地搓下来,果子就一缕缕地往背篓里钻,只须几分钟的时间背篓的底子就铺上了一层果子,绿色的叶子混合在一起。一个孩子说:差不多了,快走吧,够我们吃阵子了,我的手都搓出血丝了;还在钩树丫的孩子到不管那么多,朱三婆去看竹林里的烟了,没有这么快就回来的。只争执了几句,还是赶快收手吧。
一瞬间,田坎边又恢复了平静,颤动的水田慢慢地一个圆圈一个圆圈地恢复了模样。
⒂朱三婆心里也不踏实,使劲用力地把冒着烟的灰堆踩熄,连忙往屋里赶,生怕前面的果树被人偷摘了。可她还是失算了,她站在院坝边,看到果树的枝丫还在一闪一闪的,肯定被人摇动过,那乱糟糟的树叶不就是证明吗?又是那些野崽崽,真是不像话,又来惹我老太婆。骂了几句也只好罢了。
⒃朱三婆的果树还是茂盛,可待果子真正成熟时就不多了。她也没过多的认真,权当是乡村的野孩子的一份乐趣吧,不过是智力拼争的乐趣。
【小题1】第⑵⑸⒁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属于景物和环境描写,它们的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2】第⑶段开头说“村里的野崽崽大多数是野惯的”,结合全文看,“野惯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小题3】请梳理本文的写作思路。(6分)
【小题4】文章结尾说 “权当是乡村的野孩子的一份乐趣吧,不过是智力拼争的乐趣”,这里“乐趣”的含意是什么。(4分)
【小题5】有人认为本文展现了乡村淳朴自然的人文风情,体现的是老人的善良与宽容,儿童的调皮与可爱。也有人认为本文揭示了乡村留守儿童缺少教育的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30 03:17: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头条新闻
周 波
那天,市报张编辑打来电话。
“你的稿子明天见报。”他说。
“暂时不要发。”我说。
“为啥不发?都编排好了。”张编辑不解地问。
“等等,过几天再发。”我嘿嘿一笑。
张编辑是我的朋友,平时很要好。自从我调到D县县委报道组之后,我们俩关系越发亲密。每当县里举办大型活动或者有领导感兴趣的新闻时,通过他就能顺利发稿,为此我常得到领导的赞许。
过了几天,张编辑又催我。
“稿子不是写得很好嘛,咋不发?”他问。“再等等,我让你发时你再发。”我说话的腔调像是他上级。“搞啥鬼?下回再来稿子我全封了它。”他笑着说。
“宁愿让你封了其他稿子,这个稿子我现在是绝对不发的。”我说。“那你这么早寄来做啥?”他很好奇。“随时准备着发稿,谁说我不发了?”我说。“这么重要?”他说。“确实很重要。”我哈哈笑着说。
一个月后,我主动打电话给张编辑。
“星期三请把这篇稿子发出来。”我说。
“你是市委领导还是我的上级呀?想发就发,想不发就不发。”他有点生气。“求你了,帮兄弟一把,我有要紧事。”我压低声音,怕被旁人听见。
“真搞不懂你,好吧,我答应你星期三发出来。”张编辑说话时声音里满是疑惑。“要发在头条哟。”我说。
“啥,发头条?这报社是你家办的呀?上次可以帮你发头条,这回不敢保证。”张编辑有点火了。
“无论如何都要发头条,下次来我请你上县城最好的馆子。”我说。
“不行。星期三还不知道有啥重要事要登呢。报社的规矩你是知道的,中央领导重要讲话必须放在头条,再说还不知市里有没有重大新闻呢。”张编辑说得很认真。
“那至少放在很显眼的位置,不放头条就放二条,报眼也行。”我挖空心思想着各种办法。“你小子越来越不像话了,好吧,看你的命了,我能帮就帮。”张编辑说完就挂了电话。
星期三早上,省里来了大领导,带队的是水利厅厅长。厅长和一帮专家学者风尘仆仆地赶到市里,准备先在宾馆里听各县区主要负责人汇报。“报纸出来了吗?”我一大早打电话给张编辑。“你吉人吉相,横头条,大三栏。”张编辑挖苦我。“真的呀,太激动了!请再帮兄弟一个忙,速送到阳光大酒店大堂和所有房间,尤其是301房间必须送到。”我急切地说。“我给你打工呀?”张编辑口气有点不耐烦。“省水利厅厅长来了,上午要听各县区汇报海塘建设情况,我们书记、县长已经赶过去了。”我说。“你小子原来在搞大策划呀,怪不得一直等着不让发稿子,连我也被你蒙了一个月。”张编辑哈哈大笑起来,“好,再帮你一次,我马上让送报员送过去。”
阳光大酒店外悬挂着条幅:“热烈欢迎领导及海塘工程视察组莅临我市指导!”
横幅迎风招展。301房间内,厅长津津有味地看着刚十万火急送达的当日报纸。
