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埃利奥特是个奇怪的病人。他有着超高的智商与过人的谈吐,却无法决定用蓝色的笔还是黑色的笔写作,不能选择听哪个电台的广播,每到饭前,必须到很多个餐厅比较菜单、环境甚至灯光效果,却往往徒劳无功。甚至当医生给出了两个复诊日期供他选择时,他都要花费足足半个小时时间在记事本上列出两个日期的好处和坏处,以及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
简单说来,他失去了决定的能力。
这一切源于几个月前的一次小手术,医生在他的大脑皮层靠近额叶的地方切除了一小块肿瘤。此后,埃利奥特就奇怪地丧失了情绪体验,即使看到刺激性很强的图片,如血肉模糊的脚或着火的房子,也变得无动于衷。
在20世纪80年代,这一病例令人感到震惊。当时的神经科学普遍认为情绪是非理性的,一个没有任何情绪的人理应能够做出更好的决定,最简单的推理是,如果没有感情用事,人们就不会刷爆信用卡。
在《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如何让大脑帮你做出正确的选择》一书里,作者乔纳·莱勒这样解释埃利奥特现象——他被损伤的脑区是被称作眶额叶皮质的组织,专门负责将感官层面的情绪整合到决定过程中。当某人被某道菜吸引时,情绪脑系统会告诉他“就该选择这个”,而一旦这种神经连接受损,我们将无法做出有分寸的决定。
这意味着,如果没有感情用事,人们连刷哪张信用卡都不知道。
那么,在通常情况下做出决定的时候,我们是更该听从直觉还是分析做出决定呢?
美国心理学家蒂莫西·威尔逊进行过这样一项实验。他找到一批大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海报,候选的作品是:一幅莫奈的风景画、一张凡·高的紫色百合以及三张有趣的小猫海报。在开始选择前,大学生们被分为两组,一组为不思考组,凭感觉选择;另一组测试者的任务则复杂得多,他们要回答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那张海报。
实验结果非常有趣。不思考组95%的测试者选择的要么是莫奈,要么是凡·高。但是,那些思考组的测试者却有一半以上的人选择了小猫。而在几星期后的追踪访谈里,不思考组的测试者中没有一个人后悔自己选了印象派,选择小猫的人则有75%以上表达了后悔之情。
“分析过度会造成危险,你会失去知道你真的想要什么的能力,然后你选择了最糟糕的小猫海报。”威尔逊总结道。
我有过类似的经历。小时候进商场买衣服,我总习惯于把所有买得起的品牌看个遍,最终的结果往往是,精挑细选的常常转天就后了悔,第一眼看上的则八九不离十。
心理学家迪克特赫斯认为,直觉在决定中起到多大作用往往取决于情境。当面临简单的选择时,比如厕纸、灯泡等家用品,顾客往往只需要计算性价比这一种变量。这时,思考时间越长,做出的决定越满意。一旦选择局面复杂起来,理性就败给了感性,他曾观察过在宜家家居购买家具的人,发现人们在分析各种选择上耗费的时间越长,往往后悔的几率就越高。
他的结论是:应该大胆启用理性脑解决简单的问题,因为这些分析不会让我们的前额叶皮层难以承受。而当进行异常复杂的决定时,直觉告诉你的往往是最好的选择。
但我想,真正的问题恐怕在于,人们总是不那么容易看出某个决定是不是属于复杂的类型。
比如和部门同事坐在一起玩“升级”这种扑克游戏时,我常常把计算牌面上还剩下多少张主牌这种事情视为复杂的局面,并大胆运用情绪脑参与游戏。
结果呢,就是我的“便携式计算机”总是被大家的“过时计算器”打败,成了个喜欢“瞎出牌”、屡屡被对家鄙视的坏典型。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埃利奥特这一病例令人感到震惊的原因是,当时的理论认为一个理性的人应能够做出更好的决定,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B.埃利奥特失去了决定的能力,原因是专门负责将感官层面的情绪整合到决定过程中的脑区(也就是被称作眶额叶皮质的组织)被损伤了。
C.美国心理学家蒂莫西·威尔逊进行的一项实验结果表明,分析过度会令人失去知道自己真的想要什么的能力。
D.心理学家迪克特赫斯认为,直觉在决定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因为人们在分析各种选择上耗费的时间越长,往往后悔的几率就越高。
E.“我”的“便携式计算机”之所以总是被大家的“过时计算器”打败,是因为“我”常常在解决简单问题时,运用情绪脑参与游戏。