“《建千里海塘,筑钢铁长城》,好!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这么脚踏实地地去做,D县的经验值得在全省推广。”厅长满面春风地对D县县长说。
“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够,以后要更加努力去做。”县长也兴奋地说。“我看这次其他地方就不去了,现在就去D县看看。”厅长吩咐随行秘书。“厅长还没听我们汇报呢……”其他各县区的领导面面相觑,嘀咕着。
“还要听啥?房间里能听出啥名堂来?你们看人家D县工作做得多到位,做出成绩就要奖励嘛。”厅长边说边拿着报纸走出了门。
据说,狼多肉少,各县区都在积极争取,那笔海塘资金原定落至A县,A县已预先吃了“定心丸”。却料不到,厅长把1000万海塘资金放到了D县。
年底,那篇头条新闻获了奖。县长被调到市里当水利局一把手,想不到,他点名要我跟他一起走马上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品以“官场”为背景,将对官场世态切入肌理的叙述巧妙地融入“头条新闻”的设计与发表上,彰显了作品的内涵和深度。
B.张编辑一再催促“我”,急着要发那篇稿子,“我”却说:“再等等,我让你发时你再发。”这里通过对比,表现了二人一个急躁,一个沉稳。
C.阳光大酒店外悬挂着条幅:“热烈欢迎省领导及海塘工程视察组莅临我市指导!”这个场面描写暗含着对所谓领导的讽刺。
D.“《建千里海塘,筑钢铁长城》,好!……D县的经验值得在全省推广。”厅长的这句话为下文写那笔海塘资金被放到D县做了铺垫。
E.水利厅厅长不喜欢在房间里听汇报,而是注重调查研究,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他看D县工作做得到位,就要给予D县奖励。
【小题2】作品中的“我”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作品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作品为什么以县长点名要“我”跟他一起走马上任为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寻找目击证人
陈凤群
“警察同志,我被打劫了!”女人一进门,便抛过来一句话。
女人瑟瑟地坐到我的面前,一双美丽的大眼睛盛满遭劫的惊觫。“我挣脱时被剐了一刀!”女人撸起衣袖,给我看她手臂上的刀伤。伤口有一指多长,红红的划痕血迹斑斑。处理好伤口,女人断断续续讲述了遭劫的过程。
女人是附近梅园工业园区一家制衣厂工人,这晚临时加班,九点钟下班行至福惠路时被一个蒙面歹徒洗劫了。
从警校毕业来到这个五里岗警区工作三个月了,这是我接到的第一单报案,心里有些兴奋有些紧张。三个月来天天在警区猫着,都快把我憋疯了。录完口供后,我跟女人要了联系电话,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就急匆匆赶到案发地点勘察现场。
这是一个城乡接合部地段。女人上个月才来到梅园工业园区打工,在洛城租了房子,每天往返园区和出租屋之间。女人说福惠路偏僻,晚上过了九点就很少人走动了。园区晚上极少加班,没想这次临时加班就出事了。我来回巡视着路面,脑海跳动着女人说的这些话,试图发现什么遗漏。几个来回后,我失望了。这条一百来米长的路在路灯下一览无遗,根本找不到女人说的挣扎中被歹徒扯断的白色珍珠项链。我很懊恼,望着一览无遗的路面,我的心渐渐收紧了。警区是“治安模范警区”,何况这是我接的第一个案子,得拿出成绩让大伙瞧瞧啊!
只有寻找目击证人了。女人说那晚只她一人,但园区门前驻扎着流动商贩,不少员工下班后喜欢往小摊跑,说不定就有目击者。
次日一早,我来到梅园工业园区,跟各厂区厂长沟通案情。
听了我的汇报,厂长们神色凝重,说马上召开员工大会,寻找目击证人。
很快,信息反馈回来了。整个园区两千多名员工,竟然没有一名员工注意到那晚有人打劫!
工业园区没有目击者,我把目标转向福惠路一带的住户。苍茫夜色,说不定哪扇窗有双眼睛无意间就瞥见了打劫。
四十五户走下来,已经十二点了,夜沉沉。我的心情也沉得如这黑黢黢的夜空,别提有多气馁了。女人遭劫的时间正是万家灯火时,然而这四十五户人家都说不知道,没看见。
从住宅区寻找目击证人没指望了,我唯有在这个被打劫的女人身上寻找线索了。第二天,我翻出女人的口供,反反复复地听,希望能捕捉到被我疏忽的哪个细枝末节。可是听得我耳朵都快起茧了,也没发现蛛丝马迹。我找来女人的手机号码打过去,女人关机了。我一个电话拨到女人就职的制衣厂,被告知女人没来上班。一个问号在心里扩大,我坐不住了,决定上女人出租屋一趟。