【小题2】请简单概括文章的思路。(不超过6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画线处作者用了自己的两个亲身经历作为例子分别想说明什么?这样的例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这篇科普文读起来不显得枯躁,甚至让人觉得十分轻松,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29: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
简不短与繁不烦
罗书华
诗以简法语言作为自己的本色语言,然而,简省绝不意味着简单。阿恩海姆说:“‘简化’在艺术领域里往往具有某种与‘简单’相对立的另一种意思,它往往被看作是艺术品的一个极重要的特征。当某件艺术品被誉为具有简化性时,人们总是指这件作品把丰富的意义和多样化的形式组织在一个统一结构中。由艺术概念的统一所导致的简化性,决不是与复杂性相对立的性质,只有当它掌握了世界的无限丰富性,而不是逃向贫乏和孤立时,才能显示出简化性的真正优点。”古代诗学的简省,就是这样一种包含了丰富与复杂的简省,它的价值不在其简,相反却在其简所带来的繁。
对于诗学简省的语言中包含了丰富与复杂,早在刘勰时就已发现,《文心雕龙·物色》曰:“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皎日暳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及离骚代兴,触类而长,物貌难尽,故重沓舒状,于是嵯峨之类聚,葳蕤之群积矣……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淫而繁句也。” 刘勰认为,诗作的语言与辞赋的语言各有自己的特色,诗作简约而辞赋繁丽,然而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简省的诗学语言却并不见得比繁辞丽句差,毋宁说简约的诗句反而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灼灼”“依依”等词所表达的“一言穷理”“两字穷形”“情貌无遗”的艺术境界,就是辞赋语言所难以企及的。
刘勰以为简省的语言可以少总多。在他看来,在无限丰富的对象世界面前,语词其实相当有限,要用同样多的语词来对对象进行对应式的描摹根本没有可能,其结果只会造成词语的杂沓和堆积。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只有变换一种思维方式,将繁言变成简语,这样与对象相对应的可能性反而可以增大。
其实,从诗学的语言结构来看,以少总多确实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由于诗学语言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语言的冗余性,摒弃了那些只是为了交流的语符,语言的能指系统和表意功能反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活,因此,诗歌的信息含量较之其他文体语言来说确实要更大。王夫之在解释诗学语言的这种特点时,说:“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以为诗学简法语言中蕴含了一种由内向外辐射的力量。由于诗学语言本身的简省,这就给了读者以相对多的想象空间,从而使读者有在想象之中描绘出物象的美丽的机会,这应该是其以少总多实现的最后一个环节。将窗户打开,一览无遗的房间,总是不如挂上一袭窗帘的房间有魅力。
如果单纯地从表意的效率来看,叙事学的繁法语言以几千几万言来表达一个简单的道理,其效率当然是相当低下。然而,文学作品的语言并非只是为了传情达意,甚至可以说主要并非是传情达意,既然如此,也就不能只是以表意的效率的高低来衡量叙事学。事实上,表意效率之低恰恰是叙事学的需要与吸引力所在。与诗学的向着作者不同,叙事学是一门向着读者的艺术,换句话说,叙事学在很大程度上为了向读者提供娱乐与消遣。这可以说是小说叙事学存在的前提条件之一。这就决定了小说不仅要用通俗的语言,而且也要用详尽细琐的语言,这样,叙事作品就会更加直观,更加接近于形象本身,而读者接受起来也可以毫不费神,能够自得其乐。严复、夏曾佑说:“读其书者,一望之顷,即恍然若亲见之事者然。故读简法之语言,则目力逸而心力劳,读繁法之语言,则目力劳而心力逸。”当然,从小说的说理教化的目的来看,以详尽的笔墨来渲染或解说某个道理,也能令人接受,正如管达如所说:“凡事详切言之则易晓,浑括述之则难明。”
诗学语言简而不觉其短,叙事作品繁而不觉其烦,这就是中国诗学与叙事学语言的艺术魅力。
(选自《中国叙事之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在艺术领域,“简化”与“简单”往往是相对立的概念,而与“复杂”“丰富”不是对立的概念。