房东听了我的来历后告诉我女人半小时前就退租了,说女人到洛城公墓去了。
女人对我的到来很平静,燃尽最后一张冥钱后,女人开口了:“里面的人是我丈夫。五年前,丈夫来到梅园工业园区打工。一天晚上,丈夫到福惠路散步遇上了打劫,一个蒙面歹徒劫持了两名女工。丈夫和歹徒搏斗,歹徒捅了丈夫一刀。等到工友们赶来时,丈夫已经不行了。每年的清明我都要不远万里赶来给丈夫上一炷香。第一年,坟前摆了很多花。我知道是丈夫生前帮助过的工友和那两名女工来过。第二年,坟前的鲜花零零星星的。我想是那两名女工献祭的吧。第三年,坟前没有花。我想大家都很忙吧,抽不出时间。第四年,坟前没有花。第五年,坟前没有花。长眠异乡,一年到头,丈夫该多么孤单啊!我来到梅园工业园区打工,问了许多员工,竟然没有人知道五年前发生的打劫的事,于是我导演了这场打劫,希望唤起一些人的记忆,可是情形让我失望了。”
看着女人美丽的大眼睛泪光莹动,我说:“你走吧,回去好好生活!”
“你知道我被打劫那天是什么日子吗?是感──恩──节——”
【小题1】小说中两次写到了女人的眼睛,请分析这两次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小题3】小说标题“寻找目击证人”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小题4】这篇小说是全国微型小说大奖赛获奖作品,试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其获奖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胖子和瘦子
(俄)契诃夫
在尼古拉铁路的一个火车站上,两位朋友,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
胖子刚刚在火车站餐厅里用过午餐,两片油亮亮的嘴唇,像熟透了的樱桃。他浑身散发着白葡萄酒和香橙花的气息。那瘦子刚从车厢里下来,肩背手提着几只箱子、大包小包和一些纸盒。他身上有一股火腿和咖啡渣的气味。在他背后,有个下巴很长的瘦女人不时探头张望——那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眯起一只眼睛的细高个子中学生,那是他的儿子。
“波尔菲里!”胖子看到瘦子大声叫起来,“是你吗?我亲爱的朋友!多少个冬天,多少个夏天没见面啦!”
“我的老天爷!”瘦子惊呼道,“这是米沙,小时候的朋友!你这是从哪儿来呀?”
两位老朋友互相拥抱,一连吻了三次,然后彼此看着对方泪汪汪的眼睛。两个人都感到又惊又喜。
“我亲爱的!”接吻后瘦子开始道,“真没有料到!简直喜出望外!哎,你倒是仔细瞧瞧我!你呢,还是那么一个美男子,跟从前一样!还是那样气派,喜欢打扮!咳,你,天哪!噢,你怎么样?发财了吧?结婚了吧?我已经成家了,你看……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纳法尼亚,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中学同班同学!”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摘下帽子。
“中学同班同学!”瘦子接着说,“你可记得,同学们当时怎么拿你开心的?给你起了一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特,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图书烧了一个洞。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因为我喜欢告密。哈哈……当时都是小孩子哩!你别害怕,纳法尼亚!你走过来呀……噢,这是我的妻子,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
“喂,朋友,你生活得怎么样?”胖子热情地望着朋友,问道,“在哪儿供职?做多大的官啦?”
“在供职,我亲爱的!升了八品文官,已经做了两年了,还得了一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薪金不高……咳,去它的!我妻子给人上音乐课,我呢,工作之余用木料做烟盒。烟盒很精致!我卖一卢布一个。若是有人要十个或十个以上,你知道,我就给他便宜点。好歹能维持生活。你知道,原来我在一个厅里做科员,现在把我调到这里任科长,还是原来那个部门……往后我就在这里工作了。噢,你怎么样?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啊?”
“不对,我亲爱的朋友,你还得往高点说,”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得了两颗金星勋章了。”
刹那间,瘦子脸色发白,目瞪口呆,但很快他的脸往四下里扭动,做出一副喜气洋洋的笑容。似乎从他的脸上、他的眼睛里迸发出好些火星儿。他本人则蜷缩起来,弯腰曲背,矮了半截……他的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也都紧缩起来,好像还起了皱纹……他妻子的长下巴拉得更长,纳法奈尔垂手直立,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
“我,大人……非常高兴!您,可以说,原是我儿时的朋友,忽然间,青云直上,成了如此显赫的高官重臣!嘿嘿,大人!”
“哎,算了吧!”胖子皱起了眉头,“何必来这种腔调!你我是儿时朋友——何必来这一套官场里的奉承和恭维!”
“哪儿行呢……您怎么能这么说,大人……”瘦子缩得更小,嘿嘿笑着说,“大人的恩典犹如起死回生的甘露……大人,这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这是我妻子路易莎,新教徒,某种意义上说……”
胖子本想反驳他几句,但看到瘦子那副诚惶诚恐、阿谀谄媚、低三下四的寒酸相,弄得三品文官几乎要呕吐了。他索性转过身去伸出手向他告别,望也不望瘦子一眼。
瘦子握了握胖子三个指头,全身弯下去向他鞠躬,发出来……嘻嘻的笑声。他妻子也赔着笑脸。纳法奈尔双脚靠拢,鞋后跟发出“砰”的一声,制帽掉到地上去了。这三个人又惊又喜,惊喜交集。
一八八三年十月一日
(选自《契诃夫文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主人公的了解不是根据其姓名,而是通过对“胖子”与“瘦子”这样一对反义词分出社会不同的阶层,从而说明了他们是当时俄国的典型形像,使小说具有普遍的概括意义。
B.文章多处艺术性地运用了省略号,“我已经成家了,你看……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的儿子。”节奏轻快,生动刻画了瘦子的自满意得之情。
C.胖子对瘦子那副诚惶诚恐、低三下四的谄媚相,非常反感。认为这是对俩人朋友关系的亵渎,以致于胖子“索性转过身去伸出手向他告别,望也不望瘦子一眼。”
D.小说对奴性的刻画全面而深刻。作者以瘦子一家为缩影,像照片一样逼真地揭露了社会的病态。
【小题2】弗洛伊德说:“没有人可以隐藏秘密,假如他的嘴唇不说话,他则会用指尖说话。”请从文中举出瘦子的儿子纳法奈尔三处不同的体态语言分析弗洛伊德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小题3】小说为什么把讽刺的主要矛头对准小人物瘦子而不是达官贵人胖子?请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信封上的大头菜
马犇
代写是个老行当,多在邮局附近出摊。少时,一两家;多时,十多家。
这个行当无需太多东西,一张桌,一沓纸,一支笔足矣。讲究的代写人,会使专用笺纸,且以毛笔书之。但多数代写者只用钢笔,纸也就地取材,机关、企业、学校的稿纸都有人用。
代写多是代人写信,偶尔也代写诉状、遗嘱、传记、家史。代人写信并不复杂,顾客口述大概内容,代写人书之。也有代写回信的,不识字的人拿来收到的信,请代写人读信,然后将回信的大致内容告知代写人。
代写冯不是最早的代写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加入队伍。选择代写,并不是因为他已从工厂病退,而是另有他因。
代写冯秉持着自己的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加之其润格在同行中最低,所以找他代写的人特多。
与别人不同的是,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多数顾客不会拒绝,或者说并不在意,因为别说他画个标志,就是涂满信封,邮资也不变。
代写摊的标志是个大头菜,下面写有“大头菜·冯”。后来为提高效率,代写冯刻了枚章,上置大头菜图案,下刻文字,极易辨识。