B.古代诗学的简省,表现在文字的简约和意蕴的丰富两方面,它的价值在于其简所带来的繁;辞赋的语言繁丽,它的价值在于繁词丽句所带来的美,二者各有特色。
C.简约的诗句所达到的“一言穷理”“两字穷形”“情貌无遗”的艺术境界,是辞赋语言所难以企及的,简单的语言比繁复的语言更具有表现力。
D.诗学是向着作者的艺术,叙事学是向着读者的艺术,因此,诗主要是给作者自己看的,小说主要是给读者看的。
E.从表意的效率来看,叙事学的繁法语言以几千几万言来表达一个简单的道理,其效率相当低下,但还是提倡叙事作品要运用繁法语言。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咫尺有万里之势”的绘画原理与“以少总多”的诗歌原理有相通之处,可用来形象地说明语词的少与意义的多之间的辩证关系。
B.“于是嵯峨之类聚,葳蕤之群积矣”说的是辞赋语言的特点,“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则是诗歌语言的特点。
C.诗学以简法语言作为审美特征,叙事学以繁法语言作为审美特征。《孔雀东南飞》是以简法语言为主要审美特征的作品,《水浒传》则是繁法语言的代表。
D.民间说书艺人的“说书”是向着听众的艺术,它运用的是繁法语言,即用通俗、详尽的语言叙事,使听众听起来毫不费力,以提供娱乐与消遣。
【小题3】为什么诗学简省的语言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4分)
    
    
【小题4】诗学语言与叙事学语言有哪些不同?(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美学的教化
现代化过程中伴生的人的精神生活的贫困,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的关注。毋庸讳言,在中国这样一个转型期社会里,物质功利追求的过甚与精神生活的相对薄弱之间的矛盾,已经影响了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同共进。面对并不乐观的生存境况,我们迫切需要的也许不是物质功利世界的单向度发展,而恰恰是一种被称为人文智慧的东西。一个社会的发展既需要以功利目标为导引的动力系统,也需要以人文情怀和审美超越为内容的规范系统。从物质的、技术的和功利的追求中“拯救精神”就成了包括美学在内的人文学科理应肩负起来的责任。在这个背景下,美学的教化功能被凸显出来了。
美学认为,审美是人超越人生有限性的精神活动,审美的根据不能从物质的功利世界中去说明。尽管物质的功利活动是人的审美活动得以可能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物质的功利活动不能给人提供精神的完满性,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心理学认为,人的需要既包括摆脱饥饿和摆脱危险等生存生理的需要,也包括对于爱、探索、创造、美和艺术等方面的精神需要,这两类的需要都是人所不可缺少的。我们难以设想在一个基本生存活动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会形成人的更高级的需要。人的高级的精神需要不仅是在解决了物质生存生理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且,人的高级的精神需要的满足还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但是,人的精神的提升主要不在于生存生理需要的满足上,而在于人的丰富性的需要的实现。在一个生活水平并不发达的社会里,侈谈人的自我实现,也许有几分滑稽,但人却不能为世俗所累以至于面对他所生活的世界而丢弃精神的向度。美学的教化,就是要通过标举健康向上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等来导引人的审美文化行为,以提醒人们在对现实顺应认同当中,也保持一份批判的激情和反思的能力,保持一种面对流俗敢于说“不”的姿态。
美学的教化建立在对个体生命高度尊重的基础上。真正富有人文精神的美学,并不将人的感性欲求排除在审美活动之外。审美活动并不是远离肉身的纯粹的精神活动,不是禁欲主义的,而是灵肉一致、身心俱爽,指向人的感性存在与理性存在在瞬间统一的生命活动。只是,在一个充满欲望化生存的社会里,美学强调,审美不能黏滞于感官的层面,还应当向纵深发展,追求情感的净化和精神的提升。审美精神是美学教化的功能的重要指标,审美精神的核心是审美态度。成熟的审美态度实际是对待人生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一种最佳的张力。因为,没有现实主义,就不可能深情地眷恋生活;现实主义使我们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有了厚重的根基;然而,对待人生的现实主义态度如果没有理想的烛照,就会成为一种没有原则,除了认同现实、接受现实以外再也没有任何积极的情感的彻头彻尾的庸俗。理想主义使我们获得了一个指向未来的维面,保持住了对现实的挑剔、批判,按照“应然”的样式设计人生,选择生活的方式。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最佳张力,使我们对待生活的审美态度既植根于现实的土壤,又从现实的土壤之中培植出超越的情愫。
(选自《文艺美学研究》,邢建昌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美学的教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学的教化功能被凸显是时代的要求,当今社会亟须包括美学在内的人文学科把人们从物质的、技术的和功利的追求中拯救出来。
B.美学的教化能从审美理想、审美格调等多方面指导人的审美文化行为,提醒人们在顺应现实的同时保持批判的激情和反思的能力。
C.审美活动是人的感性存在与理性存在在瞬间统一的生命活动,一般的美学都不排斥人的感性欲求,而美学的教化高度尊重个体生命。
D.美学的教化以审美精神为重要指标,注重成熟的审美态度的养成,成熟的审美态度是对待人生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一种最佳张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社会发展离不开以人文情怀和审美超越为内容的规范系统,我们现在的生存境况并不乐观,我们亟须人文智慧来解除生存困境。
B.人想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单有物质的功利活动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超越人生有限性的审美活动,从而获得精神的完满。
C.在生活水平不发达的社会,有自己的精神追求的人实现自我是有困难的,但这样的人如果为世俗所累而抛弃精神追求,那就太可惜了。
D.我们对生活的审美态度应既植根于现实,又超越现实,所以美学强调,审美应超越感官层面,向追求情感的净化和精神提升的层面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物质功利追求过甚,精神生活相对薄弱,这使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出现不协调。
B.从美学的角度看,摆脱饥饿和危险属于生存生理需要,而爱、探索、创造、美等是精神需要,而两类需求都是人所必需的。
C.人的高级精神需要产生于物质生存需要的基础上并受其制约;人提升精神,主要是要实现丰富的精神需要,而非仅为满足生存生理需要。
D.没有理想指引的人,是彻头彻尾的庸俗的人。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人,能面向未来,批判现实,按照理想的样式设计人生,选择生活的方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嗨,迈克
周海亮
迈克得了一种罕见的病。他的脖子僵直,身体僵硬,肌肉一点一点地萎缩。他的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他只能坐在轮椅上,保持一种固定且怪异的姿势。他只有14岁,14岁的迈克认为自己迎来了“老年”。不仅因为他僵硬不便的身体,还因为,他的玩伴们,突然对他失去了兴趣。
母亲常常推着迈克,走出家门。他们来到门口,来到阳光下,背对着一面墙。那墙上爬着稀疏的藤,常常有一只壁虎在藤间快速或缓慢地爬过。以前迈克常盯着那面墙和那只壁虎,他站在那里笑,手里握一根棒球棒。那时的迈克,健壮得像一只牛犊。可是现在,他只能坐在轮椅上,任母亲推着,穿过院子,来到门前,靠着那面墙,无聊且悲伤地看着面前三三两两的行人。现在他看不到那面墙,僵硬的身体让那面墙总是伫立在他身后。
14岁的迈克曾经疯狂地喜欢诗歌。可是现在,他想,他没有权利喜欢任何东西——他是一位垂死的“老人”,是这世间的一个累赘。
可是那天黄昏后,突然,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照例,母亲站在他的身后,扶着轮椅,捧一本书,给他读一个又一个故事。迈克静静地坐着,心中充满悲伤。这时有一位美丽的女孩从他面前走过——那一刻,母亲停止了朗读。迈克见过那女孩,她曾和自己就读于同一所学校,但只是打过照面,彼此并不熟悉。迈克甚至不知道女孩的名字,可那女孩竟在他面前停下,看看他,看看他身后的母亲。然后,他听到女孩以清脆的声音跟他打招呼:“嗨,迈克!”