解放前,淮城有不少人在南京加入国民党,蒋介石兵败台湾前,有很多淮城籍的国民党军官回乡将亲友带走。所以后来,淮城往台湾寄的信,往往比寄往周边的信还多。
代写冯清楚地记得,他六岁时,哥哥十岁,身为国民党军官的舅舅回乡省亲,在冯家小酌,代写冯和哥哥在院里玩耍,哥俩路过堂屋时,舅舅立即召唤哥哥。谁也没想到,饭毕,哥哥即被带走。从此,一条海峡分隔开哥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掀起寻亲潮。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即便哥哥记得旧址,信也会被打回。而哥哥的地址,代写冯更是一无所知。
令哥俩终身难忘的或许只有大头菜,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里有个腌制老卤大头菜的作坊。当年,站在巷口,就能闻到大头菜那极为特殊的香气。
那些年,因为贫困,大头菜被广泛食用。虽然条件艰苦,但淮城人一直乐观,他们尝试着“细做”大头菜,且将腌制大头菜的卤留下来,像传家宝一样传下去,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卤仍在缸里。用老卤腌制大头菜成了当地的习俗。
旧时岁月,老卤大头菜不仅让单调的饮食多了些滋味,还给困窘的生活提了鲜。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老卤大头菜并没消失,它成了淮城人的情结。再后来,它在外地也红火起来。淮城有民谚曰,“大头菜不是菜,出门人得外带。”淮剧《补缸调》更为直白,“河北闻名大头菜,招来宁沪大客商。肩挑车运到码头,货到南边用船装。远销南京和上海,还有扬州和镇江。河北地方腌切户,家家都有腌菜缸。”
《补缸调》里的河北,即河下古镇北边的河北村。代写冯家正住在河北村,当年,哥俩餐餐都离不开自家的大头菜。
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一个冬日,梁二拿来台湾亲戚的回信,代写冯照例读给梁二听,除了梁家的信,还有张宣纸,几列隽秀的毛笔字,上书──近日,几位淮城籍友人相聚,席间,谈及家乡的大头菜,梁君便拿出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信封背面钤着大头菜的印。梁君说淮城有个代写摊,所代写的来台的信皆有此印。“大头菜·冯”,代写摊莫非恰是吾弟所设吧,今借梁君的信,附上通联。含泪盼复。
代写冯热泪盈眶,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竟能找到哥哥。代写冯替梁二写完信,即给哥哥写信,一口气写了十多页。自此,哥俩频繁通信。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哥哥回乡,五十年了,哥俩终于重聚家乡。代写冯做了很多家乡菜,还特意放了碟老卤大头菜。令代写冯意想不到的是,哥哥从包里拿出一个从未开封的小坛。这是当年离淮时,母亲塞给他的。
哥俩夹起大头菜,老泪纵横。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用不少篇幅交待代写行当的摊位位置、具体工具、代写内容等,既向读者介绍了这一传统行当,又为引出小说主人公代写冯做了铺垫。
B.小说插叙了淮安籍国民党军官在蒋介石兵败台湾前带走家乡亲友的情节,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也含蓄解释了代写冯选择代写的原因。
C.“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交代了代写冯在别人的信封上写“大头菜·冯”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从侧面表现了新中国的面貌日新月异。
D.小说引用有关大头菜的谚语和淮剧内容,说明了大头菜是淮城人家家户户生活的必备之物,是淮城人的情结,使小说具有了浓郁的民俗民情和地方色彩。
【小题2】代写冯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文中内容分析。
【小题3】“大头菜”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年礼物