迈克愉快地笑了。他想,原来除了母亲,竟还有人记得他的名字,并且是这样一位可爱漂亮的女孩。
那天母亲给他读的是霍金的故事,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一位身患卢伽雷氏症的强者。他的病情,远比迈克的严重和可怕。
那以后,每天,母亲都要推他来到门口,背对着那面墙,给他读故事或者诗歌。每天,都会有人在他面前停下,看看他,然后响亮清脆地跟他打招呼:“嗨,迈克!”大多是熟人,偶尔,也有陌生人。迈克仍然不能动,仍然身体僵硬。可是他不再认为自己是一个累赘。因为有这么多人记得他,问候他。他想这世界并没有彻底将他遗忘。他没有理由悲伤。
几年里,在母亲的帮助下,他读了很多书,写下了很多诗。他用微弱的声音把诗读出来,一旁的母亲帮他写下来。尽管身体不便,但他过得快乐且充实。后来他们搬了家,他和母亲永远告别了老宅和那面墙。再后来他的诗集得以出版——他的诗影响了很多人——他成了一位有名的诗人。再后来,母亲年纪大了,在一个黄昏,静静地离他而去。
很多年后的某一天,他突然想给母亲写一首诗,想给那老宅和那面墙写一首诗。于是,在别人的帮助下,他回到了老宅的门口。
那面墙还在。不同的是,现在那上面,爬满了密密麻麻的青藤。
有人轻轻拨开那些藤,他看到,墙上,留着几个用红色油漆写下的很大的字。那些字已经有些模糊,可他还是能够辨认出来,那是母亲的手迹:
嗨,迈克!
(选自《感动你一生的微型小说全集》,张采鑫高长梅编著,九州出版社)
【小题1】认真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写迈克的心理变化过程。
    → 自信振作 →  
【小题2】母亲给他读故事或者诗歌时,为什么要让迈克“背对着那面墙”?
【小题3】小说到最后才告诉我们,墙上的“嗨,迈克”是母亲的笔迹。这样安排有什么妙处?
【小题4】下列对本文内容和主旨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物理学家霍金的故事使得迈克看到生活的希望,增强了战胜自己的勇气和信心。
B.那个可爱、漂亮的女孩和迈克打招呼,是为了表达她对他的同情、关心与鼓励。
C.母亲、老宅和那面墙改变了迈克的命运,所以迈克想要写一首诗献给她和它们。
D.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精神的残疾,有信心有勇气就能克服困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叶嘉莹:实践儒家的“知命”与“不忧”
有人说,叶嘉莹是一个穿裙子的“士”。她说,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叶嘉莹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强者,但她也坚信自己不是一个弱者,她常常强调,她是在顺服中完成自己。她早岁丧母,不久远嫁他乡,后来丈夫入狱,她也带着吃奶的孩子蹲班房,再后来遭遇丈夫的性情变异,再后来拖着一家老小五口人在北美讨生活,辗转半生。历尽了人生的悲哀苦难,就在她满以为幸福的大门即将临近之时,一场飞来横祸又夺走了她的爱女和女婿。她坦言此生于她再无幸福,她要把感情杀死。
何为情?《礼记·礼运》篇云:“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情,是人性之本初。叶嘉莹第一次要把这人性之本初的感情杀死,是在遭遇因久被囚禁而形成动辄暴怒之性情的丈夫的家暴之时。那时她上有年近八旬的老父,下有两个读书的女儿,她不能把悲苦形之于外。她说,我总是梦见我自己已经陷入遍体鳞伤的弥留境地,也有时梦见多年前已逝的母亲接我回家。她曾读到一首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的诗偈,恍如一声棒喝,将她从悲苦中拉出。诗是这样说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在面对常态的、新鲜的痛苦时,她无法忘却。她只能用诗偈来引导自己,告诫自己:那个感情使我受到了伤害,我要把感情杀死,我不再为感情之事烦恼。
如果说,第一次把感情杀死,是叶嘉莹选择坚毅隐忍来勉力实践儒家的“知命”与“不忧”的话,那么第二次,则实在是一段极为痛苦的人生历程。丧女之痛,曾让叶嘉莹悲痛欲绝。她把自己关在家中,陆续写作《哭女诗》十首,怀念陪她经历生命中种种阴晴变化和反复无常的爱女,舔舐伤悲。然而,在她众多的诗词作品中,她从未批判过命运对她的不公,她只是一次又一次地肯定生命的无常。“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儿童即会诵习的唐诗,叶嘉莹是这样解说的:白日依山尽,是向西看;黄河入海流,是向东看。太阳自东升起,却要西落,这是无常;黄河自西奔赴而来,却要东归入海,这也是无常:重要的是,这是生命的永恒的无常。当一个人四顾茫然,面对生命的永恒的无常时,可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她说,我在极痛之余,才有了彻底的觉悟,对庄子的“逍遥无待”与“游刃不伤”的境界,也有了一些体悟。两年之后,她毅然收拾行囊,只身回国教书,一教就是三十多年。叶嘉莹生于荷月,小名为荷,所以她常以荷自喻。在经历了种种苦难之后,她断然否决了莲花现佛身之喻,感慨“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她把自己的教书行为认定为“莲实有心应不死”,“千春犹待发华滋”。
她一生悲苦,因而她早年耽溺于王国维的独善其身和“清者”持守的想法和生活,是深受同样有着悲剧人生的王国维的影响的。几十年后,从对王国维的文学批评的赏爱,到研讨,到反省,到批判,她早已大彻大悟。庄子有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诗词研读不是她的目标,成为学者也不是她的动机,她愿意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一首《浣溪沙》的词中,叶嘉莹写道:“已是苍松惯雪霜,任教风雨葬韶光,卅年回首几沧桑。自诩碧云归碧落,未随红粉斗红妆,余年老去付疏狂。”“任教风雨葬韶光”,这让我想起那个同样备尝人世艰辛的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境界。杀死感情的叶嘉莹,早已褪去莲花,只葆有一颗莲心,只为传递诗歌中生生不已的力量。
(摘编自《文汇报》2015.3.)
相关链接:
今年92岁高龄的叶嘉莹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她在颁奖礼上将诗词形容为“心的走路”,并表示:“我喜欢诗词,这是我自己内心很纯真的感情,我能感受到古代诗人所传达的那种情感。我感受到就应该把它传给年轻人,所以我一生都在教书,尽自己的力量在做这件事。”
‚“我能用一种沉毅坚忍的心态来面对和担荷所遭遇的种种苦难,我早年所背诵的《论语》《孟子》等书,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曾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在艰苦的物质生活中,所想到的是《论语》中所说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及‘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的一种自信与自立的精神和态度。”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叶嘉莹认为自己既不是一个弱者,也不是一个强者。她所说的在顺服中完成自己,即是面对无常命运的不抗争。
B.《礼记》认为七情是不必学就会的,是人性之本初。而叶嘉莹却要将这种人性之本初的感情杀死,可见其在生活的苦难前由痛苦无奈到觉悟的精神升华。
C.丧女后的叶嘉莹悲痛欲绝,写了十首《哭女诗》,在诗词中,以此表达她对无常生命的感慨。
D.即使叶嘉莹的生活充满苦难,她早年也深受同样有悲剧人生的王国维的影响,但是她却能大彻大悟,并尽力将诗歌传给年轻的一代。
E. 叶嘉莹之所以被人们认为是一个穿裙子的“士”,主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的自信与自立。
【小题2】叶嘉莹在历尽人生悲苦后,坦言要把感情杀死。请联系文本分析概括叶嘉莹两次杀死感情的缘由和具体表现。
【小题3】叶嘉莹在颁奖礼上将诗词形容为“心的走路”,在文中也多次引用到诗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所引用诗词的作用。
【小题4】本文题目“叶嘉莹:实践儒家的‘知命’与‘不忧’”的“知命”与“不忧”的内涵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并联系现实谈谈你所受到的启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加快。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端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衰威或尊敬感觉使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⑾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⑿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小题1】“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
【小题2】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3】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