侯发山

进入腊月,年的味道便越来越浓了。一街两行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大的,小的,圆的,长的,各种形状的都有。超市、商场门口的大海报,你方唱罢我登场,打折、降价的信息扑面而来。街口巷角的空地也全被小商小贩们占领了。过年了,城管也睁一眼闭一眼的,他们也知道弱势群体的不容易。卖衣服的,卖年货的,还有现杀活羊的……都来了。有商家门口的音响放着“新年好啊新年好”。不时炸响的鞭炮,更是把年味送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

李娟走进商场,打算给母亲买件礼物。迎宾小姐穿着大红的旗袍,脸似乎比平时笑得还灿烂:“欢迎光临!”

每到年关,李娟必给老母亲买一件礼物。她自小没了父亲,是母亲屎一把尿一把,既当娘又当爹地把她和弟弟拉扯大的,不容易。记得进城的头一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洗脚盆。还是李娟在雇主家看到洗脚盆后,才决定给母亲买的。李娟是一个家政服务员,说白了,就是保姆。李娟在电话里给母亲说,睡前泡泡脚,胜似吃补药。这话也是雇主给李娟说的。李娟又问了雇主一次,才记住:先前在老家,晚上睡觉前谁洗过脚?即使偶尔洗一次,也是用的洗脸盆,谁用过那种木制的、带按摩的洗脚盆?第二年,给母亲买了一个袖珍音响,里面装了个卡,录满了家乡戏,豫剧、曲剧,还有大鼓戏。弟弟和弟媳在外打工,不常在家,母亲一个人在家孤独,听听戏也不寂寞。这玩意也是李娟在公园里见到的,不少城里老人都有,腰里挎着,手里拿着,口袋里装着,想听谁的就听谁的,比收音机方便多了。第三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按摩椅,母亲经常腰疼,都是干农活给累的。这也是刘娟看到雇主家里有这个,才想起给母亲买的……

李娟东瞅瞅,西看看,给母亲买什么合适呢?衣服?平时没少给她寄,弟媳也给她买,到老也穿不完。用的?电视机,家里有。冰箱,家里也有,除了过年派上用场外,其他时间都罢着工。洗衣机,在弟弟的屋里锁着。李娟想再给母亲买一个,母亲不要,说村里不少人家都有,使用的却很少,都当成柜子塞满衣服了,说洗衣机老费电。即便是给母亲买了,会不会用还得一说。吃的?母亲饭量不大,也不吃肉,说老了,吃啥都不香甜了。开心果、核桃之类的坚果,她的牙也退化了,咬不动。

李娟在商场转悠了半天,也没想好给老母亲买什么礼物好。她打通家里的电话,问问母亲还缺少什么。

听到是她的声音,母亲在电话那端显得挺激动:“娟,是你吗?你五天都没打电话了。家里啥都不缺……你啥时间回来?”家里装的是座机,母亲却不会拨号,不能主动打电话,只能接受电话。

又是这句话。每次打电话,母亲都问李娟啥时间回去。李娟耐心解释道:“娘,我最近工作忙,回不去。”前不久,李娟刚换了雇主,这一家有一个老太太,她的儿子媳妇都在国外,忙,没时间回来陪老人家,老太太晚上睡不着,想找个人说说话,晚上陪她睡觉。老太太的儿子给的价钱也诱人,李娟就答应了。

母亲在电话那端不说话。

母亲似乎不高兴,李娟忙换了欢快的语气:“娘,我弟弟他们回去了吧?我们几天前通过电话。我有时间就回去。”弟弟他们回去了,这个年也就热闹一点,家里也不至于太冷清。

“娟,给你寄的礼物你收到了吗?”母亲在电话那端怯怯地说道。

给我寄礼物?李娟感到新奇:“娘,您老人家给我寄啥子礼物,真是的。”母亲又说:“我让你弟弟寄的,他说丢不了,你会收到的。你弟弟他们今个儿去镇上赶集了……”

电话挂断后,李娟就给弟弟拨通了手机,闲聊了一会儿,就问到正题:“娘说给我寄的礼物,啥礼物?”

“姐,你别生气啊。娘给我二百块钱,让我买张火车票给你寄去……我今天早上才在网上订购的,让他们直接送票去你那里,估计今天就会给你打电话,是腊月二十六的票。姐,你几年没回来了,你就回来一趟吧。你知道吗?你给娘买的洗脚盆,她一直没拆封,按摩椅一次也没用……姐,你真的很忙吗?娘想让你回来陪她睡一晚上……”

弟弟的话音没落,李娟眼里的泪已悄然滑落下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年关年味越来越浓,紧扣标题“新年”, 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渲染气氛,为故事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背景。
B.母亲接到李娟的电话,始而激动,继而沉默,表现了她对女儿由思念、期盼到失落、难过的情感变化,这是小说描写的细腻之处。
C.李娟打电话问母亲缺少什么的情节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引出了下文弟弟替母亲寄礼物的事,也体现出弟弟对母亲体贴的照顾。
D.李娟陪雇主老太太睡觉,而放弃陪母亲睡觉,当听到弟弟讲述母亲对她的思念和期盼时,李娟愧疚不已,情不自禁流下泪水。
【小题2】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新年礼物”的内涵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